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24-1000781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9 14:56: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

(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

(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

(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

(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馈、引导。(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小。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啊。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

(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 “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第二篇: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一、折纸教学反思

《折纸》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法,在探索与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学习,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二、星期日的安排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 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三、“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复习“小数的意义”这个环节,然后引入课文的情境图:“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正在进行激烈地争吵,比大小,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帮忙比比看1/20和0.06哪个大,让学生很自然地探索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回忆,把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小数的意义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小数与分数内在的联系,为知识迁移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和演示法,通过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到分数和小数互化的全过程,直观在展示出了教学步骤,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做练习时兴趣较高,提高了练习的效果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三、练习一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单元 长方体

(一)一、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展开与折叠

教学反思

1、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三、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出示一个礼品盒,如果在礼品盒的外部包上一层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纸的面积有多大呢?你知道怎样求吗?这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求长方体的六个面的表面积。这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手中的礼品盒,测量礼品盒的长宽高,并求出上下、左右、前后的面积,然后求表面积也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并不困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归纳下,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知道了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并且还总结出了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或长×宽×2+宽×高×2+长×高×2利用公式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练习,学生们对于谁乘谁能求出哪个面已经相当熟练了,可以说是脱口而出。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漏洞百出,例如:在长方体的灌桶盒的四周包上一层商标,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水泥柱子上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在长方体的游泳池的底部和四周抹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等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不知是否有考虑,不管说什么,学生们总是求六个面的表面积,和实际相脱节。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是为什么呢?

四、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二教学反思

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依据知识的迁移,我首先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后续教学铺垫。

在教学分数乘法在过程中约分时,和同学们一起比赛谁做得快。如果哪位学生是用整数直接乘以分子的,速度当然会很慢,当做得最快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做法时,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深刻体会到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可以化繁为简。这样,学生在做分数乘法时,不仅仅满足于“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而是记住“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一要点。

二、分数乘法

(二)教学反思

1、有了前几节课的铺垫,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多大的错误,说明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很多学生对约分还是比较好的。

2、我调整了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学后教,课堂上学生讨论明白了:谁是单位“1”,单位“1”已知的,用乘法计算,我认为适当渗透有利今后的教学。

3、以小组合作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讨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分数乘法

(三)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其中理解意义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这一难点一旦突破,计算方法也将随之攻破。所以,我下大力量在学生的操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展开观察所涂部分与整张纸的关系。这样,通过图形语言,学生们体会到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到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所以学生们学习探究的愿望非常强烈,讨论也比较积极,算理说得头头是道。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倒数

1、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本节课部分教学环节的实施采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相互交流的方式,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第四单元 长方体(二)

一、体积与容积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通过《乌鸦喝水》的动画以及实验来体验“石子、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

2、在学生比较身边物体的体积、容积大小的过程中,产生怎样比较体积相近、容积相近物体体积、容积大小的问题,使数学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4、如果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再少一些,再放手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5、如果学生能参加小组的直观实验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只有不断的学习、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体积单位

本节课注重要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在旧知识的复习中趣味引入,在知识和情感态度两个方面,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在感知中猜想,在观察与计算中验证,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构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课件的使用简洁明了,体现了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三、长方体的体积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体积单位的换算

四、有趣的测量 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即展示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计算其体积,并复习常用的体积单位。接着展示不规则物体石头,引出刘课题)。第二,分组活动,动手实践,探索方案(1、让学生探索测量石头的体积;

2、学生小组汇报“测量石块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情况;

3、具体测量结果;

4、交流小结)。第三、巩固练习(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介绍“阿基米德定律”的由来)。第四、回顾总结。在本节课当中,我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增进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较好。

第五单元 分数除法

一、分数除法(一)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部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必须要有一个旧的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铺垫,在这里就用到了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做铺垫。北师大的版本的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要求学生对于这些概念和定义来死记硬背,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把旧知和新知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达到学习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三道应用题来引入分数除法的意义,希望学生能够从实际意义上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

