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4-82318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12:36: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别薛华》、《重别薛华》等五律都以感情真挚动人。《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怀乡之情。明代胡应麟认为,王勃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诗薮·内编》卷四)。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王勃还写有许多学术著作,见于著录的有《周易发挥》 5卷、《次论语》 5卷(一作10卷)、《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舟中纂序》 5卷、《医书纂要》1卷等。这些著作除个别篇章如《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被收入《文苑英华》,余皆亡佚。

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是初唐文坛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今存辞赋12篇,骈文107篇(其中有罗振玉自日本抄录佚文24篇)。当代学界对王勃文章研究的力度远不如其诗歌,故而本文以王勃的辞赋、骈文为研究对象。王勃骈文中写作最有声色的当推序文,因此本文专章论之。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从王勃辞赋创作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探讨王勃辞赋的特点。长期漫游生活丰富了其辞赋内容,宫廷宴乐、歌舞升平、闲情咏物等题材和内容,在王勃的辞赋中是很少见到的。王赋中更多的是个人身处逆境的感受、体验,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比贞观赋坛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和扩大。从艺术上看,王勃的辞赋抒发了“近风骚”的幽怨情思,同时由于个体的才性气力,时代的感召,使其辞赋在抒发幽怨情思的同时,在气势上也不失高昂壮大。第二章主要论述王勃各类应用文。书、启、颂等献给皇帝和位高者,意图得到引荐;另有一部分大多是受人所托,代人所作的碑文、墓志等等。从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写作基本上符合文体创作的要求,但是也受到文体的限制,多数不能自由发挥,展示内心世界。好的篇什如《上刘右相书》、《上吏部裴侍郎启》等,以骈文为主,骈散结合,文笔酣畅,内容明晰扼要。《净惠寺碑》等结构严谨,对寺庙环境描写清幽别致,亦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第三章主要讨论王勃序文创作情况。王勃序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作于正文之前的文章,即“序典籍之所作”,另一类是单篇序文,主要是记宴饮和记游。王勃的序文集中显示了其骈文的成就,首先表现在情景交融上,个人情感体验与环境气氛交织,构成激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其次,在骈文的审美形态上,以阳刚壮大为主,于六朝阴柔婉媚之外,别开生面。本文旨在从文体角度出发,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结合王勃辞赋、应用文、序文创作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六朝和贞观朝辞赋、骈文创作发展变化为参照,对王勃文章创作情况做比较全面地考查和论述,对于进一步认识王勃的辞赋、骈文创作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日月经天,江河纬地。时至有唐,国势大增。由于早期的几位统治者——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以及稍后的唐玄宗等能够: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奖励耕织,倡导科举。这些举措成就了大唐数百年的帝国大梦,唐都长安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开化,使唐初诗歌大致沿着一条由 “淫糜浮艳” “风神初振” “汉魏风骨”的历程。

一、“淫糜颓风艳”的宫体诗

唐初前期,诗坛被深受齐梁影响的前朝遗老文臣所把持,太宗本人对齐梁文风也情有独钟。因此:“淫糜浮艳”的宫体诗,呆板富丽的宫廷诗独霸文坛。代表人物有:虞世南、上官仪、沈佺期和宋之问。诗作多是奉诏、应和、侍宴之类。代表作以上官仪的《八咏应制》为尊。其诗曰:“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完全是一派艳华腐化的生活气息,至于“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则更是把人指向“红灯区”。宫体诗人诗风:颓靡艳绝,华丽呆板,但对律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

以锐意进取、开拓文风、探讨格律,终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年少才高、位卑名大。我们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可以窥见一斑。“初唐四杰”的诗作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文辞清丽,题材广泛。代表作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但他们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王、杨擅长五律,卢、骆精于七行,然律诗的最后确立完成于沈佺期和宋之问之手。

三、“孤篇压全唐”——张若虚

继卢、骆之后,以“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全唐诗》仅收录其两首,以《春江花月夜》最为有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评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题目虽承袭宫体旧题,内容也不外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诗情和意境迥异,他将诗境和哲理自然地融合,阐述了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诗中虽有低沉惆怅的感伤,但绝没有情色堕落的情愫。诗风: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格调高雅开阔。

