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基础护理技术教案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24-89978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5 13:03: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基础护理技术教案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护理技术》教案 基本教材

基础护理技术

主要参考书

1.新编护理学基础/姜安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_ 2.护理学基础/白继荣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_ 3.护理学基础/崔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_ 4.教学光碟

适用专业

护理专业

适用年级

三年制护理专业

教师姓名

张彦超

专业技术职称

副主任护师

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首页 教师张彦超课程名称基础护理技术专业名称护理专业授课序次授课类型实验课 班级

助产1201

助产1203

助产1202

授课日期

5月15日

5月16日 月16日

授课题目(章、节)

第九章、冷热疗法

第一、二节概述、冷疗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冷、热疗法的效应、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2、熟悉各种冷、热疗法的目的

3、掌握冷疗法的禁忌症及各种冷疗法

4、掌握温水擦浴或酒精檫浴的方法

教学重点:1.、各种冷、热疗法的目的2、冷疗法的禁忌症

3、酒精擦浴的部位、时间、手法

4、取、放热水袋、冰袋的时间 教学难点:酒精擦浴的手法、时间

复习内容:

1、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

2、床上擦浴的方法

3、掌握酒精擦浴和床上擦浴的区别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概述

一、冷热疗目的冷疗的目的:1.减轻局部出血2.减轻组织的肿胀和疼痛3.控制炎症扩散4.降低体温。热疗的目的: 1.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2.减轻疼痛3.减轻深部充血4.保暖与舒适。

二、冷热疗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冷热疗禁忌冷疗的禁忌:1.血液循环障碍2.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3.组织损伤、破裂4.对冷过敏。5.冷疗的禁忌部位(1)枕后、耳廓、阴囊处:以防冻伤。(2)心前区:以防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心房或心室纤颤、房室传导阻滞。(3)腹部:以防腹泻。(4)足底:以防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6.昏迷、感觉异常、年老体弱者慎用。热疗法的禁忌证:

1、未明确诊断的急性腹痛

2、面部危险三角区的感染

3、各种脏器出血

4、软组织损伤或扭伤的初期(48小时内)5.其它(1)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皮肤湿疹(3)急性炎症反应如牙龈炎、中耳炎、结膜炎:(4)孕妇(5)金属移植物部位:金属是热的良好导体,用热易造成烫伤(6)恶性病变部位(7)麻痹、感觉异常者慎用。

第二节冷疗法

一、冷疗法的定义冷疗法是利用低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机体的局部或全身,以收缩小血管,降低基础代谢率,减慢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达到止血、止痛、消炎、退热的一种治疗办法。

二、局部冷疗

(一)冰袋、冰囊的使用

【目的】降温、止血、镇痛、消炎。

【注意】治疗时间不超过30分钟,防止继发效应。

(二)冰槽、冰帽的使用

【目的】头部降温,预防脑水肿。

【注意】后颈部、双耳廓垫海绵,防止冻伤。维持肛温在33℃左右,不宜低于30℃,以防心室纤颤等并发症出现。

(三)冷湿敷法

【目的】降温、止血、消炎。

【注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布,持续15~20分钟

(四)化学致冷袋

三、全身冷疗法

(一)温水擦浴(tepid water sponge bath)或乙醇擦浴(alcohol sponge bath)【目的】全身用冷,为高热患者降温。

【注意】乙醇是一种挥发性的液体,擦浴时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而且乙醇又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因而散热能力较强。禁用于新生儿及血液病患者。【擦拭顺序】

(1)脱衣,擦拭两上肢 颈外侧→上臂外侧→手背 侧胸→腋窝→上臂内侧→手掌(2)擦拭背腰部、穿衣

(3)脱裤、擦拭两下肢、穿裤 髂骨→大腿外侧→足背 腹股沟→大腿内侧→内踝 股下→腘窝→足踝 【注意】

(1)头部置冰袋,足底置热水袋。

(2)每侧部位可擦拭3分钟,全过程不超过20分钟。

(3)擦浴后30分钟测体温,若降至39℃以下,撤去头部冰袋,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

自制幻灯片讲授

10分钟 自制幻灯片讲授

5分钟 自制幻灯片讲授

12分钟 自制幻灯片讲授

3分钟 演示操作内容

5分钟 演示操作内容

5分钟 演示操作内容

10分钟 自制幻灯片讲授

5分钟 观看教学光碟

10分钟 演示操作内容

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操作练习35分钟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末页 小结 学习了各种冷、热疗法的目的

了解冷、热疗法的效应、影响冷热疗法效果的因素

3、掌握冷疗法的禁忌症

掌握了各种冷疗法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掌握温水擦浴或酒精檫浴的方法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试述冷热疗法的目的异同点? 酒精擦浴与床上擦浴的区别?

下次教学 预习要点

预习常见干热疗法和湿热疗法,掌握其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施情况 及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冷、热疗法的目的,知道了冷疗法的禁忌症,掌握了常见的冷疗法的目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授课方法,让同学们进行了酒精擦浴的操作练习,掌握了酒精擦浴的部位、时间、手法,大家学习态度认真,与病人进行了有效的沟通,操作动作轻柔,干净利落,暴露适度,擦浴时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取得了病人的满意。

第二篇:护理技术教案

批准人: 年 月 日

护理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全连官兵 授 课 人:

位:

期:

护理技术教案

作业提要

课目:护理技术

目的:通过学习使同志们掌握护理的基本方法,更好的完成战场伤员的护理。

内容:

一、注射技术

二、静脉输液

三、氧气吸入法

四、无菌技术

五、换药技术 时间:

方法: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小结讲评 地点:

要求:

1、认真听讲,刻苦训练;

2、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3、严格遵守训练场纪律; 4、注意爱伤观念。

器材:训练教材资料:音像资料:模拟人、模拟伤员(真人):各类药材装备:夜视器材:战场救护仿真环境(选)

作业进程

作业准备………………………………………………15分钟

1.清点人数、准备器材,伤员化妆; 2.宣布作业提要;

3.理论提示。今天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作业实施………………………………………………XX分钟

【讲解示范】

一、注射技术

注射技术是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人体内的方法。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吸收的量也较准确,适用于需要药物迅速发生作用或因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致疼痛及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因药物吸收快,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迅速、处理较难。

基本知识

一、注射原则

(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注射前必须洗手、戴口罩,保持衣帽整洁。(2)注射部位按要求进行消毒,并保持无菌。皮肤常规消毒方法:用2%碘酊棉签,以注射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旋转涂擦,直径在5 cm以上,待碘酊干后,用70%乙醇棉签以同法脱碘,脱碘范围应大于碘酊涂擦范围,待干后方可注射。或用0.5%碘伏以同法涂擦消毒2次,无须脱碘。注射部位有污垢时先清洁后消毒。

(3)注射器的乳头、活塞和针头的针梗必须保持无菌。(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仔细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药物变质、变色、混浊、沉淀、过期或安瓿有裂痕等现象,不可使用。若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时,应查实确无配伍禁忌再进行备药。

(三)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液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以及给药途径选择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应完整无损、不漏气;针头锐利、无钩、无弯曲,型号合适;注射器和针头衔接必须紧密。一次性注射器包装须密封,并且在有效时间内使用。

(四)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应避开神经血管处。不可在有炎症、损伤、疤痕、皮肤病、硬结处进针。对需长期注射的患者,应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五)在合适的时间溶解、吸取药液

药液按规定的注射时间临时溶解、吸取,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六)注射前排尽空气

注射前须排尽注射器内空气,以防气体进入血管形成栓塞。排气时不可浪费药液。

(七)进针时绷紧皮肤并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

进针时应绷紧皮肤,以减少进针阻力并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不可将针梗全部刺人组织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处理困难。

(八)注药前检查回血

进针后抽动注射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动、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如有回血,须拔出针头重新进针,不可将药液注入血管。

(九)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疼痛

(1)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

(2)指导并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和姿势,使肌肉放松,易于进针。

(3)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和拔针快,推药慢,推药速度要均匀。

(4)如需同时注射多种药物,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

(5)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宜选用较长的针头,而且进针要较深。

(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使用过的注射器与针头须先浸泡消毒后清洗。一次性注射物品应按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二、注射器与针头的构造及选择

(一)注射器与针头构造 1.注射器

注射器由空筒和活塞两部分组成。空筒前端为乳头,后端为筒边,空筒上标有容量刻度,活塞后部为活塞轴、活塞柄。其规格有1mL、2mL、2.5mL、5mL、10mL、20mL、30mL、50mL、100mL九种。目前有玻璃和塑料两种制品,塑料制品为一次性使用。

2.针头

针头由针尖、针梗、针栓三部分构成。常用的针头型号有4、41/2、5、51/2、6、61/2、7、8号多种。目前针头针栓有金属与塑料两种制品,塑料制品为一次性使用。

(二)注射器规格及针头型号

实际操作

1.皮内注射术

一、概念

皮内注射术是指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二、目的

(1)进行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2)预防接种。

(3)协助诊断人体对细菌或病毒的易感性,如结核菌素试验、锡克氏试验。

(4)局部麻醉时的起始步骤。

三、常用部位

(1)皮内试验与协助诊断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内侧注射,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色较淡,如有局部反应易于辨认。

(2)预防接种常选上臂三角肌下缘。(3)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处。

四、操作前准备(一)评估患者

(1)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2)注射部位及其皮肤情况。(3)心理状况及合作程度。(二)环境准备

环境要清洁、安静且有足够的照明。(三)护士准备

护士应着装整洁,洗手,戴好口罩,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四)用物准备

用物包括注射盘l套,急救盒1个(内有盐酸肾上腺素1支、地塞米松1支、砂轮1个、无菌纱布l块、注射器1付),无菌盘内放已配制或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和针头。

五、操作规程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选择注射部位,以70%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再次核对。

(3)再次一滴排气,一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一侧,注射器刻度与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50角刺人。

(4)将针尖斜面完全刺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一手拇指固定针栓,另一手推入药液0.1mL,使局部隆起呈半球状皮丘,局部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随即拔出针头,切勿按揉。

(5)再次核对,清理用物,随时观察反应。

六、注意事项

(1)若患者对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可作皮内试验,应与医生联系,更换其他药物。

(2)忌用碘类消毒剂,以免因脱碘不彻底,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且易和碘过敏反应相混淆。

(3)注射完毕,嘱咐患者勿揉擦局部,以保证药量准确及避免影响对反应的观察。

2.皮下注射术

一、概念

皮下注射术是指将小量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二、目的

(1)需在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而药物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

(2)预防接种。(3)局部麻醉用药。

三、常用部位

注射部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也可选择上臂外侧、腹壁、后背、大腿前外侧。

四、操作前准备(一)评估患者

(1)患者的用药史与过敏史。

(2)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效与不良反应。(3)注射部位及其皮肤与皮下组织情况。(二)环境准备

环境要清洁、安静且有足够的照明。(三)护士准备

护士应着装整洁,洗手,戴好口罩,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四)用物准备

用物包括注射盘一套,无菌盘内放已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和针头,治疗车下层放_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以浸泡消毒使用过的注射器与针头。

五、操作规程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与70%乙醇常规消毒皮肤,再次核对。

(3)再次一滴排气,一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一侧,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0~400角迅速刺入针梗的2/3。

(4)一手固定针栓,另一手抽动活塞,无回血后即可推注药液。

(5)注射毕,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按压。再次核对,清理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六、注意事项

(1)对长期注射者,应建立轮流交替注射部位的计划,更换注射部位,以促使药物的充分吸收。

(2)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皮下注射。

(3)针头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00,以免刺人肌层;对过于消瘦者,可捏起局部组织,穿刺角度适当减小。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时,必须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以保证注入药液的剂量准确无误。

3.肌内注射术

一、概念

肌内注射术是指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人体肌肉组织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壁是多孔的类脂质膜,药物透过的速度较透过其他生物膜快。自肌内注射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较完全而迅速。

二、目的

(1)用于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

(2)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液量较大时。

三、常用部位

肌内注射一般选择肌肉较为丰厚,且距血管、神经较远处。其中最常用的注射部位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一)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大肌起自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之间,肌纤维平行向外下方止于股骨上部。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在臀大肌深部,约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中点处下降至股部,其体表投影为自大转子尖至坐骨结节的中

点向下至胭窝。注射时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定位方法有两种:

(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骨嵴最高点作一垂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

(2)联线法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联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臵于髂前上棘与髂骨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构成的角内。

(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三)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

取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的范围。此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尤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

(四)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薄,只可作小剂量注射。

四、操作前准备(一)评估患者

(1)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2)患者对注射给药的认识及合作程度。(3)注射部位及其皮肤与肌肉组织情况。(二)环境准备

环境要清洁、安静且有足够的照明。(三)护士准备

护士应着装整洁,洗手,戴好口罩,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四)用物准备

用物包括注射盘一套,无菌盘内放已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和针头,治疗车下层放一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以浸泡消毒使用过的注射器与针头。

五、操作规程(一)核对解释

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二)协助患者取合适的卧位,使局部肌肉放松(1)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3)仰卧位 两腿伸直略分开,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患者与股外侧肌注射时。

(4)坐位坐位高度适宜,便于进针,常用于上臂三角肌注射。

(三)选择注射部位并消毒

选择并暴露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再次核对。

(四)进针

再次一滴排气,一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另一手持注射器,中指固定针栓,用手臂带动腕部力量,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针梗的2/3~3/4,约2.5~3cm。

(五)推注药液

一手固定针栓,另一手抽动活塞,无回血后以均匀的速度慢慢推注药液。

(六)拔针

注射毕,干棉签轻压针刺处,快速拔针、按压,再次核对。

(七)协助患者卧位

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六、注意事项

(1)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或股外侧肌注射。

(2)进针时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难以取出。若针头折断,应嘱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针头移位,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针头。若断端全部埋入皮下,即请外科医生处理。

(3)抽吸时若见回血,应拔出针头重新消毒、注射。

二、静脉输液

一、概念

静脉注射术是指自静脉注入药液的方法。

二、目的

(1)需迅速发挥药效,尤其是治疗急重症时。(2)药物不宜口服、皮下、肌内注射时。

(3)注入药物作某些诊断性检查,如肾功能试验、胆囊X线摄片检查。

(4)股静脉注射适宜于抢救危重患者时注入药物或臵管加压输血输液。

三、常用部位

常用的静脉有四肢浅静脉、小儿头皮静脉与股静脉。(一)四肢浅静脉

上肢常用肘窝(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腕部、手背的浅静脉;下肢常用足背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

(二)头皮静脉

小儿头皮静脉较为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易于固定,又方便病儿肢体活动。病儿静脉注射多采用头皮额上静脉、眶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枕后静脉。选择静脉时,需注意与头皮动脉相区别。

(三)股静脉

股静脉位于股三角区,在股神经和股动脉的内侧。

四、操作前准备(一)评估患者

(1)患者病情及治疗情况,以及所用药物可能产生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2)患者意识状态、对静脉注射给药的认识及合作程度。(3)注射部位静脉是否显露,以及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二)环境准备

环境要清洁、安静且有足够的照明。(三)护士准备

护士应着装整洁,洗手,戴好口罩,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四)用物准备 1.注射盘与无菌盘

注射盘一套,无菌盘内放已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和针头,治疗车下层放一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以浸泡消毒使用过的注射器与针头。

2.其他用物

(1)四肢浅静脉注射止血带、小垫枕,需要时备头皮针和胶布。

(2)头皮静脉注射型号合适的头皮针(41/2~6号)、胶布,需要时准备备皮物品。

(3)股静脉注射无菌纱布、胶布、砂袋。

五、操作规程

(一)四肢浅静脉注射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枕,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系止血带,使静脉充盈、显露,常规消毒皮肤,或先用2%碘酊消毒,再系止血带,后用70%乙醇脱碘。再次核对。

(3)再次一滴排气或连接头皮针后排尽空气,需要时嘱患者握拳,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方皮肤,使其固定,另一手持注射器与针头,食指固定针栓一侧,或拇、食指固定头皮针针柄,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200~25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4)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固定针头缓慢推药。(5)注射过程中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若局部疼痛、肿胀隆起、抽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注射。

(6)注射完毕,将干棉签轻压穿刺点(皮肤、静脉),迅速拔出针头,按压至不出血为止。

(7)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二)头皮静脉注射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病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必要时剃去注射部位毛发。(3)由助手固定病儿头部,常规消毒皮肤,再次核对,连接头皮针并排气。

(4)术者一手拇、食指固定静脉两端,一手持头皮针针柄,沿静脉向心方向,针头与皮肤呈100~20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见回血后推药少许,如无异常,即用胶布固定针头,缓慢推注药液。注药过程中注意约束病儿,防止其抓拽注射部位。

(5)注射完毕,将干棉签轻压穿刺点(皮肤、静脉),迅速拔出针头,按压至不出血为止。

(6)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三)股静脉注射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向患者或家属解释。

(2)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臀下垫砂袋便于穿刺,如为小儿注射,需用尿布覆盖会阴,以防其排尿弄湿穿刺部位,再次核对。

(3)常规以2%碘酊和70%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并消毒术者左手食指和中指,排气。

(4)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扪及股动脉最明显部位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0或450角,在股动脉内侧0.5 cm处刺人,抽动活塞见有暗红色血液,提示针头已进入股静脉,固定针头,注人药液。

