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搭一搭(一)说课稿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24-64407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19 04:18: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搭一搭(一)说课稿

搭一搭

(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科书通过四个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知识基础: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科书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教学活动。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课前准备:PPT、每人30小棒。教学过程:

(一)搭一搭,说一说——初步体会余数,理解等式的意义 1.复习与巩固:10÷5= 15÷5= 18÷3= 20÷5= 2.搭一搭(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独立或两人一组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边搭边思考:可以搭几个?还剩几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认识余数)3.交流讨论,理解余数“1”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想法。4.结合操作认识等式。

(1)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等式。

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操作如何用算式记录?余数“1”如何在等式中表示出来?

(2)回到情境中寻找等式意义。

结合每一步的操作,说说等式中每个数在操作中各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是哪根小棒,为什么会剩下。

(3)在理解的基础上填写单位。(考虑到有余数除法的结果涉及的“两个”单位也是一个理解难点,在第一次认识余数时,教材给出了单位,目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降低学习难度。同时,结合具体情境的解释,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单位填写的困难。)

(二)搭一搭,填一填——发现感受余数比除数小 1.探索用不同根数小棒摆正方形的余数变化。

(1)搭一搭:用14、15、16根小棒搭正方形。

小组合作:让学生用14、15、16根小棒仿照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在小组内操作,边搭边画,并在表格内依次用算式记录,共同讨论填写算式和单位。

(2)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正方形。

独立完成:学生独立画一画用17、18、19、20根小棒搭的正方形和剩下的小棒,逐次将表格中的等式填写完整。

(3)说一说: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过程及结果。(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很自然地发现,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剩余的小棒数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的程度,这个过程突然被“中断”了,也就是小棒刚好用完,在继续下去,似乎又出现一个“循环”。)2.观察操作图,交流发现。

(1)观察表中的操作图,有何发现(每次余下的根数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余下的根数都比4根少呢? 3.观察等式,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2)余数和除数在操作中分别表示哪部分?(3)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摆一摆,填一填——进一步巩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先独立完成“练一练1、2”,再汇报。(这两道题鼓励学生再次借助操作活动,利用几何直观加深对余数的认识。)

2.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2”,再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汇报。

3.抢答完成“练一练3”。(本题通过改正常见错误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余数、余数和除数及有余数除法“单位”的体会。)4.拓展延伸。

(四)交流感受,总结质疑——强化余数要比除数小

通过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篇:搭一搭说课稿1

搭一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冊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有具体图形观察,比较形象直观,而由形到立体图形则比较抽象。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课件等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激趣促学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导入,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活动一;

1.师:老师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摆好并画出来吗?指名演示。集体订正。2.用5个小立体块自己摆图形,再分别画出三个面的形状。

3、交流汇报:

师:有没有小组摆得 不 一样的,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正面:上面:左面

4、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小组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再出示2个方向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一猜有几种。再搭一搭,验证。

3、归纳小结。

(三)、尝试应用,深化认识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总结反馈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第三篇:《搭一搭(一)》说课稿

搭一搭【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本节课要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书写格式,还要认识余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探索有余数除法意义,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难点: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逐渐探索规律。

二、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创设情景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摆小棒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通过小棒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正方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自主探究,多层次思考。

3、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和余数的认识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完全依赖学生去发现,需要老师的精心讲授。

4、演示法。

教学准备:小木棒,课件。

三、说学法

1、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余数的意义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通过灵活、有趣层次性强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你们想玩一玩吗?

