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
新教材识字教学的编排特点
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套实验教材在识字的编排方面都注意紧扣新课标,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识字效率。
1、人教版
人教版要求的识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识字,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识字;三是全套教材中的随课文识字。
在低年级归类识字部分,采用了多种形式,体现汉字规律,体现汉字表意的特点,体现儿童学习汉字的规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体现汉字造字规律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象形字《口耳目》,会意字《日月明》,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粗浅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
(2)韵语识字
第一册安排了意境优美的古诗《一去二三里》,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安排了《比一比》,通过比较事物的大小和多少,认识汉字。
(3)事物归类识字。
如第一册安排了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安排了反映家庭生活的《在家里》,反映学校生活的《操场上》,反映时代生活的《自选商场》,反映农村生活的《菜园里》。把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和学习汉字结合起来了。
要求认的字,与以前所理解的识字,任务有所不同,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增加汉字的量是为了扩大初入学儿童的认字量,提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在识字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些识字方法。如结合汉字的识字,学习一些最常用的偏旁。设计多种活动,如字词游戏,如阅读活动,如竞赛活动等,儿童通过与汉字反复见面,逐步从本课会认,过渡到在其他环境也能认识。
第一册要求写的字,在拼音部分没有安排。从识字
(一)开始,在归类识字和课文部分,每一课安排3-4字,全册共100个。本册中要求写的字,都是笔画最简单的字。每一课要求写的字,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如识字
(一)第一课,要求写的字是“一、二、三”,练习最基本的笔画横。识字
(一)第二课,要求写的字是“
十、木、禾”,练习基本笔画竖、撇、捺,三个字在字形上有相近之处,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巩固识字成果。课文第2课,写“
七、儿、九、无”,主要练写笔画竖弯钩和横折弯钩;课文第3课,写“口、日、中”三个字,主要练写笔画横折。这样按照汉字的字形规律编排写字教材,教师通过指导书写这些笔画最简单的字,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有利于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
从一年级起步阶段,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教师教学用书后面附有基本笔画表和常用偏旁表,供教师指导认字写字时使用。
2、北师大版
一是采用了以随文识字的方法为主,看图识字、拼音识字等方法为辅的思路进行编排。在少数的课后练习中,还渗透了汉字构字规律的教学。因而编者在选文时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空间,为学生创造了大语文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体会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拓宽识字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过去的教材只注重在课堂上由教师教识字,由学生拼音识字这两条渠道,脱离了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克服了这种弊端,不但重视了课堂上的学习,而且为学生开拓了课外学习的多种渠道。如第一册第4单元《家》的“金钥匙”提示:“我家有个好习惯:晚上,爸爸妈妈常为我念故事书。现在我认识一些字了,自己也跟着读。全家人一起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愉快。”这个提示,不只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爱读书习惯,也是为学生开通了一条家庭识字的渠道。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一起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自然就会向自己的父母请教,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读书习惯。又如第一册12单元《外面的世界》作了这样的启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我们走出校门,走出家门,到外面看看。留心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认识很多字。”这个启示,也是为学生开通一条社会识字的渠道——通过景物与文字的对应认字识字,而且也是为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的观察习惯。在这一单元的“金钥匙”处还启发学生:“我们可以从哪儿识字?在外面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这个提示,启迪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主动识字。通过这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的培养,使他们在大语文环境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从而热爱语文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又如第一册16单元的“金钥匙”这样提示学生摸索汉字构字规律,探求理解汉字意义的方法:“爸爸告诉我,‘宀’表示房子,‘灾’就表示房子着火了。‘灭’字上面的‘一’表示把火一盖,火就灭了。有意思!我觉得‘哭’、‘泪’、‘尖’、‘明’这些字都很有趣”。这样编排,不但有利于学生拓展识字途径,而且有利于催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智慧之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自然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受到语言文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
三是在识字教学中,改过去单调的机械的练习方式,在“语文天地”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些语文活动既注意了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落实,又重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既重视学生个人的生活体验,又吸纳了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概念;既重视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联系。此外,编者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喜爱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材的编排中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3、苏教版
