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法制教案
第一课 学习宪法,遵守宪法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能力目标
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教学重点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课本37页的材料,回答:为什么我国的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就要以宣传宪法为主题? 阐述二框题之间的联系,第—框题是全课的基础,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才决定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后一框题的内容又都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具体体现。讲授新课
1、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其他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问题。那么什么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呢?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板书)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板书)
提起国徽,同学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它的图案画面,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图案分别象征什么吗?
国徽图案分别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其中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整个画面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这一国家性质在宪法第一条第—款中作了明确的规定。
(2)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板书)
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关于国家政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3)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任务的规定(板书)
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伟大历史使命:“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其他的根本问题(板书)
除以上根本问题外,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
再如,国旗、国徽,这是国家的标志。宪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国的象征,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和尊严,五星红旗飘扬在伟大祖国的上空,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尊敬它、爱护它,维护国旗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宪法同普通法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人们形象地把宪法叫做“母法”,而把普通法律叫做“子法”。那么,应如何理解这“母子”关系呢?
(1)什么是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板书)
前面已经说明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这些规定是大的原则、大的框架,但还需要以这些大原则为依据逐步制定一个—个的普通法律,对各种问题作全面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板书)包含两层意思:
第—层意思是,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如: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立即在1787年颁布宪法,而美国后来的大量立法,都是根据这部宪法制定的。我们国家也是如此。1949年先有共同纲领,这是一部临时宪法,然后才据此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法、工会法等。1954年,我国有了正式宪法以后的一切法律都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前几课中我们所了解的刑法、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等,无一不是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而制定的,是把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加以具体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从而保证宪法精神乃至具体条款的贯彻实施。
宪法既然是母法,就应该赋予她“母亲”的尊严。宪法规定的根本问题都是最高原则,其他法律的内容一律不许同宪法相违背。如有违背、抵触,其他法律应该修正或者被宣布无效。
第二层意思,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
以上说明了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宪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投影:《法律体系金字塔》请同学们观察图示,思考并回答这幅图的含义。目的是加深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答,说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1)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的原因(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制定和修改宪法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如:宪法的变动势必会引起—系列普通法律随之而作必要的修改。所以,保护宪法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必须要作出修改,那要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地依照法律程序进行。(2)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板书)我国现行宪法共修改了三次。第一次:(1988年)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
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第三次:(1999年)
主要有六处修改:
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
(3)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有关规定(见教材40)制定 修改 宪法 普通法律 宪法 普通法律
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提交全国人大通过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
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可以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才能通过
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教师归纳、强调:
总之,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严于普通发律,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标出教材上的黑体字,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准确记忆)小结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教材边栏“名人名言”)毛泽东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好日子》,结合投影1:“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的美好生活。提问: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应该倍加珍惜,请大家想一想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制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这里提到的优越的社会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今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新课教学
1、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此,“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影响中国二十年。“大集体”、“大锅饭”成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代名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我国实行了20年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被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代替。
2、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种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学生自己阅读P4—6页内容并思考: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想一想: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现阶段,我们除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教师简单介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以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守法在线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本案例中主人公违反了什么法律和规定?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权利
教学目标 :
1、理解并能够区分国家的不同权利保障
2、理解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及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重难点: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究竟享有哪些权利,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板书课题)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目标的完成,主要靠大家认真、紧张地。有信心达标的同学请举手。很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9--12的内容,边读边思考资料,8分钟后比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
2、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有哪些主要特征?特点是什么?
