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送教下乡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11-467742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5 07:53: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送教下乡

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关于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的申请报告

省教育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密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开展工作,抓住我县苹果产业及其它农业产业快速发展这一契机,经我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决定,调整办学思路,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招生教学阵地前移,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学校的教育资源送到乡村。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为重要目标,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特申请省级“送教下乡”试点工作基地,申请报告综述如下:

一、吉县县情及苹果产业发展概况

吉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南端,隶属于临汾市,西与陕西省宜川县隔黄河相望,南、东、北与乡宁、尧都、蒲县、大宁等区、县接壤,青兰高速公路、209国道、309国道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吉县国土面积1777平方公里,辖3镇5乡79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1万,其中农业人口8万人,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县境内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无污染,无霜期长,土层深厚,节令分明,非常适宜苹果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具有得天独厚的苹果生产优势,是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县、名优特苹果生产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优势农产品苹果示范基地县。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量16万吨,产值3.5亿元。吉县苹果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产品认证,中国食品市场名优品牌、“中国苹果之乡”、“中华名果”、“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十大品牌”的命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苹果产业已成为引擎吉县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吉县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县苹果产业发展实际,规划以每年新发展两万亩的速度,进一步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实现农民人均4亩果,总产量由现有的16万吨发展到3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10亿元;确定10个苹果生产重点垣区,培育上百座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培养一万名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兵。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吉县打造成临汾市西山百万亩水果经济的核心基地、全省苹果产业的龙头基地、全国苹果出口的品牌基地。苹果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宏伟的远景规划,不但需要切实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强势健全的宣传营销网络,同时更需要完善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大量技术研发和推广人力资源,尤其是在技术普及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县上有果树中心、农委,乡镇有果树站、农技站,但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素质低、乡镇技术部门服务硬件差是全县的一个共性问题,而村级农民技术员几乎是一个空白,与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相差甚远。二是技术培训较乱。县乡果业、农业技术部门没有发挥好新技术培训的主渠道、主力军作用,每年只是在乡镇上上大课,进村进行集中培训,进户进园进行面对面指导的时间太短,次数太少。三是技术人员与生产实际脱节。一些技术人员不加强新知识学习,不进村进园进行生产实际调查研究,不了解新产品。其实一些新产品本身就是新技术的载体,不了解果园生产实际需求和新产品性能就不能很好的推广新技术,就不能受到果农的欢迎。

因此,我校抓住此次机遇,申请省级“送教下乡”试点基地,不但能填补农村生产一线技术力量空白,帮助最渴望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为他们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强有力的平台,进而推动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能够改变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职业学校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促进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二、学校基本情况

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临汾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国办职业学校,2012年由普通高中转办职业学校。现开设园林园艺、旅游、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焊接、钳工、煤炭等专业。学校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中医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体育职业学院等六所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被六所院校确定为实训基地,是吉县大学生毕业实践基地,还与华晋焦煤、霍州煤电等大型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合同。并且连年被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并被省扶贫开发领导组确定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和企业职工转岗及提高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和各类社会化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校园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和在校生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483.43亩,其中校园占地面积127亩,林场300亩,果园53.43亩。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在校生1205人。

(二)师资情况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指导教师水平高。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2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人。由高级教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各类高素质专业人员组成、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素质较高。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具有合格学历。这支由专任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数量稳定、专业扎实、技能精湛、质量较高、能充分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训需要的教师队伍在全市有较高知名度。

(三)专业开办情况

学校现开设有园林园艺、旅游、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焊接、钳工、煤炭等专业。拟开设的专业:苹果种植专业、畜牧养殖专业、农村经济管理专业。

(四)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学校教学实训设施齐备,现有机电一体化、园林园艺、计算机、钳工、缝纫纺织、化工等实训车间及实验室,各类教学实训设备总值1700万元,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 9 个,可同时容纳1000人实习实训。学校建有完备的 100M 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和课件制作中心,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信息管理平台,现有教学和管理用计算机200台,多媒体教室 40间,多媒体教学视频制作设备 50台套,各类音像、图书资料7万余册,百兆校园网连接学校所有的办公场所和绝大部分教学场所,实现网上办公、网络教学和电子校务管理。较好的专业设施和设备条件奠定了我校在全市实习实训的领先地位。

