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新课的情景导入
初中生物新课的情景导入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备课的重头戏,导入是其中第一个环节,“良好的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犹如优美乐曲中的前奏、精彩戏曲中的序幕,能够起到创设教学情景、揭示教学内容的作用,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导入的一些尝试。
一、视觉的感受——图片的直观导入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图片,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今天又要学习什么内容了?”由此,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1、通过课本相关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这节课,上课首先直接展示艾滋病感染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会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病毒对身体的摧残。学生就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使人的身体受到这样严重的摧残如何预防?等等一些疑问。让学生一上课就关注这种疾病的病因,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
2、热点、焦点新闻图片导入
过多造成的,学生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就展示了宝马汽车、我国生产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买什么样的汽车?自己选择车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我自己的评价,引导学生本着节能环保的标准准购车,同时根据为什么要选择节能环保的车,引出我们关注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引导,发现自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还不全面,激发学生要认真的去学习本节课的能容。
二、视听的感受——影音资料导入
影音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受,多重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相关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人与生物圈这节课时,上课就直接播放我国南方出现的“疯长的一枝黄花”,以及有关“紫茎泽兰”泛滥成灾的新闻采访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后果。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物种受到侵袭,引起学生关注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等有关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引起学生对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关注,进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通过实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通过实验的过程中或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自己提前一天让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是:准备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并在马铃薯上挖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学生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放清水的马铃薯硬,放蔗糖的马铃薯软。)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给蔬菜喷洒清水能保持新鲜,而腌制咸菜时会出现大量的水渗出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如:在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中,要关注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直接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而导致的。
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提前一个月让三到四名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养一盆观赏叶类的花,要求他们注意给花及时浇水,不要改变花盆的方向和位置,注意观察茎的生长方向。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观察这盆花的茎生长方向,会看到茎是朝向窗户的方向。
在讲授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时,利用投影展示在一次农业成果展中的一棵:“番茄树”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棵“番茄树”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番茄在长势、产量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长得高大,产量高”,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棵“番茄树”能够在无土的条件下很好生长,下面的培养液为它提供了那些营养?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可以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去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元素和水,结合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什么还要注意通入一定量空气。
四、形象、幽默的语言导入
用成语、谚语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地表述出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理论,而且更能体现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例如:
1、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形象的语言描绘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要想有这样美好的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要明确优美的环境由什么成分组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就可以导入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相关内容。
2、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需要我们学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导出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谚语,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种瓜不能得豆?实质是生物种族的延续,进而导出生物的遗传问题;
4、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谚语,学生去思考同一种生物为什么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进而导出生物的变异相关的内容。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导入新课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导入新课
引人入胜的导入能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新课学习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洛克在《教育漫谈》中也曾提到:“教师最大的技巧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并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导课的过程就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一种益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氛围的过程。教师用贴切、精炼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浓厚兴趣,达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有利于学生思维活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形象生动----标本或模型导入
案例
1、在学习躯体运动的形成时出具肱二头肌相关的模型,直观地显示出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关系。学习人体结构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心脏模型、眼球模型等进行观察和拆分,可增强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
2、“认识生物”这节课就可以将能收集到的实物带来,比如含羞草、金鱼、珊瑚标本等让学生认识从而展开对生物特征的学习;
案例
3、“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节则准备好常见的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帮助同学们对比观察;
案例
4、在学习“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展示蝗虫、家蚕和青蛙的实物标本,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
运用生物模型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二、启动思维----质疑导入
案例
5、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大家知道鸡是由鸡蛋孵化出来的,那是否市场上或养鸡场里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呢?问题提出会马上吸引学生,激发其求知欲,教师恰时地引出“鸟的生殖和发育”。
案例
6、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这样设疑很好地引出“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内容。
案例
7、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我们的长相、体态等方面既像母亲又像父亲,这是为什么呢?”
