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高二历史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4-29705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3 05:38: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二历史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45分)

1.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涉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D.世界市场的作用 2.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纽约股市暴跌

B.市场和消费的矛盾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世界市场的形成 3.《洛迦诺公约》主要协调了()

A.英国与法国关系

B.美国与英法关系

C.美国与日本关系

D.法国与德国关系 4.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民族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A.佛朗哥叛乱

B.德意法西斯大力援助叛乱分子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

D.英、法、美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

绥靖政策是30年代伴随战争策源地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据此回答5~8题。5.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A.墨索里尼上台,“二二六”兵变

B.希特勒出任总理,广田弘毅组阁

C.希特勒就任元首,“九一八”事件爆发

D.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日本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 6.绥靖政策的实质是

A.避免战争,争取和平,缓和矛盾

B.牺牲别国,保全自己,纵容侵略

C.害怕战争,纵容侵略

D.牺牲别国,纵容侵略,祸水东引

7.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

A.赢得备战时间

B.纵容德国侵略苏联

C.避免战争,争取和平

D.争夺世界霸权

8.二战前夕,导致法西斯势力嚣张的主要外在客观原因是()

A.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同盟

B.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C.反法西斯国家缺乏统一行动

D.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9.30年代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的矛盾

10.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支持法西斯

C.人民厌恶战争

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11.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

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

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制裁 12英国学者F·S诺瑟治说:“正是洛迦诺公约而不是慕尼黑,使东欧向德国敞开了大门”。这是因为洛迦诺公约中明确规定()

A.德国与波、捷的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B.德国和法国领土现状不可更改

C.德国与比利时发生领土争端后的处理办法

D.法国与波捷互助,防备德国进攻

13.下列关于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粉碎了英法奉行的绥靖政策

B.表明苏联采取了“中立自保”政策

C.使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备战时间

D.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B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15.下列各项属于1938年慕尼黑协定内容的是()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国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D.承认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16.导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矛盾的激化

C.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

D.苏联的参战

17.德国突袭波兰后,英法作为盟国对德宣战是根据什么条约的规定()A.国联章程

B.英法波同盟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凡尔赛和约

18.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领土联成一片,是在____________事件之后()A.意结成法西斯同盟

B.吞并奥地利

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轴心国同盟正式建立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B.民族解放战争

C.民族自己反击战

D.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0.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21.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A.德黑兰会议

B.开罗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雅尔塔会议 2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下述四次战役的顺序是()①莫斯科战役②诺曼底登陆③不列颠之战④中途岛海战

A.③④①②

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A.1945年9月,意大利投降

B.1945年5月,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C.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1945年9月,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4.“完全毁灭纳粹的一切形式和制度,俾使和平与民主的敌人不致卷土重来。”这句话最初出处应为()

A.开罗会议决议

B.德黑兰会议决议

C.雅尔塔会议决议

D.波茨坦会议决议

25.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盟军联合军事行动有()①西西里登陆②中途岛海战③不列颠之战④诺曼底登陆⑤阿拉曼战役 A.①②④

B.①⑤

C.①④

D.①②③④⑤ 26.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关键是()

A.日本长途跋涉,美军以逸待劳

B.美军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

C.美军采取伏击战术

D.日军指挥失误

27.对1943年二战形势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蒙哥马利率军赢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B.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成为二战转折点

C.北非战场以盟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D.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2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原因是()A.它是欧洲最主要战场,抗击着德军绝大部分兵力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C.苏德战场面积最大,时间最长

D.德国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创

29.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和英美共同发表宣言或公告,这说明()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侵华态度较之战前发生了根本改变

C.英三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 D.英美为了中国的领土而对日作战

第二篇:第二次世界大战 测试题

第八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结构

一、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最高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其他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战争的欧亚策源地形成;英法对德意日的侵略实施纵然政策。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战火扩大:北欧、西欧、灭亡法国——袭击不列颠(1940年,英国)——突袭苏联(1942年6月,规模进一步扩大)——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反法西斯斗争:

(1)1942年初,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2)政治上: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3)军事上: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盟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

5、结束:欧洲战场:1945年5月,德国投降。太平洋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二战结束。

6:影响:(1)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

基础巩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A、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2、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首相张伯伦一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国比作为一个主权国更有利于英国”的主要依据是()

A、波兰被占领有利于德国进一步进攻苏联 B、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C、波兰保持主权独立会打破欧洲的均势 D、帮助波兰会削弱英国实力

