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指定教材部分难点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4-77640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0-30 19:12: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指定教材部分难点

专升本大学语文——四川省考试院教材难点回顾

一、篇章作者与篇名 议论文类

谈时间——梁实秋 论快乐——钱钟书 论读书——培根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散文类

故都的秋——郁达夫 箱子岩——沈从文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拣麦穗——张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二、文言文翻译、阅读材料与分析题

1、《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问题:(1)本段论点?——只有遵循社会运动规律,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给天下不足的部分,才能使社会获得平衡。

(2)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3)老子看到的社会和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剥削极为残酷。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则是人人平等,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4)道:规律,准则。损:减少。奉:给予。为:有所作为。

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问题:(1)论证方法?——用引言论证,属演绎论证。

(2)冉有哪几方面有错?——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无能,即不能修文德使远人归服。(3)孔子有何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4)出现的成语是哪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5)既来之,则安之:来和使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来,使„„安居。则修文德以来之: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小说类 **——鲁迅 断魂枪——老舍 米龙老爹——莫泊桑

苦恼——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诗歌

门槛——屠格涅夫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3、《礼记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问题:(1)这段文字有几层?——两层。第一层“大道之行”到“而有志焉”,第二层“大道之行”到“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天下为公。(3)最后一句出现了哪个成语?——夜不闭户。(4)翻译:选贤与能:与的意思是举,推举,进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推行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单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子得以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弃:丢弃。

4、《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问题:(1)本段核心论点是什么?——修身。(2)论证方法是什么?——归纳论证。

(3)翻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身体力行,接近于仁义,知道耻辱,接近于无畏。

5、《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问题:(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论据有哪些?——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

(3)论证方法?——类比论证。(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

比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排比: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6、《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本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个语段中有哪些成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个成语。该文其它地方出现的成语:孤苦零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皇天后土。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题:论证方法?——引证和对比的方法。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修辞手法?——对偶。

翻译?逸豫:安逸,享乐。所溺:溺爱的„„

8、《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问题:这是谁的自述?——项羽。

为什么会困于此?——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围困在东城。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观点?——表现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观点。

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问题:(1)苏轼主要阐述了哪两种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2)执笔熟视是何意?——下笔之前要凝神构想。

(3)所欲画者是什么?——不是实物,是映现在创作者头脑中的鲜活完整形象。

(4)心识其所以然与不能然有何区别?——前者是指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后者是指在实践运用上还做不到这样。二者的不统一,就是心手不能相应。

(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画竹子,一定要先在心中有一幅完整的竹子形象。

第二篇:专升本大学语文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专升本)入学机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

A.武姜 B.公子吕 C.共叔段 D.郑庄公 2.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A.楚辞 B.风雅诗 C.乐府诗 D.古体诗 3.下列诗篇中,在形式上通体对仗的是()

A.《山居秋暝》 B.《行路难》 C.《登高》 D.《无题》 4.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A.《季氏将伐颛臾》 B.《郑伯克段于鄢》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马伶传》 5.“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中的“并头莲”是()

A.用典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6.在《论毅力》中,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段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说这话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7.茅盾的第一部以描写三十年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是()

A.《林家铺子》 B.《子夜》 C.《腐蚀》 D.《蚀》

8.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体传记文的是()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背影》 9.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10.五四时期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郭沫若 1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A.客商 B.看客 C.客卿(客籍官员)D.游客 12.下列诗篇属七言绝句的有()

A.《行路难》 B.《从军行(青海长云)》

C.《登高》 D.《无题》 13.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

A.古体诗 B.七言绝句 C.乐府诗 D.七言律诗

14.下列作家中,与柳宗元齐名的是()

A.李白 B.白居易 C.韩愈 D.欧阳修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

A.司马相如 B.司马迁 C.司马昭 D.司马光 16.《前赤壁赋》是一篇()

A.汉大赋 B.抒情小赋 C.骈赋 D.文赋 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而著名的作家是()

A.郁达夫 B.冰心 C.朱自清 D.戴望舒 18.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是()

A.马克思 B.培根 C.黑格尔 D.牛顿 19.下列诗人中,以边塞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岑参 C.李白 D.陆游 20.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白朴 D.马致远 2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祝福》 D.《伤逝》 22.现代文学史上,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厚京味儿的作家是()

A.孙犁 B.茅盾 C.老舍 D.郁达夫 23.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4.下列文章说理运用类比方法的是(A.《论快乐》 B.《论学问》 C.《论毅力》 D.《种树郭橐驼传》25.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著称于世的诗人是(A.曹操 B.陶渊明 C.杜甫 D.白居易