(5)注射完毕,拔出针头后局部立即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min,确认无出血后,用胶布固定。

(6)再次核对,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六、注意事项

(1)对长期静脉用药的患者,为保护血管应有计划地自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静脉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并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注射局部以及病情变化。

(3)去甲肾上腺素、钙剂等强刺激性药物不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

(4)注射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另备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注射穿刺成功后,先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静脉内,再换上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推药,以防药液注入血管外而致组织坏死。

(5)股静脉注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如抽出鲜红色血液,提示针头刺入股

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10min,确认无出血后,在另一侧股静脉穿刺。

七、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1)肥胖患者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难以辨认,但较易固定。注射时,在摸清血管走向后从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300~400角)。

(2)水肿患者可沿静脉解剖位臵,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行穿刺。

(3)脱水患者血管充盈不良致使穿刺困难,可在扎止血带后,从穿刺部位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反复推揉,以使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4)老年患者老人皮下脂肪较少,静脉易滑动且脆性较大,针头难以刺人或易穿破血管壁。注射时,可用手指分别固定穿刺段静脉上下两端,再沿静脉走向穿刺。

(5)天气寒冷浅表静脉收缩,可先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局部,使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八、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刺入静脉过少,进针时虽见回血,但松解止血带后静脉回缩,针头滑出血管,抽吸无回血,药液注入皮下。

(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人静脉,部分在血管外,抽吸虽有回血,但推药时部分药液溢至皮下,局部隆起并有疼痛感。

(3)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抽吸有回血,推注少量药液局部可无隆起,但因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患者有疼痛感。

(4)针头刺入过深,针头斜面穿出血管壁,抽吸无回血。

三、氧气吸入法 [目的]

供给氧气,改善缺氧症状

[操作步骤]

1、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治疗盘,鼻导管,生理盐水,小镊子,污物缸,无菌棉签,弯盘,绷带,胶布,扳手,氧气表,湿化瓶,灭菌注射用水,氧气瓶,记录单

3、打开总开关,使小量氧气从气门流出(吹尘),随即迅速关好开关

4、将氧气表接于氧气瓶的气门上用手初步旋紧,将表稍向后倾,再用扳手旋紧,使氧气表直立于氧气瓶旁

5、连接湿化瓶,湿化瓶内长管连接氧气瓶

6、关闭流量表开关,打开总开关,再开流量表,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

7、关闭流量表,待用

8、携物品至病人床前,核对病人,姓名,床号,诊断,病人意识清楚,解释取得合作

9、选择合适鼻孔,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清洁鼻腔

10、连接鼻导管,湿润鼻导管前端

11、打开流量表开关,调节好流量

12、量好长度(鼻尖到耳垂的2/3)

13、将鼻导管轻轻插入鼻腔,固定在面颊部

14、停用氧气时先取下鼻导管,先关流量表

15、再关总开关,然后再打流量表小开关,放出余气,再关好流量表

16、清洁口鼻,恢复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7、整理用物,记录用氧起止时间

[实施] 评估患者

1、双人核对医嘱。携治疗卡核对床号、姓名、床尾卡

2、评估患者。询问身体状况及胸闷憋气等症状,查看颜面口唇有无紫绀,评估鼻腔情况,双侧鼻腔是否通畅,有无鼻部疾患,向患者交代操作目的,以取得配合。

3、口述评估结果。经评估该患者清醒配合,自述胸闷憋气,查体颜面口唇无紫绀,属于轻度缺氧,经检查你的双侧鼻腔都是通畅的。

4、遵医嘱给予双侧输氧管吸氧,流量每分钟1-2L,环境安全,符合吸氧要求。[步骤]

一、吸氧

1、规范洗手。

2、携用物至床旁,依据治疗卡核对床号、姓名及手腕带,与患者交流取得配合。询问患者是否调整卧位。

3、装表

(1)氧气瓶

①调整氧气瓶至便于操作的位臵,打开总开关,使小量气体从气门流出,随即迅速关闭总开关,以达到清洁该处的目的,以免灰尘吹入氧气表内。

②确认关闭小开关。将表的旋紧帽与氧气瓶的螺丝接头衔接,用手初步旋紧,然后将表稍向后倾,再用扳手旋紧,使氧气表直立于氧气瓶旁,查有无漏气,打开总开关,听有无气流声。

③接湿化瓶,内盛1/2-2/3灭菌注射用水,旋开流量表下的小开关,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全套装臵是否适用,关上小开关。

(2)中心供氧

①取下一次性使用扶舒清包装

② 取氧气头连接湿化瓶,确认关闭小开关,装表于中心供氧装臵。

4、检查棉签,清洁双侧鼻孔,注意勿过湿。

5、检查输氧管包装、效期,将输氧管与氧气表连接,打

开小开关调节氧流量,检查输氧管是否通畅。

6、查对治疗卡及患者床号、姓名。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插鼻塞,将输氧管轻轻插入病人双侧鼻孔,并妥善固定。检查输氧管是否打折扭曲。

7、核对床号、姓名,口述吸氧时间xx时xx分,流量xxL/min。

8、交待注意事项,嘱患者吸氧过程中不要随意摘除输氧管或调节流量,如感鼻咽部干燥或胸闷、憋气时,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同时告知患者有关用氧安全的知识。

9、整理床单元,洗手,记录吸氧时间及流量于吸氧记录单上,吸氧记录单挂与氧气瓶上。

10、推车回处臵室处臵用物,洗手,在护理记录单记录上记录用氧情况。

二、停氧

停氧前先评估患者胸闷、气喘等自觉症状有无改善。

用物准备清洁治疗盘内放内放纱布、弯盘、扳手、治疗卡、笔、感染性垃圾筒、中心供氧不需扳手

1、评估患者核对医嘱、携治疗卡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床尾卡、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口述评估结果经过评估患者的胸闷、气喘症状改善,遵医嘱停氧。

2、操作前要求,着装整洁,洗手。

3、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床号、姓名手腕带,向患者解释,取得配合。

4、取下输氧管,用纱布擦拭鼻部,查对治疗卡、床号、姓名并口述停氧时间xx时xx分停氧

5、关小开关,关总开关,开小开关放余气,分离输氧管,关小开关。中心供氧只需关小开关。

6、分离湿化瓶,卸表。

7、与患者交流,感谢配合。

8、整理床单元,洗手,记录停氧时间于用氧记录单。

9、推车回处臵室,处臵用物,洗手,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停氧情况。

三、用物处理

1、鼻塞、棉签、纱布等按垃圾分类要求放臵

2、湿化瓶、弯盘放入500mg/L含氯制剂中浸泡消毒

3、氧气装臵用75%酒精擦拭。

四、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氧气瓶放臵阴凉处。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

2、持续吸氧病人输氧管每日更换2次,双侧鼻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黏膜的刺激和压迫。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证用氧效果。

3、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后应用,停用时应先拔

除输氧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操作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氧气瓶内氧气不可用尽,压力表上指针降至5kg/cm²时,即不可再用,应悬挂“空”的标志,以防止灰尘进入瓶内,于再次充气时引起爆炸,未用的氧气筒,应悬挂“满”的标志,以避免急救时搬错而影响使用。

5、用氧过程中,准确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判断用氧效果,做到安全用氧。

五、供氧方法

输氧管法、漏斗法、面罩法、鼻塞法、头罩式给氧

四、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指专门用于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进行侵袭性操作(手术、有创治疗)时,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极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袭。

进行一些进入人体组织、器官的无创操作(导尿、插管等)时,通过不当的操作,极易将微生物带入人体组织、器官。

如何在操作中加强与正确执行无菌技术是当前需要强调的问题之一。主要内容

1无菌技术概念。2无菌操作意义3无菌技术操作原则4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一)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二)无菌物品: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三)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四)有菌区:是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是经过灭菌处理而被污染的区域

(五)污染:是指凡是直接或间接的与致病微生物相接触 1环境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2物品布局合理

3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人员走动,避免尘埃飞扬

4剪短指甲、规范洗手、手消毒 5带口罩

6必要时穿无菌衣 7戴无菌手套

操作中保持无菌的原则

操作时:面向无菌区域,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20cm距离 ;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 四不可:跨越,讲话,咳嗽,打喷嚏 取物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用后处理

无菌物品已被污染或疑有污染,均不可再用,应更换,并重新灭菌。

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2无菌容器的使用 3取用无菌溶液 4无菌包的使用 5戴无菌手套 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种类 : 临床上常用的无菌持物钳有卵圆钳、三叉钳和长、短镊子四种

目的 : 用于取放和传递无菌物品,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一无菌持物钳的存放方法及注意事项

干燥保存法,将盛有无菌持物钳的无菌干罐保存在无菌包内,在集中治疗前开包,4h更换一次 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2不能夹取油纱布、换药或消毒皮肤。

3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4打开包装后的持物钳4小时更换。

5检查包裹无破损、潮湿,包外化学指示物是否变色。6取无菌钳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的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二取密封瓶内取无菌溶液法无菌溶液注意事项

1认真核对瓶签上的药名、剂量、浓度和有效期,检查溶液质量,确信质量可靠后,方可使用。

2手握标签面,先倒少量溶液于弯盘内,再由原处倒所需量于无菌容器内

3倒溶液时,不得浸湿瓶签,液体不得溅出。4取完立即塞上瓶塞并消毒瓶塞边缘。5手不得触及瓶口及瓶塞内面。

6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

7记录开瓶日期以打开溶液的时间有效期为24小时

三无菌包的使用方法

无菌包布是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棉布制成双层包布。其内可存放器械、敷料以及各种技术操作用物,经灭菌处理后备用 注意事项

(1)检查无菌包的包外化学指示物变色是否均匀,有效期及质量,包布潮湿、破损时不可使用。

(2)开包、关包时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污染包内无菌物品,不能跨越无菌区。

(3)无菌物品一次未使用完,关包后要准确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剩余物品可在24h内使用。四戴无菌手套的难点

戴第一只手套时第二只手套外面接触衣袖 开始戴第二只手套时

手指容易触及第一手套的反折部分(内面)

戴第二只手套时手背内卷(最大的难点)及注意事项 翻边扣衣袖容易污染已戴手套的手指和手掌部分 戴手套时双手靠近护士服、桌面等非无菌物品 戴第二只手套时第一手的拇指“帮忙”

1戴手套时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2戴手套发现破洞,立即更换。3脱手套时,翻转脱下。

4戴好手套后清除手套上的滑石粉,避免落入无菌区,刺激组织。

5脱手套时,如有脓血等污物,先用消毒液清洗,然后脱下手套;脱手套时应从手套口翻转脱下,不可强行拉扯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

五、换药技术

换药又称更换敷料,包括检查伤口、清洁伤口、处理伤口、更换敷料。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换药器械及敷料】

1、常用换药器械,换药前准备常规物品:

必备:平镊二把、换药碗或弯盘两个(或一次性换药碗); 视伤口情况准备:血管钳、剪子、探针、手术刀、持针器、缝线等。

2、换药常用敷料及药品:

必备:敷料、消毒棉球(碘伏、酒精等)、胶布; 视伤口情况准备:干棉球、凡士林油纱条、盐水(生理

盐水、高渗盐水)、3%双氧水、引流条(管)、绷带、棉签、胸腹带、治疗单等。【换药方法】

换药前应事先了解伤口情况,以便按伤口情况准备应用的器械、敷料及药品等,避免浪费和临时忙乱。换药者戴帽和口罩,洗手后准备换药物品。一、一般伤口换药

1、去除敷料

(1)先用手取下伤口外层绷带及撕胶布取下敷料。撕胶布取敷料的方法有两种:

①撕胶布时应自伤口由外向里,可用手指轻轻推揉贴在皮肤上的胶布边沿,待翘起后用一只手轻压局部皮肤,另一只手牵拉翘起的胶布,紧贴皮面(即与皮肤表面平行)向相反的方向慢慢取下,切不可垂直地向上拉掉,以免产生疼痛或将表皮撕脱。

②还可用一只手指伸至敷料边缘与皮肤之间,轻柔地用手指向外推压皮肤,分离胶布与皮肤的粘合部分。若遇胶布粘着毛发时,可剪去毛发或用汽油、乙醚、松节油等漫润后揭去。

(2)伤口内层敷料及引流物,应用无菌镊取下,揭起时应沿伤口长轴方向进行。若内层敷料与创面干结成痂,则可将未干结成痂的敷料剪去,留下已干结成痂的敷料使其愈合;

若创面内层敷料被脓液浸透,可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浸湿,待敷料与创面分离后再轻轻地顺创口长轴揭去。

【注意】在换药过程中两把换药镊要保持其中一把为无菌镊,一把为有菌镊,不可净污不分,随意乱用。一手(左手)持无菌镊用于夹持无菌换药碗内的敷料及消毒棉球,交递到另一手持(右手)的有菌镊;有菌镊用于接触伤口及污物。

(3)取下的污秽敷料均放在有菌换药碗内,不得随意乱放、丢弃,以防污染环境或交叉感染。【注意】两个换药碗,一个为无菌换药碗,盛放无菌物,敷料,碘伏棉球、酒精棉球;另一个为有菌换药碗,盛放从创面上取下的污染敷料、引流物和换药时用过的棉球、敷料等污染物。

2、创周(创口周围)皮肤处理

去除敷料后,0.5%碘伏或用75%酒精棉球,无菌切口由内向外消毒,注意勿使消毒液流入伤口内;化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若创周皮肤粘有较多胶布痕迹及污垢,则用松节油或汽油棉棒擦去,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创面(创口内的组织表面)处理

(1)用0.1%新洁尔灭或等渗盐水棉球自内向外轻柔地拭去创面分泌物,涂擦创周皮肤的棉球不得再接触创口内面。在拭去创面分泌物时切忌反复用力擦拭,以免损伤创面肉芽组织;如分泌物或脓液较多不易清理,可用3%双氧水冲洗创

腔。擦拭创面所用棉球不应太湿,否则不但不易清除分泌物,反而使脓液外流污染皮肤和被褥,可用换药镊将棉球中过多的药液挤掉。

(2)创腔或脓腔深大者,棉球擦洗时应防止脱落在创腔内。

(3)创面拭净后,应注意检查创腔内有无异物,彻底移除伤口内线头、死骨、坏死组织等异物。

(4)最后用酒精棉球消毒创周皮肤。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凡士林纱条、药物或盐水纱布覆盖,或放入纱布引流条等。

4、包扎固定

创面处理完毕,创口覆盖无菌敷料,胶布固定。创面大,渗液多的创口,可加盖敷料或棉垫,若胶布不易固定时须用绷带、胸带、腹带包扎固定。

5、换药后注意事项:换药毕,整理好病人衣服及床单,并将污秽敷料到入换药室污物桶内,换药用过的换药碗和器械清水洗净,放入消毒液中浸泡。一次性换药碗放入污物桶。不可随意摆放或丢弃。

二、缝合伤口换药

1、缝合伤口(无引流伤口)

多为无菌伤口,常于术后2-3天左右检查伤口,注意观察有无缝线反应、针眼脓疱、皮肤红肿、伤口下硬结包块,皮下或深部化脓;有无积液、积血,必要时试行穿刺抽液。

(1)无菌缝合伤口:用0.5%碘伏或75%酒精棉球消毒缝合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略大于纱布覆盖范围,然后覆盖无菌敷料。

(2)切口缝线反应:术后2-3天内,创口一般均有轻度水肿,针眼周围及缝线下稍有红肿,但范围不大,这是一种生理反应。其处理为伤口常规消毒后用75%酒精纱布湿敷即可。

(3)针眼脓肿:为缝线反应的进一步发展,针眼处有脓液,针眼周围暗红肿胀。对较小的脓肿,可先用无菌镊子夹破并用无菌干棉球挤压出脓液,然后涂以碘酊和酒精即可;脓肿较大或感染较深者,应提前拆除此针缝线。

(4)伤口感染或化脓:缝合切口局部红肿并有压痛,伤口周围红肿有硬结,甚至有波动感出现,作如下处理:

①可先用针头试穿抽脓,或用探针由切口处插入检查。②确诊为伤口化脓后,应即尽早部分(拆1-2针线)或全部拆除缝线,将伤口敞开,清除脓液和伤口内异物(如线头等);

③清洗化脓性创面或创腔后放臵合适的引流物,化脓性创腔的引流多选用生理盐水纱条,其纱条的大小要合适创腔,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换药至创口愈合。

④若伤口扩开后分泌物不多或仅有血性分泌物,则于清洗或清除异物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创口即可,以后酌情换药;

⑤伴有全身症状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配合局部理疗或热敷。

(5)疑有创口积血、积液时,可周围正常皮肤处穿刺,试穿有无积血、积液;或用探针、镊子、止血钳由创口缝合口处插入,如有积血、积液,稍加分离引出,可根据情况拆除1-2针皮肤缝线,扩大引流口,并臵入生理盐水纱条引流,换药至创口愈合。

2、缝合伤口(放臵引流物伤口)(1)消毒同无引流缝合伤口

(2)术后伤口放臵引流物多为橡皮片(或胶皮管)。橡皮片多在术后24~48小时取出,可在拔除橡皮片时换药。对放臵引流物的伤口要注意引流量及引流性质,若有多量引流液,应随时更换敷料。