3、“俄国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二战中丘吉尔的这句话表明()①法西斯国家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②法西斯国家也是英美等国最大的威胁 ③英美要援助苏联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逐渐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2005年5月9日,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齐聚莫斯科,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转折点是()

A、百团大战 B、斯大林隔了战役 C、珍珠港事件 D、诺曼底登陆

5、美国总统曾发表了“国耻日”的演说。这里所说的“国耻日”应该是()A、来客星顿的枪声 B、经济危机的爆发 C、珍珠港事件 D、朝鲜战争的失败

6、下列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A、决定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答应在欧洲战争结束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启迪是()①只要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 ②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所有国家都应该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④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8、二战爆发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①牺牲小国利益,谋求大国安全 ②调整对德政策,以谈判代替冲突 ③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攻苏 ④以守为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是()A、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采取纵容政策 B、慕尼黑阴谋

C、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 D、英法坐视波兰被德国灭亡 10、1940年罗斯福发表“炉边讲话”时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这个国家是指()

A、英国 B、法国 C、苏联 D、波兰

1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表明()

A、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建立合作关系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不如资本主义之间矛盾尖锐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失 D、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敌人

12、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胡锦涛讲话

(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苏两个国家人民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请指出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例典型战役。

(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已过去了60年,但历史的伤痛教训不能忘怀。根据所学所感,写一句话。

13、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的译员施密特的回忆:“我不只一次地听到希特勒说过: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也进军莱茵区,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材料二 希特勒又说:“英国是我们的敌人,和英国人冲突,将是生死存亡的战争。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是不能打一场世界大战的人物,在最近几年,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 材料三 引自一位德国将领在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抵抗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经过波兰时,在西线与23个德军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1)材料一中希特勒进军莱茵区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紧张?(2)希特勒是怎样实施“先对付西方,然后再回头对付东方”战略的?(3)材料二中所说的德国和英国的冲突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冲突?

(4)材料三中所言“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的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14、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材料一 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 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

——《丘吉尔的一生》

材料三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丘吉尔的一生》

(1)材料一、二、三的历史背景是否相同?举例说明。(2)在上述材料中,丘吉尔对德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在材料一、三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15、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对一个强大邻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报多大的同情,但总不能为了他而不顾牺牲一切地使大不列颠帝国卷入这场战争……”

——1938年张伯伦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的演说 材料三 “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和谈。我们将在陆地上、海洋里、天空中与他们战斗到把一切敌人消灭为止。……任何反对纳粹主义的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我们将进一切力量帮助俄国人民。”

——1943年6月丘吉尔的讲话

(1)“强大邻国”和“小国”分别指那两个国家?张伯伦的言论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英国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英国的政策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从上述材料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5 BAABC 6—10 AABBB 11A

12、答:(1)第二次世界大战。(2)中国: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3)日本投降。(4)远离战争,维护和平。

13、答:(1)希特勒已经撕毁《凡尔赛和约》;害怕英国的干预。(2)进攻波兰、北欧、西欧、灭亡法国、突袭英国之后与1941年突袭苏联。(3)带有争霸性质。(4)希望德国在灭亡波兰后进攻苏联;结果自食其果,英法先于苏联遭到德国的侵略。

14、答:(1)不同。材料一发生在一战前,理由有二,即“圣彼得堡”是沙俄时的地名;材料中显示了英法俄在谋求结盟(即三国协约);材料二是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干涉时期,因为有“前俄罗斯帝国”的称号和“政治问题”、“军事远征”等信号。材料三是二战时期,因为时间是在1941年。

(2)“一战”前,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为战胜德国,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俄的利害冲突,谋求与法俄结盟;“一战”后初期,为扼杀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英国试图利用德国去遏制苏俄;“二战”爆发后,英德再次成为交战对手,丘吉尔认为只有联合才能取胜,战胜德国法西斯。(3)材料一中称沙俄为“魔王”是因为沙俄一贯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争夺巴尔干地区、中东和远东地区的角逐中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材料三中称苏联为“魔王”是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的社会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4)外交政策是始终以英国的利益为转移。

15、答:(1)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纵容德国侵略的政策(绥靖政策)。(2)由纵容侵略到坚决抵抗。(3)支援苏联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因为法西斯德国成为英国、苏联的共同敌人,只有联合苏联才能打败法西斯,才能维护英国的利益。(4)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决不能姑息、纵容,要坚决抵抗。

第三篇:浙江省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卷含答案

高二历史科试卷

本试卷共分为二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即形成了

A.对法国的两面夹击 B.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C.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三面包围 D.统一的德国

