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复习(本站推荐)
第一单元
1.为下列加点词注音
百舸()峥嵘()挥斥方遒()荆棘()寥廓().......颓圮()忸怩()彷徨()默默彳亍()浪遏飞舟()........河畔()漫溯()青荇()星辉斑斓()笙萧()......火钵()飘泊()纤绳()惆怅()满载()......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悠长 風子 斐然成章 榆荫 另辟蹊径 B.浮藻 迷盲 焚膏继晷 编纂 拭目以待 C.有尝 徇私 自怨自艾 慰籍 矫枉过正 D.叱骂 刍议 天伦叙乐 砥砺 风雨如晦 2.B 解析:A项 “風”—“虱”,“荫”—“阴”;B项 “盲”—“茫”;C项 “尝”—“偿”,“籍”—“藉”;D项全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杏仁饼”走向市场之后,购买者一日比一日多,从海外回来探亲访友的华侨,临走了,也要千方百计多买几盒带到海外与亲友们分享,真是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B、实际上,除开图书成本,真正制约公众阅读兴趣的还有阅读的意义„„不能不指出的是,在读书总体形势式微的背后,近年来,灰色哲学书籍的销售却一直方兴未艾。....C、城市的道路,是smart的舞台;NBA的赛场,是科比的舞台。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自由穿梭,大快人心。....D、其实真的挺欣赏范冰冰的,事实证明,她不仅是外表美艳,而且有智慧,有心胸,有冲劲,够坚韧,够坦荡,在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的娱乐圈,....也算是难得了。
D(A 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B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这里与“一直”不搭配
C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
B.“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可以清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让人更加真切地观察到月球的形貌。
C.网络问政要贴近民生实际,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倾听网络民意、是否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作为考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准。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60多年来,吴良镛先生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着“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因为”应移动到“《星光大道》栏目”前面。C项照应不当,“是否”与“标准”是两面与一面的关系。D项成分残缺,应该是“践行着„„的人生理想”,故应在引号后加上“的理想”。
答案:B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因作《雨巷》一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B.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创造》,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C.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D.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著名的诗篇。这首诗以抒情主人公“我”与乳母大堰河及其一家的关系为主线,以大堰河一生的悲惨遭遇为副线,深刻地展示了旧中国农村凋敝衰败的景象和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凄苦人生,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 答案:B“《创造》”应改为《诗镌》
6、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4)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甘心做一条水草!(6)撑一只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二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注],臣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l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第二单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杞.子(qǐ)逢.孙(pánɡ)佚.之狐(yì)秦军氾.南(sì)B.刀俎.(zǔ)杯杓.(sháo)彘.肩(zhì)夜缒.而出(zhuī)C.樊於.期(wū)目眦.(zī)戮.力(lù)共.其乏困(ɡònɡ)D.厚遗.(wèi)偏袒.(tǎn)忤.视(wǔ)卒.起不意(cù)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人不敢.. 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使工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 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 D.吾其还也 8.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 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
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 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其它两部为《公羊传》《谷梁传》,所以又称为《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C.《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它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盐业总司发布消息称:经过媒体宣传,绝大部分消费者已回归理性;城市大中型超市货源充足,全国食盐市场已进一步稳定。B.今年春晚由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抒发了农民工的理想,这些农民工在陌生的城市里虽然劳累辛苦,但他们甘愿把汗水献给城市。
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的甚至唯一的坚持写实创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D.铁路民警要提醒广大旅客们,在旅客列车上强占座席或卖座位,不仅是一种违法行为,更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黄梅时节,忽阴忽晴,原野间绿荫沉沉,给摇曳的小草挡住,就生出几缕浪痕,与波纹相互交错着。① 萎黄的叶尖成行成列地散点在水面上
② 有的尚未插秧
③ 田里面积水盈盈 ④ 微风吹过,波纹如绉 ⑤ 看去白茫茫的一片,只偶然有几根草露出水面 ⑥ 有的刚刚插下了秧
A.④②⑤⑥①③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②①⑥⑤④ D.⑤②⑥①③④ 13.文学常识填空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是我国第一部。因为《左传》和、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汉代 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长于议论和叙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成《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 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12):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30):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70):叙述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10):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书(8):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热风》《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一说原名李芾甘。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随想录》等。1981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3分)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
(5)荆轲有所待,欲与俱。(2分)
