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相见欢》导学案
《相见欢》导学案
设计者:闫晓梅 课时:一节课 教学目标:
㈠知识能力:落实文学常识与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㈡过程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㈢情态价值: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尽可能读懂这首词,体会其中的愁情和美感。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法指导:
1.认真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自己解决字词问题,扫除阅读障碍。
2.用笔(彩笔或不同的线)勾画知识链接中的知识要点和重要内容,并且记住。3.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并且书写要规范,导学案第一步:预习学案
第一板块: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史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擅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机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
【写作背景】亡国前安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疏通文意】默默无言,孤孤单单 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 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意象寓意】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
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归纳三条知识点:1、2、3、第二板块:预习课文
1.第一次认真读文解决字词问题(学习建议: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解决字词问题)
2.第二次自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与美感。3.第三次浏览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李煜?
第三板块:我的疑惑
学习建议:第四次读文,将预习中未能理解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导学案第二步:探究学案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情况,做以评价。
2.组长整理预习时的疑惑,准备质疑探究。第二板块:质疑探究
预习时有什么疑问在组内提出来,小组交流。(学习建议:这部分学习为重点,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进行整理,板书到疑问区。)第三板块:合作探究
1.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 2.鉴赏诗歌。
导学案第三步:展示交流学案
第一板块:展示交流探究成果(全班交流)1.朗读展示(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
2.探究问题所得答案展示(抽取小组展示,其他组随时补充)3.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师适时点拨。第二板块:达标检测
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剪不断,(),是离愁。()。
2、诗中描写男主人公在月残之夜,孑然一身的斯人独憔悴的身影,渲染一种悲凉凄苦的句子:
,。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4、点破题旨直抒离愁的句子:
, ,.5.点明亡国的离愁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独特感受的词句:.第三板块:拓展(比较阅读)
李煜无法说,语言太苍白了,李煜无法说,说了会惹祸上身。这留白艺术的处理非常到位。引导我们去思索那36个字背后所隐藏着无限的悲怆。可后来,他还是忍不住说了,说在词作《虞美人》中。(幻示诗《虞美人》和赐死资料)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哪一句?划线处。),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时年42岁。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
李煜因词被杀
李煜入宋后,整日过着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一天,宋太宗找来曾做南唐吏部尚书的徐铉,问道:“最近你见到李煜了吗?”徐铉回答说:“没有您的旨意,我是不敢与他私自见面的。”太宗就命他去见李煜。徐铉也十分想念旧主,得到太宗的允许,就立刻来到“违命侯”的府第,对门口把守的老卒说:“我奉了皇上的命令,来见李煜。”老卒于是让他进入。徐铉见了李煜忙下跪,行旧日君臣之礼。李煜慌忙扶起他说:“今天还用得着这样施礼吗?”两人相对而坐,默默无言。李煜思前想后,悲痛至极,忽然大哭起来。哭罢,他长叹道:“当初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
徐铉回去后,宋太宗问他李煜跟他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就将李煜后悔不该杀了潘佑、李平的话如实相告。太宗知李煜思念故国之心不死,若有所思,闷闷不乐。
不久,时值七夕,李煜作了一首《虞美人》。词成后哀叹泪下,命人演唱;南唐旧臣听了,莫不黯然泪下。君臣因悲作乐,声闻于外,太宗得知后大怒,就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第二篇:相见欢 演讲稿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全词情景交融,字字传情,无人尝过亡国之痛,通过一个画面和一个比喻,把诗人复杂的内心表现的极为真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本词流传千古之句。
第三篇:《相见欢》教案
《相见欢》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千百首诗词也有着千百种情感,苏轼曾经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些抒发愁绪的诗句。大家列举了这么多抒发愁绪的诗句,那么这些写愁的句子都有个共同点,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它们将抽象的感情写得生动、形象、具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作者的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李煜的《相见欢》。
作者、词牌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仅在位14年,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史称李后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词作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人之情感,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守,南唐国主李煜(世称李后主)赤膊出城投降,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却一直被囚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上,过着每天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内容解析
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地独自一人登上西楼,天上寒月残缺如钩。梧桐遮蔽的寂寞幽深的小院,关锁着无法消散的清冷的秋。)
2、‚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
3、‚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3、上阕:李后主眼中之景,色彩冷落凄清。‚无言独上西楼‛,既是‚独上‛,自然无人共语。这里的‚无言‛更表现了李后主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意与人说,说了又有何用?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4、板书:上阕——写景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
