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素?|教育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中专院校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促进音乐教学作用的发挥,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在中专院校音乐教学实践中,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对优化发展中专音乐教学的措施加以解读,希望能够为中专音乐教育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辅助。
关键词:中专院校 音乐教育 发展趋势
中专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中专教育质量对学生的成才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中专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专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所以中专院校结合当前我国市场人才需求,十分有必要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形成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的全新认识,探索素质教育背景下强化中专音乐教学的措施,进而逐步探索教学现状的改善,为中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育事业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基础建设存在紧密的联系,甚至经济发展程度对教育事业的基本发展情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中专教育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明显看出中专教育起步发展时间相对较晚,并且由于社会对中专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因此在中专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教育科研力度不足,对中专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限制性影响。特别是对于中专教育事业中的音乐教学活动来说,中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尚未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关注度偏低,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中专音乐教育的发挥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甚至制约了中专院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1]。而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开始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门在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分析市场人才需求,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中专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进而以良好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促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到社会相关企业中提供人才支持。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我国中专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受到普遍关注,并且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中专院校的扶持力度更大,切实加快了中专院校的发展进程,为中专院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扶持和人才支撑。
纵然当前我国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可以预见,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日渐受到高度关注,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必然会受到高度重视,音乐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理念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体教育只想进一步提高,在明确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逐步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为我国专业教育领域音乐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专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更新、师资资源增加、教学方式调整等新教育形势整体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高,进而逐步转变为中专院校的重要学科,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二、对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方法
纵观当前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基本发展情况,发现虽然现阶段音乐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音乐教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但是能够看出,未来几年时间内,中专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凸显出来,音乐教学也将会受到高度关注,逐步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将转变为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视,高度关注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希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发挥,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重视,对教学目标加以调整
近几年,素质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得到多年的普及和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专教育教学活动而言,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视,借助音乐教学活动辅助素质教育的开展[3]。因此针对现阶段中专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之处,校领导在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对音乐教学活动的目标加以明确,并对合格教育目标的指导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增强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切实突出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效果,实现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2.优化课程设置,凸显教学科学性
在中专院校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的优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全面探索课程设置的创新,并借助科学的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实施更为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因此针对当前中专音乐教学基本情况,十分有必要对课程设置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即在坚守原有音乐基础教育和节能课程的前提下,引入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技能等,向能够确保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4]。同时,从中专音乐课程的本身设置角度进行研究,能够发现要想保证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凸显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在坚实音乐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突出音乐教育的兼容性,将音乐教育和学生的专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以音乐鉴赏课程的优化设置为例,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歌曲的鉴赏和经典乐曲的鉴赏方面,教学理论性强,趣味性却有所不足,并且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虽然能够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知识储备,但是却无法保证学生音乐技能的强化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新时期在对音乐欣赏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适当的引入电影音乐欣赏,如《He’s a Pirate》、《Canon》、《Summer》、《Rose》、《Remembrances》、《Evenstar》、《Star Wars Main Title》等;音乐剧欣赏,如《音乐之声》、《 歌剧魅影》、《 猫》、《美女与野兽》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活动,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音乐剧的过程中受到剧情的感染,形成深切的情感体验,切实丰富教学内容,融入多方面的教育思想,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审美意识和情情趣的培养,为学生全面成长夯实基础[5]。
3.对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突出教材指导性
教材的选择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所以在中专院校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结合教学需求对教学内容和音乐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增强音乐教材和中专音乐教育改革的契合度,保证所选择的教材能够真正服务于音乐教育的全面优化开展,为中专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具体编撰教材的过程中应坚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确保教材编撰效果,促进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全面优化[6]。其一,中专院校的教材应该突出专业化和代表性特征,并且所遵循的范围应该尽量广泛,适当的引入音乐剧、舞蹈艺术方面的内容,凸显教材的科学性。同时,为了凸显音乐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应该适当的引入曲式结构和视唱练耳方面的教学内容,切实辅助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
如在视听练耳课程中可以将“三连音”作为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对三连音的种类进行分析,区分三连音、前
十六、后十六的节奏型,确保可以把握三连音的特点准确完成演唱活?印?
