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5.李白教案(推荐)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24-89606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2 13:19: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5.李白教案(推荐)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章

诗仙李白(简编)

主讲及拟稿:刘南平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综观李白的一生及人格可概括为一句话,即以追求自由为人生最高境界。这一独特气质的形成,源于

一、融儒道侠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影响

(一)儒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李白自视很高,很有自信心和功名心,也想“拯物济世”,建功立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与一般儒生相同之处,形成其这一思想的原因大致有二:

1、博学多才,“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的文化积淀。

2、出身唐皇室同一世系的家族自豪感。

但他又不同于一般儒生,最大的不同是,他只想凭借自己的声望直取卿相,“愿为辅弼”“立抵卿相”;“不屑于一官半职,“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不屑于俗儒视为正途的科举应试之路;不屑于一般儒生皓首穷经的努力,“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

(二)侠文化的影响

1、富而不贵,没有受过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却博学的文化教养形成了他桀骜不驯的任侠性格。

2、蜀中自古就是侠士侠风盛行的地方,使李白受到感染。

但是,李白又不同于一般的市民、豪侠,他要直取卿相,这就离不开名人推毂和终南捷径,而这两条道路必须仰赖他所蔑视、憎恶的上层统治者,这就必然陷入二律悖反的矛盾之中,可以说李白是带着这个矛盾走完一生的。为了摆脱这个矛盾,他人格中又一文化积淀起了作用。

(三)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使李白找到了理想的人生设计。

“功成身退”原出《老子》。老子从祸福倚伏的观点出发,提出“功遂身退,天之道”。李白将前提由全身远祸改为“功成”,显然融进了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般认为,儒道侠本不相容,陈子昂说:“儒道两相妨”但是,李白却将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自己的人生设计中。

二、祖国地域文化的滋养

这种文化滋养与诗人长期的漫游生活分不开。李白的一生分五个时期(游P61)。第一个时期5—25岁蜀中博学和漫游时期。第二个时期26—42岁仗剑远游时期荆楚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老庄——崇尚自然、耽于幻想,充满浪漫情调的荆楚文化;吴歌西曲发源地的长江中下游民歌情调;中原之游所感受到的贞刚之气。

第三个时期42—44岁长安三年时期有机会接触了盛唐时代最优秀的文化;也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四个时期44—55岁,再度漫游时期,不再为求仕,仅为寻求精神解脱。足迹到达梁宋、洛阳(见杜)、燕蓟、梁园、宣城、金陵,这十几载又领略了南北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习俗文化。

三、盛唐时代文化的强烈感染

李白(701—762)的一生几乎与盛唐开元天宝盛世同时。盛唐时代文化对李白的影响主要是:

(一)中外文化交融的影响

(二)诗人人格气质深深烙上了盛唐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和无拘无束的时代精神的印记。

这种印记奠定了诗人“兼济天下”的人格信仰,所以诗人的第五个时期(56—62岁),虽身经战乱,却时时谋求报国,也完美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中。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浪漫精神

李白死后,其族叔李阳冰将其作品编成《草堂集》10卷,但失传,而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诗“十丧其九”。今存《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华书局本)30卷,除赋、序等文章外,有诗900多首(游)、1000首(袁)、980余首(于非)。

对于作家作品思想内容的介绍,一般总是将它分为几个方面加以论述,如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表现个人理想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二)歌颂祖国的自然山川,体现诗人鉴赏自然美的卓越能力和对祖国、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关怀国家命运,反映时代风貌。又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上P371):

(一)揭露污浊现实,批判黑暗政治。《古风》等。

(二)关怀祖国命运,渴望建功立业。《梁甫吟》《行路难》《古风》等。

(三)反抗礼法束缚,追求自由生活。《答王十二》《梦游天姥》等。

(四)描绘壮丽的祖国山河,表达自己的赞美与热爱。《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将进酒》《蜀道难》《渡荆门送别》等。

(五)反映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子夜吴歌》

(三)《长干行》

(一)《乌夜啼》《玉阶怨》等。赠友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王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沙丘城下赠杜甫》等。

边塞诗《塞下曲》六首等。

我认为这些条分缕析没能从根本上抓住李白的创作个性,一方面把李白混同于其他作家,淹没了他的个性,另一方面又肢解了李白。李白是典型的文如其人,所以对李白诗歌思想内容的概括,我以为应抓住以下一些实质性的东西:

一、强烈的自信心

诗人一生没有放弃自我价值的认可(愚改“理想”为此)和追求,总是在反复抗争中坚定自己的信心。

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将进酒),即使遭到沉重打击,甚至在安史之乱时也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激起在乱世中建功立业的希望。代表作《行路难》其一。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在遭受沉重打击时对人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他茫然过(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愤激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徘徊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站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但终于从纷乱的思绪和低沉的情绪中挣脱出来,重又昂起头颅,准备踏上新的征程。愈是遭遇沉重的压抑,却愈是爆发出迅猛的力量。千载之下,读来仍能令懦着勇弱者壮!