2.C 解析:A.“知”通“智”;B.“说”通“悦”;D.“倍”通“背”。3.A 解析:A项与例句意文相同,译为:渡河;B、C中的“济”译为:救济;D项译为:(对事情)有益。4.B 解析:A.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外出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C.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长者,古义:敦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5.B 解析:“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6.A 解析:①③④“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②⑥“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⑤“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7.D 解析:D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三项中“其”为代词。8.C 解析:C项应译为: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9.B 解析: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0.C 解析:《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人收集的一部史料汇编,由西汉刘向重新整理;《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11.A(B病因:搭配不当。修改:把“理想”变成“情怀”。C病因:主语残缺。修改: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D.病因:成分赘余。修改:去掉“们”或“广大”。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是一种有悖于社会公德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12.B(注意与“原野间绿荫沉沉”的照应;注意与“有的刚刚插下了秧”、“有的尚未插秧”的逻辑关 系。)
第三单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桀骜(ào)喋血(dié)浸渍(zì)
殒身不恤(xié)....B.租赁(lìn)解剖(pōu)歉意(qiàn)拱手作揖(yī)....C.谦逊(xùn)秃头(tū)激亢(kàng)叱咤风云(chà)....D.麋皮(mí)拭泪(shì)惩创(chuàng)熙熙攘攘(rǎng)....解析 A项,恤xù;C项,咤zhà;D项,创chuāng。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逻缉 精于鉴赏 演绎 大汗淋漓 B.机缘 短小精捍 潇洒 步履稳健 C.篱笆 博闻强记 忏悔 屠戮妇婴 D.尸骸 暗然泣下 踌躇 和霭可亲
解析 A项,逻辑;B项,短小精悍;D项,黯然泣下、和蔼可亲。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________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
②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到________的结果。
③日本《朝日新闻》曾以“森喜朗改善日印关系旨在牵制中国”为题分析说,日本改善与印度的关系的背后蕴藏着日本政府和自民党________中国的意图。
A.真实
完备
遏制
C.如实
完备
牵制
B.真实
完善
遏制 D.如实
完善
牵制
解析 “如实”是“按照实际情况”的意思,而“真实”是“不虚假”之意;“完善”侧重于“结果好,令人满意”,“完备”是“应该有的全都有”之意;“牵制”强调的是战争中的辅助作用,而“遏制”是“制止、控制”的意思,是主导力量。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B(“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此成语用在B句中恰到好处。A项 “汗牛充栋”本义是形容书籍很多。而A句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很多,用“汗牛充栋”仅表示多是不恰当的。C项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过,也可以说革面洗心。刊物讲究创新,讲究版式的新颖,但用表“彻底悔过”的成语不当。D项中“左右逢源”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此成语重点侧重“做事”,而D项中则强调“说得头头是道”,这就无法落实“做事得心应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市今年将扩大新区的建设力度,把它建为一个集行政、办公、旅游、度假、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B.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火车票实名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票贩子,更能有利于维护公民乘坐火车的权利,改善当前火车票销售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D.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扩大”和“力度”不搭配,应把“扩大”改为“加大”。B项,句式杂糅,“原因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句式混合在一起。C项,不合逻辑,“一定程度上杜绝”自相矛盾。“改善”与“现象”不搭配。
答案 D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________,一是流言家________________,一是中国女性临难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怕碰了故乡那根琴弦
彭国梁
①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记忆的拉长,我是越来越不愿回归,回归到儿时的家乡。
②儿时的家乡,我那穿开裆裤的地方。那口井还在,那井中有我儿时的倒影;还有那一方小小的有一块青石伸到中央的池塘。
③儿时的家乡。那条伸向自留地的小路还在。自留地在对门的山脚下。那地里的茄子辣椒还经常在梦中生长。那又甜又脆的菜瓜,那长长的丝瓜„„那自留地的旁边,也有一口小小的池塘。有一次,我在去自留地的路上,狠狠地摔了一跤,一粒石子趁我不留神,就钻到我膝盖的肉里面去了。至今,疤痕还在。每年的某一个日子,便隐隐作痛。仿佛是在提醒我,提醒我别忘了,别忘了儿时的家乡。
④那怎么能忘得了呢?还是在那条小路上。有一次,我被蛇咬了。我大声地哭。父亲听见了,便发疯似地跑,跑到了我的身旁。他跪了下来,抱住我的脚,然后用嘴猛吸,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他要用口把我体内的蛇毒吸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有多么的危险。那危险是要命的。可以吸,但先要在口中噙满酒。父亲并非不知道,但他怕耽误了时间,儿子便是他的命啊!现在想起来,我都怕,怕父亲就那么一下,就倒在我的身旁。还有对面的那座山,我曾在山上打柴,不小心惹恼了一窝黄蜂。黄蜂很不客气地在我的头上狠狠地咬。我无法忍受,抱着头,痛得从山上滚了下来。什么叫捅了马蜂窝?那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⑤家乡那老房子,现在变成了一丘田。田里长年累月地长着草。可我只要一闭上眼睛,那老屋便在我的眼前出现。我家的门前有一大一小一方一长两个粪凼,两个粪凼的中间是一条填满了沙子的路。路是通向井和池塘的,也是通往上屋下屋和对门山上的。我家那房子,只有一间睡房是方正的。堂屋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邻居章家的。我和章家一个同龄的孩子经常为了堂屋的分界线而吵架。我们用石子或镰刀在堂屋的正中划来划去。厨房是一头宽一头窄的。有一个火塘,我们叫炉子,在墙边。父亲就是在那火炉的旁边,无数无数的夜晚,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说着三国、水浒和西游;说着薛刚反唐、罗通扫北;说着岳飞,说着瓦岗寨的程咬金;说着甘罗十二为丞相、杨六郎斩子„„我恨唐僧,因为他在孙悟空的头上戴了金箍。孙悟空是那么地可爱和义气,可唐僧还是那样不辨是非,滥用职权,直把孙悟空折磨得痛不欲生在地上打滚。我甚至因孙悟空而哭。每当这个时候,父亲便会放下烟袋,把我搂在怀里,安慰着我。母亲呢,母亲就在旁边笑,说我是宝崽。
⑥近乡情更怯。我是怕,怕碰了故乡那根美好的琴弦,我怕那琴弦会忽然地弹出我难以承受的乡愁。我还怕,怕不小心,又被什么撞了我的膝盖,因我的膝盖上还有着那一触便隐隐作痛的内伤。
⑦家乡,我那儿时的家乡。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经常地,经常偷偷地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篇散文所描写的人、事、情、景等,都发生或存在于年代较远的“儿时”,但并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仍能让不少读者感到鲜活和亲切。B、作者几次写到小时候留在“膝盖”的伤疤,不仅表明了难以消除的“隐隐作痛”之“内伤”,而更多则是表达对“儿时”幸福而美好的回忆。C、文章结尾以“我真的不敢轻易地回归”等情感抒发照应开篇,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内心纠结,坦率明了而不失委婉,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D、从全文看,作者叙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儿时的家乡”以及生活琐事等,文章的动人之处在于体现了一个几乎永恒而共通的主题——乡愁。E、文中作者写“门前”的“两个粪凼”以及详细回忆自己与章家孩子划分堂屋的情节,表明了当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反衬了家庭的温馨美好。
17、作者说自己“越来越不愿”“回归到儿时的家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
18、第②③两段都是回忆“儿时的家乡”,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6分)
19、第④⑤两段的划线句子分别是怎样描写和体现不一样的父爱的?(6分)
16、BE(B项理解错误,作者心中“隐隐作痛”的“内伤”,就是乡愁,对故乡的歉疚之情。E项“反衬”说法不当,作者对这样的居住环境没有“恶劣”的想法,这都是温馨的回忆。)
17、一是怕触碰难以承受的乡愁;二是怕勾起往事的回忆。
18、第②段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介绍)为主,第③段除了景物描写,更多的则是(故事)情节叙述、情感抒发等。
19、第④段主要是通过听到“我”的哭声“便发疯似地跑”、不顾生命危险用嘴“猛吸我那被蛇咬过的伤口”等动作来描写无私的父爱,第⑤段则是以坐在“火炉”边,“无数无数夜晚”“和我说着„„说着„„说着„„说着„„”等情节叙述来体现温馨的父爱。
第四单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褴褛()婆娑()作揖()水门汀().... 足趾()尸骸()撰()写 铁锭().... 酝酿()皮辊()横亘()... 繁衍()荤腥()怜悯()噩梦()
契约()拷绸()缜密()瞌睡()弄堂()
尘埃()骷髅()游说()婆娑()噩梦(è)
瞩目()易帜()载重()装载(zǎi)废墟()
