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合集)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24-958700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3 13:22: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

《红高粱》的叙事呈现非常自由的时空结构,并不按照一般小说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情节。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二、三节。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在公路边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日武装(国民党系统)的冷支队长一起喝掺有罗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活活剥皮杀害。

二、节选部分赏析

选文描写的是罗汉大爷,虽然不是作为主人公的“奶奶”“爷爷”,但是作者对罗汉大爷的刻画,仍然是一丝不苟,很下功夫的。作者开篇即说“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而且扯出一段与“奶奶”暧昧不清的风流韵事,看似有些“无聊”的“闲笔”,其实是有伏笔的。随后作者写到县志,写到“农民刘罗汉”的“英雄事迹”: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而在文本中,刘罗汉几乎没有反抗,被拉到工地干活;面对恶劣残酷的现实,他也忍气吞声;拉走黑骡,因为那是主人的财产(如果他真和女主人有染,足见他对女主人的感情)。由此可见,刘罗汉只是一般的饮食男女(和奶奶的一段韵事可佐证)。他铲黑骡的腿,也并不是“乘夜潜入”,有意抗敌,更没有“铲伤骡蹄马腿无数”(“无数”也有些夸张)。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也是作者虚构的),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书似的“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争”“英雄”本来的面目(当然这样的“面目”也是作者自己的判断)。

这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吧。

“思考”导引

一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二参见“节选部分赏析”部分。

三总结罗汉大爷的性格,要注意他的质朴的农民形象。不求统一答案。

“扩展”导引

本单元的“扩展”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在形式,而重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活动。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红高粱》的人物形象;

2.《红高粱》的叙事方法;

3.精心设计“扩展”活动,感受先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

建议用2课时。老师可灵活安排。

二、问题研究

阅读选文部分,建议研究下列问题:

1.结合“思考二”,研究作者对“战争”“英雄”的认识;

2.刘罗汉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灾难来临时的反映,表现了中国农民怎样的群体性格。

建议课外阅读《红高粱》全文,研究以下问题:

1.小说的叙事视角;

2.小说人物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生命意义;

3.小说对“革命战争”叙述的创新与突破;

4.体会小说的语言,重点研究小说对色彩感觉的表现。

扩展阅读

第二篇:学生版 做客 高妈 罗汉大爷 练习简单

1.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A.镢头(juã)笨拙(zhuó)杂烩(huì)瞥了一眼(piē)B.点缀(zhuì)弥漫(mǐ)火烧火燎(liǎo)耸动(sǒng)C.海蜇(zhã)昏厥(juã)慰藉(jiâ)嘹(liáo)亮 D.眩晕(xuàn)屙尿(ē)燎原(liǎo)鳜鱼(guì)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荒凉(人烟少,冷清)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B.惶恐(惊恐害怕)惊讶(害怕)转悠(在同一地方来回走)C.耿直(<性格>正直;直爽)尊贵(可尊敬,高贵)消磨(度过<时间,多指虚度>)D.心慌意乱(形容内心惊慌,思绪纷乱)窘迫(十分为难)揶揄(嘲笑,讥讽)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母亲________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

(2)凡事________,以至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敢说敢为的气质。(3)他似乎很满意我对机器操作的叙述,可是我却________,因为我自己对那机器的了解实在不多。A.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小心翼翼 B.小心翼翼 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C.小心翼翼 如履薄冰 谨小慎微 D.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小心翼翼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

华文化。

5.下面对小说结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做客》一文的结构安排是巧妙的。整篇文章以田润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孙少平到田润叶二爸家做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突出了主人公田润叶的美好形象。

B.开端:(开头——“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写孙少平的贫困状况和他受的邀请。

C.发展:(“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写孙少平的内心矛盾与逃避。

D.高潮:(“他一路相跟着”——“来到通往中学的石坡路上”)写少平做客经过。

结局:(“走了一段路以后”——结尾),写润叶姐的嘱托。6.下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遥,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曾任陕西作协主席。B.路遥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其中《人生》获茅盾文学奖。

