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知识自我状态
心理知识自我状态
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PAC)
结构分析是沟通分析中对个人自我分析的重要理论。主要是用来区分个人不同且可明确区别的自我状态。什么是自我状态?伯恩将它定义为:“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
于外。因此儿童自我就是一套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行为、想法、感觉;成人自我则针对目前现实自主性行为、想法、感觉的组合体;父毋自我就是个刻圭,个体从周围重要人物(按个人本身的认知)所内射的行为、想法、感觉。在平常的沟通分析运用中,我们会简单地说“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在父母自我状态里”、“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把这三个自我状态放在一起,就是沟通分析理论的核心---三部份自
我状态组成的人格模式。传统上,把它画成三个相连的圆圈,各以其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为名,故也称之为PAC模式。以下详述之。
(一)结构性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是一个人从父母(或是其它具父母般影响力的人)学习来,整合到自己人格的部份,当一个人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外显行为会表现的像自己的父母,而内在的想法和感觉亦然。其功能是照顾或控制别人。它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且代代
相传。它主要来自自己的父母,且会在不知不觉中会做出和自己父母相同的行为、动作、语言、态度等等……。
举例来说:在我小的时候,每当我母亲在忙碌时,脸上总会露出皱眉头的表情。我很不喜欢看到她这种表情。因为,我总以为她在生我的气。当时我还想:将来我一
定不要这样。但是,当我长大以后,我知道她是因为家务太忙,而不是真正的在生气。可是,后来我不自觉的也会在忙碌时,流露出这种表情。而且,还是我的小女儿告诉我,我才发现的呢!此例说明了
:在父母自我中,我们是如何的将父母或长辈的行为举止,不自觉的表现出来。有时我们也可在人们所使用的字眼中,看出一个人的父母自我。比如:你应该、你必须、我比你知道的要多,或批评别人,想
照顾别人,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还重要……等。
●成人自我状态:当我行为、思考、感觉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的反应,并能利用我的能力,我就是在成人自我状态。成人
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利用既有的资源来思考、记忆、并应用的部分,通常以不带感觉的方式来表现。属于此时此地的一部份。它像监听器一般,监督自我状态,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自我的讯息。它重视思考
。功能是对事情之选择,做决定或评估。
举例来说: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地判断适不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时你就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如果你很生气地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时你可能处于批评的
父母自我状态或生气的儿童自我状态中。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师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这是一种可观察的状态,不带感觉的接收资料,修改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来反应。
●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则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代表从前小时候的部份。
是人整个生命的开始。比父母自我、成人自我更充满精力。当人在表现哭、笑、生气时,即是使用它。或是对事物的幻想、创造发明等。最典型的字眼是:“我要”、“我不要”。儿童自我是最需要安抚的。
举例来说:当我们欣赏电影时,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高兴、悲伤、紧张、害怕。走在马中C我为中介“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路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暗示男朋友要送你
。或者与男朋友吵架时,因生气而哭泣或不理人,都是儿童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它是一个人表现童年行为如:感情的、自私的、好玩的、哭泣的、操纵的等等。