雏菊()掩映()明媚()监督()2.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黯然 颤抖 坐想其成 迥然有异 B.沧桑 安谧 记忆忧心 轻手捏脚 C.循着 直言 老态龙钟 消极怠工 D.圣地 防范 仗义执言 防患未然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才能使中国工业长期稳步地发展,这是毋庸______的观点。
②小林爸妈都是美术协会会员,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______下,他也爱上了绘画。
③两会委员呼吁市政府建立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置疑 熏陶 应对 B.质疑 熏陶 应付 C.置疑 熏染 应对 D.质疑 熏染 应付 A,解析:①“置疑”指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指心有疑问,提出问题希望得到解决。根据语境应该选“置疑”。②“熏染”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熏陶”指由于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根据语境应该选“熏陶”。③应对:应答或对事采取措施。应付: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或敷衍了事。根据语境应该选“应对”。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这次“我们共同的地球”中学生书画比赛中,一幅名为《最后的呼吸》的作品以其独特而深入浅出的构思获得了特等奖。.... B.精明的商家早就意识到:中国加入WTO后,竞争必然加剧,一旦陷入被动后再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C.早在30年代,萧老就因小说《梦之谷》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D.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C(A“深入浅出”指内容,不能指形式。B“临渊羡鱼”比喻虽有欲望,却无实际行动,仍不能如愿以偿;此处使用不妥。D“相濡以沫” 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及时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B.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C.新闻结构主要是标题、电头、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D.学习新闻作品,要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C(新闻结构主要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构成)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化,但是这种神化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袭,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6.下列有关“记录的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7.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 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化”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化和丑化两个极端。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故事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6.A(“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7.D(原文是“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8.C(大多数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的,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并不了解。)
第二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考复习学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学考复习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1、给加点字注音: 分泌()沁园春()百舸()....坎坷()拜谒()遏制()竭力()....挥斥()干坼()遒劲()酋长()惆怅()稠密()绸缪()寥廓()........峥嵘()..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2、文学常识: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雨巷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寂寥()彷徨()彳亍()颓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
再别康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长篙()蒿里行()枯槁()....浮藻()缫丝()漫溯()晦朔()....斑斓()阑干()波澜()笙箫()....萧瑟()...
2、文学常识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一生留下了四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猛虎集》《志摩的诗》。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大堰河—我的保姆
1、字音 大堰河()荆棘()火钵().... 2 忸怩()冰屑()凌侮()叱骂().....团箕()给予()碾了三番()...
2、字形
大堰河/偃旗息鼓 凌侮/诲人不倦 叱骂/诧异 红漆/膝盖 豆浆/船桨 辗转/碾了三番
3、词语
童养媳:旧社会中领养人家的女孩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后结婚,叫童养。童养的儿媳妇叫童养媳。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火钵:用来盛火取暖的瓦盆。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小。团箕:一种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圆形器具,用来盛晒粮食等。典押:典和当。
忸怩不安: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天伦叙乐: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4、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3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学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史书。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合称“春秋三传”。
二、通假字
失其所与,不知。秦伯说,与郑人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无能为也已 何厌之有
三、古今异义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亦去之()
微夫人之力()
四、词类活用
夜缒而出()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共其乏困()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邻之厚,君之薄也(五、特殊句式
是寡人之过也()省略句
1、()辞曰:臣之壮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敢以()烦执事
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
六、重点字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微夫人之力不 及此 吾其还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夜缒而出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七、文言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 且贰于楚也 臣之壮也 无能为也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君知其难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君亦无所害 因人之力而敝之 吾其还也 5
《荆轲刺秦王》
一、文学常识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末年 编订的一部 史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二、默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三、词语
荆轲 拜谒 督亢 谬误 偏袒 扼腕 厄运 濡染 怯懦 淬火 猝然 ..........忤逆 铁杵 创伤 创办 目眩 .....箕踞: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戮没:杀戮和没收 .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切齿拊心:咬牙捶胸,形容极端痛恨的样子。又作切齿腐心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图穷匕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悲歌击筑: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常作悲壮之声。
四、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日以尽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请辞决矣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燕王拜送于庭