3、公民的权利立法之源是什么?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呢?请举例说明。
四、交流学习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思考题1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思考题2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师: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可以回答的同学请举手!(答案在课本上,比较简单,举手的同学会比较多)好,既然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很为难,那么,大家齐度好不好?!学生齐读权利分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尊重他人权利 养狗、住房干扰他人休息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非典时造谣、李洪志的法轮功。(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权利。正当防卫
(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游行示威、围堵公共场合
五、课堂小结。
第二节 公民的义务
【课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2、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 【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
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甚少,虽然平时许多行为都是履行义务的表现,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等等。
2、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辩论等。【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律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二、讲授新课:
1、我们的义务 教师讲述: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活动一“说一说 填一填”: 教学情景(小明的一天)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教材,并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及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或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义务可能带来的哪些后果。)
教师总结:
付出的根据 付出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后果 A 家庭亲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谴责
B 对人承诺 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别人的信任 C(班级纪律)洁净的学习环境 受到班级舆论谴责 D(游园守则)欣赏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活动二:“到底该不该纳税?”辩论会
活动设计: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作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该不该纳税?(设计目的:通过辩论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在激烈的辩论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胆小的性格弱点。)
教师导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拥有的权利,有的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父母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才能享有受抚养教育的权利。这种情形要求我们成年后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议一议:
※“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不正确。因为,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也是爱国的重要体现,是我们的天职。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以履行法定义务的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3)什么是公民的义务、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义务——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们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2、我们的道德义务(1)什么是道德义务
活动三“议一议 说一说”: 如何评价小龚和单先生的行为?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不同,进一步感受道德义务是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懂得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履行义务,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设计目的:通过大家的争辩,明晰敬老养老、拾金不昧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公民自觉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道德义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履行道德义务,每个公民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课堂小结
公民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我们还要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三课 学习一点刑法、民法
第一节 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播放《少年犯》主题歌,<心声>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自主感悟:
师:同学们,这首来自高墙内,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 环节一:以案说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06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原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局长林福久犯受贿罪、贪污罪和重婚罪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师: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多媒体出示: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分子的图片,让生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师总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
师: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完成下表:
名称
内容 法 律 道 德 纪律、章程、制定 实现手段 适用范围 师总结:法律同道德和纪律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环节
二、法律在线
师:法律制定出来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那么,违反了法律叫什么?(违法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请看法律专家的意见:
多媒体出示: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犯 罪: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师: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的违法情节比较轻微,而犯罪的违法情节较重。
慧眼识别:
1、犯罪必定违法。
2、违法不一定犯罪。
环节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魏某的案例,思考探究:
说一说:魏某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议一议:魏某先后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点、相同点和联系? 多媒体出示上述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 班内交流,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内容,选出几个学生说出填写内容,并点评总结出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以法导行:
多媒体出示小亮的事例 :
小亮的父母早亡,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姑姑。但是他却不服从姑姑的管教,天性好玩的他便在社会上游荡学会了撒谎、吸烟、喝酒;整天和社会上同样游荡的“哥
儿们” 泡在一起。经常去网吧上网打游戏,为了玩乐,他屡次去偷些面包、饮料等食品,后来,他便去偷自行车、电脑、钢材、汽车等。
说一说:小亮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这一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交流)
(师总结)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乱花一点钱开始的。同学们不能小瞧这些不起眼的小毛病,小错可能铸成大错。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要防微杜渐,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教师提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 环节五:人生AB剧
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和小强路过一网吧,看到网吧打出3折优惠招牌,小明禁不住对小强:“走,进去玩玩今天我请客”。小强会•• • • •
请同学们续编故事结尾,并尝试表演出来。
环节六:走进生活
想一想 :在我们周围同学身上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议一议 :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做一做 :自己打算怎样帮助他(她)改掉这些不良行为? 环节七:收获平台: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八:教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亮丽,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为构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第二节 到了一定年龄才负刑事责任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什么年龄是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学过程: 学习法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
(一)犯罪情节较轻;
“
(二)有悔罪表现;
“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守法在线:
贾某,男,生于1999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2011年1月20日,争执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了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猥亵,某甲反抗,并说要告老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头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请问同学们贾某负刑事责任吗?
本案中,叫某行为时你啊宁才满12岁,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年龄阶段,因此,贾某故意杀人的行为你付刑事责任。
三、学与用法
2009年4月23日,王某(女 1994年4月23日出生,中学生)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经过东郊是,因下坡速度快,王某的自行车将同向行走的59岁的吴某右膝盖撞伤,王某从自行车上摔到吴某的身上,王某立刻起来扶起吴某,并将其送到医院。但因吴某的后脑勺受外部强力震动导致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是否应付刑事责任?
如果王某是故意伤害导致吴某死亡,应付刑事责任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第二节 到了一定年龄才负刑事责任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什么年龄是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2、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教学过程: 学习法之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
(一)犯罪情节较轻;
“
(二)有悔罪表现;
“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二、守法在线: 贾某,男,生于1999年1月13日,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2011年1月20日,争执学校放寒假,见本班女同学某甲独身一人在教室,遂起了歹念,将其骗至防空洞进行猥亵,某甲反抗,并说要告老师。贾某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遂用砖头猛击某甲的头部,致某甲头颅内出血,当场死亡。
请问同学们贾某负刑事责任吗?
本案中,叫某行为时你啊宁才满12岁,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年龄阶段,因此,贾某故意杀人的行为你付刑事责任。
三、学与用法
2009年4月23日,王某(女 1994年4月23日出生,中学生)骑自行车由学校回家。当经过东郊是,因下坡速度快,王某的自行车将同向行走的59岁的吴某右膝盖撞伤,王某从自行车上摔到吴某的身上,王某立刻起来扶起吴某,并将其送到医院。但因吴某的后脑勺受外部强力震动导致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王某的行为是否应付刑事责任?
