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4-262493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05:37: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摘 要:“经典诵读”是将经典和诵读完美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可以概括为: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学生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关键词:经典 诵读 工具性 人文性 民族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著名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倡议开展“经典文化建设”,“诵读经典”活动在全国风起。何谓“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这样写道:“经者,恒久之圣道,不刑之源教也”,而“典”,一般理解就是典范。按刘勰的解释,“经典”表述的是天地、宇宙恒久的规律,是我们祖先对万事万物所总结出的真理,是历代先辈智慧的结晶。

中国有句俗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钟为永先生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说:“朗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是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朗读是诵读的前期阶段,反复读以至成诵,则达到更高层次——诵读的境界。”私塾先生授课时用的最多的就是诵读法,很多研究古今教育的学者都对此做过陈述,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宋灏江先生在《古为今用,贵在取舍》中准确归纳评价了诵读法的作用:“这种方法是人们准确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具体表现,诵读激活思维引起联想,增强语感,陶冶情性。”

诵读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诵读的主体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这就形成了“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将经典与诵读完美结合,即“经典诵读”。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没有内容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只有将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才能真正具有价值。

一、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大增,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大大提升,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诵读一部经典,可以认识数千个汉字,并且能奠定学生良好的语文基础。胡适先生回忆说:“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知易录》,又看《御批通鉴辑览》,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诵读经典可以增加语言的积累。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说:“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览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景,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境界又可层楼而上。”可以看出,经典诵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且终身受益。

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经典”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容使得它的鉴赏价值经久不衰。经典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低俗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经典诵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方面很有价值。

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生品位,彰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现实生活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书籍阅读量的减少,造成了文学语言的缺失和文学语言语感的陌生。网络带来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快捷式、浏览式,只需迅速抓住主要信息,无须逐字去看,更不要求准确,直接导致高中生在阅读时无法沉静、难以专注。

有识之士追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了大师,大师其实是由深厚的人文素养积淀而成的。因此,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人文素

养应当成为我们的培养目标,这是基础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和担负的责任,而经典诵读正是承担了这样的责任。

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健康的最佳食粮。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更重要的是能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我们学到了“仁爱”;从《鱼我所欲也》中,我们学到了“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诵读经典,让学生懂得了真、善、美。

三、经典诵读培养训练学生语感,呈现语文教育的民族性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学生的语感能力普遍得到有效培养。白居易十五岁写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王勃弱冠之年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雄的“读千赋”,杜甫的“破万卷”„„无一不是通过吟诵经典的方法来学习练就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家们认为教材应选择经典,教法应倚重朗读、诵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朗读、重积累、重语感。古人在儿童习得语言时并不强求理解文章,而是强调诵读和记忆,这是非常科学的。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

潜先生认为:“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的,当时虽不甚了解,现在想起来,不断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经典诵读符合语感培养规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经典内容的深刻性,使得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乃至终身受用。正如诗人冯至所说:“我在童年时背诵过一部《论语》,半部《诗经》。当时的确很痛苦,可是成年后渐渐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像吃橄榄一样,苦后有余甘,如今我并不后悔在儿时读了那一部半书。”第二,由于“经典”内容的美妙性,使得学生对其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花大量时间来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经典的优美语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经典中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从而能够进入“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美妙境界,形成语感。

我们在教学上应该向古人学习,要重经典,重诵读,重积累,重感悟。在教材方面,应当多收录经典,不仅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在教师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经典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方面,“经典”教学多采用诵读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文章,理解含义,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知,让学生直接迅速地体会语言的优美、含义的深刻。经典诵读在于“读”,我们利用晨读、午读的时间开展了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的诵读,每年的校园艺术节、书香文化读书节,均安排了经典诗文配乐诵读节目,为平日在各项经典诵读活动中的优秀者和活跃分子提供展示的舞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经典诗文诵读的视听盛宴。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独特的诵读体验,调动兴趣,提高诵读实效。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形成了校本教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内容,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不断丰富。同时也将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挖掘经典中的意境美、韵律美、思想美,并把它们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把相关经典的图画与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走廊以及宣传栏中,投入专门资金建成江苏苏中苏北地区首座古典诗词碑刻长廊、《论语》碑刻长廊,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接触经典、了解经典、感悟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感染,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修养的提升。

《子午书简》栏目主题词这样说:“好书需要分享,阅读丰富人生。”经典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彩旅程,也可以浸润学生的如玉人生。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 [1]教育部.版社,2003.[2]张中原,徐林祥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宋灏江.古为今用,贵在取舍[j].中学语文教学,2000,(6).[4]经典诵读吟出文化凝聚力[n].中华读书报,2002.(沈玉荣 江苏省兴化中学 225700)

第二篇:诵读经典 浸润人生

诵读经典

浸润人生

成云

话题一:什么是经典?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后世的人尊敬它,把它叫做“经典”。像《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论语》等。经典,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今天,人们大力倡导“新经典”。其含义是:经典既是民族的、传统的,更是开放的、鲜活的、成长的。诗经、论语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四大名著是经典,现当代美文是经典,甚至传统的灯谜、对联也是经典。中华经典美文灿若繁星,博大精深,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经典作品,犹如种子,语文教师,就是播撒种子、守护种子、浇灌种子的人!让我们的孩子们诵读经典美文,必将浸润他们的人生。

