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新诗四首
新诗四首
通化中心小学
田晓文
(一)童心
在一个灯光闪烁的夜空 我在一片白纸上 画一个娃娃 没有性别 没有姓名
但有灿烂的笑容
(二)霜花
严冬 清晨乍冷 只见一地霜花 吸着冷风的鼻子 是酸是痒? 不觉一滴冰凉的液体 猛得 滑进嘴唇 很咸……
抬头向东方远眺 霞光微曦
我呼出循环遍身的二氧化碳 蓦地
一种纵跃的激情
使我哪根神经抽搐了一下 我却没有纵跃
小跑一路 仍然 霜花满地
我何尝不是霜花中那最小的一朵?
(三)父亲的脚趾甲
贝壳似的脚趾甲
准确的套在父亲的脚指头上
而两个大拇指上的
在我眼中
不正是同父亲早出晚归的铁锹吗? 只是它们被微型化了而已
记得
一个夏日的中午
父亲拖着沉重的脚步上地回来了 他身体刚一着炕
就吃力地拉着无规则的鼾声 我悄悄地
凑在父亲的脚旁 咔嚓
咔嚓 …
一叶叶长长的坚实的趾甲 被我手中的指甲剪
无情的砍齐了
父亲依然熟睡 却再无鼾声了
我便做完“贼”似的
溜走了……
(四)期待
心海的浪涛
拍打着逆行的爱情之舟 于是
我俩只能相望在两岸 即使“若比邻” 却仍在凝望
兴起的风儿
吹落了海誓的爱情 从而
沉在了海底
不经意的一瞥 十七岁
两颗萌动的心
激起了我“挂云帆”的勇气
哪知
漆黑的夜色 甩着硕大的衣袖
打翻了我“济沧海”的信念
小舟期待着一盏灯。
第二篇:如何写新诗
如何写现代诗歌
写作培训部
问题一:现代诗歌的写法
手法一:意 境。园中失窃的13号楼,那老人已病入膏肓……一只年迈的猫,静卧在窗台的角落里,肮脏的身体抖落最后的颤栗。我涕泗滂沱,坐在湖畔的丑石上,凝望一扇久未开启的门。初夏,不知名的小花开了,簇拥起许多沉积久远的思念。曲径的悲剧已上演,我只身躺下,守候曾经的柳絮落脚在泪湿的衣襟。
手法二:抒 情。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在哪年的秋天,黄昏的时刻?噢!难道我真的已忘却了,那嵌入眼底的天蓝与小道林荫。从何处跌落下了这片梧桐,在诗本的第几页,当成书签?噢!我怎么也无法想起,那披肩的长发和回眸时的笑脸。我的思念之地,阔别你太久,垂死坚持的梦已被稀释得惨淡。回到这棵树下,我真心愿意,把自己做成标本,将体肤都剔除,静静地、悄悄地葬在一册书里。
手法三:叙 述。自从有一天,突然间,我变成个一塌糊涂的人。那时,我的理想又获新生,接着就无知无畏地狂傲起来,简直象只花俏的公鸡,孰不知,在今后的战斗中即将要惨败而归。给自己起个了绰号,叫“诗痴”,设计个别别扭扭的口头禅“有影无”。揣着几本哲学书,戴副高度眼镜,一天到晚装模作样地出入在图书馆里。为附和自己的名,决定写点的东西,不管它算不算、叫不叫、成不成“诗”。我是个会生育的男人,十月怀胎,尝尽坚苦分娩出了属于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全和我长得很象,一个一个,都高声疾呼着要有的“自由”和“理想”。当然,这是比方,“孩子”就是我的诗,这里没有高超的意象,也没有深远的隐喻
手法四:意 象。临行一别,我试问君知否,那未来之路可会有雄鹰盘踞?你把沉厚的手掌落在我的肩头,宛尔一笑,唤起了数年以后的我。苏醒时,我用双手搭个菱形,放在胸口匡扶一夜凄清的内心。黑暗已过去,闯过弥留之际的人,吮吸着来自远方的绿林制造的氧气。第26层,每层楼高约是2.5米,那么我该是在65米的高空眺望了。我见到身穿蓝色卡其布中山装的老人,轻而易举地用百年的智慧垒成了高山。而我,在先知的面前显得如此贫瘠,甚至不得其门而入,失了皈依的方位。我那同窗多年的朋友,你们在哪里,是否有同样的遭遇和渴望自由的心情?
