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3 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24-88020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0 19:10: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3 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3+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智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观的认识也不断提高。新时期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思维开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模式,摸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当然,这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内容,它应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就语文这一学科而言,目前大多教师虽明确了培养目标,懂得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以及探索适应性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却存在着偏废现象,即在“读”的方面探索较多,而在“写”的方面努力不够,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影响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构建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既要重视“读”的有效开放,也不能忽视“写”的积极训练。本文就结合教学经验,尝试构建一种“3+3”式的、强调“读”和“写”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读”就是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分析,“读”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在“读”的能力培养上,笔者总结出比较、假设、质疑三法,以开放学生思维,通过不断努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比较法。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思维得到一定的开发。例如,在学习巴金的《永远不能记忆的事情》和唐?|的《琐忆》这两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一样的,主体也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平凡的小事来颂扬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的。但具体选材的角度和范围是不同的,语言及文章的风格也是有别的,结构安排更是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在联系中掌握了知识,在分析中提高了能力,在鉴别中开发了思维。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从不自觉到自觉,比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当学到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时,有学生主动把它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把它和郭沫若的《白杨礼赞》进行比较。这样就把语文学习中看似独立的、单个的篇章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是多角度多范围的,既可以把优秀的文章同优秀的比较,我们谓之正比;也可以把优秀的同一般的或低劣的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反比;既可以拿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纵比,也可以拿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我们谓之横比;既可以拿文章同文章进行比较,我们谓之类比,也可以拿文章同其姊妹艺术,诸如电影、绘画等进行比较,我们谓之异比。实践证明,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比较本身就是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掌握一般规律,认识特殊性的东西的一种思维活动。运用比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到好处地发挥“比较”的特长,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假设法。如果说比较法能够开发学生的正向思维或单向思维的话,那么假设往往能够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比如郭沫若的《石榴》一文,作品是通过赞美石榴不避炎阳的精神,讴歌我们民族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的,作品最后三段写道: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的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在讲到结尾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学习。我提示学生,文章从枝到叶,从叶到花,又从花到果,逐层描写。从文章结构完整这一角度看,到倒数第三段收束全篇看似更好。提出这一假设,学生便积极思考,发言热烈。有学生说,后两段与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没有丝毫关系,纯属赘疣,应该删掉;也有学生说,后两段不能删,有了它,才有文章的情趣美,缺之文章则不丰满。这样一假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多向思维得到了开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假设的方法,往往可以收到想不到的效果。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第三,质疑法。如果说假设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或逆向思维的话,那么,质疑除了也能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外,重要的是能拓展学生的深层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看法,敢于向定论挑战,这就是质疑的因素在起作用。例如,在学到司空图的《独望》一诗时,前两句是“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是:绿树相连,使村庄变得阴暗,黄花长出和麦田连成一片,黄花变得稀少。学生对“黄花出陌稀”这一句的解释进行了否定。学生根据这两句对偶的关系,指出:黄花长高,超出了麦田,遮住了田间小路,应是“田间小路”变得稀少和断断续续,而不应是“黄花”变得稀少。学生的分析有理有据,观点不无道理。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肯定和赞许,使学生受到了鼓舞。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标新立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仅仅强调“读”的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更要对“写”进行积极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讲,“写”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其智力。“写”就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笔者通过多角度作文、启发式作文、自改互改作文的探索,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第一,多角度作文。所谓多角度作文,就是一个题目,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进行立意,写出观点有异甚至相反的文章来。这种作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我给学生一个题目《知足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知足未必常乐》,有的学生的题目是《知不足常乐》。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当今改革开放的形势,写出了观点新颖、内容健康、情调高昂、生动活泼的好文章。再如,《“架子”的危害》一题,有的学生就此生发开去,写到:有一些人一旦得了一官半职,就头脑昏昏,飘飘欲仙,搭起官架来。把自己居于人民群众和革命同志之上,影响了我党密切联系群众、谦虚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则从另一角度立意,拟题为《“架子”是你硬给人家搭起来的》。文章写到:本来一些当官的人起初并没有架子,可是总有一些势利眼极尽巴结奉承只能事,见人家就“局长”“书记”地叫个不绝于耳,把以往那些“老师”“同志”的亲切称谓抛到了九霄云外。由于这些人的奉承,使那些本没架子的官也慢慢搭起架子了。有的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着眼,拟题为《“架子”不可不要》,文章语出新意,当“官”必须有“官架”,这种“架子”搭得越大越好,越高越好。比如你来送礼,我就搭起“架子”,让你攀不上;你来讲情,我就搭起“架子”,秉公办事;你要请客,我也搭起“架子”,板起面孔,让你扫兴而归。由此看来,这种“架子”非搭不可,不搭不足以正党风。诸如此类的多角度作文,确实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二,启发式作文。所谓启发式作文,就是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素材,着力构设情节,谋篇布局,完成作文。例如,学了《项链》这篇小说之后,我让学生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在对原文情节和主人公马蒂尔德性格有较深把握的基础上,学生补写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的故事情节。同学们的此篇作文大多想象合理,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各具特色,情节也绝不雷同。这种启发式作文形式,使学生思维在作文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自改互改作文。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在作文批改方面,我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和尝试。改变过去教师坐办公桌前闭门批改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批改自己的或别人的作文。

