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24-75153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16 03:55: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2011243231

陈婷燕

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

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出身于贵族,父祖辈为楚国大将、霸气骄横的项羽说出的话真是气冲斗牛,这既包含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体现了不谙世事者的无知无畏。”

再看项羽确立领导地位的钜鹿之战,楚军在于秦军正面对抗中,楚军大将宋义畏首畏尾,不敢直面抗击,当是时正值寒冬,将士寒冷饥饿,项羽重情重义,劝谏宋义不成,在军中发表声明,在博得将士的同意后,杀了宋义,自己带领楚军与秦军抗衡,《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将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战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人“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对于这场战争,历史上的评价有人说项羽暴力残忍、不守军纪、目无王法,但更多的人还是肯定了项羽对众将士的义气。在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中这样写道:“司马迁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在巨鹿之战力挽狂澜、力克强秦的英雄气概。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极大提升了项羽在反秦诸侯间的地位,“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项羽本纪》),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真正意义上的盟主。”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这样描述:“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事实表明,人们认可项羽在钜鹿之战中的功绩是大于他的过错的。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幕,人们说到楚汉之争,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对于鸿门宴的争议也是整部《项羽本纪》中最大的。在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这样描述:“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历年来语文教师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对于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之举,基本上是给予否定的。项羽被看成不听臣言,狂妄无礼,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时至当今,此说仍占主流地位。”这一段话表明了在深远的历史潮流中,鸿门宴中的项羽是遭到批判的,因为事实就是项羽放走了刘邦,导致了最后的战役的失败,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但是也不同声音出现。依旧是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中,“果真如是乎?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正确的。虽说他放走了敌手,酿成后患,但就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分析,是为上策。项羽军40万,刘邦军10万,即使项羽在宴会上杀掉了刘邦,也并不能说他就灭掉了刘邦的10万大军。今日杀掉一个刘邦,说不定明天、后天,从诸侯当中,还会出现什么张邦、李邦来领头与之争天下。而鸿门宴上实际是项羽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夺得关中,既降伏刘邦,又维护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这也合符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说。再说,项羽这样做,也遵守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游戏规则。更何况当时的刘邦还是跟项羽一同反秦,与之称兄道弟的盟友,只不过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已。如果在宴会上杀掉他,则担当了诛杀有功之臣的恶名,难免失信于天下。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是古往今来大度一点的君王所不为的。项羽所为,不失为远见之举。”在我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中的表现,需要分层面来分析,如果是从个人道德上,那么项羽无疑是一个楷模,他不计较刘邦欲私立为王,并且接受刘邦的道歉,以客人身份来招待他,还想刘邦供出了告密者,足见项羽的光明磊落、胸襟开阔;但若从国家的意义上开分析,那么项羽显然是个不合格的领导人,不听信自己人的建议,轻信敌人的谗言,寡谋轻信,没有大将之风。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事情的一方面而不去看反面,对历史评价需要客观有据。

最后看项羽悲剧落幕的垓下之战。在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这样指出:“其次,项羽更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且不说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足以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以及在张大可的《论项羽》中:“项羽的人格魅力就是绝不服输,他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他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但他到了乌江边,眼看在身边的26骑都不能保护,东山冉起的希望破灭,于是毅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以战死沙场来谢幕。因此,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项羽赠马亭长,又送人头给故人,以德报怨,这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照。”兴许是由于司马迁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留有感情,使得后人读《项羽本纪》时,对项羽的形象褒扬的占多数,即使是他失败的战役中。诋毁项羽的也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刘邦集团在外面对项羽名声的诋毁,说他不守“怀王之约”,但其实这一约定也只是怀王与刘邦对项羽的一次打压。除了历史上的刘邦集团的打压外,在现代也有人对项羽过江东产生了怀疑。张港的《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中写到:“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是项羽渡过乌江,也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他并不是碍于面子,而是没有可能性,过江与不过江结果差不多。“”项羽见渡江是死,不渡江也是死,还不如死得慷慨一些,于是他才说出了无颜面见江东父老等话语。”我对于张港的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不应该是这般的理解。项羽先是垓下之战的失败,然后又面对爱人自刎在自己面前,同自己共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无一幸免,而乌江对面的江东父老们,面对自己的战败又会是怎样的失望,在重重压力之下,他选择自杀,这足以见得项羽人格的伟大。项羽的倒下,不是失败,而是以另一种姿态的崛起。