其次,在选择教学曲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确保所选择的曲目内容能够与中专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相应的辅助。如爱国歌曲选择《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万里长城永不倒》、《保卫黄河》等等,在流行歌曲的选择方面,也尽量选择积极健康的歌曲,如《最初的梦想》、《水手》、《我的未来不是梦》、《海阔天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对相关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音乐教材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进中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4.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灵动性
在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中专院校在对传统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尝试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在具体引入多媒体技术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后,教师借助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尝试开展图像、视频、音频辅助教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理想的学习体验,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歌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我国国庆阅兵的场景,并对比近几年国庆阅兵方面兵力变化,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的作用下深入学习爱国歌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音乐素质,为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7]。可见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深入学习音乐知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能为中专音乐教育活动的深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
5.加强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音乐教学改革顺利推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所以在探索对中专院校音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并从多角度强化教师的专业素质,切实提高教师的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为音乐教育夯实基础。首先,应该对中专院校现有教师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深化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引导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引入更为先进的教育思想,辅助教育改革活动的全面优化开展[8]。其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的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让教师明确自身人才培养责任,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尽职尽责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指导,辅助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深入学习。
结语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专院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理念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因此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探索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以期保证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此,应该注意重新分析和审视中专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进而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推进中专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赵荫滨.关于当前中专音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2_,27(1):135-136.[2]牛妙艳.浅析中职音乐教学之现状与发展对策[J].黄河之声,202_(2):61-61.[3]吴锦.论中职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J].艺术科技,202_,29(06).[4]梁霞.浅谈中职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科学:全文版,202_(7):00218-00218.[5]吴超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的若干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_(35).[6]马灵芝.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速读旬刊,202_(6).[7]傅琦.浅析流行音乐与职业中专学校音乐教学的碰撞[J].北方音乐,202_(5):97-98.[8]张凡.中专生音乐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2_(2):174-174.
第二篇: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 一。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 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 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1.学设计的概念
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th)和拉根(T.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 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 因素。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具体来 说,一方面它象工程那样需要以过去成功的原理为基础来计划他们的工作,不仅在功能方面,而且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方式来设计事情或活动,建立用以指导他们决策、解决问题的程序。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过程是以一 种书面的形式把将要完成的事情或活动的结果写下来,而不是变成实际的产品或结果。因此,当教学媒体不仅 仅是教师时,系统的计划就显得尤其重要。好的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需要马上调节教学。但当教学媒体不能迅速加以调节时(如印刷体的材料、录像材料、以电脑为基础的教学),以教学原理为基础的设计就显得相当 重要。所以,教学设计过程主要依据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第二,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有哪些?第三,我们如何检验所达到的结果?如何评价和修改教学材料?