苏教版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认一认”;第二种形式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集中安排的“识字”;第三种是随课文安排的识字、写字的内容。
“认—认”是这样编排的:
每一课中的每一个字分三部分展现:最上面是一幅这个字所指称的实物图,然后是标示该字读音韵音节,最后是与这幅图与音节相对应的汉字。这样的编排体例拥有三大优势:第一、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孩子们揭示了符号(即文字)与对应实物间的内在联系;第二、它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前期经验”,为学习较为抽象的文字符号铺平了道路。学生只要能将图画与文字挂起钩来,凭借日常生活对这些事物的先期认识,轻而易举地读出这个字的读音,把握它的意思;第三、将声音、图像、语义、符号巧妙地整合为一体。这种精心的策划与安排正与儿童大脑语言中枢在神经、生理、信息处理过程中那种整合功能和规律保持了高度的和谐与一致,所以不但能为学生们主动学习汉字,从而做到“无师自通”提供了可能,而且也为锻炼、发展学生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拓展了空间。
“集中识字”的编写特点:
第一,将原本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每一个字的意思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文字符号的“能指”意义与其在具体环境中“所指”意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地感悟。如“一去二三里”中的“一”、“二”、“三”,原本是指具体的数,但在这里,它们已经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接受民族文化的陶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第一册除“识字”外,其余5课,皆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以词串形式编制而成的。如《识字6》:
喷泉
雕塑
音乐厅 花坛
草坪
林阴道 大厦
电梯
停车场 轿车
地铁
立交桥
这组识字,其实就是一组以“现代化大城市”为中心的词语串,其每一横行又是以“文化设施”、“城市绿化”、“城市建筑”、“交通设施”为归类标准组合而成的“类”概念。这样一来,通篇就成了在“现代化大城市”这一大概念统辖下、由若干类概念整合而成的“模块”了。运用这种形式来识字,不但可以十分便捷地让学生掌握那些需要他们识记的汉字,而且能够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做好必要的储备。可以预期,当学生凭借着反复诵读将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体,并存贮于脑海时,他们便拥有了以下的可能:若再碰到“现代化大城市”这个概念时,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蓦然浮现诸如喷泉、雕塑、音乐厅、花坛、草坪、林阴道„„之类的实物图象;若需要描述一下“现代化大城市”时,他们也就会通过对以上具像的勾画去再现“城市”的风貌。“随课文识字”的编写:
面广量大的“随课文识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重头戏”。我们知道:一个字(词)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不将一个个字(词)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不可能使之成为用于书面交际的重要工具。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包括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认识了的汉字,以及通过文字与日常生活中存在于学生身边可以挂钩事物的已有认知,坚持“先学后教”,“专教那些学生不会的和相对薄弱的”原则,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2)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也就是说,对字义和用法的领悟要充分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对大多数字(词)义的诠释,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多数情况下只求“意会”,而不求“确解”,不搞“定义”地转告和强行的机械记忆。
(3)在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关系时,要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原则。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地识字教学;“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的成果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4)继续坚持用好每篇课文后面专门设计的“认识常见的基本笔画”、“认识偏旁部首”和“描红”字帖,让学生掌握常见基本笔画的名称、偏旁部首和笔顺。要通过描红、临帖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如何写好字的本领,并在“读帖”、“描红”、“仿影”和“临帖”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总之,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既动“口”,又动“手”。
第二篇:部编本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编排特点
部编本一年级上下册“识字”编排特点
江北小学:李增琴
识字写字的安排,突出识字写字的规律,着力于激发识字兴趣,发展识字能力。
一、集中识字形式多样,凸显传统文化
教材安排了两个专门的集中识字单元,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以丰富多彩的识字形式,如字理识字、传统蒙学识字、事物归类识字、儿歌识字,激发初入学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第一个集中识字单元,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意味浓郁。以“天地人,你我他”作为第一课,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这几个字运用了天运用联想识字,字理识字,看图识字等方法,《金木水火土》韵文识字朗朗上口,运用了《口耳目》运用了看图识字方法,通过图文对照识字加强印象,《日月水火》运用了象形字识字,《对韵歌》运用了蒙学识字等方法,通过吟诵识字。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雪花》运用了谜语识字方法。快乐读书吧运用了阅读识字,提高识字兴趣。《画》运用了谜语识字,《大小多少》童谣识字,朗朗上口,《小书包》看图识字,爱护文具,学会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日月明》字理识字,了解汉字中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识字兴趣。《升国旗》韵语歌识字;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用了偏旁识字,认识木字旁和草字头。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会意字,并通过《我的发现》栏目,引导了解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结合识字,学习常用偏旁,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字形分析能力。
