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我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历史,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这一变化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学堂乐歌的出现。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期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这里面为之做出了线性贡献的任务有很多,其中像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以美育带宗教”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了我过长期发展的知道思想,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以及通过萧友梅先生的努力,1927年成立了我过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像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就是在此学校学习钻研过。
学堂乐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曲填词,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复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主要选取欧美测流行歌曲、军校歌曲,其次是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小调,有少部分是当时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对民国的初期的社会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达标任务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此三人也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杰,就像很多英勇无畏的英烈的一样,他们三人虽然没有走上战场但是他们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救过那就是音乐教育,他们编写了大量的爱国歌曲为当时进步人们的思想宣扬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竹马》《体操-兵操》,创作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黄河》等,李叔同《送别》《祖国歌》等,其中《送别》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曲调选自美国音乐《旅愁》;他在日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立编印出版的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机体歌唱这一形式得到确立,为我国培养了很大一批音乐人才,并启蒙了我国的近代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第二篇: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
蒋婧
摘要:本文从教育的角度论述了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作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学堂乐歌、教育理念、教育作用、教育影响
音乐这门学科在沉寂了千年之后,由“学堂乐歌”这种形式使其复苏并被重新列入学校必修科的行列,学堂乐歌成了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因此,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学堂乐歌便不自觉的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探索的兴趣所在。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词曲来源、产生过程、及其 代表人物等诸多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但从教育的角度,对学堂 乐歌在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作用及对其后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这些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人们进一步对之进行分析研究的,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的认识学堂乐歌,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未来。现将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学堂乐歌在教育上的这些方面做简要论述,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添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原因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我国,并同我国封建顽固势力结成反动同盟,向我国人民进行种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这使我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同时,它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和封建反动统治的斗争意识,也唤醒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抵御外侮、进行变革、力图自强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普遍高涨,社会上也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
在文学界,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文豪“弃医从文”,他要从思想上拯救国人,唤醒全民族的斗争、反抗意识。但是,只有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分子才能细致透彻的理解鲁迅先生,从而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唤醒整个民族,使广大人民都能觉醒并真正爆发出反抗情绪,就要运用更能激励人心、鼓动人心的形式,一种人类直接宣泄表达自己内心情绪的方式——唱歌。以此种方式让民众把胸中的愤怒呐喊出来,从而达到觉醒的目的。这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即在推行某种思想方面,音乐比语言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当然,在激发民族斗志这方面也不例外。
然而,要想使广大民众产生相同的情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就得唱相同的歌曲,自然的学校音乐教育便应发挥它应有的效用了。“学堂乐歌”也就应运而生了。1907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目,初等小学设“唱歌”课,高等小学设“乐歌”课。“学堂乐歌”正是人们对这些新式学堂中所设音乐和唱歌课程的称呼。
二、学堂乐歌的教育理念及其表现 在“救亡图存”、需要唤醒国民的民族斗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学堂乐歌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开放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向西方学习的大胆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反对封建文化、封建意识,把学习西方音乐知识,要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己任。于是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有识之士开始大力宣传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这水深火热的形式下产生的学堂乐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它的教育理念。