学生作文之后,教师及时收缴上来。教师应阅读学生的作文,做到明了学情,不必精批细改,三五天之后,再把学生的习作返回,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结果是:学生原先看不出的问题,这时能够看出来了。但是学生自改作文,并不是所有的毛病都能看出的。比如错别字,学生就很难看出,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一时难以找出。这大概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对此,我们再进行第二步修改,让甲学生修改乙学生的,乙学生修改甲学生的,这即互改作文。一般情况下,甲学生能够发现乙学生存在的问题,乙学生也能找出甲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这可能是一种“识人不识己”的现象在作文修改中的表现。通过互改作文,收到了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增进交流的效果。在自改和互改作文中,学生发挥其聪明才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去进行评改,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这一教学原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3+3”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勤奋学习,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步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关燕云)

第二篇:浅谈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模式)

“生本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模式初探

增城市小楼中学

赖灶金

摘要: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就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改革的重点在观念和模式。本文主要从语文的课堂教学方面对生本教育的模式、精髓、特点,以及要避免的问题作了一点显浅的探讨。

关键词:生本教育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变化,所以我们努力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讨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和理论。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自读—生提问—讨论—师提问讨论—练习;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议议,练练,讲讲;钱梦龙的“三主三式”【1】模式等。虽然流派和理论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许多的共识:教学要发展就必须摒弃旧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来谋得发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对于教学模式的探讨最热烈,观点也比较接近。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教学要改革,教师就必须跳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取代旧的过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完善自我。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认为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冲破旧思想观念的禁锢,才能开辟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在众多的理论和流派中,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的研究项目,“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的“生本教育的观念与实践模式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最为显著,也最有代表性。该实验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该课题中首次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模式。“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在整个体系上探讨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此谨以我个人的实践,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 探索“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的系统的组块策略、方法和流程。它把各种一般性的或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明确化、规范化、程式化。”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所以我们必须使“生本教育”教学模式化。使其成为可由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学工具库”。因此,我们应该对“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作必要的研究探索,以使这二十一世纪学校优质教育的新范式,能够更多更快的结出累累硕果。

构建语文“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它是为解决语文课在“生本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如何操作的问题。“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观念的教育教学模式,目前的各种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模式的作用,有必要对其理论及模式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今后推广。

二 “生本教育”教学模式的精髓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这一教学模式的精髓。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生本教育”就必须坚持这一教学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教材的选编,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必须围绕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而定。主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任何计划与措施,我们都应该执行。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努力。