案例
8、学习蒸腾作用这部分时先给出一些数据:一株玉米出苗到结果一生需吸收200kg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约为2kg,玉米实际用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学生通过计算得知仅占1%,教师接着设悬念:“那其余99%的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渴望知道水的去向,教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开始新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所得,人的思维活动永远都是从疑开始的。针对教材的关键点、重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新的角度巧妙设疑导入,以疑触发灵感,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
三、情趣盎然----诗歌导入
适当运用诗歌导入新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案例
9、学习藻类植物时这样引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泛起绿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春天气温升高,水里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荡漾着绿波。
案例
10、李商隐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难道真的春蚕丝尽就死了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化作茧”并没有死!宋朝诗人赵师秀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辛弃疾《西江月》中也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为什么鸣叫? 从而引出生物生殖和发育的学习。
案例
11、课前教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诗歌接力比赛,猜测诗中藏有什么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这些花儿为谁而开?引出“开花结果”的内容。
这样导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整齐洪亮地接完后面半句诗,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能高效率地在快乐中学习。
四、身临其境----体验或实验导入
生物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法或亲身体验法导入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
案例
12、在学习“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时教师演示:
(1)取一勺白糖放进一杯水中,糖不见了。再尝尝水,水有甜味。
(2)滴一滴红墨水在水杯中,观察水慢慢被染成红色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断运动。
展示一个橘子,请同学们谈论吃橘子时的口感,推测橘子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这样可以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案例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时,事先选中一名同学并蒙其眼,让他将手伸入准备好的牙签盒中,只见他一触及牙签就大叫并缩回,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并引出该课题。
案例
14、俗话说“生命不停,呼吸不止”,同学们,你们会呼吸吗?摒住呼吸试试你能持续多久,有什么感受(强调安全情况下)?让学生明白呼吸的重要性,引出“人体呼吸”内容。
案例
15、再比如上课伊始教师让某学生在闭目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球、书、石块、冰块、热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一样。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和凉热等?这些特点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般用眼看就知道,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简明的语言导出“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内容。
五、开拓视野----人物故事导入
案例
16、教师通过讲述前几年美国探索火星和土星的故事引出“生命的起源”;
案例
17、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谈到“生物变异”。
案例
19、“眼与视觉”教学时可这样引入:从飞在生前曾留下了捐献角膜的遗愿,他死后捐献角膜使五个人眼睛恢复光明。角膜在哪?近视眼、青光眼和白内障又是怎么形成的?用故事导入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著名人物并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采用寓意深刻、轻松幽默的故事导入新课,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说明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亲切自然----谈话导入
案例20、“人的生殖”一节的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大家预习得最好的一章,之所以预习得这么认真,说明大家对自己身心健康非常关心和重视。从本课开始就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关于自身的科学。”初中生出于一种好奇心理和神秘感,早就偷偷地把“生殖”一节看过了,这是情理中的事。教师掌握了学生这一心理状态,用“预习最好”四个字巧妙地抖落了学生的这个秘密,谐趣产生了,再辅之以正面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地排除了因腼腆而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障碍。
谈话法导入比较自然,可消除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生物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变换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推荐)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有事半功倍之效。多年来上课与听课,发现我们教学中常用的开头有如下几种: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导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纠错式、类比式、谜语式、聊天式、探究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呢?
