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朗读课文不够到位。虽然在课前已指导学生多次朗读,而且在老师范读后,学生也能仿读。但整体感知课文后,没有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如果反复诵读,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会更准确、熟练。
2.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入安心学习状态。
3.整个过程节奏较快,个别学生会跟不上。
4.教学生字时,让学生从“人、个、大”三字中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撇和捺”,从而揭示它们的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5.在课上能根据课情安排教学内容,不照搬备好的教案。虽然在过程是条理不如设计好的清晰,但学生能在不断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动脑又动手。
第五课 我觉得春天是桃花
教材分析:
《春风吹》是一首儿童诗,节奏轻快而又轻柔,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春天特有的秀美精致,动静结合,色彩明丽而清新,大有珍惜美好春光之感。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理解“吹绿、吹红、葵花”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听、说、画的能力。
2、学会“绿、醒、桃、青蛙”等生字,理解“吹绿、吹红、葵花”等词的意思。
3、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4、抓住突出春天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有感 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学习新部首“寸”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音像磁带:《春天在哪里》。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画纸。
3、搜集歌颂、赞美春天的诗句、词语等
教学课时: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谁知道一年中有哪四个季节?春天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我觉得春天是桃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楚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绿”的声母是边音,“树”的声母是翘舌音,“红”和“轻”的韵母是后鼻音。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读后评议。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听老师读。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提问:春风吹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思考)
2.出示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图片,理解“绿、红、来、醒”的意思。
(1)“绿”是什么意思?(诗中的“绿”有变绿的意思。“吹绿了柳树”,就是和暖的春风吹来,柳树发芽了,长出了绿叶。)
(2)用同样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红、来、醒”的意思。(“红”有变红的意思,“吹红了桃花”,就是和暖的春风吹来,桃树上开满了粉红色的花朵;燕子在南方度过了冬天又飞回来了;青蛙经过冬眠又醒过来了。)
3.指导朗读。
读第一行时轻一些,第二行可以读得稍重些,体现春天由冷逐渐变暖。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丽,要读出欢喜和兴奋的心情,注意停顿和重音。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自由读、齐读、指名个别读)
五、指导背诵
1.按课文描写顺序指着投影片引导背诵,然后再指着板书引导背诵。2.练习背诵(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六、小结
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长出了绿叶,桃树上开满了桃花,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尽情地飞舞,青蛙醒来,快乐地唱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包括只要求认识的字)
2.指名有感情地背诵第1节。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春风吹”和“春风轻轻地吹”。
提问:这两句有什么不同?(春风很轻柔,吹在身上使人感到舒服,不像冬天的风寒冷刺骨,也不像夏天的风带股热气。第二句加上“轻轻地”,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3.指导朗读。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朗读时语气要柔和、舒缓,并注意停顿和重音。
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
4.齐读最后两行。
提问:“快来种”是怎样种?为什么让大家快来种树、种花?(懂得春天是种树、种花的大好季节,要抓紧时间。)
5.指导朗读,读的速度稍快些,体现出时不等人,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大家/快来种树。
大家/快来种花。
三、指导背诵
1.用问题引导:春天的风怎么样?春天的雨怎么样?大家应该怎么做?
2.练习背诵(自由背、齐背、指名背)。
3.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记住“蛙、细、树”的字形。
2.重点指导分析以下几个字; 绿:左右结构,左边是“纟”。
轻:右边的写法与熟字“经”的右半边相同。家:注意指导下半部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课后练习第4题,先读生字,描写生字后,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六、布置作业
1.练习题3。
2.搜集有关写春天的诗歌,准备参加“我爱春天”诗歌朗诵会。
第六课 我来浇水
教材分析:
本课文围绕扎西它们的一次植树活动进行设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扎西和卓玛在植树过程中的心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增强热爱劳动、绿化家乡、美化家乡的意识。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注意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认识“浇”、“植”“挖”“坑”“培”5个生字。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用动词“来”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掌握副词“最好”的用法,能够组成正确的句子。
4.感受会话中人物劳动的快乐和喜悦,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注意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 别。认识“浇”、“植”“挖”“坑”“培”5个生字。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
学习用动词“来”的意义和用法。学习掌握副词“最好”的用法,能够组成正确的句子。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彩色粉笔
教学课时: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时候是植树节吗?植树节要干什么呢?板书课题:
6、我来浇水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来本课生字 3.教学生字词
慢:左右结构。左边是竖心旁,右边是曼。
抬:形声字,左边提手旁是形旁,右边“台”示意读音。相:多音字。这里的相机、照相均读xiàng。机:形声字,右边“几”示意字的读音。
苗:合体字,上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下面是田。注意和草的区别。够:由“句”和“多”两部分构成。可以组成够吃、够用、足够、能够等。
反复领读,反复组词,并试着说话练习。
二、齐读课文。
三、作业:A层给生字造句 B层生字拼音带组词
第二课时
一、范读课文
1、分组读
2、男女分组对话
3、分角色对话
二、讲解课文?
