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24-94444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2 01:15: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答辩论文

目: 姓

名:指导教师: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 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张

韬 任运昌

202_年11月

提纲

一、农村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概况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现状 1.“吸星大法”式备课 2.“乾坤大挪移”式备课 3.“一阳指”式备课 4.“凌波微步”式备课 5.“六脉神剑”式备课 6.“降龙十八掌”式备课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分析 1.备课是为了给谁看? 2.任务到底有多重? 3.实效究竟有多大? 4.备课等于写教案?

三、改进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备课观念

(二)改革备课管理

(三)开放备课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XXXXXXXXXXXXXXX校 张韬

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现实向我们警示:过去长期所坚持的备课规范和备课管理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创造能力发挥的桎梏。主要表现在:备课等同与简单的抄教案;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备课任务过重;备课实效性不大等问题。那么如果实现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一要转变备课观念,二要改革备课管理,三要开放备课形式。关键词:农村小学 备课 问题 对策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逐步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也对教师的课前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向我们警示:过去长期所坚持的备课规范和备课管理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创造能力发挥的桎梏。教师对备课规范的无奈顺从,对备课检查的消极应付。导致备课的低效和虚假,甚至出现教师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为此我们建议针对备课情况存在的弊端,进行备课改革。

一、农村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概况

由于受农村环境和学生生源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比较紧,导致教师日常工作多而杂。教师人均任课一周在15节以上,每天要上到3-4节课,除了所任语数学科以外,还要任其他班级的辅助学科,一般要跨2-3个年级,任3-4门课程。甚至有少数学校一、二年级进行包班,即一个年级所有的课程均由一位教师任教。还要兼任班主任,或图书管理员、教学仪器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等。而每个学科都要写教学设计。这样,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所占用,教学面临的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传统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不写教案就被视为没有备课。因此,教案作为备课的唯一显性成果,倍受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关注,常作为考评学校及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事实上,这种做法积弊层层,造成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现状 1.“吸星大法”式备课

开学初,学校为每位教师都订了两本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案书),这一做法,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让教师参照教学。但是,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案书而忽视了教参(基本上是新的发下去,新的交上来。)多少年来,大多数教师基本都是运用“吸星大法”,从教案书上原样照搬,作为己有。教案书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语言流畅,文字数量也多。教师 们抄得是乐此不彼,懒得去思考教学方法,更不用钻研教参教材。如果写得一手好字,看起来清晰美观,那么在各级领导教学检查过程中,往往还能得到好评,评为优秀教案或者教学常规先进个人什么的。当然,也有少数教师,为了迎接那一次检查,挑灯熬夜补抄教案也屡见不鲜。

2.“乾坤大挪移”式备课

有些教师因教龄悠久,其每学年的教案累积起来不说等身,也有一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随便拈一两本就可以应付一学期。一般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温习”起了自己往年的备课本,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教材改版了也没关系,借别人上期的原本照搬,检查的人反正也不会太在乎内容。

常听见有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倒不如从这里找一下答案。教师所教育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感情、思想、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案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一阳指”式备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一部分教师写教案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子备课。电子化备课确实在提高教师备课效率、质量,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等方面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免有少数教师名为在电脑上备课,实为“百度”里搜索,找到所需教案,复制,粘贴,或打包下载,一学期繁重的备课任务可在半天内一根食指轻松搞定。这“一阳指”确实是名副其实。

4.“凌波微步”式备课

有的教师是凭自己钻研,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习惯于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以此作为自己讲课的教案。但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还不得不另写一份教案,教案往往只写个简单过程,更细微、更实际的东西在课本上。正如“凌波微步”般——“不会伤人伤己,且能救人逃命。”

目前,由于学校仍然把检查教案作为评价教师备课的惟一形式。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不少教师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上课时又是另一种思路,形成了备教不一致。在具体操作中,来得及的只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将整册教案抄完了,来不及的先上课,然后等有时间再慢慢抄。字迹潦草,过程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教案怎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六脉神剑”式备课

即学校推行一种统一模式的教案册,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反思六大板块,条条框框样样俱全,教师们的任务就是用文字把这些栏目装满。表面看其内容设置挺全面,蛮科学,形式也规范、过程也清晰。可总觉得缺少了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空间。

6.“降龙十八掌”式备课

为了缓解教师们繁重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由中心校牵头引进集体备课。相关人员集中交流任务明确之后,然后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再打印出来并复印好后分头发送给同年级任课教师。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然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二次备课仅是形式上的简单修改,质量不高。

或者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通过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形成集体教案,用于共同指导同年级的教学。但这往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脱离了自己的教情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

正如“降龙十八掌般”,看似刚猛无双,威力无比,但缺乏变化,柔韧细致不足。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分析

如此这般“武林神功”式的备课,似乎成了一种摆设品,可有可无!

