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语言的艺术教学反思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4-56728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09 04:15: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言的艺术教学反思

“语言的艺术”综合性学习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美好;激发品味语言艺术的兴趣,学习在生活中恰当巧妙地运用语言。

组织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与方法,落实小组合作分工与活动安排。在这节课上老师与同学相互配合,和好的落实了综合性学习的第一步。

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学生全部是其他各个学校来的转校生,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家里也没有多少让孩子们能阅读的有益的课外书。

第一、要注重对孩子的启发诱导不要给给孩子们提供现成的答案,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虽然,这样会花费相对比较长的时间,但是一旦孩子养成积极动脑的好习惯,那么这将受益终身。

第二、注重鼓励与评价。重视运用激励与评价机制,用显而易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与评价。

第三、不断改进教态、锤炼语言。我的教态、我的语言要要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要不断改进教态、锤炼语言,用简洁、准确、清晰的话语把问题讲清楚。

以人为镜,能够体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讲课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的工作还在继续,我的努力不能停止,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自己的教学能有力不断提高。

第二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

教师教学语言

一、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质量 在影响教育质量高低的诸多因素中,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高水平的教师语言意高旨远,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用这种语言开展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学生乐于团结在教师周围,沿着教师指导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和思想教育时,都要借助教师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的极具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很难想象,讲课时哕唆重复,味如嚼蜡;或张口结舌,“嗯嗯”、“啊啊”、“这个这个”,说话拖泥带水,或慢条斯理,要么不讲变化,要么装腔作势,要么动辄大声训斥,这样的教学语言充斥的课堂绝不会是生动活泼、主动积极、学生气氛浓厚的课堂。有研究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课堂纪律的好坏,学习成绩的高低,乃至学生的成长,都同教师的教学语言密切相关,优秀的教学语言总呈现正相关,拙劣的教学语言大都呈现负相关。

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能给学生以一种正面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内部动机’启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理解、掌握教师的讲授和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准确、生动、鲜明的教学语言的诱导下,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综合以至理解、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为自己取得一次又一次地思维训练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教学语言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 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课堂始终是一种弥散着语言的环境。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此外,还有一些为吸引或保持对方注意、控制的讲话,以及表现彼此关系的表达,它们都是教学语言的组成部分。在一些非正规的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自由度较大,但言语活动仍是绝大多数这类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增长、学习兴趣的增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心智活动,不能截然分割为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两个领域。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情与理应当互为补充、协调活动。而师生间的这种情感流活动的重要媒介就是教学语言。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这一手段,促进师生间良性情感交流,而忽视或者不重视的教师往往会因教师语言运用不当,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三、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它还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反映着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才”好,会说在于会想。所以才有了叔本华的“谁想得清楚,谁就说得清楚”。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可以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的水平。直观描述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论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语言观点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等。

(二)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还是榜样——教师给学生做出的运用语言的最直观、最有效、有声无形的榜样。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性、言之生趣的教学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

(三)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因为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之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想象、丰富审美情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艺术家的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声音清亮,具穿透力,听来十分舒服;语言丰富多彩,运用自如;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很有魅力;感情完全投入,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的变化,总让人变得那么自然、那么优美„„他们的语言犹如诗歌语言一般的精炼,小说语言一般的生动,散文语言一般的优美,戏剧语言一般的传神等等。这优美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十分丰富的审美材料。学生在这种语言氛围的熏陶下,会培养起较强的审美能力,从而在“乐中学、学中乐”,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对客观事物有很深的感受和体验,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语言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第三篇:体育教学语言艺术

体育教师的语言艺术

人生最大的乐事,是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遇上一位名师,这位名师不仅课讲得令听者如痴如醉,他还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为迷途羔羊指点迷津,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成长为名师呢?语言艺术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老师学问再高,但是表达不好或者表达不清,他的学问是要大打折扣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语言,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传递信息的方法;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信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教师,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传播者,在语言的使用中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更高要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赖以交流思想感情,传授科学知识(体育教师另有传授技术、技能的职责)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丰富、严谨,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是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需认真对待和努力提高。

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需要准确的精妙语言来辅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能动,需要激昂的鼓动语言去启发;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困惑,需要温馨的勉励语言去解除;体育教学中队伍调动和队形变换,需要宏亮的口令语言去指挥。

一、语言的分类:

语言是人自身素质内涵的外化:观其言,知其行。闻其声,知其人; 语言不仅局限于讲话,从语音使用的角度来进行分类,语言可以分为口语、态势语和书面语三种,(一)口语:会不会讲话,口才如何,也就是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绝大多数的优秀雄辩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训练而获得这种能力

(二)态势语即“肢体语言”:是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的方法,运用时加以语气、语调的煊染和神态表

二、教学语言与体育教师语言:

(一)教学语言:是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语言海洋中的一条暖流,是语言海洋中的无污染区,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具有自己特点,它的规范性是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赖以交流思想感情,传授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体育教师语言: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属教师语言的范畴,因本学科的自身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等与其他学科的巨大差别,决定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与一般性教学语言相比要求更高,专业性更强,具备一般教学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应更具简捷性、准确性、规范性、激励性、反馈性、多体性、趣味性、形象性、幽默感和权威性。既不容半点疏漏,又要于瞬息万变之中当机立断。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或某一环节稍弱都会给有效教学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同时作为体育教师本人在学生乃至同事甚至领导眼中的形象、地位和威信多会随之大幅降低。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活动时间,以达到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教学时的讲解、示范、讲评、小结等各个环节都必需精讲多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更具备简捷的特点。

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如果要保证学生每人有25%的练习活动时间,教师就要使用50-60%教学时间,即20-24分钟。加上组织、调动队伍要化掉10%的时间,给予学生休息化掉10%的时间,所剩只不过20%,即八分钟左右的运用语育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时间,这还要包括不合理的浪费时间。让我们再分析一下,这八分钟里,体育教师使用语言的种类有多少?它至少要包括:口令、讲解、组织、激励、表扬与批评、应变、讲评小结及布置任务等多方面,如此众多的内容,如果没有一种简捷、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然要占用学生的练习活动时间,就必然要影响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任务。