1、向学生传播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猛醒,迫在眉睫的亡国之势使更多知识分子有了危机意识。经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之所以迅速增强,与政府开始重视教育,使学校课程变革有密切联系。正如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日本比我国先行一步采用西方学制并在实施中加以改造。他们聘请欧美音乐家在日本任教,编印的音乐教材也直接或效仿欧美歌曲作品,从而奠定了以西洋音乐为音乐教育内容的方针。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缺者。”还指出要想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就应该走出去向别国学习。学堂乐歌的发起人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都是从日本留学归国任教的,因此他们的乐歌创作甚至课程制度都是效仿日本,从而也向我国学生传播了西方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以达到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教育的目的,并且希望能产生日本明治维新的效果。
2、对学生进行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这一思想成为了当时乐歌创作的主流,成为当时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乐歌的题材。例如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黄公度作词的《军歌》、辛汉作词的《中国男儿》、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黄河》、沈心工作词的《体操—兵操》、等等。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指出:“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意识、民族团结,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尤其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音乐教育更是社会情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陈世谊写的《中国音乐改良说》中提到日本之所以能够强盛,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中的军乐课的普及。学校中的军乐被视为原动力。因此,作者呼吁应立即将音乐教育设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设立音乐学校,教授军乐课。“军歌”中的代表性作品有:黄公度作词的《军歌》又名《出军歌》《军歌九章》等,另外还有《出征》《从军歌》《行军》《学生军》等。
3、破除传统封建思想,宣传民主自由思想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统治下,“谨慎度日、规规矩矩”不敢有半点逾越“规矩”想法,可以说国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深受封建旧思想的残害。有识之士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于是在音乐大变革的时期,也用学堂乐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追求民主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传统思想。
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的一要件。”梁启超的音乐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当时人们急切盼望冲破封建束缚、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因此,呼吁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一系列乐歌便产生出来,如秋瑾作词的《勉女权》、沈心工作词的《女子体操》和《缠足苦》叶中冷的《妇人从军》等。这些乐歌的传唱收到了不可低估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试卷中提出:“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其理甚谬”。“三纲谬彰彰明矣”,公开向封建旧道德宣战。
4、培养一批音乐师资队伍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没有音乐教育课程,但在章程中提到,外国中小学堂皆有唱歌音乐一门功课,只是由于我国缺乏音乐师资,师范学堂的学生便无法接受音乐教育。这就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培养音乐师资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于是培养音乐师资也理所当然成了当时学堂乐歌的任务之一。
学堂乐歌的迅速风靡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它的学习当中,而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音乐教师的需求问题便凸显出来。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学堂乐歌急需教师的需求,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而当时主要的师资来源便是聘用从日本归来的留学生。当然他们主要向学生灌输的便是资产阶级思想,而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也置之不理,这样便不利于我国发展自身的音乐文化,于是我国自行培养音乐师资势在必行,同时也能解决音乐师资匮乏的状况。
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归国任教,他主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为当时音乐师资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师范学堂也开始设置相关专科,以培养专业的乐歌教员。
三、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爱国知识分子沈心工,李叔同为寻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研习音乐,并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经验带回国内,从而掀起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大变革,“学堂乐歌”这种新型音乐教育形式兴起。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其所产生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启了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1、从学堂乐歌开始改变了我国旧式私塾无乐无歌的教育形式,并且有了正规的音乐课课时安排。
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了《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中,音乐课列为正式课,每周1—2课时。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中学将乐歌列入正式科目每周授课1小时。由此可见,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雏形。将乐歌引入学堂,使得新一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并对以后如何开展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我国开始有了正规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并开始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在学堂乐歌初始阶段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正式的教材或歌集,再加上师资的匮乏,我国早期的乐歌教育只能依赖于日本的教学内容。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国,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龙门师范等校教授乐歌课,并开始自己编写歌集。同时他开办了“乐歌讲习会”、“美育音乐会”以培养专业音乐师资。
