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苏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精神,在我院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变革,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解决科技问题的科研群体,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研团队建设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国际合作,鼓励模式创新。第三条 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学院相关技术学科领域,重点应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相关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章 组建团队的条件
第四条 学院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要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根据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团队可分A、B 两种类型。
第五条 A 类科研团队为实体科研团队,团队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研究所等机构建立,如与教学团队为同一实体,则有双重的建设目标。具体条件如下:
1.团队以学科领军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教师和专兼职技术人员相结合,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团队规模以10 人左右为宜; 2.有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区域和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
3.团队成员近三年有市级以上的鉴定(验收、奖励)成果或专利,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有与企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2~3项,项目经费达10 万元以上(含10 万);
4.团队成员组成中至少有1 名以上教授或获得部省级相关人才计划资助人员,有3 名以上副教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讲师,45岁以下人员不少于50%,团队部分人员应来自企业和其它相关学科; 第六条 B 类科研团队为虚拟科研团队,团队依托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具体条件如下:
1.重大科研项目是指承担的省级以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和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项目有明确的自主知识产权目标和标志 性创新成果计划,有可行的研究方案和技术实现路线。或是与企 业合作的产业化项目,单项项目经费达20 万元以上(含20 万);
2.团队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组建,团队成员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可以契约的形式明确成员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3.团队成员的组成应打破系和专业的限制,做到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组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程序
第七条 申报时填写“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申报表”,经团队负责人所在系(部)审核后报科研处。第八条 科研团队申报时间为每年5 月底,A 类科研团队申请建设年限一般为三年,B 类科研团队建设期限根据项目周期确定,在合同期限内团队成员不得申请或加入新的科研团队。第九条 审批实行回避制,并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由科研处会同人事处和教务处,根据科研团队的申报材料,结合团队的研究方向和学院专业(学科)建设情况组织预审,并提出预审结论; 2.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答辩和评审; 3.公示;
4.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并公布。
第四章 团队建设目标与内容
第十条 科研团队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全院教师科研工作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升我院科研工作水平。
第十一条 A 类科研团队通过建设,应将所依托的工作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研究所建设成区域或行业内具有示范作用的科研基地;应取得部省、市级以上鉴定(验收)且评价为省(市)内先进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应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的产业化成果;应主持2 项以上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被三大索引检索1 篇以上;三年内要举办1次以上大型学术会议。
第十二条 B 类科研团队通过建设,应很好地完成在研的重大科研项目;应取得相应的鉴定(验收)且评价为省内先进的科研成果或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研究或应用技术研究的产业化成果;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
第五章 团队管理与考核
第十三条 团队负责人由学院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参考学院人员聘用的有关规定自主聘用,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四条 团队负责人可跨系(部)公开聘任团队成员,亦可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对不能履行职责或不能按质按量完成科研任务的成员,团队负责人有权解除与其的聘任协议;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学院有权提前解除与其的聘任合同。
第十五条 团队要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每年要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阶段性工作研讨和反思,要建立适合本团队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十六条 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团队,学院支持每个团队年建设经费5~10 万元,年度考核不合格团队停止支持。
第十七条 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团队项目的开拓、新项目的预研、特殊仪器设备的购买、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以及团队人员经费等,其中用于团队人员经费的比例不得超过30%,由团队负责人按照业绩差额发放。
第十八条 学院将从成果、专利、论文、人才培养等方面定期组织评估和检查,对团队进行整体考核。第十九条 阶段检查不合格团队,学院将责令整改,并缓拨团队建设经费,若再次阶段检查不合格,学院将取消该团队。对A类科研团队,三年考核均为优秀者,学院将给予奖励,如果团队愿意继续建设,学院将继续支持,滚动发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科研处负责解释。附件: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申报表
第二篇:xx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xx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根据xxx的工作安排,完成xx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必须在新的发展时期和发展起点上,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努力在国家昌盛、人民富强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担当。作为密切联系基层及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也要脚踏实地、奋发向上;在工作领域做出贡献。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围绕xxx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建设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具体目标