6、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7、‚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8、下阕:直抒胸臆。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一人孤居,尝尽了‚离愁‛的滋味。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缠绕着人,真是苦恼。要和它一刀两断,永远不再去想;可是不成,再快的剪刀也是剪不断的。那么,索性就去想个透吧,把它整理出头绪来,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了!这种滋味很不好受,又说不清楚,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了,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
9、板书:下阕——抒情
10、那么上、下阙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1、小结课文: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深深的眷恋相思之情。这首词写得极其自然,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却将那份亡国之后的愁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那让我们重新饱蘸一份浓浓的深情来再次聆听后主那愁肠的心曲。
第四篇:课堂实录《相见欢》
课堂实录《相见欢》
师:请一个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一位同学。[学生朗读] 师:请坐。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相见欢》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
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
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
[资料展示] 生:是愁。
师:是什么样的愁绪呢? 生齐:是离愁。
师:这份离愁是怎样的离愁,哪一句中给我们具体展现了出来?(生杂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 生:是愁绪,是思绪。
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
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 生:因为他的离别。
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
师:一起思考一下,他究竟在“思”些什么呢? 生齐:思国。
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 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师:他离开国家了?
生:是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在思什么呢? 生:还思念家乡。师:怎么理解?
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还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 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
师:他的愁是怎样的愁啊,那么多的愁,要把它整理起来,确实有一些混乱的。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迁客骚人的愁绪哪一句,能感觉到吗,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
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
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
师:“不想说,无法说。”所以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有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我们李煜的情感。
[学生朗读] 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
[学生朗读] 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分量。再朗读有一下。
(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
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 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是景,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跟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
[思考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说了哪些景,词人看到了哪些景,景物有哪些?
生:西楼、月、梧桐、秋。
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 生:在秋季。师:时间? 生:晚上。
师:在哪儿看到的景? 生:西楼。
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分析一下。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愁。
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资料展示]
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不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生齐:愁、恨、别。
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正在落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
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好想看到这边在讨论,这个梧桐到底什么意思,有结果吗?
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觉孤单。
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
[资料展示]
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的,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么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
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 生:寂寞,孤单。
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因而,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登上楼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离情别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让我们来演绎一下。
[学生朗读]
师评:语速是比较慢了,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一些语词,刚才特别能体会愁绪的这些景,应当如何凸显出来,来加强他的这种愁绪呢,我们可以试一试,也许你可以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我们只读这段景,试试看。
生标注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评:“深院”似乎不够深。我们想一下,怎样把这些景色的特点以及他们包涵的词人的心情再读出来。师:梧桐的特点是?生:“寂寞”。师:“院”的特点是?生:“深”。师:“秋”的特点是?生:“清”。师:“清”是什么意思?生:凄清,冷落。师:我们可以一起朗读出来这些词意么?
[学生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已能表达出词的情感,可是在朗读中还有些字词处理得有些平淡。也许是大家还没有理会到这些词对于他的情感表达寄予的作用。
师:我们来看一看他人对词的评价,看看我们在理解词的情感、意象之余还可以把握哪些特点。
[资料展示] 师:你能感觉到词中语句的如珠之感吗?把你认为特别精当精妙的语词都划出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汲取多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思维。
师:先给大家一个点评的例子,可以学着评点。[资料展示]
生: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寂寞”是表达出作者只有一个人,“梧桐”就是象征作者自己,“深院”就是象征作者自己的心灵,“清秋”是他的忧愁,这是作者把他自己的忧愁锁在了自己的心里。然后和前面的“无言”相照,不愿意和别人说他的忧愁。
师:好,很有独到的见解。还有其他同学有想法么。
生:我觉得这句话读上去似乎没什么寓意,但是能和前文照应的话,就可以表现作者自己很孤独。这样的话,我会想到“寂寞”好象就是作者一样,“深院”又可以感觉到作者心里非常空虚,当时非常寂寞,所以说深院似乎可以表达出作者当时那忧虑的心里。而“清秋”又是很萧索的,就是说清秋也可以联想到愁,就可以体现出作者当时有很多愁在心里。所以说我觉得这句话经典。师:听了两人的评价我们忽然之间感觉到这些景变成了词人自己的处境的体现了。大家看到了没有?