曾志忞、李叔同等许多音乐家、教育家也先后编辑出版了各种歌集和音乐教育理论书籍。据统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版了约四十多种音乐教科书,包括乐理、乐歌、琴法等,收录了约1300多首乐歌。
3、开始明确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民国时期,在进行学制系统改革的同时,也对各类学校的音乐课程作了明确要求,如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规定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普通乐理;使学生能唱单复音歌曲;涵养美的情感与融合乐群精神;引起欣赏文艺的兴趣。由此可见,正是学堂乐歌的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使近代学校音乐教育初具规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规范,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开始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实际是宫廷教育,民间传承教育,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真正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为起始点的。学堂乐歌是在本世纪初中国民众缺少美育,并呼唤美育的饥渴中诞生的。它使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培养了第一批现代音乐师资队伍。
四、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已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作为中国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开端,它对其之后的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笔者看来,学堂乐歌对其之后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影响了此后的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学校歌曲的发展。在学堂乐歌之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中“乐歌课”仍在延续,虽然此后学校中音乐教学内容逐渐多样化,但唱歌课还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堂乐歌初期的乐歌作品至今还被用于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沈心工的《赛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选曲填词为主的创作方法编创的各种乐歌集还在不断出版,如1936年出版的《简易学校及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音乐》、1935年出版的《中学新歌集》等。并且学校歌曲在形态上一直延续着学堂乐歌简洁通俗、明快积极的风格,与之一脉相承。
第二,影响了此后专业歌曲的创作。
学校音乐教育离不开歌曲创作,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方式方法都影响了之后专业歌曲的创作。学堂乐歌时期歌曲创作的一贯风格是:在西洋创作方法的运用上又带有中国特色,并保持通俗质朴的内容。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歌曲创作,延续了学堂乐歌通俗质朴的大众风格,而且多数象传入中国的西方歌曲那样具有明确的节奏和音高,易于为大众所学习和传唱;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如肖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的《卖布谣》、黎锦晖的《背书歌》等都是以符合中国人民听觉习惯的五声旋律为主,并适当运用西洋创作方法,从而达到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特点。
第三,对此后音乐类书籍、杂志编辑出版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也离不开音乐书籍、杂志的编辑出版。学堂乐歌时期,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音乐教育家们就已经积极编辑出版了各种音乐书籍、杂志。如:李叔同编辑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沈心工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6集)》、《民国唱歌集(1-4集)》、《心工唱歌集》等。从学堂乐歌专门性音乐教材的编写受到启发,进而在20世纪30年代间出版了大量专门的音乐教材,包括幼儿音乐教育12种,中小学音乐教育96种,师范高等音乐教育5种。
辛亥革命前70多年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的这段时期,随着“新学堂”的发展,一些学堂乐歌方面的歌集出版了约35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歌集有:沈心工《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李叔同《国学唱歌集》,辛汉《唱歌教科书》,叶中冷《小学唱歌集》、《女子新唱歌集》等。
学堂乐歌作为新式学堂音乐教育的开端,它的启蒙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当前我们在研究和解决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时,不如回到近代专业学校音乐教育的源头——“学堂乐歌”中去,从中发掘它对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启示,从中学习其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纪音乐发展的原因,从而为现代学校音乐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汪朴.清末民初乐歌课之兴起确立经过 [J].中国音乐学,1997.[5]严凤、翁晓宇.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人文视点
[6]陈燕婷.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J].音乐理论,2002.
第三篇: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教案 武进区鸣凰中学 邹海勤
课题: 《学堂乐歌》 课型: 音乐欣赏综合课 年级: 高一年级
教具: 钢琴、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等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3、让学生了解、体会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教材分析:
1、《体操—兵操》是沈心工留学日本时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曲调简洁、上口、易记。
2、《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3、《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教学重点、难点:
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由课前所听歌曲引入学堂乐歌。)
三、新课:
1、学堂乐歌的概念。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⑴《体操—兵操》
① 这首歌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我们来唱一唱歌曲。找一找旋律的特点?