如果王某是故意伤害导致吴某死亡,应付刑事责任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第三节对犯罪的处罚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治安管理处罚、行政处罚、刑事处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进一步了解处罚的分类。教学过程: 处罚的分类
治安管理处罚是指是指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的处理惩罚。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刑事处罚是违反刑法,应当受到的刑法制裁。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了解刑法的罪名分类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较为常见的是有殴打、捆绑、禁闭。伤害,直至杀害。这里的胁迫,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以立即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恐惧而不敢反抗,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任财物被劫走。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凡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的主体。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第二百九十二条 聚众斗殴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众斗殴的;
(二)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
(三)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
(四)持械聚众斗殴的。
强奸罪第二百三十六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四)二人以上轮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守法在线
自学遗物罚款,觉醒运动、犯罪广告
学与用:思考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罚分为哪几类?
第四节什么是监护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监护人?
2、了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般职责。
3、知道家庭保护中监护人的职责。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监护人
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都应设置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这些人虽然与近亲属不同,没有必须担任监护人的法律上的义务,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担监护责任的,经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同意,可以担任监护人。如果没有上述监护人,则由社会和国家负责,由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二、学习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一般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监护人应当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方面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被监护人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监护人应当保护被监护人财产方面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为被监护人的个人财产所有权、继承权和受赠权等。监护人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可以合理利用或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当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有权代理被监护人请求人民法院给予保护,代为参加民事诉讼活动。
(2)代理被监护人参加各项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被监护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其全部民事活动由监护人代理。被监护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八周岁,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监护人应当教育被监护的未成年人,使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监护人应当关心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使他们健康成长或维持正常生活,不得虐待和遗弃。
三、家庭保护中监护人的职责
(1)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监护人对未成的人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使其安全、健康地成长,并在德、质、体方面全面发展。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婚姻法》第十五条。
(2)监护人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法律依据:《教育法》第十八条;《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
(3)监护人应当预防和制止未成年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等行为。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条
(4)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使未成的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一条;《婚姻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
(5)监护人不得允许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做童工。
法律依据:《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七条。
(6)监护人在未成年人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
法律依据:《婚姻法》第十七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八条。
(7)监护人与未成年人间的关系,不因其离婚而消除。离婚后,父母双方对于 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不同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仍有监护权。
法律依据:《婚姻法》第十五条;《民法通则》第十六条。
(8)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同时,监护人有以上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可另行确定监护人。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二条;《民法通则》第十六条。
(9)监护人对10岁以上的未成人的信件不得随意开拆。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
(10)监护人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钱、物、房产等)。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十八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七条。
(11)监护人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六条
(12)监护人应当承担起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的义务。
四、自学立法之源
五、守法在线
1、学习学习守法在线的案例。
2、学生谈感悟。
六、学与用
思考: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罚分为哪几类?
第四课 生存之源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耐以生存的环境。
2、知道目前我们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环境的污染破坏将对人类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3、知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知道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简要了解其中的有关内容。
4、从小学会保护环境,遵守《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自觉做环保小卫士。教学重点
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小学会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则法国儿童谜语:
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每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它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它生命形式。人们直到第29天才意识到这个危险——因为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这时你还有几天来挽救你的池塘呢?只有一天!
这个谜语很简单,却道出了环境均衡发展的真谛,也引申出了拯救当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我们生存在大自然中,但大自然不仅仅属于人类,如果有一在没有了花草森林、没有了飞鸟走兽...!我们人类将走向哪里?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为人类的永恒发展创造美好栖身地!所以今天我就跟同学们谈谈环境保护的问题,二、地球的人类的母亲
被赞喻为人类母亲的地球,温柔、慈祥、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清新自然的空气、清澈透明的河水、生机勃勃的动植物都是地球母亲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它们是我们生存的源泉、生活的保障,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人类才得以生生不息,世代安康,我们理应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
可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却让我们不得不感到痛心:
水是一种平常物质,江、河、湖、泊、地上、大气中有水,海洋中更有水。地球上的水不仅孕育了人类和一切生物,还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文明发展的物质资源。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尽管地球70%的表面被水所覆盖,但是现在可供生产和生活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水量的3%。当今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认定缺水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水资源正面临差严峻的挑战。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地球妈妈像要历史“巨著”,记载下了生物界10多亿年的悠久历史,记载下了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可是近几百年为,由于人为的原因,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直接的后果就是物种大量趋于灭绝及与之相联系的生物基因多样性的减少,导致地球上的一些动物渐消失。近150年为,鸟类灭绝了80种;近50年,兽类灭绝了近40种,十年前,平均每四天就有一个动物灭绝;而现在,每四小时就有一种生灵永远消失!