四、“诗坛改革家”——陈子昂

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里明确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在复古的旗帜下,实现了初唐诗歌的真正革新。他说诗歌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修竹篇序》宣告了齐梁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淫糜浮艳”诗风的终结,标志着阔大明朗,昂扬奋发的唐代诗风的完成。我们仿佛看到幽州台上,诗人正吟诵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了:横亘千古,俯仰天地,知音难觅,悲凉激越之情。虽只有四句,然境界开阔,语言遒劲。他的代表作为《感遇诗》三十八首。诗五古较多,律、绝较少。诗风:格调雄浑,语言古朴,具有建安、正始遗风。艺术缺憾:复古为多,创新较少。

蜀国真乃一宝地——因其有山有水。山者,在于稳,在于踏实,登上那云雾缭绕的雄奇山峰,鸟瞰四方,便觉天下也在心中了。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稍显闭塞。水者,在于灵巧,在于纤柔,然而正是胜在能以柔克刚。那般温顺的水,捎带着拐个弯,便又是一处柳暗花明。只是偶尔输在太过灵巧,便带上了一丝轻夸。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蜀地有山有水,,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山稳住了那丝浮夸浮夸浮夸浮夸,,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水洗去了那点闭塞,,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于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便孕育出了大批人才批人才批人才批人才,,连到这里游学

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也尝到了不同于尘世外的柔美的自然野性。。这里就是一个适合写诗的地方,尽管这里不像江南水乡那般诗意,然而人的气度在这里与自然完美地交相映辉。早在“初唐四杰”前,宋玉就曾在《高唐赋》里咏到这处巫山的神秘幽幻和瑰丽诡谲——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岩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谲诡奇伟,不可究陈。班固的《西都赋》更是不惜辞藻的华丽舞文弄墨地究其丰饶物事;进而左思之《蜀都赋》,更令文坛倾倒„„蜀地的魅力,可见一斑。在此,我想以王勃和他的诗为目,去观赏在蜀文化影响下结出的初唐诗歌的奇葩。王勃曾在《春思赋序》里谈到:“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然而事情最初缘由是他的那篇斗鸡檄文激得高宗将其逐贬入蜀。面临仕途上陡然降下的打击,王勃内心的苦闷自是无法言语。入蜀之初,他写下了《入蜀纪行诗序》,描绘了“褒斜隘道之艰险”和“岷峨绝径之峥嵘”的蜀地险峻之势,其中也不乏自己的“幽忧孤愤之性”和“耿介不平之气”,尽管如此,面对江山雄峻的姿态,丹壑争流,奇峰突兀,怒涛奔涌,又不禁陡生逸兴,惊叹造物主的赐予,一切郁悒幽愤荡然全消:“观天下之奇作„„山川之感召多矣!”于是,他发为歌诗咏唱,竟有30首之多!而杨炯在《王勃集序》中也说到:“远游江汉,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唱,玩灵气之肸蚃,考文章之迹,征造化之程。”此句真真道出了王勃在政治上受挫后漫游巴蜀,由此得江山灵气之助,而文章益进,文采斐然的事实。我认为这也是王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一次惊喜。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正是入蜀这一段经历,,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使他的视野骤然扩大骤然扩大骤然扩大骤然扩大,,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看到了拘于长安不可能看到的风景。。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一个人,,只有只有只有只有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亲身经历过不同风景,,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欣赏过不同文化文化文化文化,,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能感受到文化相互撞击所摩擦出的壮丽迷人的火花,,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他才学会用宽广的心去接纳那些差异差异差异差异,,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包容那些分歧,,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诗歌的境界才得以升华。。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正是蜀文化的包容性让诗人在这片天空下尽情驰骋骋骋骋,,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文风纵横捭阖而豪爽大气。。魏晋南北朝,社会**,国家分裂,处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士大夫鲜有游学之举;频繁的战乱,使得精神脆弱之人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们愿意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理想社会中不问尘世;且南方经济此时相对于北方的蓬勃发展,使得南方一带的统治者更喜偏安一隅,于是他们在江南水乡的温柔之风影响下,逐渐丧失斗志,眼光渐渐只限于在宫廷内寻欢作乐。以上种种,都使诗歌的创作者迷失了一颗玲珑剔透之心,当生命的意义要靠物事来证明,又何谈去构筑一种开放豪爽清新的诗风呢? 当历史进入初唐,前朝老臣依旧无意从前世的迷梦中醒来,或者说,他们已经将顽守一地当成了一种习惯,习惯让他们流连于眼前的风景,流连于宫体诗的靡颓浮艳,于是此时,诗歌改革的重任被递交到流动性强的这群年轻的诗人手里。他们的流动,或许是因为游学、被贬、然而与其说他们被历史遣到这里,不如说是这里天然的灵秀将他们吸引到这里。入蜀入蜀入蜀入蜀,,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使得王勃从以长安为代表的狭窄的宫体诗环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境走向了一个开阔而险峻的世界。。这里,巧妙地融合了山的雄浑与水的的柔情。活泼又不失风度的水土人情,无疑激发了这位神童的灵感。入蜀造成的亲友离别,更让这位天才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触碰——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人生的快乐不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在于每日与情人间的卿卿我我,,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或许存在于久别相逢的那一刻喜悦;;;;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人生的理想不在于终日香雾缭绕缭绕缭绕缭绕,,画梁雕柱画梁雕柱画梁雕柱画梁雕柱,,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或许行走于异乡,,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感受一下““““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的孤寂也是一种成长。。于是王勃在这种感情的洗练与升华中逐渐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始平晚息》》》》————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无处是乡家。。诗歌的语言分明摆脱了宫体诗的华丽浮艳,却真真地让人读到了真情,一种质朴,羞涩,干净的真情。这是整天处于深宫,忙于俗事的人所无法表露的感情。深闺有何物?女子的秀眉,妆容,帏账,烛火,这俨然被写滥写俗、又似自我炫耀般的对男女之事的描写,在王勃这思乡的感情对比下,无地自容。

