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坐井观天 郝建萍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师:郝建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朗读感悟,了解他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3、发挥想象,理解寓意。
4、分角色朗读对话,通过表演读,读出它们各自的语气。
重点:通过第2—7自然段,围绕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品读课文,读出青蛙和小鸟各自的语气。难点:了解动物们对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理解寓意,懂得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教学方法:粗读到细读,层层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看图猜成语
2、引入话题:同样的天,它们看到的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一起去探个究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理解题目中“观”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生词。(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检查上节课我们学的生字词)㈠通过猜谜的形式猜出“沿、际、信”,强调沿的第五笔。
㈡快速抢答说字“抬、还、答、错、娃”强调还和答是多音字,给娃换偏旁记忆,错的反义词。㈢检查词语,开火车的形式。(注意奖励)
2、初学课文
大家真的很棒,那么大家有信心学好这篇课文吗?(有)听,这是谁的叫声?(青蛙),那么听,这是谁的叫声(小鸟)
那么小鸟和青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阅读它们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㈠先自由读,找同学读 ㈡男女分角色读 ㈢带着动作、表情读
师:那么可爱的小鸟落在了哪里呢?(井沿上),青蛙蹲在哪里?(井里)
师:好了,我们来看黑板上这口井,我们先来观察,井的最下面叫做井底,井的最上面叫做井口,那么在井口的周围用石头砌成的石壁就叫做井沿,那么接下来我找同学来标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师:非常棒,看辛苦的小鸟飞了一百多里,这一百多里足足要飞一天一夜呢,这么远的路,小鸟都飞到哪里了呢?它都看到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用“小鸟飞过_____看到了______”来进行说话。(学生观看,练习说话)
小鸟飞过这么多的地方,看到这么多的事物,真好!那么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见多识广)
三、深入感悟。
师:这样一只见多识广的鸟,在井里的青蛙会相信他们?接下来,我们来看他们的第二次对话。注意变电,不同的标点语气表达不同。(学生练读,找学生读,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师:青蛙根本就没相信小鸟说的话,对于你来讲,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呢?(自以为是)师:青蛙怎么能这样呢,我们来看青蛙说的这句话(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比较)
师:唉,青蛙真是太自满了,任凭小鸟怎么说它都不停,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是呢,请阅读它们的第三次对话,注意:它们的表情,都笑了,它们的笑一样吗?它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讨论:青蛙笑着对小鸟说心里怎么想的?小鸟笑着对青蛙说心里怎么想的?
师:可怜的井底之蛙呀,它眼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们来一起感受感受。学着老师的动作把注音本卷起来,看看你周边的一切,感觉怎样,看到了什么?
师:哦!青蛙眼前的世界太小了,看到的只是一部分,难怪它会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你们能不能想一想办法,让青蛙看见无边无际的天,真正感受这美丽的世界。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师:真棒!那么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大家课下认真的思考思考吧!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下课!
第二篇:郝银萍
广州车队广九组调研报告
一、班组基本状况
广九组现有职工51人,其中客运职工45人,列车乘警3人,检车乘务员4人。车班共有党员11人,团员12人。由于他们现有的职工主要由我段原有职工、其他单位转岗职工以及振华学院的学员等三部分人员组成,为此班组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乘务员的思想教育,统一认识,稳定职工队伍。他们在扎实做好班组基础工作的同时,结合班组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具有广九特色的工作方法,主要是:
1.在班组管理中,做到“1134”。即:“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一个关键词”、“达到三新标准”和“体现四个要素”。“抓住一条主线”即班组旅客运输安全的主线。“把握一个关键词”即“基于班组实际”“达到三新标准”即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体现四个要素”即对班组安全生产工作产生明显效果,对推动班组整体工作有较好的效果,有经验丰富的、个人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有稳定、团结、向上的职工队伍。
2.在组织旅客乘降作业时,按照硬座车厢实际对角开门,保证旅客乘降安全。
3.发挥网络优势做好思想工作。在稳定职工队伍工作中,广九组党支部根据班组职工,尤其是年轻人多的,上网职工多的特点,建立班组QQ群,邀请班组有QQ的职工加入,和他们聊感兴趣的话题,从另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党支部的凝聚力。
广九组在段、车队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部、局运输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刹风整纪”专项活动和“学标、推标、提高作业质量”活动为载体,以“标准落实一手精、业务标准一口清”为突破口,狠抓班组基础工作,强化安全意识培养,严格落实安全卡控措施,突出车队、车班每月工作重点,强化安全责任落实;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职工队伍稳定,搞好班组全面工作,较好地保持了安全有序可控、作业落实标准、职教培训全面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广九组按照段、车队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在包保添乘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问题
(1)列车员对车内状况不掌握。检查班组,硬座车厢几乎都有这种情况,有的硬卧列车员对车内的旅客人数不掌握,有的列车员做去向登记,车内有多名重点旅客,只记录其中一个或不记录,有中途上的重点旅客不记录,没有重点服务。
(2)列车卫生质量不高。班组没有形成一个高标准要求的管理模式。
(3)各种通告落实不好。在作业中,各种通告词几乎没有,个别列车员连环通告不做。
(4)班组的特色少。特色服务几乎是空白,一些其他车队好的特色服务和段推广的特色服务,在班组都没有。
2.职工的业务素质发展不平衡。
我对“三新”人员无一遗漏的进行了提问,成绩一般,列车员对紧急制动阀的使用和“四防”内容等最基本的常识不熟悉,列车长对他们疏于帮教,职工日常学习还是有差距。
3.隐性问题
列车长在班组管理中还不够大胆,方法比较简单。列车员的工作标准不统一,粗线条的管理比较明显。
三、改进措施
为了使班组工作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目前班组的现状,希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抓好日常培训考核,用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大量的培训任务只靠教育科的老师,远远解决不了问题,主要还要靠班组的列车长。列车长由于不专业或不负责任,就不能保证培训质量,而仅靠制度去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难度很大,必须要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职工培训保障体系。这个机制一是要把好授课质量关。二是把好考试质量关,以考促学。三是跟踪走访,密切关注培训后的职工在岗位上的作业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实施补强培训。四是通过不定期的抽查职工对业务知识和实作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奖优罚劣督促职工学习。
2.客运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各异。这就要求我们职工教育在