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的最后一段他这样写到:“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是一个缺点很多、优点也很分明的英雄,但在这个个性鲜明、很富有立体感的人物身上,他的每一面都是真实的、活生生的,这恐怕就是这个人物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吧。”

是的,项羽有很多缺点,他面对秦军的被虏将士是残忍暴力的,以至于失去了那一块的民心,因此在后面的逃跑中被老人设计步入泽地;项羽是优柔寡断的,在鸿门宴上心软没有杀了刘邦,错失了最好的时机,导致后来的垓下之战的失败;项羽是寡谋轻信的,项伯的几句求情就让他许诺了。但是,项羽也是胆识过人、刚正直言、坦率磊落的,这些是不容许我们遗忘的。虽然项羽在最后是战败了,但他的英雄形象长久的留在后人的心中,我们勿以成败论英雄。

参考文献: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

为例》

陈曦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探索》

周海军的《项羽不杀刘邦,何错之有——《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

我见》

孙在美的《鸿门宴、垓下之战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张大可的《论项羽》

张港的《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第二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文/者日乐干

翻阅《史记》,满满的都是对司马迁的敬佩。他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他写活了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也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历史,认识了每一个时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后的故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项羽。

司马迁为项羽写了《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让我在恍仿若穿越时空界限,隐隐约约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血染战衣却依然挥戈兵器于千军万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个本该成为英雄却无法成为真正英雄的项羽。项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前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才气,一步步走向事业巅峰,灭秦称霸;后期,则恃一己之勇,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后走向灭亡。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选取项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巨鹿之战、鸿门宴等,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项羽的悲壮人生和复杂性格。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肯定了他的灭秦之功,确认了他在秦、楚之际的实际统治地位。

在巨鹿,面对秦军他率领江东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场面之震慑,让我在看书时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巨鹿,是项羽的一个起点,自那时开始,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见得到应验。

在《项羽本纪》中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鸿门宴”.说的是刘邦和张良到鸿门拜见项羽,项羽在这儿款待了他们。范增几次向项羽使眼色,可项羽并没有理睬。没办法,范增只好让项庄进去舞剑,乘机吧刘邦给杀了。张良看后,知道情况有变,马上叫驭手告诉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趁机逃走。正是这一次的放行,项羽注定与这江山失之交臂。项羽的桀骜不驯让其孤注一掷,让其呈匹夫之勇,让其兵败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鸿门宴中释放了刘邦而唾你为妇人之仁的人们,可是知道在狼烟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声巨吼扛起了天下苍生凄楚目光的胆量。在这长城内外,他挥臂奋杀,在刀光剑影中划出一道血色风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荡荡,败为贼寇胜为王。

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别样的光华,只是这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永远的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入乌江,流入这家乡的水中,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是他宏图开始的地方。他的鲜血让着江水拥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而这也使后世的我们就如李清照所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看了《项羽本纪》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的边缘,无论历史曾是有多么汹涌、多么灿烂,我都只是这茫茫千年历史旁的看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轨迹。这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消逝,而乌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舍生取义是他离开那乱世的方法。自负毁了一切,这也是项羽给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没有完美的结局,而这毕竟不是故事,无法有美好的结局让人如愿。一切已过,历史不将会再现。项羽也有这乌江水归处,也许这也是一种属于他的荣耀吧!

第三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活动单

共3课时 编写人:孙自见 刘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2、学习司马迁通过几件事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的写法。

3、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

活动目标:

朗读全文,重点研读文章1--4段。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

所戮者()力能扛鼎()惮籍()惴恐()田父绐日()自度()刈旗()舣船待()苗裔()活动二:研究文本第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1、2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毋妄言,族矣。②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③以是知其能。

3、特殊句式:

①为秦王翦所戮者也。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③与籍避仇于吴中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③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三、问题探讨。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活动三:研读文本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无不膝行而前 ②项王军壁垓下 ③项王则夜起

2、重点实虚词:

①九战,绝其甬道 ② 楚兵冠诸侯 ③诸侯皆属焉

3、重点句:

①皆沉船,破斧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③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研读5、6段。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2、重点句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⑤亦足王也 ⑥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2、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研读7--9段

2、总结全文,小结项羽的人物形象。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乃持项王头视鲁 ②豪杰蜂起 ③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④然羽非有尺寸 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⑥自矜功伐 ⑦何兴之暴也

2、重点句

①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去:放弃 B、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敌:敌军 C、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D、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示:请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冠军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壁:营垒 C.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 当:当作 D.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属:一类人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B、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C、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D、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D.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古今相同的一项是()A.项梁怒之。籍日:“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B.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C.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D.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7.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 A.梁掩其口,日:“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B.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马童面之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8.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c.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翻译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3、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7、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8、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参考答案

活动一:顺畅朗读课文,把握重点字音。(略)活动二:研究文本第一、二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1、2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动词 ② 意动用法

2、重点实虚词:

①完毕、终了 ②部署、约束 ③因为这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③状语后置

4、重点句子翻译:(略)

三、问题探讨。

(2)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毫迈不群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毫迈不群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5 拒纳良言,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活动三:研读文本三、四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3、4两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活用词:

①名词作状语 ②名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

3、重点实虚词:

①断绝 ② 居----之首③代词,项羽

3、重点句:(略)

三、问题探讨。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第二课时

活动一:研读第五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实虚词

①退避 ②同“服” ③欺骗 ④山的东面⑤形容汉军之溃败 ⑥跟随

2、重点句(略)

三、思考讨论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试剖析。

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活动二:研读第六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这一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在这时 ②土地方圆③怜爱 ④背(向)⑤称王 ⑥向西进兵

2、重点句(略)

二、思考讨论

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夺人。她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悲壮惨烈,气壮山河,英雄无悔,本色不改,可敬可畏,可歌可泣。

第三课时 活动一:读研读7--9段

一、小组合作,疏通7--9节。(略)

二、梳理重要文言知识点:

1、重点虚实词

①同“示” ②像蜜蜂那样 ③凭着,效法 ④微小的权势⑤治理 ⑥夸耀⑦突然

2、重点句(略)

二、思考讨论

通读全文,概括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活动二: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A、2.B. 3.C、4.C.5.A.6.D.7.B.8.c.

二、翻译(略)

第四篇: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深入阅读人物传记。了解项羽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

2.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认识、评价;

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4. 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总体把握《项羽本纪》的内容,了解《项羽本纪》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2. 通过品读第1—2节了解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从而自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3. 通过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4. 品读第3节,疏通文意,了解巨鹿之战,并掌握各种文言现象。通过把握“巨鹿之战”,分析并了解项羽的将帅神威。

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让大家查阅有关项羽的故事或诗文,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明确:(1)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故事

(2)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

二、内容介绍: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项羽身世及其性格中“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并以个性化的语言,初步展现共心胸器度;“巨鹿之战”部分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情节与文字,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则通过帐中别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等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表现出司马迁极为高超的人物形象的刻划艺术。

三、品读第1—2节: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品读,归纳项羽早期性格特点。

1、疏通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归纳文言现象

第一节: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第二节:②去:放弃,丢下。③竟学:学到底。“竟”,终于,完毕。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⑤请:求,要。书:信。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⑥以故:因此。已:止,了结。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都不如项梁。⑧繇:同“徭”。⑨阴:暗中。部勒:部署,组织。宾客:“指客居吴中依附项梁的人。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⑩妄言:胡乱说。(11)族:灭族,满门抄斩。(12)扛:两手对举。(13)虽:即使。惮:害怕。

2、在理解了文意的基础上提问:第1、2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一介绍项羽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戮; 二介绍项羽少时由项入吴后的学习情况(求学项梁),突出“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观秦王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彼可取而代也”(观帝出游)。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文章开头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出身武将世家,与楚渊源深厚。

②项羽早年的学习态度以及面对秦王的“言志”所显示出的性格特点,和他以后的成功与失败,有什么潜在联系?