碰壁给诗人带来的力量化成了

二、傲岸的叛逆精神

(一)笑轻传统偶像。《嘲鲁儒》、《侠客行》、《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等。

(二)粪土王侯。是李诗中占很大成分的内容。《梦游天姥》、《古风》

十二、四十,代表作:《行路难》其

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三、独立不羁的凛然风骨

(一)寄情大鹏

作者对大鹏情有独钟,各个时期几乎都有此题材的诗:少年时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中年时又重作《大鹏赋》,临终前仍不能忘怀大鹏,在《临终歌》中沉痛地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在对大鹏的哀挽中,李白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二)心仪游侠与功成身退的历史人物。《侠客行》、《古风》其十等。

(三)移情山水、求仙、饮酒

山水:《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 求仙:《梦游天姥》《古风》十九 饮酒:《将进酒》

李白两度将近30年(25—42,44—55)浪迹山河的生活总是与求仙访道的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他笔下的山水,仙境不同于陶渊明和王维笔下的宁静丘壑,他只有在山水、仙境和醉乡中他才有一种自由和解放之感。

这种对自由和自信的坚定,是与盛唐时代脉搏一致的。李白的热情、顽强进取和伟大是盛唐造就的,唐人对李白的自由和自信精神倍加赞赏,但扼杀李白的也是盛唐。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不无例外地成为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李白既是一个高唱进取之歌挣扎在盛唐时代的诗人形象,又是一个因被扼杀而痛苦,却始终没有放弃顽强挣扎,具有强烈悲剧美的,充满浪漫理想的诗人形象。与其它诗人相比,李白诗歌这一主题的独特性在于:

四、巨人的悲愤、挣扎与忧患

(一)李白的自信、叛道与独立始终伴随着时代的伟大与痛苦,历尽了压抑、悲愤与挣扎,所以李白的自信不是廉价的自信,叛逆不是自我标榜,独立不是上天恩赐的,他的自信、叛逆和独立是在不断地与束缚抗争、与高压抗衡的过程中完善的,最终表现为与自然合为冥一的达观潇洒,构成了被人称为“恒殊调”的人格,其实,这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二)对盛唐极兴而渐衰的深广忧患

1、寄忧患于象征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境的美好否定现实世界,是对统治者的憎恨; 《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是虚,对唐王朝社会政治前途的忧虑与关切是实。《将进酒》所言的“万古愁”则是有深刻现实内涵和历史内涵的“愁”。

2、寄忧患于咏史(万古愁)

《古风》三、二十四、四十七、五十一。

3、寄忧患于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 《古风》三十四(游P71)——穷兵黩武 《丁都护歌》(游P72,朱P80)——挽船运石 《秋浦歌》十四

——冶炼工人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游P72,朱P92)——田家

李白人格辩证:李白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个人的价值观,他所要求的自由主要是个人的自由,他的自信具有孤傲的成分,而他又不可能拔着头发离开这个地球,欲入世就不得不依赖它所厌弃的达官贵人,所以它既蔑视权贵,又沾沾自喜于权贵们的捧场赏识,不断地干谒一些有权势的人物,希望得到他们的汲引,因此,颓唐消沉情绪时有表现,甚至到山林、寺庙、仙境、醉乡中寻求暂时的“自由”。这些消极因素使我们看到的李白是个矛盾而复杂,时而坚定,时而动摇,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时而坚强,时而软弱的极真实的诗人自我形象,仅这个真,就让我感受到一种人格美,一种无遮无拦、天真透明的美。因此李白的浪漫精神是以进取、叛逆、积极为基调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所以,其消极因素瑕不掩瑜,我们从他 的诗歌中感受到的是时代的伟大和痛苦,他的理想、苦闷、豪气、忧伤都带着一 股不可阻遏的气魄和力量,读他的诗,好像在他火山爆发般的内心世界中徜徉,强烈地感染着同时代和千载以下的读者,因为它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一种“大气”美,盛唐气象美!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成就)

一般评析介绍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是从其情感抒发的个性特点(如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p376:李诗绝大部分是抒情诗,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炽热激烈的内心感情,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想象、夸张、比喻、象征等技巧手法,语言、体裁等几个角度论述的,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这几方面论述得很清楚,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掌握它。但是,对于一个作家艺术成就的把握,最好能把握住他的总体风格,这样才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某一作家的具体艺术技巧及特征。