26.下列作品中以驳论为主的是(A.《谏逐客书》 B.《五代史伶官传序》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7.下列作家中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一起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是(A.鲁迅 B.郭沫若 C.茅盾 D.巴金 28.《氓》这首诗选自《诗经》中的(A.《陈风》 B.《卫风》 C.《小雅》 D.《大雅》

29.《书》曰:“满招损,谦受益。”的“书”指的是(A.四书 B.六书 C.尚书 D.汉书

30.《前赤壁赋》在结构上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即()

A.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B.描写为主 C.议论为主 D.抒情为主 31.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例证法 32中国近代作家中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是(A.鲁迅 B.胡适 C.黄遵宪 D.梁启超 33.下列作品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庄子》 3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35. 提出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这句话的西方作家是(A.斯沃夫特 B.斯蒂芬生 C.亚里斯多德 D.莎士比亚 36.记叙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的回忆性散文是(A.《往事》(一之十四)B.《嘱咐》

C.《背影》 D.《爱尔克的灯光》 37.《张中丞传后叙》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用(A.议论 B.抒情 C.肖像描写 D.细节描写 38.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从军行》 B.《山居秋暝》 C.《陌上桑》 D.《蜀相》 39.下列作品中,被列为豪放词的是()

A.李煜《虞美人》 B.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C.李清照《声声慢》 D.辛弃疾《破阵子》

40.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A.《猛虎集》 B.《女神》 C.《我底记忆》 D.《望舒草》 41.下列作品中,尤其擅长描写战争的是()

A.《春秋》 B.《左传》 C.《孟子》 D.《战国策》 42.《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中心人物是()

A.姜氏 B.郑庄公 C.共叔段 D.颖考叔 43.下列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陶渊明 C.王维 D.白居易 44.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于晚年,此时流落于()

A.山东青州 B.江淮之间 C.湖北湖南 D.江浙一带 45.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引用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出自()

A.韩愈的文章 B.柳宗元的文章 C.欧阳修的文章 D.苏轼的文章 46.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著名诗人是()

A.陶渊明 B.李白 C.苏轼 D.陆游

47.辛弃疾《水龙吟》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所用典故出自()

A.《史记》 B.《左传》 C.《三国志》 D.《世说新语》

48.编辑《乐府诗集》的宋代学者是()

A.刘向 B.曹操 C.苏轼 D.郭茂倩

49.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A.《谏逐客书》 B.《季氏将伐颛臾》 C.《秋水》 D.《寡人之于国也》 50.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是()

A.《秋水》 B.《谏逐客书》 C.《答李翊书》 D.《报刘一丈书》 51.“越调”是()

A.词牌名 B.曲牌名 C.宫调名 D.绍兴地方戏曲 52.五四时期,小说多采用“自叙传”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的著名作家是()

A.朱自清 B.郭沫若 C.郁达夫 D.冰心 53.《论快乐》中“我们说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反语 B.排比 C.比喻 D.设问

54. 《箱子岩》开头记叙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情景,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是()

A.对比 B.类比 C.映衬 D.铺垫 55.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A.诗歌 B.散文诗 C.散文 D.小说 56.诙谐幽默、寓悲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

A.杰克·伦顿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德莱塞 57.“郑伯克段于鄢”一语出自()

A.《论语》 B.《孟子》 C.《春秋》 D.《战国策》

58.《论气节》中作者列举了“一鼓作气”、“浩然之气”、“正气”等材料,是为了说明气是()A.有所不为的 B.有勇无谋的 C.战斗的、积极的 D.静止的、消极的 59.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是()

A.《灭亡》 B.《寒夜》 C.《家》 D.《憩园》

60.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世界著名小说家是()A.契诃夫 B.泰戈尔 C.莫泊桑 D.欧·亨利

6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短歌行》 B. 《饮酒》 C.《月夜》

62.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63.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64.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65.下列加点字为语气助词的是(A.曰.归曰.归 B.三十而.立 C.之.二虫又何知 66.“功施至今”中施.读作(A. yi B. si C. shi 67.《前赤壁赋》为苏轼被贬何处所作(A.黄州 B.永州 C.沧州

68.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A.赠别诗 B.七言古诗 C.山水诗 69.《道士塔》的作者是(A.余秋雨 B.莫言 C.金庸 70.《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叙事人是(A.王雄 B.丽儿 C.表少爷 7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属于(A.使动词 B.意动词 C.名词 72.“皆以客之功”中的“之”应解为(A.助词“的” B.动词“到” C.代词“这”