一. 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分组讨论问题,开展比赛是一个好方法。每学一课都会提高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展比赛,采用快速抢答的形式,于是大家情绪高涨。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要求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蝴蝶谷那神秘的景象。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会说:“听到你的描绘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没有那么缤纷的蝴蝶画面呀?”当一个同学说的有进步时,我就说:“在我眼前不仅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蝴蝶,而且我还知道了蝴蝶的繁殖生长季节了。”一个同学说得完整时,我回说:“我真的看到了那仙境般的蝴蝶谷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学得趣味盎然。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常常被生动形象的画面所吸引。例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有三个自然段,我先让学生欣赏画面。“呀!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话也看不到了。”学生 通过读书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融入自己的感情。“假如你是鹿弟弟,心理会怎么样?鹿弟弟一会儿说玫瑰白栽了,一会儿说没白栽,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体会小鹿对玫瑰花没白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交流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说话,获得知识的阵地,而且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因此,学校教育首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和营造能让他们充分发展的空间。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他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由翱翔。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谈 数 学 课 的 导 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股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选取典型的感知材料,采用灵活多样,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意创设情景,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引探新知,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为优化数学课教学过程打下了基础。
一、情境导入的方法:
1.趣味激疑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的追求,去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为达到以苦为乐的更高境界铺好基础,使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有良好的开端,趣味激疑式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如,教学“长度单位”,抽象枯燥,我提出:“怎样使1=10=100?”学生感到愕然,我紧接着告诉学生:“你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解答了”,使学生怀着迫切的心情进入新课,从而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认知转化过程。
2、巧设悬念法
巧设悬念就是创设使学生期待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去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出示判断下面得分数,那些可以化成有限小数:3/
4、5/
7、7/
8、67/50、16/27,学生计算了好一会,尚不能作答,而老师不用计算,就直接指出3/
4、7/
8、67/50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感到老师怎麽这麽快就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迫切知道其诀窍,从而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3、实验操作法
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共同做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去探索新知。这样既可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真实可信感,又便于理解新知识。如教学“方程”时,我拿出天平在左盘里放30克和20克两个砝码,右盘里放50克的砝码,两盘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30+20=50,它是一个等式,现在把20克的砝码去掉,换上一块不知重量的小铁块(Χ),这时右盘里正好换上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才能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Χ+30=100,此时告诉学生,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教师随即板书课题,这种以实验法进入新课,使学生牢固掌握组成方程的必要条件——等式、未知数。通过操作观察的丰富感情体验,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
4、迁移引申法 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每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又是后面新知识的基础和铺垫。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作迁移设计好铺垫,从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的学习当中,使之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例:“一段公路长30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解答后把第一个条件改成60米、90米、120米、等等,通过解答学生发现总长度变化了但结果都相同,顿生疑虑,这时我趁热打铁追问:“这几道题总长度不同,答案为什麽相同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5、观察分析法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观察由12个1平方分米组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设计相应表格,让学生填出它的面积和长、宽的数值,然后启发学生分析它们的面积与长、宽在数值上的关系。通过看图填表使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长×宽”的规律,这样进入新课学习,学生既不感到突然,又便于理解掌握新知识。
6、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是指新知识寓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导入新课。
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两道算式:□00÷25=,□000÷125=,上课后我写在黑板上,并说:“我们做一个游戏,这游戏由你们将□里的数报告给老师,老师马上说出得数”,游戏终止,学生会感到很奇怪,为什麽老师会算得如此之快呢?这时教师便可揭题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一要依据新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复习,以再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又是逐渐形成的,首先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而新课的导入是否吸引学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新课是否赶兴趣。故应设计能吸引学生的准备题,创设情境,增强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的交流。
3、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的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4、诱导性原则
新课的导入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点,诱导学生运用这种联系,积极开展思维,沟通、迁移、深化,从原有认知结构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
5、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麽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的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6、有效性原则 导入新课过程设计应充分依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可接受性,并真正做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铺垫的知识应注重本身的有效性,既是复习旧知,又要有所延伸和发展。
由于学生年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师首先要有紧迫的时代感和强烈的责任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刻苦钻研教材,积极创设情境,营造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
第四篇: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这首歌旋律雄壮、气势磅礴,能有效地渲染气氛,且歌词是学生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子对于你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我知道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周杰伦的“嘿哈,快使用双节棍”、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等,而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革命歌曲,可能很少去听,或者说不喜欢去听。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当你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读懂了它的内涵再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会让你振憾,让你动容,让你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吧!
学习新课:
1、长征的原因
师:我们先来搞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师:概括的很好。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反动派就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都被红军粉碎了。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但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奋战了一年,也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师: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此要说明一下,我们平时提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程,是指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所走的路程。)
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指一下,红军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方向?(放幻灯片)
学生上来指出。教师再强调一下。
师:不错,红军长征的方向大致是先向西再向北。那么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岁月里,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把你知道的讲解一下?
