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美术远程作业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4-96654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18 15:38:2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术远程作业

一、背景分析

美术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要求是“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在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家庭条件还不是很富裕,选择普遍常见、价格低廉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很有必要。秋风瑟瑟,落叶飘飘,孩子们都忙着扫落叶,有的把落叶当成飞机,玩着自由飞行的游戏,孩子们的开心劲使我突发其想,这些树叶,不花费一分钱,我何不把它作为美术学习的材料,让孩子从中找到更多的快乐呢?学生在完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了浓浓的秋意后,我在拓展的部分要求学生用收集的落叶进行粘贴的练习,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作品效果特别的好,而且学生的兴趣又是非常的浓厚。我想到了把树叶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由此,我联想到我们钱圩地区,服装厂比较多,厂里丢弃的边角料特多,我搞了一些碎布头、边角料,我和同学在校美术拓展课上做起了布贴画,一个个作品出来了,学生们看着自己创作的一幅幅美丽的作品,那开心劲就勿提了。

我把我校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对象主要选择了常见的落叶、碎布、蛋壳等材料,我想,这些材料应该来说比较普遍。材料的收集主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界中很多废旧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变成美好的东西。让学生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美。

二、美术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框架

我们初期对学校老师学生以及社区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针对实际情况,着手开发编制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研究。

1.我们确立了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农村具有丰富的地方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知道树叶粘贴画、布贴画和鸡蛋画的创作知识。方法和过程方面,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制作作品的活动中认识到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表现手法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表现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我们制定了课程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树叶画、布贴画和蛋壳画。树叶画,就是利用枯萎的叶子来进行拼贴,让孩子们采集一些落叶,用书将叶子压平,然后利用这些树叶天然的形状来进行造型。布贴画,它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布料,按预先设计好的图样,通过剪剪贴贴制作成富有质感的图画。蛋壳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蛋壳贴画,就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蛋壳(鸡蛋壳、鹌鹑蛋壳等)捻平,在纸上贴成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样。另一种是蛋壳绘画,用多彩的颜料在蛋壳表面绘制山水、禽兽、花卉之类或各种各样的儿童画。

3.我们设立了课程框架。我们把整个美术校本课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树叶粘贴画的学习(以低年级为主);第二部分,布贴画的学习(以中年级为主);第三部分,蛋壳画的学习(以高年级为主)。在教材形式的编排上分为“材料的收集”(体验),“看同龄人作品”(欣赏)、“谁的本领大”(动手)、“说说我的画”(表达、评价)。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以布贴画为例,内容有《美丽的向日葵》、《热闹的动物园》、《高高的楼房》、《我的同桌》、《校园一角》、《我爱我家》、《京剧脸谱》、《我们的理想》等。

三、美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及其评价 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的实施体系,打造校园文化。

1.课堂教学的方法。

主要采用以多媒体、拼板演示等教学的直观法;以多人团结合作为主的合作法;以课堂展示、环境布置为主的展示法;以课堂评价为主的评价法;还有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材料创造性地进行想象、设计、以达到美化的效果的探究法。比如,课堂中的探究法的实施。我在教学树叶粘贴画(狮子)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张梧桐树树叶,提问:它像什么?(像狮子的脸),我用白乳胶将叶子粘到白纸上。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狮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呢?(椭圆形的)接着我又提问什么样的叶子你认为最合适呢?小朋友的回答尽管很多,最后大家认为用一片栀子花叶子做身体很合适。在观赏了狮子的图片后孩子们的回答更加踊跃了,有的说用桃树叶添上四条腿,有的说用黄杨叶添上圆圆的眼睛,也有的说可以用半张梧桐叶贴成狮子那大大的嘴巴,通过探究提问,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课堂教学的策略。

在课程实施中,我采用了自行进行材料收集,体验整个创作过程的体验策略;能够积极主动地和同伴老师交流,增强互动的交流策略;以形象直观教学和游戏的形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激趣策略;在多人合作中感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合作策略。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实施合作策略的:我在教学布贴画《热闹的动物园》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布贴各种各样的动物,各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己选择,在制作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特别是在粘贴时遇到困难,旁边同学都能帮忙。在作业展示中,我设计了动物园的场景,我让学生把自己的动物贴在动物园中合适的位置,学生们把大象、狐狸、斑马等各种动物贴在一起,热闹的动物园顿时呈现在大家面前,更使大家感受到合作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3.课堂教学的评价。

