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24-611766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1 22:26: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

1、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2、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阐明学习过程

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包括:

1、学习者的心理

2、学习心理及其应用

3、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4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① 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② 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③ 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5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2~3);胜任水平(3~4);熟练水平(5年左右);专家水平6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 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 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③ 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体现在:课时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 7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重要人物及事件:(柏林纳),他提出了教学专长、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

1、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2、教师能力(教师行为):讲解;管理;教学;诊断

3、教师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生成绩的提高;情感方面;社会方面 8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① 个人因素:自我评价;师德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关键因素);职业发展;动机水平

② 情境因素: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或部门;课堂 ③ 系统过程:教研活动;反思训练

9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①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② 微型教学(微格教学)③ 教学决策训练 ④ 教学反思 ⑤ 行动研究

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 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① 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

②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③ 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 ④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依次经历如下四个主要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

① 仅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②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

① 运用符号表征客观物体

② 不能理解守恒,思维集中化、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③ “直觉的”思维特征 ④ 自我中心趋向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① 认知结构中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② 认知活动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③ 去自我中心主义,且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 ① 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

② 应对潜在或假设情境的能力的出现 ③ 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 ① 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 结构性 ③ 次序不变性 ④ 交叉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①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二者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 ②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

③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

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①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为个体所使用。②“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③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4)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学生的楷模

2、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具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他们的自然语言。

二、社会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该理论的含义:埃里克森提出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简称心理社会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之一。

2发展危机: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接触互动而成长,在互动中,一方面是个体自我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与限制,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困难,对于个体而言发展危机是正常现象,所以又被成为常性危机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阶段: 信任——不信任(0-1)

二阶段:自主行动——羞怯怀疑(1-3)三阶段:自动自发——退缩愧疚(3-6)

四阶段:勤奋进取——自贬自卑(6-12)五阶段:自我统合——角色混乱(12-18)六阶段: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25)七阶段:精力充沛——颓废迟滞(25-60)八阶段:完美无缺——悲观沮丧(60以上)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小学生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处于第五阶段)

①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②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

4、把下一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其一: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维度 其二: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维度 两个维度组合成四种教养方式: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方面:

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的需要)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交往技能、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伴关系不利的方面:压抑个体独特性;同伴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可能不正确,个体盲从可能产生过错行为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有成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知觉,思维 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性方式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依据个体在知觉时的参照偏好

2、沉思型和冲动型(杰罗姆·卡根):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度偏好

3、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对图片分类是使用的假设类型(复杂或简单假设)

4、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注意信息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

5、具体型和抽象型:所采用的的概念水平的高低(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还是多方面)

(二)智力差异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三)认知结构差异

1认知结构(奥苏伯尔):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2认知结构变量: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1、观念的可利用性

2、观念的可辨别性

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认知方式的影响

①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②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③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编好 ④对学科设置的编好

2、智力是影响: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3、认知结构的影响

①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组织教学 ② 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两方面把握

③ 内容方面要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并且注意知识的渐进性 ④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1)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2)是独特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3)性格与人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性格具有社会意义,被视为人格的核心。

2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

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 外倾型 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 顺从型

4按两维分类(英国、艾森克):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3性格差异的签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①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③艾森克的个性调查量表(EPQ)等

2、投射测验 :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 ①罗夏墨迹测验 ②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 :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

4、自我概念测验:①形容词列表法: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② Q分类法: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 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 1~9个等级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机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

1、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通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2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 个性教育)

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70的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

①学习困难:指那些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旧式,子啊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 缺陷性 集中性 排除性)

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 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 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

4、社交和行为问题

①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

②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与社交障碍。

5、生理和感觉障碍: ①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 ②视觉损伤儿童 ③听力丧失儿童 ④多种严重残疾

3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的种类:①普通班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④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 ⑤特殊班 ⑥特殊学校

第四章 学习和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习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3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是冯忠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5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

① 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② 学习材料意义是自己发现还是他人告知: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消退、惩罚

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要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核心是反馈——矫正性系统,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2、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② 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③ 重视学习过程

④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⑤ 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

② 先行组织者: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给学生提供有意准备好的、略微概括的抽象内容

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

加工过程:加工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动机系统)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激进构建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个基本原则:

1、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

2、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

2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

3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向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 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 5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2世界是否可知的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6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7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意义:(1)教学设计上:

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

4学习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上: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四个步骤:示范; 指导; 消退; 练习

3随机进入教学:

1、呈现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

3、思维发散训练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1、进入情境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3、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3)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上作重大的改变