(一)简捷性

简捷性不等于不讲,如果不讲光练,不使用语言,误认为这样对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有利,那也是错误的。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交流感情的手段,如果不使用语言,那就无法和学生交流培情,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不是教学。

简捷性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想。

例如:在讲解、示范时,教师要把动作要领告诉学生,如果和书本上写的一样,就显得乏味冗长。若能用口诀式来表达,就会显得生动活泼;又如调动队伍,教师如果能用最少的口令实现目的,学生的配合就会相当默契,如果教师的口令多而重复,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又如组织游戏,教师如果把大量时间用在讲规则、讲方法上,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如果教师能三言两语把问题讲清楚,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简捷性首先在于对情和意的把握。语言是交流感情的手段,它具有浓厚的感情因素。如果语言只是简捷,语言干巴巴或命令式语言过多,就难以收到有效课堂效果。反之,如果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讲解不精练,又会失去简捷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语言,既要精简清晰,又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才是真正的简捷。

简捷性还在于它的启发特点。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活动不仅是思维活动,更主要的还是身体活动。体育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欢快地活动,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除了依靠教材的吸引力外,妙用语言启发、诱导学生由为重要。这类语言若能用上画龙点睛的经典词句,则效果更佳。

(二)规范性

体育教师的语言,从规范角度来讲,首先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教学的标准语言,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使用的规范语言,从这点来看,规范性是各种学科的共性,当然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每个体育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使用普通话。为什么说规范性又是体育教学语言的特征呢?这是因为:

1、体育教学中使用大量的口令。口令是体育教师糊以组织教学的重要武器,不能正确运用各种口令就不能组织、调动队伍,就不能发挥组织、纪律的强大作用。用普通话喊口令,能让学生直接接受,立即执行。有些教师用自己习惯的方言来喊口令,学生在执行前就需要通过大脑的“翻译”。

2、就是用普通话来喊口令,也要注意口令的规范性,体育教学中使用的口令,是沿用部队军事操练条例中规定的口令,不能自己杜撰、改编。例如“两臂前平举”就不能喊成“两手前平举”;“向右看齐”在正常状况下就不能喊成“向左看齐”:调动队伍时应以“左转弯齐步走”为宜等。

3、体育教学中还经常要使用到各种术语。术语是专项专用的技术语言,它的规范性就更强了。它的使用范围就更狭窄了。田径术语与体操术语是两种不同范畴的语言:如田径中的“起跳”和体操中的“起跳”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术语的特点就是准确、精炼。如篮球项目中的“运球上篮”,时至今日还有人称之谓“三大步上篮”。就拿“上篮”两字来讲,从语法上讲是不通的:这“篮”是怎么“上”的?可是作为术语;人人皆知它的准确含义。如果不用术语讲,“上篮”的概念就应滚讲成:跳起将篮球投入篮圈中。而“运球”两字更不能解释成“将篮球搬运至”。

熟练地使用各种术语,能大大地浓缩讲课的内容,使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完成教学任分。(三)准确性

体育教学语言在简捷性与规范性这两个特征方面已经体现出了语言的准确性。但体育教师使用语盲的准确性又有其更进一步的含义。多数学科的语言可以使用夸张、假设、虚拟。如语文跟上教学古文时常用“白发三千丈”、“三万里河东人海”、“„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些量的模糊概念,地理课上距离的概念也是近似的,如太阳至地球的距离是光速乘以八分二十一秒。地球赤道的长度是四万公里。数,理、化学科则需要绝对地精确,体育教师使用语

言的准确性与数学教师的准确性相似,而又不完全一致。体育教师对距离的估计、对时间的估算,对重量的估量应该准确,如队伍向前走多少步可以达到预定目的,各项练习实际使用的时间与临场的调整,选用器材的重量与学生承受的能力等等,教师的口令一发出,就要清楚地知道它的后果,这就是所谓“令出如山”。如教师发出口令:“向前三步走!”就必须明确地了解三步之内无障碍,三步之后必定到达预定地点。

其次,体育教师又不同于数学教师之处在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动作形体定位方面的准确性,数理化教师在度量衡方面对学生有严格要求,但在学生如何完成测量方面不可能提出形体要求。体育教师则又重点提出对学生每一个动作的形体要求,如弓步的姿势要“前腿弓,后腿绷”,立正姿势则要求“两脚跟靠拢并齐,两脚尖向外分开约一脚之长;两腿挺直;小腹微收,自然挺胸;上体正直,微向前倾:两肩要平,梢向后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傲屈,中指接于裤缝;头要正,颈要直,口要闭,下颚微收,两眼向前干视。”这样的准确性是体育教学语言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权威性

体育教师以自己的简炼语言、规范口令和准确表达,加上清晰丰厚的音色,在早操时、在集会上,在运动会中表现出无比的权威性,使学生对体育教师产生一种尊重、服从、信任的感情。这种通过语言建立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裁判胜负中;纠正动作中和指导训练中。

正因为体育教师的语言具有如此的权威,因此,更要求体育教师要掌握、使用好自己的语言,不能滥用这种权威。滥用的结果就是权威性受到损害。

体育教师语言的权威性,还在于它的无可更改性。

“令出如山”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口令中还是在裁判、讲评中,体育教师的每一句话、每条命令,将被视为学生执行的“法则”与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因此,体育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无误。语言的任意更改与随意性只能造成对自己的权威性的降低甚至不被人重视。

三、体育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

体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内容和技巧是表现优美、准确、流畅、幽默、感招力强等语言艺术特点重要保证。同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其内涵和效果的差异,反映出语言艺术技巧的重要性。

(一)语言的优美性:

语言美是人们文化知识水平与社会先进的反映,语言美是融洽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桥梁。语言是心之声,发乎情,止乎礼。体育教学语言应给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语言中充满情感,能让教学对象与自己产生共鸣,直至欣然接受。

(二)语言的激励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兴趣、特点、能力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习掌握方法的速度快慢和完成动作质量优劣。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促使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战胜自我,迎接困难。这种激励方式的语言一般有诱导、对比、鼓励和剌激:

