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案例分析
作者: 白树良(小学美术 青海小学美术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2 / 1513
发表日期: 2011-11-05
10:52:36
小学美术《摸一摸,画一画》案例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点。
(一)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师:同学们,请跟老师做动作(拍手)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师:好,谁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生1:手感到很痛。生2:手很麻、很酸。生3:手有火辣辣的感觉。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师:很好!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象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反思:(一)多关注差生的发展《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根据L老师课堂上设计的三次活动及三次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决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三次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二)课堂的延伸应有深度在本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学生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一句话的交代较轻描淡写,没能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与分析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录象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飞行方法,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中了艺术,激发起学生设计的兴趣。其次,为了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画稿的设计、人物形象的提炼。最后,让每个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艺术形象,教师组织比赛,希望同学们能够“异想天开”。(以欣赏观看教学范图,为主,通过老师讲太空,科幻故事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太空世界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引趣,挂出宇宙飞船,宇航员,飞碟等图案,让学生看图想问题。图上的物体是些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回答后,再挂出两幅完整的太空,科幻作品,介绍一间单的太空知识,和人类深索太空奥秘的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教学内容----太空世界。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鼓励他们:“在作业纸上大胆地画出你想象中的太空世界”,提示”:外星的小朋友来地球了,你和同学一起迎接他门”。“你乘上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等等,这种提示,意在向学生暗示作画时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即:作品的主题。)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决定画题后,再想象作画,画出的作品构图完整,内容丰富。[注;对个别胆小的,迟迟不敢动笔的学生,发现后立即进行个别鼓励:“你别怕,想到什么,如果真的画的不好,老师会帮你修改的。”听说老师要帮助修改,学生胆子大了,也能大胆着,且效果不错。]
课后总结);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科幻作品。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作品背景色涂的过浓过干,遮住了蜡笔线条,影响了画面效果,正确的背景色应涂淡彩。课后反思:通过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追求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学习,创设了一种自由、和谐的双响交流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按排不同的学习小组。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第二篇:小学美术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摸一摸,画一画》案例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点。
(一)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师:同学们,请跟老师做动作(拍手)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师:好,谁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生1:手感到很痛。生2:手很麻、很酸。生3:手有火辣辣的感觉。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师:很好!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象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反思:(一)多关注差生的发展《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根据L老师课堂上设计的三次活动及三次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决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三次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二)课堂的延伸应有深度在本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学生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一句话的交代较轻描淡写,没能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美术案例分析
美术案例《美术课上无差生》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认为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孩子就是玩劣捣蛋,并冠以差生之名,一时的“纪律”,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往往“玩劣捣蛋”的想象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认识小孩有创造力。时代在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表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面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然而过分谦虚也容易走向自卑的极端。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这样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未经过河心先慌,尚未爬山腿先软。电影《麻辣男女教师》,里面的男女教师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就是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对学习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扼杀所谓“差生”的创造欲望,要让它在在美术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让我们的课堂 成为孩子们进行创造新事物的摇篮。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案例——《面具》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面具》案例分析
“注重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提高教学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就成了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最好的方法。而在我们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怎样把这种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例如小学生的主动性从哪里来,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和调控这种主动性等方面,既要有理论的指导,更要有教学实践的支撑。下面就是我针对《面具》这一课展开的对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案例分析。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群头戴色彩鲜艳,各式各样面具的同学伴随着活泼、有趣的音乐声,载歌载舞地来到同学们面前,并向同学们逐一的自我介绍。由此拉开了本堂美术课的序幕。
“大家好,我是小兔子,我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位女生捋着长长的耳朵 蹦蹦跳跳的打招呼。
“我是孙悟空”,另一位同学边说边表演起小猴子抓耳挠腮的伶俐动作,引
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
“大家猜猜我是谁?”又一戴面具者神秘地出现了,同学们稍愣一下,随即小声议论起来:“假如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应该是牛魔王吧。”“不会是怪物吧!”学生们都笑了起来。老师:“同学们,大家静一静,今天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为自己制作一个特别的面具,参加化装舞会,你们愿意吗?”(学生们齐声说好)。“那你想作一个怎样形象的面具呢?”