五、重点字词(含古今异义)今 行而无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闻购将军之首 持千金之资币物 6 比诸侯之列 至陛下
愿大王稍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拔剑,剑长,操其室 进兵北略地 仰天太息流涕
燕 国 见陵之耻除矣 使使以闻大王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六、多义词 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④犹厌言兵 引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 ⑥李凭箜篌引 辞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大行不顾细谨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七、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皆白衣冠以送之
2、形容词活用
太子迟之
八、虚词
今者出,未辞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秦兵旦暮渡易水 箕踞以骂曰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群臣怪之 6
以
①以刀试人 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以次进
九、归纳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鸿门宴 司马迁
一、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下迄()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三十(),()列传,()表,()书等,共()篇。鲁迅誉之为“ ”
二、词语
樊哙()目眦()卮酒()参乘()
啖肉()刀俎()彘肩()瞋目()
鲰生()飨士卒()劳苦功高:指勤劳辛苦,立下大功。
秋毫无犯:现多形容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三、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2、要项伯
3、不敢倍德
4、不可不蚤来
5、令将军与臣有郤
6、因击沛公于坐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
四、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
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所以遣将守关者 五、一词多义 使子婴为相 为击破沛公军 皆且为所虏
窃为大王不取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军中无以为乐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且为之奈何 何辞为
六、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吾得兄事之 头发上指
常以身翼蔽沛公 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中
(二)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素善留侯张良
秦地可尽王也
籍吏民,封府库
范增数目项王
道芷阳间行
刑人如恐不胜
(三)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 君安与项伯有故 此其志不在小
大行不顾细谨
(四)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拔剑撞而破之
七、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此天子气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被动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属今为之虏矣 客何为者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籍何以至此
(三)宾语前置句 客何为者 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籍何以至此
(四)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因击沛公于坐(五)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沛公居(于)山东时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若入前为(之)寿 10。
记念刘和珍君
一、字词: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辗转 黯然 绯红 不惮:不怕。诧异:觉得奇怪。踌躇:犹豫。菲薄:这里意为微薄。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的样子。寥落:稀少。浸渍:浸润,渗透。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
惩创:惩罚,惩治。
二、成语: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字词:
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机缘 弥漫 哀从中来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二、文学常识:
梁实秋,散文家、翻译家。
短新闻两篇
凝重 掩映 瞩目 婆娑 噩梦 颠倒 嬉笑 纳粹 凋谢 废墟 窒息
小狗包弟
一、字词
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 租赁 篱笆 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三、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11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包身工
一、课内字词
蠕动 汗臭 褴褛 游说 水门汀 执拗 吆喝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怜悯 蹒跚 瞌睡 殴打 谄媚 懒惰 譬如 贿赂 滋养 冤魂 骷髅 噩梦 焦灼 嚷骂 娼妓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
二、课内成语:
1、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2、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3、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1、夏衍 本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在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2、报告文学 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字词:
沉闷 梦幻 嫦娥 诞生 落伍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辉煌
二、成语:
1、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2、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3、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 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荷塘月色
一、词语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羞涩 渺茫 霎时 宛然 脉脉 酣眠 参差 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婀玲 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 棹 纤腰 敛裾 嬉游 消受 独处 琐屑 踱步
二、文学常识
12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故都的秋
一、词语
混沌 混水摸鱼 潭柘寺 皇城人海 一椽 驯鸽 落蕊 落寞 啼唱 嘶叫 歧韵 颓废 散文钞 廿四桥 普陀山 鲈鱼
二、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文学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囚绿记
一、词语
猗郁 蕈菌 葱茏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陆蠡
二、成语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急不暇择:因过于急切而来不及选择。
三、文学常识
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囚绿记》、《海星》、《竹刀》,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
《诗经》两首
一、词语
氓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尔卜尔筮 咎言 载笑载言 于嗟鸠兮 桑葚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罔极 靡有朝矣 咥笑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13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离骚
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2、词语读音
修姱 嫉妒 謇 忳郁悒 侘傺 溘死 鸷鸟 方圜 攘诟 谣诼 延伫 芰荷 偭 兰皋 椒丘 岌岌 杂糅 昭质 可惩
孔雀东南飞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 怀忿 槌床 哽咽 绣腰襦 葳蕤 卑鄙 蹑丝履 玳瑁 流纨 明月珰 磐石 拊掌 郡丞 思量 量体裁衣 否极泰来 白鹄 婀娜 踯躅 金镂鞍 赍钱 蟠龙 琉璃 晻晻 日暝 摧藏 蹑履 怅然 戊戌 戍守 彷徨
诗三首
1、字词
芙蓉 慷慨 青青子衿 嘉宾 阡陌 羁鸟 樊笼
