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红楼梦赏析之薛宝钗5篇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24-61175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1 22:19: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红楼梦赏析之薛宝钗

红楼梦赏析之薛宝钗

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对《红楼梦》的认识和了解最初是从电视上得到的。当我看到宝钗出场的时候其实是着实让人感到惊艳。本来以为是演员的原因,于是我拜读了原版小说,却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想法。“脸若银盆,目似双杏”,我脑中勾画的形象依然很美。我喜欢宝钗的笑,温和不张扬,不似林妹妹那般娇作。我相信只要一个人能笑脸对人,心地不会坏道哪去。可是我忘了她的身世,她的背景。一个在腐朽的旧时代出生又在充盈着钱权功利气味的环境里成长的女子怎么能抵挡住封建势利的荼毒。

我是有些同情宝钗的。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一个本该温润贤德的女子成了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她容貌丰美,比黛玉别具一种风流妩媚,而举止娴雅,品格端庄。自小读书识字,亦“杂学旁收”,但确信朱熹的话句句实在,不是“虚笔浮词”。她认为“女孩儿不认得字的倒好”,“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还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家治民”,亦常用这番道理规劝宝玉。她通情达理,随分从时,因此赢得贾府上上下下交口称赞,连心气孤傲的林黛玉亦对她“暗伏”。她是受封建正统教养陶铸的一个完美典范——恪守封建道德对女子的严格规范而不陷于迂腐,谙熟世故而不流于鄙俗,天资聪颖能使她自我完善而臻于“行为豁达”的境界。在她身上体现了传统美德某些永久性的价值。

因为寄人篱下,难免促成她恭维虚伪的性格。会做人是她的特点。这与她“温柔敦厚”的外露特征相融合,使得她为人人所夸赞。宝钗“会做人”,“不关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原则,让她凡事不像黛玉一样用尖酸刻薄的话语指出,而是充闻耳不闻,装作看不见,只为心里明白也就罢了。这就使得那些平日里做着些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封建主子们便 赞她“会做人”。宝钗“会做人”不仅体现在对封建阶级最高统治者不露声色的笼络,还表现在对处于封建阶级下层的被压迫者的收卖上。贾母给她做生日,要她点戏,她就依着贾母素日的喜好说了一遍。又将贾母喜吃的甜烂之食当做自己喜吃之物说了出来,结果“贾母更加喜欢了”。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和袭人扣听到消息,就连一向奴性很强的袭人也不觉流下泪来,而剥削阶级冷酷无情的本质使得她只感到“奇”便急忙撇下袭人,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她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为了笼络王夫人---她未来的婆婆,宝钗表现得非常大方,表示了她并不忌讳把自己的衣服赏与死去的奴才穿,当即回家拿了几身衣服来。至于受压迫的封建阶级下层统治者,宝钗为刑岫烟掩盖当衣度日的事实,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她还设法拉拢黛玉,为病中的黛玉送去燕窝、糖片。甚至就连赵姨娘这个众人嫌弃的女人有时也能得到一份宝钗送来的礼物,令她受宠若惊。遇到她在宝玉面前谈论仕途经济,恼了的宝玉当面给她下逐客令,宝钗为求“会做人”的命号,自然不能发火,只能把努力埋在心底,一笑了之,让袭人对她“会做人”的名声又多了一份赞叹。宝钗不仅会做人,而且常常借“做人”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史湘云要起诗社,但没有钱,这时宝钗便趁机要替她设东。宝钗告诉湘云要从自家带 东西来请大家,但出门叫一个婆子来却说:“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会做人”的宝钗表面上是帮了贫弱孤女的大忙,但实际上却是给另一段“金玉良缘”一次打击。她借口请大家,实则是为讨好封建统治的大家长。她处处小心,处处为了讨好贾母而布置。如此可见“会做人”的宝钗是怎样“会做人”的了。

