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精选五篇)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4-610334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1 04:10: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长武县地掌中心校

崔亚兰

说明文较之其它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弄清文中介绍事物的特点,还要了解相应的说明方法,并尝试将这些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因为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往往对说明的物体本身感兴趣,对文章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索,缺乏自觉探究的意识和欲望。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激趣法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为后面的学文作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

(二)探究学习,自由感知

一篇说明文往往是介绍了几种同类事物或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为了克服学生读文的盲目性,教师可将“通读全文”变通为“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阅读”。读的数量减少了,同时也有了针对性,质量就有所提高。此时,教师可点拨学生不仅要知道“特点”,还得知道“写法”,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运用的说明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各取所需,交流提高,实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互式教学目标。

(三)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语文教学要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必须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富翁”。因此,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内化。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对文中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文章表达方法有了清晰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安排以复述为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鲸》一文教学中设计“鲸的自述”;《新型玻璃》一文教学中设计“新型玻璃展销会”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实践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将书中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从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

(四)课外练习,拓展延伸

“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课堂结束语要富有激励性,要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鲸》一文学完后,可让学生从不同途径搜集资料,运用学到的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当然,对于这类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我也处在摸索阶段。如何让学生既学到有趣的知识,又不失语文学科的特征,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说明文教学

摘要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说明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但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以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呢?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说明文情趣教学兴趣探微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又必须引起重视。

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 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领悟新课标精神,多一些创意举措,激活说明文教学。本文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而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网”图,让学生对图进行说明,然后设计一外来生物入“网”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想象其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各种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开头带 1

给学生学习的轻松。说明文知识性强,学生求知欲旺,教师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说明文教学将比其他文体更显轻松。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制作了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水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一下子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中,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列一表格归纳,课堂气氛沉闷。而我在教学时,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讨论中学生并且还用“云交云,雨淋淋”等谚语来归纳有关的天气情况。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把一篇抽象性、知识性很浓的说明文,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了。

四、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在生活中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教《向沙漠进军》上接第114页)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再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渴求知识学问的学生需要说明文,发展的时代和社会需要说明文。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忽视情趣教学,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情趣教学这个手段,语文教学和生活才能贴的更近。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范智,赵志伟.走进初中语文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形、类别、来源、成因、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和规律。

二、说明文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三、说明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四、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五、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3.了解说明方法。

六、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1、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

例: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2、举例子

通过列举事例对事物进行具体说明,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例:我国的名胜古迹很多。诸如泰山、故宫、黄河、孔府、香格里拉等。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

①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②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例: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作用:将_________比作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5.下定义: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第四篇:观摩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体会: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观摩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体会: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通过观摩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我感触很多,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特别是有关说明文教学的新思路,让我茅塞顿开。我们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急需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平时我们老师上课时,总是添枝去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蝉》、《桥之美》、《中国石拱桥》、《说“屏”》、《大自然的语言》《生物入侵者》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

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 依据文本,抓住对象特征,选好切入点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很美,情趣高雅。教学时应紧扣桥的特点,从欣赏桥之“美”为切入点,先从画家的角度分析桥美在哪里,再从语文的角度品读桥之美。《生物入侵者》要抓住生物入侵者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从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为切入点,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比如《蝉》这一课,可以从蝉的课外知识入手,介绍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仿生学知识,如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一些资料,如他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这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三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有些老师认为,不用多媒体同样可以上好课,用多媒体反而是个负担。其实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直观效果,而且能够加深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如《桥之美》如果没有各种各样桥的图片,学生对桥之美的欣赏就大打折扣,《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若加上精美的实物照片,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选取感兴趣的话题,课外练笔

说明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就应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由易到难,可选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学会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写我们的学校,学会理清说明顺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商品,学写商品说明书。也可让学生自选话题,课外收集资料,练习写说明文。这样既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又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

以上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以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形成能力,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第五篇:说明文教学环节

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有这么一种看法,教语文是最好教的一门学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语文不像理科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会说,可以天南地北的跟学生聊,其实不然。语文教学在有的时候也是相当的难上,例如说明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明文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是很头疼的一件事,原因在于说明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它没有小说那么有故事情节性,也没有诗歌、散文那样有优美的语言,学生对于上说明文课,都是抱一种无聊的、没有兴趣听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正确的对待说明文,如何在课堂上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语言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说明文课堂注入的一股“活力”,如何提高说明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众所周知,各学科教学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手段,那学生还要不要花时间去读书呢?语文学科是交际工具、文化载体,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才能将语文课讲“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大家十分倡导在语文教学中研究语感,培养学生语感。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语感训练多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形象性强、理趣性重的文体教学中受到重视,在说明文教学中却往往被忽视。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忽视朗读这一环节:一是因为在观念上认为朗读不重要,与考试无关;二是认为就算需要朗读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说明文轮不上。三是说明文文辞相对枯燥,不容易融入情感,调动兴趣,往往教师自己都觉得读起来会索然无味,所以厚彼薄此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说明文貌似容易读,而实际上与其它文体相比要难读。于是就导致了在课堂上教师一味地分析讲解,完全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性强,形象生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但是若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的声音、图象、课外资料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加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吸收知识的时间越来越少,整个课堂充斥着技术的要素,反而使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尤其是说明文,如果老师备课时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地理课和历史课。其实,在教学说明文时,如果教师不能范读,也可以先借用录音磁带引路,再由学生集体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一篇说明文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得到语音感、语气感、语法感、语体感等。如教《苏州园林》时,在观看录相后,可以让学生听读和自读时注意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这样,不少学生就能在诵读后概括出文章中用以说明介绍园林、描述形容景物、议论分析原理的写作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数字化信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人们开始动员身心感官,来回应多媒体技术的冲击,作为集中体现书写文化特点的语文课,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在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保持自己