2、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 14 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亦有 “隐逸诗人”之称。
兰亭集序
1、字词
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觞
激湍 彭殇 嗟悼 会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静躁 虚诞 世殊事异
2、成语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放浪形骸: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文学常识: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赤壁赋
1、词语:
窈窕:指女子步行缓慢的样子。少焉:不多一会儿。酾酒:斟酒。冯虚:冯,通“凭”,凌空之意。愀然:忧愁的样子。
舳舻 横槊 赋诗 麋鹿 扁舟 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属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与 枕藉 嫠妇
2、成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将断未断。形容音乐细微绵长或声音微弱或情况危急。15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拿不尽,用不完。形容极其丰富。
3、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是“唐宋八大家”成员(另外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词坛豪放派的代表(另有南宋辛弃疾)。是北宋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的主将。词作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有前后《赤壁赋》等。
游褒禅山记
1、词语:
庐冢 谬其传 窈然 瑰丽 褒禅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继倦怠 幽暗昏惑
2、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两次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砥砺(lì)]磨练。[裨(bì)]有益。[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指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视事]到职开始工作。[潜修]深入钻研。[商榷(què)]商讨。[店肆(sì)]店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开诚布公]指以诚待人,坦白无私。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
[规行矩步]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无苟且。也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我有一个梦想
1、字词
煎熬 束缚 歧视 压榨 兑现 缔造 履行 侈谈 磐石 飓风 蜕变 赎罪 真谛 匿迹 坎坷 祈祷 巍峨 蜿蜒
2、成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3、文学常识 16 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被人谋杀,年仅39岁。1986年,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词语:
悼(dào)词 肤(fū)浅 衷(zhōng)心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诅咒(zǔ zhîu)给(jǐ)予答复 诬(wū)蔑
2、成语
豁然开朗:明白,通达。
坚忍不拔:坚持而不动摇。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
繁芜丛杂:繁多杂乱。
不可估量:不可估计。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3、文学常识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一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
《荷 塘 月 色 》
【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本课安排在第一课,是传授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
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学目的的实施,重点、难点的完成,主要是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教法实现的。因此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指导思想,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等要求,采用诵读、鉴赏法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
【电教手段】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个问题: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2、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3、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小结: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4、今天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
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是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学生读一遍后,抽学生起来单独读。
先抽一位男生从第一段读起。希望能通过他的朗读,让同学们能看到他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教者示范)
边读边停下来讲解:“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像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应该读得缓慢些,读出一种向往的味道。又如,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多么静谧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读得低沉、缓慢,读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读出韵味。提醒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养成自己查字词典的习惯,千万不要依赖老师给你们列出生难字词。好,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难字。
5、同学们交流结束后,我开始进入对朱自清的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中国青年报》有条新闻说《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开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读了这则新闻,感到好笑,笑作者的无知。因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 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当然,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请同学们下一节语文课再听老师的答案。好,下课。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
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9、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10、总结: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
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练习3)
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 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3.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2.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 够、许可。)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②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左右既前:同上。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衣服,戴帽子)乃朝服(朝服:穿上朝服)③动词使动用法
