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动力作用分析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4-263908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1 08:36: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动力作用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动力作用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表现在引起需求变动、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分工的格局等方面。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创新 动力作用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或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来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后者主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是受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的影响的。而技术创新是在超越了生产领域各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工艺流程、操作技巧的提升,上升到管理技术等软科学层面的概念。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从技术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在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的基础上,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开辟新市场的企业系统性行为。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在本质上具有相关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巨大动力作用。

一、技术创新引导需求变动,而需求结构又促进产业结构趋向于合理化

某一产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该产业仍然代表一定需求。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直接的,需求分为四个层次:以生理性需求为主导的需求;追求便利和技能的需求;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生态需求。由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价值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重点不断发生转变。在当今社会,环境的恶化导致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渴望,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使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生产逐渐使非环境友好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而绿色食品更是以极高的附加值给生产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见,人们的需求结构因技术创新而发生改变,而产业结构因需求结构的变动而日趋合理化。

二、技术创新促进了资源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使各产业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从而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的趋势迈进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 经历了以土地和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形态, 以机器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形态和目前人类文明正在迈向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资源重组的过程。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在重组后创造出新的价值,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被发明,并得到利用,创造了新的生产活动的领域,拓宽了社会分工的范围,使新的可替代的资源科到了利用,节约了现有的生产资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使资源流向发生了改变;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部分劳动力会从技术创新的领域分离出来,向需求上升的产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产业间流动。这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创新不断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总趋势。

三、技术创新推动了劳动分工, 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动,这是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 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把大量的资本和大批的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着生产的社会分工,进而在社会生产中形成了现代工业, 并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转换流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四、技术创新可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种基于重要性的技术创新分类: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亦称技术革命,这种变更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有许多技术系统的变更。

在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所实现的根本性技术创新和技术系统的变革,往往标志着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轨道的出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必将打破技术体系中原有技术个体之间的有效的协同作用关系,打破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由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引擎效应”引起的。

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产业的面貌,进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技术创新在使新兴产业诞生的同时,也积极地改造着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使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转化

五、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新技术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调整

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技术进步的实质,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所在, 而技术的转移和扩散的过程也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而淘汰旧技术的一个替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技术进步了, 产业结构随之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人、设备和信息这三种要素形式的载体来达到技术的进步;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可以进行技术创新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 代表一定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和形成一定体系的有关技术的信息, 这些要素及其结合和转移使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对来讲比较重视人才, 通过人才引进, 来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并在经济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则是以信息要素为主进行技术转移而取得巨大成效的典范,其“联合引进,集中消化,成果共享”的引进战略使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有目共睹;前苏联和中国则以注重引进机器设备为主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相对人和信息这两种要素来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相对成本低的效果,但技术依赖性强,不易掌握到关键技术,在当今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只有加强我们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六、技术创新可改变国际分工格局,促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在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具有发展一切行业,满足全部国内需求的资源、技术、产品和劳务。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即使具备了发展某种生产行业的一定条件, 但是发展这种行业也不一定有利。“即使是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波音公司,其飞机零件也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可以说技术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必将对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变化, 使得产业结构的优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

第二篇:产业结构优化

报告解读:扩大消费需求 优化产业结构 http://.cn2012年03月05日 14:56北京晚报微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抓紧研究制定中长期城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发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镇。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到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51.27%,首次超过50%。

报告摘登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罗仲伟表示,“调结构”也不应该仅仅视为技术层面的调整,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新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有可能成为“调结构”的突破口:“在网络环境下,现在讲已经到了移动终端的时代。那么我们的企业经营模式也可以创新,如果在管理中加大效率,活用网络进行市场开拓,如果从这方面去转型升级,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三篇: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在全国靠后,这与浙江的产业结构问题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其特点,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探讨当前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

正文: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但近几年经济势头开始放缓,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在全国明显后移,增长速度也在全国靠后,这与浙江的产业结构问题有很大关系。然而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当前仍然是制约浙江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一、浙江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浙江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

