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95437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0 01:0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浅谈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烈山中心校新北小学

李影

主要内容的摘录: 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只要教师在导入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能合理、科学地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巧妙地引导过渡,最后进行简练总结,提升迁移,就能打造高效而优质的课堂。

关键词: 教师

语言

有效性

兴趣

科学

真诚

引导

延伸

正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间接影响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

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其他功能语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力量。那怎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更有魅力?怎样在宝贵的四十分钟的有限课堂上,让教师的每一句话高效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呢?

首先,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特级教师徐斌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领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只有精心预设,才有精彩课堂。

然后,课堂上教师要具有机智应变的调控能力。课堂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的舞台,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只有灵活妥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才能确保课堂上的精彩生成,确保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不至泯灭,确保教学有序进行,确保当堂课时目标有效达成。

再者,教师要不断学习,多读书。“腹有诗书口自畅”,教师只要不断积累沉淀,语言自然富有感染力。

最后,课下教师要善于反思。下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反思,是导入不够精趣,还是过渡语不够精炼?是问题语不够精准,还是评价语不够精辟?反思的过程就是对自己教学语言颠覆休整蜕变提升的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成熟而有魅力。

优质的课堂源于优秀教师的优美语言。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师语言的有效性:

一、导入语重在“激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孩子们的学习更应该在兴趣引导下进行。所以,导入环节虽然所占时间不多,但作用不可忽视。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堂开头就要漂亮醒目,先声夺人,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上《万里长城》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读:万里长城)。“起立!”课

堂开头的一句日常用语,在王老师的嘴里,成了一道有力而威严的军令,调动起孩子内心敬畏长城的千万情感。随后王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半句引语,如同吹响了一声号角,鼓动起孩子冲上长城一饱眼福的欲望,高度集中起孩子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 一览《长城》的高度兴趣,帮孩子调节到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为一节成功课堂订好了基调。

二、问题语重在“准确”

“疑是思之路,学之端”疑才多思,多思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激励学生深入探索。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引领学生急于释疑,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学习中,并把他们的思维引到深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语时重在“准”,即要合理、科学。

怎样把握问题语的合理性科学性?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可见,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科学合理的。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度,大小适宜,忌宽大空泛,忌高深繁杂,否则,学生听后摸不着头脑,无从切入;忌琐碎,忌浅易,时时问,处处问,无疑而问,学生不必动脑,无需思考,缺乏主问题的有效引领,等于问而不问。

问题里面有学问,教师问得好才能教的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富有艺术性的设疑,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依本据标,适时设疑,才能更好地导达目标,使学生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

三、评价语重在“真诚”

评价语是教师对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时的语言,是教学中最直接快捷、使用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评价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是沟通师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的桥梁,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时,给予适时适度地鼓励和赞许,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的心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北京特级教师王文丽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王老师叫同学们读课文,如果对哪部分感兴趣,就多读几遍。学生读后纷纷举手。王老师走到一位低着头没有举手的女生前,轻声地问道:“你为什么不爱举手?”小姑娘说:“我有点紧张。”“读书就不紧张了,能试一试吗?”小女孩没有回答。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小女孩说:“能。”于是王老师起了头。小女孩开始小声地读,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地读完后。王老师问她:“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答道:“不紧张了。”王老师又问:“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读书吗?”“不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你吧,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你爸妈。你敢当着四千多人的面读书。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了笑容。

王老师随堂入境的几句真诚评价,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孩子脸上那浅浅一笑,也许是这个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的里程碑,从此,她的生命之帆扬得

鼓鼓的,等待起航,这节课的学习也一定信心百倍。教师评价的作用和力量不可估量。

教师的评价语要让学生动心,教师必须动真情。教师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只有发自肺腑的表扬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假大空浮,词不达意。无论学生回答怎样,都来一句“真好!”“真棒!”“了不起!”,这种随意性,显得简单机械,苍白无力,缺乏针对性缺乏真诚的评价,就失去评价的作用。

评价语因时因境而生,充满灵动与智慧,教师要从爱与尊重的角度,巧妙适时给予学生真诚评价,为引导学生向高处攀爬搭建一个阶梯,从而引领学生充满自信地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四、过渡语重在“引导”

过渡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师用语言搭起的一座座衔接桥。课堂上只有凭借教师的过渡语,才能使教学过程严谨而有序。过渡语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调控,而且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有了起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的课堂。

教师的过渡语要随文入境,得体自如,淡而无痕,重在引导与衔接。

于永正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是这样过渡的:

“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学生默读课文,于老师巡视)

互相交流之后,于老师巧妙过渡说:“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学生举手示意明白)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网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众笑)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众笑)(学生写“自述”)

于老师独具匠心的过渡语,搭建了从读到写的桥梁,将学生从读的波峰引领到写的波峰,行云流水般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以写促读,让读写结合得天衣无缝,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使枯燥的写变得妙趣横生,体现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质朴而又韵味无穷的语言功底。

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语文课堂的美味作料,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自觉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并合理、巧妙地运用,不仅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让语文课堂富有情趣,充满魅力。

五、总结语重在“延伸”

优质的课堂不仅开头要扣人心弦,过程生成要精彩纷呈,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结束环节虽临近尾声,作用却不可小觑。好的结束语不仅要对前面的知识作简要地回顾复习,归纳概括,回顾开头,让课堂教学有始有终,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知识的迁移,对学生思维的发散,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有限课堂的延伸,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探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让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发人深省的作用,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 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但愿每一条溪流都能不断流出,但愿每一个孩子从溪流中汲取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多的是爱心,是扬起生命之帆的信心和力量。

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情趣课堂》

李亚玲 《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

第二篇:评价语言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是点拨,是导向。课堂评价在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各种评价手段也被广泛采用。我就如何充分发挥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谈两点认识: 1.教师的评价要发自肺腑,诚心诚意,用自己内心的激情唤醒、感染、激励和引导学生

有句话叫 “只有赤诚才能唤起赤诚”。我们教师应该躬下身来,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真心诚意的评价。如在做四年级上册的第五课“空气力量小游戏”的实验时,有的同学就说:“老师,我做过这个实验”我抚摸着这位同学的头说:“你是一位爱动手、勤观察、善思考的同学,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小科学家的。”这位同学会心的笑了。这样的评价不仅会激励该同学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全班的其他同学也会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的努力进取。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最初只是一种意向,需要在实践中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来不断地激活、加强,最后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兴趣。

2.教师的评价要把握好时机,采取及时评价和延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评价时,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并在评价过程中选择好评价的时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成果展示时,可以采用“同步评价”的时机性策略对学生进行评价,来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小学科学的课程特点使课堂充满诸多评价因素:“探究”过程中形成的困惑、“实践”过程中的亮点、“成果交流”带来的发散„„教师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点拨、引导、深化、激励之时,运用“同步评价”的时机性策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行为、知识结构进行语言评价,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认真操作、积极展示,促进学生的发展

同时在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一定都要用及时评价的方法,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生成情况选择延时评价的形式。

不论哪一种评价,都不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定,而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学生的不同体验和不同的学习成果进行的积极的、正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不仅维护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运用评价语言策略,对发展学生身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策略还会不断丰富。

总之,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正确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充满自信心,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那么你的课堂会充满活力,你的孩子们会非常喜欢你教的课,教学效果会超出想象,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

第三篇:体育教学有效性语言评价探析

体育教学有效性语言评价探析

授课教师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相同的用词诸如“好”、“你很棒”、“你能行”之类的激励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方向不对”之类的评价语;“好,下面……”的过度语比比皆是。

有教学就必然有对话,有对话就必然有解答和评价。解答和评价是否有效,主要看教师有效性语言的运用。有效性语言评价,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知道自己学习技术动作掌握的程度、学习态度、练习情况、合作效果、课堂表现等,并知道接下来应该怎样做,那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笔者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对评价语言是否有效有着自己的见地。

一、“三好性”评价语言的运用要把握好度

课堂的精彩来自教师的有效评价。目前,体育教师对课堂对话的评价表现为针对性不强、情感性不深、客观性不足和鼓励性不够等。这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验表明,有效评价与学生回答成正比关系,即教师的评价越是积极主动,越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过多的运用也将产生不好的效果。

在外出听课或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动作做的好、做的真好、做的非常好”,我们不妨把这样的评价叫做“三好性”语言评价。它的好处是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我们不要忘记让学生知道好在那里,很好在什么方面,非常好的原因,与很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等,我们的评价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是好,为什么是非常好。能做到“三好性”语言评价的老师已经对评价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运用了,这也是我们老师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表现,但我们不要盲目的运用这种评价方式,要把握好运用的度,一节课全是这样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麻木心态,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失去对自己能力、动作的真实了解,我们的评价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修正和弥补。如:在一次听组内教师的课,教学内容是学习跳远的技术动作时,教学重点是踏跳后的腾空动作,当学生跳完后教师马上评价说:“好的”;第二次跳完后教师又说:“好的”,第三次跳完后教师又说:“不错,很好继续努力”。当学生跳完四次后有学生问老师:“老师我的动作那里最好”,老师想了想说:“助跑最好”。但我们要注意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腾空动作,我们的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能只是一个“好、很好……”等来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后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动作到底是怎样的。