这节课体现的重点就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算法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是本节课要体现的重点之处。

二、分数除法(二)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最主要是时间安排不当,有点前松后紧,致使后面布置的进一步练习没有当堂去做而改成课后完成,造成缺憾。改进方法:在经历知识的形成时,时间应安排紧凑些,增强同桌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画一画”环节可考虑让学生直接在书本上完成.这样也许就不会浪费时间.而整堂课安排更为合理一些,就能让学生更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在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合作交流时,还是发现有部分学生没参与进来,或参与不够。那么在今后教学中无论课中、还是课余都应多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

三、分数除法(三)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第六单元 确定位置

一、确定位置(一)本课是让学生完整地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作用。

首先,教学中我觉得应该重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从轮船所在地出发,沿着东北方向走6千米,一定能找到灯塔1吗?为什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思考中反思,产生疑问,再思考,最后得出结果:原来东北方向只是一个范围,不能精确地找到灯塔1,那怎么办呢?有同学想到量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动手测量夹角,让学生明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最为精确。让学生答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6千米处。由易到难,步步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其次,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地引导。

二、确定位置(二)整节课,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积极的态度以及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较好。经过反思,也找了一些不足,本节课中我侧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的是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今后的工作中会加以改进。

第七单元 用方程解决问题

一、邮票的张数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家人谈话—集邮情况出发,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获得必要的信息,然后根据问题选择能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须的条件。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让他们自主选择,然后再让学生来决定哪些题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是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交流、研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列方程的方法的选择,不是强求一致,而是通过列不同的等量关系式,然后进行交流、比较等,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列方程的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并没有为了一味体现新理念而开展合作学习,而是对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倡导自主探究,只有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或在产生想法需要与他人探讨时,才倡导合作与交流。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是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列方程来解,在这个尝试过程中,学生就会碰到不知是设弟弟的邮票张数还是设姐姐邮票张数为x张好,还有找怎样的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等问题,他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他们就会自觉地进行合作交流。先有对立思考,合作与交流才显得更有价值。

二、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1)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相遇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模拟表演、整理中去感悟“相遇问题”特征及解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2)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简单的相遇问题,还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延伸出工程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数学好玩

一、象征性长跑

二、有趣的折叠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包装的学问

一、教学过程有意义创设与设计,让数学课堂有“宽度”。(知识技能)本课从包装1盒磁带,复习旧知;到包装2盒、3盒、4盒相同的磁带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善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不仅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也可以观察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有使长、宽、高最接近,这样表面积最小,才最节约包装纸)。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数学思想有意识挖掘与渗透,让数学课堂有“高度”。(数学思想)在解决包装两盒磁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比较、交流,给予他们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当学生体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同时,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最优策略,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合面积最大,包装表面积就最小,从而最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在操作过程中,能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对那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能否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三、数学本质有机地建构与提升,让数学课堂有“深度”。(数学思考)在“拓展创新”环节,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一是:包装3盒磁带,目的是让学生不通过计算,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观察、判断得出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法。

为了不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节约包装纸只需重叠最大的面。我又设计了第二个练习:包装4盒磁带及4盒伊利纯牛奶盒。先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动手摆一摆确定节约方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质疑:为什么不是重合8个面的重合面积最大呢?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只是引导组织与适时点拨,并在最后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要节约包装纸,除了要考虑重合最大的面,也要考虑重合最多的面。再通过对4盒伊利纯牛奶盒的包装,让学生研究发现,拼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表面积的大小。

最后,再灵活运用总结出的节约包装纸的方法,判断思考题:包装4个特殊的长方体。

四、学习情感有效地激励和唤醒,让数学课堂有“温度”。(情感态度)课始,我联系生活,创设“送学生六一礼物,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为什么要学习包装的热情和探索最佳方法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包装1盒磁带,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为接下去的探索、创新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知识基础。