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王勃的《《《《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遑遑独问律。。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俱是梦中人。。这段入蜀的经历,很明显地洗尽铅华,使得诗人的感情基调变得深沉而深刻。他们投向自然的眼光更加遥远,触碰到宇宙,思考到人生意义;他们看待人事的眼光更加沉稳,心胸更加豁达。于是那些整日悲悲戚戚的深闺眼泪,变成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云淡风轻;那些无力衰败的低声呻吟,变成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志豪言!“四杰”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题材的扩展,以及感情基调的昂扬乐观,以清新的风势扫除了前朝的颓靡。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蜀文化在地理风貌的影响下形成了坚而韧的风骨,,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这间接影响了四杰对诗坛的改革,,他们在他们在他们在他们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诗歌里揉入的自己的风骨,,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正如杨炯对王勃诗歌的评价那样————————““““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壮而不虚,,刚而鞥润刚而鞥润刚而鞥润刚而鞥润,,雕而不雕而不雕而不雕而不碎碎碎碎,,按而弥坚按而弥坚按而弥坚按而弥坚。。”””” 参考资料:《入蜀诗人撷英》———— 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江山蜀

第二篇:王勃诗鉴赏

生平简介王勃(650 —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 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年仅二十七。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 ”,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滕王阁王 勃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摆。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曾高度评价说 :“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婉丽和平,极可法师。”这道工整精致的诗,一直被诗论家视作是王勃七言古诗的代表作。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号称江南第一阁。王勃十四岁那年,到六合探望任县令的父亲,归途经过洪州,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他参加了盛宴并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 》,一时震动了文坛,被作为佳话。按《唐摭言》里记载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以及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可见《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席挥笔写就的。《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 ”,点题入诗,描述了滕王阁雄踞赣江之滨,和江心洲屿相对峙,占尽地势。次句“珮玉鸣鸾罢歌舞 ”,是从宴会散罢的场面的反衬宴会的盛况,别具一格:歌舞结束了,宾主相继离去,珮玉叮口当,鸾铃和鸣。佳节盛会后,人去楼空。接下来的两句是静态写景,“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画栋”“珠帘”,表现的是巧夺天工的人工美 ;朝云缭绕,暮雨飘拂,呈现的是亦真亦幻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飞”“卷”二字,静中有动。只此二句,瑰伟绝特的滕王阁就矗立眼前,令人神往。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就曾赞叹说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续之,以书吾忧。”诗的第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秋辉。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婉丽和平之风格自见矣!“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既顺承上句时空久远之意,又照应首句,自然地结尾全篇。当年建造这华丽高阁的滕王如今在哪呢?这是以问代答,此时元婴由于奢靡无度,被贬到滁州去了。而如今参加歌舞盛宴的,正如《序》中所说的,“宾主尽东南之美 ”,赞美阎都督德洁政清。设想元婴建造华阁何尝不是为了自己可以时常歌舞饮宴于其上呢?如今却只剩下栏杆外的江水依然如故地向北流淌。这是一首入律的古诗,王力先生曾评说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合律,简直是两首律句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这段话概括说明了《滕王阁》诗在语言上的特点,同时指出了它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引人遐想。在“风烟”后“五律 ”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共沾巾”三字,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稳。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 :“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别薛华王 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唐乾封元年(666),王勃17 岁,进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写《平台秘略 》。写完后,沛王赏给他帛50 匹,十分赏识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长。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总章二年(669),“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被逐出沛王府时王勃年仅20 岁。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 :“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对自己的被驱逐,他心中怀着一腔悲愤。当年五月他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后来客居剑南两年多,遍游汉州、剑州、绵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过程中,他对现实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写下了一些影响深远的诗文。