“高度尊重学生”,则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同时还要高度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评价学生时尽量不用或少用“错”或“对”这一类主观性较强的评价语言。而多用一些“你说的不错啊!” “还可以怎样说呢?”“说的很有道理呀!”“啊,你真棒!”等等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去启发或评价。“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要求学生如何的适应我们老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有信心,并且畅所欲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师生的互动才更有保证。

“全面依靠学生”,要求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学生的参与当中完成的。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教学目标的制定都需要学生的参与。“生本教育”不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求我们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无论在课堂上我们遇到什么问题,都必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来解决。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努力来实现。

三 “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开放性的讨论去组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是在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包袱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没有离开中心话题的前提下,“生本教育”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和方法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且允许学生说错,绝对不批评讲错话的或说的不好的同学。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讲话就都一律先肯定,如果发言有错,就用委婉的语气指出。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允许没有原则问题的个人观点。

(二)、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所以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生本教育”尤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自主学习以获得知识的展示自我、积极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提倡他们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解放思想、张扬 个性,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多种使用和转换语言表达的手段,以增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所以说自主性是“生本教育”的灵魂。因为,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和需要。

(三)、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传统的“师本教育”中,过度的问题分析,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如味同嚼蜡,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这样,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便无从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以及积极性都充分的“动”起来。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的设计出思考题。同时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再通过教师的点评,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水到渠成之效。

(四)、课堂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被压缩在课堂、课本这一狭隘的时空里。早在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呼吁要解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有空去思考、学习、娱乐。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学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新老两代教育专家的共同呼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决不能封闭在狭窄的教育里,封闭在几十篇课文中,而更不应该让大片肥沃的土地荒废着!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横在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壁,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开放!“生本教育”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冲破课本的樊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系统。使电视、报刊中的新闻、时事、文学作品、科技读物等都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因为这样就能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

(五)、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中学生认识能力提高的特点表现为思维发展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青年初期学生的发散思维非常活跃。思维品质主要表现为有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生本教育”以人为本,以尊重、平等、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学生讨论时鼓励新观点;在分析问题时鼓励新思路;在解决问题时鼓励新方法。总之,“生本教育”就是喜欢表扬新的有创造性的表现。

(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完全处于一种相对的平等关系中,互相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在“生本教育”中,教师是不可以用高高在上的语气,貌似权威的神态去指责批评学生的。因为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水平高低与否,主要体现在会不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并如何对学生的发言作简洁的高屋建瓴的点评上。

(七)、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因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课堂上会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生本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根据“生本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而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育”的原则,教师必须每节课都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并作多种的设想和准备。在引导学生时既要让学生有发挥自我的空间,又要使学生的思考围绕主题和中心。因为如果不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就有可能遇上诸多始料不及的问题。到时就会手足无措而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有差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会是五花八门。若然忽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做预先准备,“生本教育”就只是空谈。因此在实施“生本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10-20分钟自由发问、互相质 疑解疑的时间,以便老师有时间去运筹为幄,灵活应变。

(八)、课堂教学的现代性 课堂教学的现代性是“生本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表现。人类已经大踏步地迈入了电脑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当然要体现它的时代性。以Internet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学生在网上可以查询到各种有关的学习资料。所以“生本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因为离开了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就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 “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要避免的问题

首先,“生本教育”要避免走向极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学生,所以教师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生本教育”完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教育,而不是无计划、无措施、无原则的“三无”教育。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还需要我们教师制定周密详实的教学计划、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并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到所有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要强调的是“生本教育”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人认为实行“生本教育”,教师的作用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等都交给了学生,作业也少做甚至不做了,老师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如果有这种看法甚至做法的话,那么在课堂教学实施“生本教育”就肯定要失败!因为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非但没有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反而更加高了!它不但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如何达到中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另外,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生本教育”中的学生将如一群没有将军的兵!要取得“生本教育”的成功,我认为老师的工作不是少了轻了,而是多了重了!

以上是我在实施“生本教育”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因为是初试的,所以认识还很肤浅。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生本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它必将成为21世纪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必将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成为我们走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迷宫的一把金钥匙,一盏指路明灯!为使这一指路明灯更明更亮,我愿继续尝试!