在中国,一些珍奇动物正濒于消失,如东北虎、扬子锷、大熊猫、金丝猴等。世界各地的青蛙、蟾蜍、蝾螈等数量一度急速下降,这些两栖动物也有消失的可能。还有大量不引人注意的动植物种正处于不断减少之中,包括蕨类植物、灌木、昆虫、软体动物、鸟类等等。
三、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有那么严重吗?我们人类社会出现才几万年,这时间相对于动植物出现以来的几亿年来说,是那么的微乎其微。然而,可怕的事实却是:自人类社会出现扣不断发展的这几万年间,原本有着几亿年历史的生态平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遭到破坏,地球也慢慢演变成了宇宙的垃圾场。
当我们人类来到地球的同时,因为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活动范围的扩大,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其中有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地球带为的有益影响,也有我们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给地球带来的副面影响。例如:因为滥砍乱伐,许多原始植被被迫坏,原本清新洁净的天空到处烟尘弥漫,粉尘飘荡,酸雨肆意侵害;因为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整治工业污染,导致光化学烟雾笼罩城市,恶臭气味熏人,海洋上赤湖泛滥,黑色油膜成片,江河上“黑白”分明,湖泊藻类蔓延,内城河臭气袭人;由于交通工作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速,使得汽车噪音、工厂噪音、建筑噪音、汽车尾气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另外还有各种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进口“洋垃圾”泛滥成灾,形成了严重的垃圾“围城”„„
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存环境就像一个“无形杀手”一样,在影响着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命。新华社曾报道:由于村前屋后的河流、港沟污染严重,湖北省应城市黄滩镇艾堤村村民长期饮用已被污水渗透的井水,得癌症的怪病的为数不省。不到200人的艾堤村4组,先后有5个患癌症。当记者赶赴艾堤村采访时,发现这个村近四五年来,有7个人患癌症身亡,就在他们前去采访的当天,又有两个村民被查出患了癌症。村民们告拆记者,村民常得的病不仅有癌症,还有肾结石、皮肤病、不育症等。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它告诉我们:为了人类的今天和明天,我们必须向各种污染宣战。‘
四、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有效地遏制污染,保护环境,国家专门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选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那么,环境保护就是指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防”,即防止和减少新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二是“治”,即治理和控制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保护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工程手段等。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有五个方面:(1)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不仅在于保护环境现状,防止环境质量退化,还在于治理和改善环境,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不仅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还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之外的生态环境。
(2)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是指防治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电磁辐射等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防治乱砍滥伐林木、滥采矿藏、滥牧乱垦草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滥采野和植物、滥垦荒地、滥用水资源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3)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主要是指遵循社会经济规律、自然生态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环境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4)保障人体健康
这是防治环境污染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和起码目的。给环境立法首先就是保障给人类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把环境质量保持在有利于人体健康水平之上。
(5)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源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损害,保护环境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技术条件,才能提高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
以上向同学们介绍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些基本常识,为了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法》,国家不但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担负着管理、监督、执法的任务,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形式,号召所有的人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下面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几个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2月4日;植树节—3月12日;中国土地日—6月25日;爱鸟周—4月至5月初的一个星期;世界水日—3月22日。
五、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警钟已经敲响,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让我们少先队员都来争当“环保小卫士”,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相信只要我们每人做出一点点,地球就会大为改观的。
《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要求我们每个公民要做到以下16点:
1、制止和检举盗猎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
2、拒绝购买野生动物毛皮制作的衣服。
3、不食用国家各类保护动植物。
4、不购用珍稀动植物制作的家具和饰品。
5、日常采购多用布袋子菜篮子,少用塑料袋。
6、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使其无害化、资源化。
7、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不滥用纸张,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
8、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回收点,杜绝重金属污染。
9、选购无氟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保护地球臭氧层。
10、选用无磷洗涤用品,减少城市水源污染。
11、选购电动、燃气等无污染交通工具,保护大气环境。
12、开车选用无铅汽油,机动车须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13、食用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生存质量。
14、家庭娱乐、家庭装修时,请自学控制时间和音响,保障邻居不受噪声侵害。
15、家庭控制用水,一水多用,节约宝贵的淡水资源。
16、城镇家庭请用燃气灶具和无烟燃料,保障城镇大气质量。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以上所述,你做到了哪些呢?我希望同学们不但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更要担负起“环保小卫士”的职责,向你的爸爸妈妈,向你的爷爷奶奶,向你身边所有熟悉的人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宣传《公民环保行为自律细则》,让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能自觉地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五课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知道《未成年保护法》是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懂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环节,增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讨论、调查交流等,初步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掌握一定的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努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查阅《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2)、小组调查:调查学校对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的保护措施; 查找学校的安全隐患。
2、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案例;
(2)制作PPT 教学重点
知道《未成年保护法》是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懂得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等环节,增强未成年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原《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法律将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今天我们就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详细了解一下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分发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单。
二、学习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
1、大致讲解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概貌: a、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公布,并于2007年06月01日起实施。
b、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共分七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家庭保护;第三章 学校保护;第四章 社会保护;第五章 司法保护;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 附则。
2、立法原则: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有利于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面前,人人平等。
4、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七大亮点; a、既与国际公约接轨有体现国情;
b、体现了政府为主保障儿童权利的原则: c、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和安全; d、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e、关注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人的; f、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g、明确了相关处罚措施。
5、未成年人定义:
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规定。联合国在拟订《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时,曾对未成年人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但最终未达成一致,只是规定:“未成年人,系指按照各国法律制度,对其违法行为可以以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儿童或少年。”“未成年人人的年龄限度取决于各国本身的法律制度。”
6、未成年人的权利:
a、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b、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
①、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②、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③、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④、未成年人平等的享有权利。