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④形容词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迟。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二、文言虚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鸿门宴》——司马迁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内:同“纳”,纳入)(2)要项伯(要:同“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上)(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隙)(6)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进入)(8)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9)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这样)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指意外之事 今义:十分,很)(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 今义:详细叙说)(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4)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义:省名)(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 今义:省名)(6)持剑盾步走(走:古:跑 今:步行)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的原因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上的肉)(9)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一样用翅膀)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在当夜)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抄小路)(2)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籍吏民(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3)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4)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5)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6)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4.一词多义(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2)如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固不如也(比得上)万事如意(顺、随)(3)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5)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使君谢罗敷(告诉,致意)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 具告以事(2)介词,用: 请以剑舞
(3)介词,凭: 不然,籍何以至此(4)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动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使子婴为相(做)/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3)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4)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5)介词,对,对于: 为之奈何
(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2)连词,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代词。立而饮之(指代“酒”)(2)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介词,对: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介词,引出对象: 贪于财货(3)介词,比:长于臣
(4)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介词,同: 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连词,和: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动词,送与,给: 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2)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2)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连词,然而: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0.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呢,也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時間名詞之后表示停頓,助詞)亞父者,范增也(用在名词之后表示停顿,并起判断作用,助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人,代词)或异二者之为,何哉(用在数词后,有个或种的意思)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7)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5)则与(之)斗卮酒(6)竖子不足与(之)谋!(7)沛公军(于)霸上(8)卫士仆(于)地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5)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宾语前置)(6)贪于财货(于财货,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7)良曰:‘长于臣;(于臣,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8)具告以事(以事,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7
第五篇:2017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一
2017高考第一轮复习之高中语文必修一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诗两首》《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
2、默写篇目:《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荆轲刺秦王》。
3、作文专题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第一单元
第一:展示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识记 沁园春·长沙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分泌
沁园春
百舸
坎坷
拜谒
遏制
竭力
挥斥
干坼
遒劲
酋长
谩骂
散漫
花蔓
惆怅
稠密
绸缪
寥廓
峥嵘
二、成语积累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把……当作(看作)粪土
三、文学常识:
1、中国的诗歌可以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而古典诗歌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有以下一些形式:四言诗、楚辞体、乐府、新乐府、歌行体;而近体诗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分为四联八句,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偶句押韵。
2、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最初的词都是配合曲调来歌唱的,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根据长短来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词牌:古人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与作品内容无太大关系。同一词牌的词结构格式相同。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3、《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豪放词,在内容上属于现代诗,在形式上属于旧体诗。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全词上片(阙)写景,情景交融,下片(阙)议论抒情,抒写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战士以天下为己任、激流勇进的战斗风貌、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雨巷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按捺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静谧
猕猴
所向披靡
奢靡
矫揉造作
繁衍
挑衅
二、成语积累
悬崖勒马:比喻临到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三、文学常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因而作者被称为“雨巷诗人”。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她是美好的却又是迷蒙而不可及的,表现了诗人孤独、消沉的情绪。再别康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青荇
长篙
蒿里行
枯槁
浮藻
缫丝
漫溯
晦朔
斑斓
阑干
波澜
笙箫
二、文学常识
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新月派”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熟读并默写这首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大堰河
荆棘
火钵
忸怩
冰屑
凌侮
叱骂
团箕
给予
碾了三番
二、给下列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大堰河/()旗息鼓
凌侮/()人不倦
叱骂/()异
