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教案5
会计教案4
第4章 会计凭证(板书)4.1 会计凭证的填制(板书)4.1.1会计凭证的概念(板书)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P62 会计凭证的种类: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
填制会计凭证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信息质量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记录经济业务,为会计核算等提供数据资料,使会计核算有了可靠的信息基础。
(2)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检查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明确有关部门人员在办理经济业务中的责任。增强办事人员的责任感,改善经营管理。
4.1.2原始凭证的填制(板书)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记录和说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原始书面凭证。P62 它具有法律效力,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据,如支票、发票、领料单等。4.1.2.1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的基本要求 P63 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①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填全。一般原始凭证的内容应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者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②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或其他指定的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对外开除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的公章。
③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支付款项的原始凭证,必须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款证明。④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必须用双面复写纸套写,并连续编号。作废时应当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起保存,不得撕毁。
⑤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开除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
⑥阿拉伯数字应一个一个地写,不得连笔写。阿拉伯金额数字前面应当书写货币币种
符号或者货币名称简写。币种符号与阿拉伯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凡阿拉伯数字前写有币种符号的,数字后面不再写货币单位。
⑦所有以元为单位(其他货币种类为货币基本单位,下同)的阿拉伯数字,除表示单价等情况外,一律写到角分;无角分的,角位和分位可写“00”,或者写符号“—”;有角无分的,分位应当写“0”,不得用符号“—”代替。
⑧汉字大写数字金额如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等,一律用正楷或者行书体书写,不得用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简化字代替,不得任意自造简化字。大写金额数字到元或者角为止的,在“元”或者“角”字之后应当写“整”字或者写“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字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⑨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有货币名称的,应当加填货币名称,货币名称与金额数字之间不得留有空白
⑩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有“0”时,汉字大写金额数字要写“零”字;阿拉伯金额数字中间连续有几个“0”时,汉字大写金额数字中可以只写一个“零”字;阿拉伯金额数字元位是“0”,或者元位是“0”的同时,在元位前连续有几个“0”,而角位不是“0”时,汉字大写金额数字可以只写一个“零”字,也可以不写“零”字。
4.1.2.2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重点)(1)支票与进账单的填制(2)汇兑结算凭证的填制(3)“发货票”的填制
(4)验收单(收料单)的填制(5)领料单的填制 【巩固新课】
通过实物操作练习方式巩固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实训4.1、4.2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技能。【课后小结】
【本节课题】 第四章会计凭证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填制(2)【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学习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教学教具】
通用记账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教学重点与难点】 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教学方法】
分析、讲授与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学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强化学生对记账凭证的掌握;训练学生会计凭证的填制技能。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首先拿出准备好的票据给学生介绍,说明票据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记账凭证是会计实务中进行会计核算必不可少。
第4章 会计凭证(板书)4.1 会计凭证的填制(板书)4.1.3记账凭证的填制(板书)
记账凭证又称分录凭证,是由财会部门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用以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会计账簿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的种类:
收款凭证 付款凭证 转账凭证 通用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
按照记账凭证的使用范围分为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是指各类经济业务共同使用的,统一格式的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是指专门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
专用记账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又可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
(1)收款凭证。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款业务的记账凭证。是根据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收入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2)付款凭证。付款凭证是用来记录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付款业务的记账凭证,它是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付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注: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的划转业务只编制付款凭证。如从银行提取现金只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3)转账凭证。转账凭证是用来记录与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收付款业务无关的转账业务(即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不需要收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各项业务)的凭证,它是根据有关转账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4.1.3.1填制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
(1)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填全。记账凭证的内容包括: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金额;所附原始凭证张数;填制凭证人员、稽核人员、记账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2)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号。编号的方法有多种,可以分别按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分三类编号;也可以分别按现金收款凭证、现金付款凭证、银行存款收款凭证、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分五类编号;又可以不分类别,按顺序统一编号。无论采用那种编号方法,都应按月顺序编号,即每月从第一号编起,顺序编到月末。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或者两张以上记账凭证的,可以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如第8号会计事项的分录需要填制3张记账凭证,即可编成。
(3)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4)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所附原始凭证张数的计算,一般应以原始凭证的自然张数为准。但对报销差旅费的原始凭证可例外。如果一张原始凭证(或一笔业务的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另几张相关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