然而,教师们也怀疑,每天备那么多的课,只是为了在学校量化考核时能得到一个较高分数,其它还有什么价值?还不如从网上下载打印给每位教师发一份。

于是,我们要问: 1.备课是为了给谁看? 普通教师的备课是给领导查的。走进备课内容,你不由得惊叹:一是面容相似。有的与教参相似;有的与同仁相似;有的与往日相似;有的为了避嫌,也只是这儿省去此,那儿增添些,你这个环节在前,我把它置后。二是有课后备的痕迹。教师写教案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备而不用,先上后备,盲目照抄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助长备课的形式主义,无助于教学活动,也没有效果。

2.任务到底有多重?

我曾作过调查,教师写一课时两页合成的表格式教案,至少要用40分钟时间。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来计算,平均每人每学期150课时的教案,几乎要用5周甚至更多的时间专门备写。为了保证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全学期60%以上的教案只能靠加班完成。《人民教育》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中国教师工作负担之重,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里面固然有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负担是由这些程式化的繁杂事务造成的。

3.实效究竟有多大?

有专家曾公布过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而无效劳动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与写教案有关。其实不论教师还是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课常教学与教案设计往往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教师只不过扮演了把教案从书上移到备课本上的“搬运工”而已。显然,无效劳动让教师陷于重复教案的汪洋之中,重负之下教师无法“充电”,这必然要影响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学最终蒙受重大损失。

在香港地区,除了实习期间需要实习指导外,教师基本上不写教案,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对教案从来没有统一要求,教师备课形式灵活、多样、自主,难道这样做就一定无法保证质量吗?事实上,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的联系,这比与教案备写的联系要紧密得多。

4.备课等于写教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教案最多也只算作狭义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广义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正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表示,他这节课没有准备教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主要的是备理论、备主题、备生活。对老师来说,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主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三、改进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对策思考

如果以“武林神功”来比喻备课,我们更欣赏“太极拳”式的备课。既能有效指导教学,又充实自我发展。正如太极拳——开合、圆方、卷放、虚实、轻沉、柔刚,动作柔和缓慢,养气强身,可用于技击,又有保健医疗作用。

这样的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是农村小学教师中新课改的先行者,教学的骨干,他们受领导重视,让领导放心,他们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他们的教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师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份优秀教案为参考,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修改完善;有的教师喜欢修改自己的老教案,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在自己原有备课基础上不断完善、升华;有的教师善于运用网络,借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案结合,形成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的备课。

如何减轻农村小学教师负担实现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要加快农村小学教师备课改革,必须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不再一味地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应逐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求统一、整齐、严格的管理方式及制度,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实实在在地稳步推动课程改革。

(一)转变备课观念

要改变这种刻板单

一、枯燥乏味的誊写教案的备课方式,首先应树立新的备课观,要由狭义的备课走向广义备课,进而树立大备课、终身备课观,使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创新。有管理者不禁会担 心教师会钻管理上的漏洞而不备课,不利于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其实只要我们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呼进取精神,使他们不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职业,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那教师的备课就会由负担变成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改革备课管理

1.由重视刚性管理向注重柔性管理转变。所谓备课中的刚性管理,即注重教案的显性指标,要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当摈弃这种“八股文”式的刚性备课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去掉条条框框的约束,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教案的柔管理。

2.由重视以教案评价备课向注重以听课评价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反馈机制:应该不是单纯看教案上的文字材料,而要把大量精力用在听课上,做到课前不打招呼的随常听课,经常性听课。这不仅从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备课怎么样,更有利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听课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指导水平。

3.由整齐划一向分类要求转变。传统备课管理中不论是包班教师还是每周只有几节课的教师,不论是初为人师的新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论是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是同样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科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厌恶备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改变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结合教师实际,向分类要求、灵活调控转变。

(三)开放备课形式

1.在教案备写上不必追求项目的齐全,以精为主。有些项目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等,只需要教师知道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或引起注意,而教学准备的重点应落实在课前如何准备教具、学具的问题上,因此这些项目可少写或不写。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分析,简化程序性叙述,注重记录课堂教学得失,研究素材及改进思路等,整体体现个人特点。