(三)语言的感染性:

教师的语言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是否具有真实的感情。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熟悉自己专业的教师,他在课堂中的用语必然带有浓厚的感染力,(四)语言的态势性:

教师进行语言传递信息时,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往往通过表情、神态、手势和动作来加深印象。研究证明:人的记忆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语言的态势性(肢体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

(五)语言的逻辑性: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即“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使学生能够正确

地理解,语言的逻辑性是很重要的。

四、教学语言“十忌”

1、地方俚语:无论是讲解或口令都不能用方言;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脑运用普通话信息接受指令,进行思维。因此,其它语言体系,尤其是平时少接触的语言体系,进入大脑后要经过“转译”。这样,执行动作的速度就要受到影响。

2、口头语:所谓口头语就是一些无意义的、下意识的重复浯。这显然不符合“精讲”的原则。而学生却往往因为教师的多次重复而分散了注意力。

3、粗俗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纯洁的,粗俗语的使用,使我们的讲解降低了层次。粗俗不同于通俗,一些过分专业化的术语,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代替,粗俗的语言是不堪入耳的。

4、讽刺语:不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教师绝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对待他们。讽刺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讽刺只会加大师生情感间的距离。

5、鄙视语:鄙视与讽刺同样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使学生丧失信心。

6、贬低语:对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绝不能采取瞧不起的态度,乃至故意贬低他们的成绩。

7、否定语:教师的语言应肯定为主,尽量不用否定语,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字字句句中找出正确的东西,哪怕是一点点,也要肯定他。

8、模棱语:在有限的讲解或讲评中,教师始终应态度鲜明地表示自己的看法断哪个队获胜;讲动作的正确要领时,不能用含糊不清的语言,让学生无所适从。

9、武断语:语言的权威性不等于武断、专横。权威的基础是准确和令人信服,武断则是盲目和随心所欲的。0、机械语:教师的语言是生动活泼的、是充满感情的。语言不是背书,更不是背死书。只有没有投入感情的教师才会讲出干巴巴的话来。

五、教学设计与组织:

1、充分施展体育教师的智慧与才能,设计奇思妙想,力求做到传统项目新教法,新开发和引进的项目教材化,竞技项目游戏化。

2、教学组织灵活、流畅,力求达到学、练过程奇妙无穷的境地。(即:让学生在无比欢快的氛围中进行学、练活动)

3、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即:特长技能提高,又要关注基础偏差学生每一点进步,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力求收到奇乐无穷的学、练效果。

4、结合相关项目进行原理和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时,懂得一定的相关知识原理,为“终身体育”奠定理论基础

5、点、面、线、体环环紧扣,力求构成流畅、新颖、完美教学流程:

点:确定目标,力求得体,切合实际,符合教材内容特点,有所侧重,五大领域目标在一节中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线:运动技能线;情感线(参与热情、师生情感、同伴情感);社会适应线等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教师驾于课的能力和组织过程是否流畅的重要部分。(要结合学生和本地、本校的实际,有利于教师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才能的充分展现)

面:知识技术的基础层面,能力与方法的拓展层面,锻炼价值的实用层面是体育教学区别其他学科关键所在。

体:多重价值(锻炼、实用);多重功能(能力提高、兴趣培养与合作精神的形成等)多重交流(师生交流、同伴交流等)是《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五、如何看课和评课?

(一)、看形:教师的教姿、教态、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组织指挥艺术,课的框架与流程(包括场地布置)。

(二)、看神:师生的表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的配合与情感交流,课堂氛围。

(三)、看魂: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和才艺。

(四)、各种类型课的侧重点:

比赛课:认真理解规则,严格按规则设计与组织; 研讨课:围绕研讨课题做文章;

展示课:在展示成果的同时,还需考虑使用价值和可推广性; 交流课:简单实用,力求有创意; 检查评估课:力求严谨、热闹;

常规课:以学生为本,多变一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要上得实在,安全,学生喜欢。

六、教学方法的评价内容:

1、是否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落脚点:是否有助教学质量的提高)看能否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功的喜悦。

2、教学过程中主体化、平等化、个性化、民主化和主动性及发展意识是否有不同程度体现。

3、方法步骤是否科学、严谨和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及学生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4、情感意识是否强烈,既指师生情感、同伴情感,也指所教学科的兴趣、动机、习惯及信心的培养

5、教师本人的个性、风格、特点是否突出:驾于能力(包括组织指挥、调控、和应变能力)目标和知识点的把握能力,选择、运用和组合多种方法的熟练程度与技巧。教姿、教态,教学语言能力(严谨、风趣、吸引力、号召力、感染力)

6、最好能把全部教学过程描绘成一段精彩故事情节展现人面前

七、不同教材的教学建议 :

1、重视传统教材的实用性教学,把运动项目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常见的生活现象,合理运用运动技能,提高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地域性和民间流传的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既可丰富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又可通过课堂教学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文化,值得认真钻研。

3、新兴体育和娱乐项目的教学,要突出“快乐体育”的特点,可多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发挥能力较强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体才艺,表现自我能力的空间和舞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表现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等教学目标有效方法。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体育教学要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身心发展原则、实效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运动技术的传授要有,但不是单纯或刻意的追求,尽量杜绝“中评不中用”、“教师唱主角”和“只达到运动技能目标”的课。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体现一定的艺术和风格。

第四篇: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1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写作提纲

一、明确教学语言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四)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

(一)讲求音律节奏中求美感

(二)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

(三)运用修辞,让教学语言“活”起来

(四)选用诗句、名言,是教学语言文学化

(五)寓教学与娱乐之中

(六)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用严谨的态度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要吃透教材