话题二:怎样诵经典? 一、四顾山光接水色,凭栏十里芰荷香——目标引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美文,能让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快乐,能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使孩子们获得经典文章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 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因此,“吟诵经典,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感悟人生”是我们集体经典诵读追求的目标。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精选内容

纵观中华经典美文,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还有多少近现代名篇名著„„该如何帮助学生选择诵读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适合孩子的嗓音特点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孩子们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嗓音特点,发音习惯不同,情感节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韵律。有些高年级男生,声音浑厚而响亮;有些女孩音色华美,清晰亮丽;有些孩子声音柔和甜美,如潺潺流水;有些孩子声音娇柔细嫩,婉约小巧;也有些孩子音色没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平凡中显出不平凡来,不一而足。因此,在选择作品时,我们可以就孩子的噪音特点来选取内容。

2、适合孩子的诵读水平

选择诵读作品时,不要勉为其难,选那些诵读难度大大超过孩子当前诵读水平的作品。诵读难度指情绪起伏程度、情绪连贯、气息运用变化、作品长度等方面。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作品不能太长,除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所限,还要考虑听众精力集中听诵的问题。

3、适合“集体”诵读方式。

集体诵读的最大特点是诵读方式。诵读时,有8—10位人员参与,而不是单一的个别的诵读;诵读时间6分钟之内;可以自由选曲配乐。这就要求老师们注意经典美文作品的选择。可以整合成一个诵读专题,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下面列举一些诵读内容供参考:

1、名言名句。关于爱国的、母爱的、诚信的、读书的、奉献的、友谊的等等,可以就一个主题去收集、汇成一类。

2、楹联妙联。趣味名联、趣味对子、常用春联等。

3、诗词佳句。可以从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中选取。也可以根据需要分类自选。如:

A、季节专题。如:“春之韵”“夏之梦”“秋之思”“冬之语”等。

B、节日专题。如:母亲节背《游子吟》;清明节诵杜牧的《清明》;重阳节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形成《节日诗》专题诵读。

C、同题诗。如《无题》《绝句》同题诗诵读;“虞美人”、“忆江南”等同一词牌名的专题词诵;

D、名家专题。可设计《走近李白》、《豪放派诗人——苏轼》等专题诵读。

E、题材专题。如送别诗、边塞诗、思乡诗、哲理诗等;如诗中鸟、诗中日、诗中月、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星、诗中云、诗中雨、诗中数字、诗中色彩等等。选择其中之一形成一个诵读专题。如以“红梅”为主题,可整合诵陈毅的《红梅》、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

F、修辞专题。运用比喻、夸张、对偶、双关等修辞的诗不一而足,可收集成专题,成为诵读作品。

4、近现代名篇名著。如冰心、朱自清等名家的散文,都是很好的诵读作品。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过程要贯穿这样的理念:淡化理解,熟读成诵。学生诵读经典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诵读指导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去读、去背、去感悟上。只要学生能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诵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经典文章中的一些疑点难点,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学素养的增加而逐步得以领悟和解决。

诵读指导要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存在差异性。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创新性原则:创新诵读方式,指导学生高效诵读。

老师们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注意劳逸结合,可在班内采用比赛、接龙、师生对接、游戏、演唱、“我给经典配图”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如:师生同背,其乐无穷;“背诵——抄写——赏析”一条龙;可以开展诵诗接龙,诵诗擂台赛,抢答,“我是背诗小能手”等 活动,让孩子们“比、学、赶、帮、超”,团结协作,感受熏陶、领略文趣。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书声琅琅

曾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 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总有一日,亭台楼阁会坍作瓦砾一片,功名利禄会化作过眼烟云,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却会永远灿若春花、繁似秋实,向后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灵气,与人类相始终。老师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要做到:不为环境而环境,只为人性而建设;不为文化而文化,只为心灵而建设。

为使我们的经典诵读全面铺开,让每个教室书香飘溢、整个校园诗声琅琅,让经典美文的气息充斥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诵读应在时间上给予确保:

(1)每天早晨利用早读进行诵读。

(2)中午安排一定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3)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用情感领悟着我们的母语,母语也熏染着我们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着母语,母语也提升着我们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着母语,母语也雕琢着我们学生的心灵。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经典诵读成为一股甘泉,把学生的心灵滋润,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一片绿洲。

第三篇:品味经典 浸润人生

品味经典 浸润人生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开展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因此,我校在制度保障落实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多种诵读形式,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品味国学精髓。

一、健全组织机构,保障活动顺利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以副校长、教务主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教导处主任、各班语文教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校长负责经典诵读活动的全面工作。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安排诵读活动的各项工作;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学段、本年级、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做到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到人,层层落实,保证了国学诵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精心规划,保障诵读活动有效进行

围绕“亲近国学,走进经典”,这一思路,我们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活动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各班级制定出符合自己班级的活动计划,并严格落实。