(五)毕业生及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校就业办常年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临汾、太原、北京、青岛、天津等地区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和就业基地。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9%,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专业对口匹配率逐年上升,现已达到88%以上,学校实现了入口旺、出口畅,高质量的就业工作和畅通的就业渠道得到企业、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了7000多名合格毕业生,为吉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短期培训

学校常年开展培训工作,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长,充分挖掘师资及设备潜力,不断拓展社会培训空间,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技能培训。

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先后开办了电子电工、机电、电焊、钳工、缝纫、计算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幼师、煤矿安全、工程建筑、驾驶与维修等专业方向的培训班,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培训班,为企业职工开办转岗和技能提高培训班,大力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学校自2005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工程”等各类技能培训。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4714人,酒店服务1385人,计算机1612人,工程建筑835人,旅游服务1004人,煤矿安全120人,幼师22人,园林园艺434人,驾驶与维修367人,切实发挥了职业学校服务县域经济、服务社会的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八)合作办学

学校大力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市场和中职教育特点,紧紧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先后与吉县吉州宾馆、丰泽园大酒店、丰盛大酒店、至尊肥牛、吉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北京惠通基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襄汾宏源集团、临汾华丰集团、宏泰皮革加工厂、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中心、华晋明珠焦煤公司、临汾滨河湾休闲会所等厂矿企业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并在学校建立了三级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皮革加工生产车间。实行订单培养,确保毕业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实现了“毕业一名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的目标。

通过合作办学,既扩大了招生,开辟了校外实习基地,又保证了学生(员)的就业出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旅游管理、酒店服务、园林园艺、工程建筑、缝纫、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已成为劳动力市场大受欢迎和关注的主体,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新一轮的企业发展和城市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试点基地培养目标以及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县有近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培训,苹果种植技术研发以及推广、畜牧养殖业、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需求每年将在 1 万人以上,结合吉县经济建设、苹果产业及其它农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我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拟定本校“送教下乡”试点工作基地的培养目标是:为吉县的苹果标准化生产培养一万名生产技术标兵,培养与吉县社会主义农业建设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热爱农业,热爱农村,从事苹果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以及畜牧养殖类产业,具有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身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和自主创业致富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综上所述,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足够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师资、办学水平承办省级“送教下乡”试点工作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国家惠农政策的春风,认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借鉴新经验、探索新路子,把农民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增益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吉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特此申请

吉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0一三年二月

第二篇:送教下乡

2018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总结

2018年3月至5月,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音乐课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我听到了教育局领导对音乐课程改革的强烈呼声,我感受到了音乐教师们渴望学习的热烈心声,我领略到了身边名师课堂的高超技艺,也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我一个游走在音乐课边缘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在严寒的冬日里,品尝到了一顿热气腾腾的精神盛宴,真是不虚此行啊!一. 万紫千红满园春 音乐课上乐融融

音乐课就像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它能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听音乐会使人手舞足蹈,也会使人潸然泪下,能让人陶醉,也能让人忘掉自我。本次音乐课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现的,孟月梅老师我们带来了三年级下册的《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朱蓓蓓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二年级下册的《猫虎歌》。胡姗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二年级的《摇船调》。几位老师充满童趣的甜美嗓音如春风化雨,很快拉近了和陌生孩子的距离,这种满满的亲活力让孩子们整节课和老师融为一体。孟月梅老师的对话式导入,朱蓓蓓老师的歌舞表演导入,在加上幻灯片的渲染,使得“课伊始 趣已生”,几位老师娴熟的钢琴弹奏范唱,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们肃然起敬,巧妙的课堂设计,面向全体的教学方式,精心准备的音频、视频、道具,别具匠心的教学环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使得孩子们整节课其乐融融,课已尽,意却未尽。几节课里,我为孟老师专业的音乐综合素养折服,为朱老师优美的舞姿惊叹,为胡老师作为新人的努力点赞。