的特色并进一步发展,说明文教学亦是如此,授课时依然不能忘了要扣紧语言的要素。

二、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

自从语文学科引进多媒体技术后,教师所设计的课件就变成了教师使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教学素材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讲,多媒体课件替代了传统的图片和传统的黑板的功能,但这仅使传统的语文教育换一个面孔,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又有何本质的区别,无非是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省时而已。所以我们依然要注意到教材才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先体会大纲要求,理清教学程序,摸清学生心理,然后制订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树立整体观念,弄清这篇文章在整个知识序列中的位置,明白文章在能力培养上所起的作用,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处理好疏密关系,在此基础上制作课件,而不能让制作课件的过程来代替备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实际效果。记得我在制作《苏州园林》这课的课件时,一开始,我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了幻灯片,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待做完之后自己回过头一看,感觉步骤繁杂且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明确说明文的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层层深入的行文特点以及说明方法,重新制作课件,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删掉了原先一些非重、难点的内容,而突出了重点的问题。在授课时,学生既了解了常识,又学到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再如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文,其生动性、条理性是本文的特点,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美的配乐朗读及其丰富自然景观的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可以展示层次清晰的课文内容的投影,引导学生理解说明的条理性;同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自我感受大自然的美。另外我们还可以大量收集相关的气候知识和地理图片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量,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说明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调用下载教学资源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一味地都配上多媒体课件。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说明文内容简单,注重科学性,缺乏趣味性,远不如其它文体那样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映出对说明文单元的反感,这都造成了说明文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难点转化为形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感知材料的呈现,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首先,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导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迹》时可以先让学生玩一个接龙游戏,教师可以先起个头:“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寻找着外星生命。你透过舷窗,看到了美丽的景象——”学生就七嘴八舌地接上这个故事,在大家都发挥了想象力之后,再引导他们看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和大家接的文章作个对比,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高了能力。

其次,将生活体验引入课堂,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看云识天气》是一篇

科普著作,课文讲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的方法是本文的目标之一,在上完这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个关于云的谚语的课外搜集,并拿到课堂上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又增大了大家的信息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身体会,既训练思维,更全面、深切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其效果是滔滔不绝地讲析所不能达到的。

再次,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我听过一节课,教师在完成《生物入侵者》一文教学任务并作了简单小结后,大屏幕显示若干则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危害的报摘材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为消灭这一入侵者献计献策,或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关“环境保护”的想法。在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联系本地实际,写一篇小论文。这样,在多媒体向学生快速传递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将新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提取有用的信息,构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变成自己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基础举措就是要构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教师不再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也由一味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参与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上课要努力创造学习者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振奋。另外,氛围活跃的课堂也离不开教学艺术的支撑,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机智、抑扬顿挫的语调、寓教于乐的幽默、求“新”猎“奇”的创造,都有助于我们营造和谐、有生气的课堂氛围。

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从初中说明文的内容看:如《蝉》、《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中国石拱桥》、《死海不死》、《机器人》、《大自然的语言》等等。这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于是,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文汇报》1994年3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篇二: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夸美纽斯早已指明:“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注意”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教学语言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失去了光亮。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在课前导入时,先让学生谈一谈:在你的心目中,谁的本领最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还有的坚持不同的看法。就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结合平时上课的经验,我认为采用想象、猜谜和成语接龙等小游戏,这些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开始就扣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只有在神奇召唤的情景下,才能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好奇心,修渠注水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写作顺序”这些内容,他们一点就通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我就采用了激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潜水艇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孩子们马上联想到这些发明和发现与我们人类祖先的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联系起来。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中感叹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蝙蝠与雷达》这一课,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飞机雷达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蝙蝠夜间飞行特性的启示。在教学时,学生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实例,使学生明白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动植物有关的科幻式的小习作。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隐形服装的,有写小蚂蚁与人类机枪大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蟋蟀的住宅》中蟋蟀的习性,写了题为《蟋蟀与地下密室》。孩子们的练笔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空间,授予学习方法