2.戈培尔在日记中写:“1939的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计划是

A.吞并奥地利 B.灭亡法国 C.进攻波兰 D.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希特勒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这里“腾出手来的时候”是指

A.敦刻尔克大撤退 B.不列颠之战

C.法国投降 D.轴心国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4.二战开始以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A.是为了阻止德国的侵略 B.是确保一些小国的安全 C.是对一些国家的侵略 D.是配合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5.“二战”初期,法西斯德国占领丹麦、挪威的主要意图是

①占领英国 ②控制波罗的海与北海交通要道 ③为发动西线攻势作好准备 ④控制瑞典铁矿输往德国的交通要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二战”时波兰灭亡与法国溃败的共同原因是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 B.都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C.意大利趁火打劫 D.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

7.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敦刻尔克)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这句话的确切意义是:

A.英国远征军避免了毁灭的灾难 B.鼓舞了英法军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和合作

8.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9. 18.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相似表现有①曾以“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②为捞取战利品而决定参战③美国参战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④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好转主要表现在:①苏军转入战略反攻 ②北非战事结束③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④欧洲 得到全盘成功,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摘自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摘自1942年5日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 间的互不侵犯条约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而且还不单单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条约的意义主要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欧洲的两个最大国家已同意结束它们之间的敌对,消除战争的威胁,并相互和平共处。也正是这项公约,在欧洲的战场缩小了,而且它即使还不能证明欧洲有可能完全避免战争,这种敌对行动的范围现在也将受到限制„„依靠这项公约,苏联就不必再被迫让自己卷入战争,不管是站在英国一边反对德国,还是站在德国一边反对英国。”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联当时对日本侵华采取的态度及采取该态度的原因。(4分)态度:不干涉,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原因:维护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莫洛托夫是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4分)。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苏、德双方这样做的首要目的。(4分)

评价:能够消除战争或缩小战争的规模,避免将苏联卷入战争。

首要目的:苏联以此避战自保,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德国以此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苏联政策的实质。它带来了怎样的危害?(6分)

(3)答:实质:纵容侵略。危害:助长了日本和德国的侵略气焰,给欧洲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苏联因此放松了警惕,导致了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28.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去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8年9月27日的广播讲话

材料二 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住敌人。——英法联军司令的命令

材料三 在英法对德宣战的一年时间内,没有同德国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争,史称“奇怪战争”。

材料四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历史科试卷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所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英国所顾虑的是什么?(4分)

(1)德国企图割占苏台德区进而吞并捷克斯洛伐克。(2分)

英国怕引火烧身,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与希特勒达成妥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4分)

(2)材料二中用以遏制住敌人的“延伸线”具体指什么?(1分)结果如何?(3分)

(2)马奇诺防线。没有达到。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入法国境内,并很快迫使法国投降。

(3)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外交政策?(1分)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实质。(2分)材料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3)绥靖政策。(1分)实质是牺牲他国利益来保全自己。(2分)

不相同。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材料四反映了丘吉尔要与德国血战到底的决心。(3分)

(4)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与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2分)造成哪些严重后果?(2分)

(4)材料三中的“奇怪战争”是材料一、二绥靖政策的具体表现。(2分)后果:坐视波兰灭亡,失去有利战机,致使英法盟军在德军的进攻面前损失惨重,法国投降。(2分)

历史科试卷

第四篇: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怎么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眼股的胜利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转折点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步骤

1.导入:经济危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灾难,让我们通过几张珍贵的老照片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惨况。

图片为1929年10月的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急剧下跌,引发全国银行倒闭,金融业者齐聚华尔街,史称黑色星期四。这场经济危机也无可避免的波及到德国等国家。如图,通货膨胀使得德国银行的储蓄状况迅速陷入恶化。

受此危机影响,德国的银行纷纷倒闭,对外贸易额锐减。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2.纳粹政权的建立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整个德国陷入绝望时,他们不失时机的展开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在政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与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并积极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还解散取缔了除自身之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镇压并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1933年五月的一个夜晚,德国柏林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但是人们定睛一看就会发现,往火堆中抛去的不是什么柴草等燃料,而是成千上万册精美的书籍,而指挥这次焚书的德国领导人居然欢呼:火光照亮了新时代!思考一下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组讨论。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焚毁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妄图毁灭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3.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 在德国纳粹政权建立时,意大利和日本也先后出现了野蛮的法西斯专政。各国法西斯都做了哪些暴行呢?