明确:少时即胸怀大志,才智非凡,有叛逆精神。但几次学习“不成”、“不成”、“又不肯竟学”,使之缺乏谋略。

③试比较:三人话语在内容、语气、思想上的异同。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看不起,胸怀大志。(“悍而戾”)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豪情壮志,大丈夫气概。(“津津不胜其羡”)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平等的观念,激励人心。

③说明:按纪传体史书惯例,人物传记开始要介绍传主的家世及生平初期的情况。古人认为“不凡之人,必异其生”,即凡是后来做出非常事业的人,必定会在其人生之初显示某种征兆。本段对项羽的有关描写,似也有此寓意。

因项羽一生的成败都与项梁的影响有关,所以文中对项羽这二层内容的介绍,都笼罩在项梁的形象之中。但项羽的形象已初见端倪。

4、选文随后省略的“吴中起兵”一段,叙述的是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响应陈涉、起兵反秦的情况。

同学们课后可在网上或图书馆找到这段内容自行阅读,想一想省略的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此外,同学们还可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及思考结果写出表达观点,抒发感想的议论文章;

① 项梁自身的性格器度及其对项羽早期的培养教育,对项羽日后的性格的形成及一生的事业成败,产生了哪些影响?

② 项羽早年情况对其一生起制约作用的事例,对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为未来发展而明确学习态度、培养气质性格、选择事业方面而言,可提供哪些启发?

四、简介“吴中起兵”等省略的有关情节

项羽随项梁在吴中响应陈胜、起兵反秦后,接受如召平以陈胜名义的命令,从江东吴中“渡江而西”。沿途收编或兼并了好几支军队,气势大振。陈胜死后,刘邦也来投奔。项梁采纳范增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怀王。其间项羽受遣攻下襄城,之后项梁又屡败秦军,项羽与刘邦还率军斩杀了秦宰相李斯的儿子李由。一连串的胜利使项梁骄傲起来,拒绝了宋义“将骄卒堕者必败”的劝谏,终于导致以楚为首的联军被章邯所率的秦朝援军击败,项梁也战死,从而使反秦义军在陈胜死后,又一次遭受到重创。秦军则趁机将反秦阵营的赵国君臣及军队包围在巨鹿城,与赵国及诸侯援军形成决战局面。

五、品读第3节:巨鹿之战

1、疏通文意,概括大意。

(1)重要文言词语:

河:这里指漳河。②少利:胜利不多。③釜:锅。甑(zèng,憎):做饭用的一种瓦器。④冠诸侯:在诸侯军当中居第一。⑤壁:壁垒,营垒。⑥纵兵:出动军队。“纵”,放。⑦惴(zhuì,赘)恐:恐惧。⑧辕门:即营门。古时军营用两辆兵车竖起车辕相对为门,所以叫辕门。⑨膝行而前:跪着向前走。“膝行”,有膝盖行走。

2、说明: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使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明代茅坤说,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文中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镇楚国,名闻诸侯”以下对巨鹿之战的正面描写部分,虽文字不多,却极有气势,尤为精彩,值得反复诵读。

3、在巨鹿之战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战争?表现了项羽什么的形象?大量采用短句有什么效果?

明确:明人唐顺之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在这场决定双方胜负存亡的关键性决战中,项羽充分展示出其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他的一生功业发展到了顶峰。故而侧重展现其将帅神威形象。破釜沉舟、势如破竹,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三个“无不”、两个“莫敢”从侧面极力渲染烘托项羽的将帅神威。

4、随堂思考:

(1)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战争描写,与小说中侧重于兵戎相见的正面描写不同,多侧重于双方战略的形成、人心向背、双方的内政、外交等战争诸因素的交代。对战争的交锋场面及结局,一般不多着笔墨。思考这种写法和传奇、武侠小说中侧重交战场面描写的手法相比,有什么好处和不足?

(2)回顾必修三《鸿门宴》

巨鹿之战基本消灭了秦军主力,并使秦王朝内部出现分裂,导致秦军首领章邯投降。项羽在纳降秦将,并在新安坑杀秦朝20万降军后,继续向秦地进军,于公元前206年12月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此时项羽年仅28岁,即成为各诸侯军的统帅,事业上可谓如日中天。

巨鹿之战是项羽等人受楚怀王派遣,从北路击秦时为救赵国而遭遇的大战。同受派遣而从南路攻秦的刘邦,则由于项羽主战的巨鹿之战吸引了秦军主力,而得以长驱直入,率先入关,从而与因战争耽搁而后来入关的项羽,发生了反秦军队中的内部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上刀光剑影的明争暗斗,并由此拉开了继秦代灭亡之后楚汉数年相争的序幕。而项羽性格中的长处短处都在鸿门宴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毕生的功业及生命历程,也以此为标志,出现了重大转折。