(3)橡皮管引流或烟卷引流(腹腔内引流一般在腹壁另戳口引出)可按常规换药,在覆盖纱布的一侧剪一个缺口,包绕引流管的根部。烟卷引流管在换药时要注意引流物的多少和性质,并稍稍松动烟卷引流管(不可拔出)并覆盖敷料。

(4)引流管的拔除:决定拔管,先松动引流管,引流管拔除后,创口处敷油纱条、敷料。

【附】换药常用药物及消毒剂

1、盐水:生理盐水棉球及纱布用于清洁创面、创面湿敷、填充及引流脓腔;盐水用于冲洗脓腔;5%盐水具有较

强局部脱水作用,用于肉芽水肿明显的创面。2、3%双氧水:与组织接触后分解释放出氧,具有杀菌作用。用于冲洗外伤伤口、化脓或坏死组织的伤口,尤其适用于厌氧菌感染的伤口。3、0.02%呋喃西林溶液:有抗菌和杀菌作用。用于感染创面的清洗和湿敷。

4、碘伏(聚乙稀吡咯酮,简称PVP-碘):对各种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菌广谱的消毒剂,且无刺激性,有收敛消肿等作用。0.5%碘伏溶液用于粘膜、创面、脓腔;l%-2%溶液用于湿敷感染创面,最适用于下肢溃疡和癌性溃疡。

5、抗生素溶液:常用l%新霉素Ⅱ和庆大霉素混合液、庆大霉素用于等待二期缝合的污染伤口、较大创面,如烧伤植皮前的创面湿敷,敷料应每日更换1-2次。6、0.1%新洁尔灭、0.1%洗必太溶液、75%酒精 7、10%大蒜素溶液:具有杀菌和增强组织细胞吞噬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效果较好。8、10%-20%硝酸银溶液:用于慢性窦道和腐蚀过度生长的肉芽组织,用后需用等渗盐水棉签擦拭。

9、凡士林油纱条:用于稍低于皮肤的新鲜肉芽创面,促进肉芽、上皮生长作用。

10、碘仿纱条:具有抗菌、防腐、收敛、去臭和促进肉

芽组织生长的作用,用于慢性窦道病灶清除后的伤口,或用于脓肿切开引流的创腔填塞。碘仿有毒性不宜长期使用。

11、鱼石脂软膏:10%-20%鱼石脂软膏有消炎退肿作用,用于早期皮肤及浅表组织炎症的外敷。

12、氧化锌软膏:10%氧化锌软膏涂于皮肤表面,有保护皮肤免受分泌物侵蚀的作用,常用于肠瘘、胆瘘等皮肤周围的保护。13、2%聚乙烯吡咯酮碘软膏:用于烧伤、慢性溃疡创面。

14、如意金黄膏、生肌散(中药类):具有止痛、消炎、拔毒、生肌、排脓等作用。

作业讲评………………………………………………5分钟

1.重述训练课目、目的、内容及重点、难点; 2.今天同志们训练效果很好。训练热情高涨。但是还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多加练习,争取熟练掌握护理技术,在以后的训练中更好的为战时救护做准备。

第三篇:种植技术基础教案

《种植技术基础》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形成

这一章包括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生长发育以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形成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说整个植物界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我们的种植业所涉及的植物主要是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类。

第一节 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生长发育

一、营养生长

植物的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便开始萌发,生根并形成茎和叶,植物由小长大,这样,植物的体积和重量都增加,这就是植物的生长现象。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形成以及根、茎、叶的长大,是植物营养生长的过程;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植物开始开花并形成果实和种子,这是生殖生长的过程。

种子植物的外形、大小差别虽大,但基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构成。各器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从而保证植物体的协调统一。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种子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凡是由胚珠发育形成的种子才是真正的种子。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成熟的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胚乳是为胚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的。

(二)根、茎、叶的形态及生长发育

1.根

根是植物在长期适应陆地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地下营养器官,根的重量可超过整个植株重量的一半。

根的变态类型有:肥大直根(萝卜)、块根(甘薯)、支持根(玉米)、寄生根(菟丝子)。

实践证明,要使作物高产、稳产,必须有一个发育良好的根系,使地上部和地下部保持相对均衡。耕作、施肥及水分管理等都是以根际为对象,对根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2.茎

茎的主要作用是输导水分和养分、支持枝叶和花果在空间合理展布。大多数植物的茎是直立的,茎的外形一般为圆柱形,少数植物为三棱柱形和四棱柱形。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节间。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节间,而根则没有。

茎、叶、花都是芽发育成的。按芽在枝上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按发育后形成器官的差异分为枝(叶)芽、花芽和混合芽。按叶腋内芽的数目,分为单芽和复芽。按在叶腋中的位置分为主芽和副芽。

茎的变态可以分为地上茎的变态(包括肉质茎、茎卷须和茎刺)和地下茎的变态(包括根茎、块茎、球茎、鳞茎等)两类。

3.叶

叶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体内90%左右的干物质是由叶片合成的。此外,叶片还具有呼吸、蒸腾、吸收等多种生理功能。有些植物的叶还有贮藏养分和水分的作用。

叶可以分为完全叶和不完全叶。叶有单叶和复叶之分。

二、生殖生长

1.开花

花是被子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双子叶植物的花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包括花瓣和萼片)、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和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五部分组成。

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单性花和两性花。

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卵细胞和精细胞相互融合的过程叫受精。受精作用后,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果树、蔬菜中有未经授粉受精而形成果实的现象,叫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包括自发单性结实和刺激单性结实。

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不好,生殖生长也不会好。但营养生长过旺会推迟生殖生长。

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在某一时期自发地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叫做休眠。休眠是植物对不良季节的一种适应。

第二节作物产量、品质的形成

一、产量形成

二、品质形成

作物品质的优劣是以人类的需要决定的,优良品质的标准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作物产量与品质之间并没必然的联系,有时也可能是矛盾的。

第二章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环境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营养四部分内容。这些是植物生长的基本环境条件。

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土壤和作物营养

第三章 种子生产

1.低温长日性植物

原产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引到低纬度地区种植,往往因为低纬度地区冬季温度高于高纬度地区,春季日照短于高纬度地区,造成了生育期延长,有的甚至不能抽穗开花。但茎叶等营养器官茂盛,成熟期延迟,容易遭受后期自然灾害的威胁,或者影响后作的播种、栽植。

原产低纬度地区的品种,引到高纬度地区,由于温度、日照条件能很快满足,表现生长期缩短。但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春季霜冻严重,所以容易遭受冻害。植株可能缩小,不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2.高温短日性作物

原产高纬度地区(如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高温短日性作物,大都是春播的,属早熟春作物。它们向低纬度引种时,由于气温高于原产地,往往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造成植株、穗子和籽粒变小。

二、育种方法

1.选择育种

2.杂交育种

3.辐射育种

通过一些射线如X射线、γ射线、β射线、中子等照射诱导处理材料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现在的航天育种,也是利用太空的各种辐射造成的变异,从变异群体中选择农艺

性状优异的个体,进而育成新品种或获得新种质资源。辐射育种是物理诱变育种的主要方法。

4.倍性育种

包括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例如异源多倍体的小黑麦,通过花粉培育的小麦品种等等。

5.基因工程育种

先进的高科技育种方法。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抗虫棉、转基因大豆的培育,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中抗杂1号)。大面积推广,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的污染。

6.杂种优势利用

由于双亲遗传物质的差异和相互作用,在杂种一代表现了强大的优势,如产量特别高、生活力特别强等,很有利用价值。与一般杂交不一样,优势只表现在杂种一代,杂种二代会发生严重的分离退化。

7.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三、新品种审定和推广

1.审定

2.品种推广

推广方式: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等。

第四章种植制度

这一章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是合理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的原则,第二是有关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的概念、技术等,第三是生态农业。

一、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的原则

1.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和种植方式两大内容。

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应该是可持续的,应体现当地当时条件下农作物种植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可持续的利用农业资源;

用养地结合,目前农业上采用的养地措施主要包括:①生物养地,主要种植豆科作物或牧草;②施用有机肥料,采用秸秆还田技术;③合理施用化肥;④采用灌溉、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等。

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2.作物布局

二、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 1.复种

最常见的复种方式:①平播;②套播。

2.间、混、套作是在我国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增产措施,也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的组成部分。正确运用间、混、套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作物争地、争水、争肥和争劳畜力、争农机的矛盾,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同时还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稳产保收的作用。

3.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调节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4.连作会加剧土壤养分和水分供给与作物需要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生产中作物的连作现象仍普遍存在,应采取合理的连作措施。根据作物的茬口特性等因素建立合理的轮作制。

不同作物类型或品种对连作的反应不同,按照对连作的反应可将作物大致分为三类:忌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耐长期连作的作物。

5.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茬口的评价一般从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耕性、对后作物发苗情况的影响,前作物收获的早晚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而病虫草害、根系分泌物等因素对某些作物的影响也较大。

三、生态农业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和畜力,用化学肥料和农药替代有机肥料,用现代灌溉技术替代传统的雨养农业,用高产品种替代农家品种,用现代耕作方法替代传统耕作法等。

第五章病虫草害防治基础

四部分内容:先概要介绍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分别讲述植物病害基础知识、虫害基础知识、草害基础知识。

一、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方针和原则:

2.综合防治的特点:

(1)全局观:

(2)综合观(或辩证观点):因地、因时、因病虫害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必要措施,协调起来,取长补短。

(3)经济、安全观点:考虑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高产、高效,节省劳力,降低成本,保障人、畜、作物、有益生物的安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他副作用。

3.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提出的原则

(1)非侵染性病害:消除不良环境条件,或增强植物对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

(2)植物侵染性病害:

(3)虫害防治措施提出的原则:

4.植物病虫草害防治的五大方法: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

二、植物病害基础知识

(一)概述:

(二)植物病害的病原

三、害虫防治基础知识

(一)昆虫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昆虫的发育

1.繁殖方式:两性繁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

2.个体发育:

3.世代及生活史:

4.习性:趋性、食性、群集性

四、农田杂草防除

1.杂草的种类

2.农田杂草防除措施

3.除草剂

(1)按对作物作用方式分为:

选择性除草剂:只能杀灭某一类(种)植物,如2,4-D类只能杀灭单子叶植物

灭生性(非选择性)除草剂: 能杀灭大多数植物,如百草枯,五氯酚钠。

(2)按使用方法分:

茎叶处理剂:用于处理茎、叶的除草剂。如敌稗。

第四篇: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上篇 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章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再将按压的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7.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注射。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一)发生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二)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患者勿抓、挠,用0.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一)发生原因

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沟通障碍的患者。2.注射部位未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二)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眼处有出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二个针眼。(三)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患者配合。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患者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进行皮内注射。

4.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四、虚脱

(一)发生原因

1.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理方面患者多数无注射史,存在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不能放松,使注射时疼痛加剧。此外,患者对护士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张。生理方面,由于患者身体虚弱,对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二)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患者。

(三)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患者发生虚脱,护理人员首先要镇定,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患者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一)发生原因

1.注射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患者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二)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过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三)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1,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1,直至脱离危险期。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④根据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或人工呼吸等。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

六、疾病传播(一)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二)临床表现

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 3

型肝炎,患者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3.操作者为一个患者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患者进行注射治疗。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

第二节 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患者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二)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瘀血。

(三)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瘀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一)发生原因

1.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密集的针眼和药物对局部组织产生物理、化学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药物吸收速度慢,药物不能充分吸收,在皮下组织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

2.不正确抽吸药液可吸入玻璃屑、橡皮粒等微粒,在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中无法吸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防御系统,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

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二)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甚至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先用砂轮割锯,再用酒精消毒后掰开安瓿,禁用长镊敲打安瓿。鉴于玻璃粒、棉花纤维主要在安瓿颈口和瓶口沉积,注意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针头直接在颈口处吸药。为避免化学药物微粒出现,注射一种药物用一个注射器。

6.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若皮脂污垢堆积,可先用75%乙醇擦净后再消毒。

7.已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①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②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一)发生原因

皮下注射所致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致胰岛素吸收加快。

(二)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一)发生原因

1.针头质量差,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欠锐利;针头有钩;针头弯曲等。针头消毒后重复使用。

2.进针部位有硬结或瘢痕。3.操作人员注射时用力不当。(二)临床表现

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若针体折断,则折断的针体停留在注射部位上,患者情绪惊慌、恐惧。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适合、质量过关的针头。针头不宜反复消毒,重复使用。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不可在局部皮肤有硬结或瘢痕处进针。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操作人员注意进针手法、力度及方向。4.注射时勿将针梗全部刺入皮内,以防发生断针时增加处理难度。

5.若出现针头弯曲,要寻找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6.一旦发生针体断裂,医护人员要保持镇定,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患者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

第三节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药时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均可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三)预防与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本组结果表明穴位按压肌内注射法,可减轻疼痛,按压的穴位为关元俞、太冲等穴位。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s,然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国外有资料指出注射时如按常规操作,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的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药量不宜过快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1时,须分次注射。经过临床试验,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4.轮换注射部位。

二、神经性损伤(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二)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一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于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受累神经及神经损伤程度:根据受累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障碍程度,分为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伤。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和感觉降为3级。(三)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科学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作肌内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部位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的肌内注射位置,6

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治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三、局部或全身感染(一)发生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二)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

(三)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四、针口渗液(一)发生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二)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择神经少、肌肉较丰富处。

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最多不宜超过5ml。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空针,呈90°刺入,并固定。③小心地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对组织的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注射器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s,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勿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嘱患者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五、针头堵塞(一)发生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针头过细、药液黏稠、粉剂未充分溶解或药液为悬浊液,如长效青霉素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药液推入体内。(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2.充分将药液摇匀,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75°,因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第四节 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药液外渗性损伤(一)发生原因

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主要有: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瘀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组却无此改变。

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最近有报道认为静滴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而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因素有关,其机理尚有待探讨。

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使药液漏出血管外;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针头穿刺很成功,但由于患者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小,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临床常用的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局部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

高渗药液外渗,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甲氨蝶呤可使细胞中毒而死亡,致组织坏死。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三)预防及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中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加强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lO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湿热敷。因醋酸铅系金属性收敛药,低浓度时能使上皮细胞吸收水分,皮下组织致密,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通透性减弱,从而减少渗出;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而促进其恢复。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 8

该部位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增加,加速坏死。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O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湿热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二、静脉穿刺失败(一)发生原因

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壁穿破。

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回血断断续续,注药时溢出至皮下,皮肤隆起,病人局部疼痛;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见有回血,但推药不畅,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针头刺入过深,穿透对侧血管壁,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没有回血,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的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成败。

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

静脉条件差,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特别在注射一些刺激性大、遗漏出血管外易引起组织缺血坏死,诸如高渗葡萄糖、钙剂、肿瘤化疗药物等。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因患儿不合作致针头脱出而失败。操作者对深静脉的解剖位置不熟悉,来回穿刺引起血管破裂而失败。有时误穿入动脉造成失败;有的患者血压偏低,即使穿刺针进入血管,因回血较慢也可被误认为没有穿入静脉;也有的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如一次不成功,反复穿刺针头易于被凝血堵塞,以后就是刺入血管也不会有血液流出。

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尖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天气寒冷或发热、寒颤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入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致穿刺失败。多见于春末秋初,室内无暖气时。其次拔针后护理不当,针眼局部按压方法欠正确或力度不当,造成皮下出血、瘀血致皮肤青紫,增加再次穿刺的难度。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9

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护士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3.适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4.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采用直刺法,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h后给予热敷,加速瘀血吸收。7.静脉条件差的患者要对症处理: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血管脆性大的患者,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护理人员对塌陷的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按摩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给水肿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行穿刺。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要固定得当,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可由两位护士互助完成。

8.深静脉穿刺方法: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水肿患者注射前以拇指顺血管方向压迫局部组织,使血管暴露,即按常规穿刺,一般都能成功。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

9.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

三、血肿

(一)发生原因

部分患者(如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患者)血管弹性差,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进针后无落空感,有时针头已进入血管而不见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已青紫。凝血功能差或者不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固定不当、针头移位、患者心情过于紧张不合作,特别是儿童好动或者贴胶布、松压脉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老年、消瘦患者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静脉腔小、针头过大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进针后速度过快,一见回血未等血管充盈就急于继续向前推进或偏离血管方向过深、过浅而穿破血管。

对于长期输液患者,没有注意保护好血管,经常在同一血管、同一部位进针。有的护土临床实践少,血管解剖位置不熟悉,操作不当误伤动脉。

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者压力、按压时间不够。凝血机制不良的患者。(二)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延长按压时间,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四、静脉炎(一)发生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三)预防及治疗 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患者感到清凉、舒适。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五、过敏反应(一)发生原因

患者有过敏史而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注射后患者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二)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胸闷、心慌、血压下降、脉搏微弱、口唇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心跳骤停。

(三)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此次用药的目的、药物作用、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嘱患者及时把不适感受说出,但要讲究方式,以免造成其心理紧张而出现假想不适。对本药有不良反应、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本药者,均要备好急救药物(0.1%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吸氧装置等。

2.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首次静脉注射时应减慢速度,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色泽、温度、血压、呼吸,触摸周围动脉搏动,询问患者有无寒颤、皮肤瘙痒、心悸、胸闷、关节疼痛等不适。轻微不适者,可减慢推注速度;不能耐受者,立即暂停注射,但治疗巾、止血带不撤,先更换其它液体,保留静脉通道。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装上吸氧装置。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若仍不能耐受,则停止使用此药,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在推注过程中,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立即停止注药,结扎止血带,防止药物扩散,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针对症状进行抢救。过敏性休克者,去枕平卧,及时就地抢救、吸氧,首选0.1%肾上腺素1mg、地塞米松5mg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提高血压等。必要时可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或插管。