如果只能用“三好性”语言评价的话可以在学生第一次跳完后告诉学生你的助跑很好,第二次后告诉学生你的踏跳有力保持住,第三次跳完告诉学生你的助跑最好,从这三次评价中教师并没有提到腾空的好与坏,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腾空是不好的了,就是说在运用“三好性”评价时也要告诉学生好在哪里。

二、“结果性”语言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绪

“结果性”语言评价就是直接告诉学生动作练习的结果是对还是错,学生知道自己做错了,具体是错在那里还不是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对的了,但还不知道对在那里,没有继续努力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学习一项新技术动作时,只知道错了是不行的,应该知道错在那里了,以便进行相应的改进。如:在教授肩肘倒立时,“老师,我动作标准不?”“你这是比萨斜塔!”教师这样的评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指出了动作的不足,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情绪高涨。我认为这样的评价也要比“三好性”语言评价的效果要明显些,这种评价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让他们知道了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它的收获也是很大的,总比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是“好、很好、非常好”要好些。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对评价的基本功能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评价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这样做是否正确等。

过于直接的评价语言确实能让学生很快就知道自己动作练习的对与错,但这种评价语言有时是很容易打消学生练习、参与的积极性,对一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会有很大的心理影响,因此运用结果性评价的时候就要关注评价的对象、语言的运用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比较策略的来进行运用,做到因材评价。

如教学跳远的时候,学生跳完后我们可以说出他的一个优点再把他的错误或不足指出来,你的助跑很好,但在踏跳的时候没有力量,助跑和踏跳的衔接不好等,这样学生也易于接受,又不影响其接下来的学习。如果我们在学生跳完后就在直接指出你的踏跳没有力量,助跑和踏跳没有衔接好,学生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了,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正确的地方往往会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兴趣。

三、“建设性”语言评价要准确合理

对学生正确的动作或问题反馈,我们不能只给学生简单的肯定评价,应尽量给予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建设性语言评价就是指出学生学业的对与错,然后给学生进一步的明确,告诉学生错在哪里、对在何处,经过进一步的努力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如:在学习跳远的过程中,学生一次试跳后教师给予的评价是很好,接着教师就让学生,把助跑的速度加快就会跳到几米远,在把腾空中的腿收的再高些,就能达到优秀的标准,学生就会在教师这个建设性评价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跳跃动作,而获得好的运动成绩;如果学生跳的不好,教师也要明确的指出,你的助跑速度不够快,导致你的成绩不理想,下次试跳要注意助跑的速度要快。这样学生就知道下一次的练习应注意些什么,而使每一次的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进而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明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要注意些什么,怎样去注意等。

如教学跳远时,学生跳完一次后把学生表现好的地方如:落地缓冲很好,就直接告诉学生,腾空高度不够高是因为踏跳时力量不够,下次练习要提高助跑速度与踏跳时有力等。这样学生接下来要注意些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就很清楚明了了,这样的评价就完全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上诉各个评价都有它的优点同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果把这三种评价语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合理的运用,让学生即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领会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又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去改进错误,提高自己的同时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达到这些效果我们的评价就发挥出了他的巨大的效能,教师的评价就表现的很完美了,收获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教的学生。

四、有效的语言评价应该注意的事项:

1、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潜力,对提问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2、要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评价反馈要因人而异,要求不同。优秀的学生,虽然运动技能做得好,但不可褒奖太多,应该进行有效的追问或提升式肯定,对他们的鼓励少而精,从而让学生迈向更高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中等层次的学生,要善于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共鸣点,使这些学生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对于少数身体素质弱和自信心不足的“潜能生”,逐个给予鼓励,更要善于引导,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要采用降低难度的理答形式,让他们一步步走出误区,接近成功,享受快乐。

3、要体现多样性。如果教师长期使用一两种方法,即使评价正确、恰当,也会因为枯燥而失去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变换花样,让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4、要以鼓励为主。“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鼓励,可以肯定正确,否定错误,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鼓励,不挑或少挑毛病。多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巧妙地指出不足,让学生品尝到进步成功的喜悦。