手法五:隐 喻。我的骨,在停止了生长的时刻,学会了膜拜一种无限向上的力量。我曾是湖中的水妖,困在塔的倒影,春泥的芳香和青鸟的欢唱将我解救,我将以生命谱成高昂的诗歌以作报还。犯上失语症的人,多灾多难的生涯,被侵略的头颅忘却了属于种族的声音。敬请归于我金色的语调,依我磬声,在风雨飘摇的甲板上,整装待发,紧随我的号令驶向自由与理想的国度。别错失这一场战役,年青的人,应该手举武器为独立的灵魂斗争。冷落的秋千,畏葸不前的马儿,精神的旷野不曾弥散午餐的气味,十月的收获只为着流血的人而预备。
手法六:象 征。我在自己身上寻找,想看一看是哪里制造的,出厂日期是什么时候,以及保质期会有多长多久。我羞于找到这些答案,甚至害怕见到生产车间,以及流水线上统一的作业。我不想认模具作为母亲,更不愿意被贴上可恶的标签。我是产品吗?一张证书,恰恰标明这是件什么东西。真正的生命惨死在屠夫刀下,面目相似的傀儡一起手舞足蹈。莘莘征夫,新时代铸造的铁军,原来都只是一堆没有灵魂的废品。
问题二:写现代诗歌的几个步骤
A、心里有话要说
首先是创作者本人有一种思想或者情感想要表达(如爱党、爱祖国、恨腐败等等内容可以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这种思想或者情感是清楚还是模糊(这里的模糊指到了一定的写作程度和水平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总之心里产生一种非要表达出来的愿望,想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的这种思想或者情感,当然你可以缩小范围只想让某个人知道(可以假定有那么个人)。于是,你觉得有话要说。那么,含蓄地说,还是直白地说,这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大家总说:我没灵感。实际上,就是心里没话要说,没话对任何人说。如果每天心里都有许多不同的东西要说出来,那么每天都会有东西可写了。
B、运用艺术感觉来表达
先作一个实验,以玻璃为题,写出你能够想到的词语、句子,或者一段话、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或者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把它写出来。
一种色彩,一个场景等等,你想到什么写什么(5分钟)
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这种语言必须是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来自于创作者本人的艺术感觉。
艺术感觉和自然感觉是不同的。举例:大家根据玻璃写一句诗,或者写意象、色彩,场景,总之是你看见玻璃所能够想到的东西,写出来。
那么,这些发散性思维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也是不相同的。这些情绪必须要与你所要表达的情绪相一致。梦穿过夜色在星光中微笑。任何人读了这样一句诗都会觉得愉快。这样你就用你的情绪在感染读者。你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他带入你的诗境之中。
艺术感觉就是用审美的感觉和眼光来看自然事物。看山不仅仅是山,看水不仅仅是水。看电灯不是电灯是钻石,看黑板不是黑板是一片绿色的草原或者是一块巨大的绿宝石。
用艺术感觉先把捕捉到的东西写出来,哪怕一个色彩,一两句话。但是那是你自己的独特的感觉。
艺术感觉是可以训练的,这种训练的方法与训练想象力是一样的。花十几分钟围绕一个物质去想,看你能想出多少种比喻来。坚持训练一段时间,可以有提高。
但是,不管你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表达,总要与你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相一致。所以说,一切景语(写景物的语言)皆情语。
如果是写一首诗,那么你就要尽量一气呵成,把你想说的话用艺术感觉来表达出来。然后才是下一步。
C、精简和提炼语句(修改)
诗歌往往是理性的思想或者说抽象的思想,用感性的语言或者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艺术。思想是核,意象是外衣,词语是意象的符号。几个词语形成一个或几个意象,诸多意象构成一个清晰或者模糊的思想。
从古至今,一首好诗的标准一向是哲理和诗意的高度结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结合。如果想让每一首诗都达到这样的标准,别说初学写诗的人做不到,就是老诗人也难以做到,因为写出一首好诗需要很多因素。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写作也有规律,必须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然后才有质量的飞跃。你想出语惊人,那么你就要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还要有许多先进而科学的经验和方法(不管他人的还是自己摸索的),这样你才具备了这个条件,但是效果和结果如何,还是难以预测。
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再一次修改句子。修改没有模式,简单的可以修改字词,复杂点的修改整个句子,再复杂一些的可以重新考虑整体表达出来的思想,或者把整首诗全部推翻重新写一个。
往往初学写诗的人,懒于修改。或者自己看不出毛病来。
一般来说,初学写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没东西可写
办法就是如何让你的内心整天不安宁(如果你想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没有浓烈的感情,诗歌很难写出来。不管你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多么成熟和稳重,但是你要写诗,你就要保持这样一种心态,让这种心态至少持续到这一首诗写完为止。如果你想写很多,那么你就要整天琢磨事。日子过得表面上风平浪静,什么事情似乎都没有,但是你的内心如果也这样,那你就没东西可写。只有人的情绪在兴奋状态中,灵感才多。也许你对生活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但是那些积累似乎就是一堆柴草,也许这堆柴草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变得非常潮湿,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根火柴,而是一把火炬才能把它点燃。这就是创作中常说的触发点,类似于导火索。
经常写,也存在偶尔会出现没东西可写的情况,就说没灵感。诗歌全靠灵感,基本上是凭借着灵感的火花来完成的。小说和散文是另外一回事。