73.下列诗(词)句属于李清照的有(A.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B.闺中只独看 C.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74.“春如旧,人空瘦”的作者是(A.陆游 B.唐婉 C.白居易 75.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A.《道士塔》 B.《蛇》 C.《乡愁》 76.《蛇》的作者是(A.刘以鬯 B.余秋雨 C.余光中

77.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写到“我的心灵的灯”象征着(A.大家庭的没落 B.生活的悲剧 C.走向新生 78.《铸剑》属于(A.散文 B.神话 C.小说 79.《望海潮》属于(A.小令 B.慢词 C.唐教坊曲名)))))))))))))))))

80.《月夜》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81.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

A.王勃

B.卢照邻

C.沈期

D.陈子昂 8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83.《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A.崔老夫人 B.张珙 C.崔莺莺 84.《诗经》“国风”中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的诗篇是()

A.《伐檀》 B.《七月》 C.《硕鼠》 D.《君子于役》

85.主张“兼爱”、“非攻”的先秦诸子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86.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7.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

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88.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用典故出自()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89.《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刘向 B.司马迁 C.班固 D.王逸

90.“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A.《兼葭》 B.《离骚》 C.《短歌行》 D.《氓》

9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观点是下列哪篇文章提出来的()

A《邵公谏厉王弭谤》 B《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C《晋楚城涯之战》 D《烛之武退秦师》 92.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

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93.《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94.以短篇小说擅长的作家,代表作有《党费》、《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等()

A.峻青 B.王汶石 C.康濯 D.王愿坚

95.吴春儿、李佩钟和蒋俗儿这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子是孙犁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A.《菏花淀》 B.《铁木前传》 C.《风云初记》 D.《山地回忆》 96.《三家巷》通过不同类型的三个家庭反映出20年代中国复杂微妙的阶级关系,其中,代表买办资产阶级的是()

A.周家 B.何家 C.李家 D.陈家

97.建国后第一部描写高级知识分子的剧本是()

A.《妇女代表》 B.《明朗的天》 C.《龙须沟》 D.《布谷鸟又叫了》

98.熔历史与小说于一炉的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的作者是()

A.欧阳山 B.周而复 C.李六如 D.浩然

99.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

A、《樱花雨》 B、《天山景物记》 C、《荔枝蜜》 D、《万丈高楼平地起》

100.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A、土改斗争小说 B、农村生产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书信体的有(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E.《报刘一丈书》 2.下列诗歌中属近体诗的有(A.《饮酒》 B.《从军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山居秋暝》 E.《杜陵叟》 3.下列先秦散文中属历史散文的有(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庄子》 E.《战国策》 4.《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有(A.四言为主 B.一韵到底 C.常用重章叠句 D.比兴手法 E.讲究对偶 5.下列诗篇中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A.曹操《短歌行》 B.王昌龄《从军行》 C.李白《行路难》 D.白居易《杜陵叟》 E.陆游《关山月》 6.中唐古文运动中的主要倡导者有(A.王勃 B.陈子昂 C.韩愈 D.柳宗元 E.欧阳修 7.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有(A.《悲剧心理学》 B.《文艺心理学》 C.《诗论》 D.《文艺对话录》 E.《西方美学史》

8.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一文中,主要补叙了下列人物的英勇事迹(A.张巡 B.许远 C.雷万春 D.南霁云 E.贺兰进明

9.下列作家中属创造社的成员有(A.郭沫若 B.闻一多 C.成仿吾 D.郁达夫 E.朱自清 10.下列现代文学作品中属于记叙文的有(A.《故乡的野菜》 B.《再别康桥》 C.《故都的秋》

D.《沙滩上的脚印》E.《箱子岩》

11.下列文章中属于游记散文的有(A.《秋水》 B.《箱子岩》 C.《故都的秋》 D.《再别康桥》 E.《往事》 1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A.王维 B.岑参 C.高适 D.孟浩然 E.王昌龄 13.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有()

A.《屈原》 B.《虎符》 C.《王昭君》 D.《蔡文姬》 E.《武则天》

14.下列词人中基本风格属于婉约派的有()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E.辛弃疾 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E.郑光祖

16.下列文学家中属于宋代的有 A.李商隐 B.杜牧 C.欧阳修 D. 苏轼 E.王安石

17.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下面几个人物的心态(A.沙子龙 B.赵七爷 C.王三胜 D.水生嫂 E.孙老者

18.下列文章中属于议论文的有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陈情表》 E.《报刘一丈书》