鸿门宴一段已选入必修课本,本书对这一段内容予以简单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品读本文所选的《垓下之战》时,对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把握,并由此思考或讨论:鸿门宴的结局对项羽的人生历史和楚汉相争的最终结局,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六、课后作业:

巩固前知,预习4—8小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第4-8节,疏通文意,掌握主要内容。2. 体会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悲壮。教学重点:

1. 掌握各种文言现象。

2. 能用辨证的眼光来看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品读第4-8节:

鸿门之宴拉开了项、刘楚汉相争的序幕,项、刘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政权争夺战。项羽在鸿门宴后进入咸阳,烧杀抢掠后又东归,分封天下诸侯王,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不久又派人击杀楚怀王。刘邦被项羽分封到蜀地为汉王,仅三个月就率先引发了楚汉战争,并于公元前205年春率50万军队东伐项羽。虽屡遭败困,但均得逃脱,并用反间计除去项羽身边的范增。公元前203年,刘、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议和罢兵后,刘邦又违约击楚。几经反复,项羽不断被削弱,终于在公元前202年,被刘邦主力和诸侯联军合力包围于垓下。项羽在悲歌别姬后,率仅28骑残部,与数千汉军展开了生平最后一次“快战”,终于自刎于乌江边。

1、品读第4节:悲歌别姬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并翻译句子。

原文: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解词: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原文: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解词: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这句话,所显示出来的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翻译: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原文: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解词: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翻译: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原文: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译文: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原文: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解词: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译文: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原文:“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解词: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译文:“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原文: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词: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译文: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原文:(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译文: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原文: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解词: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译文: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2)赏析项羽的《垓下歌》,可与刘邦《大风歌》比较

《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明确:《垓下歌》“悲歌慷慨”“泣数行下”体现项羽的多情。无奈的悲愤,表现英雄末路的悲哀。项羽霸王别姬的悲歌形象与他叱咤风云的形象,融合于项羽一身,人物形象丰满。在垓下被围悲歌别姬,主要是渲染一种悲剧氛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的怜惜之情。

《大风歌》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

《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3)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明确:项羽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命运已经降临到头上了。“泣数行下”,一个英雄的哭,一脸英雄的泪。热泪滚滚,迸涌而出,是不可遏止的悲痛,不期而然的流泻。

周围的人一方面受感染不忍看,因同情而跟着悲泣,一方面因敬畏之情而不敢与项羽的目光相遇,怕伤他自尊。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3、说明:

近人郭嵩焘评论“垓下之战”的描述是“项王自叙七十余战,史公独记巨鹿、垓下两战为详。巨鹿之战全用烘托法,……而垓下(则)显出项羽兵法及其斩将搴旗之功。”其实,在司马迁笔下,无论是悲歌别姬还是快战东城,无论乌江拒渡还是“为德”自刎的描写,都能“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阅读时可仔细体味。

司马迁在《垓下之战》中对项羽形象的刻画,不仅极为生动极具神采,极有气势,而且笔法曲折多变,极具戏剧性和艺术韵味。品读本段时,注意细读项王别姬一段,分析其中展现的项羽叱咤风云的性情中的另一个侧面。

二、品读第九小节

1.随堂讨论:自主探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小组讨论)2.教师说明:投影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 思考:以下三位诗人对项羽兵败自杀各持什么态度?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兵家用兵)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得出。(民心向背)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这首诗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气节)

李清照持赞扬态度,歌颂了项羽的英雄气概;杜牧持肯定态度,又对项羽未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表示惋惜;王安石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杀是历史的必然。王安石的诗是针 对杜牧的诗写的,他反驳了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

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明确: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课后作业:

思考:项羽悲歌别姬的描写,后来曾被改编为多种形式的作品。如元杂剧《楚霸王别虞姬》、元散曲《项王自刎》、京剧《霸王别姬》、琵琶曲《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有条件可让学生视、听或阅读相关作品,并指导其分析其与《史记》原文的联系与差异。