第二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

发热反应为静脉输液法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输液发热反应有多方面的原因,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入液体消毒或保管不当、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1.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药液不纯、变质或被污染,可直接将致热原输入静脉;加药后液体放置时间过长也易增加污染机会,而且输液时间越长,被污染机会也就越大。在联合用药及药物配伍方面,若液体中加入多种药物时,容易发生配伍不当,使配伍后药液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液质量,而且当配伍剂量大、品种多时,所含致热原累加到一定量时,输入体内亦会发生热原反应。

2.输液器具的污染:带空气过滤装置及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减少输液发热反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终端滤器对5um以下的微粒滤除率较低,不能全部滤去细菌;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或因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磨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也能成为热原;如输液前未认真检查而使用包装袋破损、密闭不严漏气污染和超过使用期的输液器亦会引起发热反应。

3.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在切割安瓿时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液体进入玻璃微粒的机会增加,造成液体污染。加药时,针头穿刺瓶塞,将橡皮塞碎屑带入液体中,如果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可导致污染机会增加。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隔离衣或不洁毛巾擦手可造成二次污染。

4.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5.环境空气的污染:在进行输液处置时,治疗室及病室环境的清洁状态和空气的洁净程度对静脉输液质量有直接影响。加药时,治疗室空气不洁,可将空气中细菌和尘粒带入药液造成污染。

6.输液速度过快: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速度有密切关系,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热原总量过大,当其超过一定量时,即可产生热原反应。

(二)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透明度的改变。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改进安瓿的割锯与消毒。采用安瓿锯痕后用消毒棉签消毒一次后折断,能达到无菌目的,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3.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将加药时习惯的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角刺入,并轻轻向针头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液体中需加多种药物时,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个针头,抽吸药液时用另一个针头,可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污染。据报告,已有研究者将加药针头进行改进,12

将传统的针尖做成封闭的圆锥形,方形的针孔开在针头的侧面,以减少穿刺瓶塞产生的微粒污染。

4.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加药注射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这是目前预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

5.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静脉输液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6.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原反应。

7.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要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振摇,使药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可避免毒性反应及溶液污染。

8.对于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位。9.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10.对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液体进行检查。11.如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二、急性肺水肿(一)发生原因

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

2.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机能差,特别是多数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脏器的慢性疾病,单位时间内输入的液体和钠盐过多,就会发生潴留而使细胞外液容量发生扩张向细胞内液中渗透,造成组织间水肿和细胞内水肿。组织间水肿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胞内水肿可影响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肺、脑等细胞水肿,威胁患者生命。

3.外伤、恐惧、疼痛等均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及作用延长。此时,输入液体过多、过快也可能发生潴留导致肺水肿。

4.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也易引起钠水潴留导致肺水肿。5.脑垂体后叶素能降低肺循环和门脉循环的压力,还能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引起心绞痛及收缩其他小动脉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加重心脏后负荷,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导致水分在肺组织中停留时间延长引起肺水肿。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2.经常巡视患者,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在病情允许情况下使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浓度给氧,最好用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减低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可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酌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

三、静脉炎(一)发生原因

1.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机能而发生静 13

脉炎。

3.输入高渗液体,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坏死,进而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使静脉壁通透性增高,静脉中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如甘露醇,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细胞的渗透平衡,组织细胞因严重脱水而坏死;另外因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引起无菌性静脉炎。

4.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微生物由穿刺点进入或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的输入均可因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发生静脉炎。

5.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刺激性较大的药液如抗癌药物、多系化学及生物碱类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这类药物所致静脉炎多为坏死型。如短时间内大量溶液进入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和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发生静脉炎。

6.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如青霉素,浓度过高可使局部抗原抗体结合,释放大量的过敏毒素,最终引起以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另外长期使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红肿型静脉炎。尤其是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半衰期达7~10h,(正常人3~4h),血管的弹性差,脆性大,易引起静脉炎。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

静脉炎症分级:按症状轻重分为5级。0级:仅有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1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2级:不仅局部不适,而且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3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展5cm左右;4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5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还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液,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操作中局部消毒不严或针头被污染。加强基本功训练,静脉穿刺力争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而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2.一般情况下,严禁在瘫痪侧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而易产生血栓和炎症,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粗血管。

3.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而且输入速度要慢,使其有充分稀释过程。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液速度过快均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5.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6.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每瓶药液联合用药,以不超过2~3种为宜。

7.在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期间,可每日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每次30min。亦可在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侧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一次,每次20min,热疗可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患者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患者局部抗炎能力。

8.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9.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另外,如果是手术时留置在下肢静脉的留置针,24h后应更换至上肢。

10.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针眼及其周围皮肤每日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后覆以无菌透明贴膜保护。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1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①局部热敷。②用50%硫酸镁行湿热敷。③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④云南白药外敷,云南白药外敷可活血、消肿、止痛、通经化瘀,用酒精或食醋调制,可增加药物渗透性。该药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可阻止损伤部位凝血和血栓形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促进肿胀消散而达到治疗目的。⑤仙人掌外敷:仙人掌皮、刺去掉,取150g捣烂,加少许盐粒,调匀,敷在患处厚约0.5cm左右,上盖一层纱布加软薄膜,以防水分蒸发而降低疗效,每天1次,直到痊愈。⑥金果榄浸液湿敷:取金果榄100g,75%酒精500ml,共同置于密封玻璃容器中浸泡7天以上,制成金果榄浸液。用无菌纱布浸透药液,敷盖于红肿处,敷盖面积应大于红肿边缘约lcm,并不断将药液洒于敷料上,以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每日3次,每次1h。⑦大黄外敷:大黄研为细粉,用时取大黄粉适.量加香油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敷药厚度以0.2~0.4cm为宜,外裹纱布,每日换药1次,1周为一疗程。如未愈者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⑧自制复方龙石膏外敷:将锻龙骨、赤石脂、血竭、乳香、没药、黄柏、轻粉、冰片研制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备用。需要时用蓖麻油搅拌均匀,调成糊状即可(要现配现用)。使用时局部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将复方龙石膏搅匀,用棉签蘸取药物均匀涂于局部皮肤上,不需包扎,每天2~3次。⑨六合丹外敷:大黄93g、黄柏93g、白及53g+薄荷叶46g、白芷18g、乌梅肉46g、陈小粉155g等。上述药物研细,然后加入陈小粉拌匀,即制成六合丹。用时调蜂蜜成软糊状(或加少量清水),厚敷于患处。使用方法是敷药前先清洁患处,然后将六合丹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白纸上,纸的宽窄根据患处的面积而定,一般超过患处周围1~2cm,药的厚度约0.5cm左右,然后敷盖整个患处,包扎固定。24h后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观察一疗程。⑩四妙勇安汤加味:基本药方,银花30g、当归15g、玄参15g、生甘草6g、蒲公英30g、连翘12g、制乳香6g、制没药6g、川芎10g、秦艽12g。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加生地15g、赤芍20g、丹皮10g,清热凉血,活血散癖;血脉癖滞,条索硬肿不消者加桃仁、红花各10g、王不留行10g、炮甲片10g、夏枯草15g,软坚散结;癖滞夹湿者加粉草10g、生茨仁30g、渗湿泄热;上肢发炎加姜黄10g,下肢发炎加川牛膝1080治疗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另将药渣加入金黄散一袋,拌匀,用纱布包后外敷患处,一日一次。⑥七厘散外敷:取七厘散3g,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后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涂敷于患处,外用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一次。⑩红归酊:红花与当归比例为3:1。洗净湿润后,浸于20倍剂量的55%乙醇中,浸泡1个月,过滤药液,检测调试加入透皮剂、防腐剂,分装为100m1/瓶备用。用法:在已发生静脉炎的血管外用红归酊湿敷1h,每日4次或定期外擦,2~4h/次,4~7天内可治愈。⑩湿润烧伤膏:患处外涂少量湿润烧伤膏,用无菌纱布裹住术者拇指顺血管方向以螺旋式手法按摩,动作要轻柔,力度要均匀,每次15~20min,每日2次,按摩毕,再在局部涂一薄层湿润烧伤膏。⑩六神丸外敷:根据静脉炎面积的大小,取适量六神丸研成细末,醋调成稀糊状敷于患处,每日2次。⑩也可行超短波理疗。

12.如合并全身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一)发生原因

由于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严、在加压输液时护士未在旁守护、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情况下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空气栓子随血流进入右心房,15

再进入右心室造成空气栓塞。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有濒死感,听诊心脏有杂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2.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输液完成后及时拔针。如需加压输液,应有专人守护。

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患者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利于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以免发生阻塞。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五、血栓栓塞(一)发生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脑血栓、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使血液中的脂质以溶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包裹形成血栓病灶。不溶性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直径在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其产生可由于输液器与注射器具不洁净;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二)临床表现

根据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而表现不同。

不溶性微粒过多过大,可直接堵塞血管,导致局部血管阻塞,引起局部红、肿、热、痛、压痛、静脉条索状改变。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如阻塞严重致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患者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配药室采用净化工作台,它可过滤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减少微粒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75%乙醇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注射器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c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9~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 16

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20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六、疼痛

(一)发生原因.在静脉输注某些药物如氯化钾、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过程中,因所输入的药液本身对血管的刺激或因输注速度过快,可引起注射部位不同程度的疼痛,药液漏出血管外,导致皮下积液,引起局部疼痛。

(二)临床表现 药液滴入后,患者感觉输液针头周围剧烈疼痛继而出现红肿,患者往往需忍痛坚持治疗或因疼痛难忍而停止输液。若因药液外漏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可见明显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药液配制的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局部予以热敷,肿胀可自行消退。

3.可采用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以减轻静脉给药引起的疼痛。

七、败血症(一)发生原因

1.输液系统被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通过输液引起严重医院内感染败血症。污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或输液装置被污染,另一种是输液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病原体进入血液。生产过程不严,造成液体原始污染行为的院内感染往往引起暴发流行,现代科技下成批的原始污染输液已很难见到,但由于液体的包装、运输不当造成的个别液体污染却时有发生。

2.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并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及导管头端。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灶将病原菌释放入血,病原菌则可附着于导管头端并在此繁殖。导管败血症的病原菌常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此外,还有真菌、念珠菌等。

3.营养液在配制过程中被病原菌污染或输液管道系统的连接处密封不严,使病原菌进入静脉,导致败血症。

(二)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畏寒、寒颤、高热、剧烈恶心、呕吐、腰痛、紫绀、呼吸及心率增快,有的病人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神志改变,而全身各组织器官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

(三)预防及治疗

1.配制药液或营养液、导管护理等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2.采用密闭式一次性医用塑料输液器。

3.认真检查输入液体质量、透明度、溶液瓶有无裂痕、瓶盖有无松动,瓶签字迹是否清晰及有效期等。

4.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情况及输液管道有无松脱等。5.严禁从导管取血化验,与导管相连接的输液系统24h更换一次,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6.发生输液败血症后,立即弃用原液,重新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或头孢他啶联合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合并休克者,另建立一条静脉通道,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以间羟胺、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有代谢性酸中毒者,以 17

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八、神经损伤(一)发生原因

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伤神经血管。一些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漏出血管外也可引起神经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瘀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

2.静脉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手背静脉,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保护好血管。

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日2次;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肉注射维生素Bl2 500mg、维生素B1100mg,每日1次。

九、静脉穿刺失败(一)发生原因

与第一章第五节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相同,另外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亦可引起穿刺失败,其原因:

1.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再顺血管方向进针时没掌握好角度,针尖又穿破血管壁,在退针芯向血管内推送外套管时,外套管一部分在血管内,其尖端已通过穿破的血管壁进入血管下深层组织。虽然穿刺见回血,仅仅是针头斜面的一部分或者是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外套管体的尖端并没有随针芯进入血管,所以外套管不易送进血管内。

2.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静脉,致外套管尖端边缘破损或边缘外翻,虽然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已破损或外翻的套管尖端无法随针尖进入静脉,即使进入静脉,已破损的外套管尖端极易损伤血管。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同第一章第四节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不能使用,如果外套管体脆性大、不柔软,易从外套管根部断裂,尖端不圆钝容易外翻或破损。

3.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要稳,进针时要快、准确,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固定要牢固,防止术中因躁动而脱出。

4.穿刺时操作者除观察是否有回血外,还要注意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空旷感”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的进针或退针。

5.穿刺见回血后要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内,再轻轻向内推送外套管。

6.见回血后顺血管方向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推入外套管时,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入,如果有阻力,不要硬向内推送,观察静脉是否有较大弯曲或者是有静脉瓣等,如果证实外套管确实在血管内,而且已进入静脉一部分,不一定全部推入,也可固定。

十、药液外渗性损伤

详见第一章注射法第四节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

十一、导管阻塞(一)发生原因

穿刺前准备不充分;穿刺时未及时回抽;输液或输血完毕未及时发现,导致血液回流至导管凝固,造成导管阻塞。

(二)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有时可见导管内凝固的血液。

(三)预防及处理

穿刺前要连接好输液装置,穿刺时要及时回抽,穿刺后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二、注射部位皮肤损伤(一)发生原因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常规都需用胶带将输液针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到输液目的。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发生肢体浮肿,对这类患者仍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透明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皮肤敏感者: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是对胶布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输液时间太长,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胶带与皮肤的黏度不断增加,粘贴更加紧密,在揭取胶带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皮肤创伤。

(二)临床表现

胶带周围透明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出现表皮撕脱。

(三)预防及处理

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一次性输液胶带取代了以往的胶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对氧化锌过敏所致皮肤损伤。

2.对于浮肿及皮肤敏感的患者,准备一条宽4~5cm的弹力绷带,长24~28cm,在两头各缝一与弹性绷带同宽长4~5cm的搭扣,称为输液固定带,消毒后备用。在静脉穿刺成功后,针尖处压一无菌棉球,将备用的输液固定带与穿刺针成直角环形绕过穿刺部位的肢体,以刚刚露出针柄的根部为准,松紧以针头不左右移动,患者感觉舒适无压迫感为宜,然后用胶带从针柄下通过,采用常规方法贴于输液带上,再用另一胶带将输液管缓冲于弹力绷带上即可。

3.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布时,动作要缓慢、轻柔,一手揭取胶布,一手按住患者与胶布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揭取,以防表皮撕脱。

4.如发生表皮撕脱,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每天用0.5%碘伏或安尔碘消毒伤口2~3次。

第二节 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误入动脉(一)发生原因

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入动脉;护理人员业务欠熟练或选择血管不当,误将静脉当成动脉进行穿刺。

(二)临床表现

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推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临床表现为输液 19

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

(三)预防及处理

1.了解患儿病史、病情,条件许可尽量让患儿安静或熟睡下穿刺。2.护理人员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位置。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二、糖代谢紊乱(一)发生原因

多发生于代谢性、消耗性疾病患儿,如重症感染、极度衰竭患儿。静脉输入葡萄糖过程中,若输注速度突然变慢或中止,易发生低血糖;若输注速度过快,易发生高血糖症。

(二)临床表现

患儿哭闹或懒散无力,拒乳,嗜睡。化验室检查血糖升高或降低。(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按计划输液,根据病情及时调节输液种类及输液速度,不宜太快或太慢。

2.对不能进食、长时间输液患儿,定期检查衡量电解质的各种指标,按需补给。注意监测电解质、血糖,并记录24h出入量。

3.如发生低血糖,适当加快输液速度;出现高血糖时,暂停输入葡萄糖溶液。

三、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

1.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原。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带入体内。

2.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即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菌痢等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增大。

3.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输液反应出现的比例增多,当输液速度加快时,输入的热原物质愈多,输液反应出现的机会也愈多。某些机械刺激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如输液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机体来不及调节,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

(二)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寒战、发热、皮肤出现花纹,体温可达40~42℃,伴有呼吸加快、脉速。

(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

3.合并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尽量减少过多的合并用药,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

4.注意患儿的体质,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措施。5.治疗室、病房输液时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陪人,防止灰尘飞扬。

6.严把三关。根据输液反应的原因,安全静脉输液的三个因素是无菌、无热原、无有害颗粒液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一定把好药物关、输液器关、操作关。

7.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8.严重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液体进行检查。9.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四、静脉穿刺失败(一)发生原因

1.操作者心理失衡,情绪波动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面对患儿家长的焦急疑虑、缺乏信任,如果自信心不足,操作无序,就可能导致操作失败。

2.患儿血管被人为损伤:不正规静脉穿刺,导致患儿血管保护不良,常规静脉穿刺部位针眼满布,加之间隔期短,再次复穿时原针孔部位出现硬结或血液外渗等现象,难以进行正常静脉抽血、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3.在拔针时针眼处理不当,使皮下瘀血、青紫、肿胀,造成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静脉难以显现而影响穿刺。

4.操作者判断失误:由于小儿血管充盈度差,特别是大量失水、失液、严重贫血的患儿血管干瘪,穿刺时常无回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也会导致穿刺失败。

5.缺乏患儿配合:小儿对穿刺往往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在他们的吵闹中常会使得针头脱离、移位,造成皮下组织渗出、局部水肿。

