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文言文断句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24-80612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1 19:04: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标志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试题形式:

(1)用“/”断开(2)加标点

二.课前激趣:◇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石室诗史」 赵元任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施拾是十狮尸,适施石室。石室湿,施拭室。施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三.断句,总结方法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处应该停顿的地方,断对2-3处给1分,4处都对给2分)小结1: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注意: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例: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小结2:找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愚以为”“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词也多用于句首。

小结3:看对话、引文标志:“曰”

“言”

“云”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练习: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小结4:观句式。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和词类活用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例如:

1、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

“言”

“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课堂练习: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九)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君子们的到了这地方啊,我没有曾不相见的啊。”从学生处见到了孔子。出来了说:“你们几位为何担忧失去官职呢?天下的无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做人们的导师。”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调动百姓,百姓就会和谐。(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被人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 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九)【解析】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第二篇:文言文 断句

文言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文言断句方原则法

一般来说,断句主要依据以下三项原则:一是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但断句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1、人称代词

①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②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③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④“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⑤“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⑥“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解析:通观全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以判定本局标点如下:湖阳公主 1

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练习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臣 良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此 天 以 臣 授 陛 下 陛 下 用 臣 计幸 而时 中 臣 愿 封 留 足 矣 敢 当 三 万户 乃 封 张 良 为 留 侯 与 萧 何 等 俱 封

断句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翻译2: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二)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2: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断句: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练习:或 谓 郊 岛 孰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常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翻译: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三)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解析: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排比)

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五)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5: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断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练习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翻译: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练习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六)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②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何”“况„„乎”“何(以)„„为” “无乃„„乎”“得无„„乎”等。③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翻译: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 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 2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文言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第四篇:文言文断句7

断句策略讲解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断句。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如总分或分总结构,在论述类文章中,运用较多。可以利用文段中的结构关系断句。

习题操练 1.陈蕃愿扫除天下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2.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3.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4、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0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原文: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译文: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说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5、用心不倦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原文: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第五篇:9文言文断句范文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1. 通过熟悉高考试题题型,了解文言文断句的题型特征。

2. 通过典型试题分析,熟练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加以应用。教学重点:

引导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培养探索精神,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纲解读

2010年《考试说明》对加试部分文言文的要求: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

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断句五六分,对选文的整体 或者部分进行断句,只断开,不加标点。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 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

二、高考真题

(2008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资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羡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的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那里会不受喜爱呢!”

2007年广东卷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狃②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答案: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异史氏曰”是作者评述,“满招损谦受益”是成语,两个“也”均为句末虚词,这些都对准确断句很有帮助。

参考译文: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 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原文】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通鉴·唐纪八》)

三、结合例题,介绍方法。

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愬:同“诉”,诉说,诉苦。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④纺:系。

(一)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下面,同学们就大声自由朗读,抓住文段中的重要实词,了解文意。

提问,文段属于什么文体。明确:属记叙性文段。

记叙性文段就会有人物事件,那我们先来抓住这些主要之点。

提到的人物:董叔,叔向,董祁,范献子。这样断定文中共提到四个人。

再看事件。综观全文,说得是董叔想通过与范氏的婚姻关系往上攀援。

再看结果。董叔自取其辱,还被曾劝阻过这门亲事的叔向奚落了一番。

这样,我们完成了第一步基础工作——读文段,通文意。对话、引文,定句读

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找名词(代词),定句读。(找主干定句读)【主 || 谓 宾 / 名(代)||动(形)名(代))】我们不妨一起来找找例题中的名代词,先把其中的一些断句工作完成。

(三)理解古文大意是抓关键实词,古文中的虚词也不能忽视了,因为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也可以做为断句的依据。

1、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2、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找虚词,定句读。明确了这个规律,我们再接着完成我们的断句工作。

(四)实词虚词都在断句中派上了用场,那句式对我们有没有帮助呢?当然有。古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这些固定句式,我们在断句时就要看清楚,千万别在不需要划斜线的地方去划条线哦,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

我把这一步总结为明语法,辨句式。我们例题中没有涉及到上述特殊句式,那我们就跳过去,接下去看方法。

(五)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针、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呢,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我们来看看例题中,有没有这些结构。

明确: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它准确断句了,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

综合这些方法,我们最后来给例题准确完整地断句。断句结束,这段话的意思就更加清晰了。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不过大家也不用怕,考试时由于时间限制,估计只会让我们断几句,不会很难。如果大家能按老师的建议去做,我想大家一定能顺利通过这一关。

第二、三课时

四、反馈练习2009年高考题

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 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 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 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 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 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 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08年高考题

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 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 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 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3.(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班 固 论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2004~2007年高考题

1.(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近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2.(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3.(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2009年联考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孟 子 曰言近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平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邻 曰 商 咄 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然 后 能 知 美 恶 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 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丛考·野老》)

答案:诗 人多 用 野 老 字/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注 云/六 国 时 人/在 齐 楚 间/应 邵 曰/年老 居 田 野/相 民 耕 种/故 号 野 老/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

4.用斜线(/)给下面两段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取材于晋·徐广《弹棋经》)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取材于魏·邯郸淳《艺经·弹棋》)

答案:弹棋,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

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文帝于此技亦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客著葛巾拂棋/妙逾于帝。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6.用“/”给下面短文断句。