风格是对作家作品的全方位反映,它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性格、创作态度、创作环境和作品构成的方方面面,而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意象,“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成功地创作出来之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最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都有这种密切的关系。谢灵运因为创造了‘池塘生春草’这一鲜明的意象,以致后人的诗里一出现池塘春草,便让人联想起谢灵运来。薛道衡因为创造了‘空梁落燕泥’这一鲜明的意象,后人的诗里再出现空梁燕泥,便总带着薛道衡的色彩。”(袁.研究p242)(李白诗的意象类型:壮美、优美/袁·新史p274)

再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上流作品。从我们前面分析的李诗的诗歌内容看,其诗浸透了浪漫气质,人称“李白乃是以气夺人”,“李白诗以气胜”,从中透露出盛唐文化的特点——“气”的充沛与浩大,这种“气”也必然会体现在艺术形式上,与内容相互交融形成李诗独特的风格。

关于李诗的风格,目前见到8种说法: 1.阙疑说(游史、章史)。

2.“多样”说,但以雄奇、飘逸为主(本纲)。

3.“风格不一可分为两种”说,即奔放壮美、平和柔美说,壮美、优美说近之(袁·新史)。

4.“豪放”说。5.“豪中见悲”说。6.“雄奇飘逸”说。

7.“飘逸”说(袁·研究p241有介绍)8.“豪放飘逸”说(袁·新史p275)我个人倾向于“雄奇飘逸”说。现从李诗意象的构成、表现、组合与一般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的角度谈李诗的艺术个性(成就)。

一、染上强烈主观色彩,充满浪漫气质的意象群(构成)

(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意象群

大鹏;凤凰;騄骥:騄骥(天马);槛中虎、鞲上鹰等。山水:

望天门山(朱p91)

“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在安徽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因为皖古属楚国,故长江经此被称作楚江。诗人把这种自然景观说成是长江水从中截断天门山,奔腾浩渺而去,显然融进了诗人冲决束缚的主观情志。

“碧水东流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当涂突然转向北流,好像折回倒流一样。这句是对景物的实写,形象地表现了山与水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但一个“回”字,却暗示出愈是阻碍排挤,愈见汹涌澎湃的波涛之势,非如此不可能截断天门山,可见,作者将自己傲岸不羁的性格投射到江水之上了。所以无论无何阻隔,那来自太阳身边的舟中之客还是顺江而下,受到两岸青山的欢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从“日边来”,所以诗题作“望”天门山,一者居高临下,有气势;二者楚江的壮勇神奇让诗人一览无余,有气象;三者敢以一叶孤舟投入这汹涌澎湃的激流之中,有气骨!这气骨就是自信、叛逆、无所畏惧、独立不羁!雄奇的山水,飘逸的孤舟浑然一体,传达着诗人类似“槛中虎”、“鞲上鹰”的主观情志——水是虎,是鹰,是诗人个性和生命力的象征;山则是“槛”、是“鞲”,是黑暗势力的象征。然而如此沉重的氛围(主题及喻意),却被诗人那极轻松、极优美、极新鲜、极喜悦的主观感受一扫而空——青山对出,碧空孤帆,雄伟奇险的天门山似在频频点首于一叶扁舟中的诗人。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山水——与诗人傲岸不屈的气质融为一体的诗歌意象。

(二)寄托着诗人洒脱自由而不得的强者之愁的意象群

李白经常写自己的愁,写愁疾、愁颜、愁容、愁心、愁发、愁肠,也写愁猿、愁云,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和宋词里那类锁在小楼深院中的闲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也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同时,李白的愁是“万古愁”——《将进酒》:“与君同销万古愁”。然而,这“愁”既可以被大雁引去,也可以被狂风吹落到天涯(见《襄阳歌》),真是壮浪纵肆,无涯无际。

为了歌颂或寄托这份愁情,作者常用侠、剑、仙、酒等意象表现之。任侠:“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可能是至死之愁,但诗人不悲不戚,充满强者的乐观态度。

咏剑:“壮心愤,雄心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这 是何时能扫平胡寇的强者之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有志不得骋的强者之愁。类似的情感及意象还有《赠张相镐》(游p83,71)等。

醉酒、求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脱去簪缨,不受约束)弄扁舟(范蠡乘扁舟游五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朱p89,游p69)。

然而正如诗人所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赠蔡山人》游p82),所以他虽“好神仙”,却“非慕其轻举”,他是功成后才“卧白云”、“入武陵源”的(引文见游p82)。但是现实不让他功成,所以常借求仙排解洒脱自由而不得的强者之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朱p86):