6.进针的角度与深度:由于患儿静脉浅表,进针角度以针头与头皮夹角15~20°为宜,甚至更小,肥胖小儿针头要刺入稍深一些,有的操作者由于掌握不当往往穿破血管。

7.患儿家长及亲属的态度、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操作的刺激源,如有的家长在护士穿刺前发问“你行吗?你能一针扎上吗?”等等;有的家长情绪不好乱指责护士,挑选护士,甚至指定穿刺的静脉,这些都可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不协调的气氛,对此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出现焦虑、紧张或急于求成的心理冲突,致使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盲目进针,穿刺失败。

(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经常保持有一种自信、沉稳、进取的良好心态。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应当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排除一切干扰工作的心理因素,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情平静、操作有序。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以利于劝导和安慰患儿家长,以取得他们配合。

2.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血管。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躁动不安,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不易造成阻力,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且头皮血管丰富显见,易固定,因此,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3周岁以上患儿可选用手背或足背血管,对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或谨慎按解剖部位推测出静脉的位置。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或需快速输液以及注入钙剂、50%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可选用肘静脉或大隐静脉。

3.穿刺的操作:应选择与静脉大小相适宜的针头。穿刺前要“一看二摸”,穿刺时要做到稳、准、浅、轻。“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血管是否明显,要选走向较直的血管,静脉大多呈蓝色,动脉和皮肤颜色一样,因此,要注意鉴别,较隐匿的静脉要尽可能寻找静脉的迹象;“二摸”就是凭手感,摸清血管走向,如果血管在骨缝之间,则有柔软感,动脉可以摸到搏动。进针时要屏住呼吸,这样可避免握针的手因呼吸而颤动。针进入血管后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的阻力突然消失感,对失血或脱水的患儿,因其血管充盈度差,血管扁平,甚至萎陷,静脉穿刺应采用“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尖稍微挑起,使血管壁分离,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内,这时会有一种“失阻感”及“腾空感”。21

即使无回血,针也已进入血管,这时即可注射。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选择血管应从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拔针时应顺血管纵向压迫,这样才能按压住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穿刺点,拔针时角度不宜过大,动作宜轻。

4.穿刺后的护理:小儿天性好动,自控力差,易碰针而导致穿破血管壁使药液渗出,局部水肿。因此,做好穿刺后的护理极为重要。穿刺成功后应强调针尖的固定处理,如在四肢浅静脉穿刺,应用小夹板固定,松紧要适度,过松达不到目的,过紧则影响肢端血液循环。另外,应请家长协助看护,对已懂事的患儿应根据小儿特点进行心理诱导,使其合作。

第三章 静脉输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一)发生原因

1.外来性或内生性致热原:如蛋白质、细菌的代谢产物或死菌等,污染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免疫反应:病人血内有白细胞凝集素、白细胞抗HLA、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或血小板抗体,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引起发热。主要出现在反复输血的病人或经产妇中。

(二)临床表现

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初起发冷或寒颤;继之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多数患者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于数小时内缓解,少有超过24小时者,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三)预防及处理,1.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采用无热原技术配制保养液,严格清洗、消毒采血和输血用具,或用一次性输血器,可去除致热原。

2.输血前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用洗涤红细胞或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以减少免疫反应所致的发热。

3.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所使用过的血液废弃不用。如病情需要可另行配血输注。

4.遵医嘱予抑制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首次剂量1g,每小时1次,共3次;伴寒战者予以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25mg或度冷丁50mg等对症治疗;严重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

5.对症处理: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畏寒、寒战时应保暖,给予热饮料、热水袋,加盖厚被等积极处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并记录。

二、过敏反应(一)发生原因

1.输入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献血员在献血前4小时之内曾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食物)。

2.患者呈过敏体质,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同过敏机体组织细胞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所致。

3.多次输血的病员,可产生过敏性抗体,抗原和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过敏反应。(二)临床表现

多数病人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也可在输血刚开始时发生。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出现皮肤局限性或全身性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 22

水肿);严重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三)预防及处理

1.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

2.献血者在采血前4小时内不宜吃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3.既往有输血过敏史者应尽量避免输血,若确实因病情需要须输血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输血前半小时口服抗组胺药或使用类固醇类药物。

4.输血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了解患者的过敏原,寻找对该过敏原无接触史的供血者。

5.患者仅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瘙痒、荨麻疹或红斑时,可减慢输血速度,不必停止输血,口服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继续观察;反应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

6.过敏反应严重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予以高流量吸氧;有呼吸困难或喉头水肿时,应及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窒息;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必要时行心肺功能监护。

三、溶血反应(一)发生原因

1.输入异型血:即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造成血管内溶血,一般输入10~15m1即可产生症状。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不当(血库冰箱应恒温4℃)、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值的药物、血液受到细菌污染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人类红细胞除含有A、B凝集原外,还有另一种凝集原,称Rh因子。我国人口99%为阳性,1%为阴性。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其血清中产生抗Rh阳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发生溶血反应。一般在输血后1~2小时发生,也可延迟至6~7天后出现症状。

4.输入未被发现的抗体所致延迟性的溶血反应。(二)临床表现

1.为输血中最严重的反应。开始阶段,由于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可引起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中间阶段,由于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可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等症状。最后阶段,由于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中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致使肾小管阻塞;又因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使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也可导致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少尿、无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可迅速死亡。

2.溶血程度较轻的延迟性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还可伴有出血倾向,引起出血。(三)预防及处理

1.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姓名、血袋号和配血报告有无错误,采用同型输血。

3.采血时要轻拿轻放,运送血液时不要剧烈震荡;严格观察储血冰箱温度并详细记录,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采用变质血液。

4.一旦怀疑发生溶血,应立即停止输血,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医生。

5.溶血反应发生后,立即抽取受血者静脉血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色泽,若呈粉红色,可协助诊断,同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量。

6.核对受血者与供血者姓名和ABO血型、Rh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做ABO血型、Rh血型、不规则抗体及交叉配血试验。

7.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以排除细菌污染反应。8.维持静脉输液,以备抢救时静脉给药。

9.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10.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或双肾超短波透热疗法,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1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尿色的变化并记录,同时做尿血红蛋白测定。对少尿、无尿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如出现休克症状,给予抗休克治疗。

四、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一)发生原因

由于输血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血液,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多见于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如心脏患者、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患者(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

(二)临床表现

1.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发头部剧烈胀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体查:患者常端坐呼吸,颈静脉怒张、听诊肺部有大量水泡音、中心静脉压升高。3.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影像。(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患者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2.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予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迅速缓解缺氧症状。但要注意吸入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乙醇中毒。

4.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5.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定时给患者拍背,协助排痰,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

6.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即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作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10min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7.心理护理,耐心向其简要解释检查和治疗的目的,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五、出血倾向(一)发生原因

1.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库存血超过3小时后,血小板存活指数仅为正常的60%,24小时及48小时后,分别降为12%和2%,若大量输入无活性血小板的血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

2.凝血因子减少:库存血液中,血浆中第V、Ⅷ、Ⅺ因子都会减少。

3.枸橼酸钠输入过多:枸橼酸盐与钙离子结合,使钙离子下降,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输血前使用过右旋糖酐等扩容剂等。5.长期反复输血。(二)临床表现

患者创面渗血不止或手术野渗血不止,手术后持续出血;非手术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紫癜、瘀斑、鼻衄、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静脉穿刺处出血等。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PT、APTT、PIT明显降低。

(三)预防及处理

1.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尽可能的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情况许可时每输库血3~5单位,应补充鲜血1单位。即每输1500ml库血即给予新鲜血500ml,以补充凝血因子。

3.若发现出血表现,首先排除溶血反应,立即抽血做出血、凝血项目检查,查明原因,输注新鲜血、血小板悬液,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六、枸橼酸钠中毒反应(一)发生原因

大量输血的同时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二)临床表现

手足搐搦、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心电图示QT时间延长,ST段延长,T波低平倒置;血液化验血清钙小于2.2mmol/L。

(三)预防及处理

1.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慎用碱性药物,注意监测血气和电解质化验结果,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2.每输注库血1000ml,须遵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七、细菌污染反应(一)发生原因

1.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在有化脓病灶的皮肤处穿刺采血,或献血者有菌血症。3.采血环境无菌状况不符合要求,采血完后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二)临床表现

烦躁不安、剧烈寒战,继之高热、呼吸困难、发绀、腹痛,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DIC、中毒性休克等。

(三)预防及处理

1.采血至输血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均要严格无菌操作。2.血袋内血制品变色或混浊、有絮状物、较多气泡等任何可疑迹象均可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

3.一旦发现,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

4.剩余血和患者血标本送化验室,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5.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休克症状,积极配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

八、低体温

(一)发生原因

输入的血液温度过低,或输血过快、过量。(二)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冷或寒颤,皮肤冰冷,心律紊乱,监测体温降至30℃左右。(三)预防及处理

1.将大量备用的库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再输入,也可以用热水袋加温输血的肢体。

2.大量、快速输血时将房间温度控制在24~25℃。

3.注意给患者保温,避免不必要的躯体暴露;输血过程中使用温热的盐水作为冲洗液;低体温者给予热水袋保暖。

4.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使用能测量35.5℃以下的体温计。

九、疾病传播(一)发生原因

1.献血员患有感染性疾病,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未能被检出,患者误用了带有病原体的血液。

2.采血、贮血、输血操作过程中血液被污染。(二)临床表现 输血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的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HTV(人类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等。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2.杜绝传染患者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严格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检测,如抗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4.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5.鼓励自体输血。

6.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7.对已出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十、液血胸(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外科手术后留置颈静脉套管针的患者,经套管针输入血液,由于医护人员穿刺技术或患者烦躁不安,不能配合等原因,导致套管针穿破静脉管壁并进入胸腔,使输注的血液进入胸腔所致。

(二)临床表现

进行性呼吸困难,口唇及皮肤发绀;查体可见患侧胸部肿胀、隆起、呼吸运动减弱;纵隔向健侧移位,叩诊由浊音到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X线胸片可明确诊断。

(三)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对烦躁不安者,穿刺前予以镇静剂。同时,提高医务人员留置套管针的穿刺水平。

2.输血前认真检查留置套管针有无外漏,确定无外漏后方可输血。

3.疑有外漏者,立即取下输血管,用注射器接套管针反复回抽,如无见回血,迅速拔出套管针。

4.已发生液血胸者,用注射器在右胸第二肋下穿刺,可取得血性胸液。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留取引流液化验,并按胸腔闭式引流术进行护理。

5.改用其他静脉通路继续输血、输液。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记录。

十一、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一)发生原因

1.输血导管内空气未排尽。2.导管连接不紧,有缝隙。3.加压输血时,无人在旁看守。(二)临床表现

随进入的气体量多少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当有大量气体进入时,患者可突发乏力、眩晕、濒死感,胸部感觉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紫绀。

(三)预防及处理

1.输血前必须把输血管内空气排尽,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血时应专人守护,不得离开病人,及时更换输血袋。

2.进行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时,术前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尽量使头后仰,然后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运动。经上述途径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后,随即摄胸部平片。

3.拔除较粗、近胸腔的静脉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

4.若发生空气栓塞,立即停止输血,及时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立即为患者取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头低足高位时可增加胸腔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低于右心室,气体则向上飘移到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口,由于心脏搏动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少量进入肺动脉内。

5.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6.每隔15分钟观察患者神志变化,监测生命体征,直至平稳。

7.严重病例需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出现休克症状时及时抗休克治疗。

十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一)发生原因

1.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患者多次接受输血。

2.免疫功能正常者,供血者的纯合子人白细胞抗原(HLA)输入受血者的杂合子HLA后产生的T细胞所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致命并发症。

(二)临床表现

输血后7~14天出现发热、皮肤出现红斑、呼吸困难、肝脾肿大等排斥反应表现。(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反复输血。

2.尽量输入经过放射线照射的血制品,以灭活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3.遵医嘱应用类固醇、环磷酰胺、T淋巴细胞抑制剂等积极抗排斥反应治疗。

第四章 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皮下出血(一)发生原因

1.抽血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分钟。

2.抽血后,棉签按压方法不正确,如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如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 27

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不能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浅静脉抽血后,因上衣衣袖较紧,影响静脉血回流,易引起皮下出血。

4.技术不过关: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患者厌恶心理,情绪紧张,疼痛难忍,皮下出血。

(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肉眼可见皮下瘀斑。(三)预防及处理

1.抽血后,棉签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抽血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如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4.提高抽血技术,掌握进针方法。

5.如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可使毛细血管收缩,防止皮下出血和肿胀。3天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二、晕针或晕血(一)发生原因

1.心理因素:患者在接受抽血时,由于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

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

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患者,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5.个体差异:个别患者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

(二)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

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

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

3.恢复期:神志清醒,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

(三)预防及处理

1.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以心理安慰,教会患者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分散其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6.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三、误抽动脉血(一)发生原因

在部分患者上肢或下肢浅静脉无法抽血时,常在股静脉抽血,这些患者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

(二)临床表现

如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比静脉血鲜红。(三)预防及处理

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2.正确的穿刺方法:洗手后用消毒液消毒手指,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找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联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直角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液,表示已达股静脉。

3.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再重新穿刺抽血。

第二节 动脉穿刺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感染多是由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3.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患者出现全身症状:高热。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

(三)预防及处理

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穿刺时怀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

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穿刺。3.动脉插管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送检。

4.拔除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固定。5.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二、皮下血肿(一)发生原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使血管壁形成多个针眼,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差或使用抗凝 29

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

(二)临床表现

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抽出鲜血。

(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穿刺基本功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角度和深度,缓慢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

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血流量<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同时用硫酸镁湿敷。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分钟左右,直至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避免动脉穿刺。

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予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5.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适。

6.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血肿。

三、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筋膜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致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的缺血、坏死。

(一)发生原因

主要是桡动脉穿刺后按压不正确导致出血,致使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压迫神经所致。

(二)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呈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麻痹时,疼痛随之减退或消失。肿胀及压痛: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局部肿胀,并有压痕,皮肤微红,伤处边缘出现红斑或皮下瘀血及水泡,进一步加剧时,肿胀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广泛性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这是该征早期的可靠体征。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先出现肌肉无力,进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桡神经损伤:出现垂腕、功能障碍、各指弯曲呈鹰爪状、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脉搏: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可不减弱,因此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肌肉坏死挛缩为本征的晚期表现。

(三)预防及处理

1.同血肿的预防及处理。2.尽快给患者止痛,以减轻患者痛苦。在医生指导下给患者用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必要时可反复给药,也可肌肉注射止痛药,如曲马多等。

3.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如肢体双侧温差在3℃以上,皮肤颜色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时请骨科医生作适当处理,必要时手术。

4.如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正常值为:0~8mmHg),当筋膜间室 30

压力大于30mmHg时应报告医生,采取筋膜间室切开减张术,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四、假性动脉瘤形成

假性动脉瘤(falseaneurysm):很多危重症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需要每天1次或数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大部分患者经过反复、多次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乃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

(一)发生原因

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经过反复穿刺损伤、出血,引起动脉部分断裂,伤道小而曲折,血液不能流出,血肿与动脉管腔相通,在局部形成搏动性血肿。伤后约4~6周,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为动脉内膜延伸而来的内皮细胞,形成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低,穿入股浅动脉引起出血,股动脉血管壁上的穿刺孔与血管周围形成假腔连通而成;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患者贫血、组织修复机能低下、凝血功能差、治疗时应用了抗凝剂,使穿刺针孔不易闭合。

(二)临床表现

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检查: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检查时指压肿块近侧动脉,肿块缩小,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使皮肤弹性降低而出血。

2.对出血部位的护理:穿刺后动脉有少量出血时,可用无菌敷料按压出血部位,并用胶布加压、固定,随时观察血流量及是否出血。

3.患者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其穿宽松、软质面的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

4.做好宣教工作: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热敷,每天1次,时间为20分钟,以防止假性动脉瘤形成,热敷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

5.假性动脉瘤较大而影响功能者,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良好。

五、动脉痉挛(一)发生原因

动脉痉挛多发生在受刺激部位,由于动脉外膜中交感神经纤维过度兴奋,引起动脉壁平滑肌持续收缩,使血管呈细条索状,血管内血液减少甚至完全阻塞。足动脉穿刺易发生血管痉挛,这是由于足背脂肪组织少,行足背动脉穿刺时常碰到足背神经,患者疼痛剧烈,引起反射性动脉痉挛。

(二)临床表现

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局部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

(三)预防及处理

如果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不要操之过急,待血流量渐进增加后,再行抽血,避免反复穿刺。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

六、血栓形成

较少见,主要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插管时。(一)发生原因

1.插管过程中未及时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或用量较少,导管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血栓。

2.多次穿刺,动脉内膜损伤、粗糙,血流通过此处血小板易凝集形成血栓。

3.患者消瘦、皮下脂肪少,拔针后压迫伤口若用力不当,压迫过重易导致血流减慢甚至中断,导致血栓形成。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穿刺端肢体疼痛、无力。检查发现,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三)预防及处理

1.减少同一穿刺点的穿刺次数。

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既不渗血,动脉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指腹仍有动脉搏动为宜。

3.若血栓形成,可静脉插管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七、穿刺口大出血(一)发生原因