三、小结:
新修订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实施。当然,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需要由全社会来承担,同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能过度保护,不能忽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要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能代替保护,但教育教育可能促进保护。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给予其保护。
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更是从“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出发,修定出了如此一部贴近民心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未成年人,只有以更高、更强、更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努力的加倍学习,珍惜每一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才能以知识完备和武装自己,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让我们的祖国引领时代,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走向欣欣向荣,我们的伟大祖国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第六课 自觉矫治不良行为
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第二篇:六年级法制教案专题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知识结构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
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的常用手段
敢打官司
打官司是最有效的手段
诉讼的三种类型
善于斗争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机智勇敢,不能硬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自己的几种方法。
2能力目标。
(1)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善于斗争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各组交流集体归纳教师指导整理归纳巩固反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存在的问题,归纳分类。
(2)准备相关案例,案例以问题方式呈现。
(3)制作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网站、相关法律书籍、资料等。
2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案例,提出问题。
(2)查阅相关法律书籍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但是这些都是外界对我们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保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讲授新课
一、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板书】
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来不少问题,课前也收集了不少案例,我将同学们的案例和问题进行如下归类。
(一)出示案例
问题1:
一名学生发现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自己的照片,她很吃惊,因为照像馆从来没有与她谈过这件事,她问我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肖像权?
问题2:
一名学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交了两角钱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去取车,发现车没有了。他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3: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田某完成学业,后被告知学校没有他的学籍,因此不能为其发毕业证书。这下他可慌了神儿。
问题4:
一名初三学生放学后,骑车回家,因天黑没有路灯,一不留神摔倒在正在施工的沟里,造成左手臂骨折。他想去找施工单位理论,妈妈说:“是你不小心,怪谁?”
问题5:
酷爱运动的陶陶自己到超市买了双运动鞋,谁料刚穿两天,鞋就开裂了。陶陶拿着超市的小票,要求退换。超市负责人以鞋已穿脏为由,不能换。陶陶失
望极了。
问题6:
学生林林的父母离婚后,她与母亲一起生活。但是妈妈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下岗了,生活很困难,爸爸从来不给林林生活费。眼看着林林不能继续上学,同学们真想帮助她,可是能怎么办呢?
(二)小组讨论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案例,我们今天集中讨论第5、6两个案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第一,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先采用什么办法?如果不行,还有什么办法 ?要注意选择方法的先后次序。
第二,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比比看哪组发言最精彩。
(三)各组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略)。
(四)教师指导
将学生归纳的内容做适当调整,肯定学生的思路。
二、第一目:求助有路【板书】
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板书】
机构:消协、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板书】
这些机构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协调,解决问题。如果能够以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省时省力,是最好的。
可以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幻灯片)
△法律服务所:写文书,出主意等。
小学生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教学要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知法守法》。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
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
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①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第三篇:六年级法制教案●●●
六年级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东郊小学
宋伟
1、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标: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教学难点:防微杜渐,自省自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1999年6月28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的,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 2 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8类6种。
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2、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的后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3 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A、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 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B、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C、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D、《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祝每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五、总结
2、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目的:知道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教学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资源与策略:案例分析讨论,小品表演,寻找有关法规,知识竞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师: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如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法律知识检测
判断题
(1)保护在学校中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是学校的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表明我国用专门法律保护青少年的正当权益,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3)社会保护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学校和家庭环境。(×)
(4)国家专门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可见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责任,与我们未成年学生无关。(×)(5)未成年人除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外,还需要社会保护。(√)
(6)有违法行为的我国未成年人,不属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观看一个小品,主要内容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交流)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 11月3日,在骑车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晓雪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
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晓雪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晓雪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晓雪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晓雪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案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三、总结
我们未成年人要从小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3、法与我们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在校园中无处不在,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校园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自己怎样做才能不违法,如果遇上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用法保护自己。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法规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做遵纪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媒体和课堂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在校园中无处不在。
2、自己怎样做才能不违法,如果遇上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用法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法律书籍。
师:今天老师带了几本书到课堂,请同学们看看。(学生读书名)
2、师:这些书你们看过吗?(没有)
3、师:其实这些书籍中的法律条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与我们生活。(板书课题)
二、观看实例,学法明理。
(一)课件一:晨会上的升旗仪式。
1、请学生观看晨会上升旗仪式时一年级部分小朋友的表现。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在影片中发现的不和谐画面,并说明原因。还可以说一些影片中没有的现象。
3、老师小结,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第3和第13条,学生齐读。
4、布置任务:星期五到一年级四个班做有关《国旗法》的宣传。
学生用本子做记录。
(二)课件二:钱丢失后。
1、影片一:晨会过后,三(1)班的郑凯林同学为爷爷买七十岁生日礼物的300元钱掉了。
学生说说该怎么办?
