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24-104657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3 13:05: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分母

张广贺

教学目标:

1.掌握去分母的方法,完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2.通过总结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一步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所蕴涵的化归思想.3.感受等式性质的作用,增进对解方程的理解.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去分母”方法的探索.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1:去括号是应该注意什么?

问题2:等式的性质2是怎样叙述的?

问题3:求12、4、9的最小公倍数.二、新课讲解

1、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纸莎草文书 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提问:(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解:设这个数为,x由题意得:

211xxxx33 327这个方程大部分同学是按“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求解。但是多项系数是分数,需要通分,计算量较大。如果能化去分母,把系数化为整数。则可使方程中的计算方便些,那么如何才能化去方程中的分母呢?

根据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乘以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要是方程中得分母去掉,显然只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42。把方程两边同乘42,得到:42(xxxx)=33×42 即42×x+42×x+42×x+42×x=33×42 下面的过程按课本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更全面的讨论问题,再以方程

3x13x22x32为例,归纳***7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例解方程3x13x22x32 2105要去掉方程中的分母,就要找到一个数,这个数就是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方程两边同时乘以10,于是方程左边就变为:10×(3x13x12)=10×

22-10×2=5(3x1)-10×2同样,右边变为:(3x2)2(2x3)

即:去分母,得5(3x1)-10×2=(3x2)2(2x3)去括号,得15x5203x24x6 移项,得15x3x4x26520 合并同类项,得16x=7 系数化为1,得x=思路点拔:

(1)去分母所选的乘数应是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应遗漏。(2)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时i,不要漏掉等号两边不含分母的项。

(3)去掉分母后,分数线也同时去掉,分子上的多项式用括号括起来。

回顾解以上方程的全过程,表示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就可以使一元一次方程逐步向着x=a的形式转化。例4:解方程3xx12x13 237 16师生共同完成,讲解时强调:去分母时,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这个最小公倍数,当分子是多项式是,约去分母后,要用括号把分子括起来。

下面的过程按课本由学生自己完成。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又获得了哪些收获?

2、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什么?

3、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4、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最小公倍数的目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教科书第102页,习题3.3第3、10、13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二)—去分母

问题

例3解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小结

„„

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用“去分母”的方法解这类方程,并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但是这节课我讲太多,主动权没有放心教给学生,否则情况可能会更好,这是我的缺点,应调整,另外我也应该不断充实自己其他方面知识,把数学课上生动活泼。

第二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此类型的方程。

2.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数学思考目标:

1.通过去分母,体会划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目标: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景感受数学文明。

教学重点: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辅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师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经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1)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2)

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问题(3)

不同的解法由什么各自的特点?

教师展示幻灯片,呈现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展示不同解法,并请学生表述解法及解法依据。

1.接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2.去分母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对比两种解法,得到共识。当方程中含有分数系数时,先去分母可以使解题更加方便、快捷。

教师给出本节课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能否体会到去分母的必要性;

学生是否明确去分母的可行性;

学生能否总结出去分母的一般方法

学生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倾听、思考、理解他人的想法。

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的分析,首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知识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探究

过程

问题1:下面方程

可以怎样求解?

学生观察方程特点,回答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并汇总得到去分母的正确方法。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的交流。

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

呈现不同学生的阶梯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

本次活动是活动1的延续和发展,通过解这个方程,进一步晚上用去分母的方法解方程时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

探究过程

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出正确解题过程。

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

练习巩固

解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用实践来加深对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归纳总结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巩固所学的解法。

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的知识。

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

第三篇: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课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

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2)(27-x)=4x.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第四篇:公开课《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说课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分母”的内容。本次讲课从四大方面讲解: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实际问题做了铺垫。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 知识与能力:形成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范步骤,理解去分母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对比加深对带系数的去分母方法。

② 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解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整洁的内涵,发展有条理地清晰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一般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弄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认真总结口诀,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总结口诀,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然后加强其对问题总结简洁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二)自学导航

(三)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达标测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口诀”,继而紧张的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学导航

对于实际问题,同学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另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并且总结了一些口诀。

3、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口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题中,我们采取固定做题框架但是不细说具体步骤,以此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

4、达标测试

及时练习巩固,小组合作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公式。再加上口诀的辅助,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宗旨,深化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5、小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总结归纳的个性品质目标。

6、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王立芝)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出现的种种工问题如下: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漏乘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3.去括号导致错误

(1).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2)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4、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移项忘记变号

5、合并同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合并同类项时,尤其异号相加,出错率极高,体现了有理数加法法则,掌握不熟练。

6、系数化一导致的错误 分析:如3x=4写成x=

34这是粗心造成的。

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