摈弃这些缺点,客观看宝钗,她其实是一个秀外慧中的人。宝钗是《红楼梦》中数一数二的聪明女孩。聪明其实分很多种,有人反映敏捷,也有人理解力超强,宝钗属于后者。她的学问积累得益于她惊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感悟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多数人认为前者是说宝钗,后者是说黛玉。其实宝钗也有咏絮才,而且不在黛玉之下。黛玉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歌文学方面的专精,宝钗的才华则体现在多方面的广博。文学是不用说了,讽和螃蟹咏,夺魁柳絮词,当宝玉的“一字师”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对于戏曲也有卓越的鉴赏力,能从热闹的“俗戏”中听出富有哲理的曲文。另外,宝钗对于绘画和佛学也颇通,能用六祖惠能的故事启发宝玉,又能给惜春指点画国画的要领和方法。她对医学和养生也有心得,告诫宝玉喝冷酒的害处,又建议黛玉吃燕窝养身体。所以宝玉赞她“无书不知”是颇有道理的。

宝钗不但有文化方面的知识,还是个管理策划的人才。比如湘云发愿请客却又因没钱而一筹莫展时,宝钗不但在资金上赞助她,还在活动安排和细节筹划上帮助她,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螃蟹宴被安排在藕香榭的水阁,那里有盛开的桂花,“看着水眼也清亮”,贾母光临时又发现亭中已备好茶具,便夸:“这茶想得到,且是地方”,湘云便笑“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连夸宝钗心细,凡事想得妥当。最后这次宴会和赛诗会举办得非常成功,人人尽欢而散,宝钗功不可没。后来宝钗受王夫人之托,在凤姐生病时帮助料理家务。她的主要工作是每晚巡查上夜的值班人员以防他们吃酒赌博。其实这是个没实权又不讨好的工作,她也很快就被老婆子们封为“镇山太岁”之一。宝钗却以小惠全大体,以柔克刚的办法顺利完成了任务。在协助探春理家时,她作为客人,只把决定权交给探春,自己只做幕后军师。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探春理家凭的是自己杀伐决断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真正的细节安排和制度的规划都是采纳宝钗的意见。探春说起在参观了赖大家的园子后,意识到大观园的创造经济效益的潜力时,宝钗立刻用《不自弃文》警醒探春不可利欲熏心。又说探春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太迟了。可见宝钗是早已认识到了这些,并且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格物致知”。她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高一层了”。探春提出把各处承包给下人去照管获利,得到宝钗的赞同。在选择承包人时也征求宝钗的意见,宝钗的看法是“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词者嗜其利”,何等深刻!在探春设想了承包规划后,宝钗又补充了让承包者另外分出部分利润给那些没有承包到的人以安其心,不但大家觉得公平,那些没有承包到的值夜的人还从此感念宝钗的恩惠,决心不再吃夜酒赌博,支持宝钗的工作。“得人心者得天下”宝钗是深谙此道。这样一来,宝钗借着贾府的新政策做了人情,又不须象凤姐那样以体罚治人惹人怨恨,又不显着自己太喧宾夺主(主意是三姑娘拿的),而且还圆满完成了姨妈交付的任务。宝钗的高超管理技巧可见一斑。

宝钗的知识丰富,不仅是因为她饱读,更与她的家庭环境影响分不开。她家本身是皇商,官场和商场的世面和黑暗她都见识过,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软弱,哥哥又不成器,她不得不担负起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管家责任来。可以说,她很早就是被当作大人对待了。迫于环境她不得不迅速成长,成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她也是一个见识很广的女子。虽然也劝宝玉立身扬名,但她对读书与名利自有一番高见,认为坏人读书越多反而危害越大,倒不如不读书的体力劳动者实在。对于家族的衰落,她也早有预感。“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荣华富贵,五世而斩”,这些道理,冰雪聪明的宝钗怎会不知?面对未来的危机,可卿托梦告诫凤姐及早准备;黛玉写下“明媚鲜妍能几时?”的句子,为自己伤感也为大观园敲响了丧钟;探春兴利除弊,试图挽将倾狂澜扶即倒大厦;而宝钗呢?对可卿托梦她当然不知,对黛玉的感慨她深深理解,对探春的改革她全力支持。然而她心里明白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谁能挡住历史的车轮呢?她绝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缅怀过去和担忧将来上,她是个实际明智的人,懂得顺应时势。她的做法是淡泊名利,少说多听多观察,帮助别人但又不给自己惹事,广结善缘多交朋友。她知道到宝玉长大时可能只有读书考功名才是重振家声的唯一办法,所以常劝他读书;她也设想到将来肯定好日子不多了,所以劝岫烟和自己一样不要沉湎于物质享受;她知道自己就算学富五车也于家境败落无补,所以不以书字为念,只是勤于女工,帮母亲料理家务。可以说,她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做好了能屈能伸,进退两便的准备。貌美不自炫,才高不自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应该就是宝姐姐“艳冠群芳”的本色了。