《别薛华》就是其中一首。这首送别诗的色彩、风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径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刘所说的 :“诗是一种感性经验和主观情感占很大成份的东西。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升华序》,有可能是这首《别薛华》诗的序。从序言推断,诗人与薛华在绵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个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华,作下了这首痛彻肺腑的诗篇。诗的首联“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是以事写情,又以情生景。两句诗,描绘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场面,一对患难知音跋涉在漫长、曲折、险阻的山道上。他们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但最后还是分别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问津”。“穷路 ”,借用的是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含有“ 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意思。这就促人联想,发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穷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时常独自驾车信道而行,走到绝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汉李固之所以“滞涸穷路 ”,正因为他“守死善道 ”,屡次上疏直陈外戚、宦官擅权的害处,后来被梁骥诬告,招致杀身之祸。在此,诗人以阮籍、李固自况,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难被当权者所容。这也说明了诗人与其挚友“多穷路”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 ”,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 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还兼取宋玉《九辩》中“ 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的意义,借以表示自己象凤凰一样清高,而不愿象凡鸟一样随处栖登。颔联“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是分别承接首联中“穷路”、“问津 ”,进一步具体描写道路的险远,设想未来,抒发情怀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虚实相生,语义双关。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这是诗人走上仕途三年来,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的感受,从心底发出的深沉慨叹,说明了诗人当时内心失望情绪低落。生活是艰难的,但仍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变好,年轻的诗人虽然沮丧但没有完全绝望。因此诗的颈联写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事业、建立功勋的志向与抱负,只能与船只一同在风浪中漂泊不定。正因为风华正茂的诗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对挫折、失败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赋·序》中写道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土禀圣代。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可见他的“悲”是因为“怀功名”而难以实现。这联诗所表现的正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希望、失望交织的复杂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赏识与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弃,执意追求。就是他们“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观原因。李东阳在《 麓堂诗话》中曾说过 :“薛华与李白并称,而无一字可传,岂非有幸不幸也。”薛华也是才志高远之人,也陷入同样的境遇,可见,怀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说明志向的难以实现。尾联“不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俱是梦中人”包含有“命运之舟”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而对明天仍抱着美好的希望。这个结尾,是隽永深长的。《别薛华》与一般五言律诗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语言简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可谓“兴象婉然,气骨苍然”。铜雀妓(其二)王 勃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 》。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 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现在就连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 ”,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不是更可悲吗?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第三篇:王勃趣谈

王勃: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那年,大多数人初中都还没毕业呢,王勃同学已经高中幽素科,授官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王勃后,赶紧请来给自己做修撰。王勃同学年少得志,却没啥社会经验,难免会吃苦头。当时诸侯王之间风行玩斗鸡游戏,王勃一时兴起,给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助威。“檄文”这样的玩意儿,本来是开战前讨伐敌方的文字,王勃“讨伐”英王李显家里的斗鸡,地球人都知道这是开玩笑,可是唐高宗这个死脑筋偏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挑拔他的宝贝儿子们的关系。可怜的王勃,被高宗一怒之下赶出沛王府,无处安身,只好跑到四川旅游散心。

王勃很有孝心,觉得老爸年纪大了,怕他身上某些零件出问题,找江湖游医不放心,所以自己先学点医术准备着。于是他拜长安名医曹元为师,尽得曹医生真传。后来又听说虢州盛产药草,于是央求朝廷派他到这个地方做参军。