202_年4月13日

注释

【1】:钱梦龙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作为理论基础,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参考文献:

1、《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龚春燕,蔡政权,魏文锋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_。

2、《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宁鸿彬等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2_。

3、《段力佩教育文集》段力佩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4、《语文导读法的理论构想和基本课式》《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钱梦龙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2_。

第三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永城市龙岗乡天齐中学 彭后春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呢?笔者诚恳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目标意识,以目标指导教学

让学生明确目标,这是强调师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其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步骤。为此,在进行“互动式”教学模式时,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发挥目标导向的功能。

1、教前诊断。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必备铺垫或有关的“双基”情况,并吸收学生的意见,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展示目标。进行定向学习。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该学什么,学习掌握到什么程度,然后与教师默契配合,成功达标。

3、围绕目标互动。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以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中引发学生需求,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书本上枯燥的规则,抽象的数学为自身所内化。

4、目标检测。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达标情况。

二、抓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多向交流”。

“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活动。具体做法:

1、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注意情感,诱发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强化质疑环节,把教师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与学生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过程最佳结合起来;教师的精讲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

2、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引、扶、放、评”的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就是引导学生自学、给学生搭桥辅路,指导学生自己“走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就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评”就是收集反馈信息,教师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把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进行整理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溃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第四篇: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四中王海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质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现在我校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较好地解决了我校这所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我校是此项目的受益者,作为本校的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理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我感到运用电脑课件,创设乐学氛围,启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诱发课文的导入。

有关心理实验材料表明: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能力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最大,两项合计占94%以上。而人对信息的记忆保存,视听结合可达到50%。因此人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音响、歌曲、图像,营造与课文相附的情境,创设一种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很快投入到情境中,感受美的气氛,获得美的享受,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地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收到比常规方法多倍的效果。例如:本人在制作《春》朗读课件时收集了20多幅春意盎然的图片,用flash将它们缀连起来,输入课文原文,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文字产生动感。配上悠扬动人的《春之声圆舞曲》,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电脑让学生浏览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沧海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的美景,接着配乐朗诵欣赏,图文并貌,感受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实践证明,借助电脑,能促进学生形成思维,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音乐为我们开辟了新领域,它使课文能摒弃一切繁文缛节,直抵学生心灵。”如在教学朱自请《背影》后,我播放《懂你》这首歌曲并用多媒体展示《懂你》画面结束全文,能让学生置身于浓浓亲情之中,再次品味亲情,读懂亲情。

实践证明,音乐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三、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

远程教育资源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再次举例《春》的教学中,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2、3、4、5来选择。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播放形式为屏幕左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像、视频、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映现该段文字,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位美国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可以说,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科学,而网络则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仅仅依赖于“教参”已是远远不够。以一些课文的背景材料为例,输入关键词通过有关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便多达数百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因局限于课本内容,应适当利用网络引进相关材料,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之中,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马致远及有关该作品的介绍、散曲知识、写作背景、疑难词句注解、图片、配乐诵读等文字和声像的资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更鲜明的印象。根据诗句“断肠人在天涯”发挥想象,进行片段心理描写。根据散曲中的景物进行“诗配画”的板报设计。还可以上网查找跟本文主题相同的诗词作品,按“读准、读懂、诵读”三步学诗法,进行学法迁移,使学生的知识从课本向外延伸。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加以适当点拨,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强化形象性和直观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认知和感知事物有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直观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而这种认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观现象首先引发的。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企及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我在教学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时,就经常制作一些PowerPint课件,用图像来表现文章的内容,图像的显示使许多抽象的内容得以形象化展现,学生一看就明了,大大简化了教师的阐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譬如教学《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文章先说明了它的总体特征:“无论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接着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特点: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如果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从字面上去讲析,缺少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为了让学生对这四个方面有直观的印象,我从网上下载了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制作了课件,在课堂教学时,结合文字,配以图片,进行讲解说明,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正面、侧面、仰视、特写等多种角度,展示了纪念碑的总体形象及浮雕的内容,按时空转换的说明顺序这一教学重点迎刃而解,纪念碑的特征学生也了然于胸。所以我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深深感到,许多事物说明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供形象的作业。