提问:课文一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二讲了什么内容?
1、扎西为什么要走那么快?
2、扎西认为多给小树浇水,小树可以长得更快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种完树后扎西他们照相的目的是什么?
4、高年级和低年级相对,它们各自干的是什么活呢?
三、学习本课语法,并能够模仿课文中的基本句式正确读,说句子,反复练习
四、巩固练习。
五、对话练习。
课后小结:
本课围绕着扎西他们的一次植树活动进行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扎西和卓玛在植树过程中的心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增强热爱劳动、绿化家乡、美化家乡的意识。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
第七课、咱们正好一起去放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注意一些形近字的字形和意义。认识“阔、迎、稳”3各生字。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朗读课文,并用汉语进行简单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读、点拨、拓展、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团结他人、相亲相爱的品德。
教学重点:
1、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注意一些形近字的字形和意义。认识“阔、迎、稳”3各生字。
2、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正好”的意义和用法,能够用“正好”组织成正确的句子。2.使用“必须”,能够用“必须”提出要求或希望,造成正确的句子。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彩色粉笔 教学课时:两 课 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风筝吗?风筝为什么可以飞起来?并拿出风筝让学生仔细看看,大致讲解一些关于风筝的细节。板书课题:
7、咱们正好一起去 会背的字:
筝 本音读zheng,如古筝(一种乐器),字下面争表示字的读音。这里读轻声。
金
下半部分先写两横一竖,然后写中间的点和撇,最后写一横。组成“黄金,金子,金色”。
必
不要和心字写混,最后一笔为“丿”
滩: 合体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难,可以组成沙滩,海滩,河滩。
主: 独体字,读zhu,不要写成“王”。可以组成“主义、主人、主力”等。在主意中,“意”读轻声。
定: 合体字,上边是宝盖,下边是横、足字底。可以组成“一定、决定、必定”等。
村:形声字,“寸”示意字的读音。注意和“树”的区别。可组成“村庄、山村、农村、村民”等。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画出来本课生字
3、教学生字词语
反复领读,反复组词,并试着说话练习。
二、齐读课文。
三、作业: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分组读
5、男女分组对话
6、分角色对话
提问:
放学后扎西想去做什么?
扎西的风筝是哪儿来的?
“这个主意不错”指的是什么主意?
最后还有谁和扎西他们一起去的?
二、学习课文二
注意一些动词的使用。学着让学生描述一些动作,如:“拿着大老鹰”“举着漂亮的金鱼”“飞的又高又稳”等。
三、学习本课语法,并能够模仿课文中的基本句式正确读,说句子,反复练习。
四、巩固练习。
五、对话练习。
课后小结:
本课围绕放风筝安排相关内容。让学生们了解放风筝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以及放风筝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同步2、3题。
第二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珍珠泉》教学反思
国门小学李自娟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一、充分利用资料袋课件播放有关泉的内容导入新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揭示出文本会更加形象生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课前导语部分的要求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我预留了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并边读边思考连接语中的问题。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所以在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时,孩子们都表现得比较积极,对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
三、再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围绕珍珠泉的特点展开讨论。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通过启发、引导和朗读,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在《信》的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采用读、编、议、写四个环节,给学生创设语言和思维的实践与发展空间。课堂上,孩子妙语连珠,诗意盎然:“替圆给方写,让我们一起合作吧,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替草给花写,让我们手拉手,一同走进春天。”“替地球给太阳写,让我们合作吧,给人类更多的温暖,让小草更加碧绿,让地球的空气变得更加新鲜。”特别是当他们的小诗一个字一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那惊喜的眼眸是多么地令人心醉;还有,孩子在交流自己的作品时的那份投入,那份伤感,深深铭刻在老师的记忆里。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更重要。
《泉水》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它用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口吻描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一路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就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上完本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习课文。首先是导入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以“你知道,谁会发出丁冬、丁冬的声音吗?”为导入,接着整节课创设了以泉水短暂的旅行这样一个整体的情景。
2、注重词语的理解感悟。我采用了比较直观的理解方法,比如在理解“瓦罐”“水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看图理解的方法,在理解“阳光灿烂”的时候,学生感悟不出来,刚好外边的阳光很灿烂,我就随手拉开了窗帘,给孩子更直接的理解方法。