(二)要博众家之长

(三)要苦练基本功

(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力争做到音韵美、文采美、情感美、情趣美、幽默美,富有生动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催进性。而教师高超的语言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在高效中运行。关键词:教学语言 要求 运用 提高 艺术性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都很重视语言的自觉修养。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教学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要起到课堂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而实现的。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便是语言。教师的话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孩子心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精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才能使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要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有艺术,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教学语言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准确性,就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不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内容;精练性,就是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就是对每个问题的论证、推导理由充分,步骤严谨,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话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导致概念不清或判断错误,推理上自相矛盾,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语言活动过程反映出来的。可见,语言对于展现交流心理过程至关重要。交流双方融合还是神离,成功还是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序上决定于语言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窥,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的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在识字教学中,在已经朗读完准备教生字的时候,有的新教师时常会这样说:“小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生字吧”;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同学们,生字宝宝来到课堂上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准确地把它的名字读出来吗”“生字宝宝可淘气了,它把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能把它认出来吗”相信像这样的过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新课程教学里设有口语交际这个内容,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习惯,如听者要讲礼貌,学会听,认真听,听清楚;讲者要表达清晰和讲礼貌,在交际过程中我还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不客气等。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使用值得学生仿效的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二)教学语言应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是教师的理想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课堂语言无疑须具备科学、简洁、规范、准确的特点,可这仅仅是语言表达的底线,长期沉浸于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免会感觉单调、乏味、缺乏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所以,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追求语言的艺术化。

一节课如果只是一味地围绕课文内容去讲课,那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做认真听讲。所以教师就要将那些抽象、深奥的课文内容生动地转化为通俗易懂、比较切合实际的讲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真正听进去。

学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因此,教学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后易于理解。马克思曾说,逻辑的发展完全必限于纯抽象的概念,相反,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与现实不断接触。教师完全可以用形象化的文字语言来表述认知与逻辑,这既是情商的体现,也是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奥妙所在。也就是说要提高情商,就可以提高语言的形象性。要提高语言的形象性,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会比不断地说教更具影响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乐学的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生作用,这便是“无声语言”的独到之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把“无声语言”引进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我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符号来调动学生,如在整理学生的纪律时,我用符号“=”表示坐好,“‖”表示站立,“△”表示爬下静息,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乐于接受,偶尔的训练比以往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器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

教师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用权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用权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节器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所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表达别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用权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会影响学生思考、品味,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以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顿挫,也叫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的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理解教师所讲的整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教师在讲课时,要随着讲授的内容不同,内心的情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语速的快慢缓急,语音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调节器的刚柔抑扬也发生变化并有机结合为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音量易于大脑皮层兴奋集中,清晰地反应刺激物;而刺激过强、过弱均易引起兴趣扩散,没有效果。教师讲授的语句不宜过长,否则学生就会对句子的全意不能精确理解。在语调节器上,重要的地方,声音应当较高;次要的地方,声音适当降低。这样有起有伏抑扬顿挫、铿锵自然,学生听来悦耳,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讲。

(四)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生动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刘欢唱的歌曲《好汉歌》,让学生先听,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那股浩然正气。“听了这么雄壮的歌曲,你是否也有这种抱打不平的冲动呢?”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情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效果非常好。既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定下了基调,又活跃了氛围,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要他40分钟规规矩矩坐得端正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富有童趣,语言要简练,清晰。记得我在教《葡萄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时经过的那个地方吗?(火焰山)在这旁边有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下面随着音乐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样引人入胜的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带他们走进课文。

由此足见,好的导语就像磁石一样,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灵活运用教学语言

(一)讲求音律,节奏中求美感

教学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腔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高亢的声音表示激昂和感奋;柔和的声音表示温馨和愉悦;低沉的声音表示悲哀和哀婉„„使语言富有音乐诗词般的音律节奏和变化,讲者朗朗上口,听者愉悦轻松。生物学家认为,适宜的节奏作用于学生的神经系统,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学语言的节奏过慢,学生的大脑会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学生会感到不解渴;节奏过快,学生来不及全面处理信息,会造成消化不良,教师也会在“忙”中出错,造成知识“漏网”。因此,教师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调节语调、语速,使教学过程和谐、有效。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二)进入角色,带着感情讲课

情感,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教学的语言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艺术性课堂语言条件下,教师可以进入角色,感情充盈地使用一些词汇和语调,感染学生情绪,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结合教师整洁大方的服饰,丰富的面部表情、优雅的手势、会说话的眼睛等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使有声的语言于无声的语言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蒙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非语言行为”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情”的艺术并不是无原则地逗学生一笑,也不是庸俗地去油腔滑调,更不是把语言搞得花里胡哨,弄得课堂像一个剧场,而应是将课堂教学语言把握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恰到好处的分寸上。

(三)运用修辞,让教学语言“活”起来

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一条小河,修辞就是在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一棵绿树,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如果把教学语言比作广阔的蓝天,修辞就是天上的缕缕白云。语言艺术离不开修辞,“浓妆淡抹总相宜”,教师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依照教学内容需要,巧妙地、恰如其分地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给平铺直叙的陈述增加色彩,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四)选用诗句、名言,使教学语言文学化

诗,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其原因不但在于它的思想和意境,还在于它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穿插引用古代诗歌、名言,在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此外,诗化语言概括、凝练、优美、课堂教学语言在严谨准确基础上,应不拘一格,夹杂些散文和诗化文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欲望,使之情绪高涨,学生听课如沐浴春风,知识会像涓涓小溪注入学生心田。

(五)寓教学与娱乐之中

天空之美,离不开云霞星辰的点缀;大地之美,离不开花草树木的点缀;生活之美,离不开真情与至爱的点缀。有了点缀,也就使原本单调的事物多了一份灵动的色彩,一串变换的音符。教师如果大胆地而有有分寸地引入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等娱乐手法点缀于课堂,同同样可以使课堂充满艺术魅力。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兴奋剂”。它可以把人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状态,寓教于乐,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引用歇后语、笑话、小幽默、小故事时要注意分寸,否则,会使得其反,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六)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恰到好处的使用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神态语: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我们顺手的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竖起的一根大拇指„„这对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能从我们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感受我们对他的关爱,而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紧张时,我会微笑着向他点点头,以热情、信任的目光让他得到信心和勇气。当课堂纪律松散时,我会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我的不满,学生通过察言观色,感受老师的不满意。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手势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关注着,这时候,手势语起到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表示我的赞赏,又如上课时,学生在开小差,我会悄悄地走到他身旁敲一敲他的桌子以表示我对他的警告。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