赏 罚 之政 谓 赏 善 罚 恶 也 赏 以 兴 功 罚 以 禁 奸 赏 不 可 不平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

答案: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 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

【译文】奖赏和惩罚的政策,说的是奖励善的惩罚恶的。奖励用来鼓励立功,惩罚用来杜绝奸邪的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能不同等。通过赏赐使他们知道被给予好处的原因,那么勇士就会为了正义奋不顾身;通过惩罚使他们知道被惩罚的原因,那么做坏事的人就知道有所畏惧了。所以奖励不能无根据地实施,惩罚不能随便地乱用,如果没有根据地奖励,有功劳的人就有怨言,随便地惩罚,那么正直的人就会忌恨。

7.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 童 心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 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答案: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译文】所谓童心,指的是真心。如果认为童心是不可以保留的,也就否定了真心。童心是绝对不掺假的纯正的心,这是人生初始阶段的本性之心。如果丢掉了童心,就是失掉了真心;失掉了真心,就失掉了真正做人的心;做人而不真诚,就会丢掉人所具有的真诚的本性。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洛 阳 之俗 大 抵 好 花 春 时 城 中 无 贵 贱 皆 插 花 虽 负 担 者 亦 然 花 开 时 士 庶 竞 为游 邀 往 往 于 古 寺 废 宅 有 池 台 处为 市 井 张 幄 幕 笙 歌

之 声 相 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选自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答案: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邀/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

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按要求完成(1)(2)两题。

帝问公权(柳公权,书法家)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常与六学士对便殿,帝称汉文帝恭俭,因举袂曰:“此三浣矣!”学士皆贺,独公权无言。帝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八》)

(1)上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五处停顿,请加标点断开。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2)翻译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②时帝荒纵,故公权及之。答案:(1)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译文:皇上应当选拔贤臣,罢免没有才德的人,采纳臣下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小节,不是有益于治理国家的事。)

(2)①心术端正运笔就端正,运笔端正就可以学会书法了。②当时皇帝荒淫放纵,所以柳公权说了上面这些话。10.用斜(/)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选自刘基《活水源记》)

答案: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练习检测三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凡善之生也皆学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谓也故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正则子孝慈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出自《说苑杂言》)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正则子孝慈。(2分)②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1分)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 ‘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1)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2分)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十六、阅读下面文段,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用“/”给文言阅读材料断句。

吾 见 过我 者 多 矣 莫 我 哀 也 哀 我 者 惟 夫 子 向 使 夫 子不 不 食 其 能 哀 我 乎?

②翻译断句的句子: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荀巨伯看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翻译句子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6.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翻译句子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8.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火烧裳尾

有人性宽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遂收衣火灭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

(2)翻译下面句子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10.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2.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1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6分)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14.用“/”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伯 乐 一 过 冀 北 之 野 而 马 群 遂 空 夫 冀 北 马 多 天 下 伯 乐 虽 善 知马 安 能 空 其 群 邪 解 之 者 曰 吾 所 谓 空 非 无 马 也 无 良 马 也 伯 乐 知 马 遇 其 良 辄 取 之 群 无 留 良 焉 苟 无 良 虽 谓 无 马 不 为 虚 语 也。(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15.用“/”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而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宋濂《猿说》)

16.用“/”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分)

富 贵 名 誉 自 道 德 来 者 如 山 林 中 花 自 是 舒 徐 繁 衍 自 功 业 来 者 如 盆 槛 中 花 便 有 迁 徙 兴 废 若 以 权 力 得 者 如 瓶 钵 中 花 其 根 不 植 其 萎 可 立 而 待 矣。(选自《菜根谭》)

17.用“/”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参考答案:1.译文:凡是好品行的养成,都是学习的缘故。一家之中,必定有主持家政的人,父亲母亲就是。①所以国君正派百姓就能治理得好,父母正派子孙就会对上孝敬对下慈爱。②这样的原因,是因为生来就有好的教诲。(1分,重点“判断句式”)

2.(1)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2分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3.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4.①断句(2分)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衰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②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见乞丐便对他表示同情。乞丐跟着他并乞讨食物,庄子说:“我已经七天没吃食物了!”乞丐叹息道:“我看到很多从我面前经过的人,(他们)没有同情我的。同情我的只有先生您,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您)还会同情我吗?”

5.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6.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各数后宫,安敢不贺?”

8.有人性宽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之,恐君性急;不言,恐君伤太多,然则言之是耶?不言之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遂收衣火灭,大怒曰:“见之久,何不早道?”其人曰:“我言君性急,果是!”

9.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10.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11.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2.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13.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14.伯乐在冀州的原野一经过,马群就空了。冀州北部的巴比天下的都多,伯乐虽然善于鉴别马,怎么能使马群空了呢?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我所说的空,不是说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了。伯乐善于鉴别马,遇到其中好的就挑选出来,马群中没有留下好马。如果没有好马,即使说没有马,也不算是假话。

15.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而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16.世间的财富地位和名声,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来,那么就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自然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所换来,那么就像生长在花盆中的花草,便会因为迁移变动或者繁茂或者枯萎;如果是通过玩弄权术或依靠暴力得到,那么就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因为没有根基,花草就会很快枯萎。

17.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第四课时

完成《名师导学》文言断句练习

文言文断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