总之,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机敏睿智,形象生动,充满亲和力、感染力的课堂评价,其形式多种多样,它是智慧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变数和意想不到的东西。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应对,而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评价。如果我们上课前能深入钻研教材,精通教法;课堂上能真情倾听,审慎地提问,尊重悦纳每个学生的答问和发言,巧妙地运用有效的语言评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性语言评价让我们的课堂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

第四篇: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改革研究有不少突破性的进展,但在现实中,语言教学的低效益现象仍然较普遍。如何改变现状,变苦干为巧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益,这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说,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是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语言教学小学化。有些教师模仿小学语文的授课方式,对幼儿进行“语文教学”,有的甚至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学习材料提前到幼儿园大班使用;

2、在语言教育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还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幼儿识字方面。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只注意到简单的对话与重要或模仿,体现不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3、在语言教育中体现不出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无一定计划与目标,有的是即兴发挥,有的是年年照搬,不去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方法,不能利用幼教的研究新成果;

4、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只知在语言课中进行语言教育,不知在其它学科与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不懂得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其它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和语言本身的综合性和通用性特性;

5、在语言教育中缺乏创造性因素。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只能按预先的备课方案展开一节语言课,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转化为课的内容。至于从备课到讲课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因素,则更少。

二、活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表述不当。自从新《纲要》颁布以来,就有专家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体验。具体到语言领域,有时就不得不将一些空泛的诸如“体验与人用语言交流的乐趣”等等之类的废话充当第二个维度的目标。这么写的时候就总是在怀疑,作为教师又如何可能确定孩子“体验”到了什么呢?看起来是从儿童的角度在提出所谓的“发展性”目标,实则是太过笼统而很难在教育过程中操作并对教育结果加以评价。

2、目标内容不细。虽然目标要从三个维度来提,但是又不是完全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内容来的,而是仅采用了其前两项,即认知和情感,但在动作技能方面,则以过程体验置换了。第一维度的知识技能来说,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包括了六个不同水平的层级,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而我们的通常做法是将这些不同水平的目标混在一起。可以说有些教材编写者本人,对每一篇语言材料,在认知方面幼儿应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时也未必真的非常明晰。

第五篇: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谈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尽管我们知道,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是课程,语言主要不是通过集中教学活动而获得的,但集中的语言教学活动还是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无法摒弃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尽管我们关注着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但总会发现一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被“忽略”;虽然他们不是大多数,但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孩子参与?需教师精心的营造、深情的唤醒与热情的激励。

一、为什么会有孩子悄然静坐

在园内一段时间的听课研讨活动中,我开始注意到了兼课班级自始至终静坐的那几个孩子,幼儿6号、13号、17号:文静、内向、沉默,始终一言未发;20号:神情漠然、懒散,索然无味地呆坐;3号、7号:胆小、怯懦、怕羞,不敢主动举手;这六个孩子没有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也没有给老师增添任何麻烦,但是可以断定: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除了个别孩子天生“低调”,不爱表现;多数幼儿退缩行为是因为个性以及心理层面的原因造成的。父母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照顾,给孩子过多的生活限制,使孩子性格内向、意志脆弱。他们一见到生人就手足无措,显得胆小、被动,更不敢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我。一旦犯了错误或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这些孩子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得怯懦而犹豫、自信心不强。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倾向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将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胆小怯懦缺乏自信的孩子是需要关注、干预的。只有及早发现,及早纠正,才有利于幼儿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看,在语言教学中,让那些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孩子回到语言教学的“活动”中来,不仅能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而且涉及到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

二、精心营造宽松的集体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或是一个不良心理品质的纠正,在集体活动中完成的效果会大大优于喋喋不休的个别说教。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任务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往往会大大增强其自信心,当再度面临问题时,就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因此,要解决幼儿“敢于说话”的问题,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班级集体,使幼儿在这个集体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舒心、欢愉、无拘束。一般来说,老师们总感觉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面向全体与因人施教是矛盾的。提到个别教育问题,往往会丢掉集体教学,浪费课堂教学宝贵的时间去与几个“不敢说话”、“不善交流”的孩子“纠缠”。其实,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在沉闷、压抑气氛中是不可能出现孩子们的积极与活跃的,特别是性格内向,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孩子。相反,在非常活跃的群体中,在一种非常宽松的气氛下组织的学习活动,即使是那些处于封闭状态的孩子,也会释放出热情来,也会产生某种交流的愿望,甚至出现“奇迹”。