2、影片二:郑凯林同学在搜查同学的书包。
学生说说这样对不对,为什么?
看看三(1)班的班主任是怎么说的?
3、情境一:李丽同学是叶凡同学的好朋友,她发现叶凡同学的一些可疑之处。
学生讨论交流李丽同学该怎么做?
课件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条: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4、情境二:老师引导叶凡同学承认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学生小组合作想象老师引导叶凡同学承认和认识自己错误的情景。
全班交流。
学生说说叶凡同学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
课件出示《刑法》第151条规定:盗窃、诈骗、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是管制。
(三)情境三:老师体罚学生。
1、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指出他的错误,并罚他站。
2、学生说说对这件事的看法。
3、课件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老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侮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出现“笨”“傻”等伤害学生自尊的词语。
4、引导学生老师有这种行为时该怎么办?并让学生认识到老师这样做的苦衷,从而达到体谅老师的目的。
三、总结课堂,感情升华。
1、老师总结板书。
2、向学生推荐百集动画片《小小律师》。
3、课件出示《小小律师》的片尾曲歌词,学生配乐齐读。
4、布置课后作业:看看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下用到法律条文。
4、我们身边的法律
教学目的: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2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增强法制意识。
教学策略与资源: 查阅《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必读》,《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通用读本》;
2制作案例幻灯片,并配录音说明 ;学生准备身边发生的案例小品,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1寻找身边违法行为,敢于保护自我;
2了解《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必读》,《中小学生法制教育通用读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与人擦肩而过时;当你走在僻静的乡间小路留恋于周围的美景时;当你与别人交往接待时;当你购物或售物时;你是否想到“侵权”两个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了每个人幸福和欢乐,让我们多掌握和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我们身边的法律》
二、小组为单位进行法律知识竟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公布和生效的时间?
一组一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2.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目的是什么?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全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与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那些原则?
下列原则:(1)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抢答题: 1 什么是未成年人?
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方面做了那些规定?
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使得使之辍学。
5《未法》对父母不履行法定职责作了那些规定?
对不履行职责或侵权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经教育不改的,撤消监护人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
6对违反《义务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适龄儿童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除教育批评外,对监护人或招用人并处罚,责令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三、观看小品,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懂得了法律对我们的意义,而且掌握了许多法律常识,下面,就让我们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表达出来。
第一小组:小明的妈妈因家境困难不让小明上学(这样做是否违法)
第二小组:见义勇为需要大家参与。(见义勇为者被刺围观者未一人支援)
第三小组:强行借物(钱)不“私了”
四、联系实际,交流观看小品的感受。
1、师:同学们,刚才同学们表达的特别精彩!课前老师让我们和社会上进行实践,你发现没发现身边的违法行为,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议一议。
生1,有的同学向我借钱,我不借地就找人打我。
生2,我的朋友被打了,其他人帮他打仗,不带就不够意思,生3,放学生有人跟踪我,怎么办?
生4,我看到有人偷别人材,我不知如何是好?
……
2、观看幻灯,了解用法律保护自己知识和方法。
五、总结课堂
法律像眼睛时刻伴我行,安全像耳朵把我来提醒,让我们提高自我保
护意识,法律常识承记心窝,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幸福快乐永远与你相伴!
5、提防可疑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认识:
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教学重点:
1.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教学难点: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参见扩展资料)
当讲到“没过多久,“咚咚咚”,有人敲门。“小山羊乖乖,我是妈妈,我回来了,带来好多好吃的东西。”时,师问:“你们猜七只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呢?现在你们就是这七只小山羊,以最快的速度讨论一下,你们会怎样做?(把学生分成七人一组,模拟七只小山羊)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各种方法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没有上当受骗。可是,你们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向你们这样警惕,他们很容易就被骗了。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请看!
出示图片《被骗的三个学生》
师问: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回答出示图片2和扩展资料2、3、4,展现被骗的可怕结果。(参见扩展资料)
师追问:我们怎么帮助这三个孩子,才能使他们不上当受骗呢?板书:不上当受骗
学生回答:(1、问问家人叫什么名字?