她能与人为善,不管是前辈还是同辈,她都能和善相处。当然这也可能是她“会做人”带来的唯一有点吧。宝钗虽这么漂亮,但并不招人妒嫉。她淡妆素服,少言寡语,温柔稳重,行事低调,不象晴雯那样长得漂亮还要“打扮成个西施的样子”刺激别人,争强好胜到处结仇。她家境富裕,但既不炫耀也不以势压人,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她送礼物连赵姨娘这种人也不落下,见贾环跟莺儿吵架也赶去温言款语地安慰。有人可能要说这是她的虚伪之处,可是没有极大的心胸是装不出来这样和善包容的程度的。例如凤姐就不可能,她的虚伪人人皆可见之,嫉妒之心是伪装不了的。

再来看一看薛宝钗的爱情。

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描述有这些语句:“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淡极始之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同时,宝钗的诗作也可以堪称经典,其中以《白海棠》最为流传。可见,与林黛玉比起来,宝钗姐姐的容貌和才情也毫不逊色。可为什么无论她怎样用功尽力费力讨好也赢不来宝玉的爱怜呢。据我总结,我认为有以一点是她致命伤。

她是在封建礼教下成长的大家闺秀,灵魂思想已经被封建主义和儒家文化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恰恰与之相反的,贾宝玉是个随性自由不愿受到拘束的人。很自然两人不会谈到一起去。所以两人的思想观念不一致,没有共同话题和追求。宝钗让宝玉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功名以光大家族荣耀,宝玉非但不听还大发脾气,宝玉是个随性自由的人,他痛恨封建礼教,不喜做官,不愿身处官场与污浊之人勾心斗角。那样的生活不是他追求的,而是他唾弃的。可以见得,宝玉和宝钗不是一路人。宝玉自己也明白,所以他情愿与单纯的林妹妹在一起。他们有同样的情趣和追求,都不怜身外之物,不贪名利之便,不喜荣华,不求富贵。只求心心相映相守一生,过着简单却有趣的生活。可惜宝钗不明白宝玉的心,就算懂得也不会让宝玉这样生活,所以她到死都没有得到宝玉的心。由此可以说笑一下,谈恋爱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追求一致方能走得长远啊······

我为宝钗叹息,明明有能力,却要硬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明明也和普通少女一样内心深处有炙热青春的梦想,却要硬装冷静镇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虽然梦想和才情已尽兴流露,可等她“冷静”下来,依旧还是那个禁锢在枷锁里的人。可怜,可悲,可恨。

第二篇: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分析)

冰山一枝梅

薛宝钗天资聪慧,博学多才,不喜欢涉及是非,懂得明哲保身,性格冷静随和。相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宝钗自小丧父,母亲性格柔弱,哥哥又是那样的不成器。所以宝钗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当成大人看待,因为家庭原因,她和大观园里的一群小姐们相比,自然就显得相对稳重老成了。在接人待物方面,她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随和大度使她获得了很好的人缘。我觉得人们不该认为宝钗完全是为了要成为宝二奶奶而处心积虑地搞好与贾府的人际关系,人缘好也可能只是她随和的性格使然。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不得不说宝钗经管能力也惹人赞叹,虽说凤姐“五辣”俱全,独揽贾府财政,但宝钗的经管之能也是不可小视的。在《红楼梦》56回,当凤姐因小产不能管理贾府时,宝钗与探春、李纨组成的“三驾马车”,将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宝钗提出了一箭双雕的改革方案,充分调动了园中各位管事“妈妈”的积极性,既节省了开支,又不致使贾府失了体面。因此,将经济大权上交,绝对放心。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充分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还记得在滴翠亭宝钗用金蝉脱壳的计量嫁祸黛玉,让读者寒噤这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虚伪、无情。当然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这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