19.欧·亨利的小说作品有(A.《麦琪的礼物》 B.《警察与赞美诗》 C.《羊脂球》 D.《小公务员之死》 E.《最后的藤叶》

20.以下警句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A.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E.惟陈言之务去 2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A.比较法 B.演绎法 C.归纳法 D.筛除法 E.连锁推理法 22.作为 一篇议论文,《秋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 A.寓言的方式 B.归纳的方法 C.对话的形式 D.善于援譬设喻 E.连锁推理的方法 23.《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性格特点是 A.阴险毒辣 B.狂妄愚蠢 C.乖戾昏愦 D.工于机谋 E.老成 24.在《李将军列传》中,与李广形象构成对比反衬关系的人物形象有 A.大将军卫青 B.匈奴射雕者 C.程不识 D.望气王朔 E.李蔡

25.下列成语中出自《诗经·氓》的有 A.胸有成竹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信誓旦旦 E.望洋兴叹 26.曹操《短歌行》中的用典句有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7.下列词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的有()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E.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8.下列《前赤壁赋》的几组句子中属于对偶句的有()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E.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9.在小说《**》中,作者用以刻画赵七爷形象的典型细节有(A.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B.竹布长衫脱下穿上又脱下 C.三句不离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D.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志》 E.经常坐在门槛上抽烟不说话 30.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A.采用倒叙手法 B.叙写中多次转换人称 C.双线并行,一实写,一虚写 D.悬念强烈 E.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31.《铸剑》一文中塑造的人物有(A鲁迅 B眉间尺 C宴之敖者 32.《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的主角是(A崔莺莺 B张珙 C红娘

33.下列作品属于余光中的是(A《听听那冷雨》 B《乡愁》 C《神女峰》

34.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并称为“临川四梦”的作品是(A《紫钗记》 B《邯郸记》 C《还魂记》

35.杜甫的《月夜》中写了几地之月(A鄜州月 B长安月 C灵武月

36、《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反复咏叹 B、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起兴手法

37、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举一反三 B、当仁不让 C、君子成人之美

38、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短歌行》 B、《月夜》 C、《春江花月夜》

39、《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A、崔莺莺 B、张珙 C、红娘 4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夸张 B、对比 C、借代))))))))))))

第三篇:福建专升本指定教材----政治经济学---厦门大学出版-厦门大学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关键词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商品拜物教: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性质。它是商品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的质和量通过与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质上相同和量上相等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价值尺度:指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它是为了使货币能更好地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而对货币自身所作的量上的技术规定。它是用某一固定的金属量作为货币单位,它只能计量货币的量,而不计量商品的价值量。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流通公式为:W—G-—W。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它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分为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第一形态变化W——G,卖,和第二形态变化G——W,买。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平均转手次数表示)。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

律,用公式表示:

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变为: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但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已把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都称作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指商品经济内部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二是利益的制约性。

供求关系:与竞争、价格波动相联系的部门商品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总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它是耗费于部门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总量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买者与卖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部门内部生产者群与消费者群两个集合力量之间的竞争关系。

竞争机制: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卖者之间为实现他们的行为目标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它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⒈ 商品是()

①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③ 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④ 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⒉ 商品的二因素是()

① 价值与价值量 ② 使用价值与效用 ③ 价值与交换价值 ④ 使用价值与价值 ⒊ 商品的价值量是()

① 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② 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③ 生产技术决定的;

④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⒋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① 成正比 ② 成反比 ③ 反方向变动 ④ 同方向变动 ⒌ 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① 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②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③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④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⒍ 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①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④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⒎ 劳动的二重性是()

① 两次劳动;② 两种劳动;③ 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④ 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⒏ 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②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③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④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⒐ 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① 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④ 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⒑ 货币的本质是()

①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③ 金银等贵金属 ④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⒒ 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① 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②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③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④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⒓ 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

① 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② 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 ③ 纸币发行量 ④ 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 ⒔ 通货膨胀是()

① 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② 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③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④ 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①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 ②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③ 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 ④ 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⒖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① 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②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③ 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④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三、多项选择题

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 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② 由交换决定的 ③ 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 价值的决定因素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⒉ 商品的价值是()()()()()

①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② 是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表现 ③ 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④ 商品的自然属性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⒊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④ 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⒋ 商品的价值是()()()()()

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③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④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⒌ 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② 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 ③ 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④ 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 ⑤ 价值规律在不实现中实现

⒍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① 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② 是观念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 ③ 总是准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 ④ 有时并不真正反映商品的价值 ⑤ 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

⒎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① 使商品生产从物物交换转变为商品流通 ② 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③ 必须是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币 ④ 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 ⑤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⒏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

