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边城[最终版]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4-88356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23 13:17: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边城[最终版]

《边城》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课题《边城》

三、整体把握

1、简介《边城》情节(多媒体展示)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一写)

明确:[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四、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么本

文美在何处呢?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1、风景美:

(1)多媒体展示几幅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写一段写景的文字。(略)

(2)《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点: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过年:

月下对歌

中秋:

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祥和、和睦、和谐

(3)思考:如今,有这么一种趋势,西方的节日习俗越发盛行,传统节日习俗日趋衰微,你怎么看?

生: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有部分人崇洋媚外。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国家对传统节日还不够重视。

商家的推波助澜。

当代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潮流。

„„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写了那几个人?

明确:翠翠、爷爷、傩送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组分别分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先找相关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先请同学找出翠翠的有关文字,再概括。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孝顺(和爷爷的相关对话)。

明确:美丽善良、活泼可爱、孝顺懂事

情窦初开、纯洁无暇

(3)找出写傩送的相关文字,加以分析。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

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明确: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善良淳朴、风趣幽默

(4)找出写爷爷的相关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爷爷与乡邻: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明确:关爱至亲、勤劳朴实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

(5)小结:

自然的男女恋情

纯朴的祖孙亲情

古朴的邻里友情

4、语言美

(1)给大家时间,找出文中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试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倒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分析:没有特殊的修辞技巧,没有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用语平淡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富有韵味。写出了午后阳光暖暖,人亦安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远意境。

(2)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边城》全文。

(一)王老师的课体现了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老师的重新定位。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老师给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将《边城》的语言鉴赏,分成四个方面去探究,教师起的指导、组织作用,课堂上老师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法,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

(二)王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体现在积极参与小组的探究学习、搜集资料、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积极发言„„

(三)王老师的课体现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做到资源共享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我解决,这完全尊重了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别对于边城的美分组探究,气氛热烈。

(五)王老师实施“研究性教学”,不是课文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途径获得。比如设计课堂小练笔,根据秋天照片写段文字,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疑问和怀疑,发现作品的精华,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第二篇:《边城》

读《边城》有感

少年时不看沈从文,觉得他的文字“拗”。故事也无趣,即使课本学了他的文章,心里也是不屑一顾的。

步入大学以来,却越来越喜欢他。一派冲淡自然,若沉下去咀嚼,便能读出其中的苦味。再品,是苦后的回甘。有些像田园诗里的王维孟浩然,却多了真性情。

三四十年代作家的文章,由于此时白话文初生未久,读来总有文体上的稚拙感,再不然便受西洋文学影响,用词遣句架床叠屋,少了中文的灵动。像茅盾,冰心,丁玲,以及名声稍逊的路翎,沙汀,等等,那一时期的作品皆然。就连鲁迅,有时也难免于此。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那个时代的作家,白话文用得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的,唯有沈从文与张爱玲。同时,这两位作家也是最远于政治,有意保持与时代的疏离的。这种疏离反而使他们的写作获得了超出时代的审美价值。

现在看沈先生的文章,以我之浅薄,竟难以看出他的文章中有任何来自前人的影响。好似一切源自天然,源自湘西边地。方言野语的大量入文,只是自然,并不粗鄙。沈视自己亦为此地野汉村夫中的一员,笔端饱孕感情与尊重,将艺术加工的痕迹降至最低,仿佛如实白描。这种写作路子,文学史上实少同俦。

沈先生的作品一般在早期比较有名,其重要的散文作品《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以及小说《边城》等,都是1930-1940年间所作。他是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湘西青年,一文不名,1920年代

凭着一支笔和一颗心,以及湘西人特有的野劲,硬生生地闯进了北京文坛。倒是1939年他成为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后,再也无法写出早期那种充满野味和韵味的作品。在1943年的《云南看云记》里,能读出掩不住的内心深处的纷乱和苦恼。到了1949年后,由于政治原因,他更全身心转入古代服饰研究,再无重要文学作品问世了。

我在书店上买了这本沈从文散文,坐在亭子里读着。那些亲切的文字啊。沱江水缓缓地在我脚下流,两岸杨柳依依。无因地,我想起我深爱过的人,想起这无常的生。不知道以什么感情,来对此情此景。只是空白。

他们是他的亲人。可是,他们真的了解他吗?他并不想做一个战士,他也并没有做到不折不从。他只是一个被尘世折磨的凡人,不同的是,他有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苦痛。终于,他化迹于湘西故乡,与这片山水同在。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

第三篇:边城文档

《边城》沈从文

一、导入新课:

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 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

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语言)

Q: 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事吗?