改革开放前浙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在45%以上,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35%左右,产业结构呈“一、二、三”分布,从就业结构看,农业从业人员占85%以上。改革开放后,随着浙江农村工业化的勃兴,1977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提高到41.5%,超过了第一产业,1978年提高到43.3%,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农村劳力开始大量向第二产业转移,197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73%。到1987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到90年代中期,浙江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非农从业人员占5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5%左右,第二产业中技术和资本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兴起,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到30%以上,标志着浙江由初步实现工业化向初步实现现代化迈进。与此同时,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得到强化,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2000年,浙江城市化率为48.7%,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36.3%.(二)浙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

浙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绩效的持续下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持续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支撑浙江经济增长的一些要素和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土地,能源,环境等要素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可以预见,浙江经济增长的势头还会继续下滑.中国“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关键词之一是自主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浙江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通过需求结构的引导,企业的市场化自主选择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推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轻、小、集、加”到重化工业,到服务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浙江产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虽然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三次产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悬殊。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仍然是构成浙江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第三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第二产业以内涵增长为主。

二、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

(一)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

结构调整一定要从浙江实际和产业特色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结构效益。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需要对产业省情有正确的把握。浙江工业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特征。初级阶段极其复杂的收

入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需求极其复杂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浙江工业正是按照自身的资源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和市场条件,积极适应初级阶段的消费需求结构,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唯高(高级化)是从,只能唯市(市场导向)而从,这是浙江工业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从浙江产业特色出发调整结构,需要贯彻产业发展不平衡战略,重在发展优势产业。实行产业发展不平衡战略,就是要扬长避短,支持发展符合资源条件的优质产业,限制发展不符合资源条件 的劣势产业。要从效率和效益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完善工业体系出发,确定重点支持的优势产业。对优势产业的成长,在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产业政策实施上倾斜支持,使其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带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

(二)培育主导产业

工业发展需要带头产业的牵动和支撑。80年代,浙江纺织业和家电业迅速崛起,在工业增长中发挥了主导作用。90年代开始,非工业的建筑业成为拉动整个经济高涨的主导产业。随着纺织业比重大幅下降和家电业增速减缓,目前浙江工业缺乏起主导作用的带头产业,呈现非主导性的轻型化产业结构特征。浙江已确定把机械、电子、化工和医药作为工业主导产业来培育。

要培育主导产业时,首先按照需求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和关联效应基准,并且遵循产业更替规律,安排好主导行业和主导产品的发展序列,逐波推进。其次以产业技术进步作为培育基础。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加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加快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以主导行业、主导产品为重点,推动产业主体技术大规模更新改造。再者冲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的区域经济窠臼。培育主导产业从区位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重大项目的安排一定要慎重,看准了的要下决心实施。最后要把握好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关系。由于浙江工业总量已经达到较大的数量级,任何产业要成为主导产业,必须发展到相当的规模,非此不可能对整体工业产生足够的带动力。目前确定的主导产业总体上属重化工业,客观上是对浙江80年代初“轻纺工业优先”的产业发展战略的再调整。这对轻型产业结构将带来一定影响,需妥善处理好轻重工业发展的关系。

(三)、传统产业调整改造

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目前浙江的主体产业,在实现工业起飞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传统产业在市场容量和要素成本的双重约束下,发展困难较大。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传统产业对浙江工业增长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产业升级:第一,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第二,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广泛运用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加工工业水平。

2.产品结构调整: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主导产业的培育,都要把着力点放在产品结构调整和优

化上。浙江拥有绍兴黄酒、娃哈哈饮料、杉杉西服、金轮帘子布等一大批专类产品的巨人,还有一大批小而精、小而专的特定产品的小型巨人,这是浙江产品的优势。务必保持和发扬这一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低耗、高效、少污染的产品发展放在突出地位。要逐步调下高能耗的重加工产品。

3.把传统产业调整与工业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工业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出发,合理引导产业空间分布,争取区位比较效益。一是以纺织业为重点,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外开发区转移,三是积极向内地拓展产业。从产业空间拓展和产品市场开发战略出发,引导企业采取资本经营、品牌经营、实行销地产以及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向广阔的内地进军,四是重视抓好煤炭、冶金等基础工业的布局调整和产业调整。

4.调整要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浙江传统产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市场相当部分已延伸到国外。另一方

面,加大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实现浙江机电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四)、产业结构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型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向现代化转型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产业比较优势得到条件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通过内外贸易实现专业化分工,在分工中取得产业发展契机和比较效益。