别君去兮何时还(京),且放白鹿(传说中仙人坐骑)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隐居,求仙、学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新颜。此诗作于被挤出长安的第二年,结尾表示还想还京,但尚未还,便先想到了求仙,因为屈膝权贵是最大的愁,惟仙境才得以解愁(与思想内容三不谋而合,见p32-33)。

(三)寄托着对光明纯真热烈追求的意象——明月、白

明月是皎洁的象征,所以他想攀明月,揽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对光明纯洁的向往和追求;他常常引明月为知己,伴他饮酒,送他远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甚至月色可以赊来——“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月还常常让他想起纯真的乡情和友情,思念故乡和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朱p85),以及《峨眉山月歌》、《静夜思》(朱p84)等。明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意义。

与此相关联,李白诗中使用最多的色彩词是“白”——白玉、白石、白云、白雪、白霜、白浪、白波、白日、白鸥、白雨等,共出现463次。其它色彩字的使用频率是:金333次;青291次;黄183次;绿128次;紫128次。李白不喜灰暗色,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袁·新史p274)

二、意象的表现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李诗具有以虚见实,不粘不滞、雄奇飘逸的艺术效果;是浪漫主义典型的艺术手法

我们仅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说明。

思路:从各个环节说明之,高适《燕歌行》亦。高《燕》亦不拘泥于事实,但面向整个唐代社会,同样的立意构思,同样的高屋建瓴,却一个是浪漫主义,一个是现实主义。所以创作方法≠表现手法。

首先,从创作背景、题目和主题上看。这首诗作于诗人长安三年理想破灭之后,回首往事,好象恶梦一场,因此,“梦游”二字暗含了诗人长安三年恶梦般的不幸遭遇。但诗人不写梦游长安,却题作“梦游天姥”,就超脱了长安三年不幸遭遇的事实本身,使诗歌不粘滞于事实而增强了艺术概括力,是以虚见实。

第二,作者写这首诗时尚未到过天姥山(今浙江新昌县东),以“梦游”为题,有利于想象、夸张、比喻、象征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还有,这首诗以梦游天姥为题,却既不实写天姥之景,又非寄兴山水之作;说是“吟留别”(吟,歌行体之一种。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一称“吟”为唐诗之一体的名称,特征是“吟以申其郁„„此皆以其声为名者也。”留别,留赠即将分别的朋友,又题作《别东鲁(今鲁南)诸公》);),却未抒离情别绪。可见,这是一首以记梦为由,借“别”抒慨,以虚映实,另有寄托的抒情诗。

寄托什么呢?

作者是以梦境的瑰丽无比,无拘无束,否定现实的黑暗龌龊、窒息人才,寄托诗人渴求自由与光明,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这正是诗旨所在,诗歌浪漫精神的实质。

其次,从描绘梦游天姥山的种种浪漫手法看(由背景、题目进入正文后的提炼)

就诗歌结构而言(论手法先把结构交待清楚,下面作文就顺了;注意扣题),全诗分梦前、梦境、梦醒三个层次,梦前和梦境完全是虚构的瑰丽境界,以虚境映照梦醒后的现实,为梦醒后求仙访道、否定现实、叛逆现实的情绪极尽铺垫。

诗人采用的超现实手法有(论手法,是串讲的提炼,要善于抓字、词、句): 梦前用历史传说中的仙境瀛州,引出现实中的天姥山,又通过对比现实中的五岳、赤城、天台山,对天姥山的雄奇壮丽极尽虚夸,入梦的缘由水到渠成。

写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26句),作者的主要手法是:运用想象、夸张、典故、神话,描绘梦境的奇幻瑰丽,充满雄奇飘逸之美。

作者选择了一系列象征自由与光明的意象——明月、海日、山景、仙境;借梦想象,说明月陪伴他,护送他飞渡吴越的镜湖和剡溪,来到天姥山下。那里“绿水荡漾清猿啼”,还有当年谢灵运下榻的地方(用典),于是第二天早上“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上了天姥山。

天姥山本来“不过一小丘耳,无可观者”(清•方苞语),但作者借想象、夸张和神话写山之高,说爬到半山腰就见到了海上日出,听到了天鸡的美妙歌声——“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用《述异记》之典);看到了迷人慄神的山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声音宏大。①实写熊咆龙吟。②形容岩泉声如熊咆龙吟),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黑沉沉)兮欲雨,水澹澹(水波荡漾)兮生烟(雾气)。列缺(闪电)霹雳,丘峦崩摧。”真可谓集种种生活积累——书中?漫游中?紫云山?青城山?„„从方方面面铺天盖地写 来。刚才还沐浴在晨曦中——“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此刻竟如跌进深渊。然而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忽然“柳暗花明”步入仙境。这里有云中群仙出入的“洞天”和“金银台(宫阙)”——“洞天石扉,訇(hōng,大声)然中开。青冥(天空)浩荡不见底(边),日月照耀金银台(宫阙)。群仙个个身披彩虹,驭风而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白虎鼓瑟,鸾凤拉车,夹在浩浩荡荡的云仙队伍中欢迎远道而来的诗人——“虎鼓瑟兮鸾回(拉)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真是让诗人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大开了眼界,饱享了光明、温暖和自由。

