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4-108861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2 13:34: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指导

(一)扫清语言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二)查阅资料

查阅有关《朝花夕拾》和鲁迅的资料,课上向同学介绍

(三)阅读课文,质疑(参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投影鲁迅图片,解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

①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整体感知

(一)、文章结构

1、听课文录音然后思考

①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②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7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9—23段)过渡段:(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作者喜爱百草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七年级教研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朝花夕拾》

3、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人生的开端,童年是生命的起点,童年是没有涂字的白纸,童年是花朵上的露珠,童年是初升的太阳。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写于1926年9月18日的回忆性散文,当时鲁迅被反动派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就写下这篇散文,后来收入到《朝花夕拾》散文集中。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正音:

确凿(záo)菜畦(qí)斑蝥(máo)攒(cuán)敛(liǎn)脑髓(suǐ)秕(bǐ)谷 蝉蜕(tuì)书塾(shú)宿儒(rú)倜(tì)傥(tǎng)

3、请学生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四、划分文章层次

1、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标题的“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因此,很显然,全文整体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的。b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c 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d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e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补充:第9段是过渡段。

五、研读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部分:试想,为什么作者把百草园当作是儿时的乐园?

2、探究质疑: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 ....明确:已经隔了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生活印象深刻,因而用“确凿”。这样使用两个词语,为的是强调、突出童年的记忆,并不矛盾。(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讨论后归纳: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为的是突出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既

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B、从描写的范围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C、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也有动物。

D、从写景的顺序来看:从低到高,从植物到动物,从高到低,从动物到植物。E、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F、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和特殊的感受。

G、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手下捕鸟?

讨论的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作者抓住了一个“乐”字来写,有优美的景物、迷人的传说、有趣的活动。时时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一、检查提问

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质疑:“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归纳:不知道,有“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2、质疑:“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归纳:运用了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私塾的反感。3、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归纳:趣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后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5、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之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聚拢,它挫伤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7、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后明确: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8、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9、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三、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2、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练生活、准确传神,如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使用的大量修饰词、准确、形象。在写捕鸟一节时,使用了很多准确生动的动词等。

四、体验与反思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可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教后反思:

第三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学习目的]

1. 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 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 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1.2,二、1.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8.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9.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10.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这节课的任务是: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

,后写

,再写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

,再写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 2.B 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局部;

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 6.略

第二课时补充作业:1.读书给了我学生时代生活的乐趣2.<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比喻3.风物美

意境美

色彩美4.略。

第四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和作品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2.扫除文字障碍3.学生朗读全文。4.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第二课时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

分析。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注意修辞手法的作用)?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呢?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第三课时 1.读第二自然段,进行新课。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① 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⑵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第五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2、提问:

⑴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 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⑶ 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三、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四、引导学生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五、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六、再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回到课文中去,模仿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写一段话

八、小结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乐 园

学 堂

成 长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