二. 各抒己见来评课 勤照镜子脸面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我们老师也应该及时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不足,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常思常新。这次活动,姚晓琳老师安排的井然有序,先由几位老师自己反思说课,再由听课教师发表见解。在反思说课的环节,几位讲课老师都很谦虚,自己课堂上的一点点小瑕疵都是那么的在意,课前精心的准备,有时也不能事无巨细,提前的预设或许还有新的生成等,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的综合素养,既要有万全的准备,也要有一失的巧对。这几位老师本就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却还是在不断的追求完美,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越是优秀的人,越是努力”。听课教师点评环节,我对张老师和董老师的精彩点评点赞,她们听的很认真,乃至讲课老师的一个音、一个词的小失误也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来,这才是我见过的真正的点评,不流于形式,不讲人情不留面子,真正对老师负责任,对本次活动负责任,对学生负责任的点评,这是一种对职业的尊敬,对本职工作的敬业和执着,这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我们的行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一群人,我们才能走的更远。三. 学习归来有新路 信心满满齐步走

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课改,课改的初衷是什么?而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不禁回忆:我们小时候的课堂和现在的课堂有什么不同呢?其实,细细想来,课程改课根本的落脚点就看学生是否得到了发展。实行课改就是要实现学生的三个改变,既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变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恢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过去的“一讲到底”转变到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到在“独学、合作”中主动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说:“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身做过的学得最深刻”,我们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深刻。本次送教的几位音乐老师,正是因为她们平日里积累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经常参与优质课、示范课的打磨,再加上她们自己对音乐教学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才给我们前来学习的老师们,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流程。让我们有章可循,有模可依。就像姚老师最后总结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将新的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中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增强个人的自信,我们的音乐教育才会迎来春天。最后,我再借用姚老师的一番话,和同行们共勉,她说:“送教下乡,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比学的氛围,音乐教学是一种艺术,热爱艺术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是生活中充满阳光、有生活情趣的人,我们音乐教师有这种使命,给孩子们播下艺术的种子,就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会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能力”。愿我们都来做幸福的人吧!

第三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争议中往何处走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办学模式调查与分析之三

今年元旦刚过,河北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王晓飞接到秦皇岛市卢龙县重峪口村党支部书记陈景山的一封来信,两人素不相识,村支书给省厅职成处长写信,所为何事?

陈景山除在信中细数送教下乡后村里近年的变化、对职校和教师的感激之情外,还特地写道:“前几天听在教学点上课的老师说,有可能要取消送教下乡工作。我70多岁了,在村里干了30多年,对村情、村俗、农业生产及村里的变化非常熟悉。我以一个几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的身份跟您说,送教下乡利国利民,不能停止。”

重峪口村是偏僻山村。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陈景山说,2010年,县职教中心在村里建立了办学点,村里63人成为正式学员,但每次讲课,来听课的都是70多人。农民想致富但缺技术,学习上都比着,怕落后。办班才两年,村民的思想就发生了转变,科技意识和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核桃是重峪口村的干果项目,以前亩产只有5000元。现在,农民一边种树一边学习,剪枝、嫁接、水肥管理,亩产达到2万元。全村1300亩核桃实现了稳产、高产,人均收入从2000元增加到4000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封信呢?原来,2011年,一个检查组5天检查了9所学校,他们认为,承办送教下乡的一些中职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四处设立教学点,大量招生,以致出现本部学生只有几百名,而校外教学点多达几千名的倒挂现象。检查组在列举了一些送教下乡办学初期不可避免的或正在纠正的管理不足后,得出结论:“送教下乡不是学历教育,更不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这个检查,使本来存在争议的送教下乡产生了波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社会上和教育部门对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改革产生质疑,主要包括部分地方职校到课率不足、有村民冒名顶替领取补助、送教下乡是否是全日制教育等方面。

检查组在检查过程中确实发现了一些报名学员与听课学员不符、学员到课率不足等现象。比如,在一个村的教学点上,共有99名学员,查出14名顶名学习者,整个教学点也因为管理不规范被停办;有些大学毕业生回乡后务农,由于不懂农业生产,报名送教下乡班,在查出后被除名。

送教下乡的资金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学校资金管理不清楚,顶名听课的村民还领到了助学补助。