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又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

十来岁的 年纪,本该是个水做的洁净女子,但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同时,这 位标榜朴素的女子,胸前总是挂着一把显然深有含意的金锁,更被毫不留 情地讥为“无异于插标自卖”。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 一样。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 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 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这正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

倘若宝钗生于现代,她应该属于“冰山美人”一类,任是无情,却也动人。她不过是比别人懂得隐藏自己,保护自己,而这种行为也并无给他人带来过极大的伤害。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是由她的生长环境所带来的,我们可以批判她的那些错误的封建思想,但就她本人而言,她仍是完美动人的,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读后感

——评析薛宝钗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 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高一(15)薛思航 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第四篇:红楼梦赏析之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记得第一次读完《红楼梦》,林黛玉的这两句嗟叹,让我如痴如醉。于是,心里只剩下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同情,对王熙凤的憎恶,以及对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蔑视。当时,《红楼梦》对我而言就是一部爱情悲剧,其他的我一概看不出,理不清。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红楼梦时,似乎不再那般偏激,但始终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无法将这部包罗万象,绝无仅有的文学奇葩看透彻。

进入大学,有了更多自由时间,我又开始读红楼梦。这次读完,似乎我的眼中不再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我突然发现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没有绝对的好坏。我疯狂的想要解读红楼梦,而俞斌教授的《红楼梦赏析》让我的热情得到满足。

在这本书中,俞斌教授以一种公正,全面的态度评价每一个相关人物。以前我总认为好人什么都好,坏人就一无是处。可俞斌教授帮我摘掉了有色眼镜,我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了解每一个人物。在我心目中完美无瑕的林黛玉也是有缺点的,她是风华绝代,满腹诗情的但她也是孤高自傲,小肚鸡肠的;在我心里可恶讨厌的王熙凤也有她的可怜之处,她是贪婪嫉妒,心狠手辣的但她也是聪明能干,英气十足的。如此看来,无论人或事都有着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全盘肯定或否定都是是幼稚的表现。我们身处大学校园里,与人交往时就应该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不应苛求完人,也不能因一件小事就将诸如小气,卑鄙,可恶之类的标签贴在某某人身上。由此我又想到了《傲慢与偏见》这篇小说,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导致两人险些檫肩而过,这就是有色眼镜惹的祸。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将宝黛爱情刻画的唯美动人。我从未怀疑过宝黛结合的美好。可是俞斌教授却给出了深层次的分析,他认为即使天随人愿,让宝黛结合,也不会有“春日早起摘花戴,寒夜挑灯把迷猜”的生活等着他们。贾宝玉养家糊口,林黛玉遵守妇德,相夫教子,这是无法想象的。在贾府这样封建保守的门第里,根本没有容纳他们的理想与向往的净土。想想,事实确是如此,宝黛爱情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好,在封建社会的现实里,这样的爱情是脆弱的。终于我不再纠结于为何要分散两人的悲剧中,而是加深了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理解,我想这才是曹雪芹大师所要表达与倾述的。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终于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红楼梦。俞斌教授让我看到红楼梦不单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任何行业的人都能从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深处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它更是给予我们在做人,心理,读书,爱情,交友,生活等各方面的启示。我希望更多的同学能通过《红楼梦赏析》读懂《红楼梦》,并且敢于有我们自己的见解。如俞斌教授所言“‘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对红楼梦的研究也会不断深入和创新”,新的思想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相应而生!

第五篇:红楼梦解析——林黛玉和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知府的女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一个追求完美,一个自云守拙;有的人看见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以为找到了“钗黛合一”的证据,这是错误的。矛盾着的双方既然互为依存,为什么不可以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两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呢?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然而对林黛玉而言,似乎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厄运,尤其是在年青人中,黛不如钗的论调又相当流行,甚至径直以“讨嫌”来目黛玉了。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爱情的悲剧;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过目成诵?”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宝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多少人为她洒下同情、痛惜和悲愤之泪!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红楼梦赏析之薛宝钗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