师:那寂寞的是谁?是有同学曾问过。寂寞的是梧桐吗? 生:是。
师:寂寞的仅是梧桐吗? 生:还有作者。
师:对,刚才陆思嘉特别还说到,好像深院是他内心,作者把愁绪锁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无言和后头在心头对应起来。特别是这个“锁”字是刚才有同学特别注意过,你能体会这个“锁”的感受吗?
生:“深院锁清秋”,他要把秋天锁起来的话,就是说那个院子很高很深比较压抑,心情比较绝望的。那种院子墙壁很高,只有他一个人在,仿佛被关在里面了。
师:他说深院“锁”的是秋天,又忽然之间联想到感觉到好象作者也被锁到里面了。究竟锁的是什么? 生(杂声):是秋天,是词人。
师:一个“锁”字给我们带出多少联想,联想出多少场景来:深深的院落中秋色浓重,亡国之君被锁到了这里,让人体会到他的愁绪。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想法要交流。生:“独上”给人一种独憔悴的感受。
师:对,那么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把这些词的情感也能够演绎出来呢。不要光注意了景,忘了情,这些词中也是渗透了作者的感情的,好,一起来把全词朗诵一下。
生:《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师:自己感觉读得怎么样?我们请同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味道来?
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词人的处境,体会词人的心境,理解词的意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
第五篇:相见欢说课稿
《词二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词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相见欢》和《浣溪沙》这两篇作品,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之作,也都是婉约词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作品,向来脍炙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名句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历来受到很多评论家的喜爱。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落实到古诗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对古诗文要愿意读、会读、能读懂。至于本课两首词,字词知识不多,语言易懂,但语句生动凝练,平淡中见神奇,所以我计划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词作,把握词作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然后在师生共同分析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优秀的词句。
2、能力目标
(1)、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2)、体会词作中写愁情的绝妙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处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2)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写愁情的妙处。
四、说教学方法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在课堂上尽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利用每个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情感基础,通过学生的自读体验、合作交流、迁移学习来完成学习的目标。(朗读、感悟、迁移、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充满感伤气息的歌曲《别亦难》,营造情景,以激发感情,引起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二)学法的学习与积累
1、以往学习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学习古诗文不是让学生成为背诵、翻译和默写的工具,学习者本身应该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先确立了“读准”“读进”两个标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
2、体验、感悟和朗读
通过教师逐步引导,了解作品内容、作者处境等,学生逐渐深入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内心的痛苦。
3、鉴赏写作方法
通过优秀诗句类比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总结前人的写作手法,完成课堂教学的难点突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千秋岁》
(三)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浣溪沙》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运用学习经验,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交流、探究,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联想、比较等,感知《浣溪沙》的主要内容和晏殊的思想感情特点,并进一步鉴赏和学习《浣溪沙》中巧妙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旅怀》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花谢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王实甫《西厢记》 时光在匆匆地流逝,青春在悄悄地蒸发,生命在默默地耗散,还能听几回歌词,喝几年美酒呢?所以眼看落日西下,他心中不免产生无边的惆怅和人生的哀感,这首词虽然反映的是晏殊富贵闲人的“闲愁”,但他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更符合人们今天的普遍心理,也许还能焕发出更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2篇二:说课稿《虞美人》
序号:21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稳庄中学 高斌
教学内容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好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且情感充沛,易于受到文学的美的影响。但由于接触诗词时间尚短,对诗词的分析鉴赏还未有明确系统的思路,因此在课堂上借助网络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鉴赏诗词。
教学环境分析:
在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授课。利用网络视频播放相关资料,创设诗词鉴赏情境,引导学生培养提出疑问并自己解决疑问的学习思路。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能够发挥不可代替的、巨大的作用。诗词意象本身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限制了学生对大部分意象特征的把握。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之外,还可以凭借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兴趣,拓宽视野,托起他们想象的翅膀。并且使用网络功能可以引导他们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过程与方法
学习李煜 “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鉴赏、分析全词的意象,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虞美人》是作者寄托对故国之思满腔愁绪的代表作,而且表达感情的方式直接真率,特别是能通过几处意象的对比来加深情感表达,极具图画美。
教学难点分析:
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在于对意象所含情感的了解。在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上理解作者安排意象的独到之处,以及词中多使用问句对表现意象的作用。
说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2.情境教学法