四、启迪思维,无声胜有声

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比如我教《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普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使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20 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加和谐;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说明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能更好的融合。只有更好的运用好兴趣教学这个手段,有了导入的激情,有了学习的好奇心,有了情与心的交汇,才使语文的说明文教学和生活贴的更近,使孩子们因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而欢乐,为获取新知而流连忘返。篇三:说明文教学模式

常说: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种绝对固定的方法和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但在某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时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呈现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形式和程序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课本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

我们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读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这一步骤中,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新课开始,导入要注意主动性,而且形式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往往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情景导入法、介绍时代背景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等。

如:《中国石拱桥》,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桥的资料,并把它画下来。上课时,学生的“作品”通过视频展示仪在屏幕上显示:有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广州海印大桥等。这些桥都气势雄伟,具有现代气息。这时我们可以说:同学们,这些桥都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他们应该是都属于哪类型的桥呢?这类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文章------《中国石拱桥》。这样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入境,自主学习的欲望就油然而生了。激情导入不宜过于烦琐,以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时间在3-4分为宜。

2、初读课文,确定目标。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识,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初读课文,一方面积累有价值的字、词,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二是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三是根据文章特色确定学习目标或学习重点。确定学习重点的方法一般有两种:①目标筛选法:让学生根据文体的特点、文章的特色思考:本文需要掌握哪些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进行筛选,确定重点。②目标讨论确定法。当学生确定的学习目标游离学习重点时,教师要适时点拨,相机引导,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征求学生的意见,共同讨论确定。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粗读或浏览课文。

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有利于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学生浏览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来整体把握全文。

(三)品读课文,自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师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更深的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首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文段,或全篇或某一段;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细读课文,可朗读、默读,可自己读、小组齐读。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读时一般分两步走:①自主阅读。学生围绕目标自读课文,可以随时总结收获,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赏析,可以批注,给其留出较大的阅读空间。时间一般控制在 15 分钟左右。②合作交流。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回到学习小组中,按照分工交流。记录员把组员的收获和最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选择、回答,遵循“无错误”的原则让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同时教师要相机引导,及时点拨,思路跟着学生走,勇于推翻原来的教学设计。例如涉及到语言时,要引导学生赏析;涉及到说明方法时,能举例并分析其作用??当学生的思路偏离学习重点时,要善于点拨、引导;当学生思路不畅时,要善于牵线搭桥。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把大块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逐渐学会读书,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提高自己读、说等语文综合素质。

(四)研读课文,质疑问难。加深内容理解。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望能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就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读课文,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赏析。

这一步骤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或熟读记诵,或深入赏析,或延伸思考,或即时迁移??这一步骤中,可以是学生的继续“发现”,也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的讲解。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比前“四读”时有更为明显的“获得”。

(六)回读课文,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1、回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的读,把朗读与理解结合起来。针对全篇或其中的某一片断,再读,读出文章的内蕴,领会其实质。运用涵泳、辨析、揣摩、体察、训练等方法,使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剖析、感悟。例如学完《中国石拱桥》后,让学生画一画赵州桥,学生不

是把小拱放在远离大拱的两端,就是画在大拱的正上方。然后再打开课本,结合图来体会“两肩”的准确和形象,为什么不能用“两端”或“两边”。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必将获得较大长进。

2、拓展迁移。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不一样,对材料的理解感悟也不同,那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映。如对文本中的重点段落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或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或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等。一方面巩固了知识,一方面使语文学习与学生自己的个性相联系,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谈在写作上的启示等等。我们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当然,以上六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六个个步骤也允许交叉和渗透,如在“粗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课文,自主欣赏”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七、小结反思,布置作业。

小结不仅是帮助学生总结刚学过的内容,也可以是让学生回顾他们的行为,记下他们所喜欢的或下次要改进的。下面几种供参考:

①总结语:回顾刚学过的内容,用我“学到了--------”,“我发现了------”的格式把它写下来,然后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句。

②思想感情卡:学生通常以不具名的方式写下各自的思想与情感。这样做,可给学生提供发泄感情的机会,随后以清醒的头脑进入下一课程;也可以促进自我意识和自我觉醒。

③检查评估法:回顾他们课堂上的行为,记下他们所喜欢的以及下次要改进的。我一般采取两种句式。一是“我喜欢------(做事的方式)”,二是“下次,我也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改正)”。

小结或反思后,老师可根据本课的学习重点或学习中的不足推荐一定数量的作业,一般要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其感兴趣,乐做、愿做,能各尽其能,各有所获!

教师在对教学模式的运用时,首先要“入格”,即走进模式,在学习和模仿中,逐步掌握精髓,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然后再“出格”,即走出模式,将模式的基本要求与自己的教学特长融会贯通,充分驾驭和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入格”与“出格”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教学规律的再认识。因此,希望教师不要机械模仿,在选择运用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大胆改造。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