2.在备课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备课可通过教案、课件、学案等形式反映,教案可以是表格式、活页式、卡片式教案、简案加课本注释、简案加学案、简案加课件。

3.在教案使用上,以改为主。对于质量合格的教案,在教材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再教同级同一课程时不必重复备写,只需做必要的增删与调整,教案上可以剪贴、勾画,提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备课。对部分设计不理想、教学效果差的课时,可予以更换。

4.构建“小组三备”备课模式,将个人备课改为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学期初,组长根据组内教师多少,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将学期所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给组内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教学单元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即刻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此为“一备”)。按实际教学进度(以最快的班级为准)提前一周(或两周),由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发言材料就该单元的教学整体设计进行解读,然后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在活动之前也应该认真研究非自己主备的教材)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备抒己见。主备教师辩证吸收组内教师的教学建议,博采众长,并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撰写课时计划(即教案)(此为“二备”)。上课前,教师个体认真熟悉教案(组内统一印发的),并结合本班实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空白处增、删、改、补,加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此为“三备”)。上课后,在课时教案的后面书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5.适度接纳“腹案”。对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允许他们在心中构思、策划教案,结合课本中的批注进行备课,而不必形成文本教案。

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备课改革滞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当今学校管理的主题,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便是人本管理的体现。为了不让备课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备课改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玉林.农村小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_.(32).[2]单连芳.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_.(9).[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8).[4]王雯,戴荣淑.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2_.(3).[5]卞惠石.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_.(5).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备课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必备环节。没有精心的课前备课,教师很难开展精彩的授课活动。年轻教师作为老教师队伍的后备军,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由于他们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暴露许多问题,而备课问题是限制其教学能力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教师备课 备课方法 备课思路

备课观念 备课形式

但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对备课这样一个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存在着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观点和做法,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怀着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的忧思,列举一些备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粗浅探析一些对策,以期唤醒推动备课工作改革意识,着力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存在问题

问题之一:备课意识薄弱。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或者根本不备课。他们认为小学教材内容浅显,知识面窄,自己的知识满足教学,无需备课;有人认为,自己从教几十年,教学内容早已熟记于胸,懒于备课;还有一部分人,教学工作、家庭事务兼顾,无暇备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上课铃一响,老师拿起课本匆匆走进课堂,一本教参,一本教材,几根粉笔,照本宣科。

问题之二:备课观念有误。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管理方式的影响,在绝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意识中都存在“备课就是写教案”的观念。有人上课之前,急急忙忙写教案,写完之后不修改、不完善,放置一边,以备课堂之需;有人迫于应付领导检查而从教案书上原原本本地 “搬”到统一发放的备课笔记簿上。再加上教学管理者以“查教案”代替所有工作考核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对着教参写教案”、“照着教案抄教案”的行为,极大地障碍了教育的发展。问题之三:备课方法不佳。关于备课,有许多老师写出了大量有见地的“备课经”:有谈备课要素的,有论备课技巧的,有说备课思想的。但在我们农村小学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对备课要素不清,对新课程备课要求不察,对备课方法技巧不明。仍然是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练习等一些固定模式。有的虽然也写了一些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但大多显得空洞,不能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也缺少对教法和学法分析研究,或者只注重教法。问题之四:备课思路闭锁。广大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活动范围太小,视野狭窄;教学管理不严,校内活动开展不够;资金短缺,校际交流特别是到名校学习几乎为零。许多教师备课、编写教案,手头只有一本教参、一本教材,没有其他教学资料。长期闭锁造成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老化,在备课中自然也就缺乏新意。

问题之五:备课管理方式陈旧。虽然新教改已进行了多年,但从实际工作中看,穿新鞋走老路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教学考核重成绩,教学检查“两查一听”(查作业、查备课笔记、听课)仍是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是不分实际,统一标准。从客观上刺激了老师不计方式地要结果、疲于奔命赴检查,如此循环,酿成“学生很苦,教师很累”的结果。

二、对策建议

1、转变备课观念。要强化教师备课意识教育,加强管理与引导,彻底改变无需备课、懒于备课、无暇备课的三种不良现象,树立“重过程管理、重课堂实效、轻考试成绩”观念;要转变教师备课观念,从这种刻板单一写教案,疲于应付抄教案的备课方式中彻底解放出来,树立大备课观、终身备课观,使备课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备课观念从狭义走向广义,备课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备课方法由陈旧走向创新。