3、重视学生的读。阅读是语文的基础,这节课的课堂是书声琅琅,在课上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读、默读、比赛读、感情朗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这样读的效果很明显,孩子们把课文读出了感情,有的学生甚至是熟读成诵了。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感悟“你觉得真是这是一股怎样的泉水?”时,班上的孩子说“乐于助人”“助人为乐”“勇于奉献”,我一直感动于学生的发言之中,忘了板书“勇于奉献”,真的是很可惜。在潜心品读《这条小鱼在乎》的文本时,我的心灵就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是为小男孩执着地拯救小鱼的行为感动。小男孩的行为虽然不能挽救所有小鱼的生命,但他却毫不退缩,不遗余力,这种对弱小生命的珍视闪烁着动人的光辉。二是为“我”(代表了社会一批人)见怪不怪,漠视生命的麻木行为而羞愧。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小男孩的行为,理解“这条小鱼在乎”的内涵,激发学生珍视生命的情感呢?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引导,教学效果不错。
1、角色体验,换位思考。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首先,抓住“浅水洼”“近在咫尺”“蒸干”等词语,让孩子们体会小鱼们此时危险的境地;接着,引导孩子们想像自己就是一条搁浅在沙滩上的一条小鱼,此时此刻“自己”最想什么?我描述小鱼的状态,用情感牵引孩子们快速走进小鱼们的内心世界,进行角色体验:“这条小鱼,你的呼吸越来越困难了,你现在最需要什么?”“可怜的小鱼,大海就在你眼前,可你却回不去,你心里有什么愿望吗?”“小鱼们”急切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不想死!”“我要回大海!”“谁来救救我呀!”……孩子们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换位思考,为后面理解“这条小鱼在乎”作了很好的铺垫
2、情感迁移,升华情感。汶川大地震是全国人民共同见证的灾难,全国人民乃至国际救援组织都向灾区的人民伸出了援救之手。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了“这条小鱼在乎”,理解了小男孩的内心之后,我牵引孩子们从文本中走向文本之外,“对掩埋在废墟之下的人们是救还是放弃?”展开讨论,将孩子们的情感进行迁移,升华其情感。“掩埋在废墟下的人在乎什么?”“夜以继日的抢救队员在乎什么?”“过了几天之后还在废墟之下坚持的人在乎什么?”“过了生命维持期限,国家政府还是派搜救人员继续搜救是在乎什么?”……在层层思辨中,孩子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孩子们领悟到“不放弃、不抛弃”是对生命的尊重,懂得要重视他人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在这节课中,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朗读指导,但总感觉不到位。朗读指导一直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让学生爱读,读准、读顺、读出感觉,平时我也一直在摸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学习,多实践,多总结。课改道路上,大胆尝试,为培养拥有新头脑、新思维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
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就非常轻松了。在解决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当出现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只根据方向或距离其中一个条件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发现、探索,进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这方面知识。我认为为学生创设实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方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样的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例如:例1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说一说自己面对的是哪个方向?(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东、西向的,学生背面刚好是东面。又刚好是早上,学生很容易联系生活经验想起自己后面是“东”。)“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我还来不及介绍,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歌“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时的我已无需多言„„随后组织孩子们改变面对的方向,确定其余方向。整堂课学生是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例5的教学,我组织学生“当导游”,让学生在“导游”的角色中学会看有八个方向的路线图,能够根据路线图向自己的“游客”描述行走的路线。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极佳。
我结合教学内容,从“让学生学现实、有用的数学”出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这样尝试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也试图使封闭的书本式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自主创新过程,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北和西南这类方向;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第五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七年级的学生勇于质疑,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但是他们敢于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核心。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应该说,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课堂教学环节清晰,问题的设置密度与深度适宜,且有一定的创意,在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方面做得较好,教学语言较美,营造了较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很好,在发言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其中徐俊文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及关于父爱的比喻,说得非常精彩。学生叙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许多同学讲得非常动情,对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不足之处:在进入“成长的足迹”这一教学环节时,没有及时抓住同学所说“父亲的花儿落了,但结出了甜美的果实”而顺势进入,说明在教学机智方面还要留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