第三课时

《项羽本纪》字词整理

用法 词类活用

例句

乃欲东渡乌江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作是王。

把我当作是大王

亦足王也。

且籍与江东子八千人渡江而西

进兵

背关怀楚

豪杰蜂起

马童面之

吾为若德

说明

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

译文:于是(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师,学习。

译文:逞个人之智却不效法古人。王:wàng,名词意动,以我为王,把我当

译文: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仍然

王:破音异读,wàng,动词,称王。

译文:也足以称王。

西:名词活用作动词,向西进兵。

译文: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背:名词活用作动词,离开。怀:句词活用作动词,怀念。公里

译文:(项王)离开关中,怀念楚国。蜂: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蜂一样。

译文:英雄豪杰像蜂群一样起兵 面:名词活用作动词,背(向)。

译文:马童转身背向项羽。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好事。

梁以此奇籍 是奇才。

项梁怒之。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经历的战争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行着前进。

左,乃陷大泽中。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则夜起

用法 古今异义

例句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分裂天下

战少利。

译文:我替你做件好事。

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认为……

译文: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个奇才。怒: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对……生气。

译文:项梁对项羽很生气。

身:名词活用作动词。亲身经历。

译文: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七十多场。

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前进。

译文:项王于是又带领军队向东进发。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排第一名,称雄。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膝:名词活用作状语,用膝盖。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前进。

译文:(诸侯)进了辕门,无不用膝盖爬左: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左前进。

译文:向左走,于是陷入大泽中。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来。

说明

经营:夺取。

译文:欲要用武力征计来夺取天下。分裂:分割分封。

译文:分割天下,分封诸侯。少:稍微。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圆仍有千

期山东为三处

用法 特殊句式

例句

不忍杀之,以赐公。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秦国大将王翦

起陇亩之中

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王。

项梁常为主办。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争的过错。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译文:交战稍有一些胜利。

地方:土地方圆。

译文:江东虽然是个小地方,(可是)土里。

期:动词,约定。山东:山的东面。

译文: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结。

说明

省略句,“以(之)赐公”,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把(它)赏赐给你

1、判断句式,“即……者也”。

2、被动句式,“为……所”。

译文: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被所杀。

省略句,“起(于)陇亩之中”,省略介词。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从平民百姓中崛起。

省略句,“葬项王(于)谷城”,省略介词。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因此用鲁公的礼节在谷城下葬了项省略句,“常为(之)主办”,省略宾语。

译文:项梁常常替(他们)主持操办。“……者,……也”,判断句式。

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省略句,“饮(于帐中)”,省略介词。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就在夜里起身,在大帐中饮酒。判断句。

译文:这是上天(想要)灭亡我,不是战省略句,“出(于)项梁下”,省略介词。的门下。

汉骑追者数千人

左,乃陷大泽中。

泽中。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词性短语

攻击的人都很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组,把(他们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人。

项王军壁垓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略介词。

赏我的人头 四 用法 通假字

译文:吴中的有才能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倒装句,定语后置。

译文:追赶的汉军骑兵有数千人。省略句,“乃陷(于)大泽中”,省略介词。

译文:(项王)向左前进,于是陷进了大判断句。

所字结构,“所”接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名。

所当者:阻挡(抵挡)我的人 所击者:我所攻击的人

译文:阻挡我的人(都被我)击破,我所服气。

省略句,“冠(于)诸侯”,省略介词。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在那时,楚国军队在诸侯中称雄。省略句,“以(之)为”,省略介词宾语。

译文:于是(项王)把手下的骑后重新分)分成四队。

“何……为!”,反问句式。

译文:上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定语后置。

译文:骑着马跟随他的手下壮士有八百省略句,“军壁(于)垓下”,省略介词。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项王在垓下驻扎军营。

省略句,购吾头(以)千金,邑万户,省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和封万户侯来悬

例句

乃持项王头视鲁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项王乃悲歌忼慨

用法 一词多义

例句

乃请蕲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

狱吏司马欣

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

替诸位冲破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分成四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

学成。

遂将王诸侯灭秦

项氏世世为楚将

项梁常为主办。

自为诗曰:“……”