③师小结。李叔同曾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可见此曲的深入人心。④再次演唱歌曲。⑵《黄河》
①欣赏并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② 学生学唱,体会情感的表达。
③ “一曲雄沉慷慨”黄自对此歌作了高度的评价。
3、弘一法师——李叔同。他曾以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曲调填写了一曲《祖国歌》,在当时颇有影响。
①欣赏:说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②欣赏另一版本的《祖国歌》
③讨论:为什么当时用民间音乐填词的歌曲很少呢? ④欣赏:《春游》
4、学堂乐歌其他的代表人物。
四、拓展:
“学堂乐歌”的典型创作手法:是以现成的曲调填写新的歌词构成新曲。(学生展示创作歌曲)
五、小结:
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的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的充满对传统势力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教学设计
广东珠海前山中学:彭桂蓉
一 关键词 学堂乐歌 校园歌曲 时代音调 二 难点 学生自己填词 三 过程 1 上课。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 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 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后来人们把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
6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请看到书本P176面,打幻灯片2,播音乐《体操-兵操》
7是不是挺象儿歌的?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8 打沈心工的幻灯片。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这个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我国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有企图将当时的外蒙纳入自己的版图,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些曲子就是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的。10 听音乐《黄河》 11 听《祖国歌》 12 李书同幻灯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时代音调。书176 时代音调解释。;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14 创作特点。
177面 多数为填词,少数自创。15 听填词优秀代表作《送别》。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从学堂乐歌开始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音乐。当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的音乐滚滚向前历经建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城乡的大街小巷忽然弥漫起这样的音调: 18 音乐 《外婆的 》 19 《。黄鹂鸟 20 童年 21 《哦,22 《一无所有 23 《同桌的你 24 ,睡在我上铺的 四 创作
当你们告别了这段青涩的时代后,你们能回忆起自己的校园歌曲吗。当流行娱乐音乐无孔不入的充斥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你们会不会留下某种遗憾呢。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我们来做一件小小的事情;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成为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校园歌曲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
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
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 《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
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 中国音乐简史
(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 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
4、参考书籍
(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武雍谊 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汪毓和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
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在欣赏作品《体操——兵操》时,可同时让学生欣赏几首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如艺术性较强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等,以便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以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启蒙时期“学堂乐歌”的局限性。
2、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提出的可行性、逻辑性和具有思考价值,要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促进作用,用问题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与问题的连接与联系,要注意首尾呼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赏析作品。
3、本课所呈现的歌曲都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当时的时代印记,突出了音乐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性。教学中可以注重以介绍当时的音乐史为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分析、了解、认识音乐作品所反应的时代思想,以及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下探究。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教材中一个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拓展与探究”栏目的安排,它的意图在教材中已明确呈现。教师在本节的教学中,应结合自身素质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涉及此专题的内容。
5、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作品时,尽可能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的资源,自弹自唱,给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引导,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6、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在提问中,鼓励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策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给每个学生都有被受到关注的感受。