红漆/()盖 豆浆/船()()转/碾了三番
瓦菲()声中外
三、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归来的歌》等。自传性抒情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第二: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展示并引导学生识记基础知识 记念刘和珍君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洗涤
攒射
尸骸
杀戮
黯然
绯红
不惮
诧异
踌躇
喋血
寥落
浸渍
桀骜
惩创
二、词语
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等14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写照。
四、背诵
1、“真的猛士……”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就在沉默中灭亡”
3、“苟活者将在淡红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景仰
戊戌
显宦
叱咤风云
莅校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步履
潇洒
顾盼
谦逊
激亢
箜篌
弥漫 博闻强记
酣畅
屏息以待 涕泗交流 第二步:布置作业
背诵纪念刘和珍君重点语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第一步:归纳并识记基础知识 短新闻两篇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凝重
婆娑
噩梦
嬉笑
纳粹
凋谢
窒息
绿树成阴
二、识记新闻常识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简明扼要,(3)用事实说话(真实性)。新闻一般分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一篇新闻要包含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小狗包弟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作揖
狗吠
叱骂
煎熬
租赁
篱笆
揪回来
二、成语
绿草如茵:茵,草垫子。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
三、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世纪老人”,享年101岁。他被公认为20世纪不多的几位文学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与人文精神的颠峰。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包身工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蠕动
褴褛
游说
水门汀
执拗
籼米
莴苣
揩地板
怜悯
蹒跚
殴打
谄媚
譬如
贿赂
骷髅
噩梦
焦灼
胆怯
拎着
弄堂
搽粉
锭子
怔住
二、掌握成语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三、文学常识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准确识记下列字词:
诞生
翌年
酝酿
苛刻
横亘
二、掌握成语: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特别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不同凡响: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文学常识: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第二步:布置作业
1、识记基础知识
2、做一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下列文学知识(多媒体展示):
1、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汉字和隶书楷书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了解各类汉字的形体特点)。汉字的构成有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中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宋代丁度等编纂的《广韵》;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堪称当今汉语字典的“世界之最”。
2、对联又叫“楹联”、“楹帖”、“对子”,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又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没有定规,但是要求上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其中上下联是仄起平收。竖写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文中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病无能
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奉为“圣人”。他在教育方面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政治方面主张“仁”。
4、《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第二步:学生重点识记
第三步:布置作业学生做一张配套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内容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刘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郑国,郑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穆公,使秦军撤退,从而最终保全了郑国。
2.感悟主旨
本文记叙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经过,赞扬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师,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和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三)精彩语段赏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本段的重点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2.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清人朱彝尊评价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2.识记字词
(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
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ng。
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供给、供应。读gōng)③夫晋,何厌之有(厌,通 “餍”,满足。)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读yuè。)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zhì)(3)词类活用:
①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②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⑤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⑥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⑦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⑧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⑩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4)一词多义
封 ①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②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①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②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④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①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②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③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词)(5)古今异义
①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例如:“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③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例如:“共其乏困”今义:疲劳。
④夫人 古义:那人。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4.虚词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荆轲刺秦王》
(一)复习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反映了燕、秦两国的尖锐矛盾,也反映了燕国反抗暴秦侵略的激烈斗争,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反抗侵伐的精神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三)精彩语段赏析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体会文中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的作用。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分析: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于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