(5)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果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
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见P73(6)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对于机制记账凭证,要认真审核,做到会计科目使用正确,数字准确无误。打印出的机制记账凭证要加盖制单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印章或者签名。
4.1.3.2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
见教材72~75 【例4.10】~【例4.12】 4.2 会计凭证的审核(板书)4.2.1原始凭证的审核
原始凭证的审核,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从内容上审核原始凭证反映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2)从形式上审核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4.2.2记账凭证的审核
记账凭证审核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核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是否相符;(2)审核记账凭证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借贷方向是否正确,金额是否与原始凭证的金额相符;
(3)记账凭证所需填制的项目是否完整,有关人员是否都已签字盖章。在审核中如发现记账凭证填制错误,必须重新填制,或按照规定的办法加以更正。4.3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一般了解)
4.3.1会计凭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取得或填制开始,到整理装订归档为止,在本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传送和处理的程序。会计凭证的传递包括传递程序、传递时间和传递过程中的衔接手续。
4.3.2会计凭证的保管 保管的方法和要求是:
(1)每个月份的记账凭证记账后都要按编号顺序整理,在无缺号和附件齐全的情况下,加上封面、封底装订成册。为防止任意拆装,装订处要加封签并加盖印章。在封面上应写明年度、月份、册数和每册的起止号数,以备查用。
(2)对一些性质相同的业务,如领料单、入库单等,原始凭证数量过多,可另行装订或单独保管,但要在记账凭证中注明“附件另存”。
(3)遇有特殊情况需要某项凭证作证时,不得随意抽取,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复制,但要在专门登记簿上进行登记。
(4)会计凭证装订成册后,应有专人负责分类管理,年终应登记归挡。
(5)会计凭证归档后,要按年分月顺序排列,以便查阅。查阅时要有一定的手续制度,不得随意出借。会计凭证的保管期限和销毁手续,要按国家统一规定办理。
【巩固新课】
通过实物操作练习方式巩固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实训4.3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技能。【课后小结】
【本节课题】
第五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
第一节 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原则 第二节 资金筹集业务核算实例 【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理解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的内容;能够运用所学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企业资金筹集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教学教具】
通用记账凭证、收款凭证、付款凭证、转账凭证、现金、银行存款明细账、三栏式明细账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2、筹集资金核算过程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业务进行讲授,同时图示和账证进行操作演示,并给出实际业务让学生练习。【教学建议】
本次课正式进入“七大”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授课过程一定要进一步结合前面所讲会计要素的概念,解释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给出学生实际业务题,如:某日,A投资者以30万元向企业投资,款项存入银行,作为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会计教案5
第二篇:5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B)
A会计软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会计数据为处理对象
B会计软件以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资源的运行为任务
C会计软件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标 D会计软件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依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务会计子系统的是(D)。
A、工资系统B、销售系统C、采购系统D、分析系统
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 中的资料不能视为会计档案资料
后面选项没抄完
4、下列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账务处理模块与其他核算模块关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通过账务处理模块可以获得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
B.账务处理模块与其他核算模块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凭证数据的传递
C.各核算岗位通过账务处理模块可以获得主要的核算数据
D.账务处理模块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处于次要地位
5、关于会计信息化过程模拟手工记账阶段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6、负责在系统发生故障中,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恢复系统正常运行的是()。
7、负责众存储器中获取数据并将数据运回存储器的是()。
8、模拟手工记账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处于的阶段是()。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模拟手工记账阶段会计信息化工作出发点的是()。
10、通过IE浏览网页的基本方法是将网址输入()。
A、编辑栏等
二、多选题
1、企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报表编制工作特点的有()。
3、属于Internet页面组成部分的有()。
4、下列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5、下列关于会计核算软件和手工会计核算软件中表述中,正确的有()。
6、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计算机安全因素的有()。
7、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软件必须具备输入记账凭证输入内容的功能有()。
8、下列往来核销中,允许采取的核销方式有()。
9、大中型企业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电算化会计可设立的岗位有()。
10、下列各组织中,成立202_年11月的有()。
三、判断题
1、电算维护人员应当及时发现系统问题或隐患,并向会计主管反映提出处理意见。F2、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是硬拷贝输出设备。T3、控制中按照程序计算器指出的指令地址从内存中取出该指令并进行译码。T4、电算化具体操作人员只有修改自己口令和操作权限的权限F。
5、计算机病毒预防比清除更重要。T6、利用Internet可以实现资源共享。T7、防火墙和防毒是同一回事。F8、记账凭证录入时可以不输入会计科目。F9、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和语言处理程序、支持服务程序、数据管理系统部分应用软件。F10、会计科目设置可以设置科目代码、名称、余额方面、外币核算、数量核算、辅助核算内容。T
实操
1、输入销售专用发票
2、调用报表模块
3、设置客户档案
4、设置工资项目(公积金数字长度 8)
5、在“正式人员2”工资类别下,工资费用分配,并生成记账凭证
6、取消序时控制
7、输入付款单
8、设置记账伪证类别
9、资产增加(资产类别02名称:笔记本电脑所有部门销售部)
10、设置外币及汇率
11、将已审核的第2号收款凭证记账
12、将客户为“北京光明中学”金额为234000元的收款单与相同金额的销售发票进行核销
13、设置部门档案
14、A、输入关键字“202_年1月31日”
B、生成报表数据
15、查询负债类总账科目的余额,要求显示累计发生额信息
第三篇: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掌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2、了解会计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了解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
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需要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物力的耗费。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种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予以确认、计量、报告,并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基本意义上的会计。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得到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链接: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最初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将收入、支付等事项记载下来。如原始社会的早期的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记日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即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剩余产品以及有了商品生产和以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的交换,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当事人的独立职能或工作。在远古的印度公社中,产生了农业记账员。中国西周时期,也曾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员,名曰“司会”,进行“月计岁会”。