我们在精心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学评价。掌握好评价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把握各学段的目标要求,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个等第或分数,而是把目标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把握好评价的原则,坚持及时性、有效性、层次性原则。我们不仅评价作业的效果,我们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我在教学蛋壳画的过程中,不仅仅表扬作品色彩鲜艳、构图独特的优秀学生,也表扬那些处理蛋壳蛋黄比较干净的同学,更鼓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一直积极参与、乐于帮助他人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始终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四、初步的成效

1.美术来源于生活,乡土资源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美术的源泉。我们在上课中深深感受到孩子们更多地带着惊讶,带着渴求的神情来参与学习的。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用剪刀作为画笔,用布料作为颜料来画画时,同学们顿时欢呼起来,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碎布剪成一只小鸡的轮廓,接着给小鸡贴上大大的眼睛,尖尖的嘴,细细的腿„最后,可爱的小鸡跃然纸上——一片片不起眼的碎布瞬间变成了一只只生动活泼的小鸡。这时,孩子们脸上一个个露出了兴奋的笑脸。

2.以乡土资源为内容的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两纲教育。我们把树上的落叶,家中的零布作为学生作画的材料,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农村丰富、易得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材料,是最自然、最原始的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这些方面对学生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教育主题。同时,在拼贴画教学时设计不同的教育主题。如:以“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可以开展了“贴出历史,贴出未来”主题布贴画、树叶贴活动,通过贴历史,使学生们了解我国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值得骄傲的人、事、物;而通过贴未来,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通过在蛋壳上绘画京剧脸谱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历史。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美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家乡对祖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中美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提高。

说实在的,我们的一线老师,平时课务又比较多,再加上自己的一点惰性,平时看书又不多,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美术资源类课程的发掘和开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乡土美术课程,并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在教学研究时必须自己去开发、编写、实践。就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迫使我们老师去多看书,多找资料,激发了我们美术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总之,乡土资源是对学生最有亲和力、最能激发探究兴趣的美术课程资源,对于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将不懈探索,为开辟农村美术教学的新天地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篇:网络远程作业模版

远程培训教学设计类作业模板

所在学校: 双城区第五中学 学员姓名:刘娟

课程名称: 说明文中的人文与科学 培训账号:scxk20163981 培训时间: 11.7 培训学时: 280 任教学科:语文 教学设计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

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板书设计】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四类,即:(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2)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3)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 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阳历每月6号、21号)

下半年是八廿三(8号、23号)

农谚举隅

1、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瓦片云,晒死人。

3、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5、麻雀囤食要落雪。

6、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7、蚂蚁垒窝要落雨。

8、鱼跳水,有雨来。泥鳅静,天气静。

9、猪衔草,寒潮到。

10、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第三篇:远程培训作业

作业1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 1 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这个专题,我学习到:

1、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2、依然用统编人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去评价现有的教材。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从初中到高中的必修 1 再到必修 2,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则经历了对单个具体物质性质的认识到对某个元素一系列物质性质的认识再到元素间物质性质关系的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都自成系统。

4、课时题目、节题目、章题目要分开层次。

5、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达不到高考的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1、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创新和突破。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则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对化学学习是一种被动式学习;在解决化学问题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去解决,没有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也就发现不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新方法,这些都会阻止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程改背景下,化学教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2、化学学习主要是化学思维活动。学生可以避免过分注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下的结论,学生当成真理的现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绝对化观念,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的、发展变革的观念,而且讨论中师生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和语言障碍,避免了学生听催眠曲现象,使学生心理处于放松状态,易于激发每个人创新思维活动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3、新课程改革对于化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探究性教学和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题、以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将是我们的教师研究的重点。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特点的多元化教育体系,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以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作业2

1、通过实施整合教学,成功解决了课时问题。

2、深广度的把握: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深广度把握,在教学中有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到底讲不讲;二是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否要落实。在处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几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第二,化学 2 中是涉及单向的能量转化,只要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要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三,只需明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