7、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在现成的曲调上填上新词,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比较喜欢的曲调,且引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曲调特点、节奏特征还有汉字的韵律结合起来填上合适的词。(这项内容可以安排为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1、学会带有目的性的静心聆听。
2、有意识地提出自己独立的音乐感受与见解。3.师生共同研讨尝试着比较分析学堂乐歌与现在的校园歌曲在风格、特点与创作上的异同。
1927年出版的《歌曲集·中文名歌五十曲》,其中收录的主要是李叔同根据国外歌曲配词而作的学堂乐歌,封面设计为丰子恺。□本报驻京记者陈一鸣 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
———丰子恺
谈起学堂乐歌,91岁高龄的钱仁康教授目光蒙目龙,仿佛遥望着自己远去的童年。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钱仁康先生说,早在学龄前,自己就跟母亲学会这首名为《燕燕》的学堂乐歌,心中由此埋下了音乐的种子。闲来思旧,钱仁康先生还曾写过一首怀念《燕燕》的小诗:“杨柳依依三月天/随母洗衣到河边/殷殷教我歌一曲/燕燕别来又一年”。
因为对学堂乐歌的情感,钱仁康先生从1981年开始研究学堂乐歌,历经18年,到1999年写出《乐歌考源》100篇。又在2001年,87岁高龄时结集出版《学堂乐歌考源》一书,收录学堂乐歌392首。谈及工作的艰辛,钱仁康先生说:“最难的就是找出曲谱的出处。学堂乐歌的曲谱来源于欧美各国歌曲和器乐曲,然而当初并没有注明。追溯学堂乐歌词曲的来源,简直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男儿第一志气高
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清末民初的学校歌曲。其特点大致有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风格。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进一步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清末的乐歌歌词,题材广泛,或号召民族觉醒,或宣传妇女解放;或倡言破除迷信,或勉励敬业乐群,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明显的正面作用。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传统伦理和道德的内容,如《尊孔》、《演孔歌》、《忠君》、《五伦》等。有些学堂乐歌中也不乏大汉族主义思想,华夷之辨甚是鲜明。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我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始作于1902年的《男儿第一志气高》,这首歌也是“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留学东京时的处女作。相对于古文,《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的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1904年,沈心工把此歌收入自己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出版后,此歌不胫而走,家喻户晓。1906年,李叔同在《昨非小录》一文中描摹了《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流行盛况:“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即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有观点认为,1912年,“学堂”已更名为“学校”;1922年,“乐歌”又改称“音乐”,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学堂乐歌应该截止于20年代甚至更早。而钱仁康先生认为,尽可不必拘泥于“学堂”和“乐歌”二词,不妨将其时限扩大到30年代。
两只老虎除军阀
乐歌的诗歌语言,虽然文白兼有,但总的趋势是通俗直白。1906年,陈懋志在沈心工编写的《学校唱歌》的序言中说:“学校歌词不难于协雅,而难于谐俗”,并赞扬沈心工等人创作的歌词“质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钱仁康先生认为,追溯中国白话诗之起源,不能避开学堂乐歌。
而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堪称“拿来主义”的典型。早期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以选曲填词为主。也就是说,曲调是现成的,别人的;而歌词才是自己的。这点很与我国古代词人按固定曲牌反复填词颇为相似。
以沈心工为例,他在1904-1907年所做的学堂乐歌三集,绝大部分是日本歌调的填词歌曲。辛亥革命后,沈心工在《重编学校唱歌集》中说:“以日本曲之音节一推一板,虽然动听,终不脱小家气派,若西洋曲之音节,则浑融浏亮者多,甚或挺接硬转,别有一种高尚之风也。”这样,法、德、英、美的歌调开始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并被填上了中国的歌词。如沈心工的几首歌,《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
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等。
由于学堂乐歌深入人心,所以其曲调也常被革命力量使用,重新填词。欧洲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被填词为《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红军也曾利用一首早期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的曲调填词,创作了《工农兵联合起来》一歌,而考察《中国男儿》的曲调来源,则钱仁康先生会告诉你,该曲调来源于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
渐渐地,中华民族曲调也开始被学堂乐歌“拿来”。比如《茉莉花》,曾被填词为《飞艇》、《红梅》。沈心工还曾根据《茉莉花》作了一首有曲无词的进行曲,后来这首进行曲也被拿来填词,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
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影响远出学堂之外,被社会广泛接受,比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也都是同一曲调的填词歌曲。
此外,《采茶歌》、《算盘子》、《凤阳花鼓》等传统曲调也都进入了学堂乐歌的涉猎范围。江泽民同志曾演唱过的《夕会歌》,其曲调就取材于清乾隆年间成形的民间乐曲《老六板》(又名《老八板》)。
1932年,丰子恺先生在《儿童与音乐》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儿时学唱《勉学歌》时的情境:“„„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解说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他们倘不再努力用劲,不久中国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唱到‘亚东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真个要沉下去似的。所以我现在每逢唱到这歌,无论在何等逸乐,何等放荡,何等昏迷,何等冥顽的时候,也会警惕起来,振作起来,体验到儿时的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
长亭外,古道边
