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及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和句子;
弄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的所在位置,并能进行生动的介绍; 能激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1重点:弄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的所在位置,并能进行生动地介绍。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声情并茂地介绍天安门广场。
【教具准备】图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熟悉了整篇课文,理清了全文结构,并且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能告诉我第一自然段说什么?(介绍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那位置在哪,特点是什么?(位于首都北京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壮观最宽广的城市广场)
齐读第一自然段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壮观最宽广的城市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呢?同学们想好好的去游览一下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吧!
二 精读第二至三自然段
自由读第二至三自然,提出问题: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呢?圈出建筑物的名称,找出方位词。
指名回答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建筑,(1)天安门城楼(2)人民英雄纪念碑(3)毛主席纪念堂(4)中国国家博物馆(5)人民大会堂。
那么这些建筑具体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哪里呢?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讨论,按照课文中的叙述,用学习文具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第四
指名回答,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各建筑的位置
天安门
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国国家博物馆
毛主席纪念堂
(学生在回答时,要读出文中关于描写它们位置的句子,如:“天安门在广场的北端”这句就交代了天安门城楼在广场的北面)
那么这五个建筑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一:天安门(为什么呢?),因为它雄伟壮丽(从何看出它的雄伟壮丽?)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把这种色彩的华丽,精美的装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相机理解“雄伟壮丽”“格外挺拔”,师简介关于天安门城楼的资料,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等词语。
预设二:人民英雄纪念碑,读出文中描写纪念碑的句子,相机理解“矗立”“永垂不朽”,简介人民英雄纪念碑。
其他的建筑皆是同样的教法
齐读第二、三自然段。现在,我们对天安门广场的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想招聘一位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谁愿意试一试?要求介绍布局和建筑物的景物特点。
三 课堂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位导游的介绍,肯定更向往去天安门广场了,其实天安门广场吸引人们的不仅是它那巍峨的建筑,还有它的特殊意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后预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建筑和辉煌的景观,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而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节课是带领学生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重点在于能让学生弄清各建筑的所在位置,其实这节课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我反思自己上的不够成功,缺陷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 没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自主学习,有点“满堂灌”,譬如课文里的“雄伟壮丽”“遥遥相对”等一些成语,老师可以不必过多的解释,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读,自然而然就悟出了成语的大意;2 板书过多、过密,黑板字也仍需多
练;3 过渡语和评价语缺乏;另外天安门广场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只知道天安门,虽然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图片,但天安门广场只凭书本上的描述远远不够,根本激不起孩子们的兴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在教学时用上课件,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天安门广场,感受开国大典的这一历史时刻,品味着庄严的升旗仪式和节假日花团锦簇、华灯与礼花辉映、歌舞伴着欢乐的沸腾的天安门广场,孩子们的感受会更深刻一些,学习起来也会更容易。
第二篇:《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5、《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2、认识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从那一天起,五星红旗就与旭日一同升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此如红日冉冉上升,日益富强,日益伟大,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学生与那个时代相隔较远,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的生活状况知之甚少,即使从书上、电视上有所目睹,恐怕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辛酸苦辣,更不用体会毛主席的一声庄严宣告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是何等的激奋,何等的自豪!教学时虽引导学生抓住了“象征”“庄严”“无比向往”来思考,进而有所感受。但感觉学生的感情仍然很难到位,缺少激情。
6、《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反思一:第六课《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来写: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是什么?应该说文章思路比较清晰,所以我想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应该是可以给课文正确分段的,但事实是我的预设错了。课上,我在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让他们试着分段,然后请了几位同学交流,结果都不对,这下我可有点急了:看来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要来不及完成了。着急归着急,课总要上的,我赶紧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他们:课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学生没人发言)课文是围绕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这三个方面来写的,如果请你给课文分段,你会怎么分?请再读读课文。片刻之后,同学纷纷举手发言,这下他们都回答对了,然后我又让他们根据分段试着概括段意,学生说的都非常好。虽然在我的慢慢引导下,这个教学任务完成好了,但我如果在备课时能考虑的更周到些,多从学生角度想想,我想课堂效果会好的多。反思二:《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结束后,我打算用几句简短的话总结课文,谁知出口就错,粗心大意把课题说错了,说成《徐悲鸿学画》。我发现有几位同学捂着嘴巴在笑,就问他们:“你们笑什么?”他们大声地说:“周老师,题目读错了。”我赶紧道歉:“对不起,我把两个字漏了。我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励志”),老师现在想考考你们,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现在谁能来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一位男同学马上举手回答:“下定决心做一件事,这里是说徐悲鸿下定决心学习画画。”(师奖励小红花,继续提问)“你们认为励志这两个字能不能去掉,并说出原因?我们在下节课学习了课文以后再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但只要老师能多动脑,不仅不会在学生面前出丑,而且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7、《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1、激情洋溢,进入情境。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2、发挥主动性,学会学习。本课其中的一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从语言文字体会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因此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去读书,找到有关“壮”的语句,再去读,我也从中鼓励学生,如“你真会读书,抓住了重点词来看出人多!”