此类并发症多是由于穿刺后患者患肢过早活动所致。(二)临床表现

穿刺针眼处有大量血液流出,出血量大的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患者勿过早下床活动。

2.如出现穿刺点大出血,立即让患者平躺于床上,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

3.出血量大的患者可输血制品。

八、穿刺困难(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休克患者的穿刺。大量失血或体液丧失,造成脱水,血液浓缩,血流量不足,导致血管充盈度差,脉搏细弱、无力,甚至不能触及,从而导致穿刺困难。休克时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加,微循环淤滞,静脉回流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为维持血压,血管产生收缩、痉挛,造成穿刺难度。休克患者由于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导致血管脆性增加,造成穿刺失败。休克晚期,可发生DIC,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使穿刺难度增加。

(二)临床表现

动脉穿刺时回抽无鲜红的血液。(三)预防及处理 1.心理护理:给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进行自身心理状态调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应以镇静、果断、审慎的心态进行操作。

2.熟悉经常进行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3.应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熟练操作技术。

4.对于脆性增加的血管,在穿刺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仔细,寻找血管宜缓慢进行,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内出血。

5.对于血液高凝的患者,注意有效地抗凝,确认穿刺成功后迅速回抽血液,以防血液凝固阻塞针头,造成穿刺失败。

第五章 口腔护理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窒息

窒息是指异物滞留在食管、气管或支气管,阻塞呼吸道而引起呼吸困难或发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一)发生原因

1.医护人员为昏迷患者或使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物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行口腔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棉球遗留在口腔,导致窒息。

2.有假牙的患者,操作前未将假牙取出,操作时假牙脱落,严重者造成窒息。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因患者不配合,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二)临床表现

窒息患者起病急,轻者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三)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清点棉球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取一个棉球,夹取棉球最好使用弯止血钳,不易松脱,以免遗留棉球在口腔,操作后,再次核对棉球数量,认真检查口腔内有无遗留物。

2.对于清醒患者,操作前询问有无假牙;昏迷患者,操作前仔细检查牙齿有无松脱,假牙是否活动等。如为活动假牙,操作前取下存放于有标记的冷水杯中。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患者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取坐位,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取侧卧位。棉球不宜过湿以防误吸。

4.如患者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采用一抠、二转、三压、四吸的方法。一抠即用中、示指从患者口腔中抠出或用血管钳取出异物,这是最迅速有效的办法。二转即将患者倒转180°,头面部向下,用手拍击背部,利用重力作用使异物滑落。三压是让患者仰卧,用拳向上推压其腹部,或让患者站立或坐位,从身后将其拦腰抱住,一手握拳顶住其上腹部,另一手握住此拳,以快速向上的冲力反复冲压腹部,利用空气压力将异物冲出喉部,如果让腹部对准椅背或桌角用力向上挤压,效果更佳,但应注意避免腹腔内脏器,尤其是肝脏挤压伤。四吸即利用吸引器负压吸出阻塞的痰液或液体物质。

5.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患者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

二、吸入性肺炎(一)发生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患者,口腔护理的清洗液和口腔内分泌物容易误入气管,成为肺炎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胸痛等,叩诊呈浊音,听诊肺部有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斑片状阴影。

(三)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2.进行口腔护理的棉球要拧干,不应过湿;昏迷患者不可漱口,以免引起误吸。3.已出现肺炎的患者,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气急、紫绀可给氧气吸入;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三、口腔黏膜损伤

(一)发生原因

1.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患者,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

2.为昏迷患者、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协助张口方法不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损伤。

(二)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炎症、溃疡形成,严重者出血、脱皮、坏死组织脱落,患者感口腔疼痛。

(三)预防和处理

1.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放疗患者,避免使血管钳或棉签尖部直接与患者口腔黏膜接触。

2.正确使用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用暴力使其张口。3.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液,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

4.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溶液、呋喃西林液或0.1%~0.2%过氧化氢溶液含漱。

5.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喷敷或锡类散吹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洗必泰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疗效较好。

四、口腔及牙龈出血(一)发生原因

1.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患者,龈沟内皮组织充血,炎性反应使肉芽组织形成,口腔护理对患处的刺激极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操作时动作粗暴,也易造成口腔及牙龈出血,尤其是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3.为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时,开口器应用不当,造成口腔及牙龈损伤、出血。(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牙龈出血持续不止为主要症状,出血时间由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出血量约为20~50m1。

(三)预防和处理

1.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细致,特别对凝血机制差、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擦洗过程中要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

2.正确使用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强行使其张口,以免造成损伤,引起出血。

3.若出现口腔及牙龈出血者,止血方法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敷盖牙周塞治疗剂。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注安络血、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五、口腔感染(一)发生原因

1.上述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的原因,如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3.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中无菌技术执行不严格等,也易造成口腔感染。(二)临床表现

口腔感染分型标准: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溃疡面直径<3cm,无渗出物,边缘整齐,有疼痛感,可进低温饮食。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溃疡面直径<0.5cm,可融合成片,并见炎性渗出物,边缘不规则,有浸润现象,疼痛剧烈,常伴颌下淋巴结肿大,进食受限。重度:溃疡面直径>5cm,弥漫全舌、上腭、咽弓、牙龈,34

颊部充血、肿胀、糜烂,张口流涎,疼痛剧烈并烧灼感,舌肌运动障碍、进食严重受限。

(三)预防和处理

1.去除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的原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规定,预防交叉感染。

2.认真、仔细擦洗,不使污物或残渣留于齿缝内,各部位清洗次数及棉球所需数量,以患者口腔清洁为准。

3.注意观察口唇、口腔黏膜、舌、牙龈等处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对口腔内发生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化均要做好记录,同时做好交班,及时采取治疗护理措施。加强日常清洁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饭前、饭后用1:202_洗必泰和1:5000呋喃西林交替含漱。清醒患者选用软毛牙刷刷牙,血小板低下或有牙龈肿胀、糜烂时禁用牙刷刷牙,改用漱口液含漱,根据口腔感染情况来选用漱口液。必要时用棉签或棉球蘸漱口液擦洗口腔内容易积存污物处。

4.易感患者进行特别监护,如中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少,唾液黏稠,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因病情需要禁食或长期卧床、鼻饲时,口腔清洗不彻底均易发生口腔感染;另外,老年人牙齿松动,牙龈外露,食物残渣在口内发酵易致牙周炎,口腔护理易碰伤致口腔感染,因此,要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清醒患者尽量早、晚刷牙,经常漱口。昏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由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5.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鼓励患者多进食,针对患者的不同嗜好调节食物品种,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坚硬或纤维多的食物,防止损伤或嵌入牙间隙。

6.溃疡表浅时可予西瓜霜喷剂或涂口腔,溃疡较深、较广者除加强护理外,局部可用惠尔血或特尔津等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涂擦,以加快溃疡面的修复。疼痛较剧烈、进食困难者可在漱口液内或局部用药中加普鲁卡因,以减轻患者疼痛。口唇有坏死结痂者应先用生理盐水湿润,让痂皮软化后用消毒剪刀剪除,创面涂四环素软膏等。对口腔霉菌感染的患者可选用碳酸氢钠漱口或口腔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口腔霉菌感染。必要时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氧氟沙星含片治疗口腔感染。

六、恶心、呕吐(一)发生原因

如操作时棉签、镊子等物品刺激咽喉部,易引起恶心、呕吐。

(二)临床表现

恶心为上腹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呕吐则是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呕吐物为胃及部分肠内容物。

(三)预防和处理

1.擦洗时动作要轻柔,擦舌部和软腭时不要触及咽喉部,以免引起恶心。

2.止吐药物的应用。常用的有:①吗丁啉:口服,每次10mg,每日3~4次,饭前半小时服。②胃复安: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针剂10mg/次,肌内注射。

第六章 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 鼻胃管鼻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腹泻

(一)发生原因

1.鼻饲液过多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2.流质内含脂肪过多引起脂性腹泻。

3.灌注速度过快、营养液浓度过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刺激肠蠕动增强。

4.鼻饲液配制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食物被细菌污染,导致肠道感染。5.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使用部分营养液如“能全力”易引起腹泻。(二)临床表现

患者大便次数增多,部分排水样便,伴有或不伴有腹痛,肠鸣音亢进。(三)预防及处理

1.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置于4℃冰箱内保存,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

2.鼻饲液温度以37~42℃最为适宜。室温较低时,有条件者可使用加温器或把输注皮管压在热水袋下,以保持适宜的温度。

3.注意浓度、容量与滴速。浓度由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滴速开始40~80ml/h,3~5日后增加到100~125ml/h,直至患者能耐受的营养需要量,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的方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4.认真询问饮食史,对饮用牛奶、豆浆等易致腹泻、原来胃肠功能差或从未饮过牛奶的患者要慎用含牛奶、豆浆的鼻饲液。

5.菌群失调患者,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给予抗真菌药物。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6.腹泻频繁者,要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可用温水轻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防止皮肤溃烂。

二、胃食管反流、误吸

胃食管反流是胃内食物经贲门、食道、口腔流出的现象,为最危险的并发症,不仅影响营养供给,还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一)发生原因

1.年老体弱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反应差,贲门括约肌松弛而造成反流。

2.患者胃肠功能减弱,鼻饲速度过快,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反流。3.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及食物误吸入气管和肺内,引起呛咳及吸入性肺炎。(二)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患者出现呛咳、气喘、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患者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胸部拍片有渗出性病灶或肺不张。

(三)预防及处理

1.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坚持匀速、限速滴注。

2.昏迷患者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受机械性刺激而引起反流。3.对危重患者,鼻饲前应吸净气道内痰液,以免鼻饲后吸痰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鼻饲时和鼻饲后取半卧位,借重力和坡床作用可防止反流。

4.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吗丁啉、西沙必利、灭吐灵)可解决胃轻瘫、反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鼻饲前先回抽,检查胃潴留量。鼻饲过程中保持头高位(30~40°)或抬高床头20~30°,能有效防止反流,注意勿使胃管脱出。

5.误吸发生后,立即停止鼻饲,取头低右侧卧位,吸除气道内吸入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然后胃管接负压瓶。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应用抗生素。

三、便秘

(一)发生原因

长期卧床患者胃肠蠕动减弱,加上鼻饲食物中含粗纤维较少,致使大便在肠内滞留过久,36

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坚硬和排出不畅。

(二)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减少,甚至秘结,患者出现腹胀。(三)预防及处理 1.调整营养液配方,增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摄入,食物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和香油。2.必要时用开塞露20ml肛管注入;果导0.2g,每日3次,肛管内注入。必要时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压灌肠。

3.老年患者因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取便,即用手指由直肠取出嵌顿粪便。

四、鼻、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一)发生原因

1.反复插管或因患者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及食道黏膜。2.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鼻黏膜糜烂及食道炎。(二)临床表现

咽部不适,疼痛,吞咽障碍,难以忍受鼻腔留出血性液,部分患者有感染症状,发热。(三)预防及处理

1.对长期留置胃管者,选用聚氯酯和硅胶喂养管,质地软,管径小,可减少插管对黏膜的损伤。对需手术的患者,可采取进手术室后,在麻醉医师医嘱下给药(度冷丁、氟哌啶)镇静后插管。但度冷丁、氟哌啶对呼吸中枢由轻度的抑制作用,需有麻醉师的配合及备有麻醉机、监护仪的情况下进行,亦可选用导丝辅助置管法。对延髓麻痹昏迷的患者,因舌咽神经麻痹,常发生舌后坠现象,可采用侧位拉舌置管法,即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插管12~14cm,助手用舌钳将舌体拉出,术者即可顺利插管。

2.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充分合作,置管动作要轻柔。3.长期鼻饲者,应每日用石蜡油滴鼻2次,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

4.用pH试纸测定口腔pH值,选用适当的药物,每日行2次口腔护理,普通胃管每周更换胃管1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

5.鼻腔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量较多时,可用冰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雾化吸入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等,每日2次,每次20分钟,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道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制酸、保护黏膜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黏膜保护剂麦滋林等。

五、胃出血(一)发生原因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脑干、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血管痉挛,黏膜坏死,发生神经源性溃疡致消化道出血。

2.注入食物前抽吸过于用力,使胃黏膜局部充血,微血管破裂所致。3.患者躁动不安,体位不断变化,胃管反复刺激引起胃黏膜损伤。(二)临床表现

轻者胃管内可抽出少量鲜血,出血量较多时呈陈旧性咖啡色血液,严重者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出现休克。

(三)预防及处理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预防性使用制酸药物,鼻饲时间间隔不宜过长。2.注食前抽吸力量适当。

3.牢固固定鼻胃管,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镇静剂。

4.出血停止48h后,无腹胀、肠麻痹,能闻及肠鸣音,胃空腹潴留液<lOOml时,方可 37

慎重开始喂养,初量宜少,每次<150ml,每4~6h一次。

5.胃出血时可用冰盐水洗胃,凝血酶200U胃管内注入,3次/天,暂停鼻饲,做胃液潜血试验,遵医嘱应用洛塞克40mg,静脉滴注,2次/天。

六、胃潴留(一)发生原因

一次鼻饲量过多或间隔时间过短,而患者因胃肠黏膜出现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障碍,营养液潴留于胃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发)。

(二)临床表现

腹胀,鼻饲液输注前抽吸胃液可见胃潴留量>150ml,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三)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每次鼻饲后,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以防潴留胃内的食物返流入食管。3.在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患者床上及床边多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可依靠重力作用使鼻饲液顺肠腔运行,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4.增加翻身次数,有胃潴留的重病患者,予胃复安60mg,每6小时一次,加速胃排空。

七、呼吸、心跳骤停(一)发生原因

1.患者既往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当胃管进入咽部即产生剧烈的咳嗽反射,重者可致呼吸困难,进而诱发严重心律失常。

2.插管时恶心、呕吐较剧,引起腹内压骤升,内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骤增,导致心脏负荷过重所致。

3.患者有昏迷等脑损伤症状,脑组织缺血缺氧,功能发生障碍,胃管刺激咽部,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屏气和呼吸道痉挛,致通气功能障碍;同时患者出现呛咳、躁动等,使机体耗氧增加,进一步加重脑缺氧。

4.处于高度应激状态的患者对插胃管这一刺激反应增强,机体不能承受,导致功能进一步衰竭,使病情恶化。

(二)临床表现

插管困难,患者突发恶心、呕吐、抽搐、双目上视、意识丧失、面色青紫、血氧饱和度下降,继之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

(三)预防及处理

1.对有心脏病史患者插胃管须谨慎小心。

2.在患者生命垂危,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时,应避免插胃管,防止意外发生。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进行,要持谨慎态度,操作前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插管前可将胃管浸泡在70℃以上的开水中20秒,使胃管温度保持在35~37℃,减少胃管的化学刺激和冷刺激。

3.必要时在胃管插入前予咽喉部黏膜表面麻醉,先用小喷壶在咽喉部喷3~5次1%利多卡因,当患者自觉咽喉部有麻木感时再进行插管,以减少刺激和不良反应。操作要轻稳、快捷、熟练,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刺激。操作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4.对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插管前10分钟可选用适当的镇静剂或阿托品肌注,床旁备好氧气,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八、血糖紊乱(一)发生原因

1,患者自身疾病的影响,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增加,血糖升高;再者,大量鼻饲高糖溶液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2.低血糖症多发生于长期鼻饲饮食忽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适应吸收大量高浓度糖,忽然停止给糖,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补充。

(二)临床表现

高血糖症表现为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低血糖症可出现出汗、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

(三)预防及处理

1.鼻饲配方尽量不加糖或由营养师配制,对高糖血症患者可补给胰岛素或改用低糖饮食,也可注入降糖药,同时加强血糖监测。

2.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应缓慢停用要素饮食,同时补充其他糖,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

九、水、电解质紊乱(一)发生原因

1.患者由饥饿状态转入高糖状态或由于渗透性腹泻引起低渗性脱水。2.尿液排出多,盐摄入不足,鼻饲液的营养不均衡。(二)临床表现

1.低渗性脱水患者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后期尿量减少,特点是体位性低血压,尿比重低,血清钠<135mmo1/L,脱水征明显。

2.低血钾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症状,早期烦躁,严重者神志淡漠、嗜睡、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等;循环系统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血清电解质检查钾<3.5mmo1/L。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调整营养液配方。2.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尿素氮水平。

3.尿量多的患者除给予含钾高的鼻饲液外,必要时给予静脉补钾,防止出现低血钾。

十、食管狭窄(一)发生原因 1.鼻饲时间过长,反复插管及胃管固定不当或因咳嗽等活动刺激造成食管黏膜损伤发生炎症、萎缩所致。

2.胃食管反流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严重时发生食管狭窄。(二)临床表现

拔管后饮水出现呛咳、吞咽困难。(三)预防及处理

1.尽量缩短鼻饲时间,尽早恢复正常饮食。

2.插管时动作要轻、快、准,避免反复插管。插管后牢固固定,咳嗽或剧烈呕吐时将胃管先固定,以减少胃管上下活动而损伤食管黏膜。

3.拔管前让患者带管训练喝奶、喝水,直至吞咽功能完全恢复即可拔管。4.食管狭窄者行食管球囊扩张术,术后饮食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

第二节 留置胃管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败血症

据文献报道,个别留置胃管的患者可出现败血症。(一)发生原因

1.患者有某些基础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急性胃炎等,抵抗力低下,留置胃管对胃黏膜的刺激,加剧了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而致病菌如克雷伯氏菌主要寄 39