在我的语言集中教学活动中,从不试图让那些“爱说话”的幼儿少说几句,腾出时间让其他孩子发言。正相反,我继续鼓励他们去“畅所欲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我认为这时候教师要做的是注意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的“动静”,悄然而有意地关注他们。当他们的情绪被集体气氛鼓动起来的时候,教师立即以极大的热情鼓励他们,深情唤醒悄然静坐的孩子,例如:自编有趣情节《红帽子》,我假装戴了一顶红帽子,然后夸张地吹一阵风“呼——”“咦!我的红帽子呢?”东张西望,四周找找,一幅“真不知道”的模样,神情夸张,表演逼真。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能说会道”的孩子你一句我两句编得热火朝天,“小狗捡到了,当碗装肉骨头了。”“小鸡捡到了,放在河里当小船”„„.孩子们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整个集体的氛围轻松、愉快、热情高涨。在这种自然、有趣的集体气氛中,每位幼儿的情绪都深受感染,我特别注意那几个静坐不语的孩子,也是一脸灿烂的笑容,暂时忘记了“平时的自我”,也争着举起了小手。“小猫捡到了,这顶红帽子真不错,我把它当摇篮吧!挂在两棵小树上,谁知风一吹绳子断了,红帽子不见了„„”这就是最不爱发言的7号幼儿编的情节。热烈的集体活动的“热度”使幼儿的心理受到牵引,教师的深情唤醒使幼儿的心理处于一种“高峰体验”,体验快乐的愿望是他们突破自身性格的局限,浑身洋溢着参与的意识和表现自我的愿望。在这个时刻,平时沉默的幼儿也会感到坚强自信,善于表达,更具有创造性。

三、热情激励胆小怯懦的孩子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偏爱”那些“不善言谈”、胆小怯懦的孩子,用自己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语言,热情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绝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表现欲。

特别有效的是运用体态语,通过举止神态传出的热情,感染幼儿,刺激其兴奋。有时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对幼儿传达出赞赏、鼓励、信任。如竖起大拇指,高度惊喜、赞叹地直点头,有时故意忘记、背错、拍拍脑门,假装冥思苦想。有时即兴模拟,假装我是奶奶,咳咳嗓子说句:“乖孙子,太棒了!这么难的问题也会呀?”同时表现出膛目结舌的惊讶。这些独特的形式,新鲜的模拟,充满情趣,营造了一种完全放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吸引了每一个孩子。那些胆小怯懦的孩子,热情也会被完全地释放出来,在集体氛围的感染下也充分地动脑、动口,活跃起来了。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技巧,把内容易答的问题让给这部分孩子,并及时肯定、鼓励,让胆小怯懦的孩子多次尝试成功的体验。如“故事中有谁呀 ?”只要答对一种,就给予肯定;只要大声、响亮、不胆怯就表扬。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让幼儿互相讲讲、议论,再回答。开放式的问题,则让幼儿积极动脑,畅所欲言,没有统一答案,不管孩子们的方法多么幼稚可笑,也要用赞赏、信任、惊讶的目光,让他们消除顾虑,充分展开思维。有时因教学需要,问了一个不好答的问题,要马上换角度,多侧面地启发思维,谆谆善导。如:看图讲述活动《兔子搬家》时,被集体气氛所感染的13号小朋友也举起了小手。我很欣喜地叫了她,结果她马上面红耳赤,不知如何回答“兔子是怎样搬家的?”这样一个空洞而不明确的问题。这时,如果很快换一位幼儿替她作答,她一定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此我马上换一个角度,用轻松的语气,提示她看看图上小兔的模样,满头大汗,“这几只在抬什么?”“那只呢?”这样一问,她马上答出“这四只兔子在抬桌子,那只兔子在搬椅子。”老师在集体中对她肯定的评价,小同伴们热烈的掌声,让她低下头,红着脸笑了。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回答问题的成功,让她增强了自信心,变得活泼、大胆起来了。

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是朦胧、肤浅的。他们往往通过成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自己,从老师、同伴的态度中评价自己。教师的评价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有意识地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和肯定,唤醒了这些悄然静坐的孩子,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幼儿来注意和接纳这些暂时不善言谈的小伙伴,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可爱温暖,尝试到表现自己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信和进步。

在语言教学中,调动那些悄然静坐的孩子的积极性,诱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让他们在语言交流的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到乐趣,这是“让每个孩子的语言都得到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由于我在语言教学中努力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取顺应幼儿学习心理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悄然静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孩子明显少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原来在课堂上爱沉默的幼儿还能积极动脑,举手发言,大声回答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部分孩子的进步,又使群体更加活跃起来,使得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