为秦将王翦所戮

说明

视:同“示”,出示,展示。

译文:于是拿着项王的人头出示给鲁人看 繇,同“傜”。

译文:每次吴中有较大的傜役或丧事 忼:同“慷”。

译文:项王于是慷慨悲歌。

说明

书:动词,写信。

译文:于是请蕲县狱吏曹咎写信送到栎阳为:介词,替。

译文:想要替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围。

以为:以,把;为,成为。

译文:于是重新划分手下骑兵,把(他们)书:名词,认字与写字。

译文:项籍小时候,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将:动词,率领。

译文:于是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国。为:是,担任。

项氏世世代代担任楚国大将。为:替。

译文:项梁常替他们主办(这些事)。为:动词,写。

译文:自己写了一首诗说:“……” 为:为……所,被动句式。

译文:被秦国大将王翦所杀。

第五篇: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再读《史记--项羽本纪》有感

文/梁兔子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诗,因为它道出了对一代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无奈与惋惜。也道出了对这位血性男儿兵败乌江,不肯苟活的敬佩之情!

我一直对项羽很崇拜,记得他的破釜沉舟,使得百二秦关终属楚;进经咸阳,火烧阿房;天下之兵莫不屈膝仰视,天下之土莫不尽揽于怀。那份英勇无惧的霸气一直为我所向往,乱世出的英雄总渴慕建立霸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可惜一朝兵败垓下,自谢于江东父老。使我对他的敬仰之情锐减。

记得高三时我第一次读到《史记--项羽本纪》也是想到了李清照的这首诗。那时习作上稍稍得意,所以在考评改的语文考试时,写了一篇名为《我若为王》的高分作文。全文措辞激昂,在惋惜他乌江自刎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种做法的一种批判,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文我这样写着:“你肩负的乃是江东父老殷切的厚望,英勇赴死易,可拂了众多期盼的心。江东自古多才俊,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必不无可能。我若为你,定拿出多于自刎千倍万倍的勇气来正面失败。谋臣铁骑,良将勇士,再来寻觅,待他朝,重夺霸业!”到底那时年少气盛,总将事情想的很简单,以为一腔热血与志向一定能支起颓败的阵势,那么赢得天下何难?而今重读《史记》依旧是《项羽本纪》这里,我却驻目徘徊了,对那篇文章中偏颇的见解不肯释怀!

脱离历史而解历史,本来就如无源之水,纵使激起一两朵水花,也是空有其势。那一年或许我看到的只是他乌江自刎的懦弱,却不曾看到他无扭转乾坤之力的无奈。我只是把他生硬的用历史道路中的兴起与颓落来解读,而并没有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他。

骄傲如斯的西楚霸王,不屑于一切小人小智,坦荡于怀,是不肯像刘邦那样攻略谋术,倘若当初“四面楚歌”的是刘邦,刘邦是断然不会刎颈自杀的,那么或许如今的历史越王勾践就不会是唯一一个以卧薪尝胆换回国家并传为佳话的王者。其实历史存在很多必然性,项羽垓下大败,历史使然。而他刎颈自杀,性格使然!较之刘邦,他缺的是一定得谋略和识人用人的能力,且性格暴躁,()夺城屠城,早已失了民心,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那么失败是注定了。这位二十四岁领兵打仗,身经几十起大小战争,声名远播的西楚霸王,怎么会接受败寇命运!你我于今天纵览历史,兴衰评定各有己见,却不肯原谅这么个血性男儿保留尊严的方式。称其为楚汉之争意料之外的笑料,对项羽来说未免有失公允。

乌江岸边,这个正气的汉子失去的何止是渴慕建立的霸业希望,还有那忠心不二的乌骓马,心爱的女人。倘若退而求其次,他可以保护心爱之人不受伤害,保护钟爱之物不受损毁,那么或许他能健全能屈能伸的王者之气。还赴江东再图霸业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中辛酸与无奈,岂是我们说说作罢!

重读《史记》依旧是这个被历史蒙上悲情色彩的人物,一次次给我震撼。让我不忍偏颇,不忍去用理性审度那看似有些轻率与鲁莽的行为,甘愿用感性的视角如此见地一般的为他说话,为我的那篇幼稚狂妄的《我若为王》深深道歉!

读史可以明理,但有些历史不适合用理性解读。读项羽,我于这里还他一份敬意!

(稿件写于2010年5月10日)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