生在人的胃肠道,其荚膜具有特异抗原,在体内不易被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繁殖力大,致病力强。病原菌及其产物进入血流造成医源性感染。

2.某些药物,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能使胃液pH值改变,细菌在上消化道内繁殖引起败血症,造成多器官功能不全。

3.长期留置胃管,细菌由胃管进入胃内,在抵抗力降低情况下诱发感染。(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发寒颤、高热、四肢颤抖,反复呈现规律性发作。化验白细胞进行性增高及胃液培养可见致病菌,如肺炎克雷伯氏菌生长。

(三)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前各仪器及管道须彻底消毒。可选用改良胃管,即在传统胃管尾部加一个可移动塑料止水管夹,并在尾端口加一硅胶管塞,手轻轻一按即可关闭胃管,既能有效防止胃内液体外流,也能防止细菌通过胃管污染胃腔,从而减少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感染。

2.对急性胃肠炎患者需留置胃管时要谨慎,胃管前端不要太靠近胃黏膜,以免损伤充血水肿的胃黏膜而引起感染。

3.注意观察用药后引起的细菌异常繁殖。4.密切观察胃液的颜色、量,及时发现问题,若发生败血症,即尽早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二、声音嘶哑(一)发生原因

1.胃管质地较硬,在下插过程中损伤喉返神经。2.置管过程中患者咳嗽、说话,致使胃管移动引起局部摩擦或胃管的机械刺激引起喉头水肿,压迫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

(二)临床表现

置管后或留置胃管期间出现咽喉疼痛、声音嘶哑。(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年龄、性别、个体差异选择粗细适宜的胃管,采用硅胶管可减轻局部刺激。2.发现声嘶后嘱患者少说话,使声带得以休息。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局部湿润,给予雾化吸入,口服B族维生素及激素治疗,以减轻水肿,营养神经,促进康复。

3.病情允许应尽早拔出胃管。

三、呃逆 又称“打嗝”,是膈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使之急骤吸气,因声门关闭而突然停止吸气。

(一)发生原因

留置胃管过程中膈神经受胃管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二)临床表现

喉间呃呃连声,持续不断,声短而频频发作,令人不能自制。轻者数分钟或数小时,重者昼夜发作不停,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休息、睡眠。

(三)预防及处理

1.留置胃管每天需做口腔护理,注意不用冷水刺激,以免加重呃逆,可用温开水,棉球不要过湿。

2.一旦发生呃逆,首先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给患者突然提问或交谈等,或轮流用拇指重按患者攒竹穴,每侧1分钟,多能缓解。亦可将两食指分别压在患者左右耳垂凹陷处的翳风穴,手法由轻到重,压中带提,以患者最大耐受量为佳,持续1分钟后缓慢松手即可止呃。

3.若上述方法无效,可舌下含服心痛定10mg,或予胃复安20~40mg肌注,严重者可予 40

氯丙嗪50mg肌注。

四、咽、食道黏膜损伤和出血(一)发生原因

1.反复插管或因患者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及食道黏膜。2.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3.禁食,唾液分泌减少,黏膜易损伤。(二)临床表现

咽部不适、疼痛、吞咽障碍,难以忍受,鼻腔留出血性液,部分患者有感染症状,如发热。

(三)预防及处理

1.对长期留置胃管者,选用聚氯酯和硅胶管,质地软,管径小,可减少插管对黏膜的损伤。

2.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置管动作要轻稳、快捷。

3.长期留置胃管者,应每日用石蜡油滴鼻,防止鼻黏膜干燥、糜烂。用pH试纸测定口腔pH值,选用适当的药物,每日行2次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湿润、清洁,每周更换胃管1次,晚上拔出,翌晨再由另一鼻孔插入。

4.可用混合液咽部喷雾法预防,即用2%甲硝唑15ml、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加入喷雾器内,向咽部喷雾4次,约2~3ml,每日3次。

第三节 造瘘口管饲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感染

(一)发生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未及时更换造瘘口敷料,导管部位长期污染导致细菌过度生长。

2.应用的营养液未做到现配现用,被致病菌污染。3.患者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差。(二)临床表现

造瘘口不愈合,瘘口周围红、肿、热、痛;严重者出现寒颤、高热、腹泻等全身感染症状。外周血检验白细胞计数升高。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每日彻底清洗、消毒喂饲管,并更换所有喂饲用品。

2.保持造瘘口敷料清洁,每日更换敷料,如有污染随时更换。每天用0.5%碘伏消毒造瘘口周围皮肤,严密观察置管处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

3.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血象升高,要注意是否有管道感染。4.室温下配置管饲饮食,管饲食物必须新鲜配制,储存时间不超过6小时,夏季需现配现用。

5.每日输完营养液后用无菌纱布包裹造瘘管开口端。

6.已发生感染者,应查明引起感染的原因。如为造瘘口周围皮肤化脓感染,可穿刺或切开排脓,每日换药,用无菌纱布敷盖,脓液送细菌培养;如为造瘘管管腔污染引起,则应更换造瘘管,同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高热者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擦干汗液,更换衣被;腹泻者予以对症处理。

二、造瘘管堵塞(一)发生原因

1.注入未充分研碎的药物、粘性大的食物,形成凝块堵塞管腔。

2.注入食物或药物后未用温水冲洗管道,致使黏稠成分粘附在管壁上。3.应用输液瓶持续输注营养液时,发生沉淀未及时摇匀或营养液过浓、过稠导致造瘘管堵塞。

(二)临床表现

管饲时有阻力,回抽无胃内容物或肠液引出,或应用输液瓶输注营养液时,滴注不畅。(三)预防及处理

1.管饲所用的药物及食物要充分研碎,完全溶解后方可注入,注意药物间配伍禁忌,对pH值较低的酸性药物,在注入前后均需用30℃温水冲洗管道,以防堵塞。

2.每次管饲后应用30℃温开水冲洗造瘘管。

3.在使用瓶装营养液持续输注时,要经常摇匀营养液以防沉淀。4.配制管饲营养液时,可用水进行稀释,切勿过浓、过稠。5.如果发生造瘘管堵塞,可向造瘘管中注入酶溶液或将一根导尿管插入堵塞的造瘘管口内进行冲洗,通常可以疏通管道。

三、腹泻

(一)发生原因

1.食物污染,各种营养素搭配不当,含纤维素过多,用水冲调的营养素浓度过高。2.食物温度过低、注入速度过快、注入量过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3.患者对营养液中某种蛋白质过敏。

4.给肠功能未恢复的患者使用未含水解蛋白质的营养品。5.配制的营养液内含脂肪过多引起脂性腹泻。6.造瘘管污染引起胃肠炎。(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腹胀、腹痛、排便次数频繁;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次,大便量增多,性状改变,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三)预防及处理

1.配制管饲营养液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食物;现配现用,或现打开包装现喂;配制好的食物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6小时,以减少细菌污染机会,喂剩的食物弃去,保持管饲器具的清洁,每次管饲结束用清水冲洗干净,每次喂饲前用开水烫洗,每日用开水煮沸消毒。

2.根据患者病情、肠功能及消化吸收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

3.输注营养液时,开始浓度要稀、速度宜慢、首次量不宜过多,以免胃、肠不适应而引起腹泻。输注的营养液如低于室温,可用医用输注恒温器加温输入,减少过冷营养液对肠道刺激致蠕动增加而引起的腹泻。管饲及空肠造瘘管营养液温度宜37℃,管饲或滴注速度每小时由50m1增加到120ml,最快不宜超过150ml,尽可能24小时保持恒定滴速。

4.在管喂饮食期间,严密观察腹部情况,如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应调整灌注液浓度、量及速度。

5.管饲营养液前,先询问患者的药物、食物过敏史,管饲过程中发现患者对某种蛋白质过敏时应立即停止输注,适当应用止泻药物。

6.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造瘘管管腔污染,则应更换造瘘管。7.若出现腹泻,应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并留取标本送检,同时做好肛门处护理:用温水擦拭,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防止皮肤溃烂发炎,保持肛周皮肤干燥,避免大便频繁刺激肛周皮肤而糜烂。

8.腹泻严重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止泻剂及加强补液。

四、便秘

(一)发生原因 1.管饲牛奶过浓、过稠、少纤维素类食物,致使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排便不畅。

2.管饲水量过少,再加之患者卧床时间长,肠蠕动减弱。(二)临床表现

腹部胀痛、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于正常。排出的粪便干结、坚硬,严重者便后感肛门疼痛,出现肛裂、便后滴血。

(三)预防及处理

1.调整营养液配方,增加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管饲患者多喂水,管饲后可用温开水冲洗导管,或于两次管饲之间补充水分。

3.观察粪便的性质、次数和量,以及伴随的症状,如腹痛、腹胀等,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对于便秘者,根据病情给予缓泻药、开塞露或针刺疗法通便,必要时可行少量不保留灌肠,切不可随意应用烈性泻药。

5.老年患者因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取便,即用手指由直肠取出嵌顿粪便。

五、水、电解质紊乱(一)发生原因

1.管饲引起感染、腹泻严重者。

2.长时间管饲,营养液配制不当,饮食结构单一所致。(二)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血液检查示电解质紊乱,临床上常见低钾血症,血钾在3.5mmol/L以下。

(三)预防及处理

1.严密检测水电解质失衡情况,对重症患者应每日检测血生化,并根据结果调整营养液配方。

2.脱水者经造瘘口补充液体,必要时给予静脉补液。低钾血症者,可管饲10%氯化钾溶液,每次10ml,亦可从静脉补钾。

3.长期管饲的患者注意营养液配制,避免饮食结构单一。饮食原则:各种营养素必须充分,食谱必须保持平衡。每日进食总量、次数、间隔时间由主管医生决定。食谱内容:①补充动物蛋白质和脂肪,可给予混合奶、鸡蛋黄、糖、油和盐。②补充热能和植物蛋白质,可给予混合粉(含面粉、黄豆粉和油)。③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可给予稠米汤。④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给予蔬菜汁。⑤另外可给予匀浆饮食(含米糊、面糊、碎菜、胡萝卜、猪肝、鸡、瘦肉等)。

4.定期进行营养状态评定:管饲开始1周内每2天测1次,以后每3天测1次,并定期检查血中电解质、糖、血浆蛋白,尿中糖、电解质、氮等,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为调整营养液配方提供依据,以便及时纠正营养失调。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不能起床活动,无法测量体重,可采取测量臂肌围法评估营养状况。评定方法:臂肌围二臂围(cm)-0.314×TSF(cm)。TSF测定部位在肩胛骨喙突与尺骨鹰嘴之间连线的中点处,左右臂均可。患者上肢自然放松下垂,检测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和皮下组织,使皮肤皱折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用卡尺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臂围侧定部位与TSF测定部位在同一水平,即用软尺在上臂中点围上臂1周测量。由于臂围个体差异较大,难以采用统一标准来判断是否正常。对同一患者自身管饲前后对照进行动态观察,即管饲前测臂肌围作为对照标准。

六、食物反流

此并发症较少见,多发生于胃造瘘者。(一)发生原因

1.管饲营养液速度过快、量过多,造成胃或空肠内容物潴留,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器官退行性改变,或危重病患者胃动力不良或发生逆蠕动,容易出现反流。

2.管饲后在胃未排空时,发生使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如搬动患者、体位改变、呛咳、憋气等均可引起反流。

3.昏迷患者因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如管饲速度过快,易出现反流。(二)临床表现

食物从口、鼻或造瘘管口中流出;有人工气道者,从人工气道中吸出管饲的食物。(三)预防及处理

1.开始管饲前,评定营养状态及计算营养素需要量,决定投给途径、方式与速度。输注的膳食应从低浓度与低速率开始,经4~5日浓度逐渐加至20%~25%,速度逐渐加至100~125ml/h,中途遇有不耐受情况,恢复至上次的浓度与速率,不必中止。对老年患者采取间断、分次、缓慢滴注法,数量也应由少渐多并予稀释,一般第1天500ml,待患者适应后增至所需的管饲量。

2.管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痰液,有人工气道者将气管插管(或套管)的气囊适度充气。3.搬动患者、翻身等使腹内压增高的动作应轻柔,尽量在管饲前完成。4.管饲时和管饲后取半卧位,借重力和坡度作用可防止返流。

5.昏迷患者管饲应缓慢逐步开始。做法是第1天,每2小时给50ml温开水;第2天,用稀释的管饲食物(25ml开水+25ml管饲食物)每2小时1次,如无反流、腹胀,第3天可每2~3小时管饲食物200~250ml。

6.为患者做胃内输注时,一次投给后与第二次投给前须观察胃排空情况;连续输注时每日观察该项指标4~8次,胃内残留大于150ml时,提示有胃潴留。

7.出现返流时,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腔内返流物,并行口腔护理,同时暂时停止管饲,记录反流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第四节 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引流不畅(一)发生原因

1.置入胃管时患者吞咽动作与操作人员送管动作配合不当、送管太急,胃管进入胃内太多造成胃管在胃内盘曲、打结。

2.昏迷患者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对咽部刺激不敏感,插管时不能配合吞咽,胃管不易进入食管上口,或进入食管后缺少吞咽动作而盘旋在咽部或食管上段。

3.胃管置入过深,多见于胃肠吻合术时,胃管置入吻合口下的肠腔内,致使引流不畅。4.胃内容物消化不彻底,食物残渣或胃液黏稠、血凝块阻塞胃管。5.使用时间过长,胃管老化、变脆,管腔内粘连。

6.胃管前端紧贴胃壁,持续负压吸引时可能发生吸钳现象。7.减压器故障,如胃肠减压装置漏气,失去负压等。

8.患者烦躁不安,胶布固定胃管不牢,使胃管向外滑出脱离胃内。(二)临床表现

腹胀无缓解或加剧,检查负压引流装置,无引流物引出,或引流物突然减少;引出的胃液量明显低于正常胃液分泌量(正常人24小时分泌的胃液量为1200~1500m1);注射器回抽时阻力增大;注气时胃部听诊无气过水音;冲洗胃管,引流量明显小于冲洗量。

(三)预防及处理

1.对于清醒患者在插管过程中,耐心向其说明插管目的和步骤,告知插管过程中配合的注意事项(如吞咽速度、呕吐时的处理办法等),医护人员的插管速度尽量与患者吞咽速度相吻合,以免胃管在患者口腔内盘曲;工作中加强责任感,定时检查胃管,及时发现和纠正滑出的胃管。

2.为昏迷患者插胃管时,插管前先撤去枕头,头向后仰,以免胃管误入气管,当胃管插入15cm时,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顺利通过会厌部,防止胃管在咽部或食管上段盘旋。

3.定时更换胃管,以防胃酸长时间腐蚀胃管,使其变质发生粘连,造成胃管不通畅。4.对于昏迷、烦躁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胃管被拔除,减少胃管滑脱。5.医护人员熟悉操作技术,确定胃管进入胃内方可行负压引流(前发际到剑突的长度再插进4~5cm)。

6.禁止多渣、黏稠的食物、药物注入到胃管内。

7.如从胃管内注入药物,需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并注意插入的长度

8.如发现胃管阻塞可先将胃管送入少许,如仍无液体引出,再缓缓地将胃管退出,并边退边回抽胃液;每天定时转动胃管,并轻轻将胃管变动位置,以减少胃管在胃内的粘连。

9.如确定为食物残渣或血凝块阻塞胃管,可用a-糜蛋白酶加碳酸氢钠注射液从胃管注入,以稀释和溶解黏稠的胃液、食物残渣或血凝块。

10.如上述处理均无效,则拔除胃管,换管重新插入。

11.若因胃液过少而不能引出时,可更换体位进行抽吸,对于此类患者应结合腹部症状来判断胃肠减压的效果。

12.胃肠减压器的位置应低于胃部,以利于引流。胃肠减压装置使用前认真仔细检查,如发现质量不合格而引起漏气,则更换胃肠减压器。

二、插管困难

在插管过程中不能顺利进行,连续3次插管不成功者,称为插管困难。(一)发生原因

1.多见于急性肠梗阻患者,因其在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已经频繁呕吐,当胃管刺激咽部黏膜,导致呕吐反射加剧,胃管随着呕吐冲力冲出口腔。

2.患者精神紧张,在插管中出现过度换气、头后仰等自卫动作,胃管进入咽喉部不能顺利进入食管,致插管失败。

3.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当胃管进入咽部,即产生剧烈的咳嗽反射,迫使操作停止。

4.昏迷患者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对咽部刺激不敏感,插管时不能配合吞咽,胃管不易进入食管上口。

5.胃管反复使用,硅胶老化,缺乏韧性和弹性,导致插管中途盘旋。

6.医护人员对上消化道解剖与生理不熟悉,操作技术欠熟练,导致插管困难。(二)临床表现

插管困难可致鼻黏膜和咽部黏膜水肿、损伤甚至出血,反复插管引起剧烈咳嗽,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

(三)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介绍插管经过、配合要求,指导患者作有节律的吞咽动作,使护患配合默契,保证胃管顺利插入,同时插管动作要轻柔。

2.对呕吐剧烈者,操作者可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内关穴3~5分钟,由重到轻,然后插入胃管;亦可嘱其张口呼吸,暂停插管,让患者休息,或选用适当的镇静剂或阿托品肌注,45

