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虞美人 教案
《虞美人》教案
学习目标 1.鉴赏这首词的思想艺术。2.理解李煜怀念故国的思想感情。
浪淘沙令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赏析 这首词把惨痛欲绝的国亡家破的感情,通过伤别与惜春表现出来。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对照,抒写了诗人当时的生活感受。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情怀。“春去也”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
一、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李煜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作为文学家的他得到后世的景仰。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二、背景简介
宋太宗三年(978年),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虞美人(yú)
②李煜(yù)
③罗衾(qīn)...④晌午(shǎnɡ)⑤沏茶(qī)⑥挈带(qiâ)...2.辨形组词。
砌玉砌①沏沏茶 恰恰好 ②洽接洽
堪不堪
③
湛精湛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终止 .②不堪回首:可,能 .③春意阑珊:将尽,衰落 ..④雕栏玉砌: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代指南唐的宫殿 ....⑤只是朱颜改: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4.文学文化知识。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凭吊南唐后主的句子,南唐后主是指李煜。其通音律,善诗文,能书画,尤以词著名。他的词善用比喻,情景交融。“虞美人”是A(A.词牌 B.题目 C.曲牌 D.宫调)。他最终被宋太宗毒死。后人评价:“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一、整体把握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水写愁的名句,体会一下这写“愁”的语句妙处所在。并联想其他诗词句中写“愁”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举例: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④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⑤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⑥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⑦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二、细部探微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的连绵不绝、无休无尽。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
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二、写作特色
1.问答式结构,起伏跌宕的笔法。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起,以答结,表达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接着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往事”,指他当皇帝时的事,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2.多种修辞手法,抒写真情实感。
这首词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波浪翻涌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4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
国主刘岩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雨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到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终日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赏析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拓展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典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玉砌(qì)
强劲(jìn)
订正(dīnɡ)
择菜(zhái)....B.罗衾(qīn)
.D.崇拜(chónɡ).答案 D 解析 A.“劲”读jìnɡ,“订”读dìnɡ。B.“似”读shì。C.“累”读lěi。2.下列句子,按风格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似的(sì)刹那(chà)..
挫折(cuò).马匹(pǐ).
模糊(mó).C.一晌(shǎnɡ)蜕变(tuì)连累(lâi)...
迫切(pò)编纂(zuǎn)..
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③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③⑥属于婉约派风格。②④⑤属于豪放派风格。3.下列句中无语序倒装现象的一项是()A.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句语序的能力。正确语序应为:A.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B.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D.自古多情伤离别。
二、文本阅读
4.阅读本课,然后回答问题。
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三、课堂延伸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B.①③⑥/②④⑤ D.①③⑤⑥/②④
(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胭脂本无泪,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将其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醉”非陶醉,而是指凄惘悲伤而心迷醉。写出了如痴如醉、眷恋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
(2)“人生长恨”不仅仅是抒发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会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身体验的浩叹。6.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对即可)(2)李词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第二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公开课教学设计(详案一份)
授课时间:202_年 11月 2日星期三 上午 第 2节 教学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高二14班 授课教师: 金海英 教学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教学难点:品味李煜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一)情境导入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熟悉的宋词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大家是否知道开拓宋词境界的人是谁?李煜。
李煜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天才诗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绝世的才情,为后世留下了道之不尽的话题。虽然他已故去千年,但寻着他为我们留下的哪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词章,我们任然可以看到他生命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随着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走近李煜的情感世界,风雨人生。
(二)介绍李煜
公元975年的冬天,宋军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他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 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教师范读《虞美人》,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搭建学生与作者沟通交流的平台。)
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受?它要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自由发言。那么,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歌词呢?