五、人本主意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甚至有部分重叠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学习理论:学生本身就有学校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提供指导

康布斯学习理论: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新知识、该知识使个人产生新意义)(3)罗杰斯学习理论 1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

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

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6、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

8、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 往往受到抵制

9、强调要从做中学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践 1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性质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1知识: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个内部结构。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2广义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

2、程序性知识:根据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2)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1“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1、注意与预期

2、激活原有知识

3、选择性知觉

4、新知识进入原命题网络

5、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

6、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2“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

1、着眼于师生双向互动

2、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3、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程的结构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1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最小单位.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命题学习,陈述性知识在人脑中存储的基本形式是命题。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或多个命题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3图式:认知心理学区分两类图式(关于客体的图式;关于事件的图式),图式对于新信息的加工有重要意义。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奥苏伯尔的学习论区分言语材料的逻辑意义、潜在意义和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意义:

1、逻辑意义:人类知识

2、潜在意义:在个体具有适当原有知识条件下能被个体同化的人类知识

3、心理意义:个体所习得的知识 2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符号表征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命题学习)3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构成三种关系:)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把新的较低水平的概念纳入原有的较高水平的观念中。

2、上位学习(总括关系):在已经掌握的几个概念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

3、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与原有观念既不是从属关系,又不是总括关系 4同化论

1、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2、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3、强调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潜在有意义学习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3)促进(简单与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复述策略:(简单)重复念单词;(复杂)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划线圈出重点

2、精加工策略:(简单)记忆术;(复杂)释义,自问自答、记笔记和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精加工技术,维特罗克称之为生成技术)

3、组织策略:(简单)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复杂)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

三、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1、知识的概念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吻合

2、技能的概念与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吻合(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条件—活动规则(C—A)

2、产生式系统:完成一连窜活动需要的许多简单的产生式

(3)智慧技能的的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1促进辨别学习的教学方法:

1、刺激与反应接近:区别汉语拼音中的yin和ying

2、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肯定与否定

3、重复:吉布森认为即使没有外部反馈信息,单纯重复也能提高知觉辨别能力 2概念学习

1、具体概念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辨别能力

2、定义性概念学习:要求学生事先掌握定义的组成部分 3规则学习

1、从例子到规则(上位学习或发现学习)

2、从规则到例子(下位学习或接受学习)

四、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分类::

1、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适合特殊领域

2、一般领域认知策略:跨学科领域(2)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

1、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

2、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

3、反省认知阶段

(3)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方式(随意或有意的),而不是眨眼之类的不随意(无意)动作。2,动作技能分类

① 根据是否连贯,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

②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把动作技能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③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动作技能和闭锁性动作技能。

④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3,熟练操作的特征(熟练操作是技能获得的标志)第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第二,利用微弱的线索; 第三,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第四,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第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三种不同的观点: 1)习惯论

2)认知观:

①闭环理论:亚当斯,他认为人的动作技能学习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的过程

②开环理论:人的动作行为受头脑中的动作程序控制。施密特的图式理论,认为人的动作行为不是具体的动作程序控制的,而是一般的动作程序(即图式)控制的。3)生态观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3、动作 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呢?

一方面,动作技能的形成常常经过大量练习,经过大量的过度学习的人物不易遗忘。另一方面,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更有利于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指导与示范

1、指导与发现比较:戴维斯

2、指导内容影响:辛格

3、指导的方法:汤姆森

4、示范:专家榜样和学习榜样(学习成绩更好)(2)练习

1、练习时间分布:集中练习(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和分配练习(连贯的动作技能)

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①整体练习法: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或者学习者能力高

②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很难快速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 ③部分练习法:学习者能力低

3、心理练习:

有效性取决于:

①学习者要熟悉练习的任务 ②任务的性质

4、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①区组练习:适合动作技能的习得阶段

②随机练习:适合动作技能保持与迁移阶段(能产生更持久的影响)(3)反馈的含义与分类

1、按照信息的来源:内在反馈和外在反馈

2、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同时反馈与延缓反馈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1、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状态而非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具有一定内在结构

3、态度通过个体后天习得而非天生的

4、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结,二者联结紧密,态度易于提取甚至自动激活;二者联结松散,难以提取。(2)态度的结构

1态度三元论(态度ABC理论)认为态度包含: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

1、认知因素是态度的基础,但不决定态度的一切

2、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比认知因素更重要,更持久

3、行为倾向: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明显的行为准备或行为)2双态度模型理论

1、外显态度:是一种外显的、可控的、能被意识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易于报告的评价