第八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自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本课以主题情境为主线,有意识的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二、复式拆线统计图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中,我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第三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

长方体

(一)三

分数除法

数学与生活 四

长方体

(二)五

分数混合运算 六

百分数

数学与购物 七

统计

一.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一)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想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想明白了这一点,回头看看过去的教学,在这方面好像就真的把问题复杂化了。

本单元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乘法意义的拓展及简单的应用,二是分数乘法法则的掌握。从教材整体编排上看,这两个重点是交织在一起的: 分数乘法(一)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整数乘法意义迁移到分数乘法,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分数乘整数,正确熟练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法(二)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乘法的意义得到拓展,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并能正确地应用之解决实际的问题。

分数乘法(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意义,并探索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分数乘法(一)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先放手让学生解决教材上提供的具体问题,在讲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沟通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图解、加法解、乘法解),将整数乘法迁移到分数乘整数,二是运用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解释计算的地过程,使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初步感知挖掘数学概念本身方法的重要性。“涂一涂、算一算”的重点放在“涂”上,使学生巩固意义,同时通过以形论数理解计算的道理。试一试的重点则在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的总结。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概括起来: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为起点,以分数乘整数的法则为归宿。

分数乘法(二)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分数乘法(二),重点是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部分内容既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从学生认识过程来看,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分数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我突出了类比迁移和数形结合的方法,首先改编了教材的例题——“小红有6个苹果,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根据呈现的已知条件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笑笑有几个苹果?淘气有几个苹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用图形表示出“笑笑的苹果数是小红的2倍,淘气的苹果数是小红的1/2”,再列出算式,最后尝试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这样把将分数意义以图的形式呈现,做到“以形论数”,在通过对图的理解抽象出问题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是多少”,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求6的2倍是多少”和“求6的1/2是多少”都用乘法,进而列出算式,完成“以数表形”,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道理。

分数乘法(三)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法(三),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

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通过今天的课我有了一下的认知:

1.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教学中的渗透和其作用。

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中观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一)和分数乘法(二)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三)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2.对学生探索过程的理解。

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探索”是一个关键词——“结合具体的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这是由数学目标中“数学过程”“问题解决”两个维度决定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才能达到是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单元小结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习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三节。整理这三节课,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训练的地形式

数学训练的内容应该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数学训练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结合训练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趣味性、灵活性、竞争性、多样性。

根据以上的思考自己在这三节课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节:1.通过计算训练整合分数乘法法则。2.口算训练(直接写得数),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乘法的因数与积之间的关系,在通过图形表征,应用分数乘法意义理解这种关系,深化对分数乘法意义的认识。3.单位转化,初步应用分数乘法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节:1.解决具体问题(求一个数得几分之几是多少),感知分数乘法意义的应用。2.集体交流,剖析解题的思路。3.专项训练,理解分数条件(图形表征、语言叙述)。4.巩固练习,渗透对应思想

二.长方体

(一)教学反思

教学中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每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会遇到问题,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着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让我感到无奈的就是缺乏学具,如果学生有长方体框架的学具会更加直观,利用长方体框架,逐次拆掉部分棱,会更好地使学生感受长、宽、高决定长方体的形状大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本小节的教学:第一节课,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展开长方体纸盒),然后按照教材提供的步骤组织学生分小组探究,最后总结求长方体表积的方法。第一课时的练习全是求六个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课,先是复习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总体感觉这两节课上得不怎么顺,总觉得还欠点什么。反思如下:

一、继续抓好计算。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出错,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出错的原因这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出错是因为学生对长方体各面的认识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两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分数除法

(一)的教学反思

首先通过课前谈话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接下去重点来研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3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一致的提出了“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的问题。问题一出,学生马上就把算式列出来了,÷3,可是这个算式应该怎么计算呢?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最终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法1:÷3 = 0.9÷3 = 0.3(米)(把分数化作小数,然后再计算)