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职工的需求出发,突出时效性。我们要针对多数职工年龄大记忆力差而理解能力强的特点采用示范演练、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争取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3.列车长自身的素质始终制约着我们班组的工作。我认为解决的关键应从机制入手,强化列车长的管理,对列车长的工作,要定期进行考核,不称职的要进行处理。这些办法的使用可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职工培训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只有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把职工培训质量搞上去。目前车队级的师资队伍客运业务比较贫乏,授课水平也难以胜任培训工作。因此,培养一支以专职为主导、兼职为主体的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我们打算把一些现场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按工种挑选出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并作为准教师进行储备。
5.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答疑。职教科的教师与职工采用视频、语音等形式,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开办的“网络课堂”为职工提供了一个学习讨论的平台。开辟的“你问我答”园地,还为职工存放了有关的学习资料、职教动态。这种方式可以随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乘务员非常欢迎,反应强烈。普遍反映,通过老师的“点拨”,受益匪浅,感到实际、实用,对处理工作中易发生的问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为好学上进的优秀人才开辟了学习窗口。我们打算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为方便职
工的学习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6.作业标准方面:
(1)建议车队重新对作业标准、定置管理进行一次全面的对规、对标,规范作业标准。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资料,形成各项检查的相关制度和要求。
(2)对班组的交接本、去向登记,规范填写内容及标准。(3)车队在原有队干部分工的基础上,再进行细化互补的分工,确定分管工作的检查时间和方式,车队干部日常查,月底全面检查的管理方式。
(4)车队建立添乘记录月分析制度,由队长每月对车队以上检查组的添乘记录进行分析,查找车队本月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好车队整改措施,为车长会、安全分析会和月重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5)进一步统一车队干部的工作标准,每月确定好车队的月度重点工作,要求队干部在添乘中,重点检查和落实。队长和书记要督促队干部的执行。
客运工作不是简单的扫扫地,擦擦灰,需要用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脑子去思考新对策,再用行动去落实。工作的管理要靠制度说话,靠制度推进,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否则你会感到你什么也办不成、办不到。
业务较差的人,不是不爱学习,如果方法的当,职工还是很愿意提高自己的。为此我们要建立能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的激励
机制,把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与切身利益真正结合起来,增强其危机意识,明确上岗靠竞争,增资靠技术,技术要学习,真正实现从“企业要我学”到“我为有岗学”的转变。
职教科:郝银萍
2010年12月
第三篇:郝建霞论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
目前,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说实话,传统教学模式习惯了的我,的确有点不适应。我要提高,怎么提高。迎难而上,破旧立新,课改教改齐走,自主探究是基础。关健在于观念的转变。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一、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二、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三、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让学生直观;教《理想》时,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四、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五、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读古诗,可以不求甚解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古诗文背诵量的积累是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有节奏地读出作品“背诵”很相似,这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有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现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 过:“从 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的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炼,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汹涌,不患枯涩矣”。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第四篇:心得体会--付建萍
英语培训心得体会
8月13日到14日我参加了两天的暑期英语培训。这次英语送教活动搞的有声有色,专门请来了省级的两位英语教学能手给我们传经送宝。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将培训的几点感悟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整堂英语课堂采用全英教学,口语流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除了要熟悉书本上的词汇、短语、句子外,还应结合生活实际,熟悉一些生活常用语,常用句子、短语,尤其是在课堂中要使用的句子,教师要达到熟练使用。比如说教室里的每个物件用英语怎么说,学生打报告应怎么说,教师应怎样回答等。
二、?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培训中,指导老师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做法,有很多是经验之谈,但经过我在实际中的实践反思,我发现有些方法不一定就实用于我所教学的班级,因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关于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摸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借鉴并变通使用别人成功的做法,要常反思,常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三、教师在教授英语的时候除了应用先进的教学载体---多媒体外,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风格特色。英语是一门有趣的语言,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抓住他的趣味性,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这就需要让自己的学生爱上这门课,我们知道爱上一门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爱上这门课的老师。所以作为英语老师要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他形象生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卡片,简笔画,生活素材……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
四、在培训中除了两个专家的教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两位城小的老师,虽然他们的课堂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却更贴近我们的常规课堂,有缺陷但依然优点很多。学生的反映很好,学生学到的也很多。学生在一片欢乐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一张张笑脸,一颗颗红星……我们知道他们喜欢这门课,他们学会了!