作业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最常见的做法,也是最原始的做法。有了多媒体计算机,作业就可以制作成软件,用计算机给出。它的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提供形象的作业。例如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为了讨论街头语文现象,本人除了让学生收集家庭、校园、社会上的语言材料外,又自己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下街面上不规范用语的商家广告、海报、店名、招工启事牌等等,输入计算机制成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参评,这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物证刺激了学生的心灵,激起了他们规范语言的意识。因此,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自己碰到的、看到的不规范的例子越举越多。课后,一篇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小议论文出现在办公桌上,这对还只会写记叙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再如,在上完感受美丽自然的《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这些美文后,本人如此作文:

大屏幕上,先出现一棵嫩叶正吐的大树,地上还有正破土而出的小草,随之飞来两只燕子栖息在枝头,这时树上花儿开了,远处遍地的野花也开了,什么样的颜色都有。嗡嗡的蜜蜂、轻舞的蝴蝶、快乐的孩子都出现了„„紧接着第二幅,先出现被绿树环绕的农家院,白天,知了在树上鸣叫,光膀子的孩子在溪边钓鱼;晚上,蟋蟀在草丛中歌唱,农家人在院中吃着西瓜,仰望着星空„„以此四季更替。在这一系列动画中,一直配以清新幽雅的音乐。要求学生根据动画片段任意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感受自然”的作文。课后学生反映,这次作文刺激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写作时,脑中始终有美轮美奂的四季图,心中所想的自然也随笔而成。

七、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学生课外阅读

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长期以来,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面窄、量少、方法不当等)的制约难以形成能力,家庭藏书、报刊、学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要,随着网上书库的日渐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轻松阅读网络版报纸及最新版的图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效率。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活动课上,我经常和学生一起上网阅读。但是,我们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中,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比如:如何选择阅读者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教师经过规范、科学地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学会了精读、浏览、泛读、速读、比较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并且,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还可以便捷地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八、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本上修改,再眉批总批,仅仅局限在一个教师与一个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的负担很重,而且效率低。现在,在网络教室里,可以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本展现在所有学生的显示器上,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远程命令等功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根据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选材组材等作文修改的要求,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与教师的批改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批改过程中,还可以就其中的问题一起探讨、研究,通过师生之间激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形式的灵活采用,都将有利于教学空间的开放、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其思维火花的迸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点评,提高了他们写作和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写作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一方新天地。

九、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文章的理解。

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配以声音、图像,直观形象,这样就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本人在制作《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课件时,知道这首诗作者大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通过多媒体演示,首先出示有关联想的问题,并辅以明星、街灯的画面,让学生讨论比较,找出相似点,由此归纳出联想的定义——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叫做联想。其次出示有关想象的问题,并辅以牛郎织女骑着牛儿在天上游走的画面,让学生讨论理解,由此归纳出想象的定义——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再如在教学《古代诗歌五首》时,发现乡愁诗占两首,因此在教学中形成单一专题,就思乡诗制作了课件,该课件的特点集声、色、景于一体,赏析诗词时既有生动的背景画面,又有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能帮助学生真切地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之中,进而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赏析时学生们看着哀婉凄清的秋景图,听着如泣如诉的思乡曲,配以低沉的长箫曲。这样,学生便被此曲深深地感动了,进而进一步理解曲中的思乡之情,写作技巧、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就不是难事了。

十、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的容量。

传统一节课紧紧巴巴,板书占了很多时间,运用多媒体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板书无需再写,轻轻一点即可完成;问题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已经摆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来时间节约不少,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除了完成既定任务外,可以补充阅读练习,而这些阅读材料网上多如牛毛,选择方便又快捷,适当地将它们中优秀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上,配以图像、声音、动画等效果,极大地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制作《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课件时,设计补充了网上下载的几首思乡诗,配以flash动画由学生自己赏析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扩充了课堂容量,又大幅度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对学生,除了上文所及的有利于学生提取意象,体会诗情主旨之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而言之,利用远程教育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从而改变了传统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现代教育的技术理论,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基本功水平,从而把课堂教学优化到最佳程度。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摘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在词语的讲解、文本的阅读、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及学生作业中进行渗透。

