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七上六单元文言文过关单
编辑:雪海孤独 识别码:24-28361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2 01:3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七上六单元文言文过关单

22.寓言四则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句句对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三、判断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是否正确

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又称《吕览》,是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相传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2.《穿井得一人》文中,宋国国君之所以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是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

3.寓言从思想内容上看,总是包含着某个特定的道理,往往会对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类人物进行批判,有很强的针对性。()

4.《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5.《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杞人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这种行为之所以十分可笑,主要是因为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

6.《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虑,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7.《穿井得一人》一文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从丁氏身上吸取的教训是: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不是很重要,只要表达准确、清晰,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就行了。()

8.《穿井得一人》中出现讹传的原因,是因为丁氏对事情的表述不够清楚;另外“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这也是一个原因。()

9.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当然也应该看到,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

10.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11.《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即使是道听途说的流言蜚语,弄清楚它的来源之后也可以传播。()12.《杞人忧天》这篇寓言讽刺的对象是那个杞国人。他之所以可笑,主要是他忽视了祖祖辈辈的活经验,其次他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13.从积极方面来看,《杞人忧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杞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 患意识。()

第二篇:七上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

童趣

沈复

一、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二、一词多义 1.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心之所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昂首观之(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驱之别院(代词,代指“蛤蟆”)

项为之强(代词,代指“群鹤舞于空中”的情景)2.以

徐喷以烟(介词,用)以虫蚁为兽(介词,把)3.其

必细察其纹理(代词,代“藐小之物”,它们的)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神游其中(代词,代指“想象中的山林”)4.为

项为之强(连词,wei,因为)

以虫蚁为兽(动词,wei,与介词“以”组成固定短语,可译为“把„„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介词,wei,被)5.而

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三、古今异义 1.余忆童稚时 古义:代词,我

今义:动词或名词,“多余、剩余、余下”。2.盖一癞虾蟆

古义:承接上文,表原因,“原来是”。今义:动词或名词,“盖东西”“盖子”。

四、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鞭数十(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1)省略宾语

徐喷以烟(“喷”的后面省略宾语“之”,应为“徐喷之以烟”。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2)省略介词“于”

驱之别院(”别院”前省略介词“于”,应为“驱之于别院”。译文: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3)省略主语

留蚊于素帐中(应为“余又留蚊于素帐中”。译文: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帐子里。)2.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译文: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

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吃掉了。)3.倒装句

(1)徐喷以烟(介宾短语后置,应是“以烟徐喷之”。译文:慢慢地用烟喷它们。)(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介宾短语后置,应是“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译文:暗暗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

《论语》十则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2.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二、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wei,替)可以为师矣(当)

知之为知之(动词,wei,相当于“是”)2.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其恕乎(副词,大概、也许)3.而

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承,从而)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连词,表顺承,就)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方,才。)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却、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转折,却、但)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并且)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词,表顺承)4.知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温故而知新(领悟)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5.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知识”)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7.焉

见贤思齐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是”“于此”,译为“在其中”)

三、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或表许可。2.仁以为己任

古义:以之为,把„„作为„„ 今义: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为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旧知识”“新知识”)(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贤人”)2.名词作状语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译为“按一定的时间”)(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天”)3.动词用为名词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译为“传授的知识”)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智慧。)2.宾语前置句

仁以为己任。(应是“以仁为己任”。译文:把实现“仁”的理想看做是自己的使命。)3.省略句

(1)省略动词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一分句前省略了动词“择”。译文: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短处就引以为戒加以改正。](2)省略宾语

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代“温故而知新”。译文:就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

古代诗歌四首

一、古今异义 1.乡书何处达 古义:信,书信 今义:书报、书籍 2.幸甚至哉

古义:甚,很。至,到了(极点)今义: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2.动词的使动用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迷:使动用法,使„„眼花缭乱)

三、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省略介词“于”,应为“若出于其中”。译文:日月运行,仿佛出没于大海之中。)(2)海日生残夜(省略介词“于”,应为“海日生于残夜”。译文:在夜色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3)最爱湖东行不足(省略主语“我”。译文:我最爱湖东这地方,总是感到玩不够。)