一名男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想制作一个外星人面具。”另一个男生扮机械状说:“我想制作一个机器人面具。”一名女生甜甜地微笑着说:“我想制作一个小猫咪的面具。”其他同学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想象着自己喜欢而又与众不同的面具造型。
老师:“刚才,大家都已经想好了自己的面具造型,那么,怎样来制作呢?”孩子们被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所驱使,都静静地等待老师的讲解示范。
二、直观演示,诱导启发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给了课堂一个良好的开端,老师应引导学生这种积极性,应用到学习内容中去。这时我在实物投影仪器下作示范
1、将纸板对折后剪出自己喜欢的面具造型,再剪下面具中眼睛所在的位置,同时注意在面具的左右两侧留下可穿上橡皮筋的地方。
2、采用对印的方法着色:以中心为轴,在面具左边上完颜色后,就趁湿往右边按压,要注意色彩之间的对比。
3、在面具左右两侧穿上橡皮筋,扎紧。
示范之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在大屏幕上依次显示各种各样的面具,供学生制作时参考。多媒体播放轻音乐,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三、自主参与,大胆创新
学生们为了能够参加化装舞会,都想表现一下自己别出心裁的设计,因此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设计、制作中来,他们神情专注,仔细认真。老师巡视课堂时,发现学生的作品构思奇特,造型新颖,千姿百态。有的制作一只小鸭子在游水的面具,有的制作一个小丑的面具,有的制作一个京剧脸谱的面具,有的制作一个篮球面具……这些面具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惊讶,充分展示了孩子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没有受到老师太多的暗示、干扰或束缚,作品带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坦率地说,在这里任何条条框框的东西,都显得单调和苍白。在《面具》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一堂成功、有效的美术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美术课堂应该通过创新思考求进步、求发展,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手段,并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呈现课程内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进行“化装舞会”,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和需求。我通过精心创设情境,控制教学节奏,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对小学生来讲,兴趣是他们认知活动的动力,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基础,当他们对所学的对象有强烈的兴趣和表现欲望时,他们的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创新,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防止因循守旧、千人一面的现象出现。在面具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宽松的课堂气氛及兴趣盎然的目标,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通过想想、看看、画画、做做,学生们自由、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认识,激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愿望,他们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成果和快乐。
4、教学艺术不在于苦口婆心地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不要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引导学生去体验、思考、判断,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展示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想象,表达他们的思想。要懂得,教师并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主体,而应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本,要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教学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只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都能够得到释放,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目标,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孩子一定可以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第五篇:小学美术《节节虫》案例分析
美术案例评析
(2012-03-06 12:46:39)
转载▼
标签: 分类: 美术资料
教育
案例一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美版艺术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16册第3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授课教师:吴琼洁(江苏省天一中学,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
【案例评析】
中国画教学一直是各种教材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吴琼洁老师讲授的“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美术教材第16册第3课,下面对本课做一个点评。
一、《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的教学亮点
(一)打破常规教学,重点对国画形式美感的赏析
以往的中国画教学,通常是讲技法,强调笔墨的处理,内容显得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感到难度较大,从而逐渐失去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实施使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也随着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加强了实践和探索。“中国画的形式美”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中国画的笔墨、色彩、形象和章法之美,了解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从而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美。吴老师在上这节课时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观察、讨论,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重视交流与合作,体验新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重点解决一至两个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大胆的交流和探索,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描述得非常自信和大胆,使师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了中国画文化的熏陶,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为作业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老师注意到了前后的连贯,从开始欣赏时就重视对长卷形式的展示,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示了《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为学生最后完成作业做好了铺垫。这节课中,突出的一点是有机地将传统的笔墨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示了校园的优美景色和地方文化的景象,使学生平时能见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同样在中国画中得到表现,体现了中国画的亲近感。由于作业形式的改变,没有过分强调笔墨技巧,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的兴趣很浓,小组配合相对默契,学生表现时非常大胆。尽管最后看到的作品比较稚嫩,但其中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学校、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讲,整节课的节奏把握较好,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手段丰富,学生参与度很高,切实解决了教学难点,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课堂提问中,教师的语言不够准确,如“这些中国画都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这个形式到底指的是装裱形式还是画幅的横、直、方、圆和扇形的呈现形式,教师并没有表述清楚,因此第一个学生就回答的是“框裱”。但在后面的讲授中,教师实际上是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屏幕上出现的册页和学生说的框裱属于装裱形式,一位学生说的手绢属于材料的不同,因此这一段的知识讲授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