10分钟后再试行插管。

3.对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插管前应用镇静剂或阿托品肌注 4.昏迷患者可采用昏迷患者插胃管法。

5.选用质地优良的硅胶胃管,切忌同一胃管反复使用。

6.培训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再进行插管。

7.对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者,可在气管镜或胃镜配合下进行插管;反复插管困难者,可在胃管内置导丝辅助插管。

三、上消化道出血

此类并发症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一)发生原因

发生原因多是由于插管动作粗暴或患者剧烈恶心、呕吐时强行插管,损伤食管、胃黏膜;胃管附着在胃黏膜上,负压吸引致使胃黏膜缺血、坏死,形成溃疡所致。

(二)临床表现

负压引流液由墨绿色变成咖啡色、暗红色甚至鲜红色,伴有或不伴有呕血,出血量较大时,患者排柏油样便,严重者有晕厥、出汗和口渴等失血过多的表现;胃液潜血和大便潜血检查呈阳性,出血量较多时血液常规化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胃镜检查可提示食管、胃黏膜损伤。

(三)预防及处理

1.插管动作熟练、轻柔,必要时使用专业导丝,以防引起机械性损伤。患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时,暂停插管,让患者休息片刻,待恶心、呕吐缓解后再缓慢将胃管送入,切勿强行插管。

2.负压引流无液体引出时,要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如不通畅可向胃管内注入少许生理盐水再回抽,不可盲目回抽。

3.如发现引流液有鲜红色血液,应停止吸引,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补充血容量及制酸、止血治疗,同时加强口腔护理。

4.早期可行急诊胃镜检查,及早确定出血部位。根据引起出血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胃镜下介入治疗方法,如给予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冲洗胃腔以促进止血;钛夹止血;生物蛋白胶喷洒止血;注射止血合剂止血等。

5.如上述措施无效,出血不止者可考虑选择性血管造影,采用明胶海绵栓塞出血血管;内科治疗无效者,行外科手术治疗。

四、声音嘶哑(一)发生原因

1.由于胃管过粗、留置胃管时间过长或反复插管使声带损伤、充血、水肿、闭合不全。2.胃管质地较硬,在插管过程中损伤喉返神经。

3.胃肠减压过程中,由于患者剧烈咳嗽、呕吐等原因致使胃管移动,引起局部摩擦或胃管的机械刺激导致喉头组织水肿,压迫喉返神经,造成声带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声带闭合不全和发音困难。根据嘶哑程度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毛:极轻微的嘶哑,一般在讲话时并不察觉,仅在发某一高音时出现;沙:是在发某一字时出现嘶哑;轻:只能发较低的声音;粗:指在发声时有强烈的气流冲击的声音;哑:由于不同程度的声门闭合不全所致;失声:近似耳语的声音;全哑:不能发出任何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选择粗细适宜、质地较柔软、表面光滑的胃管,以减轻局部刺激。勿强行插管,不宜来回抽插胃管及反复插管。

2.胃肠减压过程中,嘱患者少说话或禁声,使声带得到充分休息。遇剧烈咳嗽、呕吐时,先用手固定胃管,以防胃管上下移动,必要时使用止咳、止吐药物,以减轻咳嗽、呕吐症状。

3.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胃管。

4.出现声音嘶哑者,注意嗓音保健,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局部湿润,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烟酒等),不宜迎风发声,避免受凉,拔除胃管后的发音应由闭口音练到张口音。

5.物理治疗:长时间插管引起的声带慢性炎症和黏膜肥厚可用超声波理疗和碘离子透入法,促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以软化肥厚的组织。药物疗法:可用B族或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及抗生素雾化吸入,以减轻水肿,营养神经。

五、呼吸困难(一)发生原因

1.插管过程中由于患者不配合,当胃管从鼻腔进入时,患者突然产生头后仰后伸的自卫动作,导致胃管顺着头后仰所形成的弧度较小的声门口进入气道。

2.昏迷患者,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对咽部刺激不敏感,胃管误入气管。3.胃管脱出盘旋在口咽部。

4.反复插管或长时间胃肠减压留置胃管而引起喉头水肿。(二)临床表现

患者感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频率变快及幅度加深,呼吸困难加重后呼吸变浅、紫绀、频繁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三)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耐心向患者作好解释,讲解插管的目的及配合方法,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插管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止插管,检查胃管有无盘旋在口腔内或误入气管,一旦证实立即拔出,让患者休息片刻再重新插管。

2.对于昏迷患者可按昏迷患者胃管插入法进行插管,如插管困难,可在胃管内置导丝或请医生在胃镜配合下插管。

3.插管后用三种方法(a.抽取胃液法;b听气过水声法;c.观察有无气泡法)观察并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4.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胃管。

5.反复多次插管或长时间胃肠减压留置胃管的患者,可给予糜蛋白酶或地塞米松雾化吸入,以消除喉头水肿。

6.根据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六、吸入性肺炎(一)发生原因

1.胃肠减压过程中,由于咽喉部分泌物增多而患者又不敢咳嗽易致吸入性肺炎。2.胃肠减压患者长期卧床,引起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或逆蠕动,或胃肠减压引流不畅导致胃食管反流,造成吸入性肺炎。

3.胃肠减压期间患者禁食、禁水致使细菌在口腔内大量繁殖,口腔护理清洗不彻底,细菌向呼吸道蔓延引起肺部感染。

(二)临床表现

高热,体温可高达40.5℃,面颊绯红,皮肤干燥,同时伴有寒战、胸部疼痛、咳嗽、痰液黏稠、呼吸增快或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及支气管呼吸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斑点状或云片状阴影;痰中可找到致病菌,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严重者血气分析可有呼吸衰竭表现。

(三)预防及处理

1.如患者咽喉部有分泌物聚积时,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咳嗽前先固定好胃管及胃肠减 47

压装置。不能自行咳痰的患者加强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2.保证胃肠减压引流通畅,疑引流不畅时及时予以处理,防止胃液反流。3.每日口腔护理2次,彻底清洗干净,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4.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胄管。

5.发生吸入性肺炎者,结合相应的对症处理。患者需卧床休息,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气急、紫绀可给氧气吸入;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鼻饲;咳嗽或胸部剧痛时可酌用可待因;腹胀可给予腹部热敷和肛管排气。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尤其是老年体弱者的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血压情况,根据痰和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七、低钾血症(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持续胃肠减压的患者。胃肠减压持续时间过长,大量胃液引出,而患者禁食,钾盐补给不足,导致低钾血症。

(二)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早期烦躁,严重时神志淡漠或嗜睡,往往勉强叫醒后随即入睡,同时肌肉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出现软瘫;消化道症状:可有口苦、恶心、呕吐和腹胀症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循环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发生心室纤颤而停搏;心电图出现U波,T波降低、变宽、双向或倒置,随后出现ST段降低、QT间期延长;血液化验血钾在3.5mmo1/L以下。

(三)预防及处理

1.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胃管,以减少从胃液中丢失钾。

2.持续胃肠减压患者,经常检测血钾浓度,发现不足及时静脉补充氯化钾,常用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含钾浓度一般不超过0.3%,因浓度过高可抑制心肌,且对静脉刺激甚大,患者不能忍受,并有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禁止直接静脉推注,成人静脉滴入速度每分钟不超过60滴。

八、败血症(一)发生原因

多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1.因反复插管造成食管、胃黏膜损伤,或持续胃肠减压过程中,负压吸引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患者抵抗力低下,使寄生在胃肠道的细菌(如克雷伯氏菌)及其产物进入血液造成医源性全身感染。

2.使用的胃管消毒不严格或受到污染。(二)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寒战、高热、呕吐、腹泻、烦躁不安等。化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有核左移;血及胃液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三)预防及处理

1.必须使用无菌胃管进行操作,各种物品必须严格消毒。

2.胃肠减压过程中,经常检查胃管引流是否通畅,密切观察引出液的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避免使胃管贴在胃壁上,以免负压损伤胃黏膜,引起充血、水肿而导致感染。

3.疑有感染者,拔除胃肠减压管。4.发生败血症者,根据血及胃液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给予对症处理,体温过高时予以退热药并采用物理降温;腹泻时予以止泻,保持肛门及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同时提高机体抵抗力,如输注免疫球蛋白等。

第五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一、糖代谢紊乱(一)发生原因

1.葡萄糖或高渗溶液输注过多或过快,超过机体能耐受的限度,促发高渗性无酮高糖血症,严重者导致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

2.糖尿病患者进行静脉营养治疗时,未及时给予足量的外源性胰岛素。

3.应用胃肠外营养治疗一段时间后,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机体对糖的耐受也增加,未及时停用或调整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

4.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可维持数小时,静脉营养液静滴速度过慢、静脉输注管道堵塞或突然停用含糖的静脉营养液,改用无糖液体,有可能导致血糖急骤下降,发生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二)临床表现

1.高糖血症:早期或轻者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只是在监测血糖时发现血糖异常,血糖>11.1mmol/L(200mg/d1);后期或症状较重者,出现大量尿糖、恶心、呕吐、腹泻、精神迟钝、意识障碍、头痛、嗜睡等,严重者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2.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神志改变,如烦躁、嗜睡、定向力障碍甚至昏迷;脱水征明显,血压下降,病理反射阳性。高血糖>33.3m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320mosm/L;尿酮体(-)或(+)-(++)。

3.低血糖:肌肉无力、焦虑、心悸、饥饿、软弱、出汗、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震颤、一过性黑朦、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血糖<2.8mmol/L(50mg/d1)。

(三)预防及处理

1.所有静滴的高渗液体应均匀分配在24小时内输入,输入一般从少量开始,可根据葡萄糖总量调节其摄入速率,开始阶段应控制在0.5g/kg/h以内,并测定血糖和尿糖进行监测,在机体适应后,逐步增加到1~1.2g/kg/h。

2.可使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一般标准静脉营养液,以125ml/h的时速输入,即可供给患者3000ml/d液体和1800~3000J/d热量的需要,但一般不超过200ml/h。

3.在输注过程中,严密观察导管是否通畅,如不通畅立即寻找原因。每次输注结束先注入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再推入3~5ml肝素盐水,防止返流血凝块堵管。指导患者避免做静脉压增高的动作,如用力憋气、曲腿、低头等,翻身时注意不要压迫血管。导管内不宜输血、血浆及抽取血标本。每班抽回血1次,以检查管道是否畅通,严格交接班。

4.在胃肠外营养实施过程中,切忌突然换用无糖溶液,如果暂不需要静脉营养液,可用20%葡萄糖液替代输入,当需停止TPN治疗时,输液速度应在48小时内逐渐减慢。

5.在TPN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变化调节胰岛素用量。

6.若葡萄糖总量较大,超过能自然耐受的限度,则需加用外源性胰岛素协助调节。为避免输液袋及输液管道对胰岛素的吸附而致剂量偏差,胰岛素应以皮下注射为妥。

7.对糖尿病患者则应及时给予足量的外源性胰岛素,防止高血糖和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的发生。

8.严格掌握葡萄糖的使用,密切注意出入量,防止造成脱水。当血糖高于22.2mmol/l,或持续多尿大于100ml/h,需积极纠正失水,停用高渗葡萄糖液并加用适量胰岛素治疗,以防止高渗性昏迷的发生。

9.对于已发生高渗性非酮性高血糖性昏迷的患者,治疗以纠正脱水为主,降低血糖为辅,给予大量低渗盐水纠正高渗透压状态,同时加用适量胰岛素。

10.发生低血糖者,仔细查找原因,如因营养液输注速度过慢引起,立即加快输液,迅速补充葡萄糖;如胰岛素使用过量,则调整胰岛素用量。

11.及时、积极治疗,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同时注意防止水分摄入过 49

多、过快,以致走向另一极端,出现脑水肿。

二、代谢性酸中毒(一)发生原因

氨基酸制剂含有赖氨酸和精氨酸的盐酸盐,TPN过程中,氨基酸用量过大,在体内代谢

+后释放的盐酸将导致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排H增多,竞争性地抑制排+K,是高钾血症的机制之一。代谢性酸中毒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酸中毒时脑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故γ~氨基丁酸生成增多,该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②酸中毒时生物氧化酶类的活性减弱,氧化磷酸化过程也因而减弱,ATP生成也就减少,因而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口唇呈樱桃红、呼吸加深加快、心率较快、心音较弱、血压偏低、头痛、头晕、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昏迷。血pH值低于7.35,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尿呈强酸性。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配制TPN,输液过程中,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防止酸中毒发生。

2.积极防治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液灌流状况,改善肾功能等。

3.严重酸中毒危及生命,要及时补充碱性溶液治疗。临床上常用5%碳酸氢钠以补充-+HCO3,去缓冲H,亦可用乳酸钠,但在肝功能不全或乳酸酸中毒时不用,因乳酸钠经肝代谢

+-方能生成NaHC03。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近来常用,它不含Na、HCO3或CO2。

4.酸中毒常伴有高钾血症,酸中毒纠正后常可恢复正常,如血钾升高严重,应在给碱纠

+正酸中毒的同时处理高钾血症,可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及胰岛素,可使K随糖原合成进入细胞。

三、电解质紊乱(一)发生原因

多是由于需要量增加而供应量不足或过量导致,以低钾血症最常见。另外,胃肠外营养制剂一般不含磷酸盐和钙,长期进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易发生低磷、低钙情况。

(二)临床表现

低钾血症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肠道功能减弱、心动过速、心悸、血压下降等;低磷血症时早期症状为四肢无力、关节痛、区域性或肢端麻木、言语模糊不清,最后可发展到神志不清和昏迷,氧离曲线左移;低钙血症表现为下肢肌肉痉挛或抽搐等。化验钾、磷、钙均低于正常。

(三)预防及处理

1.定期监测电解质、血糖、血微量元素的变化。由于高渗糖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均需要钾的参与,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钾,但要注意防止过量,造成高钾血症,威胁生命。

2.电解质需要量应根据机体丢失量及摄取不足量补充。一般每天应补钠40~160mmol、钾60~100mmol、钙4~5mmol、镁2~10mmol、磷4~9mmol,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也可在每日的全营养混合液(TNA)中补充。

3.由于胃肠外营养制剂一般不含磷酸盐和钙,使用TPN l0天后就可出现低磷血症,因此需补充更多磷酸盐,同时给予维生素A、D。低钙在临床上较易发现,可静滴或静推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纠正。因钙与磷混合易发生沉淀反应,故两者不可混在一起输入。

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收集24小时内的尿及其它排泄物标本,及时送检验。

四、必需脂肪酸缺乏(一)发生原因

第五篇: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

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

【摘 要】目的:探讨模块化教学法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及应用后效果。方法:选择我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课程实践教学分别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实习阶段进行跟踪考察,并做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适应临床实习工作能力强,能够系统化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学生反馈更容易接受掌握本门课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各项技能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实践操作,对尽快适应医院环境有较大帮助。结论: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更快地适应医院环境。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应用;设计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临床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职称晋升考核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护理技术涵盖了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40余项基础护理技能,课程实践项目繁多,知识点琐碎,为方便学生理解掌握,我校对基础护理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开展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初探模块化教学法教学效果。

1对象与资料

选择我校13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2方法

对两组学生的课程教学分别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即按课本编排顺序开展课堂教学,并对两组学生实习阶段进行跟踪考察,并做问卷调查,收集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

2.1模块化教学法的定义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由劳工组织研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1]

2.2基础护理技术模块化教学法应用设计

2.2.1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2]

2.2.2模块化教学法设计

本门课程实践项目教学按照病人就诊过程安排开展,分别是认识医院环境、入院、住院护理、出院四个模块。医院环境包括:铺床法、物理化学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入院护理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项目。住院护理包括满足生活需要和满足治疗需要的护理。满足生活需要的护理包括:卧位安置、协助患者更换卧位、保护具应用、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晨晚间护理、鼻饲法、导尿术、灌肠法。满足治疗需要的护理包括:冷热疗技术、给药技术、药物过敏试验、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标本采集、吸氧、吸痰、洗胃、尸体护理。所有实践项目,两组学生均在教学条件一致的实验室中按教师演示――录像辅助――角色扮演分组练习――下课前抽考回视组织课堂教学。

3结果

试验组学生反馈实践项目模块化开展,能够使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掌握本门课程,使该课程操作技能的学习井然有序,能够反映患者就诊的过程、熟悉护士的日常工作内容及职责,以及明确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易于加深理解掌握本门课程,使琐碎的知识系统化,能够很快适应临床实习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对照组学生反馈,感觉本门课程知识琐碎杂乱,掌握起来费劲,学完本门课程,知道医院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哪些,但不能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进入临床实习不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

4结论

课程实践教学中应用了模块化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工作需求为“主线”选择和序化了课程内容。涵盖了患者从门诊到出院基础护理的整个过程,促进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习的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模块化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但由于我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而实验室资源有限,若所有班级均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则出现多个班级均开展同一实验项目导致实验室教学资源缺乏,无法保证课程实践项目的有序开展。为保证教学的有序开展,对我校护理专业多个班级仍采用模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法搭配应用,使实践项目在同一时间段不重合开课,保证有充足的实训室和设备仪器及课程教学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周平儒.模块化教学法探微[J].陕西师范大学英语周报,202_(3)

[2]路显华.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计[期刊论文].课程教育研究,202_(15)

基础护理技术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