暗示语:暗示的最大效果,是要影响其心理,让他自动自发,不是完全听命于他人。通过赞扬的方法来暗示学生,使他们在和谐、融洽、轻松的气氛中懂得应该怎么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其教育效果远比使用教训的方式、强制的手段好得多。另也有期待、名言及爱的暗示,语言若能融注爱的暗示,将变得奇妙无比,教育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想。导入语:即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之教学语言。短则一、二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导入语言要体现本课宗旨,具有一定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富有鼓动性,能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之跃跃欲试;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提问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思而后得,留下深刻印象。

表扬语:表扬要注意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个性,运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力求取得最佳效果,还应讲究语言的应用。表扬学生是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好评和赞美。批评语:批评总是不受人欢迎的,而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因此研究批评时的语言表达方式,要使学生听了能够在心中点头,肯定老师所说的话并加以改进!因此加强批评艺术的研究,探讨一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何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三、用严谨的态度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刻苦磨练,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艺术性。

(一)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

(二)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想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三)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表演”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台下多下功夫”,“台上”才能吸引观众。

(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把无声含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溢情的语言。它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力争做到音韵美、文采美、情感美、情趣美、幽默美,富有生动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催进性。而教师高超的语言技术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学习,使整个课堂教学一直在高效中运行。

参考文献

1、《教师素质培养手册》 主编高长梅、欧阳慧 九洲图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主编张万兴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简析于永正老师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作者胡海舟《江苏教育研究》

4、《浅谈课文课的教学魅力》作者李景霹《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5《语文课堂艺术散论:好课如美文》作者肖海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第五篇:关于教学语言艺术

关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是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都不能离开的基本技能。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不可替代的、高效的教学手段。

然而,在影响讲解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清楚、准确,在此基础上力求精炼、生动。清楚、准确、精炼、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高效率的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可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礼貌文雅,富有哲理,使他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育和德育的熏陶。

什么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同时语言也是人用来进行思维的工具,人类是借助内部语言来进行思考的。

什么是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课堂口语,即口头表达;书面语言,即书面文字表达,如板书、批改作业的批语等;体态语言,即用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来表达内容和思想。在这三者中,课堂口语是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教学语言是教师最基础的教学技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学语言具有教育性、学科性、简明性、启发性和可接受性等基本特征。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它不独立存在于教学之中,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人是感情动物。课堂教学语言是有感情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励人。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教学语言是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方面。教学语言具有准确性、简洁性、逻辑性、启发性、丰富性、生动性、通俗性和循环性等多样性。

运用教学语言的意义作用

通过教学语言行为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对学生个性的熏陶感化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授、叙述、提间、回答、辅导、解释,还是板书、实验、演示等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

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意识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引起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才能起到意识交流的作用,获得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尽管现代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现代教学手段日益先进化,诸如社会实践、实地考查、实验、操作、电视、屯影、录像、卫星传播等纷纷涌涟教学过程,但是,它们都无法替代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效果。而且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和艺术性还要求得更高。因此,教学语言的优劣、教师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的逻辑性以及驾驭语言的技能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并制约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教学语言的特征

教学语言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又是教师以选择最完善的语言为手段,培养人才的技能。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崇高事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一特点出发,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另一方面,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加里宁对此曾作过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人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由于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语言的基本特征。

(1)教育性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教师语言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教师个人的威信有直接的联系,也同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对教师来讲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①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无数事实证明,教师能以身作则,威信就高,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就没有威信,效果就差。

②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2)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术语来进行。因为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语,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生活用语来代替。因此,要注意:

①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

②处理好通俗语言与学科术语的关系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

(3)科学性

科学的语言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得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着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因此,教师就必须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②比喻恰当,观点正确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

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要作出科学的解释。目的论是指对某些动植物的行为作唯心的解释。

(4)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育、教学的特殊任务所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简明,势必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的困难。教学语言的简明性也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较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语言的表达必须要简明扼要。另外,教学语言是诉诸学生的听觉,转瞬即逝,冗长的语言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学习的情绪。比如英国BBC 广播电台发表过这样的评论:语言冗长使人难以理解和回忆,在无线电广播上作一次谈话包括讲解应以十分钟为限,而关键的部分不要超过一分钟。当然这不是说把一切讲课应压缩在十分钟以内,因为课堂还包括其它许多活动,只意味着讲解时要注意简明性。

在注意简明性时,要处理好化繁为简与科学性的关系。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对科学性的要求不能十分严格,有些内容可以简化,但是不允许有错误。

(5)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达到了培养人材的目的。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如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等。创设情境“制造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6)可接受性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要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语言应当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而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词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是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会运用学生的语言。在这里,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说学生能听得懂的话,而且在语言运用上要比学生高一筹。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才会迅速发展。另外,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跟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计划讲解,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于理解的问题,应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结构进行再一次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教学语言的分类

教学语言大致有导语,提问语,阐释语,应变语、结语。

导语:常常用于一切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在五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致,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使用导语要巧设引人入胜的开头,防止平淡无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一节课的导入语,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所以老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应该用形式多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导语有故事式,激发式,悬念式。

一、导入语言应该精炼。教师的语言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精 炼简洁,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绕了一个大弯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精炼的导入语言使学生一下子明了本节课的主题和中心内容,能引导学生目的明确地进入教材去寻幽探胜。一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名篇《春》第二课时的时候,就安排了如下的导入语:“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粗略地知道了《春》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盼春——春景——迎春——赞春这条线索,写出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这一节课,我们主要领会作者是怎样用细腻的笔触来写出春草的多软、春花的香艳、春风的柔和及春雨的细密的。”这段话通过简短的复习,然后直接切入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案例二的语言精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为提高课堂效益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导入语应具有启发性和吸引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要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教师语言的吸引力就是教师若能通过耐人寻味的语言循循善诱,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所讲的话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学习的殿堂。古人云:“学贵有疑”。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揭示矛盾,造成悬念,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更加积极主动地,更加有效进入课堂的教学中。

