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4-883112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3 00:56: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牟卓玛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是在学生对比的意义、性质和比值的意义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掌握这部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方法解应用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创设情境(设问)——学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判断(反馈)。另外,还通过游戏练习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设计上不仅量多,而且,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例子,达到了教学目标中“应用”之一知识点。

解比例这一内容应该来说比较简单,通过自学学生也能掌握。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去教这一简单的内容呢?于是我对于解比例这节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就课堂中一些主要的片断进行反思:

1、出示复习题:24:()=3:4,你能说说括号里多少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例2:24:x=3:4,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三种解答方法:用比的基本性质、用比例的意义、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4、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

学生对于解答“2:24:x=3:4”这样的比例是不难的,在交流中我不仅发现学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答,还有不少学生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来解答。对于学生多样的解答方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说说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一些?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的学生的争论。争论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只是合作者与参与者,因此我并没有给予任何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肖尧

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课堂上我设计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关系。通过表格、图像、表达式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虽然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为认识正比例奠定基础。为学生后面学习正比例的图像积累了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韩占秀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1、底×高÷2=面积(一定)

2、底×高=面积×2(一定)

课堂课堂上出现的这样两种书写方法,到底哪种正确,同学比较明显就指出赞同第二种,但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看来,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只有书写成x×y=k(一定)形式的数量关系的两种量才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显得更明确。所以课后在做习题: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的时候,就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数量关系:长﹢宽=周长÷2(一定),不成反比例,比原先在理解上有了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让我知道深入分析教材,弄懂教材对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老师能够很好的驾驭教材,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自己在这方面要加强研究和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张光辉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完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以前所熟悉的归

一、归总应用题。

课本上出示的例题对于六年的学生来说相当简单,“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种路程应用题在三年级的时候早就学过,学生对于这种题目的解决早就得心应手了。教材中用这道例题来学习比例的应用,主要是介绍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但这道题用比例来解决显然不如算术法简单,如果强行让学生用这道题来接受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生会对用比例法解答应用题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因为他们认为不如算术法简单,为什么放着简单的方法不用,而非选择麻烦的方法呢?(这种心理尤其善于思考的学生更会产生)。这时如果老师说考试要求用比例法解答,你就必须用比例法解答,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用比例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比例法解应用题,并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呢?想到了“学以致用”这一至理名言,我在教学例题前设了一疑。

一上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个办法,能知道咱们学校旗杆的高度。”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即刻也活跃了。有学生开玩笑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量,可都不切合实际。倒是有一个学生说的方法可行,旗杆上有绳,用绳拴上卷尺往上拉,拉到顶以后看卷尺下面的刻度,就能得到旗杆的高度——这倒是个好方法。随后我说,这个方法很好,能够得到旗杆的高度,但老师还有一种数学的方法,老师在旗杆的旁边在立一根较短的竹竿,就能够通过测量并计算出它的实际高度,在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大家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里计算出它的高度了。

随后,我教学书本上的例题,使学生明白,题中速度是一定的,那其它两个量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正比例来解决这道题。这样,学生明白了虽然不如算术法简单,但也是解决这道题的一种方法。他们在想得到测量计算旗杆高度方法的心里驱使下,接受了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然后,回到旗杆的高度测量这道题中,我提出:老师能用尺子能量出竹竿的高度,还能量出竹竿影子的长度,而且旗杆影子的长度也很容易量出来,那现在谁能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求出旗杆的高度。学生很快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并利用今天的所学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主动去领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祁格林

在《比例尺》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晁增国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崔永兰

1、活学活用: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对于知识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学了再多的知识,可都是死记硬背,不会使用,不会运用,学它何用?我觉得这段话给我们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调教学生,给自己的学生一个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让知识流动起来。

2、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其实我觉得这里在阐明知识的实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注意把握知识的实质这一教学要素,既要让学生的学习生动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的所学转化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防止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课堂看起来生动活泼,但是学生的思想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好象让学生看了一堂无聊的闹剧一样,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

3、关于实践的具体做法

苏氏在这一节所讲的方法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机会,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面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好的学习情境,必然会引发人许多的联想,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触,受到情境的感染,必然会有感而发,并且是真情实感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

张生渊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说理要说透,要有信度,要让学生心服,用幽默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启迪学生,不仅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还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在不受任何伤害的情况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交给我一张小纸条,我一看,原来是一封遗书,上面都是一些让他妈妈给他买好吃、好玩、好看的东西,不但没有伤心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很可笑。我知道他纯粹是好玩,没有真正厌世的念头,但是这种现象所以,我就对他说:“看你遗书写得不错啊!但是,我们班里还有很多人不会写遗书呢!因为这个世界太美好了,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难道你愿意吗?”他笑眯眯地说:“不愿意。”“那看你的遗书写得这么好,我还以为你不喜欢这个世界了呢?告诉你,遗书可不吉利啊!一般人还不会写遗书呢!我要给你发个广告,要写遗书的都来找你,向你学习好不好?”他听了连连摇头说:“不好,不好。我可不愿意老是写遗书,我喜欢这个世界,以后,我也永远都不写了。”听了这些话,我笑了,他也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相信,他以后一定不会再开死亡玩笑了。从这个事例中,让我感受到了班主任要随时去发现和寻找学生的不是,采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说理,使我们的学生有所进步,使我们的学生有所成功。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网络综合-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

同学们,大家现在是不是在为写暑假数学日记而发愁啊,不用担心,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希望对大家写数学日记有所启发吧!