法2:÷3 =(×)÷(3×)=(米)(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法3:÷3 = ×=(米)(因为把整块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就占了整块的,所以直接乘以)

法4:÷3 = =(米)(把分子平均分成3分,分母不变)把三种方法整理出来后,他们感觉不出来哪种方法简便。于是我接着把改为,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用方法1时,化成小数时除不尽;用方法2太麻烦;用方法4时,11除以3,除不尽;还是用方法3最简便。

随后,我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

÷3=×=(米)与÷3=×=(米)这两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改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米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每件衣服要用米,能给几只小猴子做衣服?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3(只),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把改为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米换成1米,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后面的数的倒数。

最后总结:同学们,从这几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固,教师教的快乐,教的放心

三.分数除法

(二)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第一节课是学生在计算、比较、观察活动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第二节课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

二、心得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一个故事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

2、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我们在教学新的计算内容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老师教学前就有许多学生能根据法则进行计算了,但是问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大多数人却答不上来了。这就产生了要探究算理的内因。而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新知,或是要根据教师的演示来进行推理。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这个新知识会和哪些旧知识有关,演算时想一想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3、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4、巩固练习要寓教于乐。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找朋友,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1、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一次给学生五道题,问题太多,有的学生就没有动手去分圆,没有观察,直接填出算式和结果。这样“分一分”的活动就形同虚设,失去操作的意义。

2、本节课学习方式有些单一,师生一问一答,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讨论。

3、本节课缺少一些变式训练、缺少评价。

三.分数除法

(三)课后反思: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在学习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后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难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等量关系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不足。

(1)教学层次清晰,环节紧扣,学生对应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的比较透。(2)体现老师导的作用。学生在用算式方法解答应用题时,虽然列出了算式6÷2/9时学生不能正确表示出算式的含义,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使学生明确6与2/9是对应关系,从而列出算式,在用方程解答时,找等量关系时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老师及时组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反馈、引导。(3)老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教师备课时要正确理解和深挖教材。如在作对比练习时,第二题第2小题篮球是足球的1/3,求篮球。在第一小题时已经用除法或方程求出了足球,一部分学生学生没有充分认真读题理解列式为9÷1/3=27(个)此时老师并没有制止学生的错误,而是给学生一些时间考虑、反思,有的学生从答案中发现问题“足球只有9个而篮球是足球的1/3,怎么能是27个呢?”从新对题目进行了分析和理解,找到了问题,进行了正确解答。请学生来说说,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并说明为什么用乘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的调整的自己的预案,体现了老师在平时课堂上对学生质疑、反思能力的培养。疑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由于学生第一次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应用题,学生虽然列出了算式6÷2/9,不能正确理解6÷2/9含义,教学时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还是感觉理解不够透。课后老师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用计算对比推出,6×9/2和6÷2/9相等,从而推出6÷2/9。还有的老师认为用已知两个数的积(6)与其中一个因数(2/9),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但还是觉着不是很完美。

教学“数学与生活”后的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粉刷墙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实践活动。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计算,再进行购买涂料,让学生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时,我给带了米尺,先让学生思考:要准备粉刷墙壁,先得知道什么?生:教室的长、宽、高。师:还需要知道什么?生:前后黑板的大小,窗户和门的大小。师:教室的长10米、宽6米、高2.8米,窗户、黑板和门的大小由你们自己去解决。你们需要什么就说话。生:需要测量,就得有工具。师:我这里有米尺一把。学生有的开始测量,有的开始计算。在测量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非常聪明,特别是在测量窗户的时候,先测量教室最前面的那个,因为那个窗户比较小,而其它五个一样大。只见他们测量了长和宽,而另个五个只测量了一个窗户的宽,而没有去测量长(高)。由于六个窗户的高低是一样的。在测量门的时候,更让我吃惊的是,他们只是测量了窗户下面的那部分,又测量了门的宽度,测量结束了,学生把窗户和门的大小计算出来了,要粉刷的面积也知道了。师:现在该准备什么了?生:涂料。师:那准备多少涂料呢?怎么就知道了呢?生:问问装修工人。师:好主意!看教材有没有告诉我们。当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每平方米所需涂料后,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涂料。在计算粉刷第一遍需要多少涂料时,计算结果是个四位小数,学生很自觉就得保留了整数。在计算粉刷第二次需要多少涂料时,学生没看书就知道第二次肯定比第一次要用的少,具体少多少,没经验了。这时,就再看工人怎么告诉我们,从教材得知,第二次每平方米用的是第一次的2/3,学生很快就去计算第一次总涂料的2/3。