三、导入语要妙趣横生,生动优美。教师的课堂导入语,美在亲切、生动,美在清晰悦耳、圆润动听,更美在如诗如画、充满感情和哲理。例如在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时,一位老师是这样配合着音画导入的: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这样优美的语言,每一言每一语都应渗透着美,学生喜欢倾听并模仿它进行创造,还能够从中体会到生动的情理美,从而接受美的教育。

四、导入语要抑扬顿挫,把握好语言的节奏。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 声音吐字清楚、坚实、完整上,也不仅体现在声音的力度均匀,持久坚韧,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上,更体现在叙述时的语言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所以在导入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把无声的教材描摹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

开课伊始的课堂语言是导入语。精彩的开头往往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样运用 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良好的导入语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能使教师更好地开展一堂课。

提问语:这是教师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是用的语言。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提问语应该注意:

首先问题要清楚,目的要明确。提问要使学生一下子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不能设一些不疑之问或莫名之问。教师要确定好问的范围,深度和广度,并组织好语言,然后才能发问。

要讲究问的顺序。提问时,自己要胸有全局,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应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一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学生才可顺着老师的思路做层层深入的回答。

提问要做到宽题和窄题相结合。使学生常处在和谐的信息交流中。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要问简单的对,不对;好,不好。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学生可从老师的提问中,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变老师的独自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思而后得,尤为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对非语义、抽象性的音乐而言,课堂中的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当前课堂提问也存在许多问题。如:

(1)表面性提问。即提问简单化、形式化,往往只问“对与不对”等类似问题,而学生也只简单地回答“是”“不是”等。表面追求热闹场面,轰轰烈烈,实则却空空洞洞。

(2)习惯性提问。即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太少,收效甚微。

(3)惩罚性提问。当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便突然发问,借机整治。

(4)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铁定”的问题,“铁定”的答案。一个问题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

(5)对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冷面相对甚至斥责嘲讽等。那么,到底该如何合理有效地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下面谈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设置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提问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如何巧妙地启发提问呢?

(一)抓住兴趣,循循善诱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参与及认识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素,是推动人们去探索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2000多年前,我国教育前辈孔子曾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理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对人所从事的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会磁石般地吸引人们去参与、从事和认识某种活动。而对于学习来讲,学习兴趣就首先成为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来讲,都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二)由浅入深,注意适度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过多、过少、过简、过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做到因文而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必要时也可增加难度,但必须以适合学生的心理认识能力为检验标准。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直接抛出一个大问题往往让许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将其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提问中,我们采用的较多的方式是追问。即教师把所要讲解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一环扣一环,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时,学生也就学到要学的知识。只有适当地掌握分寸,循序渐进,才能逐步达到问题的“本质”。

同时,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尤其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差生回答,比较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作为教师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课堂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要有目的性。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一)目的明确,突出重点

提问要有它的目的性、针对性,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例如:一开始导入部分的提问一般是为引出课题作铺垫,有的问题可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有的问题可与学生的日常习惯相联系。对新授部分的提问,应与所学的重点内容有关。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重点上去,不致于使整节课重点不突出。同时,问题不能提得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二)语言简明,正确引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学语言应注意准确性,不然就会指鹿为马,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提问时也应注意语言明确、精炼、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所措。在文字地运用上应仔细推敲、斟酌。尤其是某个概念或专用术语一定注意准确。可往往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却忽视了这个环节。如:“夜曲与小夜曲”、“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等音乐术语,虽然都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在提问中运用不当,会造成错误的信息。此外,提问时教师还应注意态度要温和,语气委婉且带有引导、鼓励性。切不可冷嘲热讽。同时幽默、生动的语言也能深深地吸引我们的学生。

三、设置课堂提问的新颖性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有启发性,让学生乐于去思考。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提问,久而久之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新”才能唤起学生的“心”,问题“新”有兴趣,学生才会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想问题,继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解决问题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选准角度,讲究新奇

提问应讲求角度,讲求灵活性。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有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造成一开始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可到后来,学生们渐渐出去了兴趣,导致教学涣散,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之前,从这一角度出发,尽量使每个问题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

1、创设形象化的提问情境

如何使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具体、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提问不仅在考学生,而且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共振点。除此之外,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创造一种与教学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也是非常有效的。

2、创设疑问性的提问情境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了疑问,才会去学习,去思考。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疑问情境。如:诱发学生兴趣后设问,激发学生悬念后提问,进行一系列追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疑问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后,寻求问题的答案。

3、创设民主和谐化的提问环境

传统教学中认为,提问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学生听着教师问题自己思考,然后再得出答案。而文学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它同其它学科的显著区别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播过程,代以师生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示出极其重要和深刻的作用。

阐释语: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 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尝尝在一节课中药很多次的使用它,要将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学生不明白的问题传授给教学对象,讲好阐释的话是重要的。既要把概念原理等知识性的东西解释清楚,又要把怎样做的方法,要领传授好。解释语要求规范,明了,准确,流畅,还要求针对学生特点,讲得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应变语:应变是一种教育机制的表现。它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的语 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敏锐的发现问题,适应千变万化的形势,灵活地,及时地用应变语来驾驭课堂教学。应变语要求教师有敏捷的思路,善于顺着学生考虑问题的轨迹,找出症结所在。要尊重学生,因势利导,用画龙点睛的话语使学生幡然醒悟。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宽容精神,言语要和蔼,切不可因困窘而一味指责学生。

机智巧妙的语言则可以弥合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并达到 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在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可急中生智的顺水推舟化险为夷。

