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24-91950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1 19:01: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课堂提问疏于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继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对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实课堂提问是极具艺术性的,因而,作为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是我不断探究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提问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领域的改革春潮再起,素质教育改革应时代发展需要而生。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是当代一线教师的明智之选。用素质教育的眼光看当今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过于呆板,仍然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这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改革课堂提问成为当务之急。

于是,我以小学语文课堂为素质教育改革主阵地,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以期找到提高教学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分析

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改革措施

小于语文教学提问要体现以小学生为本的思想,就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三、结语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形式,应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桂林市龙胜县瓢里镇思陇小学

粟美光

赖日玲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表述、学生以有认知、心理水平和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多种提问方式,从而进行有效提问。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存在问题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为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具有个人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在部分边远的农村地区,语文教学仍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一些死知识,死答案,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试题稍有变化,稍为灵活,机器即无法运作。这与素质教育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深感于此,我觉得处理好课堂提问,对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尤其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那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目前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误区: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笔者就此调查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老师的回答。

三、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

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注意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说的一切很重要。

四、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

五、控制问题的答案。

你见过这样的课堂没有,就是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是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六、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在有些时候,教师故意出些刁钻古怪的题目让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回答,当学生答不上来时加以冷嘲热讽,以示惩罚。实际上,着都是消极的反馈方式,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启发性策略。如用“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不,并不全对。”或“你能告诉我是怎样得到这个答案的吗?”这些不带任何消极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语。

七、忽视学生的提问。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以上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得不到体现,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我在讲授《凡卡》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一封信,然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从这篇课文里找到哪些段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吗?这个问题是学生意想不到的。于是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通过认真的阅读,学生一方面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培养了自己逆向思维的能力。再比如讲授《穷人》一课时,文章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讲到这里,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我这样假想问,“桑娜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在二十年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样一问,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他们兄弟俩长大了都很孝顺,出海打鱼养家,孝敬渔夫夫妇”。有的说,“在夫妇两人的教导下,兄弟俩诚实、善良,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并把父母接进城安度晚年,彻底摆脱了贫困”。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桑娜夫妇好人有好报,不再是可怜的穷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如讲授《凡卡》一文第9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话主要写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凡卡经常挨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们看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比较具体,谁打凡卡、用什么打,每天吃几顿饭,每顿吃什么都写得很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情形”;有的学生说,“原文中动词的运用准确、精妙,如‘操’、‘捞’、‘戳’等,说明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那么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发使人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三、课堂提问要有包容性

一问一答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这种简单机械地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设计一些有容量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必要的。还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如教最后一段时,我没有问“小女孩死了,为什么脸上带着微笑,她的梦实现了吗”等问题,而是问,作者为什么用小女孩的死这个悲惨的结局作结尾?这个问题内涵比较丰富,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小女孩的家一贫如洗,没有温暖没有爱,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可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一根火柴,在这样寒冷的大年夜里,她的死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说,“唯一疼小女孩的奶奶去世了,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梦见了疼她爱她的奶奶,她渴望和奶奶一起到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也有的学生说,“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四、课堂提问要有条理性

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题?(2)同一首诗,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而爸爸却说“糟糕透了”?(3)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4)从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批评两种不同的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一组问题遵循了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

理性到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五、课堂提问要有选择性

有的老师喜欢不分主次,不管难易,处处设问,殊不知这满堂问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荔枝》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来唤醒我们关爱父母的心。那么在分析课文和文中重点句子时,应抓住这个中心设计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对这句话,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提问:句中写的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在干什么?用手摸着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一种既简单又繁琐的提问,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针对文章的重点,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句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不停”和“小心翼翼”以及“爱怜”在句中出现,体现出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分析了母亲连贯的三个表示动词的词和三个形容词,明白了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

此外,教师的提问还要做到明确具体,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们必须在备课时多下功夫,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使课堂提问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汤池中心校

郭文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与感悟。本文结合小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对此,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上,让教学活动贴近实际。这样学生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增强生活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感悟,这样才能轻松理解到课文主旨与含义。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进来,跟着教师讲课思路走,积极思考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心灵上与文章作者完成对话,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望月》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设置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意境。学生在生活化氛围下,将主动感受诗文魅力,主动积累诗文,体会听说读写的乐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为体现出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在课堂上融入各种生活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通过生活化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文章内涵也有新的认识[1]。例如:在《母亲的恩情》教学中,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便于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还要为学生讲讲生活中感恩的例子,这样学生不仅听得津津有味,保持十足的学习劲头,也充分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能够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等为一体,顺利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化和立体化。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领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将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把抽象、复杂的语文知识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例如:在《长城和运河》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对长城与运河产生直观印象,理解其特点与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四、组织探究活动,丰富学生阅历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综合性”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将语文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实现对各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将有效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逐步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达到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目的。例如:在《夹竹桃》教学中,教师完成课堂授课任务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产,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说上来,对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扩大知识面,开展探究性活动。可以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调查家乡的特产,学生在总结和描述家乡特产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加强了对学生倾听能力、观察能力、记录能力等培养。

总之,通过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实现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尽快树立起新课改理念,充分发挥出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别出心裁的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牢了基础。参考文献

[1]吴炳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_,(09):214.[2]林玉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四要”[J].中国校外教育,202_,(13):115.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第一次登上讲台,我当了十年的语文老师,感受颇多。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再上课 ……似乎是永无尽头的循环式生活。尽自己全力教好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尽力不让学生虚度每日、留下遗憾。我感觉要做好一名老师,不但要课上好,还要知道怎样把它上好,即让你知道在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的放矢,都应具有教育的目的性而非盲目性,都应具有教育的前瞻性而非随意性。下面浅谈对语文教学工作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浅谈 小学语文 教学

一、带着情感走进课堂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我们老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

1、立足教材,提倡读中感悟。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须立足于教材。每一篇文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可以说上之天文,下之地理,可开掘的资源太多太多了。但语文课终究还是语文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此,合理规划教学设计,利用充足的课间时间,提倡学生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文,感性认识作者的最初意境,是学生的个人情趣、理解、思维进一步得到延伸。这也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点和出发点。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我觉得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记灌输,重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奇”、“险”、“秀”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把学生带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内蕴中:你喜欢桂林山水吗?为什么?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为祖国的壮丽山川而感到自豪。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能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信任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教育教学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从学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热情换取信任、以坦诚换取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也就容易心理沟通了。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热情真诚,一视同仁,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支持他们。此外,课余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只有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我学着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兴起是学习的先导。”充满欢乐、惊奇、悬念等情景的课堂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生动的具体情境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文章是生活的缩影。一切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才能理解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艺术熏陶。所以讲课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角色表演感受故事情境

运用角色表演感受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读演结合,让学生自选伙伴合作进行表演,一个装扮老山羊,一个装扮凶恶的狼。他们都带着头饰,道具等东西,根据故事情节(狼的狡猾、虚伪,老山羊的聪明、机警),生动地反映出故事的寓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演得有声有色,人人都成了课堂舞台中的“主角”。互相观摩、评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借助多媒体教学再现情境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因此,运用多媒体演示情境,可以把文章具体化、形象化、动感化。在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颜色明暗、动静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主题,在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有崇高的教育信仰,只要我们把汗水和勤劳灌溉在每一片田地,相信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一定会茁壮成长!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202_.4.21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之我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