2、强化备课培训。农村小学教师由于信息封锁,知识老化,对备课方面的新知识短缺,更谈不上什么备课艺术了,所以培训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加强备课方面技能技巧的培训,让教师对备课要求、备课要素、备课方法等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提高备课质量。要加强校内教研活动,切实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以期多出教研成果。加强校际交流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发达地区名校观摩学习,让老师阔视野、长见识,转变备课观念;请专家上课,让老师增知识、活思路,推动备课创新。

3、拓展备课形式。在备课形式上,不求统一标准,宜根据教师实际,力求多元。学科组应多开展活动,适当增加集体备课次数,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料和网络资源,吸收、借用他人优秀教案,做到多渠道并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在教案的编写上,也不宜要求格式统一、项目齐全,有些项目只要教师课前认真思考了,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不写进教案之中,以减少工作量。在教案的使用上,宜最大可能地实现“共享”,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应结合班级和教师的实际,予以修改,添加个性化的内容。在学案的编写上,要求详细、体现个性。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学习反思的时间,教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充电”、备学生了。

4、改进备课管理。现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但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全国上下都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要以教师为本。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改进备课管理,切实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体现人本管理的精神。如何改进备课管理呢?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由刚性管理向刚柔并济管理转变。刚性管理要求教师人人都要写教案,教材课课都要写教案,教案篇篇面面俱到。我们应当废除刚性备课管理,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教案的柔管理。二是由以查教案评备课向重听课评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机制,采取经常性随机听课的方式,从听课中看教师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听课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三是由统一标准向分类要求转变。传统备课管理中不论是初上课堂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论是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是同样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科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厌恶备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改变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结合教师实际,向分类要求转变。对于年轻教师,应要求写详案;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允许写简案;对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允许他们打“腹案”而不必形成文本教案。

5、改革业务学习组织形式,可以由以下三个板块构成:第一为提升修养板块。内容可以是艺术鉴赏,如听名曲,赏名画,析名著等,也可以是师德学习,每次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用时不超过15分钟。第二为教育论坛板块。通过对教育实践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进提高,每次安排1—2位教师书面发言(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的学术报告也在这个时间),其他教师可以自由提问或发表看法,同时一般不超过15分钟。第三为校务工作板块。总结、安排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般用时也不超过15分钟。

总之,学校教学管理,要随教学改革需要和适应而不断完善,要做好这工作,还需广大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上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的理解和设想不尽完善,只是抛砖引玉而也,请同行多多指教。

1、备课是为了好看吗?

许多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时,往往提倡教师书写工整,备课详细,甚至用备课的字数、每课时备课的页数来衡量教师备课的质量。这样的检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导向。备课是为了明确教师们上课的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备课是为了教师们上课,不是为了好

看!

2、教师们有多少时间备课?

调查表明,在上班时间,教师们往往要上课,批改作业、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家长们沟通、能够在上班时间备课的教师不多,而下班后,教师们身心疲惫,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应付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备课教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应付学校检查。

3、我们的备课有用吗?

有一些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精心准备的教案却不能直接用于教学,上课前还得二次备课,精心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

4、集体备课的误区。

有些教师非常依赖于集体备课,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应形成打印稿供大家共用。有些学校形成了教师一人备2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的格局,并把这种现象冠之以集体备课的称谓。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把备课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

5、对备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即所谓的“不差”。却没有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知识或能力的缺失?精心的备课 能够提高教学效益,使补差的工作量减少。目前,教师对备课的看法是不同的,存在着一些矛盾,例如:市面上的优秀教案集是否可以直接被教师们作为教案用于上课,“翻唱”或改名家的教案是否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发展,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如何结合起来,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时候有效备课。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小王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2_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

一、小王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我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几乎为零;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没有。尤其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目前我校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有些教师在20节以上,所有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

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

二、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切实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

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与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必须从农村基层教育抓起。202_ 年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47 %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在农村完成。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初始阶段,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只有基础牢固了,楼房才会建得高大、雄伟。那么,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现状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能不能承担起打下坚实基础的重任?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镇农村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倍受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小学教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在多数人看来,教师是一个令人感到幸福、满足的职业:“工作稳定,环境单纯,假期多”。然而,在社会变革和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小学教师已成为一个饱含清苦酸楚、面临生存窘况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村孩子的受教育状况。关注、改善其生存、生活状态,无疑是农村教育发展最大的期待和寄托。

一、农村小学教师现状

整体素质不高。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以某普通乡镇小学为例,骨干教师缺乏:市级骨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4.6%;年龄结构老化:46岁以上教师占48.3%,31-45岁教师占23.3%,30岁以下教师占28.4%;学历层次不高:大专以上