以下是自我状态间转换的例子:简小姐在拥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号志,她根据此时此地发生在周围的状况来开车,所以她是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忽然一个人从外
线道切过来想超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简小姐吓了一跳,瞥了照后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煞车。她的害怕对眼前的危险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她仍然保持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简小姐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状态中了。当她小的时候,她坐在爸爸旁
看他开车,当他父亲对其他驾驶不以为然时,就是这样子撇着嘴摇头。不久她开到公司,看看表发现已错过和老板约好要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此时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她恐慌的感觉是来自儿时的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在已成人的处境。除了这些想法和感觉,她还会伴随一些行为,一如当年那个迟到的小女孩,如心跳加速、张大
眼睛用手捂着嘴,靠近点看,还会发现她在冒汗。此时她并非在意识上知道自己是针对旧时的经验起反应,如果这时问她“现在的情形有没有唤起什么儿时的回忆?”她可能会想起小时在
教室被处罚的景象,也可能这种痛苦的记忆被压抑的太深,而无法马上忆起,如果她愿意去探索这些被压抑下来的痛苦经验,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甚至藉由心理治疗才能想起来。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又回到成人自我状态,她整个人放松了,手也放下不再捂着嘴,脸上恢复笑容。(二)功能性自我状态
三个自我状态以其功能的不同,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现在介绍它每一部份的功能:
●CP(控制型父影响母自我):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 的思同考去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NP(照顾型父母自我):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及包容别人、倾听别人的话语、觉得
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重要。亲身关怀,用亲切言语同理关照别人,也常褒奖足人,贝有深切同情心。这可从人的语调、姿态手势等显示出来。
●A(成人自我):以客观、理智的思考做决定、评估社会。如电脑般处理事务,从各个不同角度收集资□作为参考,以冷静的计算和堆理,来作为事情的决断。
●AC(适应型儿童自我)当年幼时为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过得更好,以某种方式适应外界权威
所规定的应该,以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就以被老板派去上课的情形来说,你们就处于AC,因为你们坐在这里,听老师上课、做笔记。这是经过你们的
A做决定,才来到这里。若你不愿来此,却碍于老板的命令,不得不来。因而上课心不在焉;此时,你就是在AC中的RC了。
●FC(自然型儿童自我):它具有一个人心底的婴儿特性---年轻、冲动、天真、富于表情等,好像中C我为中介“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婴儿一样追求快感。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如: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等。又如一个老人坐在公园凳子上,兴奋的舐着冰淇淋;或者一个中年妇女兴奋地沿着海滨跳跃。常常发出“哇!真好。”、“真是高兴。”之类的感叹,能哭能笑,充份表达自我感情。这些都是 FC的呈现。
举例来说:小孩做决定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也根据他所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期望,比如他在小马桶尿尿会受到鼓励,尿湿裤子则受到处罚,于是他学会使用小马桶来讨好别人,他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
尿湿裤子的感觉而用小马桶。小伯抢走小安的玩具时,纯粹是自发的,他想要那个玩具,就把它拿走了,完全不考虑大人说的自私、玩具属于谁的、做个好小孩什么的。但是他马上发现大人绉着眉看他,对
他发出责备的声音,于是他另拿一个玩具给葛瑞安好满足大人,当他发现自己能用这样的方式使自己和别人都满意时,你可以想像他有多高兴,没错,十三个月大的小孩就已经这么老练了。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以上五种自我功能中,没有那一个是特别好或坏的,每一个都有其重要性,也都各有其好坏之处。因此,重要的是在了解它之后,你将如何去运用你的时间、能源。事