1992年11月16日,学堂乐歌《黄河》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此歌的歌词作者杨度留日出身,终生为救国亡命奔走,闲下来则喜欢模仿白衣卿相,经常吃花酒,逛窑子。他曾把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也曾力捧袁世凯称帝,获赠袁氏“旷代逸才”匾额一枚,后为杜月笙门下“清客”,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04年,杨度创作《黄河》歌词,署名杨皙之。第二年沈心工谱曲。我国1930年代重要作曲家、歌曲《九·一八》的作者黄自曾说:“我最爱《黄河》一首,这个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唱歌有此气魄,实不多见。”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据钱仁康先生考证,当时为《黄河》谱曲者不止沈心工一人。曾志?早在1904年4月,杨度的歌词问世不久,就在自己编著的《教育唱歌集》中刊出了自己作曲的《黄河》。然而其曲调平铺直叙,气势不足,很难与沈心工作曲的《黄河》相匹敌。
曾志?是沈心工之外,另一位对学堂乐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他于1901年赴日留学,起初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1903年,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他又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西洋音乐。沈心工在东京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曾志?也是最积极的参加者。他曾提出过学堂乐歌的创作原则:“以最浅之文学,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辞欲严而义欲正,气欲旺而神欲流,语欲短而心欲长,品欲高而行欲洁。”
比《黄河》更脍炙人口的,当属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的《送别》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截止到出家那年,李叔同共作学堂乐歌五十余首。吟唱《送别》,体味李叔同的命运,远去的学堂乐歌就再次鲜活起来。丰子恺70多年前文字中的愿望,如今也算是有了着落吧:“„„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多。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影踪也不会留存的。”
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四篇:学堂乐歌教案
《学堂乐歌》---包丽霞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2日 点击数: 187 次 字体:小 大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授课教师:包丽霞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入手,引出《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这三首学堂乐歌,通过欣赏、学唱,感受歌曲的情绪,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这三首歌从曲式结构、主题思想来看并不难,通过赏析让学生知道学堂乐歌主要是采用“拿来主义”创作而成。了解沈心工、李叔同为学堂乐歌作出的贡献。让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送别》,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做到听与唱的完美结合。
二、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拿来主义”为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尝试自己创作歌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大胆表现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教学准备:
内容、视频音乐搜集、图书、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说明同学们喜欢的校园歌曲
【设计思路:通过校园歌曲的摄入,引起学生对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兴趣,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校园歌曲的魅力所在 】
二、讲授新课
学堂乐歌:清末民初,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校称做“学堂”。在新学堂中开设“乐歌”课,这些音乐大多采用欧美及日本的曲调填词而成,编成新的歌曲,他们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一时成为社会新风尚。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设计思路:让学生知道中国在什么时期、什么状况下,产生了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由来。】
(一)、赏析歌曲《体操—兵操》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几段体?(号召儿童来做兵队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一段体。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诞生于1903年的上海。)
2、试着学唱一下歌曲,关注旋律、节奏、歌词有什么特点? 旋律简单、节奏鲜明、歌词浅显易懂。
3、唱一下歌曲,请找出这首学堂乐歌的主题乐思。5 5 6 6 | 5 5 3 | 【设计思路: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通过歌曲的分析、学唱,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考察。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写乐歌。创编《心工唱歌集》。
代表作品:《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竹马》《铁匠》《雁字》《卖布》《赛船》等。
【设计思路:介绍人物及其作品,让学生知道沈心工就是学堂乐歌之父,为中国的近代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赏析歌曲《黄河》引导学生欣赏且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情感。
2、歌曲为几段体?
两段体
3、学唱歌曲、听下面两条旋律,判断《黄河》中运用哪一条旋律? 1 1 1 1│22 21 2 ─│55 56 5 33│34 3 ─│ 1 1 1 1│2.2 2.1 2 ─│5.5 56 5 3.3│3.4 3 ─│ 这首歌曲是第一首国人自己谱曲填词的学堂乐歌。
4、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旋律?
加重语气,突出歌曲情绪。
【设计思路:通过对比考查学生的听变能力、节奏感,知道音乐语言对歌曲的情绪起着关键的作用,让学生知道《黄河》是第一首国人自己谱曲填词的学堂乐歌。】
(三)、聆听《送别》这首曲子,该曲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而成。引出曲作者李叔同。
现代唐伯虎---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905年出版《国学唱歌集》。1906年出版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2年任浙江省立师范学校音乐、图画课教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代表作:《春游》、《祖国歌》《西湖》、《春景》、《送别》《忆儿时》、《早秋》等。
【设计思路:让学生知道大家熟悉的《送别》是采用“拿来主义”填词而成,近距离的认识李叔同。】
(四)、赏析歌曲《祖国歌》教师介绍学堂乐歌另外一种常见形式即“现曲填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结合谱例欣赏《老六板》和《祖国歌》,(展示课件谱例),对比这两首曲子记谱上有何不同?
一个2/4拍,一个4/4。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两者旋律相似。
2、学唱歌曲旋律、对比《老六板》与《祖国歌》有何异同点?歌曲表达了什么精神?