3、必修与选修的衔接:第一章对应选修的物质结构,第二章对应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对应选修的有机基础,这些内容在必修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放在选修讲。特别是第三章,有些学校选修了有机化学基础,有些学校没有选,在这种情况下,必修内容的深广度不好把握。

4、教学方式单一:化学 2 的内容以概念原理居多,教学方式的丰富性远不如必修 1,为了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大多数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少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化学 2 中概念原理知识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规律类,如元素周期律;第二类是揭示本质原理的,如原电池、可逆反应等,要让学生建立新的看化学反应的角度。

5、教辅资料不配套:尤其是化学反应限度这部分,不知道怎么出题。编制试卷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试卷所包含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所占的比重;然后,把每个领域中要考察的知识点列出,再注明目标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最后,选出题型,确定每个点有几个题,每题占多少分等。这样一份试卷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

1、本专题的研修为我解决了以下问题:

“氧化还原”在教学中的问题深广度的把握: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2、你认为在化学 1 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处在元素化合物之前,具体化学反应举例受到局限,配平问题是否需要讲?程度好的同学吃不饱,讲到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反应时只能死记硬背。对单双线桥表示法的具体要求,说是使学生看懂就可以,可是自己不会表示,分析不出电子转移的数目怎么能看懂?

3、我的看法

(1)教学中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探究并理解其本质;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并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最后通过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学会应用新学习的概念,建立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一些实际问题。

(2)对于初中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课堂上教师不要展开讲解,而是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能够通过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可以借助于阴阳离子形成的知识,以及学生对氯化钠形成的认识,再通过实验中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来进行分析,启发他们想到电子的转移,引导他们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第四篇:远程培训作业

第一题:

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通过王丽老师的听课札记,我就像看到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想谈三点。

1、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唯有自己先融入文本,理解并升华文本的意蕴,才能以真挚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感染学生的情感,一堂语文课才能真正灵动起来。很多年前,我曾听过一位老师讲《卖炭翁》,教学设计与结构全忘了,但老师在那节课中营造的凝重气氛,深沉的朗诵,学生动情的发言,眼睛里的泪水我一直不能忘,我想,这不就够了吗?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之一不就是要孩子们在死的文字里寻找到活的精神的宝藏吗?所以,语文老师不要古板着脸,不要千篇一律,要让自己的声音扬抑有致,让自己的眼神生动多彩,让自己的话语准确活泼,让自己的激情点燃整个课堂!

2、通过词语教学感受作者思想情感,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姚老师在让学生体会德国街道花多花艳时,先以问题引入,突出“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两个词后,又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最后在品读中让学生闭目再现画面,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又让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领略了文辞之美,而这,恰是语文学科一个独到的魅力!

3、巧妙地引导,深入浅出。民族性的理解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姚老师结合学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假设,一下子使问题迎难而解,充分显示了她的教学智慧,这种设计非常值得人去思考并学习。

最后,借王丽老师的话“这节如花般美丽的语文课会让我永远受益”!

第二题:

自主学习迸出智慧之花

---------------------------再教朱自清先生的《春》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多次教这一课,似总有缺憾。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为我们呈现的画面,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如何让学生触摸到春背后的文化,如何进行章法的分析,修辞的教学,如何避免写作技巧的枯燥讲解,今年再面对这一课,我决定另做一种尝试。

首先,《春》常读常新,不能苛求初一学生,但突出阅读主体,得到自己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基于此,我把教学切入点放在“自主学习”上,并随之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1、关于作者。我把学生分成小组,课下搜集作者信息,并准备推荐一篇你喜欢的作者的其他散文。这一环节,旨在把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作者与人生联系起来,先入为主,让同学们怀着敬意走进文本。

2、关于朗诵。我让学生课前进行朗诵设计,课中朗诵比较,课后配乐灌注磁带进行朗诵比赛,从效果看,孩子们声情并茂,完全进入到了文本提供的美妙境界中。有的孩子读给父母,读给朋友,欲罢不能。