实上,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成人自我状态来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帮助我们过一个有效率的生活。要溶入社会,需要父母自我状态提供规范来遵守。儿童自我
状态则包含自发性、创造力和直觉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三个自我状态中,均有相当份量的精神能源,而且彼此会互相移动。比如:我现在正用A在上课,这表示此刻我的精神能源均集中在A,但仍有其它的能源在P和C中。若我开始感觉到疲倦,这时,我的精神能源则可能开始移转至C。C则成为当时的主宰。例如:当我 们有许多想法时,内心经常扮演预演的工作,此即“内心对话”(InternalDialogue)如(图三)所示。P对C的对话是最常见的内心对话。(三)自我图
自我状态中的不同功能对我们的人格有什么重要呢?精神能源的相互移动,在TA里,如何呈现呢?杜杰克(JackDusay)设计了自我图来呈现其重要性。它是从自我状态的功能层面来看自我。
作法:画出一条横柱分成五等份,分别标明CP、NP、A、FC、AC。在其上以不同的高度表示其所占时间的多寡。首先画出自己判断占最多者,再画出最少者(用本能的判断),如我认为自己在成人自我
状态的时间最多,在自然型儿童的时间最少,其剩下的三个部份照所占时间多寡的顺序AC>CP>NP 就画出如下的图。高度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看其相对高度。
杜杰克假设有一个能量不变的原则:“如果某一个自我状态的强度增加,其它自我状态就会呈现代偿性地减少,就好像无论心理能量如何流动,其总量不会改变一样。要改变自我图的最好方法就是去提高想
要增加的项目,当这样做的时候,能量自然会从希望减少的项目流出。比如我想增加自己的照顾型父母,减少控制型父母,我就开始练习用更多的照顾型父母的行为,控制型父母的行为自然就会减少。
找出你自己的自我图,然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试着向某个熟识你的人解释自我图的意义和画法,请他画出你的自我图,然后与自己画的自我图比较,如此更能看出你对自己与别人对你的了解间之差异。有些人觉得一个自我图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情形,有些人则在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自我图,比如在工作场合和在家里的自我图可能就不一样。(四)练习
1.请你回溯自己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生活,有没有哪一刻,你的行为、想法、和感觉就像你小时候的反应一样?有没有哪一刻,你的所做、所想、所感就和你父母的反应一样?还有哪些时候,你的举止、念头、和感情是单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事的直接反应,与过去无关?每一项至少写下一个例子。并写下当时的感觉、想法、及行为。你刚才完成了自我状态模式的第一个练习。想一想你刚才所做的,你检查了人类 的三种表现方式,每一种都包含了一套行为、想法、和感觉。
再回到刚才你所举的例子,审视你所写在过去一天中的儿童、父母、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回想每当你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情形,注意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可以试着自己以角色扮演来感觉;然后记下你当时的想法,通常可以自问“我在脑子里对自己说什么”来得到儿童自我的想法,特别是针对关于自己、别人、整个环境自己会怎么对自己说;最后再注意自己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可以对着镜子在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中角色扮演一番。核对一下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样的
感觉、想法、和行为,你甚至可能会想起自己是在重演过去的某个事件,那大约是几岁呢?
案母自我状态:以同样的方式写下在父母自我状态中相关的感觉、想法、和行为,可以用角色伴演的方式来揣摩。要知道父母自我的想法可以自问“在我脑中有没有听到父亲或母亲会对我说什么?”当然也
可能是叔伯、祖父母、或老师等具父母形像的人的话。核对一下在父母自我状态里的行为、感觉、想法是否摩仿自他们,好像拷贝进来的一样。你可能很容易就发现在各个情境中自己模仿认同的对象是谁。
成人自我状态:最后记录在成人自我状态时相关的行为、想法、和感觉。要和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来区分,可自问“这样的行为、想法、感觉对处理现在发生的事是否适当,是否能解决问题?”如果答案是
“是”,这个反应就是出自成人自我状态。
有时可能会发现在成人自我状态时,可列出行为和想法,却没有感觉,确实,常常我们可以不带什么感觉而很有效地处理此时此刻的事情。但是,在成人自我状态时,也可以体验到情绪的。如何去区分成人
和儿童的感觉呢?成人的感觉对处理现在发生的状况是适当的。就如简小姐在两辆车太接近时觉得害怕,而赶快煞车避免车祸。
最后一步,核对各种自我状态中的感觉、想法、行为是否一致地常在自己身上出现。
2.想不想改变自己的自我图呢?先决定你想提高哪一项,至少列出五种行为有助于增加该自我状态,在未来一周实行之。然后重画你的自我图,最好能请不知道你要改变哪一项的人来画,再两相对照来看。每
一个练习你都做了吗?光看内容是体会不深的喔!