教师(均为自考、函授等成人教育学历)占20.9%,中专学历占76.7%,其中近半数为民师毕业,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4%;学科、专业单一:语文、数学专任教师占绝大多数,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几乎没有。全乡教师中仅有2人是体育专业毕业,其余均为普师和幼师专业毕业。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专业教师十分紧缺。

工作负担重。只要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小学教师的身影”,是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的写照。目前在农村中心小学教师课时数普遍为16-20节/周,村小及教学点教师大都在20节以上,大多数教师跨科目、跨年级任课,边远教学点实行包班上课,有的要负责两个班。此外,还要承担个别辅导、家访等工作。新课改的培训、教研日活动有时占用双休日。大部分教师反映自己每日累计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多余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分摊到其他教师身上。

专业化发展不足。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泉水”的时代,农村小学教师不管有没有“一桶水”,一用数十年。历史原因造成了中、老年教师的文化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继续教育的不足又导致了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技能的落后,有些中老年教师实际上只是识字的农民,知识更新程度慢,信息技术素养差,教学、科研等业务素质低,课堂教学方式单

一、手段落后,效率不高。究其因:一是培训目标被歪曲。尽管教师有自我提高发展的愿望,职称评定中的论文、外语、计算机等“硬性规定”,成了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为不影响晋职加薪,教师参训率达到了100%。

但买一本书,参加一次考试,一年花费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完全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反应是“费时费力还费银子”,“权力部门的变相创收”,挫伤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职能部门难作为。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承担教师日常培训任务,但职能严重弱化,力量不足,深居简出,下基层开展培训活动要由学校或教师承担活动经费,农村教师认为这种培训机会少,有也是坐而论道的多,敢于“下水”示范的少,指导性不强。三是学习渠道单一。专业培训、网络学习、报告讲座以及学术会议,一般教师难于企及,平时学习渠道以自学、同行交流为主。节省费用、工学矛盾相对缓解的学历提高于是成为一枝独秀。在调查中,30岁以下教师参加自考或函授的占100%,有的还同时兼顾等级考试,但普遍存在学非所教,都为职称、文凭而学。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受内部流动体制(如城乡)不畅以及外地、其他行业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吸引,大多数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都有“跳槽”的想法。某乡镇小学五年间通过停薪留职、外出打工、转业的教师流失率达5.2%,流失教师基本上是中青年骨干教师,这对农村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近年来,考公务员、考研以脱离农村教师岗位成为新趋势。

农村社会尊重和关心教师不够。一是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天秤向财富倾斜,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在农村,知识水平不高的打工人员收入超过教师成为普遍现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难于富教师”,道出了农村小学教师的尴尬境地。收入的相对低廉,影响教师地位的提高。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农民重教程度密切相关。

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和活力,普遍存在管理简单指标化,不尊重教育规律。改革浪潮此起彼伏,考试指挥棒依然权威,一边是喊素质要减负,一边是保质量,“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让教师在传统与改革的困惑中无所适从。既要忙着能力素质的培养,又要应付各类考试、竞赛,肩负着多重压力。面临来自社会、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的压力,在与奖惩、待遇、职称、提升、下岗、分流挂钩的竞争性管理制度下,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间的关系普遍紧张,教师感到人际压力沉重;“分是学生命根,考是老师的法宝”,也导致师生关系仍以权威式为主,平等合作和放任型比例很小,师生难融洽。

二、建议: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此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学工作中不在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等;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问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

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的能力,使农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要使农村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观、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它有效措施,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小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延迟退休年龄、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举办专门的培训班等,使农村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一潭死水。要大力推进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可以考虑采取四点措施。一是招聘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教师,聘用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代课教师缓解一下当前师资紧缺的矛盾;三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四是改革教师内退制度,将农村教师的内退年龄提前,动员年龄偏大的教师提前退休。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性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源头性工程。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阻碍着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要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备课

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备课

从走上教学工作起备课就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备课好比农民伯伯种田,只有把田先种好等到收获是时候才有可能收到粮食,否则就颗粒无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课前备好课上起课才有条有理,不至于语无伦次导致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学无所得。可见备课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备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教师不断成长必经之路,从古至今,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在不同的教学背景下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还要备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基本思想。凡是有数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备课都能熟悉地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步骤来做。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我们教师备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关注学生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备课的基本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是指教师为实施课堂教学做准备的专业活动过程,教师备课往往只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备课作为课前多维准备、课中生成调整、课后反思改进一系列动态的专业活动过程。新课程备课的显著特点是革除传统的静态备课(局限于课前准备和写教案)弊端,提倡动态多维备课,并由此产生“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方法、“活”的学习方式及其教学设计。