(二)在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环节中,如果每组学生手头都有一些校园或家乡风光的资料,再进行创作,完成的作品效果可能会更好。
希望老师能根据以上提出的不足,抓住这些细节,深入研究,认真细致地做好课前准备,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案例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美社艺术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15册第3课《可爱中华》 授课教师:党威(北京市第八中学美术教师,中学高级)评析教师: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特级教师)
【案例评析】
党威老师讲授的《可爱中华》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育标准实验美术教材第15册第3课,可爱中华一课是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这块土地的美丽、神奇和魅力,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下面对本课做一个点评。
一、《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的教学亮点
(一)教师恰当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资料,通过群策群力,不依靠老师,试着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由于是自己来探究,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也更容易产生兴趣,教学效果不同于单纯的老师讲授。本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如帮助学生分组,给学生提供线索,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实施探究。教师把壮丽山河、民族建筑、华夏文明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四个专题教给学生,让学生从四个专题出发,结合美术知识,去寻找伟大祖国的璀璨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瑰宝的热爱,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同时,在这节课中教师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成功。因此,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
(二)学习方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安排学生以分组学习的形式,并采用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加了参与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为了增加本组成绩争先恐后举手,场面非常感人。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以自己的学识激发和带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将教学引向深入。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踊跃的抢答环节中锻炼了自己,在活动中深入学习,在对事物的评述中提高,促进了团结协作,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本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
(一)学生分组对课前准备知识进行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能让学生准备的更充分些,在讲台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解,而不是照稿选科,课堂效果会更好,下面的学生也更喜欢听。
(二)在每一组同学对知识介绍完之后,教师应做适时的总结,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应该为学习知识服务,热闹的形式不应该成为影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因素。希望老师能根据以上不足,抓住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研究,突出教学的重点,学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与分析
(2011-01-09 14:03:25)转载▼
标签:
杂谈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录象和图片,使他们能更好的感受生活中的飞行方法,对比艺术绘画作品中的奇特魅力,从艺术欣赏中了艺术,激发起学生设计的兴趣。其次,为了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完成画稿的设计、人物形象的提炼。最后,让每个组推选一名代表,展示本组设计制作的艺术形象,教师组织比赛,希望同学们能够“异想天开”。
(以欣赏观看教学范图,为主,通过老师讲太空,科幻故事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太空世界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引趣,挂出宇宙飞船,宇航员,飞碟等图案,让学生看图想问题。图上的物体是些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回答后,再挂出两幅完整的太空,科幻作品,介绍一间单的太空知识,和人类深索太空奥秘的活动,将学生的兴趣引向教学内容----太空世界。
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鼓励他们:“在作业纸上大胆地画出你想象中的太空世界”,提示”:外星的小朋友来地球了,你和同学一起迎接他门”。“你乘上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等等,这种提示,意在向学生暗示作画时要有一个中心内容(即:作品的主题。)学生按照这一思路决定画题后,再想象作画,画出的作品构图完整,内容丰富。[注;对个别胆小的,迟迟不敢动笔的学生,发现后立即进行个别鼓励:“你别怕,想到什么,如果真的画的不好,老师会帮你修改的。”听说老师要帮助修改,学生胆子大了,也能大胆着,且效果不错。]
课后总结);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圆满,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科幻作品。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作品背景色涂的过浓过干,遮住了蜡笔线条,影响了画面效果,正确的背景色应涂淡彩。课后反思:通过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追求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学习,创设了一种自由、和谐的双响交流的教学氛围。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按排不同的学习小组。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美术活动《漂亮妈妈》案例评析
作者:聚优时间:2014-02-12 “艺术的表面是形象,艺术的背后是情感。”绘画活动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让幼儿画其所画,画其所想,使幼儿按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所画,注重引导幼儿的情感因素,只有情感才能爱画画,才能有激情,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好作品。本次活动,我结合三八节与自己的个人小课题,选择适合幼儿有感情体验的内容——身边熟悉的家人(妈妈),设计了中班美术粘贴活动《漂亮妈妈》。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3月8日是妈妈的节日,感受妈妈的爱,了解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妈妈,培养爱妈妈的情感;同时能合作着大胆利用各色废旧布料为妈妈设计新装,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体验美术创作活动的乐趣。