我们可用自我图来分析自己:画一个现在的自我图及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图,然后比较二者之间的差距,并思考要如何改变,才能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理想境界。所以自我 图在治疗中,可利用来做诊断的工具或做治疗的计划。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
中学生心理状态调查
您好,我们是109班梦之翼小组,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是中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了解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心理状况与特点,因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做一次有关中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查,该调查不记名,希望认真填写,这样也可以使老师有效的制定学习计划
1你夜里睡觉时,是否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A:经常 B:较多 C:偶然 D:没有
2.老师在向全班提问时,我是否会觉得是在提问自己而感到不安。()A:经常 B:较多 C:偶然 D:没有
3.你是否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
A:经常 B:较多 C:偶然 D:没有
4.我的学习动力来自?()
A:自己 B:家长 C:老师 D:没有动力
5.我有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A:有 B:经常 C:有时 D:想过,但没有
6.上课时我会认真听课并做好每一个知识点的笔记。()
A:是的 B:有时会开小差 C:听课但不做笔记 D:聊天或者做作业
7.阅读课本或者其他读物时我会用多种颜色的笔画线做记号注笔记。()
A.是的 B.会划线记笔记 C.只会单色画线 D.不会
8.学过的知识我记住了,但是不会用。()
A:经常 B:较多 C:偶然 D:没有
9.你异性朋友多么()
A:比同性的多 B:和同性朋友差不多 C:很少 D:没有
10.在你的同学中,有情侣嫌疑或是情侣的对数是:()
A:5对以上 B:3-4对 C:1-2对 D:没有
11.你怎样看待高中学生恋爱的?()
A:太早 B:一般 C:晚了 D:没感觉
12.我和班里的同学都很谈得来。()
A:是的 B:大概 C:还行 D:有困难
13.你认为中学生心理状态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
第三篇:小学生的心理状态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们主要从教孩子如何安排时间,和孩子相处,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特征:以适应为主,告诉孩子什么是学习。知识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二年级
生理特点:个性差别大,二年级是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学习上还是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把握。沟通: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适应了小学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我们要对其不良形为进行及时纠正,培养学习兴趣。学习特征:以习惯为主,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如写字、看书、做作业等
小学三年级
生理特点:
8、9岁是孩子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情绪控制能力还是有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呵护 和耐心引导,由于交往范围扩大,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孩子遇到的各种困挠也随之而来,开始产生不安情绪,家长和老师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沟通:孩子普遍马虎大意,做作业磨蹭,我们要注意并及时纠正这种不良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进入高年级学习垫定基础。
小学四年级
生理特点:9-11岁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于从低向高的过渡 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不注重引导,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的困挠干扰了学习,逐渐对学习失去兴 趣,但通过正确的教育,这种不安可以转化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激情和求知欲望,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
沟通:孩子的学习知识点已经增多加深,孩子开始出现小学阶段第一分化,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信心。注意孩子上课时注意力的问题,书写习惯,培养孩子演算、检查的习惯。
小学五年级
生理特点:出现变声现象,男孩会很明显,变声期经常会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 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沟通:孩子已经开始进入小升初的储备期,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需要在这一年考取,奥数和英语更是重中之重,开始关注小升初动向。总述:小学一至五年级,这些年级的特点是学校的学习任务不重,课内内容相对简单。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各科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习一些课 外的课程(比如三一口语,奥数等),为小升初做准备。这些学生每当经过长假,都会在学习上松懈,造成学习状态不好,兴趣不浓,作业不积极主动,一旦临近考试,家长就会就孩子的学习状态比较担心,一般都会给孩子找老师,并且加大上课频率;
小学六年级
生理特点:学生进入青春早期,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 时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稳定。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的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不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 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学好的同时,有个健康的心理发展。年级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都开始在为明年的小升初的择校考试做准备,小升初的考试一般都安排在三至五月份,所以时间非常紧迫,各个学校的考试范围和特 点都不一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面要广,这个时期可以让六年级的学生扩科,同时增加上课频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四篇:儿童的潜意识心理状态
儿童心理
儿童心理的想法是很单纯的,有时候孩子哭闹都是有原因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的思想里面,有我们大人想不到的潜意思在里面,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就要好好的观察和思考,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不傻,他们也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能说的,又想做的事情,可能就会用一些肢体语言表达,表达的方式就会千差万别。我们家长就不能只看表面,要想一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什么不同,再或者有没有答应了他的事情没有做到,又借与家长的威严不敢说,他幼小的心灵不舒服,就会产生哭闹、耍赖的表面现象。有时候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的主要原因间接地导致孩子不听话。家长在这方面要特别注意!不能答应了孩子的事情随便的敷衍他,不能失信于孩子,不能欺骗与孩子。切记!!