2、内隐态度: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且是无意识的评价(3)态度的学习过程与理论

1961年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4)态度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2外部条件

1、强化

2、榜样人物的选择

(5)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1、条件反应法:是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具体运用

2、提供榜样法: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具有以下特征则有更大影响:

①榜样行为是符合要求并得到奖励的,其他人也会模仿他的行为 ②榜样有权利和能力奖励学习者 ③榜样与学习者有相同之处

3、说服性沟通法

进行说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②说服要晓以利害

③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④还应考虑学生原有态度(4)巩固态度的方法

1、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2、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的概述

1、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常见表现形式:兴趣、信念、理想

3、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4、价值观的特征: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5、价值观的结构类型:(奥尔波特和E·斯普兰格)① 理论价值型 ② 经济价值型 ③ 政治价值型 ④ 社会价值型 ⑤ 审美价值型 ⑥ 宗教价值型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① 家庭环境 ② 学校环境

③ 社会环境

④ 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

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 ① 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② 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三阶段七过程)

① 选择阶段:不自由选择(由于环境压力所做的选择无价值)、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进行选择(没有其他选择而不得不采取每一观念的也视为无价值)、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谨慎思考后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念)

② 赞赏阶段:个体喜欢并满意自己的选择、个体愿意承认并让别人知道子的选择

③ 行动阶段:个体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并接受其指导、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① 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斯滕伯格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

② 问题一般包含四种成分:一是目标,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是障碍,四是方式。③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操作性 3)情境性 4)经验性

④ 张大均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类:

1)依据问题的内容:具体问题、抽象问题

2)依据问题的界定情况:明确界定、未明确界定

3)依据问题的性质:归纳结构问题、转换结构问题、排列问题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 2)形成问题表征(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有: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 4)智力水平5)定势 6)功能固着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4,问题解决的策略

1、尝试策略

2、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 :将目标分为若干子目标 2)顺向推理 :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 3)反向推理 :从目标状态出发 4)爬山法(局部最优法):先设立一个目标 5,问题解决与创造

① 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② 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 ③ 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二者联系:1)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二者区别:1)定义不同。问题解决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而创造力是产生某种新的能力。2)特征不同。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的概述

学习迁移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种类:

1)依据迁移的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

2)依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依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依据迁移适用的范围: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① 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两种情境的刺激与反应相似。后来被伍德沃斯改为共同成分说

②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的共同原理、原则 ③ 概括化理论(贾德)个体的作用,即“顿悟” 3,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来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 ②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

③ 策略性知识的反省认知迁移理论:必须提高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水平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

第九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3)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2)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大小。3,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

1)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逐步地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2)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学习动机强调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有一个最佳水平。4,学习动机的分类

1)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2)奥苏伯尔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3)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马斯洛)

①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② 成长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3.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和先行因素影响

① 直接强化 ② 替代强化 ③ 自我强化

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① 力求成功意向 ② 避免失败意向

③ 如果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会选择成功率50%的人物 5.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影响个人成败的四个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2)归因三维模式:控制点、稳定性、控制性 3)按三维模式划分:

① 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② 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③ 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④ 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三)影响学习动机因素 1,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对社会影响给予更多的注意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到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志向紧密相连。5)学生的焦虑程度。

学生的焦虑通常是指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的感觉。2,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2)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5,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设置榜样。

使普通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①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② 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③ 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不同的学生归因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奖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十章 学习测评

(一)学习测评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和单位

2)测验:狭义的测验是指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量具,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广义的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从行为总体中抽取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

3)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促进教师的教学

① 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② 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③ 确保教学目标达到 ④ 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2)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 诊断学习的作用:诊断学生的学习;作为补救教学的依据;改进命题技巧

② 帮助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① 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资格评定;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评定;教师的管理水平评定;教师的个性评定

② 对管理工作的促进:导向功能;监督检查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测量与评价的时机所作的分类: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

3)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类: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

4)以测量与评价本身的功能分类:描述性测量与评价和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

5)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智力测量与评价、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量与评价(学科与综合)、人格测量与评价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1)效度:当测验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对于支持测验分数解释的那些事实和凭证的有效程度。

效度验证:为了评价一个测验分数解释是否有效,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证据的过程。

效度凭证的来源:

① 来自测验内容的证据:考察内容抽样的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方法,也有实证方法,如前后差异测试、克龙巴赫独立抽样相关法 ② 来自预测行为的证据:相关法、区分法、命中率(正、负)③ 来自内部结构的证据:结构方程建模法