可惜王勃年少气盛,处世经验不足,才吃了苦头,又栽了跟头。有一个官奴曹达,正被朝廷缉拿,王勃不怕事,将这个火药桶藏在家里。到后来风声越来越紧,王勃终于怕了,于是又私下里把曹达结果了。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发明高压锅,要不然把曹达摁在锅里煮煮就神不知鬼不觉了(好恶心)。事泄之后,王勃被抓起来,一审判处死刑,只等秋后问斩。小王运气不错,正赶上朝廷大赦,保住了一条小命。但是小王多次撞高压

线,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政府鉴于小王有才无德,来了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还专门下文件,把他永远开除出公务员队伍。他老爸王福畤也因为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做县令。交趾可远了,在今天的越南河内,当时是鸟儿飞过不拉SHI的地方。唉,一个孝子,把老爸害得这么惨,估计小王连死的心都有了。

小王丢了官,只好到处瞎晃荡。有一天正在扬州泡MM,听说南昌的洪都府阎都督要搞一个文人笔会,地点就在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掐指一算时间,乖乖,就在明天,看来赶不上了。有一个老头(据说是江神)说不妨,给王勃的船扇了一阵风,一夜之间,他的船就从扬州溯流而上,到了南昌,正赶上这次笔会。

话说这阎都督搞笔会是要贩卖私货的,他有一个女婿,据说很有文才。都督嘱咐女婿事先写好《滕王阁序》,准备到时候拿出来宣读,挣点名声和人气。

宴会上,阎都督假惺惺地问有没有哪位大才子愿意出来写篇《滕王阁序》,作为这次大会的总结性文件,交给路透社发表。大家都知道都督大人的心思,默不应声。只有王勃这只初生犊子不怕,勇敢地伸出脑袋接石头。阎都督心里老大不高兴,拂袖离席,只叫手下把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王写的东西抄进来给他看。手下抄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鼻子里哼了一下,心想:“老夫就知道你会这么写。”手下接着报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都督还是摇头:“老生常谈,不中不中。”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都督拍案叫绝,转头对女婿说:“那个谁,你那个文章就别拿出来献丑了。”

阎都督虽然怀了私心,却还颇有肚量,敢于承认王勃比自己的女婿强。不像现在的人,玉米、凉粉和笔迷死磕,胡搅蛮缠的。至于“抄了也爱你”,那就更没脑子了。咦,好象又跑题了?赶紧回来。王勃四处旅游,既然游到江西来了,那就干脆再游远一点儿,到交趾探望老爸去吧。王勃先从陆路到徐闻,渡海到海南岛,然后从海南乘船去河内。路上遇到台风碧利斯,他坐的船翻了。列位看官别着急,小王没被淹死,他被人捞起来了。

可惜的是,翻船事故中没被淹死的小王同学,却因惊吓过度,捞起来的时候已经两眼发直,不久就死掉了,年仅27岁。唉,一个生得那么伟大的人,居然死得如此窝囊。

第四篇:王勃生平

王勃生平: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主要事迹: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

不就任。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等,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这里王勃留下了《滕王阁序》这一传世名篇。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年仅二十七岁。

名人评论:

自唐代以来,人们对王勃诗歌成就评价一直较高,但本世纪关于王勃诗歌研究的成果却不太多、也不太深入。

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史、诗歌史及唐诗论著,大多着眼于王勃在近体诗成立过程中的贡献,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即云:“他所作以五言为最多,且均是很成熟的律体”。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也认为,“(王)勃诗率多五律”,“七律虽然在那时没有发扬光大,正式成立,但他也有仿佛那样的篇什;如《咏滕王阁诗》便是”。胡云翼《唐诗研究》就说:“(王)勃的好诗往往在他的五绝中,《艺苑卮言》称其逼近乐府,信然。但因其作品专尚才华,便免不了雕刻粉饰,这在他的七律诗中看得出来。他仅有才华,而无气魄;加以少年殂落,未能尽量发洩才气,造诣便止于是了。”