(二)探究新知。1.认识余数。

(1)课件显示搭正方形的画面以及问题“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

(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 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一摆,再依据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算式,小组内讨论用竖式怎样表示。【设计意图:通过摆小棒搭正方形和自主探究等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推动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横向思维能力。】(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课件显示搭小棒的过程及横式和竖式: 13÷4=3(个)……1(根)3 4)13 12 1 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3=12)。“1”表示摆了3个后还剩下1根(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设计意图: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有余数除法竖式每一步表示的实际含义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在与横式的比较中找出他们不同之处的基础上,再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过程,教师在课件演示和讲解中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直观形象地把数和形,形和式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构建除法竖式的雏型,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算理,掌握算法和写法;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完整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同桌合作先搭一搭、并填写表格。

(2)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4)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5)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趣味练习,拓展运用

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第一层是基本练习(智力开门)。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练一练第一题)

第二层是动手操作,延伸算法(智慧屋)。再次通过动手实践,体会余数的意义。(练一练第二题)

第三层是改错练习。让学生在判断和改错中强化新知识。(练一练第三题)【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的练习,希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及一步加深理解,达到熟练掌握。】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册或评价的本节习题。

第四篇:搭一搭

中英公学小学部2012-2013学第一学期教研课教案

“搭一搭”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 戴亨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自己动手根据给定的方块搭成立体图形并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画下来。

3.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5个棱长的小正方体学具。教师准备5个立方体,正方形纸板若干个。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孩子们: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听说我们六C班的孩子观察很仔细、画图很认真,今天特意到我们班来看看。大家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好,看大家信心满满,老师更有信心了。

(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想到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能背下来吗?(引导学生齐背),记得是谁写的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什么意思? 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能看到不同的景象。

(设计意图: 由古诗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一道理,并将此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的数学探究中来。)确实如此,其实生活中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的。大屏幕出示图形,你能说说从上、正、左方向看到了的图并画下来吗?

2.(活动一,画图形)活动要求:学生分成五组进行比赛,两名学生做评委。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电视给出正确答案,学生举手看对错。优胜组画上笑脸。(设计意图: 由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师:恭喜获奖的小组。如果给一些方块你你会摆并画下来吗?尝试一下吧!

活动二:小组长拿出学具,各小组分别用五个木块搭出不同的形状,并从不同方向(上、正、左)观察,画下来。,看哪个组摆的多?(注意:必须是面接触,不是棱)(板书课题:搭一搭)

汇报:把作品在讲台展示,投影仪投出画图,评析。评委检查,给全对的组画上笑脸。小结:刚才同学们是通过搭实物或看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画出3面的形状,也就是由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如果告诉你立体图形3个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三: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由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你知道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搭一搭。汇报:把作品在讲台展示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

3.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汇报:把作品在讲台展示

三、练一练。(见课件和练习纸)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摆一摆

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根据从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

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在第一学段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不超过4个小正方形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四年级下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美女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两个活动。

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以古诗《题西林壁》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第二环节以两个活动为载体,让孩子理解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第三个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活动;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先小组内交流,再进行汇报,说说怎样摆的。本活动的我没按教材设计,直接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是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摆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于学生一个开发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得出结论;像这样不加限制随意摆搭,可以打出很多这样的立体图形。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根据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能确定唯一图形。

本节课的的亮点我认为在于一个学生提出如果已知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能否确定唯一图形。这里我没有有直接下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学具摆一摆进行验证。

从课后听课老师反馈情况和学生们的练习情况来看,本节课达到了设计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

第五篇:搭一搭!

《搭一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会从上面、正面、侧面观察立体图形,并会用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让学生学会观察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立体图形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用具: 小正方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就来作搭一搭的游戏.(板述课题《搭一搭》)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演示着搭.(教师一边说一边搭)

2、师生游戏。

①教师发出指令.(先横着放三个正方体,再在中间的一个上面放一个)

②学生尝试着搭出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③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自己搭出的立体图形并说出从这几个方位分别能看到几个正方形。④课件演示,集体订正.3、学生同桌间游戏。

①一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名搭。

②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询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示范游戏。

①大家刚才做的搭一搭的游戏你觉得有趣吗?下面我们继续玩搭一搭的游戏.②请一名学生任意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学生搭的立体图形遮掩不要让教师看见)

③教师通过询问搭出一个和这名同学搭的一样的立体图形.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3、通过搭一搭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应用

1、通过课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右面观察,然后连线.①指名说.②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四、让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搭一搭,填一填。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自我问答:

怎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呢?

搭一搭(一)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