C.《平凡的世界》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黄土高原乡村和城镇发生的故事。通过孙、田、金三个家庭的命运遭际,矛盾纷争,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和历史命运。D.《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它所包蕴的社会历史主题与人生命运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并且相得益彰地构成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深度。

10.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镇上工作的润叶时刻关心着少平。他应邀到她二爸家做客,遇上了开朗的田晓霞,润叶让少平捎信请他哥少安到镇上来。B.《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巨大历史性变迁的长篇小说,犹如一幅史诗般壮阔的历史长卷,堪称新时期小说的一座丰碑,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C.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的背景上,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等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D.路遥用浪漫主义的写实手法,娓娓动听地描绘了当代农村社会的美丑对立、善恶冲突,展示了人与环境不同方式的搏战,从而体察出人生艰难曲折的历程,张扬了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美。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茔(yìng)葬 宽绰(kuān chuo)自缢(yì)B.放饷(xǐng)憨(hān)厚

差(chāi)事 C.合辙(zhã)咕咚(gūdōng)租赁(lìng)D.嘟(dū)囔

喋喋(diãdiã)不休

主角(juã)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鼓逗(捣鼓,反复调弄)

合了辙(又跟以前一样,恢复了正常)B.放了鹰(这里指放债收不回来)海里摸锅(指心里无底而乱放债)C.堵窝掏(乘负债人发薪之日上门要债)自拉自唱(自己拉二胡自己唱戏,形容自得其乐)D.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指当事双方两厢情愿)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专家指出,最近网上疯传的诸如“捡起4张500块钱,还给老大娘”之类的小学生“神作文”,原因是教育脱离生活、不接地气造成的。

B.经中央军委批准,我国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部队在渤海湾畔正式组建,这标志着航母部队战斗力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D.走节俭型政府之路就是要采取严厉措施,从政府入手,从公务消费入手,坚决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将省下的钱,用在为民谋利的“刀刃”上。

4.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眼发着亮光”,肖像描写,说明祥子又恢复了买车的希望。“不住地嘟嚷”“像有点心病似的”,表现出祥子买车的强烈愿望。B.“不敢”“很愿意听”“傻傻忽忽地一笑”等一系列动词、动词短语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祥子对高妈的敬佩。

C.“他们所看见的钱”是指高利贷,“有毒”指高额利息,“抽干他们的血”是指高利贷会把他们压垮。

D.高妈极具个性,闻其声如见其人。“瞧准了再放手钱,不能放秃尾巴鹰”,表明高妈干练、精明。“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说明高妈狠毒,她已经由一个被害者变成害人者。5.下面对课文段落层次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A.第一部分(开头至“真像有一本账似的”)写祥子盘算着省钱、买车的办法。B.第二部分(至“他不便全随着高妈”)介绍高妈的精明、干练,以及高妈劝说祥子放高利贷。

C.第三部分(至“他以为这是最老到的办法”)运用倒叙手法写方太太劝说祥子储蓄。

D.第四部分,写高妈劝说祥子起会,但没有成功。6.下面对有关作家作品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并在1950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B.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浓郁的“京味”,其作品中以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最有代表性。

C.《骆驼祥子》以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及其妻虎妞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现实,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盘剥和压榨。

D.《骆驼祥子》作为一部揭露旧中国城市底层劳动者悲剧命运的现实主义巨著,不仅代表着老舍创作水平的高峰,还代表着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水平与成就。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疮.(chuāng)

瓜窖.

(jiào)劫.(jiē)掠一空

相形见绌.(chù)B.魁.(kuí)首

愕.

(è)然 踉踉..(liàng liàng)跄跄

淅淅沥沥..(lì lì)C.痉挛.(lán)

嘶哑.(yǎ)流水潺.潺(chán chán)气噎.(yē)咽喉 D.漾.(yàng)溢

灼.(zhóu)热 树碑.(bēi)立传

烽.