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3.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整合点: 1.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放在课件首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上课视频与朗读音频分别与词作链接在一起。3.对本词的分析探究也利用了多媒体。
教与学的过程: 篇三:《武陵春》说课稿
《武陵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山东省临朐县龙泉中学的陈元芬,今天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中《武陵春》这首古诗词的有关知识。
我的研说流程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这七大方面。
(注意:说课,不是研说教材)
第一、教材分析 1.能从一个单元(章)的高度来分析本节教材或课文
《武陵春》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5课词五首之一。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结交历史人物: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情思汹涌的诗人墨客,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些都是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这一单元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这些优秀人物的智慧、勇气并受到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25课把不同风格的五位作家,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首词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目的是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2.跨单元从知识的立体整合角度分析更好。
我是从李清照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二“诵读与欣赏”学习《夏日绝句》这首诗,然后初中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如梦令》,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学习《武陵春》,在九上课外古诗词背诵学习《醉花阴》,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选入李清照的词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剪梅》。在高中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人间词话》十则,曾经这样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他对宋词评价很高,宋词数量繁多,而李清照是一代词宗,李清照的作品从小学一直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解读,完全可以看出李清照作品的文学魅力所在,艺术成就之高。以上不算是立体整合,知识罗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入选的李清照作品,应该重点分析《夏日绝句》和《如梦令》、《武陵春》、《醉花阴》、《声声慢》等入选作品的内容风格,内容联系和脉络,最好从中看出李清照的人生轨迹,这才算是解读教材。3.对本篇课文或者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李清照在词史上成就卓异,屹然为一大宗。诗文的创作也斐然有声,卓有独诣。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她自然细腻的文笔,婉约优美的文风,清新精巧的砌词,在辞赋之坛一枝独秀。同时李清照她那丰富坎坷,历经沧桑的生活历程。我一直以为,只有那种看遍人间风景,一生大起大落,历经风雨而又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着自己一贯追求的人才能写出绝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一方面需要重点谈自己对《武陵春》一首词的内容的认识和分析,本段外围的内容谈得多,涉及文本本质内容的少,应该结合作者的遭遇深入分析。第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对于古诗词,学生并不陌生。很多唐诗都耳熟能详。小学六年背诵的古诗词已经有73首,其中词共有四首,并已经知道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学习了苏轼的《浣溪沙 》辛弃疾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婉约派的词学习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并且在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中背诵学习《如梦令》,在七年级的时候还给学生补充了同词牌同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对于李清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步骤、方法。整个初中阶段诗共有67首,七年级重在基础知识,八九年级重在培养能力。每个年级的考察点分别是:七年级重在考察学生把握诗的内容,划分诗歌节奏,找出诗的韵律。鉴赏诗的语言:特别是字词的妙用。八年级在此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理解写作的各种技巧,如用典、烘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等。区分诗人的风格特色如现实派、浪漫派和田园派。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重在考察学生根据用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做出自己的观点评价。词共有18首,重在考察准确把握词的内容,进行语言赏析,区分两大词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体会各种写法。曲共有4首,重在考察了解曲的文体知识,背诵默写和准确理解。结合这几年的中考试题,旧体诗中唐诗、宋词是考察重点。
每一首诗或词的创作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环境,特定的环境直接制约着诗或词的风格以及它将要反映的内容。《武陵春》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这首词篇幅短小,全词仅四十九个字,字字句句离不开一个“愁”字,学生能理解是写愁的诗词,却不知作者为何而愁,老师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与愁有关的很多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或《相见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等。
现代诗如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我讲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以上这一部分很好,分析得很到位。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烦心事,初三学生面临毕业,压力很大。每次考试之前紧张不已,考试之后也是心惊胆战。怕成绩差,收到父母老师的批评。更担心自己靠考不上高中。再有就是青春期学生的情感萌动,有单相思的哀怨,也有失恋的忧伤,更有抢夺男女朋友的绞尽脑汁。所以在讲课时可适当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下事例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健康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一段建议删掉。学生体验是社会和学校、家庭的产物。
第三、教学模式(说明教学法的成效:证书、报纸、杂志)1.自己的基本教学模式。