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
歌词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欢呼。
【设计思路:同样是“拿来主义”,但《祖国歌》是作者根据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民间曲掉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这一内容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三、拓展与研究
学生露一手:让学生根据杜牧的《旅宿》这一诗词,采用“拿来主义”或自己创作旋律。
老师露一手:用月亮之上的旋律填词而成。
【设计思路:让学生采用“拿来主义”即兴创作歌曲,既考验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团队合作精神,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校园歌曲为线索,引出学堂乐歌,通过《祖国歌》《体操兵操》《黄河》这三首歌曲的欣赏、学唱,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沈心工、李叔同两位作曲家为学堂乐歌作出的杰出贡献及带来的深远影响。学堂乐歌的特点“拿来主义”;更可喜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拿来主义”进行即兴创作。
第五篇:教学设计_高中音乐_学堂乐歌
湘教版·《音乐鉴赏》 第四单元 音乐与时代
第二节
蛰龙飞起舞东方
专题课
《学 堂 乐 歌》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学堂乐歌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音乐的概念、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2.通过其背景及意义熏陶,对中国新文化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 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与社会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本节课整体协调的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的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教学重点】
体会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这个特殊时期音乐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欣赏《童年》——罗大佑 【导入】
师:刚刚我们欣赏到的是由罗大佑演唱的《童年》,有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歌曲? 生:民谣、流行、通俗、校园……
师:同学们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么这首《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其实校园歌曲在百年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他就是我国近代传统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从学堂乐歌表达的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意义来学习第四单元“音乐与时代”第二节“蛰龙飞起舞东方”专题课:学堂乐歌。【新授】
1.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学堂乐歌。(播放《送别》)
师:这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他就是由美国作曲家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的《送别》,这首作品的旋律取自美国民歌《梦见家和母亲》。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音乐演唱这首《送别》。在演唱的时候请同学们考虑:这首歌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播放《送别》师生共同演唱。)
师:我们演唱完了,那么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送别》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这首歌词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的理解:
(ppt展示)作品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2.师:学堂乐歌在早期就是这种依照外国的曲子来填词,来进行教唱。那他是怎样产生的呢?(ppt展示学堂乐歌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在鸦片战争后,出现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并设立了音乐课。学堂乐歌由此孕育而出。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在学堂里教唱的歌曲,多为依曲填词。内容有富国强兵、抵御列强、破除迷信、妇女解放、科学文化知识等,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
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
师:下面老师将邀请同学来带领大家一齐了解李叔同和沈心工。生1: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1901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1905至1910年间,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在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主要角色。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生2: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出版乐歌集《学校唱歌集》等;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堂乐歌的背景知道了描写的部分内容内容。那么我们接下来就通过欣、欣赏学堂乐歌,听一听反映这些内容的作品有哪些。3.通过欣赏作品,总结学堂乐歌的表达的内容。播放第一组作品:《黄河》、《中国男儿》 师:这一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生:富国强兵,热爱祖国……
播放第二组作品:《女子体操》、《勉女权》 师:这一组有时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呢? 生:妇女解放,男女平等……
播放第三组作品:《始业式》、《夕会歌》、《春游》、《勉学》 师;第三组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学习,上学……
播放第四组作品:《从军乐》
师:这一首短小的作品,从题目以及内容上就很直观的提示了我们,那它所表达的内容是? 生:变大了军队的生活,参军……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非常好,那么我们也了解了这些内容所对应的代表作品。我们再来欣赏两首作品,并结合我们所已经欣赏过的作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 欣赏《男儿第一志气高》、《共和国歌》。
师:我们欣赏了,也讨论了有哪位同学能够说说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
生:内容比较短,根据国外的曲子来填词。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内容……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
学堂乐歌的特点
一、选用欧美流行曲调填词(依曲填词)
二、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文白兼用。
三、内容朴实,作品篇幅短小,传唱度高。师:我们知道了学堂乐歌的特点了,也听了这么多的作品,对比一下我们现在所演唱的这些音乐。大家觉得学堂乐歌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生: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
2、集体歌唱深入人心
3、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人才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拓展】
* 欣赏电影《城南旧事》插曲《夕歌》并谈谈感受。
【知识梳理】
【情感寄语】
【下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