关于在静中写,还是在动中写的问题,个人的情况不同,习惯不同,效果就会不同。
想做诗人,就要学会保留一颗诗心,不要求你对月伤心,对花流泪,但是至少你要对琐碎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色、以及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欣赏和审美的心态。
2、缺少诗意
缺少诗意说穿了,就是缺少艺术感觉。写作时运用的全部是自然感觉,因此就显得太实。办法就是经常训练自己的艺术感觉,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诗歌的意境完全是靠作者艺术感觉的升华来完成的。
有时候,整首诗都没有诗意,没有给人任何审美的感受。那么,克服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一样的题目,一样的内容,另外再写一遍。
3、不够精练
不够精练是指诗歌中多余的词语,这些词语让一首诗看上去非常不舒服,就像夏天一个人还穿着棉袄棉裤。也许有时候没那么严重,但是也穿着毛衣毛裤。
第三篇: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四首-教学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韩东山 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第四篇: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死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像。
伴着这熟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 解题:
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
三 配乐朗诵
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
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
四 学生吟诵、品味、欣赏
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
(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了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
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的学习。
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的思想。探究活动
(1)学生自愿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异和同。
(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
(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或其他诗集等。
(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的班上交流。
第五篇:旧诗和新诗
旧诗和新诗的美
郭思英
旧诗指的是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之后,对中国传统的格律极严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等多种体式的一种通称。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新诗出现以前,自《诗经》以来的辞赋、古风、律绝、词曲等,与“古典诗歌”的意思相近。二是指新诗诞生后,现代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的诗歌作品。而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旧诗和新诗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有共同的美丽,也有不同的精彩。
一 共同的美
中国文学的大厦,是以汉字为基石构建起来的。张传彪先生曾说:“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一字一格整齐美观的方块字,就不会有至今还散发着诱人魅力的中国古典韵律诗的格局。”我们知道,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都需要通过汉字来传情达意,来表示它的艺术性。所以,我认为,新诗和旧诗共同的美之一在于汉字的美。同样是用汉字表述,因此也就具有了汉字的美。汉字独字单音,就使诗的句式一定,一首诗每句整齐划一,从而形成句式一致的各种体制,如四言、五言、七言等,并使诗中一联对偶成为可能,这对旧诗而言尤其重要。汉字独字单音音节构成的简单,也使得旧诗和新诗读来都能节奏感十
足,音律优美,琅琅上口,为中国诗歌的传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旧诗中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近十年后依然记得十分清楚,这样的效果与它强烈的节奏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再如新诗中这样的一句“平凡是最美的荡气回肠”。“凡”字和“肠”字是押韵的,短短十个字,读起来使读者觉得很有感觉。而且“汉字义项丰富,往往一字多义、多字同义,或同字反义,这些都为作诗造语的下字拣择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多数字义的表情达意功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蕴、连通人的生命感受,非同概念的精确表述。”在同一首诗中同样的字有不同的意思,或者不同的诗中同样的字有不同意思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又因为汉语没有成体系的时态、语法的束缚,所以不论是旧诗还是新诗,都因此有了高度灵活之美。正如绿原所说,“它没有过去式,过去的一切都发生在眼前;也没有未来式,未来的一切也都发生在眼前”。汉语的这些模糊性使中国诗歌高度精练、意境深远。汉字极其有利于中国诗歌的遣词造句,用字可变动,顺序可调整,至于适当而止。我想,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回文诗的出现与汉字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在这里举出旧诗、新诗各一首回文诗来说明。旧诗中有明代沈宜修的“月圆空有长离别,别离长有空圆月。虫露泣残红,红残泣露虫。竹敲风弄菊,菊弄风敲竹。愁夜一声秋,秋声一夜愁。”新诗中有著有《雨巷》的诗人戴望舒的另一