古代会计主要指服务于王室赋税征收、财政支出、财产保管等。因此,早在公元前的古巴比伦、埃及、中国和希腊就因私有财富的积累而有了受托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过程。在中国的宋朝,以编制“四柱清册”来办理钱粮报销及移交手续,具体算清并明确经管财务的责任,后由官厅拓展到民间,逐步形成我国传统的中式薄记。在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近代会计基本特征是:利用货币计量进行价值核算;从单式记账法过渡到复式记账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有关复式记账论著的问世,体现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用,为现代会计的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起来的。在经济活动更加复杂、生产日益社会化、人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广泛的情况下,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会计的目标、会计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技术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并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科学与会计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经济时代的出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范围的不断扩大,会计工作效能的显著提高。面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无论是会计实践还是会计理论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快的发展阶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提示:
会计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会计的本质——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基本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3.会计的主要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理解会计的概念,首先要对会计的内涵进行分析,即对会计职能的认识。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具有的固有功能,会计基本职能包括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反映是指“客观写照”,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方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能用货币表现的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监督是指“察看和督促”。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监督标准,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的查看和督促,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一)会计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要以实物、劳动(或时间)和货币三种量度,但应以具有综合量度特点的货币量度为主。实物量度是为了核算不同物资的实物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具有直观性,它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上所需的各种实物指标,但实物计量单位只能用来总计同一种类的财产物资,而不能用来总计不同种类的财产物资,更不能总计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劳动量度是为了核算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工作时间的数量而采用的计量单位,它有助于合理地安排工作和具体确定某一工作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数量,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区别,对各种人员的劳动还不能以某种劳动计量单位进行综合,各种劳动时间的直接相加也并不表明企业单位的劳动总成果;货币量度具有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加性,为了克服实物计量单位的差异性和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会计核算应以货币量度为主,来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价值指标。
2.会计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应记录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但还应面向未来,为经济管理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尽管会计所描述的是历史和过去的经济事实,而这些事实已经不可改变,但只要真实、可靠、公正并及时地予以反映,历史信息同样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对于决策仍是必要和有用的。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为了在经济管理中加强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在如实反映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有关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推断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
3.会计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所谓完整性,一方面是指会计反映的会计事项,不能遗漏和任意取舍,另一方面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出来,这样就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所谓连续性,是指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应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不间断地进行登记。所谓系统性,是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既要全面相互联系地记录,还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使之成为系统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利用。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要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会计的监督标准有: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会计法规、准则、制度;企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计划和定额等。包括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与有效性与进行监督。
(1)合法性监督。合法性监督是指依据财务收支的监督标准,对企业单位发生经济业务而引起的现金、银行存款的收入和支出、应收和应付款项、投资等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督,会计人员对于违反法律和国家统一的会计标准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2)真实性监督。真实性监督是指通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使会计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所生成的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会计资料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语言”,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
(3)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是指依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监督标准,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同时,是否符合节约和效率原则的监督,揭露经济管理中的矛盾,促进企业开展增产节约,挖掘内部潜力,堵塞漏洞,防止损失和浪费,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分为:
(1)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侧和分析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可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否与决策和计划的目标一致。
(2)日常监督。日常监督亦称事中监督,是指按照会计的监督标准,主要采用控制和审核的方法,对进行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和分析、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3)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依据会计的监督标准为准绳,通过检查和分析已取得的会计资料,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考核和评价。重要提示:
会计基本职能的关系
会计的反映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如实反映是监督的必备条件和基础,而严格监督则又是反映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会计反映就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会计反映,会计监督就失去存在的基础。随着会计领域派生出许多新的会计职能,如利用各种预测数据,参与制定经济决策的“决策职能”;再如利用责任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控制职能”;等等,都在进一步探讨中,但 “反映”和“监督”职能是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共识。会计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是指会计和其他经济核算的不同点。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它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会计要反映和监督会计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尺度(如公斤、吨、件等)、劳动尺度(如工时、工日等)和货币尺度而以货币尺度为主。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能够具体反映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对核算和经济管理都是必要的,但这两种尺度都不能综合反映会计的内容,而综合是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会计以货币作为综合计量尺度,通过会计的记录就可以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成果,并计算出最终财务成果。所以,在会计核算这过程中已经运用了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进行记录,还必须以货币尺度综合地加以反映。
(二)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必须是完整、连续和系统的。所谓完整是指会计核算对属于会计内容的全部经济业务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允许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所谓连续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地、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所谓系统是指对各种经济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综合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讲求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凭证,以凭证为依据进行核算。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严格遵循会计规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第二节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执行会计职能,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创立的并随着生产发展,会计管理活动的复杂化而逐渐地完善和提高的。
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考监督等具体方法。(本书重点介绍基本方法-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使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经济信息。将经济信息依照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确认、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汇总、加工处理,就会成为会计信息。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它又包括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有以下七种方法
(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由于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核算和经常性监督,就必须对经济业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分门别类地、连续地记录,据以取得多种不同性质、符合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和指标。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可以全面反映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防止差错和便于检查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记账方法。编辑本段审核凭证
(三)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基础,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前提。
(四)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简称记账,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账簿记录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检查的重要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产品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地进行成本计算,可以考核生产经营过程的费用支出水平,同时又是确定企业盈亏和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并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
(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报表主要以账簿中的记录为依据,经过一定形式的加工整理而产生一套完整的核算指标,用来考核、分析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和预算的重要依据。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行登记;一定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二、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资料,结合其他有关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分析研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选定项目,明确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抓住关键,提出结论。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因素对比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
三、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以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及会计资料是否完整正确。可通过核对、审阅、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提高经济效益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不但要进行现代化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而且要求会计工作也必须实现现代化。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举例说明:
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案例分析: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半、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与公历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2、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3、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即收入归属期是创造收入的会计期间;费用的归属期应是费用所服务的会计期间。知识链接:
①对于企业本期已向客户发货而尚未收到货款的交易,应作为本期的收入,不应作为收到货款期间的收入。
②对于本期已经预收货款而尚未发出商品的交易,由于本期不具有收取货款的权利,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而只能作为一项负债。
③对于企业本期应付的借款利息,尽管本期尚未支付,但由于本期受益,就应作为本期的费用,而不作为支付期的费用。
④对于本期预付下期的租金,尽管款项本期支付,但由于并不受益,就不能作为本期的费用。
4、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企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举例说明:
某公司于20×7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8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7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案例分析:
公司这种处理不是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而是虚构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举例说明:
企业按照销售合同销售商品但又签订了售后回购协议,虽然从法律形式上实现了收入,但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各项条件,即使签订了商品销售合同或者已将商品交付给购货方,也不应当确认销售收入。(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举例说明:
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知识链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出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第四篇:会计教案
本章内容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包括会计和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处理基础和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的产生
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又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
殷墟的发现与中国会计
上个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发现了殷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货币和甲骨。甲骨文作为20世纪的三大考古发现,强烈地震动了历史学和考古学界。经过历史学和考古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会计起源的确切时间应该是殷商时期。
古代会计近代会计 标志之一:
借贷记账法的产生 标志之二:
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
借贷记账法 十三、十四世纪,在意大利的一些沿海城市,出现了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记账方法,称之为“借贷记账法”。它经过大约三百年的演变,发展成为最为先进的复式记账方法。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此“借贷记账法”在世界各国传播,成为各国普遍使用、最为先进的复式记账方法。现代会计
管理会计
会计电算化
国际会计
第二节
会计的含义 会计的概念
管理活动论
会计的目标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也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计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包括: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人员服务的特定单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一个法律主体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一个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立场。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以及全部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意义
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企业能够对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期收回应收款,并按照自己的承诺偿还所负担的债务,对多期受益的费用支出进行摊配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和实际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及配比原则等建立的基础。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把会计主体的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等间距的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称为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半、季度和月度。我国《会计法》规定以公历作为会计。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
会计分期假设使会计核算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它使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核算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的对象,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条件为会计核算指定了计量单位。货币计量假设的意义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能用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核算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可靠性特征
可靠性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会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企业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的含义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可理解性特征要求企业的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运用。可比性特征
可比性要求两层含义的比较
不同企业可比性要求的意义及要求
可比性要求要求“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遵循可比性要求,可以使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于经济业务发生的当期进行,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
会计核算只有及时进行,才可以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有效地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
权责发生制举例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指仅为当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应计入当期费用,成本账户,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支出的收益只与本会计相关。
资本性支出:凡是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为以后各期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即支出的效果与会计相关的,则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第五篇:试论人力资源会计5
第三篇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张秀丽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253034
【文章摘要】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公司的重要资源,目许多正规的国内外公司,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聘请了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进行评估人才和策划人才的引入机制。同时在管理会计方面,专设了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源核算,并提出一些激励人力资源的建议。作为人力资源会计,它的基本职能就是为这些策略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并不断地完善,同时为社会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一、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 ceAccounting)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是人力资源管理学和会计学相互渗透形成的新型会计理论。这个概念自美国密西根大学郝曼森教授提出后,在理论体系的创建和信息应用方面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但由于我国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因而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广泛推广仍有很大困难。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资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而是人力资本或智力资本。人力资本拓展了传统的资本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整合在一起。人力资本概念本身就具有革命性,它揭示了“一种以员工及其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即人力资产。人力资源会计最早是由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会计学家赫曼森(G.Hermanson)于1964年在《人力资源会计》中首次提出的。依据美国会计学会的理解,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使用权具有无形资产价值。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价值的核算,人力资源的贡献被掩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智慧和才能等被充分发掘,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及其价值得以重新体现,人力资源重新被世界所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由此而生。
二、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性