看到这些我觉得我的课堂有待改进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的英语口语可以用贫穷来说,我的教学流程太陈旧,单词、语法、句子都掌握的太少。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够灵活运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英语老师,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拓展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课堂。让学生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总之,本次培训对我来说的确是受益匪浅,从中不但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吸取了不少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但是在我心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自己所学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此我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开展一些类似的培训活动,多给我们一些学习的机会。
付 建 萍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五日
?
第五篇:学习心得-李建萍
让童心与习作齐飞
——观摩课心得体会
李建萍
2014年11月21日—22日,我有幸前往沧州参加了“2014年小学作文全国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观摩了全国特级教师吴勇、张红、何捷、王晓龙的作文课及讲座。还有授课教师与台下观摩教师的对话与交流互动环节。名师们幽默、和谐的沟通艺术,清晰的教学思路,出色的课堂调控能力,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会场传来阵阵的掌声和欢笑声。两天的听课让我享受了一次丰盛的精神盛宴,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下面我谈一谈对活动的具体感受。
一、课堂以学定教,彰显教师的智慧
这次以承传、探究、创新为核心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既有特级教师的精彩授课,又有专家独到的讲座,无论是吴勇老师的指导课《我要„„》,还是何捷老师的《备受关注的大事件》,或是张红老师的作文教学《观察作文》,以及王晓龙老师的《闯三关》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印象最深的还是何捷老师的《备受关注的大事件》和他作的报告。何捷老师在《备受关注的“大事件”》中教给学生一种叫做分身术的写作方法。也就是由班长选材,让孩子们模仿三类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关注学生思维和写作方法的训练。在这节课上,全班同学商定,将“老师可以拖堂么”作为一个“大事件”,同时作为写作主题。每个学生再站在跟此话题有关的3种人的角度(如老师、习主席、教育局长等),说出观 点,进行片段写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说、写、思维等多种练习和表达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分享感受、交互表达的平台。
“童化作文”倡导者吴勇老师展示六年级习作指导课《我要„„》。他引导学生从“如何说服别人”入题,通过让学生观察、揣摩、想象一组卡通人物表情、动作、语言展开讨论,和孩子们归纳出说服他人的“独门秘籍”,最后指导学生练写说服片段。课堂上,吴老师举重若轻、风趣幽默、循循善诱,学生兴味盎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习作的负担荡然无存。
二、理论指导实践,明确课改方向
精彩的课堂展示环节后,吴勇老师做了《走向实效的习作教学探讨》的精彩讲座,和大家交流分享了在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儿童的故事属性、儿童故事的存在状态、儿童故事的教学唤醒三个层面阐述儿童天生就是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他们就是故事的中心。他教故事,其实就是让习作教学回归到一种真实而丰盈的童年状态;他教故事,其实就是想用故事打开一扇通向儿童言语和精神世界的窗户;他教故事,其实就是在缅怀自己曾经失落的童年世界。他特别珍视童年本性,哪怕是儿童一幅简单的画,有了关注,也能从中看出儿童的故事思维,故事的元素充分而饱满。他还用大量的教学实例讲述如何唤醒儿童的故事表达,具有极强的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让听课者受益匪浅。
这是学生生命中难忘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成就了课堂的高度和亮度。下课铃声响起,六年级的孩子们竟然回到教室对何老师说:“谢谢您给我们上课。您什么时候再来……”一节好课应该像一支悠扬的曲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这节课让学生的脸上 带着笑,头脑却一直在积极地思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学会了倾听,懂得倾听是一种美德,会倾听是有智慧的体现。他教会了学生交流、分享、合作,课堂生态环境是安全的、轻松的、绿色的。受益最大的是他一直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记录、记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才是课堂之道!
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难忘的课堂。这几节课让教师对写故事、对习作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和领悟。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应该趣味横生,趣字当先。有趣的课堂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开动想象,能让学生文思泉涌,下笔成文。习作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一种折磨。
我想语文教育是传承经典,弘扬文化的担当;是诗意的守望;是浪漫的追寻;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让我们追随名师,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在语文教育的沃土上收获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