首佳作《烦忧》,《烦忧》这首回文诗采用了另一种形式,是以诗行为单位的回文。诗中字的顺序调整了,诗行的顺序调整了,变成了别具一格的回文诗。而我们知道,在英诗中是很难找到一首回文诗的,更别说是称得上精彩的回文诗。
旧诗和新诗的另一处共同之美在于其内容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美。思想感情的美在于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环境,百姓的处境。一首好的旧诗或者新诗是不能与社会脱轨的,即便它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人们可以从这些诗歌当中看见那个时代的历史和发展,看见一些社会永存的诟病。无论是新诗还是旧诗,无论是五四运动前还是五四运动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总是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有些主题更是千古不变。例如,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对当时社会或者对主政者的评判,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展示作者远大的抱负。这些思想感情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说因社会的发展就沦为众多思想内涵之中诗人不愿握笔提及的一项。因为诗歌中的主要内涵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的同时,不仅愉悦了身心,更是对社会或者个人进行了思考。
二 不同的美
戴望舒和林庚,曾在旧诗和新诗的形式美孰优孰劣的问题上持不同意见。其实,在我看来,旧诗和新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旧诗一般有其固定的语言格式,例如绝句、律诗,整首诗的字数和行数有严格的规定,讲究对偶、押韵,不可违反,不
可“自作主张,随心所欲”,又因为旧诗重音,新诗重义,因而,旧诗有一种格律之美。废名认为,旧诗之好,并不在于诗情,而在于格律,在于诗形式的增美作用。格律给旧诗带来了不同于新诗、散文等文体的美。例如,它能够增强诗歌的气势。“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诸如此类的诗歌若是将它变为参差不齐的自由的形式,其气势必定弱了不少,读来也失去了原有的激昂的感觉了。另外,这种格式的限制也使得旧诗形成了言简意赅,简单明要的特点。与新诗相比,很多时候读者在阅读旧诗时更容易从字面上推测和感受就能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新诗更自由,但是很多时候解读也更难,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功底和注意想象与联想。我想,旧诗的凝练和隽永、淡雅和整齐都是新诗比不上的。•
闻一多先生曾说:“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与旧诗格律的严格限制相比,新诗在形式上有更大更广的发挥空间,诗人想写成多少行多少字就写成多少行多少字,没有人会说这是不对的。在这个角度上,新诗具有多变的美。诗行字数不固定,并且诗行随着感情的波动忽长忽短,最后成篇。不知可否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两首在形式上完全相同的新诗。新诗的多变,使得每首诗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这种视觉上的效果,帮助作者表达主题、思想。例如林青的《默哀三分钟——写在中国四川·汶川5·12大地震期间》中,除“中国/下半旗/为”三行连为一个诗节之外,其余均
独行独节;而且,最后的三个“飞”字,错落排列,很好地模拟了“飞”的样子和状态。“飞”字的错落创造的视觉效果,增添了诗歌悲伤的氛围,好像中华民族的魂真的要穿越一切苦难飞翔似的。如果说旧诗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话,那么新诗就是脱掉鞋子在舞蹈。它不受拘束,随心所欲,那种一种自由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诗歌爱好者。
在我看来,新诗还有另一种美——散文美。新诗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白话炼字。蓝棣之曾说,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它富有人间味,令人感到无比亲切。口语是最散文化的,很具散文美。例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中的经典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若将其改成“最是温柔一低头,凉风不胜水莲羞。”,读来感觉别别扭扭的,有不到位之感。就算是只去掉了 “那”、“的”二字,落差便很大,这两个字是口语化的,使得这句诗读来情调十足,散文的感觉出来了。
与之相对,旧诗有一种庄重之美。旧诗大部分运用的是文言文,再加上整齐的格律,旧诗便令人感觉有了一种庄重的气质。例如王维的《田园乐-其五》中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若将其改为口语化的“山下孤烟是远村,天边独树有高原”,不单变得不凝练简结,更是变得有油腔滑调、俗气之嫌。这种庄重的感觉使得旧诗中的意境更加深邃。我想,旧诗的庄重也与旧诗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积累有关,它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产物。
从诗经算起已有两千多年了,旧体诗诗歌语言意境锤炼得很成熟了,什么字不能进入,什么字能入,基本上已经没有争议。
其实,无论是旧诗还是新诗,它们都有各领风骚之处,都是中国的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弃旧诗”而“爱新诗”,或者只阅读旧诗,我们应当“不弃旧诗爱新诗”,去旧诗和新诗中的精华,去其糟粕,相互学习,共同将中国诗歌推向繁荣,让更多人来学习诗歌,喜欢诗歌,通过诗歌来陶冶性情,丰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