所以一旦梦醒,不禁产生及时行乐,访仙求道的消极思想,归到“留别”题面的“真意”之中——归仙境,别朝廷(污浊的现实,窒息人才的现实)。然而,结尾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揭示了蕴藏在消极中的积极情结——桀骜不逊的叛逆精神使然。诗人因叛逆而恶梦长安,因叛逆而梦寻天姥,因叛逆而别世求仙,诗旨随梦境中主观情志的昭然若揭而明朗,诗情因梦中天姥山的雄奇之景与梦后求仙飘逸之情的完美融合而浪漫无比。

还应从语言上分析其浪漫特色。这首诗的突出特色是:错综变化的句式(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杂以四五六九言,节奏疾徐尽变)和韵律(全诗共换九次韵,每换一韵就形成一次明显的节奏变化,表现一次情感上的顿挫)完全服从感情节奏,使全诗形成了波澜起伏却一气呵成的浪漫气势,很能体现雄奇飘逸之风。

三、跳脱疏宕、瞬息万变的章法,和腾挪自由、急迫倾泻的节律,使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疏朗明快,呈现出雄奇飘逸之风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等诗都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这一特色。

思考题:以《将进酒》为例,说明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风格。将:qiāng,请,愿。《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题: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汉饶歌”。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感情,即劝酒歌。

背景: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是诗人再度漫游的后期(天宝3-14,744-755),51、2岁时;也是安史乱前朝政最黑暗时。当时诗人正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时值李林甫(?-752)独揽朝政。此人“口蜜腹剑”,阴柔狡猾,以勾结宦官嫔妃(高力士、惠妃、武三思之女)、蔽塞腐蚀玄宗,排斥异己,陷害忠良为能,很多贤臣死于非命,乃致酿成“安史之乱”。这说明诗人虽离开朝廷长达8、9年之久,身在异乡,浪迹江湖,却并没忘怀国家政局,对当朝的种种劣迹充满忧患。

诗旨:此诗借劝酒渲泄“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悲愤和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朱)艺术表现上却超越具体事件,仅以酒为主要意象,辅之以黄河、白发、饮者、陈王等意象,让他们起承转合于悲伤至极、乐而狂放、愤激无奈、狂极而悲的情感起伏中,意象的组合腾挪跳荡,如神龙变幻,形成了跳脱疏宕,瞬息万变,大开大合的诗歌结构,与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有机协调,强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巨人式的忧患与感伤。

总之,全诗悲而不伤,悲而能壮,雄奇飘逸的艺术表现与巨人式的感伤完美融合,给人以强大的震撼力。

与诗人大起大落的情感,大开大合的结构相协调的是语言的任性疾徐,收纵自如。

开篇两个排比长句,如狂风暴雨,足现悲之切;到乐而狂放的高潮时,一连排出四个三字一句的口语式短句,诗的节律与劝酒令的节奏自然吻合,豪放飘逸自不待言;歌中歌又转为七言,悲愤之情以文人雅士口气传达,可见其无奈。

四、任性自然,“全以神运”,不拘格律的语言也使诗歌意象组合疏朗明快,于清新单纯中见雄奇飘逸之风

李白追求并实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赠江夏韦太守宰》)的语言美。

这种美首先表现为诗歌节奏任性疾徐,收放自如,从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甚至把口语、虚词引入诗中。《将进酒》、《蜀道难》就非常典型。

但是散而不缓,因为李诗不仅节律、音调总是随着诗人的感情冲动急剧变化着,而且语言总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似乎语言的流速赶不上感情的流速,语言被感情的激流冲着一口气倾泻出来,还来不及推敲就顺嘴出来了,而李诗的好处恰恰就在这来不及或无须乎推敲上。歌行体如此,格律诗也如此,如《渡荆门送别》通首一气呵成,不受格律的束缚,最能见出李白律诗的特色。

《早发白帝城》一诗节律缓急非常巧妙。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讲得很清楚:“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重山,不待言矣。中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 一、二、四三句都急,第三句以实缓衬心急,实则以缓衬急急更急。是任性疾徐,收纵自如的艺术辩证法。

其次,诗人不屑于用格律,对偶规范意象组合,不少诗是一句一个意象,或两句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甚至一首诗集中为一个意象,因此李诗的意象组合象荷花,一茎一叶,单片一朵。清新单纯,绝句尤其如此。比如《蜀道难》第二部分写蜀道行走之难,第三部分写蜀道之险,都是一句一个意象,甚至两句一个意象。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嗟尔远道之人故为乎来哉!”