(fēng)火岁月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竖碑立传 颠颠簸簸 鬼鬼祟祟 B.吃里趴外

小心翼翼

忘恩负义 C.无精打采

花容月貌

烧酒作坊 D.焦燥不安

狼吞虎咽

胆战心惊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B.倔强(性格坚强)踉踉跄跄(走路不稳)C.噩梦(可怕的梦)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D.痉挛(肌肉紧张,不自主地收缩)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不管你选用的电脑壁纸图片有多么精美,它都是静态的,呆板的,使用的时间长了,会让人产生千篇一律....的感觉。B.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少高校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大清查、大整顿活动,而武汉这所高校做得更绝,居然将收缴上来的电器统统销毁,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C.人们诚惶诚恐....地面对股市上的一片绿色,谁还会掏更多的钱购买绿色的环保产品?当你钱包瘪瘪时,多花一倍的钱购买环保产品,那也算得上是一种奢侈了吧!

D.电视剧《少林僧兵》今晚大结局,日本武士风语接到倭寇头领的命令刺杀戚继光,但是在最后关头幡然悔悟....,切腹自杀。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年,这是一项打破制度局限的创举,不仅打破了科研人员薪酬结构僵化及平均主义,更为国家吸引及稳住了人才。

B.《公孙子都》改编自传统剧目《伐子都》,表述了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子都因为跟颖考叔争夺帅印失和,在战场上暗施冷箭杀死颖考叔,却逃不过良心谴责的故事。

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月17日宣布,已分别与俄罗斯有关公司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协议和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运营、建设和设计协议。

D.三个月的旧文件阅读使我对工作了解得清清楚楚,直到现在忙得脱不开手时,我才体会到当初可以有那么长的时间来学习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6.下列对节选部分小说结构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端:介绍罗汉大爷。B.发展:罗汉大爷被抓。

C.高潮:罗汉大爷逃走后,返回救骡子。D.结局:罗汉大爷再次被抓。

7.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使本文好像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报告文学。

B.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伕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引用县志上的历史资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又使小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C.那个接骡的老头儿还未走,罗汉大爷对他说:“你珍贵着使唤,这两头骡子,是俺东家的。”——罗汉大爷十分痛惜东家的骡子,为下文写逃跑后救骡子作了铺垫。

D.“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

罗汉大爷怒骂着,对着黑骡长方形的板脸铲出一锹。——由爱骡子到铲骡子,表面上不合情理,这几句话道出了铲伤骡子的真正原因。骡子成了汉奸、走狗、监工的代名词。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彻底爆发出来。

8.课外阅读《红高粱》全书,结合全书内容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高粱》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赞歌。

B.借此表现了个体在战争环境中求生存、求自由的原始生命力,甚至透露出许多野蛮的欲望。

C.《红高粱》在描写战争时,以民间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作品重点描写的是生活在民间的普通大众,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着各自的生活,突然来了日本鬼子,于是不由自主地卷入抗战的洪流中,英勇着、战斗着、献身着,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悲壮和豪迈。

D.《红高粱》讲故事的手法巧妙、多样、引人入胜,它不是单一向的。“我”是故事的讲述人,但是主要的视角却是“我父亲”的,第一人称的讲述时时滑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中。视角与人称的变换,虽然有时空错乱,结构松散的缺点,但能使故事时近时远,摇曳多姿,在时间的跨越中,使小说的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篇:大爷

看完《命若琴弦》,我想起了我的大爷。我的大爷是半个瞎子。一只眼睛被人扎瞎了。据说是邻居一个妇女在纳鞋底时,不小心把针扎到我大爷的眼睛里去了。旧时代里的人命都贱,眼瞎了也没人给个说法。不像现在,受到伤害能得到一笔或大或小的补偿。

等到长大了,就变成了一只眼。或许是这个原因,大爷总被别人看不起。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别人看我大爷时那种异样的眼神。看出别人跟他说话时那种一样的笑容包含的内容。我不能体会,也不知道大爷是怎么度过那些岁月的。