德国希特勒在狱中口述的自传《我的奋斗》中,大肆宣扬种族主义,日耳曼人是优等种族,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在他执政期间,一步步加紧对犹太人的迫害,甚至掀起了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不得经商,不许担任公职,并被限制行业,不得参军,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等等。商店拒绝向犹太人出售商品。法西斯分子还对犹太人发动恐怖袭击,捣毁他们的住宅和商店,上图为满街碎裂的玻璃,史称水晶之夜,在法西斯的迫害下,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

在意大利,墨索里尼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扩张,对埃塞俄比亚进行侵略,并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而同样面临着严重经济社会危机的日本法西斯早就对中国物产丰富的东北领土觊觎已久,1931年九月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军部是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2月,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高度国防国家”加速对外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思考一下: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4.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地抵制和制裁。德国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英法希望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1938年9月,德意日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史称慕尼黑阴谋。

西方大国对德意日法西斯在世界各地的侵略表示不满,但又惧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于是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人们把这种政策成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思考一下,这种政策的推行会有什么影响?

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5.战争的扩大和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波兰军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没能挡住德军的进攻,不久后,波兰覆灭。

思考一下,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你能试着总结一下二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吗?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2.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3.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二战爆发具有催化作用 4.法西斯专政和侵略、扩张时主要原因

5.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美国推行中立自保政策,苏联避战自保,客观上推动了大战的爆发

1940年四五月间,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1940年5月,英国首相丘吉尔上台,号召人民坚决抵抗法西斯。

1941年6月,德军向苏联发动侵略战争,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军英勇抵抗。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军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思考一下,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不对,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军已经对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进行侵略,所以说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第五篇:高二月考历史选修一

新乡县一中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选修一)

命题人:刘乐辰 2013.3.26

一、选择题(40*2=80分)

1.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措施,说法正确的是:

①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 ③按财产决定公民的政治权利 ④创立五百人议事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①“平原派”②“山地派”③“海岸派”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 D、平民民主政治

6.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 7.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 B.克利斯提尼改革 C.伯利克里改革 D.庇西特拉图改革

8.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9.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10.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

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11.从商鞅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兵家

12、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 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 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1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6.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7、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 ②推行均田制 ③易服装 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18.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 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推行“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C.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 D.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22、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3、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2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2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26.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1]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27.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夏种、秋播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28、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29、王安石变法中的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0.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31.宗教改革的实质是

A.新教各派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B.天主教会内部各派争权夺利的斗争

C.封建君主摆脱罗马教廷的斗争 D.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32.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的欧洲国家是

A.意大利 B.西班牙 C.德意志 D.英国 33.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C.教皇 D.《圣经》

34、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宗教“异端”思想的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③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下列对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的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36.穆罕默德·阿里对土地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 B.没收违规宗教地产 C.将全国土地平均分配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7.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创办了军事工业 B.都创办了民用工业

C.都改革了政治体制 D.都建立了新式海军 3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促进了埃及的统一和振兴 C.改变了埃及的社会性质 D.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9.“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基于这一思想,阿里改革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民族工业 C.发展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40.下列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B.奠定了埃及近代化的基础

C.使埃及逐渐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殖民统治 D.使埃及彻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

注:[1]《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作者是东魏杨炫之。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谬(努)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努(奴隶)。——《史记·券68商君列传》

材料二 在王安石的心目中,工业、手工业的生产,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这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商业重在货物流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别人交换的纽带,这也是跟他前辈人以及当时守旧派的观点相同的。王安石与守旧派不同之点又是什么?有如守旧派认为“谷重而农劝”,那是很消极的;王安石则主张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土壤,鼓励农民安业、大力垦荒等,官府要积极参与农事、干预农事。又如守旧派对手工业一向忽视,对商贾力求限制其活动范围和方式;王安石则主张调节日用器物的需要,官府直接参与并干预其商业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封建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放任政策,扶助商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主要目的。(2分+2分)(2)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突出倾向和失败原因是什么?(2分+2分)两次变法在政策上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4分)42.材料一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诉等:《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

材料二

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拔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1——10 ABDDBBABAD 11——20 CCDAABADCD 21——30 CDACDBABDB 31——40 DCDBACCBBD 41【答案】:(1)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分)目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富国强兵(2分)(2)倾向:增强政府组织和发展社会生产的职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2分)

失败原因:触及了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违背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2分)

政策不同的原因:商鞅变法时小农经济刚刚确立;王安石变法时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显著发展。(4分)42【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4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

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4分)

高二历史选修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测试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