生: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还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学生们基本都能把发生在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说出来,并在地图上指出来,但看得出,还是有些乱,对长征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再“重走长征路”。)
师: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首先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血战湘江,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从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渡过湘江后,只剩三万多人。渡过湘江之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之后红军长征出现了曙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一年后,也就是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对于长征中的这些重大事件,我想重点说一下遵义会议,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下: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生:因为遵义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正确决议,那就是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为什么说这样的决议是重要的正确决议呢?
生:因为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最后被迫长征以及长征初期,渡过湘江时,造成红军损失过半,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生: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已经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思考历史问题了。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地图上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意犹未尽,干脆,我们一起演出一部红军长征的短剧如何?(注:此短剧借鉴了高中老师的一个创意)
生:好!好!群情激昂!师:我先交待一下相关的内容。(放幻灯片)
场景:傍晚时分,某连红军战士正行进在渺无人烟的草地上,这是他们进入草地的第一天,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加雪„„。角色:某连战士共70多名,有连长、三班班长、三班战士“富贵”、还有„„。剧情: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连长命令就地休息,想办法生火烧水。这时富贵找到班长说了一句话,就听三班长大叫一声:“什么?你说什么?”,富贵到底说了句什么话?欲知详情,请看我们的短剧。
师:我们先把角色安排一下吧!我们三班全体师生再加上在座的各位老师们,共同组织这支红军连队好不好?
生:好!
师:我就是那个语出惊人的“富贵”吧!(够富态的吧!呵呵!)那谁来当“连长”“三班长”?
话音未落,“连长”“三班长”的位子已经被抢占了。师:各就各位,演出开始。
富贵一瘸一拐地向班长走去,吞吞吐吐地说:“班长,想和你说个事。” 班长:富贵,有什么事快说吧!富贵:我„„我„„,我想回家!
班长一脸惊谔,大声问道:什么?你说什么? 富贵:我想回家!
这时,战士们都围拢过来,连长也走了过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班长:连长,富贵不想继续走了,他想回家!连长:富贵,为什么要回家呀?
富贵抬起受伤的脚说道:我的脚在过夹金山时冻坏了,现在都烂了,我实在走不动了。班长:富贵,别担心,我背你。
战士:对,富贵,我们背你,要不就用担架抬你走。富贵:谢谢大家!可我不想托累大家,大家都很疲劳,又吃不上饭,哪有力气来抬我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吧!
战士:富贵,我们都克服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眼看快胜利了,你却打退堂鼓,到底因为什么呀?
富贵:其实,还有别的原因。我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母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都没人照顾,他们需要我。
战士:你只知道想着自己的小家,谁家没有困难呀?像你这样的人,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军。
富贵:当初,我也不知道有这么苦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还有这鬼地方,一天八变脸,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特别是不知哪一脚就陷入泥潭,再也上不来了,下午,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就这样没了,我忘不了他那绝望的眼神。我不想死,我想回家!
连长:革命本来就要吃苦受罪的,我们现在是很难,但是,既然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呀!
战士:对,富贵,我们再咬咬牙,我们会胜利的。
富贵:你们坚持吧!反正我要回家!“小胖子”,我们是老乡,我们一起回去吧!“小胖子”:我„„
富贵:你在这只能拖累大家,你饭量大,每次都是班长把他的饭分一半给你,你看班长瘦的。
战士:小胖子,下次,你吃我那份。战士:要走你自己走,小胖子,别听他的。战士:枪毙了他。富贵:凭什么枪毙我呀!我只是想回家照顾我的老娘,我又没有背叛革命。我们政府连国民党的俘虏都优待呢,想回家的还发路费给他们。
连长:强拧的瓜不甜,富贵,你执意要回去,你就回吧!明天带上些粮食和路费,回家吧!师:好!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谢谢大家的配合!
师: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你们身上,也就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什么精神?你体会到了吗?