2)信度: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一致。以下是三类主要信度系数: ① 重测信度 ② 复本信度

③ 内部一致性系数 3)辨别力

① 难度:整个测验的测题难度系数一般在0.3~0.7之间,整个测验的难度系数最好在0.5左右,使测验分数接近正态分布

② 区分度:0.4以上优良,0.3~0.0.39合格,0.2~0.0.29尚可,需修改,0.19以下应淘汰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1)制定测验编制计划,① 确定测验的目标: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 设计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位为纵轴,教材内容为横轴 ③ 选定测验的题型:定向反应型试题(客观题)、自由反应型试题(主观题)2)编拟试题的一般原则

3)试题与测验的审查,包括逻辑审查(一致性和适当性)和实证审查(难度、区分度和教学敏感度)

4)测验的编辑,包括测验长度、试题的排列、编制测验指导语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

① 1989年世卫组织对“健康”的新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② 心理健康: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是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3)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4、有助于提供工作效率

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身体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2、职业因素

3、个人因素

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的自我调适

2、学校管理改革

3、社会协同支持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 牢记部分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注意:(1)每次观察不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

(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

(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

(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方式进行。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

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育心理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组实验形式。

三、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目前采用问卷法的较多,为了发挥它的优点,应用时可作如下改进:

(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

(2)问卷题目内容应该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必须简单;

(3)被试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的意图;

(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该加入一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

(5)问卷材料的选择必须严格和客观,应该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及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临床法也是一种个案研究的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的一种研究方法。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言论,就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试题第三部分

1.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心理评估B.心理诊断C.心理辅导D.心理测验

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B.合作的人际关系D.平等的人际关系

5.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B.教学测验C.教学评估D.教学检查

6.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10.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1.奥斯本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D.头脑风暴法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12.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第四篇: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二部分(定稿)

工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司全方位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工作守则。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二条 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章 行为守则

第三条 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通知、公告。

第四条 员工应遵守下例事项:

〈一〉 尽忠职守,不得有阳奉阴违或敷衍塞职的行为,培养良好积极心态。对公司合理安排不得推委、拒绝,否则依情节轻重给予批评、罚款。

〈二〉 严格遵守公司保密制度,不对外泄露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的信息(产品、价格、人员、方案等信息),未对公司造成损失的,警告一次并罚款20元,因泄露信息造成公司损失的立即开除并处罚200元。

〈三〉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美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四〉 上班时间必须佩戴工作牌,着指定工作服并穿戴整齐。仪容整洁得体,举止文明大方。

〈五〉 上班时间不得会私客,不准高声喧哗、嬉笑打闹、消极怠工、聚众聊天、搬弄是非和扰乱秩序;不许做与工作无关事情。

〈六〉 员工应团结合作,和睦相处,不准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挑拨是非,扰乱秩序。应通力合作,同舟共济。

〈七〉 员工不得在公司内外部传播不良情绪,造谣生事,损坏公司形象。一经发现给予批评和每次20元处罚,情节严重者予以辞退并罚款200元。

〈八〉 爱护公共财产及办公用品设备,不得任意损坏、浪费或挪为私用,否则照价赔偿。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损害和破坏及盗窃公司或他人私人物品,有违犯者,除罚款外视其情节送交司法机关处理。

〈九〉 认真、准确、如实填写各种报表。轮班工作者应按规定进行交接班,做到清楚、详细,若接班者届时未到,应报上级处理,不得私自离岗,否则按旷工论处。

〈十〉 员工应认真学习技能,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素质和工作能力。凡公司、部门召集的会议、学习、活动,都必须准时参加。

〈十一〉 树立以公司为家的思想,增强主人翁意思,维护公司利益。

第四章奖惩

第五条凡违反第三章第四条规定将视情况给予相关处罚,情节严重及态度恶劣者将给予辞退处理。

第六条 凡认真执行,达到公司要求标准,成绩优异者,由主管部门根据奖励制度报公司批准,将给予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七条本制度由综合部解释、补充,呈总经理批准后实施,修改亦同。

第五篇:心理学专业市场调研听课笔记第二部分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会计与财务学院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调研

姓名:刘静窗专业:会计学(ACCA方向)班级:08100401学号:0810010517成绩:

在2011学开展了创新实践项目,项目名称“黄金计划——经理梦工场”,六人小组,以团队形式参加,主要关于当前大学生创业话题进行展开。

“黄金计划——经理梦工场”创新实践项目主要的研究方式是通过调查、统计、竞赛、分析、比较、总结等方式,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及实践调研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实践项目展开研究。活动的主要程序:选择与确定创新实践项目课题——制订方案——项目的实施——分析总结。