李诗意象组合的疏朗在绝句中表现得更突出,尤其与杜甫类似题材的诗歌相 比,看得就更清楚。他俩都有描写三峡的诗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杜甫的《登高》。地点都在夔州(今奉节县),都是近体诗,但李诗4句6个意象,杜诗仅首联就6个意象,两相比较,杜诗的意象组合则像牡丹花。

李白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这是他语言清新自然的根源之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很象《孔雀东南飞》、《子夜歌》《西州曲》的语言”(游史p77),《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口语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边”(《宣城见杜鹃花》)。

同时李白也继承了前代诗人的丰富遗产:屈原、阮籍、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庾信、阴锵等。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骏逸鲍参军。”

赵翼《瓯北诗话》:李白“才气豪迈,全似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之渊放、景纯之后上、昭远之驱迈、玄辉之奇秀,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

五、诗体多样,尤长乐府,歌行和绝句

(一)大力拟作古乐府并革新之,使之呈现出他人无法摹拟的个性特色 李白全部诗作中,约有1/4为乐府诗,他几乎袭用过所有的乐府古题。其继承处在于:

1、或用古题本意,或翻出新意。(三曹、七子)

2、用古题写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又常常另创新意,自立题目,如《子夜吴歌》即承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中的《子夜四时歌》而来。

其创新在于处处有“我”在,即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书写自己的情怀、感受、联想、议论,完全打破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不仅偏重主观抒情,而且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新的生命,把乐府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其杂言体乐府实已完成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体)的根本性转变。

代表作:

以旧题写时事者:《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用古题写己怀者:《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日出入行》等。

(二)歌行体成就更高,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拽多姿的神奇境界,特别能代表李诗雄奇,飘逸的浪漫个性。一般将李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视作其歌行体代表作。如:《襄阳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少年行》、《梁园吟》、《古朗月行》、《江上吟》、《玉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 御虚舟》等。

关于乐府与歌行的区别,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说。

(三)兼长五七言绝乃至神境(极境),唯李白一人而已

1、数量:绝句159首(五-79,七-80),其中拟乐府民歌者约45首,近1/3。

2、质量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清·沈德潜《别裁》:“妙绝古今,别有天地。”因为:

2.1.“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同上)。“尤其是七绝,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信口而成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袁·新史)

2.2.“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居多”(同上)“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沈·别裁)

代表作:七绝(别裁选20首,七律别裁选4首);五绝(别裁选5首);五律(别裁选27首)。总之,“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朱子语类)

讲解主要依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教;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大。

六、作品分析举例——《蜀道难》(略)

第四节 李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时代之骄子)。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色,李白乃以气夺人。这气奇——前无古人;逸——飘然不群;壮——天才大手笔;有气骨(自信、叛逆、独立、忧患);有气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有气势(大气磅礴,气挟风雷)。

袁行霈先生讲:“就一个作家在其当时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是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李白简直象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代的读者。”(研究p223)

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杜地位极高。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宋以后论诗皆并称李杜。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袁·新史p276)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在其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就创作而言,后世受到启发是成就源自才力和气质,其诗风、诗法、诗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

第二篇:李白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感受李白诗歌中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3、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厌恶现实的思想;体会李白重视友情、关注民生、善于感悟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李白诗歌想象丰富、言辞夸张的特点;学会分析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课时:2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漫游十余年,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李白是屈原之后,古代诗坛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他极为倾服。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诗风不同,而各臻绝诣。

【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整体感知】

瀛(yíng)洲 天台(tāi)剡(shàn)溪 渌(lù)水 谢公屐(jī)殷(yǐn)岩泉

訇(hōng)然 鸾(luǎn)回车

怳(huǎng)惊

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入梦之因。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历程。第三部分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写出梦之叹。

【内容赏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文章开头还提到了哪些山?写这些山有何作用?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这些山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 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了衬托、对比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教师承接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现在请同学们诵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3、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①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月夜——剡溪清幽。②从“脚著谢公屐”到“空中闻天鸡”,白昼——山中壮美。③从“千岩万转路不定”到“水澹澹兮生烟”,傍晚——洞外恐怖。④从“列缺霹雳”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夜晚——洞中仙人。⑤从“忽魂悸以魄动”到“失向来之烟霞”,梦醒长嗟(第五不是描绘图景)。

4、“一夜飞度镜湖月”中的“飞”字与“送我至剡溪”中的“送”字有何表达效果(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5、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洞中仙乐”这一部分内容。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这是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教师承接语: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看第三部分)。

6、第三部分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你如何评价他的这种性格?