一年级下册识字一有四篇课文,《春夏秋冬》运用了看图识字,激发兴趣,《姓氏歌》用韵文识字;通过姓氏改变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儿童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小青蛙》用了字族文识字的方法,集中体现了形声字的特;《猜字谜》运用了猜字谜识字,巩固识字效果。《动物儿歌》通过展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用了童谣识字,使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操场上》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古对今》和《人之初》运用了韵文识字,语文园地五的识字加油站运用字族文识字的方法,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感受族文识字的有趣。
二、鼓励在生活中识字,开拓多种识字渠道
设置专门的栏目《展示台》,提供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沟通课堂内外。教材在“展示台”中提供了生活识字的多种渠道,如,通过同学的姓名识字,在街上认识招牌上的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强化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浅谈高中语文新教材特点及教学处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该如何去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呢?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为例,就语文新教材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处理以陈管见。一、二00四年版新教材编排特点
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理念,推进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而编写了现行的新教材。
教材还是分必修(5册)和选修(16册)两大部分。在必修的五册书里,每册书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部分分四个单元,单元前面有学习重点及要求;每个单元4篇文章,所选文章都是名篇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4篇文章中又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课文后面设有“研讨与练习”,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另外还有相关的知识连接,科学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表达交流部分,分五个单元,每单元训练一个重点,每个训练重点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等内容组成,正确引导学生写作。梳理探究部分,设置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重点内容,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文化演变等内容,并设计了课外延伸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名著导读部分,每册安排两部名著,由“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等组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编排,正确地处理好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二是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关系,三是接受性学习与个性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四是学科的独立性与多元性、关联性的关系,五是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与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关系,展现了新教材适应实效功能。目的是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适合时代要求和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从教材编排的发展看新教材的特点
从上述人教版教材编排发展的体例特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由原来关注“习得”转向关注“会学”,由原来的知识“束缚单一性”转向“开放多元性”,由原来重学科知识转向重综合能力。语文培养的目标由“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转向“语文素养”。教材更好地展现了学习的人文性,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代适应性强。如“阅读鉴赏、探究学习”等体例更利于现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材文本内容取材贴近时代生活,反映现实生活。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宇宙的边疆》、《宇宙的未来》等文章,既增强了时代感和科技知识学习感,又体现人文生活性,大大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科学的热情。
②内容富于立体化。教材编排内容注意了学习思维的各方面训练,关注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科渗透的综合性,展现了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等多维一体的学习内容空间,使教材学习内容富于立体感。如《作为生物的社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章,有效地激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空间、思维空间和能力空间,展现了新教材的实效。
③多元训练相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关注到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训练与形成、文化积淀与素养修练。课前的提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课后的练习巩固,练习的选做题与必做题,课外的延伸提高,相关的知识连接,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理解、收集、调动知识来学习,养成语文素养。