(三)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节拍和韵脚)
1、注意把握节奏、强弱、缓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找出韵脚: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
1、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
愁
2、品愁情
词人是亡国之君,他的愁是无穷无尽的,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那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呢? 明确:
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哪几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 ——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明确: “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了远方的故乡吧。“何时了”,正所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花秋月年年如期而至,可作为一个被囚禁在异国的亡国之君,这只意味着屈辱的日子也会如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因而这位被囚禁的亡国之君仰头问苍天:“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3)“往事知多少”,词人想起了哪些往事呢? 明确: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笙歌欢笑、尊严、自由等。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亡国之痛。(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小楼 东风 故国 月 小楼:被困之所
东风:东风即春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而“我”却依然被困于此,失去了自由。故国: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也不在了。往事不堪回首,因此词人因亡国之痛而引发了愁情。月:痛苦的往事不忍心想起,只有伤痛与悲哀。看到明月便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自己已经回不去了,想到这里,词人的愁情便更加浓重了。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青春、美好时光的逝去;物是人非的境况;身份的改变。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雕栏玉砌、朱颜。
7(3)雕栏玉砌指什么?(见注释,指南唐宫殿)朱颜又是指什么?(红颜。)宫殿尚在,当年侍奉自己的宫女却红颜已老,青春不在。正如李清照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但改的仅仅是朱颜吗?过去是君王,现在是囚犯,过去住的是宫殿,现在是小楼,身份一变,一切都变了,改的太多太多。这一切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因此词人对逝去不复返的往事发出了感慨哀叹。小结(板书): 春花 秋月
→ 往事之叹 小楼 东风 故国 → 亡国之痛 → 愁 雕栏玉砌 朱颜 → 离家之苦
4、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对比(现在----过去
帝王-----阶下囚
物是--------人非)比喻(见赏析名句)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赏析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因为想起了美好的往事、已经灭亡的故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词人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对于愁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没有体积和重量的,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把满腔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情感 用具体形象的春水表现出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也都爱把愁比作江水,如我们曾学过的
诗人为何把“愁”比作江水?江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
江水的特点有:浩荡奔涌,奔流不息,连绵不尽,不舍昼夜,无尽无穷。因此,把愁比作春水,显示出诗人内心积蓄已久的愁思如浩荡奔涌的江水一般释放出来,这愁又如江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息,无穷无尽。可见诗人愁情之深远与深切。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诗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五、延伸拓展
我们于这血泪之作中感受到了李后主的亡国思家之愁,在以往学过的作品中也曾感受过许多诗人的愁情,10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学过哪些关于“愁”的诗句,或课外搜集的有关诗句也可,并说明它们的出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醉花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六.课外延伸
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 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六、小结
因为悲痛的人生经历,诗人们把自己的满腹愁情均化作文字挥洒而出。同样,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李煜便不会有如此深切的愁恨,也不可能写出这饱含血泪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绝笔之作,感受李后主深沉无尽的亡国愁恨。
七、背诵《虞美人》。
第三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通过朗读指导,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突出职高生的朗读能力。
二、通过欣赏指导,理解李煜词意境美和“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提高职高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突出职高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难点
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职高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并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设想
以朗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媒体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配合课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创设一个感伤的氛围。)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二、作者介绍(投影呈现李煜图片及相关档案)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诗歌朗读环节
1、听:同学先听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词的意境。(投影播放:示范朗读。)
2、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再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学生代表朗读,分组竞读,集体诵读。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点拨: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四、诗歌欣赏环节
小组讨论、交流:你认为文中是如何来写作者的愁的?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1、说:让每组学生交流讨论刚才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2、评:老师对刚才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诗歌的内涵。
(投影展示:诗句欣赏。)点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此句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此句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五、诗歌视听环节
视听:邓丽君的演唱,可以让学生跟唱。(投影播放:歌曲。)
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李煜的两首词《相见欢》、《浪淘沙令》。让学生对两首词进行品读后,归纳词中展现的作者情感,以达到对本课学习的效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中《相见欢》与本词的最大相同点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的感情具体化,突出词人的无限愁苦。而《浪淘沙令》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七、小结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投影展示)
八、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词,注意融入诗人情感。
2、试列举古代诗词中有关“愁”的句子。
九、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景(实)
情(虚)
春花秋月
往事
愁
小楼
故国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
朱颜改
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夸张)
往事之痛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第四篇: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让学生在对诗词
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
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是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说
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美人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声,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刘邦后来以礼埋葬了虞美人。后来,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长出了一种罕见的艳美花草,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多情又柔骨侠肠的虞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这名称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虞美人也叫丽春花、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等,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比利时将其作为国花;我国也广泛栽培,以江、浙一带最多,是春季美化花坛、花境以及庭院的精细草花,也可盆栽或切花。虞美人兼具素雅与浓艳华丽之美,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其容其姿大有中国古典艺术中美人的丰韵,堪称花草中的妙品。但虞美人全株有毒,内含有毒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抑制中枢神经中毒,严重可致生命危险。李煜生平
李煜 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即位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李璟(南唐前主李知诰,登基后改名李昪,中主李景通,即位后改名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其为事实上的第二子。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璟未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璟为太子,钟谟说:“从嘉德轻志儒,又酷爱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璟怒,找个借口吧钟谟贬为国子司业,流放饶州。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将曹彬攻克金陵。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用千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小周后(大周后即娥皇,小周后即娥皇妹妹,史书上说赵匡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此外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也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姚叔祥《见只编》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即水粉画),“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 元人冯海粟学士题过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亦卒于次年,于李煜同葬。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李清照,号“别恨”:晏殊,号“情长”:柳永,号“愁宗”: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糜,还不脱“花间”习气,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后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