明确:P20。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

“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

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份纯真的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师点评: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参考答案::

1、P14、15:军民同乐;

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第四篇:边城

边 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 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设想:

1、〖课型〗课内导读课。

2、〖教法〗导读品析法。

3、〖学法〗阅读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

4、〖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 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名人名言导入:“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汪曾祺 “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永远要看,而且要给自己的子女看的。”——(美)金介甫 “是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 ——朱光潜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是现代文学 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怅然伤怀,加之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诀别。翠翠依旧守候在渡船上,长年为人摆渡,同时,仍旧有所等待。

3、主要人物关系图 边城(沈从文)

爷爷

翠翠

天保 傩(núo)送

4、解题: 边城,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三、初读课文,感知小说情节。

1、速读课文,分析情节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1)本文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描写与叙述的?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围绕端午节;

第三节:第三个端午节,听鼓声,说民俗;

第四节:第一个端午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佬傩送; 第五节:第二个端午节,上一年,巧遇大佬天保; 第六节:迎婚送亲渡河,勾起翠翠心思。(2)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个;眼前端午——两年前端午——上一年端午——眼前;采用了插叙,回环往复,衔接得当

2、分析翠翠的形象。

你觉得翠翠是个怎样的姑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自由探讨,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多美好的边城生活!多质朴的人们!多纯真美好的翠翠!

五、布置作业。1、积累字词。2、整理课堂笔记 3、完成课后第二题。【板书设计】

今年 自然美

前两年

上一年 风俗美

今年 人性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课文,美点寻踪,分析翠翠人物形象美;

2、总结本篇小说特点,归纳小说主题和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导入)由情节导入。

二、继续研习课文,探究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分析第二部分:

“两年前的端午节”中含蓄的对话和优美的语言特点。

探究问题:你觉得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主人公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来?

2、分析第三部分:翠翠有哪些心理活动?体会“人性美”中的“情美”,即翠翠的“爱情美”。

3、分析探讨第四部分:边城人的“人性美”。

4、分析总结翠翠的形象。(1)、完成翠翠形象的整体感受。

(2)、体会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微妙心理。(结合课后第二题)

沈从文描写翠翠这个人物,是从心理描写入手,把这个从情窦初开这一页慢慢翻开,完成了一部爱情心理觉醒之书。这个灵秀、乖觉、明慧、清纯的少女既表现出了不加修饰的生命本色,又在其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混入了一丝淡淡的愁绪,预示着结局的悲剧。

5、品味语言美:

(1)沈从文的小说,被称为“乡土抒情诗”,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文字?为什么?(2)、归纳语言特点:沈从文有“文字魔术师”之称,他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他 的语言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他的作品充满的美感。

a、典雅性(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古典的精美)b、口语化(质朴隽永)

三、拓展提高

对比古代女子和翠翠的心理,试比较二者对爱情的表达有何不同。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 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经》

古:对爱情的炽烈,大胆与直白;

翠翠:含蓄、羞涩、内心微妙,是悲剧的原因所在。

四、课堂小结: 小说的“三美”。

五、课后作业:

1、整理基础知识;

2、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等几个主人公的形象,写成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

3、回答问题:本文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美?

板书设计 :