第五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态探析及自我调整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竟争压力的日趋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就业问题时,表现出巨大的就业焦虑感和压力感。针对于这一现象,作者结合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将大学生在毕业前普遍已经形成的不良就业认知,错误就业观念和彷徨不定的就业对策予以剖析,并提出自我调试的建议,旨在能够对大学生从容择业,顺利就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自我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570万,2009年突破了610万,2010年6月达到630余万人。毕业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供求关系的偏离值却越来越大,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年大于一年。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毕业即失业”的情况,这对于只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而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应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择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才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当务之急。
一、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观念
(一)选择单位只注重经济待遇
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标准中,往往把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这些经济条件。作为工作与事业的物质基础本来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把工作单位的好坏标准只限定在工资的高低上去显然是一个误区。选择一个单位或行业是否理想,应当综合考虑:首先看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是否对自己事业的成功有所帮助,是否可将自己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紧密联系起来,要放开眼界,改变观念,不要被眼前的一点点实惠所迷惑。
(二)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很多同学认为择业时,一定要选择规模最大的一些公司与企业,认为它们经营失利或倒闭的可能性小。其实,在选择时应当着重去看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观念与综合实力,同时也应该看到与自己专业的关系。权衡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客观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
(三)认为没有“后门”,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业
一些大学生受到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认为好的职业与部门只是吸收一些关系户,如果家里、亲戚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很难攀其高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氛围中,各地均引进了良好的竞争机制。它是人与人之间综合能力与敬业精神的竞争,而不是“关系”的竞争。只要自己有才华,爱岗又敬业,理想的职业一定能很快找到。相反,那些想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找一个好职业的人,是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四)一定要去大都市工作
有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首选应该是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美如花园、比较发达的大都市,在那里才会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试想,大家全选择在上海工作,而我国拥有那么多省、自治区与直辖市,其他地方谁去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处处需要我们大学生去献身祖国,服务人民,每个地方均衡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择业时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涌,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去,同时也要考虑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兴旺发达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由于自赏,过分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特殊就业群体,社会需要大学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较为优秀的大学生。一些认为自己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的大学生认为一定会有最理想的职业或单位找上门来,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这一中间环节,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坐以等待良好时机,这样往往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客观评价自我,顺应现行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积极参与选择与被选择,为自己的求职择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就业前心理障碍及其调整
(一)大学生面对就业常常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就业忧患和恐惧心理。就业忧患是由于大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主观条件的矛盾而产生的体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应付社会,面临选择职业,大学生一方面渴望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选择过程中患得患失,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表现出恐惧、焦虑、有的学生甚至害怕参与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
就业盲从和冲动心理。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的分析社会的需要,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因此在就业时产生了随大溜儿的盲从心理。有些学生择业时表现出极端化,心理受多重择业因素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冷静、自控能力、表现出心情急躁、盲目攀比,满腹牢骚。
过于自负或过于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估失当,学习成绩好的对自己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所以对择业有自负、挑剔的心理;而成绩平平或差点对自我就业条件评价则不高或过低,择业信心不足,对自身条件缺乏信心,内心十分焦虑,不敢主动出击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而采取被动的态度。
思维定势和求稳求全心理。有的学生由于对所学的专业存在思维定式,他们用过去职业门类的老观念,凭借已有定势思考问题,找工作也一定要专业对口,结果失去很多机会,也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考虑到职业选择对未来人生和工作十分重要,所以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求稳求全也会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果断性。
(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好心态调整
正视现实。就业难是无法逃避的社会现实,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在选择工作时,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敢于承认和面对现实,这是成功就业的前提。逃避现实只会让自己就业的道路越走越窄。
客观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面对招聘单位,大学生既不要自视过高也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培养自信心。不要因为被一两个招聘单位拒绝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广阔的职场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业不一定会一步到位,从小事做起也有成大事的可能,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培养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在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际上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开、平等参与竞争的环境和机会。对于即将毕业或已经开始择职谋业的大学生,必须强化意识,崇尚竞争,敢于竞争。
培养坚强的意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顽强意识,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应该面对挫折不气馁。
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的心理调适,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在短期内弱化、或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从容择业、顺利就业。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对策
(一)升学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继续升学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毕业后直接选择升学相对于就业后在去升学,会容易许多。而选择就业,可以立即获得收入和工作经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在做出选择时,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动机问题,学习目标问题,学习兴趣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在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了解自身性格、兴趣、专业以及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优势之后,再去选择,就会比较清楚了。
(二)自主创业,是否适合对于毕业后想要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问题、场地问题、管理能力问题、经营能力问题和社会经验等问题是阻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大学生一定要理性认识自主创业。创业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专业所学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目的。走出校门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就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筹码,拓宽就业途径。所以是否选择自主创业,还要看时机和自身的内外部条件是否适合,再去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张振笋.职业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9).[2]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