明确:第三部分流露出了李白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7、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明确:①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厌恶现实。【艺术特点】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板书设计: 蔑视权贵,厌恶现实

入梦之因 梦游历程 出梦之叹

李白的诗歌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对友情的讴歌,也有对民生的关注,当然也有一些对生活情趣的写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情趣的诗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人物形象】

你觉得诗歌写了一群怎样的女子? 明确:在若耶溪遇见一群采莲姑娘,她们见有陌生的客人过来,便唱着渔歌,掉转船头,笑着躲进荷花丛里去,装着怕难为情就不出来了。这首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莲少女的形象,人物神态逼真。

【语言风格】

本首诗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明确:清新自然,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三篇:李白蜀道难教案[定稿]

蜀道难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2研读课文第一段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1)问题一: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主旨句出现了几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多次出现起什么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开头、中间、结尾。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加深寓意。

(2)阅读诗的第一段,回答问题: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从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4)“黄鹤„„攀援”两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蜀道的什么方面? 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黄鹤之飞到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说明人行走难上加难。这是叹蜀道之高。

小结:这一段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方面? 高 ;难行。3,研读课文第2段。

(1)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山之高,水 2 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问: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就好象电影的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小结:这一段主要叹蜀道的什么? 明确:险 可畏。4,研读第三段。

(1)问: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可以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路面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给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

(2)问: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小结:这一段主要是叹蜀道的什么? 战祸之烈火 警戒

5写法借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2)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3)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4)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5)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四,课文小结:板书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五,布置作业;写一则游记。可参照本诗的写法。

第四篇:李白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李白“眸子炯然”,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李白一生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天干与地支组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的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期。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YU)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实际是以诗名来供奉。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二入长安在李白一生中很重要,使其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期。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二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玄宗在成都尚不知时,发布公文,命其子平定天下。永王李璘 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东下平乱,实则别有野心。他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白是不懂政治的人,只是出于报国安民的意图,入幕,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极高兴。他丛九江到三峡走了一年多,而回来是“千里江陵一日还。”62岁的白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儒道侠兼有。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三、生活和个性:生活: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A、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B、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C、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醉态成为他的思维方式,酒至醉而诗出,“斗酒诗百篇”;好酒入唇,下笔如有神“清平调”中“云想衣裳月想容”。其他诗人虽醉酒但不能成为其思维方式:阮籍好酒,“对酒不能言”;陶渊明好酒,“欲辩已忘言。”D、求仕与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个性: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吴经熊《唐诗四季》:李白像一曲交响乐。他像王梵志那么的快乐活跃;像杜审言那么夜郎自大(更有资格);像陈子昂、张若虚那么富有创造力和宇宙感怀,只是较他们货色更地道;像王昌龄和其他善咏春情的诗人那么了解女人的心理;最后,他描写大自然之动人,虽然与王孟之不同,却不弱于他们。他是盛唐最具人格魅力的人。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2_,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其诗多是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的产物,多于感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具有强烈的“骚”韵。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 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第二节

李白的诗歌艺术

一、艺术个性及主要特征

存诗940余篇,在唐代诗人中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其诗内容有讴歌山水、赠别、抒怀、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妇女生活等。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

2、在表现形式上:李白多用七言歌行古体、乐府杂言,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

歌行:李白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律诗不占十分之一。歌行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李白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以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

李白也好用乐府旧题,擅长乐府,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但是,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 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

李白除歌行外,还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

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明快俊爽,风神清朗的风格。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个性化的清丽明快的语言。诗人以神来之笔,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她在自己的诗中这样概括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语言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结构上“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生成了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施蛰存《唐诗百话·将进酒》云:“李白的诗,是第一流的浪漫主义作品,他在盛唐时期诗坛上的情况,正和雨果在法国、拜伦在英国一样。游仙、饮酒、美人,是他的浪漫主义形式;嵚崎、历落、狂妄、傲岸,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第四课时

第三节 李白作品分析

讲读之二《将进酒》(略)讲读之二《行路难》(略)

精读作品篇目: 《行路难》、《将进酒》、《月下独酌》、《赠孟浩然》 阅读作品篇目: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西上莲花山”、“西上莲花山”、《金陵酒肆留别》、《战城南》、《登金陵凤凰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乌栖曲》、《嘲鲁儒》、《丁都护歌》、《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望庐山瀑布》、《永王东巡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思考题:

1、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

3、歌行体的艺术特征概述;乐府与歌行比较。

4、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参考书目:

1、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2_

2、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3、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五篇:李白诗歌教案

青春盛唐,青春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生平创作经历,深入解析李白诗歌思想,鉴赏其诗歌艺术特色 2..搜集整理李白名诗名句 教学重点:

1.对李白诗歌思想进行分类解说

2.讲解过程中将生平经历创作思想两者结合 3.名句整理赏析 教学难点:

1.学生讲解时,目标不一定明确,需要教师点拨

2.体现语文教学特色,避免成为历史课,不以考据为目的,注重诗歌语言艺术特色 导语设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的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的人被称为诗坛领袖(曹魏三父子,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但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天才诗人,他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名声之大,响彻寰宇,他的傲气才华令皇帝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是谁?今天我们就进入大唐的圣殿,顶礼膜拜一座丰碑——李白 教学过程:

每组讲解李白生平经历,名诗,思想

一.李白生平

1。出生碎叶,五岁移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前巴山蜀水漫游,二十岁后仗剑去国漫游全国名山大川,早期到家侠客思想为主

2.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思想中融入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和纵横家思想。粉丝是鲁仲连苏秦张仪,结交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有皇帝贵妃权臣,下有歌女道士隐者平民百姓,生活五光十色,此时积极用世,蔑视权贵。中晚年;四处漫游,仍是道家思想思想,超出物外看人间的欢喜悲哀,李白如大鹏展翅晴天,如苍龙蛟龙掀起冲天巨浪,于是盛唐的最强音响彻天地——李白的诗歌

二.李白的诗:诗成笑傲凌沧洲

盛唐最辉煌的一面是由李白诗歌表现的,其诗最大特点:清新 俊逸 豪放 具体分类:

1。自然之子。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中度过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余《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蜀道难》 2.。自由精神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睥睨一切的心灵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笑傲王侯的气概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揽天地于怀抱的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屈势力,蔑视权贵的性格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自由洒脱精神的压抑苦闷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容纳万物的胸襟

3.盛唐豪气

酒后竞风采,三北弄宝刀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风中的豪气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济公立世的豪气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自傲中的豪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绪万千的豪气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失意中的豪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二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醉境中的豪气 酒中诗仙

青春李白诗歌中最常见的两个物象:月

月代表了思乡之情,更多是虚无缥缈,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之情。关键字:思乡酒既是其豪爽性格的物化,又是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创作的催化剂 李白关于酒的诗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是天才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仙风道骨,酒中谪仙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酒中之落寞 把酒顾美人,清歌邯郸曲

酒中之洒脱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醉中之消极避世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之无奈自遣

综合评价

李白诗

雄浑 劲健

豪放

三.补充李白诗歌名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后人对李白评价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遣怀

课后总结:这节课的设计初衷是锻炼学生独自筛选材料,制作课件,课堂讲解的能力,学生对李白生平创作思想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类,全面讲解了李白诗歌中的名篇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点拨。体现了枫叶课堂创新要求: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感知。但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和缺憾,体现在以下几点

1. 选择的课题太宽,学生选择材料时茫然,不会取舍,讲解时无法突出重难点,几个小组讲解内容有很多重复,学习效率不高

解决办法:李校长提的建议很好:事先将整个课题分成若干板块,每组分工一个板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整体难度降低,但对所负责的板块加深了难度,讲解时也避免了同一内容单调重复的讲解。

2. 学生做课件前教师指导不够,学生讲解不规范,内容凌乱。

解决办法:事先梳理出授课环节,明确各组讲解流程,对每一组要告知重难点体现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3. 由于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内容讲解时,课堂前半节课学生精力集中,学习状态较好,后半节课内容重复后学习状态不好,疲倦者不少。

解决办法:学生学习不能只是听说读,还要有记忆的存储,最好的储存办法就是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学边做题,达到加深记忆,学有所得的目的。4. 教师总结内容不规范,重复前面学生讲解的内容太多

解决办法:展示课件,内容筛选不要面面俱到,但以课题重点为主,做好示范作用。5,课题是“青春李白”,而讲解的内容是李白的经历、思想、诗文。授课内容与题目不相符。解决办法:对非重点内容进行删减,对李白青春洋溢,个性独立,气势豪迈的诗歌作为专题进行讲解,凸现盛唐气象。古诗文知识点多。学习文本难度较深,教师讲解时学生易厌烦。给学生分工,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资料,竞赛式课堂讲解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这节课事先准备工作不足,课堂没有突出新课改的要求:使学生善求知。造成学习效率不高的缺憾。以后无论在公开课还是在日常授课,都要积极准备,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做好指导规范工作。

5.李白教案(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