在本活动中,各个环节能紧紧相扣,过渡自然,但评价却很低,存在许多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导入
活动开始,我以一首《我的好妈妈》直接导入,引导孩子讲述妈妈的好,让孩子们孕育对妈妈的爱意。随后我又小结:妈妈平时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你,真辛苦。妈妈做那么多事情,都是为我们。此刻,你想她吗?在妈妈节日马上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起为妈妈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好吗?很好的渲染了孩子与妈妈间浓浓的爱的情感。
二、活动过程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活跃,敏捷,深刻,想象丰富,幼儿如果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因此,在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美术的教与学。本次活动是布料粘贴,通过用剪刀把各色布料裁剪成各种形状,并大胆为妈妈拼贴衣服。在孩子操作之前,我用循环激发策略,引导幼儿思考的过程是:感受―表达―感受―表达。第一步引导孩子欣赏范画中人物的着装;第二步让孩子大胆的表达;第三步再次欣赏,引导孩子感受“画中妈妈的衣服材料和制作方法”,第四步引导孩子思考“你想为妈妈设计一件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色彩、什么形状拼贴成)"。孩子的思路被打开后都踊跃的发言,呈现给我一件件活灵活现的服装形象。活动前,我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能力不同,而且裁剪一直是废旧布料粘贴与制作活动中的一大难点,所以本次活动我是以小组合作式开展的。活动中,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强项,有裁剪的、有设计与指挥的、有涂固体胶的、有贴布块的等等,能力强的自然在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豪感;能力弱的在活动中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创作,我尽量不妨碍他们,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三、评价
活动中,为了不妨碍孩子们的活动,我一直以旁观者的生份巡回观察着。着重指导 了孩子们的分配合作,而忽略了对作品的评价与针对性的指导。虽然活动中,孩子 们玩的很快乐,但每幅作品都是粘贴的孩子就把裁剪的孩子剪下来的随意粘贴,最 后每幅作品都是花花绿绿的,致使孩子在技能上面没有得到提高。在活动的最后,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做一个和好的集体评价,所以我个人觉得,评价这一块是本 次美术活动中的一大败笔。
四、努力的地方
俗话说:“缓进缓退,不进则退。”在本次活动中,自己觉得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与自己期待还有很大距离,是自己没有注重平时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和提高:
1、幼儿美术技能上应有大幅度的进步,不能停留在原地。
2、采用教学研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逐步提高美术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3、自身的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与幼儿平等相处。
4、注重平时上课的习惯养成和经验积累,做好每一个细节,力求把每一节课都上到完美。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自己的教学技能应该有进一步的提高。
小学美术《节节虫》案例分析
去年在教研组活动时我组一位美术教师上了《节节虫》一课,课后我和几位老师们一起评了《节节虫》这课,受益颇多。实录片断:
(老师从玩具选秀开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各自所带的玩具拿出来,请每一位学生推荐一种自己喜欢的虫类玩具,并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生:说出自己喜欢这个玩具的理由。
生:可爱、手感好、玩起来带劲、功能齐全等。师:那么今天老师也带了一些玩具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些节节虫的玩具---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节节虫的玩具。
(揭示课题:《节节虫》)
师:同学们大家一起看一看,说一说,这些节节虫的玩具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
生:虫头、虫身(分节)、虫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请你们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形状概括一下这三个部分好吗? 生:虫头——不规则形
虫身——圆形、椭圆形 虫尾——梯形、长条形
师:同学们,大家找找看,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些形状? 生:有
师:同学们,那我们一起用这些形状(根据各自所带的材料)来拼出一个个节节虫玩具吧!
(学生用各自所带的材料进行制作。)
师:提醒学生想一想,用不同的材料装饰或添加节节虫得细节部分。(接着教师就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在此就《节节虫》这课来谈一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听课评析吧: 评析1:
亮点一课前准备充分:本课学生在老师课前的布置下,准备了彩色纸、剪刀、气球、纸盒子,塑料杯、羽毛、绒线、夹子等等材料。品种非常丰富——这么丰富的材料既可“就物造型”,又可“依思择物”!是啊,看似简单的课前准备反映出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自己准备制作材料”!若是提供材料统一发放,省得要老师多次要求,督促检查!这样做,看似是教师考虑周全,其实是思想上不敢放开,既低估学生的自理能力,又限制了孩子个性发挥。而自备材料让学生们在制作时,相互间能耳闻目睹,对各种材料的材质、造型、色彩的运用有了多重把握,材料的多样化更有利于个性化的作业。
评析2:
亮点二老师对各类学生的包容和理解:就本课来说:急性子喜欢边做边改,慢性子喜欢先设计后制作,优柔寡断者喜欢“广览众书,择其优者,而摹之”。学生的气质、性格不同,制作过程中实施制作的方法、速度当然也不同。这节课自始至终老师放下了架子,平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随其根据自己的个性喜好选择内容和方法;让他们想其所想,做其所做,让他们“为所欲为”后引导其“大有所为”。这样的学生和作品自然能爆发出个性色彩来了。评析3:
亮点三老师从玩具选秀开始导入新课:为了激励学生创作的热情,老师从玩具选秀开始导入新课,请每一位学生推荐一种自己喜欢的虫类玩具,并说出推荐理由,然后引导学生制作出所推荐的虫类玩具。如此情景的设置让学生乐于接受,且兴致极高,让孩子在课的开始就产生了对节节虫的兴趣,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此后又在交谈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也在愉悦的情绪下了解了本堂课的作业要求,为后来小朋友制作好节节虫的埋下了伏笔,从中掌握了目标中该了解的相关的美术知识技能。所以说在美术教学中情感教学手段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对美术教学要有执着的追求,要走出新路来,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不是彻底的决裂。而是要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境”,充分的挖掘学生潜智,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真正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和审美价值观。
总体评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第4册教材中的第7课,属[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在上节课制作吊饰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制作节节虫。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这节课要在教师的鼓励和赏识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在游戏中融看、做、玩于一体,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其次是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氛围,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本课在上的过程中虽并没有借助很多的现代媒体辅助手段,来尝试激活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空间。教师只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如何制作有趣的节节虫,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的评价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