3、联系生活,感情升华。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是学生们也许是有话不知如何说,当学生说到自己的感想时,我又不善于去引导、总结,因此造成在这一环节上有些浪费时间。篇二:《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找准表示方位的词语,抓住建筑物。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天安门广场上都有哪些建筑呢?圈出建筑物的名称,找出方位词。”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出来。我再结合课后第4题,让学生练习,这样错的同学只有4个,应该说大多数学生都记住了。
二、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为什么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
方?”“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有什么含义?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学生理解升旗仪式是在早晨7点钟,那时也是太阳开始升起的时间。又点拨,太阳逐渐升空,越来越放出万丈光芒,象征着祖国什么呢?此时,学生恍然大悟,感受到了新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生机勃勃。
三、在学习描写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和夜晚的美丽景象时,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比如“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华灯初放、彩灯辉映”,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所描绘的意境,在想象中感受天安门广场的美丽和热闹。在教学“献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时,可以拓展一下:这句诗是化用了王勃的哪句诗?因为在上一年学过《少年王勃》,大多数学生能说出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环节在上课时没讲,不过在课后补充了,也算“亡羊补牢,犹未晚矣”。篇三:《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一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由于本单元的学习任务,需要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相应的观察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亲身实践,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然后再来解决从画面观察物体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上课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互动,这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发展和丰富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本节课我力求提供给学生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以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贯穿一堂课的始终,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展现了数学鲜活的生命力。
第三篇: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孩子们,谁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广场。”孩子们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有的说“美丽”,于是我对他的评价是:“广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你是抓住景色的美还是不美来形容广场的”。有的说“广阔”,我对孩子的评价是“广场的面积十分的大,你是从广场的面积大还是小来说的。”、有的说“人山人海”,我对孩子的评价是:“你观察的真仔细,你是从从广场上人的多少来说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中央”和“遥遥相对”,我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引导学生指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然后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图文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以前三年级对文章的段落划分不是很重视,四年级我开始重视学生段落划分能力的掌握。在这篇课文中,我引导学生先把差不多内容的小节放在一起,然后把不同意思的小节划分开来,学生在分段中,受到一些启发,划分起来还是比较迅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划分段落的意识,将内容一致的放在一起,不同的放在不同段落里。
第四篇:《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形象注重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了解到身处南方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过北京亲眼目睹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所以我就事先找了一段庆祝我国五十周年“国庆”升旗仪式的图片,在引出这段图片之前,我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谈话,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抒发观感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二)扩展资源,阅读积累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怎样开发好课程资源,巧妙地加工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素养和智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把课本看成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那就有背于“大语文”的观点了。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两手抓”的方法,先找准课本拓展的切入口,然后再将课本拓展开来,既重视课本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的载体,不忽视课本的作用,又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根据每一篇课文的风格和特点,寻找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文章。如儿歌、故事、寓言、童话等等,让教材“活”起来。并将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重每堂网络课的阅读质量。
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选择与课本相关的阅读材料实现了对教材的拓展。如果按照惯例,仅仅从课文的题目选择拓展材料,无疑内容和层面都显得狭窄而无太大意义。因此,我选择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爱国篇”,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诵读北京名胜篇”这两个方面来组合阅读材料,制作成学生感兴趣方便学生阅读的电子文本,这样就大大拓宽了阅读的层面,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超越,有效而成功地完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阅读的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还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积累了文化、积累了精神,为习作打好基础
第五篇:《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教学反思
《天安门广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饱含赞扬之情的状物类写景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