发挥,比较优势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趋势十分明显,集中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的迅速提高,高新技术的广泛吸收应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从浙江的实践看,正是由于通过广泛吸收适用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高度化,使得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面对现代化的结构转型,培厚产业技术基础,优先发展产业比较优势,推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寻机突破。政府必须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加快培育统一市场的步伐,在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根据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改善企业的供给结构;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进一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2.4农村第三产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的传统产业,但对与之相近的部门或行业则注意不够;二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信息业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三是产业或行业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3.1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重视不够,加上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还处于手工劳动阶段,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体制下的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呈多样化趋势。农户生产者和纯粹消费者的双重特性决定了其生产目标是:一方面其产品要满足自己家庭消费需要,另一方面又通过剩余产品的销售,获取尽可能多货币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发育滞缓的情况下,农户在生产经营决策时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情况,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从实际出发,进行小而全的生产,很难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专业化经营格局。

3.2农产品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

首先,科技含量低,难以打开市场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13 %,而欧盟为41.4%,美国为61.9%,说明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其素质可想而知。由于经济拮据,农技教育没有普及到村、屯等原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往往以劳动力投入来代替资金投入,凭经验、靠传统技术,进行粗放型经营,使得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最终导致农产品质量低劣,精品、名品不多,市场竞争力弱。其次,农户的农产品结构单一,造成农产品过剩。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受过份偏好产品生产影响,加上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健全,致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只能根据上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来确定即期生产的产品。由于农户经营决策行为具有趋同性, 即他们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往往会作出相同的反应,一哄而上生产价格高的产品,如果造成该种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剧增,价格下铁,卖难问题严重,于是又相继纷纷下马。相反,出现产品短缺,抢购抬价,在暂时较高价格的误导下,农户又会掀起新一轮的一哄而上。

3.3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产业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3.4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制度保障乏力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

力的提高;农业产业素质低下,我国农业产业素质低下,从业人员素质、农产品质量、加工技术、运输手段和营销策略以及农业经济组织等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从市场准入到真正打入国际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优化对策及建议

4.1 政府要在中央财政上对农业作出相应的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交通等);建立相应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将农户、市场、商户、技术产品服务部门有效地链接起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规避相应的风险;把大力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来抓;把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农业保险立法,规定相应的究责条款,让真正属于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在资金上,政府要扩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农村,放宽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部门尤其是对乡镇企业的贷款条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2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实行科教兴农

能否实现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首先,要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农业的生产经营,把先应用而后成熟的工业经验适当地应用于农业;引进新技术、新思想,用先进的物质装备来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统一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息对生产经营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尤其是要使广大农民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是顺利实现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给广大农民正确提供以价格信息为主的各类市场信息,是引导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等的重要信息,从根本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推广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它将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最后,要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在农村信息网络向县和乡镇延伸的同时,要重点抓好组织网络的延伸。第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推广站、农经站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积极鼓励信息员与农户结对子,开设农民科技培训班,形成“进村入户”的农村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第二要切实抓好从事信息服务人员及农村信息员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各省要建立农村信息员登记、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制度,并编写信息服务工作手册及培训教材。

4.3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针对市场需求,种植业应从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发展成为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的多元化种植结构。当前关键要改变地区间农产品结构“资源型、趋同型、低级化”的劣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加工,以满足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的需求。其次,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是适应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积极主动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及其他优势产品产业,调整食品加工结构,发展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以满足食品消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的领域,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次的系列加工和深加工。另外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凭借区域资源的优势,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品质优良、稳定,区域内特有的名、优、新产品,形成符合市场需求,有资源比较优势,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形成一定规模,产业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好且稳定的特色产业。我国辐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多样化,为发展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我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特优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远渡重洋,畅销日本就是佐证。

4.4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结构

1)优质农产品加工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业;磨刀不砍柴功,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鼓励和允许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基地,如南糖集团在各甘蔗主产区都设有加工厂,它们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加工优质白砂糖,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只有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很不完善,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并认真贯彻实施。

3)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储藏、保鲜、运销业,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而我国仅为0.51。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内在质量并不低,就是不在分级、包装、保鲜、储藏上下功夫,以致价值低,销售难。