生:团结友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概括的非常好!对于富贵,我们不必去多说什么,红军也是普通人。从富贵身上,一方面反衬出坚持到底的革命者的更加高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
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永存!红军长征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但我们每个人的长征,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征正在进行中。如何走好“我的长征”?如何走好“中华民族的长征”?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她变成长征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课后拓展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长征在你眼中,在你心中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第五篇: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外出,要去旅游或逛街,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同学们,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
成为千古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站,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 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百万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活动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讲授新课]
一、天气及其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46图3.1 三幅景观图片,看看几位小朋友各描述的是什么状况的天气,然后让学生把视野放开。结合生活体验,想想除了这三种状况的天气外,还有什么状况的天气?试着把它描述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那什么是天气呢,天气都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对,有人说天气就像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多变的天气。
小明说:“我们学校早晨晴天,中午刮风,下午下雨。有一首诗这样说 “东边日出西边雨”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现在同学们根据天气的特点说出几个表示天气的词语(电闪雷鸣
和风细雨 暴风骤雨 风和日丽 雨过天晴、教师:同学们想一想春暖花开这个成语是表示天气嘛 ?
学生:不是,是表示气候
教师:那么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差别呢?气候的概念又是什么呢?
学生:略
板书: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 有一定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特点:(1)长期(2)变化不大
教师:
我们现在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两个概念及其各自的特点,那么现在同学们说说下面的一些语句哪些是表示天气哪些是表示气候。(分组抢答)
(1)狂风暴雨(天气)
(2)多云转晴(天气)(3)四季如春(气候)
(4)冬冷夏热(气候)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6)一场秋雨,一场寒(气候)(7)春风又绿江南岸(气候)
(8)乌云密布(天气)(9)彩霞满天(天气)(10)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
7.教师对学生的比赛点拨评价后,设问过渡: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板书
3.天气的影响
教师:
现在同学们谈谈天气对自己的上学、参加各种活动、生活等方面有什 么影响。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图3.2中的资料,看看这些信息,说的是人类哪方面的活动与天气的关系呢?(A说明了天气与交通的关系,B说明了天气与日常生活的关系;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D说明了天气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再启发学生从天气与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关系,参照已有资料至少再补充一个资料。
过渡:
既然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这么重要,那我们有没有什么方法来预知未来的天气状况呢?
天气既然会给人类这么多方面带来影响,我们要是能提早知道天气的变化就好了。我们通过什么渠道能获得明天、后天乃至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教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在电视预报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想图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49页,知道卫星云图上各种颜色代表什么,并能判别出哪个地方是晴天,哪个地方是阴雨天气。
2.学生天探究气预报图上的风向风力图的意义。
3.阅读课本49页,识记常见的天气符号 教师引导学生看电视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学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看谁记得快,并模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进行城市天气预报。3、4这样的卫星云图。卫星云图是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现在我们就来根据图 3、4来一起解读下卫星与图。板书: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为了便于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3、5常用的天气符号。来了解并记忆一些常用的天气符号。
同学们想想,生活中除了收看天气预报,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呢?
学生:看云是天气、教师:对,我们还可以根据云和动物的变化来了解未来的天气,同样也有很多与天气相关的谚语。哪个同学来说说。学生:略
过渡: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经济也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是伴随着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多。如今在很多地方人们发出呼吁: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板书: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同学们想想影响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板书: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2)人类活动教师:如课本52 页就有两幅图,讲的就是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同 学们可以选择一个你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天气和气候,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因而具有短期、多变的特点;气候是多年大气的平均状况,因而具有长期、少变的特点;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综合。在今后的生活中大家要正确地使用天气和气候术语。二是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 程,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我们怎样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是了解了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时刻在变的。
特点:(1)时间短(2)时刻变化
2、气候的概念;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 的特征,一半变化不大。
特点:(1)长期
(2)变化不大3.天气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怎样获取天气预报
2、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
(2)人类活动
1.卫星云图 2.风力风向图 3.常用的天气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