机智巧妙的语言体现教师的机敏睿智。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都会尽可能 的把教材吃透,把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力的做到尽善尽美,也把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想到了,大部分的语言可以预设,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是活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尽管你做了充足的准备,设想了一百种情况,但还是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语出惊人”。使教学语言不能按照预设的顺序进行,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教师教学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个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有机智巧妙的语言来化解,也叫应变语。应变语要求老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反应力,调控的驾驭力。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是幽默评价语的传播者,他的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 人感到轻松愉快。一次上《镇定的女主人》时,贾老师请学生找“镇定”的反义词,一学生讲“慌张”,贾老师又问:“那把‘慌张’放入课题,这课题应怎么读?”该生说:“是‘慌张的女主人’。”大家笑了。贾老师幽默地插了一句:“你才是一个‘慌张’的小姑娘呢!”大家笑得更欢了。这学生害羞地吐了一下舌头,连忙改口说:“应该是‘不慌张的女主人’。”后来,这学生举手举得特别卖力。到了最后抽读课文时,贾老师还特意指名,“请那位慌张的小姑娘来读!”(贾老师开的公开课都是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之间互不认识)那小女孩兴奋极了,有声有色地读了起来。可以说,幽默是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知识才能长期积累的结果。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

贾老师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根据学 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上,贾老师一会儿翘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有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选自《教育的机智教学的艺术——特级教师贾志敏的课堂评价语言》)结语: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当的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利用课堂总结,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教学环节更完整。音乐教学的课堂总结要注意语言的精炼和生动,确保总结的实效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小结处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结语包括总结语和小结语。它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结语。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更好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做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

结语常用的有总结式,讲评式,歌谣式,布置任务式。关于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

一、从教学目的、任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高效教育性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把知识正确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在选用教学语言时就必须根据备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精心考虑,注意信息的高效传递。

二、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专业知识性

不同的学科,需要用不同的专业语言,文科教师要注意感情的抒发,理科教师则应注重理性的阐述。即使同一科也应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语言。比如同是语文学科,讲议论文与讲说明文就不能用同一种语言。语言的丰富多彩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三、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针对性

对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语言不仅与教学规律相悖,更与教学语言艺术无缘。

四、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艺术应具有多样性巴班斯基认为,没有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拨,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为此,就要求运用相应的多种教学语言,一方面这是为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除此以外,教学语言艺术还应简明准确,具有科学性;通俗形象,具有直观性;生动含蓄,具有启发性;层次清楚,具有逻辑性;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机敏风趣,具有灵活性。

教学最优化的语言艺术

要研究教学最优化语言的表达艺术,必须首先看它的生成。心理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最初的表述动机,经过表述的语义初迹(即表述意图)和内容言语,到扩展的外部言语。教学语言的生成也离不开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要正确的表述动机,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语言。第二,要有明晰的表述意图,通过哪些方面,用哪些方法来阐明教学目标,要心中有数。但这时还是一种压缩的、潜在的“语义初迹”。为把这种“语义初迹”进一步转变为有一定时序的线性的内部语言,即通过精选、提炼简缩化、口语化的词、字,来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方方面面。这正是我们第三步要做的工作。第四,要把内部语言扩展为教学语言的表述。它要求用一连串完整的句子结构,把设想的教学方案写成书面方案,并转化为施教过程中的口头语言。

至于口头语言的表述,则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语言艺术,在运用口头语言时,要注意运用好以下艺术技巧。1.修辞术

修辞术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具体的艺术技巧。不仅书面语言要注意修辞,口头语言也应如此。有人说,不用修辞的说教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哲人,用修辞的说教就是一个绘声绘色的演员。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反语、对偶、排比、反复、仿拟等。讲课时,如果能适当运用以上修辞手法,可使语言顿生光彩,提高语言感染力。如有位化学教师在讲课时,把剧烈的燃烧称为“轰轰烈烈的氧化”;把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静悄悄的氧化”,比喻贴切,形象逼真,容易记忆。再如孙敬修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时,经常用拟声,使故事非常生动。他讲《胆小的兔子》时这样说:老山羊“嘭嘭”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狐狸让山羊“扑通”一下栽了个跟头,兔子一哆嗦,草“唰唰”直响„„拟声词的连续运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光彩。

2.变调术

声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课堂教学中语调富于变化,能使口头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有位意大利演员登台表演数数技艺,按照数目的顺序从一数到一百,这么平淡的数字一般数起来肯定枯燥无味,但那位意大利演员却通过非同寻常的多变的语调,把数数得有声有色,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这不能不说变调术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换语调,运用变调术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力。特别是语文课朗读课文,更应如此。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时候,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感情色彩截然不同。因而我们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畅、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3.停顿术 停顿,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应留有适当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有时还能像《琵琶行》中所描写的那样,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他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条分缕析、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一讲到底,满堂填塞,而是先在黑板前挂上一幅镶着黑纱的周总理的照片,然后用注满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庄严肃穆、荡人魂魄的氛围之中。师生的感情酝酿着、积蓄着,当大家的悲恸感情达到最高峰时,教师呼唤了一声“周——总——理”,突然戛然而止。尽管此时整个课堂一点声音没有,但学生的心早已随那一声悲恸的呼唤飞出了课堂,飞越了高山、大海、森林,去追寻周总理的踪迹。大家声泪俱下,对周总理的缅怀、崇仰之情全都凝聚、升华在这个特定的艺术停顿、空白之中。停顿的艺术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4.节奏术

教学语言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样,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节奏的安排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强板式:以声调高亢铿锵,内容相对凝练,语速稳而有味,风格浓烈刚正为主要特征,中年教师,或讲感情充沛的诗歌、散文课时常用这种板式;

(2)弱板式:以声调轻细平和,语速持中略缓,内容相对悠散,风格柔和雅致为主要特征,女教师,或讲说理性课文、知识性短文时常用这种板式;

(3)急板式:以语速快、停顿短、层次结构较紧凑为主要特征,性格急躁的青年教师,或容量大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4)缓板式:以语速慢、停顿长、层次结构相对松散为主要特征,老年教师,或容量小的课常用这种板式;

(5)平板式,发音不高不低,声调不抑不扬,语速不快不慢,停顿不长不短,内容相对平淡、无明显起伏变化的课常用这种形式,但不可多用;(6)综合式,指多种板式的交织组合,这是我们讲课应该提倡的。以上只是我们对教学语言节奏安排的一般建议,选用时应依据自己的特长及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特点,不一定拘泥于某一种。不过,一般性的规律还是应该掌握的。