二、深刻认识传统备课理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备课以教师、教材、传授为中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练习设计等主要由教师的主观意志来确定,其弊端集中表现为“六强调六忽视”:一是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中心,教案只是教师讲授的提纲而不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蓝图,学生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只考虑 “授之以鱼”和程式化灌输,忽视“授之以渔”,片面追求“高分”,而对“低能”熟视无睹。三是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教学设计只考虑如何按规定的或习惯的程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机械呆板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成为程式化的“操作”或“表演”过程。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因此,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要么没有生成“意料”之外的问题或教学

资源,要么有了宝贵的问题或教学资源生成,却不能及时抓住或不能有效利用。四是不能全面把握教学“三维目标”,过分强调知识技能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备课的精力几乎都花在如何传授知识上,很少关注知识产生过程的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情感世界和身心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综合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五是过分强调应考能力培养和解题方法技巧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忽视社会实践。程式化训练出来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忽视学科整合。教师的关注点只集中在所教授的学科,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活动以教科书为“范本”,教学设计狭隘、片面、单一。

三、牢固树立新课程备课的基本理念

首先,要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不是备课的“独裁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民主设计者”,即“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备课方式:提倡开放式、民主式、多维式备课。再次,找准教师备课的立足点:胸中有“本”,即对教学内容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即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手中有“法”,即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组织技巧;课中有“境”,即灵活机动地创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备课必须坚持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统一原则。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备课有“案”,又无定案。二是尊重

学生的差异性原则。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三是体现生活化理念。提倡“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教学设计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四是整合课程资源。课堂虽小,但可以海纳百川,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都应该得到有效整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五是转变学习方式。努力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准确把握新课程多维备课的基本策略

(一)备学生

所谓“备学生”,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析掌握学生真实状态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实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三项原则。在方法和内容上,主要从备学生全体、备问题预设、备知识基础、备能力特征四个方面人手。

(二)备课程

备课程,简单的说就是活用教材,具体的说就是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内容为基础,有机整合、提炼课程资源。其基本步骤是步骤:1.开发研究课程资源。2.筛选、提炼有效课程资源。3.优化和设计课程资源,把精心筛选、提炼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优化的教学设计。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备教学目标。明确定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德

育等方面的具体目标。2.备教材分析。全面把握教材特征、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课程意义、课程资源等。3.备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如何把教学内容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4.备意义。深刻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和意义,生成自己独道的见解,实现教学活动的“意义建构”(通过教师和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理解)。5.备教具。教具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包括常规实物教具(含学生学习工具)、音像制品、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等。

(三)备情境

所谓“备情境”,就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创设最适宜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情绪、状态、方式、方法等。需要创设的情境主要包括:1.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2.有利于激发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情境。3.主动、开放、流畅、独创的思维情境。4.张扬个性,动静有度的活动情境。5.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媒体情境。6.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

(四)备自己

所谓“备自己”,就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动过程中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提前做好准备。其主要内容是:1.教学策略。导入、步骤、互动、问题、板书、结尾等。2.教学风格。教学机智、教学个性、教学技巧、教学观点等。3.弱项弱点。长善救失,有备无患。4.期望值。分层要求,关注差异。5.自身形象。良好的仪表、语言、教态等。

(五)备设计

备设计,就是在多维备课、精心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形成尽可能优化的文本教案或课件。

一般来说,一份较为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包含下面这些要素:

1.设计理念: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观点和教学思维。2.教学背景:版本、单元、课题、班级、地点、人数、时间分配等。3.学生状况:特征、差异、基础、兴趣、经验等。4.教材分析:学科特点、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兴趣点等。5.教学目标。6.教具、学具。7.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师生共同遵循的操作规范和步骤。8.教学过程描述: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中心,灵活安排导入、讲授、展示、互动、检测、作业、课后拓展等。9.板书设计描述。10.检测评价方法和内容。11.作业要求。12.课外拓展要求。课外作业、课后辅导、社会实践等课后系列活动。13.教学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教学设计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多维、动态地备课,并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过程尽可能科学合理,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优化。(字数:2695字)参考文献:

1、世界图书出版社《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吴快华、谭立义著202_年7月1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_年第41、42期周刊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202_年6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肖惜著1999年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