韦斯特(Charles 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 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它也是指教师的行动、实践或职业活动。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所以教学设计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在当今复杂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学会如何学习。这种需要大大地扩大了教学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习者将能够了解 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2)教学设计应该使用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3)教师将充当教学传递活动中运用认知策略和奖励认知策略运用的模范;(4)把认知策略的知识、适当的应用以及对认知策略的态度渗透到教学测验和评价当中。他们认为,过去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五个步骤来安排教学:即设立目标、预先评估、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测验评价。这些步骤虽然也包含了计划教学阶段和实际教学本身,但如何把认知策略 的知识渗透到各阶段中并应用设计技术完善其设计,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因为认知策略是由人们操作的心理活动,而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是计划教学,以便学生能够用认知策略来学习材料,积极地从 心理上加工学习内容,这才是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2.教学设计研究的范围 从所看到的材料分析,目前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趋向于从多个研究角度,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系统方法来探索教学设计的问题。其共同特点是把它看作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体,从整体上综合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因此,当今教学设计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性质的界定和理论基础。如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过程而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活动,它需要 考虑系统与因素、结构与功能、过程与状态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综合设计;教学设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取向,它 需要对引发教学的活动进行估计,而这种估计又是评价的标准;教学设计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或教学媒体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率、有成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目标、教学和评 价的统一;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等。2)教学设计如何考虑以需要为出发点,适应学习环境的问题。
(3)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如共同点与差异性、变化与稳定的特点以及先前学习及训练等)进 行构思的问题。
(4)学习任务如何定位的问题。如怎样精确地安排学习的份量,认真地分析并确定必要的学习任务,对学习时间损耗量的估计,学生必须预先具备哪些学习技能和知识。
(5)学习评估的问题。如学习评价怎样以教学系统的目标为指导,运用专门的技术来保证评估的充分性。评估设计通常要权衡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等。
(6)教学策略的问题。主要包括对微观和宏观水平上的学习提供一个框架,怎样更有发展性地、适应性 地依据任务、背景和学习者特点采用策略,围绕教学因素或活动来组织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策略的体系。
(7)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根据不同学习任务(如陈述性知识、概念、规则、问题解决、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技能发展等课程内容)特点,并以不同类型学习、认知要求选择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效果显著的 教学设计。(8)不同教学媒介的特点及情景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环境,与任务特点、学生特点和 学习背景相关的教学管理策略的潜在因素分析。
(9)如何利用教学传输中媒体的变化形成知识发生过程,完成从简要的教学计划向有形的教学材料的转 变。
(10)教学评价问题。主要研究形成性评价(即把教学评价作为设计和拓展过程的一部分来进行)和总结 性评价(即对完成教学效益情况所做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功能,等等。3.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
教学设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能够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地加以完成。质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往往是评价设计好坏的标准。但在现实情况下,三者难得其全。一般说来,成本低、完成快的设计往往效果不 好;完成快、质量高的设计,成本往往不低;而质量高、成本低的设计往往又不能很快完成。因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适当性是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设计中各种因素怎样组织成最优化的教学系 统,设计怎样做到结构与功能的吻合、过程与状态的一致,这一直是教学设计者讨论的焦点。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资源、关键性、责任、期望或要求等要素如何影响设计的过程。所谓资源是指人和物的资源以及时间怎样利 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需要评估、学习者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策略、教学传输、形成性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所谓关键性是指对可能影响教学设计实施效果的因素作预期估计,如教学活动中潜在的负面影 响、教学结果的同质要求、必须预先具备的主要技能和知识等等;所谓责任是指对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传递手段及课堂管理等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说明;所谓期望或要求是指设计者根据实际 情况,特别是教学资源的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方案。至于教学设计各种因素的权重怎样确定仍无一致的看法。
二、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教学设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馈到理论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从科学技术成果中得到启示,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技术的形式(我们可称它为过程技术),教学设计必然随着技术形态迅速、显著的 变化而变化。因此,设计者必须对该领域的变化和发展有充分的估计。从目前发展的前景看,最能影响教学设计的新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几年前就有专家预测,用于军事、建筑、医疗、交通方面的一些技术成果,如人工智能等,将在教育上特别是教学传递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这种以机器为本的、综合了各种优势的教学(智能教师),在一些研究和 发展项目上已有成功的例子。如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和专家系统就是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前者从人工智能的创作与知识基础交叉发展而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减少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后者是更有效地运用 机器智能帮助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效益。这种系统比过去围绕一系列目标只教一个学习者的状况更有广泛的适应性。