5.重音术

口头语言表达,应有轻有重,凡关键字词,皆应用重音表示,这不仅可以使语言生色,而且还可起到引起注意、促其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如在小学数学课中,让学生站起来数数:“×××,你数数数,看这是多少个?”句中的三个“数”,如果不分轻重,就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如果突出了重音,学生就能很快地体会到教师的意图,进而积极思考。

6.语气术

语气的使用对课堂教学意思的表达、感情色彩的表现,以及讲课的生动性、感染力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讲课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注意区分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首先,语气要运用准确,该肯定的肯定,该赞成的赞成,该反对的反对,该否定的否定。不能含糊其辞,也不能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其次,要交叉运用好叙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几种语气,不能一味地平铺直叙,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缺少变化。第三,要端正对人对事的态度,说话要和气,要尽量运用文明礼貌用语,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课堂,更不能动辄训斥、讽刺挖苦,否则学生就不能“亲其师、信其道”。另外,还要掌握好听课人的心理,根据学生的需要,把话讲在学生的心坎里。

7.含蓄术

含蓄,是教学语言成熟的一种表现。一般地说,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较容易做到,形象、生动就稍难一点,含蓄就更难了。含蓄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含蓄语言的要求高,教学时,教师既不能一语道破“天机”,又得让学生明白,还不能含糊其辞。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清代沈祥龙也认为,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这虽然是就写作而讲的,讲课也不例外。人常说,教师说话要注意留有余味,就是这个道理。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的讲课,同样是讲“休”字的含义,一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休息”的“休”。而另一位教师从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聪明的一休》说起:《聪明的一休》每一集中间都有这样一个场面,小一休躺在地上,一只手撑着脑袋,他的师兄在远处喊他:“一休!一休!”一休怎么回答的呢?谁还记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休息!休息!休息一会儿”。“那么这个‘休’字是什么意思?”“‘休息’,‘休息’的‘休’。”通过巧妙含蓄的引导暗示,让学生自己说出“休”字的意思,肯定要比教师直接说出要好得多。

除了暗示之外,委婉也是含蓄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课堂上违犯了纪律的时候,教师用含蓄的语言,委婉地提出批评,效果要比直接批评好得多。有一位学生作文时抄袭别人的文章,教师看出来之后没有直接训斥那位学生,而是含蓄地说:“这篇文章我好像在哪儿看过?”用“模糊”语言表达肯定的意思,那位学生自然听得出老师话中有话,由于是善意批评,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以后作文再没犯过抄袭的错误。

8.幽默术

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在看似说笑打趣中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而有人说,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智者多幽默,幽默与智慧原本是天然的一对。而智慧又以知识为基础,没有知识便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便没有幽默。幽默,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它,便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入它的磁场,让张张脸上绽开欢乐的花儿,现出会意的笑。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紧锁的人笑逐颜开,使泪水盈眶的人破涕为笑。

正因为如此,西方有人把幽默作为衡量一位好教师的12 项指标中的第一组成要素。米·斯维特洛夫说:“我一直认为,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一位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吸烟,没有用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幽默风趣的谈话:提起吸烟,我认为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能引起深度剧咳,小偷怎敢上门?二是节省衣料。长期吸烟,会成为驼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用不着化妆;四是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活不到老了。话虽不多,但使学生懂得了吸烟的危害,体味到教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教师的体贴、关怀。这样的教育效果能不好吗?这正如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知识教学也是如此。有位数学教师讲授π的值。他先用艺术笔法把π画成一个小脚女人,接着写出3.13、3.14、3.15 等几个数,然后对学生说:谁来为这个小脚姑娘找一个最合适的“丈夫”?当学生找出3.14 后,那位教师又说:谁能说出它的职业?数还有职业吗?学生们一下子都楞住了。这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大家看,这是它住的地方:山巅一寺,寺就是庙,在寺庙里工作当然是“老和尚”了。学生大笑。笑声中,“山巅一寺”(3.14)在学生头脑中留了下深深的印象。

这里应该提出的是,幽默固然离不开笑料,但“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老舍语)。我们运用幽默一定要出于爱心,不能讽刺挖苦。再就是要注意分寸。真理越过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幽默过了头也会产生副作用。

9.引用术

讲课,主要靠语言来传递知识,因此,教学词汇应比较丰富。课堂上,适当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群众口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等,可使讲授生动有趣,便于理解。有位教师讲遗传和变异,就引用了两名民间谚语:“老百姓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是遗传”;“一娘养九子,个个不相同,这是变异”。两句话把一个深奥的道理说了出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引用,可以引用现成的观点,也可以引用既成的事实。古今中外、山川湖泊、花鸟虫鱼,凡是用得着的,尽管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有一位教师在谈到对教育的认识时,一连引用了几个人的话,说得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于丧失了方向。知识才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让我们为教育的甜果施肥、浇水,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吧!这一段话虽不多,但一连引用了5 个人的话,其中第一句是列宁说的,第二句话是肯尼迪说的,第三句话是李大钊说的,第四句话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的,第五句话是J·R·逊说的。只有最后一句话是他个人的。一连串恰到好处的引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增强了语势,显示了名言、警句的巨大作用。不过我们在引用时一定要注意准确、恰当、灵活、生动,不可滥用。要做到不用则已,用则让它熠熠生辉,为课堂教学增色扬威。

10.翻新术

引用是照搬别人的话来说明问题,翻新则是在前人名言、警句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情况的需要改变其中个别词语,赋于新的含义。它是引用基础上的创造。恰到好处的翻新,能使语言风趣生动,明快犀利,起到一般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一位教师在讲授《春》时,发现个别同学精力不集中,老往窗外看,于是仿拟孟浩然的《春晓》诗,说了句:“春眠不觉晓,上课闻啼鸟。精力不集中,学习知多少。”学生听完会心地一笑,便很快集中精力听讲了。

还有位教师在讲解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后,为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仿拟原文翻新了一篇《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翻得快,杂志看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上课打瞌睡,下课如发疯。无学习之意趣,有混世之闲情。虽非俱乐部,堪比游戏厅。心里云:混张文凭。这位教师最后说,我们切不可做这样的学生。翻得自然成趣,劝喻妥贴有力,很有教育意义。

语言的艺术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