3、关于主旨。在大量的朗读之后,我放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孩子说:平时我只是觉得春天好,但又说不出太多,今天我感觉到了春天的色彩;还有的孩子马上接口:还有春天的声音„„七嘴八舌中,我即时引导,主旨理解水到渠成,简洁有力。

4、关于语言。我认为放弃枯燥的语言分析,修辞判断,对这一课来讲最为明智。课堂上我只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的描写,学生创造性的回答积极鼓励,当有个学生问道“一个和平的夜”中“和平”该如何理解时,我深深为他们思维的力度震撼。一堂课学近尾声,但学生的兴趣未减,热情未退,此时我再让他们课外用诗词为画面作注,阅读朱自清的《匆匆》,写写自己的四季,就非常顺利了,我认为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我最大的收获是:设计好环节,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你的课堂定会迸发出充满人性的智慧之花!

第一题:

从微观角度看,学生是教育对象,是教育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所以进行语文教育,就不能回避对语文教育的承受者——学生的研究。了解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也要了解他们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从而根据学情组织科学的教学。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我多是从下面几方面了解自己学生的。

1、观察学生。

课堂上,我经常察言观色,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收眼底,并急速反馈到自己的教学。急不可耐的举手,说明他性格急躁且兴致高涨;会心一笑,说明他性格内敛又心领神会„„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我知道了自己的教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听懂了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怎样等等

2、与学生沟通 我采用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对话,二是书面交流。直接对话时,我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地方,教室外,办公室,操场上,上下学路上等等,或有意,或装作无心,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中进行。书面交流多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以批语的形式进行。师生间的这种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使我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状态,并及时进行疏导解决,达到了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

4、设立教学反馈绿色通道。

多年来,我一直指定学科代表,告诉所有的学生,有什么难点,疑点,心里话,自己的所见与思考,好的学习方法、教学资料等,都可以通过课代表及时反馈给老师;我还设立了一个绿色小邮箱,同学的信息也可以悄悄投放到里面。我们把这些渠道统统称为“语文学习绿色通道”。

4、开展调查。

开展学情调查,还要设定目标,“主动出击”。不定时开个学情调查会很有必要,或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在做我的一个专题研究时,我曾结合这两种方式,获得过第一手的宝贵的资料,为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直接而真实的信息。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我了解了自己的学生,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也更加胸有成竹了。

第二题:

我是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中学生学语文正处于自主性学习阶段,这是学生由“要我学”质变为“我要学”的角色升华阶段。这种意识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有意识的扩大了对语文材料的接触,如学生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的阅读名著;对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文体类别的语文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但对这些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及整体图式的建构还很不全面;学生语文能力虽然有所培养但层级不高,如对于名著的理解还只是处于初步感知和简单分析评价阶段等等,基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

1、学生能自主解决的问题,环节设计时要放开手脚。如搜集作者资料,寻找推荐课外读物,整理知识点,同类文章的比较等等。此时,老师侧重的是学法指导,知识的点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做太多干涉。

2、根据教学内容,开展讨论式和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多穿插在教学某一环节上,多以小组为单位,在针对教学重难点时进行。合作式学习,往往针对整篇课文,整个活动进行,小组人数、小组成员结合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定。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中创设某一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我假设在南极冰雪大地上,有一座无字丰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为逝者写墓志铭,这一做法,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积极组织语文活动。参观,智力竞赛,新闻报道,奇联妙对,成语接龙等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初中阶段学生的最爱。这些活动,指向性强,文化内涵丰厚,是语文教学有力的一环。

总之,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教学充满魅力!

第五篇:远程地理作业

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

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中国主要山脉地形的分布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放入区域地理中去

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区域地理特征以及各个区域之间明显存在的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突出的重点。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国家出台的许多重要方针、政策、区域开发中许多重大工程都没有编人教材,但这些重大的“地理时事”均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出现。比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学习时,把这些知识揉进去。

在国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密切关注的内容。建议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

4、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

我们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部分因学生能力所限归纳起来有困难或太费时间的专题,教师可以将知识以陈述性的句子写下来,印发给学生。而大部分的专题,应以练习的形式给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练习题要精选

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考生要对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建议任课教师帮助选择)。

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美术远程作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