李煜的词后人评价很高,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板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妹夫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仰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好似只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布乱头不掩国色”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点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己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现在:
1、扩大了词的表象领域。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3、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缕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刘立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4、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号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不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三).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上片 虚实结合 设问 实景:春花秋月——何时了 时光易逝 悲
虚写:回忆往事——知多少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又东风 时光消逝 亡国之恨 虚写:回忆往事——不堪回首 下片
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
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 恨 朱颜已改——人事非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⒋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解说: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⒌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问 答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几多愁 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⒍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⒎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 宇宙永恒有常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人生短暂无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⒏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⒐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这在宋太祖看来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查阅了赏析《虞美人》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同学们都能就这个问题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大家这样一个广泛的交流,学生对其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避免了老师全盘教,而学生盲目学的现象出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拓
⒈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⒉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刘邦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⒊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前后期李煜的词,体会其词风的深刻变化。前期的作品《浣溪纱》,后期两首代表作《破阵子》和《浪淘沙令》。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实录:李煜词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他的用词非常的清新自然,很少用一些冷僻生涩的字词,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诗歌的含义。再加上他的词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李煜诗词的魅力。] ⒋课堂训练(投影显示)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七、写
请按照以下的模式试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或现阶段的心情: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八、结 ⒈小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仙。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法国 弗朗索瓦•拉伯雷)⒉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⒊学生背诵全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九、作业
1、默写《虞美人》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永恒有常)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第五篇:虞美人教案
与玉田中学校际活动公开课教案
课题:虞美人
授课人:张自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识目标: 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能力目标: 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让学生在对诗词 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情感目标: 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 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二)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三)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词牌的由来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李煜生平
李煜 著名的有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即位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隐、莲峰居士。太平兴国二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用千机药将他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号“闺语”:李清照,号“别恨”:晏殊,号“情长”:柳永,号“愁宗”: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糜,还不脱“花间”习气,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后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发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
李煜的词后人评价很高,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不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三).朗读
⒈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⒉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⒊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⒋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⒌生配乐齐读诗歌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6.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诗。读《虞美人》咏怀
呤风赏月王道埋,一代词王今何在?惜留千古烟云梦,可怜簿命无限慨。
(四)、感悟
⒈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最喜欢哪一句?(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⒉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既然词眼是“愁”,请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学生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⒊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发问:愁思如水——向东流——愁
五、品 味
⒈“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⒉“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⒊“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整首词词眼该是“愁”字。5.引导学生思考词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古诗歌中还有哪些诗句是写愁思的?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明确: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设问、比喻。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比喻
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6.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
明确: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东流有可能是双关,水流向东或南唐故都金陵[南京]在东南方向。)
点评:亡国之痛,作为帝王不能保住国家的后悔自责,沦为阶下囚的痛苦,对自由尊严和安逸生活的留恋,前途无望的心灰意冷„„亡国之君所特有的感情,比普通人的愁更丰富,更深远。[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六、拓展外延
⒈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请学生举出课外的有关愁的诗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3.学习这篇文章你得到哪些感悟。
4.如何评价李煜的人生。你觉得他像帝王还是更像文人呢?
5.如何结合景物来写出自己的心情,最好能用修辞手法来表达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课堂练习)
八、总结
⒈小结: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在治国上一筹莫展的李煜面对故国,只能是悲从中来,伤心怀旧,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恰恰也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我想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牵机药时,心里肯定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二是为诗人的悲哀。
面对国破家亡,面对长苍生黎民,面对怀才不遇,面对亲人、友人、情人别离,诗人那或愤怒或黯然或无奈的心绪,总化为一行行的诗句,一行行的饱蘸着诗人血泪的诗句,诗人的血与泪,摧开了一簇簇灿烂的艺术之花。
就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生活的无助,学习的艰难,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李煜在绝望中达到了艺术的巅峰。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她哭,他就对你哭——
2.学生背诵全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九、作业
1、默写《虞美人》
202_-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