风俗美 爷爷(乡情)边城人

人性美 亲情

天保

自然美 翠翠 爱情

傩送

第五篇:边城

《边城》读后感——

爱与痛的边城

沈从文曾这样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里供奉的是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浪漫旖旎、吊脚楼的淳朴古风、湘西的世外桃源、凤凰城的古朴唯美吸引了无数人走进了《边城》。书中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朦胧爱情的苦涩、乡土风情的古朴的描述无疑使其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边城》的故事是美丽的,同时又是凄凉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爱与痛交织的边城,让人重新对爱情有了别样的思考与想法。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满满的情感,在这许多中却只有这个唯一。正如你会遇到许多的人,但是却有一个人是唯一的,这个人就是张兆和。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情便士如此。文坛上著名的师生恋,一个穷书生追求富家女,这样的爱情故事即使放在现在也是足够轰动的。爱情使男人变成了傻子甚至是奴隶,一个“三无”青年究竟该何去何从?“我没车没房没钱,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当代流行的裸婚精神是否也是那时沈从文所有的?他对张兆和的猛烈追求,对张兆和的一路情书,对张兆和的高歌突进„„就这样,张兆和“妥协”了,开始了他们的婚姻之旅。开在情书上的爱情之花,在柴米油盐中能依然绽放吗?谈恋爱时,我们要的是浪漫唯美,要的是情书上跳动的爱的音符,要的是我爱你,你爱我 的甜蜜。但是结婚之后呢?我们要的便是生活,是柴米油盐、是煤电房费、是各种费和各种生活琐事。在沈从文眼中,张兆和是女神级别的,他的爱也是属于女神的,但是却没条件供养他的女神。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向悲剧,在这场悲剧里,究竟谁对谁错?或许女神就是来供养的吧,亲近她只会亵渎了这份美感。也或许张兆和爱的不是沈从文这个人,而是沈从文的信。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我爱的不是你,我爱的是爱情本身。”在这爱与被爱的两方中,给予永远是高尚的,索取永远是卑微的。如果这被爱者不爱这献上爱的人,而只是因为他爱的诚挚就勉强接受他,这人为的非两心呼应的永恒结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设计,终会酿成更大的麻烦与苦难。这莫过于最残忍的事了吧。一辈子,这么长这么短,这样的爱情要怎么走下去?终究是苦了这两个人,苦了这份美好的相遇,苦了这份深情。

也许正是因为沈从文自己的爱情故事,自己的爱情的经历,他对爱情的苦涩恬淡,成就了《边城》的悲剧。故事开头这样写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天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上看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村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直黄狗。这多个“一”便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人物的孤独,故事的悲凉。在这个故事里,给人一种强烈的冰火两重天的感受。湘西淳朴的风情,邻里之间的和睦,爷孙来之间浓浓亲情,大老二老的兄弟义气,翠翠与二佬之间朦胧的爱情,这些都像火一样的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而这温暖的背后隐秘

着深深的悲凉感,翠翠父母的殉情而死,大佬求爱不得出摊溺水而死,翠翠在什么也不是知道的情况下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大佬死后顺顺父子对祖父的冷漠,祖父撒手人寰留下单纯年幼的翠翠,二佬的爱得不到翠翠的回应而又被家里逼婚无奈出走,这些又无不想冰一样令人打颤。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份唯美的爱情就这样真真的毁了。

边城,什么是边城?城市的边缘,无穷无尽的空间。爱情的边缘,人性的边缘。在这边城里住的是一群尚未被文明染指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宁静和谐的一个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风,构建了充满人性的世外桃源。但是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里自然率性的人们也因为善良而丢失了自己的幸福。善良的人不一定幸福。读完《边城》突然感觉标榜人性的高塔倒了,心无所寄托。也许正是这样,沈从文才会在文章的最后,给人一个希望。“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花开一地,暖到落泪。深知身在情长在,畅望江头江水流。我相信翠翠会等到二佬。因为每一个明天都是一个希望。

再一次读《边城》,又是另一种感受,让人重新思考的有两方面。其一,祖父毫无征兆的死去,留下的翠翠要怎么办?但是翠翠还是在这逝去中成长了,明白了以前很多不懂的事。果然人在绝境中才会成长,成长在痛苦中挣扎、在迷茫中清晰。其二,寨人用碾坊作嫁妆诱惑二佬,在这物质与爱情中二佬该如何选?沈从文是否早已料到当今社会现状,才抛出了这个问题。不禁又想到了《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两人冲破封建制度结合在一起,最后因为各种生活之事,工作之事走向分裂,而这也导致了子君的死。好像爱情总要和物质连在一起,室友曾经问我选择爱情还是物质。其实它们之间根本没有明确的对立,选择A就否定B,选B就否定A吗?爱情同样是一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沙。简简单单的柴米油盐就能打败山盟海誓的爱情。当高富帅、白富美、矮胖矬、凤凰男、孔雀女这些新词的出现,是否代表了当代的一种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在太多的话语中,太多的事实中,爱情早已脆弱不堪。

边城,不仅仅是一个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它更是人性的边城,情感的边城,无边无缘的空间,无穷无尽的情感世界。在这里生长着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翠翠与二佬的爱情悲剧,在爱与痛的边城里,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建筑自己的小庙,在这里供奉我们最神秘最淳朴的情感。纵观当下,闪婚、裸婚的盛行以及夫妻AA制生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选择。无论以何种方式扑向爱情,计算物质,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幸福?是否选对了那个愿意心疼你,爱你,为你一生的人。

202_年12月16日21:40书。

边城[最终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