1、原则上,根据项目发展情况组建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在人员组成上,适时补充新生力量、完善结构,实现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化,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深化xxx项目。(2)、完善xxx实验室项目。(3)、总结xxx经验。(4)、技术创新。(5)、新项目储备。
2、鼓励学科融合,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大胆探索,鼓励内外联合,整合中心内外资源,建设跨学科、复合型xx科研团队,研发一批融合生产的应用技术。
3、培养勇于创新、脚踏实地、接地气的应用型学术带头人。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xxx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xx担任。
(二)强化科研意识
积极与国内外科研平台合作,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三)支持鼓励学术交流
鼓励与支持团队成员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
(四)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励团队成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机构学习进修、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五)建设科研平台
xxx积极申请及协调各方面资源,对已形成明显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并具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项目,建立xxx专项科研基金资助,支持以研究基地为重点的科研平台的发展。
四、工作要求
(一)严格按照单位科研管理规定开展工作。
xxx科研团队要根据历史基础、自身优势、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单位科研管理规定开展工作。
(二)相对稳定科研方向
xx科研团队要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稳定的科研方向,持之以恒;要符合xx发展,不要想当然、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三)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xx科研团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圆满完成科研团队建设目标和任务。
第三篇: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升学院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奠定基础,学院决定整合校院二级资源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根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和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凝练科研方向,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设、形成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研究群体。
第三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新突破。
3、在动物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二类以上)获得新突破。
4、争取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5、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省部级层次以及国家级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 学院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连续资助3-4个科研创新团队(A类)和3个特色科研团队(B类),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申报学院科研创新团队的条件 A类:
(1)属于省重点学科或博士学位授予点、重点实验室,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2)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畜牧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3)团队带头人:本院在职正高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负责人原则上不再成为其它科研团队成员。
带头人近三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8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3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以上1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三),或授权发明专利5项或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以上(含通讯作者)。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在成果奖励或发表的论文上体现)。团队一般由5人以上构成,骨干成员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1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B类:
(1)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2)有较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且形成了一定的特色。(3)团队带头人:本院在职副高以上职称,年龄不超过55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治学严谨;负责人原则上不再成为其它科研团队成员。
带头人近三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4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15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三等奖以上1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三),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或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含通讯作者)。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有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或共同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一般由3人以上构成,骨干成员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副教授不少于1人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第三章 申报与遴选
第六条 学院按照“公平合理、择优支持”的原则,遴选申报的科研团队。
1.申报: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团队,由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向学院提交书面申请,具体内容包括:
(1)科研创新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可量化的建设目标;(2)科研创新团队人员构成与学术研究能力;(3)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思路和工作计划。
(4)团队管理机制和体制。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全面负责计划实施。团队应探索和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效率优先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团队成员责权利及利益分配、经费使用、成果个人归属等。
2.评审:学院负责组织科研创新团队评审,原则上实行差额择优遴选。评审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实行回避制。一由学院结合团队研究方向和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对拟组建团队的申报材料进行预审,提出预审意见;二是聘请院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的团队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院党政联席办公会审批,在规定的范围内公示无异议后,由学院予以公布。由院长与团队带头人签订任务书。
第四章 建设经费