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范文3篇

1,今天,我们一家去龙港的肯德基去吃全家套餐。

到了那儿,人一直挤着,我们好不容易点好菜,就找到位子坐下。菜来了,是一桶大套餐。里面有12个鸡腿,我想:怎么平均分呢?这时,我想起除法12÷3=4。我们每人四个鸡腿,我后来又吃了老妈的1个鸡腿,阿姨的2个鸡腿,阿姨说:“这总不能白吃,我问你,你吃了几分之几?你再吃几份就全吃了?“我想了想,回答:“我吃了7/12,再吃5/12就全吃了。”幸好,我学了分数的知识,可以正确回答问题了.2,今天我又遇到一道数学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才解出来。题目是:两棵树上共有30只小鸟,乙树上先飞走4只,这时甲树飞向乙树3只,两棵树上的小鸟刚好相等。两棵树上原来各有几只小鸟?

我一看完题目,就知道这是还原问题,于是用还原问题的方法解。可验算时却发现错了。我便更加认真地重新做起来。我想,少了4只后一样多,那一半是13只,还原乙树是14只;甲树就是16只。算式为:(30—4)÷2=13(只);13—3+4=14(只);30—14=16(只)。答案为:甲树16只,乙树14只。

通过解这道题,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题,都要细心,否则,即使掌握了解题方法,结果还会出错。

3,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应该每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而实际他每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这里可以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知道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第三篇:数学日记1

数学日记

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王翔宇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这是一节非常有趣的课,课上通过观察和画图,我明 白了平移就是物体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行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一个点进行转动。

为了加深认识,更为了炫耀一下刚学到的知识,放学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和妈妈比赛,看谁能说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多。

我们先比找平移现象,我一口气就说了10多个:推拉抽屉、开关窗户、坐电梯、动物爬行、观光缆车、滑滑梯、跑动的火车和汽车……。轮到妈妈了,她看了房间一圈,才慢吞吞地吐出一个“门”字,我听了哈哈大笑,故意逗她:“我怎么看见咱们卧室的门是旋转的呢?”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哦,我是指阳台上的拉门啊”。

接着我们又比找旋转现象,这对我来说更是小菜一碟,游乐场里多的是:海盗船、旋转木马、转转杯,还有家里的电风扇,钟表上的时、分、秒针,汽车上的轮子,说完我得意地看着妈妈。谁知,妈妈不屑地瞅了我一眼说:“摩天轮、转动门、拧瓶盖、风车、蹬自行车”。

最后,比赛在我们喜笑中结束了,当然是我胜出了。哈哈,今天的收获可真大啊,看来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

第四篇:数学日记1

这学期学过的知识

这学期我学过了很多知识: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多位数的比较,多位数的改写,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除法商不变的性质,除法的估算,除法求未知数……

我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遇到了难点。刚开始我做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时候老是混,看着简单,可是一做就错,怎么也转不过来,经过老师同学家长的反复讲解,再加上我的反复思考,找规律,反复练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看着这么复杂的运算过程,分配后就非常简单的做出来了。其实分配律就这么几种类型,掌握了就没什么难点了。我好像看见了曙光,于是就对这种类型的题着了魔,越做越上瘾,越做越想做。做完后总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但有时也马虎,兴奋之余抄错了一个数就做不出来了。我仔细思考,看看是哪里出了错误,实在想不出来只能求助于家长了。原来是自己抄错了一个数。我下决心一定改掉马虎的习惯,做完后自己检查。

平时我做卷子的时候总有马虎做错,也有不认真审题出错的,还有不相信自己出错的。有时事做题时,我的答案本来是对的一听同学的,想也没想就改了,结果老师一订证就错了。真后悔自己的立场不坚定,没想为什么错就改掉。在这里我提醒大家不要向我学习应该相信自己,在遇到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一样时一定要看看到底是那里出错了。

姜志远

第五篇:数学日记1

圆和正方形的内在关系

202_

年12月5日 星期三

杨梅塘小学六年级彭佳仪

指导老师:袁广军

数学书上有一道题目,要求填一张表,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找出圆与正方形的面积比。

填完表后,我发现:只要是在一个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一定是正方形的157/200。因为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设圆的半径为1厘米,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就等于两条半径即直径。

①(3.14×1×1)÷(2×2)=314/400=157/200。②(r×r×3.14)÷(r×2×r×2)=157/200。

找到规律后,袁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圆里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比又是多少呢?

我开始冥思苦想起来。正方形的边长肯定不好求,那么求面积更是加上加难。我可以怎样做呢?

在纸上涂涂画画一会后,我发现,可以在正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正方形就被划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圆的半径,那么面积就可以求出来了,仍设半径为1厘米。

①(1×1÷2×4)÷(3.14×1×1)=200/314=100/157 ②(r×r×1/2×4)÷(r×r×3.14)=100/157

这时袁老师又想出了一种“串串烧”的问题形式: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后,接着又在圆里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S小正:S大正等于多少?

我来不及为上一道题的成功解答而高兴,接着又开始挑战这位终级“BOSS”。

其实有了前两道题的经验,这道题思考起来也不那么困难。我们可以直接去用公式。首先,小正方形就看作“圆中方”,求面积用“r×r×1/2×4”;大正方形看作“圆外方”,求面积用“r×2×r×2”。两种都用上来做题就可以写成①(1×1×1/2×4)÷(1×2×1×2)=2÷4=1/2。②(r×r×1/2×4)÷(r×2×r×2)=1/2。

③图形也能证明小正方形是大正方形的一半,原来大正方形为200份,小正方形即为200×1/2=100份,还可以再次验证S小正:S圆=100:157。

如果再在小正方形里画最大的圆形,S小圆=100×157/200=157/2,也可以推出小圆是大圆的1/2。① S大正:S大圆:S小正:S小圆=200:157:100:157/2。② S小正:S大正=100:200=1:2=1/2;S小圆:S大圆=157/2:157=157/2×1/157=1/2

动下脑筋,多跨几步,你就能发现,只要认真努力,成功离你不远!

小学数学教学日记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