看着学生那机灵的动作,心里直觉得他们确实长大了,也有能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了。有时候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什么也不会,就象自己的孩子一样永远也长不大似的。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我深知,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他们确实聪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我看在眼里,欣喜在心里,我的辛苦没有白付出啊。在以后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只要能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他们会把数学学好的。

四.长方体

(二)体积和容积的教学反思

第一层次,借助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将一满杯水倒入另一个已经放了一个桃的玻璃杯中,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继续通过向分别装有一个桃和一个荔枝的两个玻璃杯中倒水,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第三层次,直接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判断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杯中,并都倒满水,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这三个层次都是由学生进行操作,直观地感知“物体的体积是有大小的”,我在初备这堂课时也是毫不犹豫地根据教学要求来备的,但是在制作课件时我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以上三个层次的活动非得让学生亲手操作以后他们才能有切身的感受吗?凭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经验,我觉得他们完全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不一定非得动手操作了才能获取新知。而且,就目前的教材内容与考试内容脱节这一现象而言,培养学生更高的审题能力和想象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要去做的事,如果遇到任何情境都要让学生动手去试了才能揭示答案的话,那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走下坡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又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体积的意义,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又找了两个外形差不多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瓶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又就地取材,让学生说说粉笔木盒的体积与容积分别只什么,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感受。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练习,加深体验,拓展知识。

如下一堂“体积单位的认识”,就必须让学生通过观察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应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总之,慎用操作、用好操作,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五.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运算概念课的教学流程:问题情境——需要计算——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矫正——提供技能运用。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自主建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运算顺序的生成过程,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1、重视情境的创设,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选择了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列出分步、综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成功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生成。

2、重视学生数学的现实,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准确地掌握了计算课的要求,正确处理好了落实双基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时,自觉地利用了分数(一步计算)的解答方法,通过画示意图、写等量关系、找到了解题步骤与关键,通过由先分步,再列出综合算式这一过程,学生很自然地将“整数的运算顺序”迁移到“分数的运算顺序”,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数学现实,并能用之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体验,达到了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在设计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如在“通过画示意图,列分步、综合算式,着重说明综合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这个环节上和通过让学生分组解答不同的提问,回答这道题要先求什么等思维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在学完本节课后,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又体验到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六.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1.从生活实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积累数学信息,学生对这种课前活动兴趣很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百分数的感性材料。上课时,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带来了大量含有百分数的物品,并且早已会读出百分数,还能说出百分数的含义,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进一步说明了低估学生能力比高估学生能力更可怕,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2.例题生活化,学生喜闻乐见。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本课对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灵活处理,进行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自主讨论中,越来越明白了百分数的意义,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数学与购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我数学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通过教研室周老师的指导,让我对“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数学课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设立的三种问题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本节课显得更有数学味。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体会领悟、实践应用,巩固内化、课堂总结,拓展开放等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感知,在思辨中发现,在运用中理解”的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这一愉悦的课堂中,学生能力得到了发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对教材内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自我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热情。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提供表现、研究、创造的空间,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学生的潜能就会像空气一样,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会有多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气氛,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为你自己发现的方法起名时”,同学们很有创意,有“魏式快估法” “去尾法”“聂式估算法”等„„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学生平时比较常见的购物的情境,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比较多种方法的优点和它的应用范围,以便能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但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还有一些环节及处理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完善:(1)在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的设计时还应该更加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完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2)小组活动的合理选择,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许多好方法,在进行个人汇报时已经汇报的很全面,但后来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显得这个环节很多余。