2、撒跟就跑。
3、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4、不轻信别人的话。
5、找警察叔叔帮忙。
6、大声的喊叫等。)
师小结:仔细听、认真看,动脑筋想,识破坏人的诡计,不上当受骗。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坏人,怎样才能防止上坏人的当呢?
二、学习课文,初步明理
1读课文1、2、3自然段的内容
2.教师提问:
(1)张明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人?
(2)这个陌生人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张明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走,当陌生人强迫要带他走时,他大声呼救。回家后,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
板书:不吃陌生人的东西 不跟陌生人走大声呼救 告诉家长
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
5.教师提问:
(1)张明遇到的陌生人是什么人?
(2)张明是怎么做的?
学生讨论并回答
6.教师小结:
张明遇到的是一个坏人,他把看到坏人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与派出所取得了联系,抓住了坏人。(告诉老师 报警)
7.教师提问:民警叔叔和老师是怎么夸奖张明的?
8.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6、到公共场所要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行为和技能。
3、了解相关的安全标志,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公共场所突发安全事件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的预防安全事故地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播放课件:商场、公园、影剧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图片。
2、师问: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公共场所)。对,公共场所是人员相对集中,疏散困难,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板书:到公共场所要注意安全)
二、真实再现,感悟明理。
1、教师谈话,引出故事:现实生活中,在一些公共场所,由于我们缺乏安全意识,发生的意外事故真是太多了:
1998年8月30日 上午10时45分,上海闸北区园林所所属公园的游艺项目《飞旋转椅》在旋转过程中,由于支撑部与回转部焊接脱落,坐在转椅上的13名游客全部随倾倒坠地的伞架倒在地上,致使1人死亡(成人),8人受伤(1名成人,7名儿童)。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马市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旅游缆车坠地事故
1999年10月3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由广西区中国旅行社等单位组织的国内旅游团到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旅游,部分游客乘缆车游览景区。该缆车限乘20人,但实际乘坐了36人。因严重超载,致使缆车钢绳突然断裂,缆车翻落到100多米深的山谷。造成14人死亡,22人受伤。
2002年,9月23日晚6时50分,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第二中学教学楼发生楼梯护栏坍塌事故,造成21名学生死亡,47名学生受伤.2、学生交流:学生交流观看资料后的真实感受。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正是由于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疏散困难,才导致了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那我们去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呢?
三、行动在线,警钟长鸣。
1、认识常去的一些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
活动一:体育场中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活动二:商场购物应注意什么?在商场不能乱跑,乘电梯时注意安全。
活动三:游乐场应注意什么? 去游乐场要有家长或老师带领。
活动四:动物园应注意什么?
活动五:郊游、野营应该注意的事情有哪些?需要带什么东西?应该穿什么样的服装?
2、遇到危险该怎么办?
①迷失方向时,该怎么办?②不慎掉进冰窟里,该怎么办?
③被蛇、猫、狗咬伤该怎么办?④发生骨折是该怎么办?
⑤被蜜蜂、黄蜂蜇伤后,该怎么办?⑥被坏人跟踪,怎么办?
四、拓展延伸,自护自救。
1、思考交流。到了公共场所我们还需要注意那些安全问题?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一定不要惊慌,要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相信安全的种子已经在你们的心里牢牢生根了,老师有种的希望你们安全警钟时时敲,安全意识刻刻牢;平平安安
7、小学生应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重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 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
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知法守法》。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 16 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
① ”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8、六(1)班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一、教学内容:
当前暴力犯罪突出,团体犯罪严重,各种社会团体因素对当前中小学生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四: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都有十一、二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2.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呈低龄化趋势
(2)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
(3)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
(4)犯罪的类型复杂
3.学生讨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4.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2)家庭的因素(3)学生的心理因素
5.相互交流:学生与主持人对某一案例,一起讨论,各抒己见
6.布置作业
本周大家就本节班会课写一篇周记,谈谈自己应如何做一个知法守法的青少年
第四篇:六年级法制教案
《争做遵纪守法好少年》主题班会
六年二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知法、懂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培养学生学会依法、用法。使学生能够做到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人,依法尽自己的义务。
3、使学生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上能够保护、帮助未成人的机构、部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年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的义务,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安全进行分析评判,并说出自己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教学准备:
1、收集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2、组织学生开展对法制人员的采访活动,进一步了解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
3、收集现实生活中具体而真实的案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长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哪些保护呢?
2、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离不开父母、家人、老师的保护,我们还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二、分析案例
1、出示案例:《法律帮他找回爱》,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
2、请同学们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小建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3、分组交流: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有什么想说的?