第七条 对获准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学院给予三年建设经费资助。A类团队每年按15万元予以资助,B类团队每年按7万元予以资助。要求建设经费专款专用,并按财务的相关规定,编制科研创新团队经费支出预算,并建立经费使用卡,据实报销。
第八条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经费主要用于:(1)材料费、委托检测费;
(2)资助团队成员科研成果的出版费,如论文版面费、著作的出版费等;(3)科研项目申报产生的费用;(4)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产生的费用等。
第五章
考核与验收
第十条
学院对组建的科研创新团队(及团队带头人)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依《科研创新团队申报表》中的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核评估,采用考核和建设期满的全面验收考核相结合的形式。由学院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考核评估和验收。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1.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要在每年初向学院提交团队的工作计划,并在学年末上交工作进展报告和《科研团队考核表》。其中工作进展报告包括:(1)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2)工作进展报告(包括目前所研究的项目、进展情况、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今后研究方向、预期成果及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变更、团队成员间及与负责人的协同合作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3)提交体现研究进程及取得成效的原始材料或复印件。
2.科研创新团队绩效考核与评估的主要内容:争取到的国家级项目和省市级项目情况;成果获奖情况;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情况;出版专著、发明专利等形成有关知识产权的情况;团队成员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团队成员学术职务及学术影响的变化。
第十一条 对于考核合格的团队,拨付下一资助经费;不合格的将减拨经费,团队负责人应认真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一年后重新考核;对重新考核后仍不合格者取消该团队建设,不再资助;学院对成绩突出的优秀科研团队将予以表彰。
第十二条
科研创新团队3年内应取得下列业绩。
A类:
(1)团队成员主持获资助三类以上的科研项目5项以上,总经费达300万元以上;或纵向和横向总经费达400万元以上。
(2)发表sci一区或二区论文4篇以上,或总影响因子20以上。
(3)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或授权发明专利10项,或取得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证书1个。或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高水平的专著1部。
B类:
(1)团队成员主持获资助三类以上的科研项目2项以上,总经费达100万元以上;或纵向和横向总经费达150万元以上。
(2)发表sci一区或二区论文2篇以上,或总影响因子10以上。
(3)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或授权发明专利6项,或取得国家级新品种(配套系)、新兽药证书1个。
第十三条 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学院有权中止支持或调整人员。根据项目实施、研究进展的情况,科研创新团队成员无法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如:岗位调离等),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可以对组成人员进行调整,人员调整经所在的科研团队签署意见后,报学院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管理办法中,科研成果的署名作者及署名单位应为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且排序为第一。
第十五条
本管理办法自202_年5月1日起实施。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由动物科技学院负责解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过程中如遇未尽事宜,将另作补充规定。
第四篇: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202_-11-16 下午 03:49:0
5为切实做好学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的精神和学校关于加强五支团队建设的安排部署,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做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出良策,为学校转型发展争当先锋”主题,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搭建项目研究载体,努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科研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促进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努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分类别分层次建设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团队结构优、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
(二)具体目标
1、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应组建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在人员组成上,适时补充新生力量、完善结构,实现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化,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大胆探索,鼓励校内外联合,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5-1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跨学科、复合型科研团队;
3、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我校学科优势,组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晋商研究”等3-5个特色科研团队;
4、在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成果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为中坚,有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成员,科研意识浓厚、科研态度严谨、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有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各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三年资助周期结束后,三分之一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五分之一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科研团队建设总体工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处处长兼任。负责科研团队建设日常工作
202_-11-16 下午 03:49:0
5(二)强化科研意识
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每年至少举办10次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讨论学术前沿问题,启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学院及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学院及研究机构间的科研竞赛;继续高质量评选“科研标兵”、“科
研贡献奖”和“科研先进集体”,树立好学校的科研标杆;进一步做好“山西经济高峰论坛”、“中青年学术论坛”、“人文大讲坛”、“每周一讲”等学校品牌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三)鼓励学术交流
鼓励与支持师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院与校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鼓励我校教师利用各种媒体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推进文化传播,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励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承担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专家授课、以老带新、团队科研、心得交流等方式,提升全校师生的科研能力。