(3)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教材需深钻细研,难点重点需找到生长点;教学语言需幽默、科学、艺术、精练;教学应变能力要增强;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需熟练使用;对教学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应付诸于实践。教师要用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溶为一体,教师只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生活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探索中,发现规律、自主构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并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统计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

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

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数学半学期教学反思

本学期,本人担任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半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一、教学中成功之处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生进行学数学价值的教育,以激发生学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好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从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因此在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多么重要,学习数学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充分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着重处理好两个问题: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

给学生多大的探索空间?

二、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既有人文精神、生动有趣、又有很浓的数学味道。

第二、对于一些后进生,学习兴趣不高,作业不能自觉完成,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三、利用辅助教学手段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运用得还不够。但是自身修改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第四、对于后进生辅导工作由于时间问题或其它原因经常能还不到位。

总之,以后的教学工作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

第四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倒数》的教学反思

天祝县天堂镇科拉小学 兰良才 倒数的学习适合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发现乘法算式的特点到认识倒数,进而探究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过程由浅到难,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由于是公开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激趣导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先出示一道题目,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产生疑问,这道题比较难算,而且答案有多种,就产生了探究的想法,究竟这题有没有简单的计算方法,或者有没有比较好一些的运算技巧。通过和老师的比赛,发现为什么速度没有老师快,那么老师填的依据是什么,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有没有特别的技巧,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输了,输得不服气,那就达到了追根究源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索,我借机出示课题“倒数”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本次的学习目标。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这一节教材呈现的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我便放开手。让学生计算教材的两组乘法算式,结果在计算的时候,学生发现,这组类型的题目,结果都是等于1,而且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两个因数相乘,那就可以去猜想,去联想,第一组的题目那就可以令所有的计算结果都是1,这样不就确定了结果了吗,那么,根据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每个括号里的数。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一组数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的发现了共性:即都是乘法,而且都是只有两个数相乘,结果都为1,具备这样的三个共同点,我们就把这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我又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 “求一个数的倒数可以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在描述算式中两个数字的关系是,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注意到了知识的细节。从课堂实践的结果看,确实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注重拓宽知识的宽度。

我们先探索分数的倒数,让学生探讨真、假分数的倒数,在此基础上拓宽带分数的倒数的求法,学生有了知识基础,在小组讨论中发现可以把带分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出假分数的倒数。紧接着寻找整数的倒数,比如6的倒数,学生在分数倒数的基础上,探索到可以先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求这个分数的倒数。然后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求一个数的倒数练习,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能等于1),1的倒数是它本身(因为1×1=1)。最后我还拓展了小数的倒数的求法,使学生在一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同类的很多知识。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课堂生彩。当然课堂上还有很多不足,如过多重复学生的回答,怕学生不理解,还没等学生说完就接着引导说,有点妨碍学生的思维。再有最明显的就是我的语速偏快,这是我的一贯“失败点”,我的性格有些急躁,我尝试着说慢点,可是不由得说说就快了,今后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这一缺点。

第五篇: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五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泰和小学 张兴全

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积极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能做到请假。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作为数学教师,我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学校教研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位优秀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教学理论,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知识基础,深入并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学习习惯,进一步知道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学方法并组织各种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在数学课上,我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主动探究中学习。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能完成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如学习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跟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小组合作探究算理,最后得出了三种算法,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欲望。碰到简单的教学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提出来,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解决。让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心理得到满足,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的个别辅导我感到做的不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辅导他们,使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总是不理想。

(4)狠抓学风。学生比较重视数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被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班里的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