2.适应性教学
适应性教学是一种在师生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改变其传递途径的教学,它创造了更为互动积极的高质量的教学。这种适应性教学所指的变化,包括了传递速度、所举例子、练习难度等方面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广泛应用,适应性教学可以向学生学习,其机器老师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与学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其他特点。发生式适应性教学集现代设计手段与电脑技术工具的优势,将远大的抱负与具体的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认知学习原理,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推测,及时调整设计方案。3.互动技术
新的互动技术(如CD互动、数字视频互动等)开始用于教学传递方面,他们正与录像、计算机、以及电话系统、印刷系统联姻,大大增加了对视听材料数字信息的密度和加工能力。虽然互动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适应性 教学的关系不是必然的,但教学媒体数量的增加,实际上应归因于支持它们的材料和经验的急剧增长。高度仿 真技术也有赖于可供设备的支持。同样,互动技术对教学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4.教学设计模式
将来,我们用于指导教学设计的模式会变得越来越有力和复杂,并有较大的发展。有些专家(如W.Hannu m和C.Hansen,1989)认为,教学设计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会从原来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般系统论、视听理论和交流理论进一步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1)由人类学方法形成的前后分析法;(2)感知心理学和认知 科学所形成的设计和传输方法;(3)由市场研究技术形成的工具;(4)受人类学和社会学影响的评价;(5)由工作设计形成的训练课程设计,等等。此外,教学设计模式的变化也逐渐趋向越来越灵活和系统化。而改革 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向可改变模式发展;第二,向层叠性模式而非线性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可在各阶段之间来回移动,以子目录为基础,重复那些需要的步骤;第三,向“分层堆积”模式发展,该模式中包含设计程序的具体化。5.实施技术 这种技术借助于工商业的概念。从事这种技术的人喜欢在许多教学选择中挑选一种工具,它可以提供从工作辅助、激励因素到心理上咨询以及其他服务等帮助。该技术的着眼点在工作实施而不是学习的效果,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视其需要才强调学习。其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学设计中专家系统提出的基础和考虑的关键因 素之一。6.认知科学的进展
认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原理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教学设计将来从新的科 学成果中借鉴什么,人们对影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如学习、认知、人类信息加工、感知等研究的新发展依然兴趣盎然。关于学习、认知和其他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的新知识之转换与应用,将大大改变我们教学的现实。按照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者借助于媒介来了解其中包含的意义,并在与信息相互作用当中 构建个人独特的含义和解析系统。有些人认为这种含义不是信息所固有的,而是一个分享定义的现象,即把该命题的相关性分开。因此,该领域中一些发生式教学策略就是由结构主义观点建立起来的(当知识结构形成时,学习者就是教学信息的建构者而不仅仅是接收者),并且根据结构主义的观点来加强和支持这些策略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替代性策略共用时作为监控和精选机制。所以,认知科学将来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可能会更加强调三个方面:辅助式教学策略和发生式教学策略、认知策略或学习策略的教学以及学习的情感领域。回顾过去二十多年走过的历程,我们相信将来科学对教学的贡献比以往会更有效、有趣和更富有吸引力。我国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国外现状的分析和发展前景的展望相信会有助于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 教学设计。从概念上说,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技术”,我们通常会把技术与设备或设备的使用联系起来,如计算机技术。但当技术的应用及其方法产生时,往往也包含了过程和思想。从技术发展史来看,在一种新的或令人兴奋的装置或系统运用和发展时,其思想、概念、模式、理论等与它的形态相比要重要的多,所演化和出现的新技术,就是应用这些思想、理论的结晶。因此,新的产品形态的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学习环境,录像、通信和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应用确实为教学设计带来许多方便,但过程技术的成熟,对教学设计更为综合化、整体化和及时反馈与调节更有帮助。1.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4 月版。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 月版。
3.P.L.Smith & T.J.Rag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axwell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 U.S.A.4.C.K.West, J.A.Farmer & P.M.Wolff, Instructional Desi-gnImplication from Cognitive Scie nce, Prentice Hall, Inc.1991,U.S.A.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得以生存并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要从事经济活动以实现其既定目标,就必须使用各种资源作为投入。这些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五类:即人、财、物、信息与时间。这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其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财、物、信息与时间的利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活动去实现,人才、人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其他资源的组合运用都是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的,效能的发挥也都是以人力配置的优化和人才效益的发挥为前提的。
(二)人力资源管理可使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依据美国田纳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劳伦斯S。克雷曼的观点:为了成功,企业必须获取并维持其对竞争对手的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达到:一是成本优势;二是产品差异化。“而这两条途径的实现均得益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提升企业竞争力量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是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研究企业管理发生演变历史的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等,才能使企业形成互相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和良好氛围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才能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问题