山市

蒲松龄

一、通假字

1.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2.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

二、一词多义 1.然

然数年恒不一见(转折连词,然而)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shu,几)见宫殿数十所(shu,名词,几)数至八层(shu,计算)层层指数(shu,计算)3.者

又闻有早行者(代“人们”)

堂若者(与“堂若”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像天堂一样的。)

三、古今异义 1.城市依稀而已 古义:语气助词,罢了 今义:不过如此 2.层层指数

古义:(用手)指着数 今义:指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为动词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低: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降低”)2.名词用为状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也”表判断。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也”表判断。译文:每一行(窗户)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省略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省略介词“于”,应为“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于楼上”。译文:孙禹年公子和友人在楼上喝酒。)3.状语后置句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楼上饮”。译文同上。)4.宾语前置句

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宾语前置,应为“若楼者,若堂者,若坊者”。译文: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 今义:专指子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古义:离开(某地)今义:到(某地)去 3.相委而去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2)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译文:(道韫)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省略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省略介词“于”,应为“撒盐于空中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2)大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主语,应为“去后友乃至”。译文:大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之后那位朋友才到。)3.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何所似”是“所似何”的倒装。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5.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译文:和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寓言四则(选二)一、一词多义 1.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结构助词,的)而疑邻人之父(结构助词,的)人皆吊之(代词,他)2.亡

暮而思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3.富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形容词,财务多,与“贫”相对)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动词,富有,有好多)4.将

不筑,必将有盗(副词,将要,会)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5.而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连词,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转折连词,却)堕而折其髀骨(因果连词,因而)马无故亡而入胡(顺承连词,不译)丁壮引弦而战(连词,表修饰)

二、古今异义 1.其邻人之父亦云 古义:动词,说

今义:名词,云彩、云朵 2.暮而果大亡其财 古义:丢失 今义:死亡,灭亡 3.死者十九

古义: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今义:表数量“十九” 4.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古义:停留,经过 今义:一般指居住 5.人皆吊之

古义:对遭遇不幸表示安慰,慰问

今义:多指“悬挂”或“专指对死者表示慰问”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为动词

天雨墙坏【雨(yu):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2.形容词意动用法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智”,译为“认为……聪明”)3.形容词用为动词

近塞上之人(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靠近”“接近”)

课外古诗词

一、通假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

二、古今异义 烈士暮年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使动用法

潭影空人心(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空)2.动词使动用法

山光悦鸟性(悦:使……喜悦)3.名词作状语

(1)夜泊情怀近酒家(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夕阳西下几时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老骥伏枥(省略介词“于”,应为“老骥伏于枥”译文:年老力衰的千里马伏在马槽下。)

第三篇:七上-八下文言文

初二语文复习讲义(八上-八下文言文翻译)八上句子翻译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译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译文: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3.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人琴俱亡》)

译文: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人琴俱亡》)译文:就要来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5.因恸绝良久。(《人琴俱亡》)

译文: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6.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译文:(小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的地方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 来露出水面。

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 齐,随风飘荡。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9.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1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

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1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译文: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译文: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1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5.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文: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16.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如果(官吏)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八下翻译句子

1.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6.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8.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9.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10.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1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用雕版印帽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12,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译:每人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13.其上以松、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译: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14.满铁范为一板,持以火炀之。

译: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15.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译:如果只印

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16.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1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译: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18.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19.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译: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2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全场立刻肃静,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21.众妙毕备。

译: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2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2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2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2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译: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出其中的任何一处。2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出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2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28.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29.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

译: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3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中间戴着高高帽子,胡须浓密的是苏东坡。3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3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似的。3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34.技亦灵怪矣哉。

译: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3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译:(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36、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37、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3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3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第四篇:四下·六--七单元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六——七单元·智谋

教学目标:

1、积累单元内重点生字词

2、理解课内重点生字词

3、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重点:

1、积累单元内重点生字词

2、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教学内容:

一、基础知识

1、课内重点生字词

长征 隐蔽 侦察 莫名其妙 俯冲 泛滥 赞美 率领 毛驴 煎熬 葫芦 土匪 狼狈不堪 举世闻名 汗流浃背 面面相觑 愚蠢 人困马乏 得意忘形 丢盔弃甲 狼狈不堪 毫不介意 喜出望外 狡猾 拍手称快 神机妙算 审问 破案 手套 遵守 挨打 懊恼 衙役 惊慌失措 踪影全无 冒名顶替 闻所未闻 摄影 讲述 援助 捐献 贫困 年龄 丰碑 跋涉 忧郁 蜿蜒 感染 渴望 闪烁 濒临 崛起 激励 病魔 坚毅 安慰 崇尚 肆虐 抉择 愤怒 角膜 恢复 振聋发聩 遗产 签字 昔日 慷慨 屡屡 萦绕 逝世 才华横溢 肿胀 突如其来 征求 热泪盈盈 天壤之别 溘然长逝

2、形近字辨析

蔽()侦()莫()乏()滥()赞()敝()贞()寞()泛()监()攒()率()狈()恨()遵()挨()炭()摔()坝()狠()尊()埃()碳()畜()摄()捐()贫()碑()跋()蓄()蹑()娟()贪()脾()拨()魔()慰()抉()膜()恢()遗()磨()蔚()决()摸()诙()遣()

小四· 1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3、多音字辨析

率 奔 担 择 解

4、近义词辨析

隐蔽——隐藏 阻拦——阻挡 懊恼——懊悔 照料——照顾 夸奖——称赞 悉心——尽心 专心——用心 坚强——顽强 感染——感化 闪烁——闪耀 注视——凝视 捐献——捐赠 安慰——宽慰 抉择——选择 深奥——高深 慷慨——大方 萦绕——环绕 恢复——复原

才华横溢——才华出众 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 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惊慌失措——手足无措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5、反义词辨析

隐蔽——暴露 狡猾——忠厚 屡屡——偶尔 夸奖——批评 慷慨——吝啬 深刻——肤浅 安慰——刺激 遵从——违背 高尚——卑鄙 索取——奉献 深奥——浅显 抑制——放纵 天壤之别——一模一样 神机妙算——束手无策 喜出望外——大失所望 惊慌失措——镇定自若

6、词语理解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指名声显赫。

面面相觑: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相互望着,不说话。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物很奇怪,使人不明白。人困马乏:形容体力不济,疲劳不堪。

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仓皇逃命的样子。狼狈不堪:形容逃跑时窘迫的样子。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特别高兴。

拍手称快:多形容仇恨或公愤得到消除,正义得到伸张后的快意。神机妙算:形容有预见性,善于顾忌客观情势,决定策略。惊慌失措:由于惊恐害怕,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才好。冒名顶替:冒充、顶替别人的姓名去做事或窃取他人的权益。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小四· 2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都能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溘然长逝:突然死亡。

二、阅读训练

㈠相濡以血 张世谱

几位探险者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发现了一种生存了14年的吸血蝙蝠,它们是一种100%靠其他动物的鲜血来维持生命的可怕的嗜血动物,已经成为了这个荒岛的霸主。

然而令动物学家不解的是,这个荒岛上的鲜血并不容易找到。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的呢?