具体方法的实施主要是在校举办模拟公司经营竞比赛活动,首先,通过比赛过程中各参赛小组与供应商的联系,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客户的互动,到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来观察并分析各小组的自主经营能力;其次,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各队员的角色分配及团队协作能力,来分析自主创业中内部环境的构建;最后,综合分析参赛大学生专业背景、学业成绩、参与度、性格、社会实践经验等各项因素与实际竞赛结果的关系,此外,通过比赛实践后访谈,在模拟实践是否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及社会实践能力,是否在不足之处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在调查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模式与可行度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及丰富实践经验。

项目实施方法:

(1)本项目举办活动简介。竞赛规则:竞赛者以团队方式参赛,3-5人,由活动主办方(即本项目负责团队)发放活动启动资金,竞赛小组通过提交方案策划,团队执行角色安排,实践模拟公司经营活动,编制财务报表及经营活动总结,以3周为经营期进行自主创业。采取有奖竞赛形式,评比竞赛的内容与结果。

(2)本项目变量数据收集。竞赛报名期间,本项目成员对报名参赛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赛者的年龄、专业、学业成绩、性格、社会实践经验等本项目考察的变量因素。

(3)本项目主要考察对象。本项目小组成员与竞赛者保持密切交流并实地观察竞赛小组创业活动的开展(用DV记录经营活动过程),考察竞赛者的参与度、与供应商的联络、营销方案的策划及实施、与客户的互动、遇到经营急难问题的应变能力及解决方式、团队协作及交流能力等,来研究考察对象的情况。

(4)分析变量与考察对象的关系。在竞赛完成后,本项目小组根据竞赛者的经营成果、所提交的方案策划、实际活动过程(DV记录)各环节的实施情况、所提交的竞赛总结进行综合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可行性的因素、创业的热情,来

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困难及需求。

(5)本项目实施的效果。通过竞赛者提交的赛后总结,调查参赛者通过参赛后是否对创业有新的体悟及经验总结,是否对自己的创业能力有所助益,以及对团队交流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其中,项目考察对象纵向比较,主要环节有与供应商的联系,营销活动的开展,与客户的互动,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主要经营活动。与供应商的联系主要考察了竞赛者渠道及资源的获取能力、上游议价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营销方案及开展主要考察了竞赛者对自己产品的理解及定位,对客户群的定位及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掌握,营销的创意创新能力,切实实施的执行能力,多元化的营销方式能力。与客户的互动主要考察了竞赛者与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掌握消费者的心态及需求、沟通聆听技能等。售后服务主要考察了竞赛者对经营活动的维护成本及售后与客户的联系,如何建立客户的忠诚度,建立及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

项目考察对象横向比较,主要通过分析方案制定与经营成果的联系(从可操作性、计划的细节落实、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的考虑及应急措施的拟定来分析),以及创业团队内部环境建设与经营成果的联系(从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各队员的角色分配及团队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来分析)。

高校中虽然有人才实践培养体系,但是更为重视理论教学的长期传统观念,使得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没有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虽然会提供途径让学生去实践,诸如勤工俭学、学生会和课程实验等,这些方式远远不够,而且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系统化。学生经常会由个人爱好来参加实践活动,有一定地盲目性。也往往因为这样——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选择实践方式,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大学生可供选择的企业实习机会过少。

通过模拟经营使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这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亲历模拟场景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自主模拟创业的同时也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实际经营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创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是考验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民群众面前,大学生养成的“娇、骄”二气会得到克服;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自主创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逐渐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部分。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必须深化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生涯发展意识、生涯决策能力、自我价值认知、职业定位等却一无所知,导致了不少“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这就有必要让大学生实践到方方面面,周全考虑,推进大学生职业规划进程,以“规划”促“合格”。首先,通模拟经营实践,大学生个体可以逐步建立与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的生涯发展目标。至此,大学教育便成为实时调整以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一种“液态”教育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社会需求与高校在在教学理论、专业和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常与现实脱节的局面,促进高校办学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人生规划中的关键是合理职业定位。定位准确,才能使规划实用有效,否则,规划制订得再好也无法变成现实。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以活生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正确决策,科学规划人生;认知自身的能力、能力倾向、兴趣、兴趣、个性等,以及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利于未来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合理定位。

0810010517 刘静窗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