① 可以作为具有价值的金银饰品存在 ② 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商品销售困难 ③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④ 使社会购买力增加

⑤ 是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⒐ 商品的价格是()()()()()

①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③ 由价值决定的 ④ 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⑤ 受供求关系影响的

⒑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是()()()()()①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 ②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③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 ④ 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⑤ 自然条件等

⒒ 货币职能中包含危机可能性的是()()()()()① 价值尺度 ② 流通手段 ③ 贮藏手段 ④ 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⒓ 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表明()()()()()

①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 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③ 简单劳动只有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④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⑤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⒔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① 商品价值的变动 ② 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动 ③ 纸币发行量的变动 ④ 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 ⑤ 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动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①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②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④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⑤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 ⒖ 等价交换原则是()()()()()

① 自然经济通行的原则 ② 简单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③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④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⑤ 一切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

四、简答题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⒈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自然之间的关系。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⒊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这二重属性。

(二)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答:⒈ ⑴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2 ⑴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⑵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

(三)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四)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是怎么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⒈ 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⑴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相对价值形式;③ 等价形式及其特点;④ 对简单价值形式总体的分析。⑵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①含义及等式;② 对扩大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的分析。⑶ 一般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价值表现的特点;③ 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还不能促使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⑷ 货币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贵金属能够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的原因。③ 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矛对立,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这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⒉ 货币的本质: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五)货币的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的区别与联系 答:P51,第一段

㈥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如何产生的?

答:⒈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即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是指商品交换不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要通过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相对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反映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规定性,决定了价格与价值量有可能发生不一致,因而价格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⒉ 实际上,价格与价值量经常不一致。供求关系使价格经常偏离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小与求,价格高于价值。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⒊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反而是价值规律的正常实现形式。

(七)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1 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 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 /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 - 赊售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支付总额 - 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

五、论述题

(一)思考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二)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答:⒈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⒉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⒊ 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⑴ 货币执行职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① 货币的产生暂时缓和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解决了交换过程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有利于商品价值得到表现,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便于各种商品价值的比较;③ 流通手段使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使整个商品界联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 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不易发生通货膨胀;⑤ 支付手段使信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发展;⑥ 世界货币使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世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⑵ 货币执行职能也对社会经济发生了负面影响:① 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看,它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形式本身即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又包含着质的矛盾。所谓质的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价格形式所包含的这一矛盾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② 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看,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这样,商品流通就把整个商品界的运动相互犬牙交错联成一体,产生了生产当事人无法控制一系列社会经济联系。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就会发生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即商品实现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以最终为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有危机的现实性。③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生产当事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以外,又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经济中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债务链,当债务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破裂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支付困难,从而产生了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即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

(三)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答:⒈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⒉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①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②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⒊ 价值规律的作用:⑴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⑵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四篇:2012年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

2012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应用文 写作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知识、阅读分析、应用文写作。

(一)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文与现代文中作品中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的应用

(二)文学知识

1。熟悉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名篇名句。

2。熟悉古代其他文体的重要作品、作者、出处及名句。3。了解现当代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1。对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名篇能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欣赏,并能用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2。能通读古代其他文体中的著名作品,能用现代汉语将它们翻译过来,能体会文章的内在含义。

3。能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应用文写作

1。公文写作。要求掌握行文方向,能规范地撰写出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和会议纪要。2。计划。要求了解计划的种类,能正确区分规划、计划和安排的不同。能撰写出有目标和指导思想、有任务和要求并有实施的步骤和具体安排的计划。

3。总结。要求了解计划和总结的关系,能依据计划进行总结、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总结。4。调查报告。要求掌握调查研究的方式和方法: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随机抽样调查;观察、实验、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以及问卷调查、访谈、开座谈会等。要求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基本要求和格式。

5。演讲稿。要求掌握演讲稿的种类区别,掌握竞赛演讲稿与竞聘演讲稿的写作基本要求。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 100 分。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四、主要参考教材

1。《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高等教育出版社。

2。应用类文体写作部分可参照相应的“公文写作”、“应用写作”、“实用文体写作”等教材进行复习。

第五篇: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

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 之:

a)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

b)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 [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 [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d)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 [例]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我之谓也(《秋水》)

g)动词,译为“到”、“往”

[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其:

a)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 [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

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

e)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者:

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所,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

(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

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

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诸,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 “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焉,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则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例如: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而,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2)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1)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例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

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

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 “凭”、“靠”。例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四)动词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省略了的介宾形式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

例如: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且,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

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 要”、“将要”等。例如:(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连词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乃

副词

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指定教材部分难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