我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总是对我说,要好好念书,将来去吃国家饭。到时候,人家不会对我直呼其名,会亲切的称呼我小郭。说这些话的时候,大爷那只健在的眼里闪着期待的目光。大爷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但是他特别热爱知识,说他小时候念书很好,只是家庭太穷,读不起。总希望家里能有人继承他的理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刚上小学,还在学拼音时他就迫不及待的教我识字,记得有人给我奶奶家送来了一张请柬,上面写了我大爷的名字后面跟了个先生的称呼,还不怎么识字的我,抢先给大家读了起来,结果错把某某先生读成了某某牺牲。后来读红楼梦,读到金钏说了句金簪掉到井里果然跳井而死,我忽然想起来,大爷的早逝会不会是跟我的误读有关。

大爷是56岁时离开这个世界的。那时我刚刚高中毕业,因为参加高考,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高考后的日子里我都在怀念奶奶,为奶奶的离世而伤心,为自己没能参加奶奶的葬礼而难过。我在池塘边洗衣服的时候,遇到了大爷,他还问我有没有梦到我奶奶,说他自己经常梦到她老人家。我还挺纳闷的。过了没多久,就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不久,一个雨后的中午,我和妈妈在家煎鲜食,我妈说怎么这鲜食总揭不下来。就在这时,我二大爷敲开了家门,说我大爷没了!是到人家串门,从人家的椅子上掉下来,就没了。我赶紧去找出去串门的父亲。村前村后他常去的人家都找遍了,也没找到。村里的广播也在吆喝父亲的名字,让他赶快地回家。

来到我大爷家,看到他躺在当面的床上,身上蒙着被子。我想大概是天太冷了,大爷盖上被子就暖和了。不知道为什么,妹妹在哭泣,我却没有眼泪。大爷疼我比疼妹妹多得多,可是我就是没有泪。

直到看到大爷穿上我母亲冒着绵绵秋雨买回来的寿衣,我才泪如雨下。因为大爷没有孩子,陪灵的只有我和妹妹,没有任何亲戚来吊唁。看到如此惨淡的葬礼,父亲心酸至极,伤心至极。是啊,人丁不够兴旺,虽说老哥仨,可是只有这两个丫头。让谁看了,都难免伤心。更为伤心的是下葬时,大爷都没能让进祖坟,同族的人说这样的人不能进祖坟,怕坏了祖坟的风水,只好把大爷葬在了自己家的地里。因为没钱,没用棺材,用红砖砌了一下,就入土了。头七给逝者包饺子,按年龄56岁,包了56对饺子。

大爷的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一辈子希望弄个小官当当。结果一辈子也没能如愿。

记得小时候,大爷很关注我的学习,我总是骄傲的对别人说我有两个大爷:一个关心我学习,另一个关心我生活。是的,我大爷特别关心我的学习。我还没到查字典的时候就给我买了新华字典,热心的教我如何查字典;还没开地理课就给我买了地图,让我从上边查找哪里齐齐哈尔,告诉我那里有他的两个舅舅。等到我上了中学,他还带着我到县城去买了件粉色衬衣,还有我向往已久的皮铅笔盒。

我上了中学后,回家次数少了,加上大爷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是让我和妹妹引以为自豪的事情。我大爷找了个外地的媳妇,虽说说不了话,但也很能干。听我母亲说,分家之后,家里钱够花,我那个大娘就到地里挖野菜,当做下饭菜。我们也有大娘了,不用别扭的说去我大爷家了!只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个不会说话的大娘失踪了。听我父亲说是我二大爷总跟人家吵架,甚至是动手打人家,把人家打跑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平日里我们说啥是啥的二大爷会对一个哑巴动粗。