(一)考核目标不明确。在我国由于一些企业目的不明确,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往往表现出非科学性;如考核原则混乱,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等方面无相关性,体现长官意识和个人好恶现象严重。绩效考核体系更改随意,缺乏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是以有效的绩效考核创建高绩效的员工阶段对员工阶段性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不是管理的目的。
(二)考核标准不清晰。在一些企业存在绩效考核的标准过于模糊、表述不清晰、标准不齐全,以主观代替客观等现象。将不完善甚至是不相关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得到结果也必然是不全面、缺乏客观公正的,其考核结果往往不会得到被考核者的认同。
(三)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不科学。有的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只是单向的考核,即上司对下属的审查式考核。如果考核者曾有过私人感情或冲突、存在偏见等许多非客观的因素将势必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而且由于考核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分工,有时考核者也很难了解被考核者在上司不在场时的工作表现,这样会形成信息不全面,绩效考核结果产生偏差。
(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契合差距明显。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非常关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策划企业文化。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例如重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建设,而忽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视策划人员的创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致使企业文化只是花瓶,无法获得员工的认同等等。这些都影响到企业应对未来环境和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挥。
(五)企业文化未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而我国目前企业文化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这一核心价值观念。
(六)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手段与运作模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内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视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还仅停留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上是不够的。我国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技术诸如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培训分析、绩效评估管理、薪酬设计、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还相当落后。
(七)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岗位需求与人员的能力脱钩。在企业岗位培训方面,尽管我国培训市场发展迅速,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仍处于不稳定和低水平状态,培训的效益难以体现,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对培训的投资又少,员工的素质难以提高,人员的能力与岗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实现从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向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职能涵盖的范围不同。传统劳动人事工作,考虑的是员工的选拔、使用、考核、报酬、晋升、调动、退休等。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工人、干部的界线,统一考虑组织中所有体力脑力劳动者的管理。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功能是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人事相宜之后,就是一系列管理环节督导执行了。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这种功能,还要担负各种工作设计、规划工作流程、协调工作关系的任务。
(二)实施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以降低成本为宗旨,它是把每一位被其所雇佣的人的工资都打入成本之内。因此,如何少雇人,多出活是其关心的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则首先把人看作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认为通过开发和科学管理,可以使其升值,创造出更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价值。
(三)激励机制。体现奖罚分明,以绩取酬。企业应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治、相互促进。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是体现对员工的分配制度上,国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计划经济制度下的“大锅饭”做法,分配制度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年薪制、岗薪制、实施计件工资、持股分配等,使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和个人业绩相挂钩,激励机制要体现奖勤罚懒,以绩取酬。
(四)业绩考评机制。体现崇尚业绩,注重素质。要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就是对任何人的业绩考证方法是公开进行的,对各人制订的业绩指标是公正的,以岗定职、不以人划线,对考证的结果一视同仁。
(五)选才用人机制。体现竞争、择优、规范、灵活。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真正解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复杂,无法控制人才流失和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其重要一环,就是在选才用人上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为能”,使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接轨,最终实现优化配置。