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于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分析: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五)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识记字词(1)字音
燕(yān)国 樊於(wū)期(jī)戮(lù)没 骨髓(suǐ)偏袒(tǎn)濡(rú)缕(lǚ)
瞋(chēn)目 夏无且(jū)拊(fǔ)心 忤(wǔ)视
(2)多音字辨析
冠:①(guān)冠冕堂皇 ②(guàn)冠军 兴:①(xīng)兴奋兴隆 ②(xìng)兴致 兴高采烈
创:①(chuāng)创伤 ②(chuàng)创造 盛:①(chéng)盛器 ②(chèng)盛世 提:①(dī)提防 提溜 ②(tí)提拔 耳提面命(3)形似字 A.淬(cuì):淬火。猝(cù):突然,如“仓促”。卒(zú):①兵,小卒;②完毕,如“卒业”。B.揕(zhèn):刺,如“揕杀” 堪(kān):能忍受,如“难堪”。勘(kān):①校订,核对,如“勘误”;②实地查看,“勘探”。斟(zhēn):往杯子或碗里倒(酒、茶),如“自斟自饮”。C.陵(líng):欺侮,侵犯,如“陵压”。凌(líng):侵犯,欺侮,如“欺凌”。(4)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5)词类活用
①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③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④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⑤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⑥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⑦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⑧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⑩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6)一词多义
请: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动词,请求 ②丹请先遣秦武阳 动词,请允许我、请让我
愿: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动词,愿意,情愿 ②愿足下更虑之!动词,希望 ③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名词,心愿,愿望
顾:①荆轲顾笑武阳 动词,回头看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但,只是,不过 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 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⑤(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问,拜访
为: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 ③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整理 ④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
⑤(轲)又前而为歌曰 动词,作 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⑦愿举国为内臣 动词,做
见:①秦王必说见臣 动词,召见,接见 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动词,看见,见到
③乃遂私见樊於期 动词,会见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表被动 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动词,接见
引: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动词,拉开弓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7)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④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⑤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2)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倒装句:①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4)省略句:①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②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六、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第七、八课时
教学要点:复习《鸿门宴》
一、复习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4.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培养多方位并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积累 1.作者、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2.识记字词(1)字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关羽 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⑤从(cóng)百余骑(jì)⑥数(shuò)目项王 ⑦且为(wéi)所虏 ⑧客何为(wéi)者
(2)通假字、①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②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要─邀:张良出,要项伯。④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⑥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坐─座:置之坐上。⑧不——否(3)古今异义
①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②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③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④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⑤寿 古:敬酒。今:长寿。
⑥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⑦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4)一词多义
①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②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④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⑤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⑥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⑦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⑧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⑨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⑩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5)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
②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③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之。项伯杀人,臣活(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之。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④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头发上(向上)指。道芷阳间行、间(抄小路)至军中。3.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②介词结构后置: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③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毋从(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⑤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4.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5.古代“座次”问题:
①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②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为: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做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