④序列导向性清。教材以“单元提示、课文学习、练习巩固、引伸提高”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阅读鉴赏学习,系列完整,导向明了,告诉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既符合知识学习循序渐进原则,又合符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使学生学习从读到写,从鉴赏到探究,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环环相扣,步步提高,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⑤知识趣味性浓。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如《飞向太空的航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展望》、《动物游戏之迷》、《凤蝶外传》等等课文,不但让学生了解祖国科技的发展情况,了解自然之迷,而且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文字里面感悟祖国语言文字与自然、与科技一样的美丽,在学习中积淀语文素养。
⑥、重实践探究性。整套教材编排体系,都在凸现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在阅读鉴赏部分里,课后的选做题目,相关的知识连接;在表达交流部分里,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法练习;在梳理探究部分里,课外延伸训练;在名著导读部分里,思考与探究;这些内容,无不有效地培训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突出了教材编写重难点,体现了时代精神与要求。
⑦、开放互动性活。教材打破了课程内容和目标简单划一的格局,学生在学习必修的同时,可根据自已个性特点进行选修内容的学习,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呈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学生在选择研究性学习时,又要充分地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在互助合作下有效地完成研究任务。这样开放性多元学习整合,充分调动学生、教师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新教材的内在价值。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处理
从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要使新教材发挥最大而有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处理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内容。
1、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抛掉教教材的坏习惯,重视用教材的做法,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抓住写景段落学习,与写作训练《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内容结合,组织参观一景点后进行写作训练,把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科知识单一学习的模式,重视多元文化结合的训练。如面对新出现的网络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去探讨“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语言与规范的语言表达”、“网络语言能不能写进作文里面”等问题。如学习“奇妙的对联”内容时,让学生用英语写作对联,在比较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大语文课的文化容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学习与运用,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把现实生活、学习情况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需要结合起来。例如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影视文化”时,可以选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电影、电视片或名篇名著进行赏识,以提高学生生活思考能力和积淀语文素养。
2、导学方案设计的科学
使用新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要注意教材编排体例,注意单元学习重难点,科学地设计导学方案。在设计导学方案时,从大处从整体着眼,从小处从局部着手进行指导,重视单元整体与课文个体,练习与能力的联系,正确处理好教读课文中写什么、怎样写、抒何情和读(含朗读)这四个层面的训练与自读课文中读通了、读明了两个层面训练的关系,重点把好关键点,以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语感。想方设法把导学方案设计成既抓住教材内容特点,又适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既精简明了,又重在打开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例如《荷塘月色》导学,可重点抓住作者感情的变化去体会文章的情意,抓住通感语句去品味语言美。
3、教学方法选用的得当
使用新教材,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以下方法的运用。第一是“讨论交流”。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诱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咬文嚼字》一文,我们可以用“从古到今,文人雅士十分讲究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第二是“精讲巧练”。重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指导,例如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先让学生熟读背诵,领悟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抒情美、语言美。然后老师简洁精要地讲“诗言志”的特点,再让学生仿写诗歌,最后把所写诗歌与原诗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修改自己所写的诗歌。第三是“自主与合作的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化、自主性的学习,享受与人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乐趣。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对联”时,以让一部分学生出上联,另一部分学生对下联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或者让学生收集春联,然后分组活动,把春联按不同方式分类。学生在这样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作用,而且能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与作用,对养成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四是“实践探究”。新教材里面的许多内容,我们都可以把它转化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亲自实践,探究创新,掌握知识。例如,写作专题内容的训练可先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或组织学生到实际景点去感受,然后再进行写作。例如梳理探究板块的内容,可让学生动手收集、动脑整理、动笔展现学习所得。第五是“读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失败,就是缺少读的训练。课本上的诗歌散文、名篇名段名句,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多朗读。重点课文精读,较长的课文泛读,相似的课文比较着读,课外读名著。这样,课堂内外重视了读,不但可以培养语感,增强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养成语文素养。