相比较而言,五六十年代,学术界对王勃诗歌的研究有所深入。如刘开扬在其《初唐四杰及其诗》中说:“四杰的离别、怀乡诗以王勃写得最好”,在四杰中王勃的诗受乐府影响最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王勃的诗“内容虽然开拓得不够广,但的确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七言、杂言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作基础的。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补假的习气,显露唐诗的独特风貌。”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以创作而论,他的诗文在四杰中也是最有特色的。……有很多作品中透露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而发出的不平之鸣。” “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颇为壮健。……全诗也具有乐观的气氛。”“五绝如《山中》,此外如《寒夜思友三首》等,不只以写景见长,抒情也恳切真挚,能够打动人的心弦。”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的研究成果多了一些,但多为王勃一些名作的单篇赏析,专论王勃及其诗歌艺术的论文则寥寥可数。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次关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城阙辅三秦”理解的争论。丘良任在《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对当时多数诗歌选本、课本均释“城阙”为长安,“以为此诗为王勃在长安时作”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城阙”乃指“成都”,此诗应为王勃在虢州时作。不久,施蛰存、启功分别发表了《说“城阙辅三秦”》、《也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都认为,“城阙”非“长安”,而是“成都”,施文还认为,诗题中的“蜀州”,即是指以成都为首府的旧蜀郡,不会像某些注本说的“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蜀州”的“蜀州”,因为王勃卒于上元二年。李坦在《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发表了《〈“城阙辅三秦”解〉献疑》、梁超然在《语文园地》1983年第6期发表了《城阙、宦游及其他──〈“城阙辅三秦”解〉质疑》均对丘良任文提出了不同意见。程亦军对此次讨论作了初步整理──《对“城阙辅三秦”的不同解释》。

刘道明的《论王勃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从王勃的生平事迹、诗歌思想和对诗风改革的贡献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说王诗“都反映了与宫体诗不同的内容”,“实现了题材和内容的突破”,其《铜雀妓》是“为吊古之作树立了典范”,《采莲曲》比之杜甫的“三吏”、“三别”也“丝毫无有逊色之处”,《滕王阁序》附诗“可称得上唐代七律走向成熟的一篇代表之作”等。这些评价似乎都嫌过高,尚有可商之处。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无愧的。

我的读后感:

王勃是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他用他的诗歌述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他用短暂的生命,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文学风景,在腾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画中,我们又隐隐捕捉到了他豪放超逸的情致之外的些许无奈;我们读到了那份萦绕在他心头的个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我们看到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化悲凉为旷达的豪迈,他用坚毅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拨动了生命中最强的音符,奏出了与命运抗争、不甘沦落、积极进取的命运交响。

范文:

走进王勃

作者:徐国琴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我在腾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喜欢王勃,完全是一篇文章。文章是著名的《腾王阁序》,人人皆知。篇尾赋诗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对王勃卒于英年,十分扼腕。上天总是不爱惜人才,世俗总是疾贤妒能。因为年轻,所以心高气盛;因为博学,所以持才傲物。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免不了遭打击的宿命。

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腾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遥望清冷的腾王阁,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腾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

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腾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腾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就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腾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中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

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颠峰之作。腾王阁只不过是显其颠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我仍在思绪的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

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

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腾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到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侯着。

王勃如断线的风筝一头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永远的王勃

生命之花凋谢在28岁的年少有为之时,未尝不是一份遗憾与伤痛。流星般划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我读到了他乐观与旷达;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中,我读到了他的缠绵与深情。

而真正读懂他,是从1300多年前的那场盛大的宴会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秀丽如画的风景、荡气回肠的歌声、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蓬勃进取的人生态度,震

人心弦。生动细腻的山川景、人文景、宴会景与强烈真挚的宾主情、父子情、志士情融为一

体,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他用近乎唯美的文笔述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用精美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极具个性的艺术才情为我们营造的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学天空。

然而,在腾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画中,我们又隐隐捕捉到了他豪放超逸的情致之外的些须

无奈;我们读到了那份萦绕在他心头的个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

人?”这是他面对世态炎凉、惨淡前程的深沉叹息。“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又是

他远离都城,空有绝世才华的无助呐喊。

可王勃毕竟是王勃,他不会身陷于怀才不遇的泥潭不能自拔。后来他告诫自己:无论处境如

何艰难,胸怀也要坦荡开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平品质也要纯洁高尚。他把自己不幸遭遇

归于“时运”、“命途”,他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看到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化悲凉为旷达的豪迈,他用坚毅不拔的意

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拨动了生命中最强的音符,奏出了与命运抗争、不

甘沦落、积极进取的命运交响。

也许,当我们的生活满目疮痍时,我们在他那里找得到精神的支持。这,就是他意义所在吧!

他用短暂的生命,用自己富有才情的歌唱,用那独具魅力的人格,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永远亮

丽的文学风景......他是永远的!

第五篇:落花落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落花落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落花落

唐代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译文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席,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注释

跗(fū):花萼。

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裴(péi):长衣下垂的样子。

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茱(zhū)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

创作背景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