四、中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一)由战术性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转变。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者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服务和服从的角色,转变为关心组织发展和管理者能力的战略角色。新的人力资源部门应是规模更小,权利更大,核心任务就是战略,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家不仅要对商业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要擅长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干预方法,并且还需要具备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的能力,以推动变革的顺利开展。
(二)人力资源的使用与薪酬发展趋势。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能本管理要求企业必须打破身份界限,特权门第和人情关系对用工的干扰,打破在少数人圈内根据人情关系、领导印象和主观好恶用人、选拔人的弊端,根据才能选人才,按照人才的特点用人才。要求在工资制度上,实行按能绩分配,根据人的学历、能力、岗位贡献分配工资或收入。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趋势日益明显。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的实践证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可以得到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获得最新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可以消除时间压力。
(四)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扩大。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将不断获得增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另外,培训对于解决企业下岗人员的问题也不失为一个较佳思路。
第四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保险市场体系化。经营业务专业化。市场竞争有序化。保险产品品格化。保险制度创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行业发展国际化。从业人员专业化。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
第五篇:浅谈调味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调味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调味品的定义和分类,以酱油为例分析了如何采用现代食品技术改造传统调味品,最后分析了调味品的新需求与市场趋势。关键词:调味品;酱油;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调味品生产销售的行业管理工作;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强;调味品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1]。传统的调味品已不足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人们开始研究现代食品技术来改造传统调味品,从而为调味品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调味品简介 1.1 定义
据《GBT20903-202_调味品分类》规定:“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勇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
1.2 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 20903-202_调味品分类》按照调味品终端产品进行分类如下:
食用盐;食糖;芝麻油;豆豉;鱼露;耗油;虾油;橄榄油;调味料酒; 酱油:包括酿造酱油、配制酱油、铁强化酱油; 食醋:包括酿造食醋、配制食醋;
味精:包括味精(谷氨酸钠99%)、加盐味精(味素)、增鲜味精;
酱类:包括豆酱、面酱、番茄酱、辣椒酱、芝麻酱、花生酱、虾酱、芥末酱; 腐乳:包括红腐乳、白腐乳、青腐乳、酱腐乳、花色腐乳; 火锅调料:火锅底料、火锅蘸料;
香辛料和香辛料调味品:包括香辛料、香辛料调味品(包括香辛料调味粉、香辛料调味油、香辛料调味汁、油辣椒); 复合调味料:固态复合调味料(包括鸡精调味料、鸡粉调味料、牛肉粉调味料、排骨粉调味料、海鲜粉调味料、其他固态复合调味料)、液态复合调味料(包括鸡汁调味料、糟卤、、其他液态复合调味料)、复合调味酱(包括风味酱、沙拉酱、蛋黄酱、其他复合调味酱)。传统调味品的现代化
用现代高科技改革传统调味品生产工艺,与时俱进提高传统调味品的质量和生产现代化水平是继承和发展传统调味品的努力方向。传统调味品生产工艺的改进,应着重于生产的连续密闭、自动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产品品质。高新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品质、提高档次的关键[2],如低温浓缩、超滤技术、酶技术等。在我国产业化的传统调味品中主要部分是传统发酵调味品,是指农产品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而成的一类调味品,主要包括酱油、食醋、酱类、酱腌菜、腐乳等[3]。传统调味品的现代化比如,酱油的二次开发包括开发复合型调味酱油和酱油粉两个方面。酱油粉[4]是用微胶囊化喷雾干燥技术加工成的一种产品。下面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以酱油为例说明现代食品技术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2.1现代生物技术
传统生物技术主要包括自然发酵技术和自然杂交育种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它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是研究生物学、医学、农业与食品科学的基础工具[5],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传统调味品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将会把传统调味品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提升传统调味品产业,促进其快速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调味品研发将是我国传统调味品产业的一大研究方向。
2.2现代生物技术在酱油产业中的应用
2.2.1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在酱油产业中的应用
在酱油酿造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米曲霉和酱油曲霉,利用基因工程对米曲霉的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后取得的进展可应用于提高酱油的质量。基因工程技术还用于鉴定不同种类的米曲霉菌株,潘力等从不同来源的酱油曲中分离出6株米曲霉,并与沪酿3.042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析(RAPD)探讨6株米曲霉系统发育的亲缘关系,利用RAPD扩增图谱可以区分形态上难以分辨的不同米曲霉[6]。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已在许多工业微生物的菌种改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选育出了许多性能优异的新菌株。
2.2.2 酶工程在酱油产业中的应用 随着酶制剂工业的发展,酿造复合酶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的改良,酶制剂在酿造酱油生产中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酱油的发酵过程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酶,经过专家学者长期的探索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等酶制剂在酱油酿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将工业酶制剂添加到酱油发酵过程中来强化补充酱油曲中的酶系不足,还是全部或部分替代酱油曲,都能明显提高原料的利用率[3]。
2.2.3 多菌种协同发酵在酱油产业中的应用
在酱油生产中,姚继承等(202_)采用糖化增香曲及复合制曲技术,发挥多菌种制曲的优势,促进原料中蛋白质与淀粉的分解,使风味物质成分增多,酿造的酱油色香味俱全,质量优于普通酱油,原料全氮利用率和酱油出品率也得到明显提高[7]。通过对传统酱油工艺研究,经创新和优化,采用高蛋白食用豆粕和黄豆混合制曲,天然晒制发酵加入辅剂,低盐混淋压榨等新工艺;在相同制曲和发酵环境条件下,与传统工艺进行对比,蛋白利用率可提高约12%[8]