(一)现实的制度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法律环境基础从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看,《公司法》允许股东以著作权、非专利技术或专利权等出资。这一法律规定告诉我们: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仅仅只是实物及货币资产,而且还包括知识产权等经济资源,不论这种经济资源是以什么形态存在,都应作为企业的资产。在我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的特性之后,公司法的这一规定应该说为将人力资源纳入实收资本提供了一个法律基础。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奠定了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加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企业也采取高薪聘用专家、重奖科技人员等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人力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三)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我国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合理的配置能够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体现最大的价值,使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相对增值。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的流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资本流动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来完成,人力资本也不例外。要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必须使人力资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动起来,使企业永远保持高效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会计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唯一手段,通过对人才合理评估,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流动性差的问题。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实务中依据计价标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工资报酬折现法。
1、历史成本法。一个企业为拥有或控制一项资产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方法可以从人力资源原始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三方面具体分析。这些费用的资本化即为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在这种方法下,对各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即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在各会计期间终了时将资本性支出部分确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2、重置成本法。它是指在当前物价水平下,假设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重新取得、开发、培训及辞退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资本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决策,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实价值;同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价值保全。但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大,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工资报酬折现法。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退出企业而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由于人力资产流动性和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从稳健原则角度出发,人力资产的摊销宜采用加速法摊销,摊销期可以按劳动合同期摊销,期末无残值。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以人力资产为企业带来的预期总价值为基础计量人力资产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源价值是个人或群体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即人力资源在预期的服务期内可以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正是按照企业人力资源未来创造的收益作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依据。将人力资产进入企业后对其投资的各种支出作为累计摊销价值,待人力资产退出企业时将两者相抵,余额就是企业对该人力资产预期价值的高估或低估,可以作为企业的预期收益或损失处理。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有以下几种计量方法: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该方法是将一个职工从录用到因退休或死亡停止支付报酬为止预计将支付的报酬,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作为人力资源价值。
2、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由于人力资源素质的不同,企业之间盈利水平会存在差别,因而企业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应乘以一个效率系数。这个系数反映了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的差异,调整后的工资报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其中的效率系数取决于在设定期间内以某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相比计算出的投资报酬率。
3、未来收益折现法。这是一种计量人力资源群体价值的方法。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提供未来收益,因此将企业各期未来收益折现,然后按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将企业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一)基本账务处理
1、当雇员被录用时,应该根据人力资源评估机构对其评估的价值,借记“人力资产”
账户,贷记“劳动者权益”账户。年终,企业应对其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清查,如评估价大于原账面价值,应按差额部分,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劳动者权益”账户,反之,则作相反的分录。当雇员被解雇后应按评估价值借记“劳动者权益”账户,贷记“人力资产”账户。
2、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发生应予资本化的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费用时,借记“人力资产取得和开发”账户,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雇员正式交付给有关部门使用,结转人力资源开发成时,借记“人力资产”账户,贷记“人力资产取得和开发”账户。发生应予费用化的日常维护支出(如工资、奖金等)时,借记“××费用”账户,贷记“应付工资”等账户。
3、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时,借记“××费用”账户,贷记“人力资产摊销”账户。
4、期末,将“人力资产”账户余额减去“人力资产摊销”账户余额,即得人力资产的摊余价值(净值)。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披露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应当在会计信息中加以反应,否则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人力资源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关系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所以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示,同时为保证原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人力资源有关会计信息应相对独立的披露,主要是通过增加特定项目进行反映。
1、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企业需要披露的人力资源信息主要有:
(1)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使用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2)与人力资源价值有关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和计量结果方面的信息;
(3)与人力资源权益有关的信息,包括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信息。
2、具体披露。资产负债表应增设以下账户:在“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前增设“待摊人力资源费用”项目,反映企业作为收益性支出的应由企业以后各期分摊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在“流动资产”项目和“长期资产”之间增设“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摊销”、“人力资产”等项目。
【参考文献】
1、齐君等,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1999(6)
2、陈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思考[ J ],特区财会,202_(4)
3、袁晓勇。中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思考[ J ],财经问题研究,1 9 9 7(11)
4、杨有红,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2_,9。
5、王霞,关于人力资源若干问题之我见[J],会计之友,202_,10。
6、董芳.人力资源会计浅析,财会研究,202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