1、经典诵读要求全员参与,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赏析课,要求师生共读,真正让诗经诵读声飘满校园。

2、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使诵读内容与学生课程教育有机结合。

3、确保诵读时间:我们确定周四下午第三节为经典赏析课,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内容的温故与知新,难点解惑;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为集体阅读时间。

4、我们注重把诵读活动的范围向家长延伸,把家长纳入到活动范围,把诵读活动的目的意义向家长宣传,引领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实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效果的最大化。

三、营造氛围,构建特色

我们力求每一层楼道,每一面墙壁都体现经典品读特色,为学生的多方位阅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加丰富了诵读的内涵。

1、教室前悬挂《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介绍国学经典;加强各个班级国学文化环境建设,利用黑板报,墙壁,图书角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2、改进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与内容呈现,做到鲜活而又富有童真色彩。

3、努力通过诵读、歌唱、舞蹈,硬笔书法,软笔书写、手抄报,诗配画作品等手段展示学生国学诵读成果。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1、创造“三条途径”

听,利用每周四的经典赏析课,让学生学习经典文章。抄,让学生做诵读笔记、办手抄报、硬笔、软笔书写古诗词。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全校师生共同参加,通过比赛评出优秀选手、优秀班级,对各班在诵读活动中表 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吟诵国学经典的数量和质量。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在班级内开展诵读比赛、演唱、硬笔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我为经典配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对于他们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

3、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精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五、成绩取得

通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校园里更加干净整洁,慢慢地,孩子们变了,课间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宁静;原本性格暴躁、爱惹事的孩子学会了宽容与忍让;贪玩成性的孩子在课前能手捧书本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喜,让人欣慰。家长到校也比以往有了较大改观,蛮横,肆无忌惮的人大大减少。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滋养了学生的心灵。

今后我校将持久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努力让师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东古城镇中心小学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第四篇:诵读经典、品味人生

诵读经典 品味人生

郭仓镇中学 袁涛

泱泱中华,五千文明,漫长的岁月为她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凝练成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铸就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国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当今世界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学院,由此掀起了一阵国学热,许多人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代人,中国近现代的伟人,如政治家毛泽东、周恩来,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科学家钱学森、苏步青,华人首富李嘉诚等都是在少儿时期已经开始学习国学经典并奠定了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这在成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中华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中华经典,治国安邦,正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过的那样“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教育专家统计,凡参加过国学教育的少儿,无论在智力提升、知识积累、品行修养、才艺开发等方面都大大高于同龄人。

从小我们就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国学篇目。虽然年幼的我并不太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得懂了。这些经典,是含有知识、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浅。

从上学起,老师就让我们多读经典名著,从经典中获得知识,学会人生哲理,品味经典,品味人生。那么,诵读经典,从学习国学开始。

自从学习了国学,我便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使我了解了国学,学习了更多的国学经典,也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使我改变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国学,使我学会了为人处世。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踏实。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来要求自己。

学习国学,使我提高了自身修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视野。尤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感受颇深。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从而去完善自己。

学习国学,使我学会了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幸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而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这让我明白了,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今后,我要多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品味人生,把从国学经典中学到的智慧之光,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中去。

第五篇:诵读经典浸润人生

诵读经典浸润人生

一、对国学经典诵读的认识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三百千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等国学经典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要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浸润人生,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

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3、提升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扎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推进素质教育。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二、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

1、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坚持每天“两读”:晨间读、课前读。“晨间读”时间为学生到校后,利用8点以前的时间,倡导学生自由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课前读”即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带领大家背诵《中华经典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相应的内容。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每天保证学生有20分钟的诵读时间。

2、认真做好学生阅读指导

学校统一规定语文教师必须每班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课,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认真拟定好本学期诵读计划,要制定好诵读内容,指导学生读更多的书籍,获取更丰富的营养,并不定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可以把阅读课上成以下形式:

(1)诵读指导课,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学会上网查找资料;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初

一、初二年级学生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初三年级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2)读物推荐课,诵读是一项体现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从而亲近和热爱母语。课堂上,教师或学生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或朗诵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大家推荐读物,也可以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文章。总之,可以利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

(3)诵读欣赏课,引导学生欣赏诵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4)读书汇报课,在学生广泛诵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籍的内容。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3、学校广播站开辟一个“书香汇”阵地和各班利用“班班通”来宣读《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的部分内容和欣赏及学生的读书心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4、营造氛围,让整个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班级精选古诗文、名言警句布置本组黑板。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媒介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5、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检查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效果,布置下一阶段诵读工作,对国学经典吟诵比赛中表现较好的班级或个人进行奖励表彰。

6、每天中午午餐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录音或者是国学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展望国学经典诵读的未来

学习国学经典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是用我们民族经过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积淀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影响一代人的问题。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诵读国学经典是落实素质教育有效的方法之一。今后我校将持久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绝不视之为一个活动。努力让师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直面经典;在古雅的民族音乐中,感悟经典;在书法的艺术长河中,沐浴经典;在文明礼貌的风尚中,浸润经典,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区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XX中学的教育教学必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诵读品味经典,经典浸润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