(五)建设科研平台
完善《山西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科研机构考核制度,健全科研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已形成明显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并具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科研团队,优先批准组建科研机构。对科研任务完成好、科研成果突出的科研团队,学校提供办公场所并予以资助。三年内,增加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平台。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以研究基地为重点的科研平台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制度
进一步修订科学研究评价制度,逐步改变完全依靠数量、级别考核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强调团队成员科研成果与团队研究方向相一致,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完善个人考核与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职级分类、收入分配相挂钩制度,科研团队考核与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科研团队,及时进行整改或撤并;对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和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滚动资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和各类型、各层次科研团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与经验,制定以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为目标的 “十二五”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组织好科研团队建设要求的各项工作。
(二)科学制定院级科研团队的管理细则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要按照《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制定好本单位科研团队管理细则。对各科研团队的管理要把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科研团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要根据历史基础、自身优势、发展态势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的要求,分别重点开展以创新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四)相对稳定科研方向
各科研团队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瞄准学科建设前沿,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凝炼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科研”的意识,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各类科研团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圆满完成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直想说说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提起来团队建设,小时候感觉好像很高深似的,现在想想小时候玩的游戏中,已经是在初步进行团队建设了。那时候在一起玩什么,分工还好分点。为什么现在的团队建设反而难了呢?!我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浅浅地谈谈科研团队的建设。本人认识不足,仅仅希望能够带来点灵感。
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后来,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别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度信息共享,团队则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消极),而团队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科研团队一样有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以预测的。针对这些方面,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建设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团队的发展目标:这个一般来说,科研的目标比较明确了。人才的层次: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不是说都是英雄才好,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除了有战略眼光的导师和带头人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选人尽量不要选错,任人唯贤唯德,选择有能力或潜力的人做同事,录取学生加入实验室也应当如此。不然一个人搅和的团队都不好。
人才的层次好了,还应该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以利于工作的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高素质人才,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过科研团队是知识型的团队,即使是有层次,也要建立在共享、平等、权利淡化的基础上的。此外,还要避免一些先来者以长者自居,变相地侵占后来者的思路。分工合作:为发挥科研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课题组近期和长期的课题目标与研究任务,略微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个人可能的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这需要定期开会讨论。团队文化建设:如果想持续发展团队的话,我觉得不管团队大小,团队文化是应该有的。即使没有一个体系的团队文化,那么融合团队精神的几条也应该经常提起。假如项目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项目成员的力量就很难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扯皮推诿指责,项目也就不可能成功。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团队文化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同事之间要对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变得很困难,团队中出现“高度的和睦交往,低度的团结一致”的现象。
特别是科研项目中,人为的因素很多,更应该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的科研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团队中特别需要培养牺牲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等。目前一些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状况实在是不佳。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科研中,会经常出现研究接口问题,往往是导师领进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但是有些科研项目要结题,要审核,还会经常出现对项目研究内容的更改要求等等。在这些时候,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将导致更复杂的问题。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制度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要短期的工作,那就人治;但是要是建设个好的团队,长期的公关合作,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科研团队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的治理标准。