2.2.4 其他现代食品技术在酱油产业中的应用
刘贤杰等(202_)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在酱油脱盐中的应用,同时研究了电渗析对酱油脱盐的工艺条件。现行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 2种。改进酱油质量可以采用前期采用低盐发酵,后期采用高盐发酵(约30℃20天),添加酵母培养液(或乳酸菌及酵母培养液)等等。多数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生产企业采用淋浇工艺改进酱油色泽和风味。调味品的市场现状 3.1 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3.1.1 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比较迟缓,科技研究相对滞后,科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酱油生产虽然起源于我国,但传统的中国酿造酱油技术率先在日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我国调味品生产和工艺水平总体上与国际水平存在着差距。
3.1.2 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机制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存在调整空间。我国调味品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没有行业巨头。企业规模大,可使其总成本大大降低,企业能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行品牌营销和技术开发,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1.3 市场上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假冒伪劣情况比较严重。国家质检总局在一次质量抽查中发现酱油、酱产品有1 /4不合格,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的小超市和农贸市场中,调味品质量问题更加严重[9] 3.1.4 滥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安全性无法保证,企业的无序竞争,造成效益低下等等。
3.2 调味品的新需求 在国外调味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新形势下,为满足人们对调味品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我国调味品趋向卫生、适口、高档化,新型调味品呈现方便、营养、多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人们迫切需要集多种调味品为一体,既可制成复合型专用拌菜、调面、烧鱼、烹虾、炸鸡调料,也可制成多形态多用途的复合型调味品。同时,鉴于家庭炊具的快速发展,微波炉、烤箱食品调味的开发也应提到议事日程[10]。目前,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调味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要提倡生产低盐、浅色及一部分无盐调味品,逐步改变我国酿造调味品用盐率过高的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礼品的选择面越来越宽,调味品的包装漂亮可以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调味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化、专业化的并购重组,调味品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将加速。调味品将朝着产品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等方向发展。
4.1 调味品细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传统的调味品除了酱油、醋等大宗产品之外,调味汁、酱、复合调味料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中式调味品、西式调味品共同发展。突出“健康”、“自然”和个性化等元素,使调味品行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多功能调味品、保健调味品等等。
4.2 旅游业、餐饮业发展将成为推动调味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在餐饮业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作用中,必然推动调味品工业的迅速发展。
4.3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
当今调味品生产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从发酵菌种的基因工程处理、复合多菌种发酵技术、风味物质的分离提取、生物酶解技术、固定化酵母技术、膜技术、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大大提升了调味品品质和各种理化技术指标。新技术为新品种和高档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也为调味品的复合化、保健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11]。
4.4 外资加速进入调味品行业,企业整合加速
目前国内调味品行业云集了欧美、新加坡、日本等各方资本力量,企业间的并购已经白热化。随着新一轮国际化专业化的兼并重组启幕,中国调味品行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一方面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并购,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国际竞争的困惑与顽疾的暴露,调味品行业改善不足,以减少大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素。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转型为市场规范、竞争激烈的“朝阳”行业。但是,由于中国调味品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即使行业整合加剧,中国调味品市场也难以出现像啤酒、奶粉等行业被几大巨头垄断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卫祥云.中国调味品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调味品,202_,3(3):3-6.[2] Richard L.Hall ,Richard A.Ford 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to assess the intake of flavouring sub-stances [J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202_,16(11):481-495.[3] 李习,姚继承.现代生物技术在传统调味品产业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2_,8(8):137-140.[4] 邱保文,苗趁义.立足饮食文化,开发天然调味精品[J].中国调味品,202_(1):21-23.[5] 袁仲.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202_(3):64-66.[6] 张艳芳.多菌株制曲促进酶系优化与提高酱油质量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_.[7] 姚继承,陶贵明,屈光伟,等.糖化增香曲在发酵酱油和酱制品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酿造,202_(3):61-65.[8] 张昌伟.酱油工艺优化,提高生产收益[J].中国酿造,202_,32(11):124-125.[9] 科技引领中原崛起.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优秀论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10] 邱冬梅.调味品市场的发展趋势[J].江苏调味副食品,1998(3):19.[11] 姚继承,陈来胜.调味品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调味品,202_(5):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