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观察,探险者惊奇地发现,面对着奄奄一息的同伴,这群面目狰狞的小东西,它们的无私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找不到猎物的情况下,它们甚至会把自己腹中的鲜血反刍个没有进食的同伴,以解缓它的饥饿。

吸血蝙蝠的援助对象,首先是小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之后是无血缘关系的蝙蝠。不过,这些被援助的无血缘关系的同伴,必须以前也援助过别人,否则就不会得到同伴的援助。

这样一来,被挽救回生命的蝙蝠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食物,继而再用自己的鲜血来还清这笔感情债。这种互相帮助的特殊亲密关系在那个荒岛上持续了14年,而且还会持续更长时间。

这个答案相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动物世界中一直奉行着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这群吸血蝙蝠之所以能够生存壮大,正是因为颠覆了“丛林法则”,在同伴出于危难关头,选择了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相濡以沫”。

人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个集体当中的,家庭、单位、国家、社会。而这一个个集体当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这样那样的危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衰败的集体中的人几乎都选择了各种形式的明哲保身,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做法不仅伤害到整体利益也会伤害自身利益。事实上,在一个集体败落以后,损失最大的还是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人。在危难中选择“相濡以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是一个集体能够度过难关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1、填空。

“相濡以血”这个词是由()这个成语转变而来的。

2、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四· 3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鲜血(xuè xiě)奄(yǎn yān)奄一息 处(chǔ chù)于

3、“这笔感情债”指的是什么?怎么还?

4、为什么“相濡以血”是一种大智慧?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

(1)吸血蝙蝠是靠吸同伴腹中的血而生存的。()(2)吸血蝙蝠援助同伴时是有顺序的。()(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4)一个集体中的人都是选择明哲保身,那么这个集体必将走向败落。()

6、对于“丛林法则”文中并没有解释,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下面解释比较正确()

A. 以多取胜 B.个体的自然生存 C.大家并肩作战。

㈡成全善良 李文勇

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

因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

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战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

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

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我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 “爸,伤口痛了吧?”

小四· 4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一点点吧!”

“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

“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 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车上的老人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

1、填空。

(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好意。

(2)“一个生病的朋友”,还可以说是一()生病的朋友。(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站着。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看望——()痛楚——()避免——()

3、“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B.车上的人特别多。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

4、“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A.让座女孩 B.老人 C.女儿 D 作者

5、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

6、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

7、从女儿的哪些动作可以看出对父亲的爱。

8、填空。

因为()我们可以说小姑娘是一个()的小姑娘。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女儿。因为()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的老人。

(三)母亲的目光(小乔)

做了母亲之后,十分喜欢看着儿子睡觉。他泥瞅一样光滑的背,黝黑健康的胳脯,饱满

小四· 5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茁壮的腿,眉宇间不可言说的可爱神情„„看着看着,我常常觉得,单是为了这么一看,女人就不能错过做母亲的机会。

忽然又想,自己这么小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在母亲目光中熟睡的吧?然而愉乐的童年又是懵懂的,在这种目光里我一次也没有被看醒,所以也不曾记得。对这种目光开始有感受是在渐渐长大之后,那一年我大约十三四岁,正是女孩子刚刚有心事的时节。

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妈,怎么了?”我很纳闷。“不怎么。”她说。似乎有些慌乱地怔了怔,走开了。后来,这种情形又重复了一次。我就有些不耐烦地说:“妈,你老是这么看我干吗?”母亲仿佛犯了错似的,一句话也没有说。

以后,她再也没有这么看过我,或者说,是她再也没有让我发现她这么看着我了。而到我终于有些懂得她这种目光的时候,她已经病逝了。再也不会有人这么看着我了。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孩子在我的目光里,笑出声来。我的目光给他带来了美梦了吗?我忽然想,如果能够再次拥有母亲的这种目光,我该怎么做?是用笑的甜美来抚慰她的疲惫和劳累?是用泪的晶莹来诠释自己的呼应和感怀?还是始终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她欣赏孩子和享受孩子的心情?

有些错误,生活从来都不再赐予改过的机会。我知道,这种假设对我而言,只是想像的盛宴而已。但是,我想,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也许需要这种假设的提醒呢?如果,你还有幸拥有母亲;如果,你浅眠时的双睑偶然被母亲温暖的目光包裹,那么,千万不要像我当年一样无知和愚蠢。请你安然假寐,一定不要打扰母亲。

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

1、写出文中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抚慰()诠释()赐予()

2、为什么“我”会“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

3、“想象的盛宴”指的是作者的什么愿望?