总之,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社会环境去灵活处理,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和教材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
(一)、重在联系实际,体验学生的生活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照顾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教材的整合和拓宽,提供广阔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顺应教材的整体编排,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包括唱歌、欣赏、器乐等内容。教师教得机械,学生对音乐失去了兴趣。新教材中融入了许多有关其他学科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按照上课的需要组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会的机会,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音乐能力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由此想到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第五篇:数列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设计
数列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设计
阳谷三中 刘广礼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章数列,与原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下册(必修)第六章
(一)数列的同一内容作比较,课程内容呈现出生动活泼、新颖靓丽的特色,同时新教材注重数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展示的一个缩影。本文就该章的一些显著变化及其在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刻意义结合总体教学设计谈以下浅见。教材更新的几个特点及其意义 1.1 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数学过程
在教材内容的引入方面,第三章一开头就以古代印度的关于国际象棋棋盘上放麦粒的传说故事设置悬念:
如何计算,启迪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新一章内容的积极性。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引入,以德国数学家高斯两两结合简捷算出,让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性质:,再引出倒序求和方法。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引入也改变旧教材从一个数列直接引出定义,而是从三个特殊数列通过设问,观察其共同特点,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体会定义过程。
习题编排也注意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新教材上的习题中,第10题关于等差中项、等比中项的性质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推出。尽管用通项公式可以方便证明,但用八个问号编排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数学发现方法。
新教材注意了扩充整合知识,拓展思维空间。充要条件概念在旧教材数列部分没沾边,而新教材有多处呈现。在等差中项概念正逆叙述后还特意设问是、A、b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吗?等比中项概念也正逆叙述。另外在参考例题中特意将旧教材中一个例题:RtΔ三边长成等差的性质证明改用充要条件命题,双向证明。在复习参考题中也有充要条件命题出现。众所周知,充要条件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模式,也是序的本质诠释。新教材对此予以强化,正是通过数学概念间逻辑联系的方向性,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1.2 利用教材特点,渗透数学思想
由于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所以继函数之后提前编排数列教学,承上启下,顺理成章,恰到好处.同
时数列内容所反映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比较丰富,运用的初中知识也较多,如数式的运算、变换,基本量观点、方程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等。
新教材P116页的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求首项和公差d。p121的例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此可以确定求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等例题都是新增编的基本例题,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方程思想、基本量思想、待定系数法等。特别是p117上的例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p、q是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如果是,其首项与公差是什么?这个例题是新教材编写的“代表作”,一方面直接揭示了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之一,同时从其图象表示可以看出等差数列的几何意义;另外还可以从一次函数的两个基本量看出等差数列由
和d=p所确定。可谓是一举三得。
新教材利用数列教材内容的特点,尽力展示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体验数学过程,感悟数学文化提供了众多素材。
1.3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
新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辩证思维容量,努力促进学生智力成长,培养数学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一,明确定义了数列的递推公式概念。教材以等差数列前后项的关系,实例引入,给出递推公式定义,让学生理解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能力;其二,教材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增加了子数列、和数列、以及数列的线性运算等内容,一方面加深对等差、等比两类基本数列有关性质的理解,另一面将数列内容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互相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展示出来,拓展了教与学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成长和理性思维的培养。
如p118和p128练习中第3题都是特殊数列(等差、等比)对去掉前k项、取出所有奇数项、以及每隔一常数(如7、10)项取出一项的子数列的研究。又如p119由{同),探讨{
}、{
}为等差数列(项数相