4、全班进行交流。
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1、小组讨论:为了保护我们少年儿童,我国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签署了哪些国际条约?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归纳。
3、出示《儿童权利公约》,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4、全班交流:通过自学,自己对《儿童权利公约》有了哪些了解。
5、讨论:我国除了制定了法律法规保护少年儿童,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部门保护、帮助未成年人,这些机构、部门有哪些?
6、请同学做介绍,教师做补充。
四、分析案例
1、同学们,我们知法、懂法以后,除了要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还应该依法尽自己的义务。有一个同学就为我们做出榜样。
2、出示《报刊文摘》里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
3、组织交流:这位同学的做法好在哪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小结:我们每个人的都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依法尽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五、学习依法办事
1、出示讨论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1)当我发现有人危害国家财产,应该怎么办?
(2)当我看到公共汽车站和路灯杆上有人在贴“牛皮癣”,应该怎么办?
2、全班交流。
3、请同学把课前调查了解到的需要用法律武器解决的事例写在黑板上。(1)学校附近设有网吧
(2)小摊小贩在校门口兜售零食、物品。(3)小店出售三无产品
(4)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5)有人随地叶谈、随手乱扔垃圾。(6)有人损坏花草树木……
4、要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问题,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它。其他同学可以做相应的补充,老师做适当的指导。
5、过渡: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对法律法规本身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个性意见,这也是在尽自己的义务。
6、出示《化悲痛为法律》一文,指名朗读。
7、开展交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有什么感想。
8、请同学大胆地说自己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需要完美的地方。
9、大家共同制定修改的意见。
六、总结活动
教师寄语:愿每位同学都能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尽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和别人的利益,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第五篇:六年级法制安全教案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教学目的:
1、使 广 大 学 生 了 解 本 法 内 容。
2、使 每 一 位 同 学 远 离 本 法 中 所 列 的 未 成 年 人 的 不 良 行 为。
3、理 论 联 系 实 际,防 微 杜 渐,自 省 自 律,弘 扬 正 气,作 品 学兼优的好青少年。教学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 学 们!今 天 的 法 制 教 育 让 我 们 一 起 学习1999 年 6 月 28 日由第九届全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次会议通过 的,1999 年 11 月 1 日 起 开 始 实 行 的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预 防 未 成年人犯罪法》。
二、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的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 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国家出台 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 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 少年成长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 共八章,分别为:
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 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 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 和附则。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 的预防。
1、未 成 年 人 违 法 犯 罪 的 前 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风是雨 的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 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 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 利 的 得 到 矫 正 而 发 展 形 成 的。根 据 常 见 的 违 法 犯 罪 征 候、迹 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分成 8 类 6 种。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 不言、脏话不断。4 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 师 长、爱 打 群 架、强 行 索 物、哥 们 义 气、逞 强 跋 扈、轻 佻 放 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结交“哥们、姐 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 网吧。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 睡觉。
2、在 《 预 防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法 》 中 列 出 了 九 种 不 良 行 为 : 旷课、夜不归宿;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 变相赌博; 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出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它严 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3、不 及 时 矫 正 不 良 行 为 的 后 果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 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 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例一:湖北某缔结连发生 8 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 团 伙 是 由 21 名 13 岁 左 右 的 初 中 学 生 组 成。这 些 人 有 的 从 8、9 岁就染有不良习气,优劣机,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例
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 8 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 不 足 14 岁,他 们 在 不 到 四 个 月 的 时 间 内 作 案 15 起。这 8 个 人 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有的 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4、预 防 未 成 年 人 犯 罪 要 从 预 防 未 成 年 人 不 良 行 为 开 始 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5、指 导 学 生 养 成 良 好 行 为习惯 A、良 好习惯,良 好 行 为 的 养 成 要 经 过 一 个 长 期 的 培 养 训 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 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 5 B、从 小 抓,抓 小 事,久 而 久 之,形 成 良 好习惯,使 不 良 行 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好两 小” 起 抓 “,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C、树 立 正 确 的 人 生 观、世 界 观、价 值 观,做 有 理 想、有 道 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D、《 小 学 生 日 常 行 为 规 范 》是 小 学 生 行 为 的 准 则,应 努 力 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 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以高尚道德。
四、结束语: 祝 :每 一 位 同 学 都 成 为 遵 纪 守 法,品 学 兼 优 的 好 学 生。
小学生知法守法
教学目的 :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教学要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 做起。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教学过程 :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 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 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 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 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知法守法》。板书课题: 《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小结: 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 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 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 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 7 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 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 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 又会怎样做? 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 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 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 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 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 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 列举事例,强化明理。
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 法守法的事迹吗?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 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 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
(投影字幕)① “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 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 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 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 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 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 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 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 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 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板书。让他们懂得“道路安 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 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 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
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 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 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