4、文章末段“小小的成全”指的是什么?

小四· 6 戴氏教育簇桥校区 精品班专用教案 教师:沈老师

5、作者说她最终懂得了母亲的目光,你能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种目光吗?

小四· 7

第五篇:九册语文七单元过关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一. 看拼音写词语。

diàn tángxiāo huǐguībǎoqíqūtiào wàngháo mài()()()()()()sǔn shīhuī jìnqīn lüâhïngwěibáozichïuhân()()()()()()yǎn hùzhuǎn yíjìn fànzhuì luîqí zhìháng zhōu()()()()()()二.辩析组词

眺()恨()腔()区()斩()挑()狠()控()岖()崭()

莱()瑰()侵()骑()坑()菜()魂()浸()崎()抗()

瑶()摇()谣()寇()冠()。三.多音字组词。

要yāo()着zhuï()转zhuǎn()绷bēng()yào()zháo()zhuàn()běng()zhāo()

落luî()横 hãng()弹dàn()悄 qiāo()là()hâng()tán()qiǎo()四.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同()敌()()()不惧勇()直()前()后()力挽()大义()()情()志披()斩()()钉()铁舍()取()()重()远()剔透金碧()()首()胸()瑶台()春色五.用“—”画出下面成语中的错字,并改正。满腔努火()再接再励()同仇敌慨()举世闻明()众志成诚()愤发图强()不屈不饶()中流抵柱()厉精图治()壮烈毫迈()悬涯绝壁()一如即往()请你选择其中的五个词语写一段话。六.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2.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3.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4.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5.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6.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7.处在高处,俯视低处。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七.读一读,是比喻句的,在括号里打“∨”。1.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2.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满腔的怒火。3.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砸向敌人。()

4、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5.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改成反问句)

(2)还有什么别的话 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成陈述句)(3)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缩句)(4).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改成被字句)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

1、圆明园不但__________,还收藏着最珍贵的__________。上自___________,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代名人书画和各种____________。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________、_________。2、五位壮士 ____________在狼牙山顶峰,________着群众和_________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能写出五壮士的名字

4、《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其中和作者进行了详细地描写。5香港回归中国的时间是. 6.《难忘的一课》表达了台湾人民7.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世界。

8. 写读后

感,是基础,是重点,要着重写出,不要过多地重

复,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

谁?多大年岁?”“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你老家在哪儿?”“革命者四海为家!”敌人被弄得慌了手脚,又问:“你信仰什么”“共产党不信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一点儿情报的(幻想梦想 梦幻)被破灭了。敌人用各种手段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从容不迫地走十.口语交际,以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写一篇演讲稿。二月九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江城,夏明翰告别狱中的难友,向刑场。刑场上,夏明翰昂首挺胸,深情地望着祖国的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执行官走过来问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带着手铐的手饱蘸着墨,不,饱蘸着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

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正气凛然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了,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同志为革命(英勇 勇敢 英

雄)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联系上下文,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掉。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容不迫:

正气凛然: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用“||”把文章分成两段,写出段意。

1860年10月6日,()侵入北京,()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4.用“—”“ ﹏”分别画出夏明翰烈士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园内放火。大火 连烧三天,烟云笼罩着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5.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到了什么?(不低于50个字)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1.在文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 十三 排列句子顺序。

3.假如你现在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我顺着霞光往南望去,看见傲然挺立的山壁上,也洒上了一层霞光。()当我再次抬起头仰望天空时,竟然已经有几颗忽隐忽现的小星星在4.现在,有人主张重建圆明园,你同意吗?为什么?写出你的看法。调皮地眨着眼睛了。

()我向两边望去,只见天边有一片红霞。霞光照在山顶上,枫叶红了,望玉亭也染红了。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望着那如绸的霞,听着大院里树叶“沙沙”的响声,已如痴如醉。夏明翰烈士

()我坐在阳台上看书。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公公已悄悄地躲进山后了。一九二八年二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审讯室里敌人的审讯开始了。“你是

七上六单元文言文过关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