}为等比数列(项}(其中p、q是常数)的等差性质;p127由{}、{数相同),研究{·}的等比性质;以及p129{}(>0)为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再如p123研究群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的分段和数列,=1+2+3+„„+(n-1)+ n+(n-1)+„„+3+2+1以及p123、p133研究的等差、等比性质等等。
新教材为我们奉献了理想的重要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和开发好新课程资源,实现课程改革宗旨,如何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变教学理念,倡导和实施建构的学习,把教育重心移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上来,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数列内容的总体教学设计谈一些浅见。多元的有效教学意图和教学对话策略
数列内容的新课程设计与时俱进,注重了数学过程,渗透数学思想和拓展思维空间。基于对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须精心策划多元的有效教学意图,实施教学对话、体验过程的交流互动策略,使学习者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1 丰富课程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
对数列内容应该从以下四方面丰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拓展视野,即“背景、程序、辩证、回归”。
1)函数是源,数列是流。背景,即揭示背景,对数列知识理解更深刻。数列有关概念、性质只是函数相应概念、性质在限制自变量n∈N*下的体现。如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分别是n的一次、二次函数(缺常数项);等比数列的通项、求和公式分别是指数函数的一次复合:、(q≠1);尤其是分段函数思想在数列学习中学生时常疏忽。如。
2)定义是源,结构是流。程序,即理解程序性知识,迁移、运用知识更自然。中学里学习的数列知识主要是等差、等比两类特殊数列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式。对等差数列,其通项公式的归纳求法、求和公式的倒序相加、等差性质、判定等差,„,都是由等差定义推出;对等比数列其通项归纳、求和公式的错项相减、等比性质、判定等比,„,也都由
得到。对于等差、等比数列的子数列、分段和数列以及它们的组合、变式均可以用特殊数列定义转化。如递推数列其特例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其中C≠0、C≠
1、,3)关系是源,形式是流。辩证,即以辩证观点认识数列,虽然数列给出方法千变万化,形式各异,但其数学关系,基本量的结构关系是源头。一方面认识问题,运用辩证观点以揭示其关系为基本策略,抓住关系就是牵住了牛鼻子;另一方面变换问题,围绕关系辩证选择变换策略,或者利用已知关系,变换问题形式。
4)生活是源,数学是流。回归,即生产、生活、实践是数学学科知识的直接源泉。数学思维是对客观实际的抽象、概括、总结。等差、等比数列知识是现实中等量增、减,指数变化的模式概括。其实四则运算中的加减、乘除(指数运算不过是连续乘而已
„)及其混合的规律性变化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山林木材的等比年增长,银行存款的复利计息、城市建设住房总面积的等比增长,„如果伴随着年末等量砍伐利用、等额取用款子、旧房的等量拆除,„即所谓等比、差复合问题。引导学生体验一类
问题共性,归纳领悟其数学模式,使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又超越具体情境,学生获取的才是高于真情实感的,能动而有活力的知识。
2.2 体验数学过程的教学对话策略
下面从一题多解(例1)、多题一解(例
2、例
3、例
4、)的两个教学案例,认识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体验数学过程的教学对话策略的具体运用。
例1:已知数列{}的项满足(其中C≠0,c≠1)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与学生一起分析,递推式中当 c=1时{比数列。
}为等差数列;当d=0, c≠0,时,{}为等该数列的递推公式中,前后项的关系是一次线性,不妨称为等比差数列。推导其通项公式,方法较多,体现了数列问题的基本变换和技巧,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
证一阶差法,由{}成等比数列,求
两式相减,消d, 便有后再迭加。,即证二:待定系数法。设比数列,下略。
证三:逐乘消项法。,比较系数,使得{}成等由,逐次乘以(t=n,n-1,„2)迭加消项,要运用等比求和等知识。
证四:数学归纳法(略)证五:不完全归纳法。由题设 ,„„
一般化有,化简即是。
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够严谨,但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猜想能力很有帮助,教学中应予重视。由于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等比、等差的混合变化的实际问题比较普遍,因而例1作为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相对显得重要。下面举几例让数学回归生活的典型例题供读者体验、运用;同时,可以借此培养多题一解的数学理性思维。
例2: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设购买一件售价为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要求在m个月内将款全部付清,分n次付款(n是m的约数)月利率为p,求每次付款数。
(本例系教科书p133研究性课题)
解一:要求m个月内付清,分n次付,每次间隔m/n个月。设每次均还x元。
第一次还款后尚欠;
第二次还款后尚欠[];
第三次还款后尚欠;„„
第n次还款后清,即
∴
解二:商品增值与还款连息两个量分别考虑:商品增值,还款连息:列成等式,即有x.解三:用例2递推公式解:设第t次还款后尚欠,则
由例1,案。, 令,每次还款x值同解一答三种解法比较,解二较简洁(不妨叫做:分线单独分析法)。解一用归纳思想,解二体现降维思维,解三说明例2是例1的实际应用。
例3:某地现有居民住房的总面积为㎡,其中需要拆除的旧住房面积占了一半。当地有关部门决定在每年拆除一定数量的旧住房的情况下,仍以10%的住房增长率建设新住房。
(1)如果10年后,该地的住房总面积正好比目前翻一番,那么每年应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x是多少?
(2)过十年还未拆除的旧住房总面积占当时住房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教科书末应用题)解(1):用分线单独分析。
10年中住房总面积增长为,10年所拆旧房,即
(2)
例4:某山林现有木材储量约1000立方米,预计每年增长木材约10%而每年冬季须砍用50立方米枯老木材,设n年后山林木材可以翻番,求n的范围。
解:设n年后木材总量可翻番,分线考虑:
长材:,砍材(若不砍也长):,由题意-化简为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是数学思维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知识迁移、组合、融合,激发好奇心,体验多样性,学懂学透,数学能力,创新思维才能与日俱增。
新课程改革提倡“用教科书教”,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新课程为倡导建构学习,培养理性思维作了示范,而我们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历数学活动(练习、实践),体验数学过程(反思、理性化),就能拓展课程资源,以活泼、清新、富于理性思维的内容参与教学,拓展空间,激活思维,提高素质,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