一些校长认为,保障改革,更需要在现代观念下,充分理解农民对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正是因为还没办好,所以才需要更加好好办,不宜轻易冠以冒名顶替、骗取助学金之名,将学生除名、将教学点停办。

一些村民表示,村民们在学习上互相攀比,怕的是自家致富落后。村民顶名听课,真实原因在于想学习,不在补助。

河北省农村职教送教下乡存在争议,主要在教育部门内部,对送教下乡是不是全日制学历教育存在不同认识,进而影响了免学费补助拨付和助学金拨付。

从卢龙县职教中心的一份申请拨付学费的报告上可以看到,2011年,该校总计应拨付资金360余万元,其中国补部分已拨付到位,县级配套资金缺口78万余元;武安职教中心2011年根本没收到免学费补助,而该校每年送教下乡教师的交通费用和课时补助费用就需要56万元;而在石家庄市农业学校,由于学费不足,教师下乡应得的很少的补助至今还没有拿到。

为搞好送教下乡,河北省不少县市大力推进,但是河北省欠费办学的职校也有不少,而欠拨办学资金的县市,主要顾虑是上边意见不统一,财务文件前后不一致,在操作过程中感到为难,担心落下“套取资金”的嫌疑。

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增认为,全日制学历教育是要学生脱产学习,在国家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全天在校学习。这对普通教育是好形式,但对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原有的办学思维:

——是否脱离生产,要看教育特色,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教育概念。国家要求,职业教育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办学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密切联系生产”。因此,按照脱离生产的全日制概念来衡量职业教育办学,与国家要求矛盾。

——是否是学历教育,要看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旧有的教学形式。河北省农民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校园内学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把全日制三年的教学内容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按照农民的实际应用,开发成新的课程组合,这正是职业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的办学特色,其教学完成了全日制教学的内容,是涉农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

——是否是全日制教育,要看教学过程,不能局限于教学地点。送教下乡把教学地点设在乡镇或村。上课就在农民家门口,在实际生产中实训,教学效果直接在生产中体现。

——是否符合修业年限,要看教育效益,不能局限于学生年龄。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力,必须拓展在乡往届生的生源市场,既不能因为学生不是应届生就排除在学历教育之外,也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而否定教育的过程。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已不存在了,教育部对职教提出的要求是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送教下乡便是贯彻这一要求的具体做法,农学结合是符合农民实际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实现形式。”王晓飞说。

据了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的措施,对送教下乡承办学校的资格认定、审批程序、管理要求,以及教学点的建设标准、学时要求、档案和资助资金发放等,规范更为严格。

第四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学习有感

市教育局安排我校在10月29日到10月30日两天,分别在杏花和市内进行学习,虽然这两天比较累但对我来说收获不少,使我对于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记的在杏花是侯彩虹和严海燕两名老师讲课,两位老师的课安排的都挺好和我们设想的基本差不多,因为我们都考虑的是的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这节课完成不了的话回影响整个的教学进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重结果轻结果显然这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石颐圆老师针对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点评:我们做每一节课都需要做到一下“三理解”即“理解教材”,“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确是只有真正理解教材才能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化难为易”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理解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不同的学生教学设计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的,必须想学生难掌握的知识细节然后想如何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更好,自然也就做到了“理解教学“这一目标了。

第五篇:送教下乡

“送教下乡”活动计划

印江三中 吴旭

为了积极响应省、地、县文件精神,本人向学校申请并得以实现参与“送教下乡”活动,送教内容是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为了圆满完成此项工作,特拟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深刻认识“送教下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送教下乡”活动,是为了加快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大限度发挥“城乡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学龄人口和教师供求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送教下乡的任务和要求

到农村受援学校去,指导学科教学,参加校本培训和教学科研活动。讲授示范课,指导年轻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传帮带作用,把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植入农村学校。

具体要求: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认真上好每一节示范课。在示范课后,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谦虚的态度,与山区教师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动向,寻找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办法,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互相听课、评课。并针对农村学校活动课薄弱的实际,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各类练习题毫不保留的带到受援学校。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使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具体安排 1、11月完成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教学任务。(2课时)2、12月完成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任务。(2课时)

送教下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