Abstract: The language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lever legal education combined.Properly grasp the dimensions in teaching, imperceptibly in the words to explain, to infiltrate the reading of the text, language practice and student work.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是学校的主体,是国家的未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愿望。可是,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其中青少年自身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2l世纪的新型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词语的讲解之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例如.我在课堂上讲解“赡养”的意思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由父母“抚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你可以行使你的权利,但也要履行你的义务。

又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写得酣畅淋漓、痛快至极,体现出主人公嫉恶如仇、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以暴制暴的行为在封建时代“恶人横行,好人受欺”的黑暗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对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难免会误导学生产生漠视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错误观念,所以就有必要用现代人理性的法眼来引导他们辩证思维,学会用批判审视的眼光重新解读经典名著,做到“去糟粕、取精华”。鲁提辖的行为究竟对不对?今天如果遇到这种类似的事情,应如何对待?引导学生历史地、辨证地来看待鲁提辖的行为。强调指出,在当时那种黑暗社会里,人们有怨无处可诉,只寄希望于鲁提辖那样的侠义之士来伸张正义,惩罚恶人,保护良民,鲁提辖是一个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我们应学习的是鲁达除暴安良、扶弱济贫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是,我们应依法行事。要有伸张正义的精神,赋予正义感;要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治人;如遇歹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不可也不应该卤莽行事。同时,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讲,我们应该机智,充满智慧地去解决。可以请求他人,可以发短信,也可以直接拨打110„„总之,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或损失。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社戏》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孩子们在看社戏的归航途中,偷吃了六一公公的豆。小说的主题是表现少年纯真的友情,赞扬农村少年的一些美好的品质。“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有必要向学生讲清偷豆是违反社会公德,虽然还未成年,但也应该接受治安处罚。杜绝学生盲目模仿。在我们国家刑法中都有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偷窃少量公私财物,虽然只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一般违法行为法律意识,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讲,也是可耻的。

又如教学《秃鹰之死》一文时,文章开头以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秃鹰的事件,引出了“光化学烟雾”、废气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然后又介绍了废水污染、废渣污染、核污染、石油污染等等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的问题。链接《环保法》“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随手抛弃废旧电池,可以吗?其它物品呢?”最后发出呼吁,在运用新技术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使学生懂得不能随意抛弃污染物,要遵循国家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文章时,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要向学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让学生树立对国家文物的爱护意识,让学生明白:如刻字“某某到此一游”、私自据为己有,私自贩卖等凡是故意破坏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讨论“我家祖传的古玩,可以卖吗?”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也是违法。文物国有,任何人可以保存,但不得转卖,更不能倒卖。

三、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劝告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面对有些社会上的小混混收取学生“保护费”的事情,孩子们个个气愤填膺。老师因势利导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中称“严重不良行为”里第三点是“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老师只需要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四、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认知生活,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开展语文活动,创设浓厚的法制氛围,也是进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案的形式,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辩护律师,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会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必须学会公平、公正、公开对待每一件事,不能徇私舞弊、损公肥私,这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道德。此外,环境保护调查、制作法制手抄报等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平台,提供生长的土壤。

五、将法制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又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法治在线》、《大家看法》等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原因不仅是它们在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而且它们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教师利用这些媒体资源可以向学生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

周末、国家法定节日和寒暑假,学生不应该一味地坐在电视机前面观看电视连续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多看法制节目这样的任务。法制频道的《今日说法》、《第一线》、《法律大讲堂》等节目,可以让每个人从中收获到终身受益的法制常识。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6、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尝试

西华县逍遥镇中李耀杰

“3 3”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