我大爷除了很疼我之外,也有自己的特长。特别会相看牲口。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奶奶家曾经买过一头黑驴,高高的个子,乌黑的眼睛,忍别人怎么拉扯都不会伤人,即使小孩子用力拉它的尾巴,也绝不会撂跤子踢人。干起活来也特别省心,只要套上套就能顺着田垄往前走。我大爷不仅会想看牲口,还特别会使唤牲口。我奶奶家曾经喂过一头大犍牛,买的时候,只是一头小牛犊,我大爷给他套上牛套先让它拉车,然后再训练它犁地。等到训练出来之后,我们村子很多人都愿意使唤它。因为这头牛不仅有力气,还很听话,用起来顺手顺心,干活不捣蛋。

我大爷还很会做吃的。有一年,村子里闹鸡瘟,好多鸡早上还在打鸣,中午就死了。我家和我奶奶家的鸡死的来不及吃。我大爷就把这些鸡糊上泥巴,放到被人点着的麦秸垛里,到晚上拿出来,又香又烂,都不用使劲,轻轻一抖,鸡肉和骨头就分开了。放在嘴里不用牙齿嚼,只用舌头一模啦,就可以咽下去了。在那个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能把肉做的如此美味,在我看来简直是天才。

虽然大爷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我还能经常梦见他。虽然彼此不说一句话,但在我看来,这已经足够了。

第四篇:用大爷怎么造句

大爷拼音

【注音】: da ye

大爷解释

【意思】:2<轻><口>(1)伯父。(2)尊称年长的男子。

大爷造句:

1、谁是你大爷?

2、你同学是你大爷?

3、听说张大爷心脏病犯了,唐大夫心急如火立即赶去抢救。

4、我和李大爷及家人,一块度过了13个圣诞节。

5、现在,据我所知,医学界的大爷们已经颁布了法令,婴儿降生的第一声啼哭应当响彻在混合着麻醉剂的医院空气里,最好是一家时髦的医院。

6、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表寄给乔大爷。

7、那些有钱的大爷们葬在上头,路两旁有槐树,路面是铺了石块的。

8、过去我常常认为比尔是我的大爷,事实上他是个好小伙!

9、万大爷痛苦地意识到一家人的看法有分歧。

10、王大爷握住我的手,设法安慰我。

11、大家还可以继续往这个列表里添东西。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个表寄给乔大爷。

12、本大爷我呢,怀里抱着个大西瓜。

13、这一怪现象使他的酒店生意兴隆,为他引来不少年轻主顾,他们常说:“还是去听于什鲁大爷发牢骚吧。”

14、安大爷和安大娘是白山市江源区砟子镇竖井街的普通居民,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属于计划生育家庭。

15、但是这位大爷的新研究方向让我们想起法国科学史上最名声狼藉,臭名昭著的“记忆水”事件。这是由免疫学家JacquesBenveniste做得一个工作。

16、最终,连媒体也失去了信心,在一片下课声中,施大爷只好收山了。

17、刘大爷说,虽然找他理发的顾客很多,但毕竟远不如发廊的生意好。

18、杜大爷说:“不仅仅是丝瓜,很多蔬菜都涨价了,价格贵的离谱。所以我也不怪他们,反而觉得这是在助人为乐。”

19、果然,在晚上9时,李大爷如约而至,这次怀中抱着孩子,那是刚出生的孙子,我们互相拥抱着,就这样,老人每年的圣诞节前夕都来探望,并成了惯例。

20、我不喜欢你大爷。

21、天坛公园,伴着大爷大妈的歌声,宽阔的场地,郁郁葱葱的古树和草坪,悠然就是这么简单。

22、就算再想哭,也要微笑着说一句:你大爷的!

23、隔壁的王大爷居然无意中救了一只鹦鹉螺。

24、也许他们有什么有钱的叔叔大爷的还没有告诉他。

25、王大爷滔滔不绝地谈着,发表对这案件的看法。

26、哈哈,看见一只黑银尾,以为是母的,和一个黑公在一个笼子里,一问才知道两个都是大爷。

27、刘大爷从外地来此打工,学得一手理发技术的他发现,这一带低保户、贫困户较多。

28、这五个人中,只有大大爷有一个儿子,不幸早亡,我从来没有见过他。

第五篇:鲁大爷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罗汉大爷》教学设计(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