1)工作责任制:如果团队分工不清,人员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什么时候才能搞好工作?明确规定某个人在某个项目中的责任,并且尽量稳定地持续下去; 看看最近的一个小团队:原本只会在科幻片中出现的“水变油”技术变成现实,项目只有4人参与,和一般队伍庞大的科研团队相比,只能算一个“蚊型”团队。“我主管项目研发,研究员Oomman Varghese负责研发,他的助手研究生Thomas La Tempa,最后一个成员是擅长纳米管研究的Maggie Paulose。”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工程学教授克雷格·格兰姆斯这样说。
2)奖惩制度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3)平等交流的制度:平等也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制定下来。很多时候,课题组一说到老师说的,那就好像是对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4)实验室制度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意识;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有些课题组经常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展,方式有不少是可取的;多交流,多鼓励:培养和鼓励成员独立作研究,让他们尽量发挥潜力;激励机制,既要在工作中让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压力,又要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照顾项目组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这对于导师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最后一点,最好是科研人员管理科研人员,别搞太多行政,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在国内,外行的管理内行的,这叫风光;内行的管理内行的,这叫权威;内行的管理外行的,这叫憋气;外行的管理外行的,这叫混乱...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团队建设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团队建设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科研团队系我校首批科研团队之一,自202_年11月成立以来,受到学校领导、科研处的多方面指导与帮助,团队成员同心协力,积极参与团队的各项活动,体现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成立3年以来,我们发表了论文37篇,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论文19 篇,团队成员3人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较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为中文系、学校争得了荣誉,使团队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对于我校中文专业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现将团队建设的相关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团队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情况
团队成立之前,中文系的科研工作没有形成合力,都是单打独斗,同行之间的交流也是饭后茶余的闲谈。团队自202_年成立以来,团队形成了定期交流机制,每学期都有两次学术交流,主要是讨论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案、研究思路。团队成员很快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制定了研究方案,理清了研究思路,并申报了多项省厅科研课题,围绕课题展开自己的科研工作,使团队很快就产生多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37篇,作为团队成果呈现出来的科研论文,被引频次达100多次,下载量达15000多次,使团队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张宗福的唐代文学研究与董湘琴研究、董常保的《左传》谥号研究、张晓英的明清小说词汇研究、谭文旗的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梁冀的小说矛盾艺术理论研究已成为省内外中文学科学术研究的亮点,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
团队成立以后,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向度的学术交流,使团队成员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研究思路,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学术圈中的知名度,也间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对于我校中文学科建设的影响是潜在的、却又是长远的。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3人次,参加省级理事会30多次,是我校中文系成立以来学术交流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三年。张宗福教授于202_年11月受金祯桂教授邀请参加了韩国人文学会举办的“东亚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第十一届国际学术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杜甫诗歌凤凰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学术发言,并与海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202_年9月,受文化部、四川省政府邀请参加了“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杜甫对陈子昂的评价”的学术发言;202_年9月,受成都市文化局邀请参加成都市申办“第四届中国诗歌节”论证报告会(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202_年在安徽马鞍山市举行,主办单位文化部、中国作协、安徽省政府;第二届202_年在西安;第三届202_在厦门);参加杜甫学会的各类学术会议十余次。梁冀教授多次参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并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四川省比较文学理事会,邀请了著名学者、一级教授曹顺庆为我系师生作精彩的学术讲座。谭文旗副教授多次参加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的学术会议,邀请了多名校外知名专家为我系师生办学术讲座。张晓英、董常保参加了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2_年年会”,与国内外文献学专家、古代文学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我校中文系在省内外高校的学术影响力。
二、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团队发表论文37篇,其中核心期刊15篇,专业期刊4篇。专著2部。
(一)论文
1、张宗福、张晓英:《略论杜甫<西山三首>》《杜甫研究学刊》202_.1(社科核心期刊、专业期刊)
2、张宗福、张晓英:《论杜甫对陈子昂的评价》《杜甫研究学刊》202_.3(社科核心期刊、专业期刊)
3、张宗福、郭卫文:《论陈子昂<感遇>诗的哲学思考》(蜀学)(202_年刊),巴蜀书社。
4、张宗福、熊刚:《论陈子昂<感遇>诗的社会意识》《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1
5、张宗福、谭文旗:《论陈子昂任侠使气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兰台世界》202_.11(中文核心期刊)
6、董常保:《春秋谥制探析》,《文艺评论》202_年第10期(中文核心期刊)
7、董常保、张晓英:《羌族释比经典蕴含的生死观探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年第05期(中文核心期刊)
8、董常保、熊刚:《浅析<列女传>对夏姬形象的改造》,《兰台世界》202_年第06期下(中文核心期刊)
9、董常保、梁冀:《周代诔谥文体辨正》,《短篇小说(原创版)》202_年第11期上(中文核心期刊)
10、董常保、张宗福:《论羌族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孝文化》,《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_年第3期。
11、董常保:《<离骚>“泽”字注释考辨》 《语文研究》202_年第01期(cssci、中文核心、语言学类专业核心期刊)
12董常保:《<春秋>所载周天子谥号体例考析》,《天中学刊》202_年第04期(人文学报核心期刊)
13董常保:《<春秋>书诸侯谥号体例考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_年第01期(人文学报核心期刊)
14董常保:《<春秋>所载女性谥号考论》,《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2_年第12期