我的教学中创立了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比较阅读主要从异同两方面进行,完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教学实践中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几乎每篇课文都找一篇或多篇与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的课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用于比较阅读的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类:1.教师下水文。2.学生的优秀习作。3.名家名篇作品。在七至九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使用了对比阅读。我们学校已经出了初中语文对比阅读系列课程。初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已经入选《教学因个性而不同》、《现代语文》、《文学教育》等著作,并被《创新教育》、《山东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分为五步,即一导入情景——创设情 景,导入新课;二读理思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学重合作——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四比提能力——对比阅读,鉴别赏析;五写促发展--------写作训练,巩固提高。(分别举例)
2.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现在的中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有一种依赖心理,老师也乐意学生跟着自己转。老师和学生的这种“配合”,无意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讲课的重点放在课本的文本上,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文本。这样时间久了,学生的阅读量较小,视野不够开阔。如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训练对比阅读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传统语文课堂,禁锢了学生思维,让学生仅局限在学习文本上。不利于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强调研究性学习,这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教学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以上两点谈的有理论和实践,内容较好,但是看不出是在分析《武陵春》的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的“量身定做”,这就不是很符合《武陵春》说课的要求,其他篇目的说课稿照样可以如此说,那就是不合适的了。
第四、教学设计 1.导新课
课前播放视频《月满西楼》,为学生营造氛围,调到多种感官体验。然后顺理成章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学习一首词,体会一种情,认识一个人。这首词是武陵春(板书课题),这种情让人刻骨铭心,动人心弦。这个人是一代词宗李清照。(板书作者)篇四:虞美人说课稿.doc 虞美人说课稿
鹤华中学 冯英妹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虞美人》是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之类。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二、说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
①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②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
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论世”这种诗词鉴赏法。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3、科学品质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解说: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2、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四、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解说: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
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
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
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
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②诗词诵读。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篇五:《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余光中的《乡愁》。
一、教材分析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乡愁诗两首》之一。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一)学情分析:《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这需要学生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中更好的把握。因此,运用教学软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同时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加深理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了解。古人云:品韵方晓丝雅竹,执毫始觉草篆神。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同时又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
(二)目标设定: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第一课时重在余光中《乡愁》的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体会作者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席慕蓉的《乡愁》则作为自读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关于余光中的《乡愁》。
二、说教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模块,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指导学生通过“听读、诵读、品味、迁移”四个环节感受诗歌的意境之 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席慕容《乡愁》,扩展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先请学生搜集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借以导入。
2、再用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一点也是运用其它手段所达不到的。
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1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2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通过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换进行朗读,讲解其中的韵味。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节与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预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里,在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小时候水千山。李白是“我寄愁心于明月”,而作者只能“唯寄愁心于邮票”了。他仿佛又想到李家的时候妈妈送她的小村外,关心的话儿说不完,那温馨的春风多像母亲慈祥的爱抚,那三春的阳光多像妈妈眷眷的爱心,那风中依依的柳条多像妈妈那不舍得深情,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