4)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名牌产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你新我精,你精我特”,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积极培育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发展城乡集市贸易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区域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对农产品的集散功能,平衡供求,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问题。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市场网络,并逐步实行统一的农产品等级标准,形成计算机联网拍卖或拍卖与议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使之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成为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桥梁。结论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中国加入WTO后,经过几年的发展, 已深深地融入了全球化这一趋势之中,农业也不例外。为顺应这一趋势和潮流,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主动权,我国农业应形成以高科技化为主导,以信息化为关键,以市场化为手段,以服务化为保障的农业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何凤霞.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J].农村经济,2004,(10).[2] 唐萍, 刘健.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建议[J].农业经济, 2004,(03).[3] 李锦生.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J].现代经济探讨, 2004,(03).[4] 余鲁.21世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9).[5] 张建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问题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6] 郭琳,王华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产业组织理论课程论文

题目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班级买买提热夏提·肉孜

学号1039020302

产业经济学专业

2011年7月6日

第五篇:用友BQ商业分析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用友BQ商业分析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关键词:用友BQ、商业分析、企业驾驶舱、交通运输、信息化 摘 要:交通运输信息化一是要形成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平台;二是发展业务决策,优化产业结构。用友BQ商业分析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系统、运营系统、办公系统等多种内部信息打通,将其放到统一平台上,进行多维度提取、监控、分析。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汽车普及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正以每年15%的高速度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增长率仅为3%左右。交通网络越来越密,为我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堵塞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带来影响。另外,从交通运输行业来讲,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运营发展水平。利用信息化,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共享与合理分配,并建立前瞻性的运输体系方案,这已成为当前国家交通部门与各交通运输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信息化可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是现代交通物流产生最大效益的基础。“十二五”交通信息化规划中提到,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建设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预计到十二五末,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实现有效交换与共享,基本形成全行业统一开放的信息平台服务体系。另外,不断丰富公众信息服务内容和发布方式,形成交通公众信息发布体系,深度挖掘开发交通运行信息,为行业决策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持。

从以上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信息化一是要形成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平台;二是发展业务决策,优化产业结构。首先信息共享需要交通企业内部数据必须能够无缝连接,其次要使这些数据为企业领导带来有价值的决策依据。用友BQ商业分析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系统、运营系统、办公系统等多种内部信息打通,将其放到统一平台上,进行多维度提取、监控、分析。

交通运输集团通常涉及多项业务,如公路客运、出租车服务、旅游客运、货运配载等。在土地、空间资源的制约下,传统的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道路将越来越走不通,必须选择有效的交通组合模式,走需求引导和各种运输方式供给结构优化、网络层次提高以及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尽管交通运输的业务线繁多,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业务都有良好的运营水平。通过用友BQ商业分析,可以将不同业务的运营数据汇总,进行主营业务比率分析,通过各种数据和图表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个业务利润比例最高,哪个最低。这样可以合理调整业务结构,保证均衡发展。

即便同一业务中,不同的交通线路或运输方式,所带来的收益也会有所不同。用友BQ商业分析将运营系统的数据导入进来,通过分析以往从不同站点出发,走不同的路线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其他各项成本,从而找出最佳的运输路线,以及用何种运输方式搭配更为经济。通过这种方式交通运输公司可以将运输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提高运营水平。

人力是交通运输行业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这个不能间断的业务体系中,人员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用友BQ商业分析与HR系统完美对接,可以对人员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每个分公司每年增加的人数以及减少的人数,都可以通过曲线图、柱形图、扇形图等各种图形表现出来。并且离职人员的业务属性、离职原因等都有不同归类。从多维度交叉分析,可以推断出未来有可能离职的人员数目,以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对综合运输体系结构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勾画出未来的基本框架,这取决于决策部门能否做出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用友BQ近期发布的企业驾驶舱,除了像普通的BI产品一样可以对企业业务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之外,它具备全新的、现代化的展现方式,为企业决策层带来非一般的实景办公体验。它结合了语音即席分析、多屏触控、多场景应用等特点。将多种数据同时呈现,让管理者看到企业经营全貌,提升策略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的技术创新动力作用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