15董常保:《<左传>“声”谥考析》,《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_年第08期
16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经与<楚辞·招魂>的比较》,《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_年第02期
17梁冀:《小说矛盾艺术的历时性考量》《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3 18梁冀:《小说矛盾艺术初论》《芒种》(202_.14)(中文核心期刊)
19梁冀:《论小说虚构之道》《当代文坛》202_.3(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20梁冀:《<绿松石>的藏民族现代长篇小说情结》《短篇小说》202_.10(中文核心期刊)21梁冀:《背景的缺失与话语的缺失》《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3 22谭文旗:《存在之思与存在之诗——“语文”的澄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_.4 23谭文旗:《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语文学刊》202_.16 24谭文旗、张晓英:《沿“源”而居,随“道”而行——现象学视域中<老子>的“道”》《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_.4(社科双效期刊)
25谭文旗:《存在 意义 建构——存在论视角下的语文教育》《教学与管理》202_.6(中文核心期刊)
26谭文旗:《烦,他人是地狱,无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鲁迅小说》《山花》202_.10(中文核心期刊)
27谭文旗:《从“对象—认识”走向“自我—澄明”——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向》《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3 28谭文旗:《道儒禅宗之“道”:我国话语建构的哲学前提》《求索》202_.6(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29张晓英、董常保:《“老天拔地”补释》《红楼梦学刊》202_.5(中文核心期刊)
30张晓英、谭文旗:《<红楼梦>词语零札》《红楼梦学刊》202_.1(中文核心期刊)
31张晓英、郭卫文:《<西游记>凝难词辨识》《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2_.1(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民族类核心期刊)
32张晓英、谭文旗:《杨闽斋<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的校勘价值》202_.1 33张晓英:《<西游记>宗教词语辩证》《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_.4 34张晓英、郑岁黎:《<琵琶行并序>献凝》《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3 35张晓英、熊刚:《<西游记>校点商兑》《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4 36张晓英、吴敏:《<西游记>俗语词辨释》《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_.4 37熊刚:《论美人鱼与林黛玉形象之相似性》《短篇小说》202_.21(中文核心期刊)
(二)专著2部
张晓英:《<西游记>词汇研究》(专著),四川大学出版社。董常保:《<春秋><左传>谥号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三、团队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团队成员承担省厅及研究中心项目共7项:
张宗福及团队成员:教育厅重点项目(10SA087)《楚辞与唐代文学》
张晓英及团队成员:教育厅重点项目《杨闽斋<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点校》
董常保及团队成员: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10SB80)《<左传>谥号研究》
董常保及团队成员: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一般项目(10DFWH006-1)《羌族丧葬文化研究》
梁冀:教育厅重点课题(11SA112)《小说的矛盾艺术研究》 谭文旗:教育厅一般项目(12SB004)《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在我国语文教育中实践的研究》
熊刚:省羌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QXY1211)《羌族民间文学的进一步挖掘与传承》
四、团队成员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3人次,参加省级理事会30多次,是我校中文系成立以来学术交流最为频繁、最为活跃的三年。张宗福教授于202_年11月受金祯桂教授邀请参加了韩国人文学会举办的“东亚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第十一届国际学术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杜甫诗歌凤凰意象的文化内涵”的学术发言,并与海内外著名学者进行了深度交流,大会交流论文,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202_年9月,张宗福受文化部、四川省政府邀请参加了“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大会,在会上作了题为“杜甫对陈子昂的评价”的学术发言,与邝健行、张志烈、谭继和、周裕锴、马德富、林继忠等著名学者进行交流,收获很多,受益匪浅。202_年9月,张宗福受成都市文化局邀请参加成都市申办“第四届中国诗歌节”论证报告会(注:第一届中国诗歌节202_年在安徽马鞍山市举行,主办单位文化部、中国作协、安徽省政府;第二届202_年在西安;第三届202_在厦门),在论证报告会上,他提出三点建议均被采纳,即一是理清四川自汉朝司马相如以来的诗心文脉,以此论证四川是中国西部诗歌的中心,成都有举办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重视四川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茅盾文学获奖者、有许多著名诗人,这是成都把诗歌节办出特色的重要条件,三是四川诗歌活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许多地方都举办过诗歌节。他还参加杜甫学会的各类学术会议十余次。梁冀教授十多次参加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并在我校成功举办了四川省比较文学理事会,邀请了著名学者、一级教授曹顺庆为我系师生作精彩的学术讲座。谭文旗副教授参加四川省鲁迅研究学会的学术会议十余次,邀请了多名校外知名专家为我系师生办学术讲座。张晓英、董常保参加了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2_年年会”,与国内外文献学专家、古代文学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
五、团队科研经费到帐情况
团队科研经费到帐22000元(张宗福:4000元,董常保:8000元,梁冀:4000元,谭文旗:202_元,熊刚:4000元)。
六、团队经费使用情况
学校划拨给团队的经费共30000元。直接支助个人科研的费用:10500元;
核心期刊、专业期刊(按学校规定团队成员发表论文并为其他团队成员署名的属团队成果)论文奖励费用:7000元; 团队建设(团队申报、管理等)费用:1500元; 团队学术交流会务费:11000元。
七、团队队伍建设情况
(一)、团队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古代文学科研团队负责人张宗福,成员有熊刚、董常保、张晓英、梁冀、谭文旗、郭卫文。团队成立的主旨是整合中文系科研骨干的研究能力,使中文专业的科研水平有整体的提升。团队在我校中文专业学科建设中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了中文系的整个学术研究。三年以来,团队成员同一研究领域中的交流频繁、富有深度,研究方向更加明确,研究方案切实可行,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最后形成的物化成果丰富。不同研究领域的成员也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互鼓励,团队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团队成员的学术视野被完全打开,能够活跃在更加广阔的学术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团队成员职称提升情况
梁冀、谭文旗、董常保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中文系教师的职称结构因此而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团队成员获得的荣誉称号
张宗福:第四届校内专家、阿坝州第二届学术带头人(已公示)。梁冀:第四届校内专家。
梁冀、谭文旗等:《师专中文学科实践教学的建设与改革》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02_年)
202_.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