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乡村的傍晚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11-84800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5 22:23: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村的傍晚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时候都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伴随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就农村初中而言,从教学方面分析原因,作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

1.1.1 不想读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再者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在“唯考是举”的今天,孩子们的时间往往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丝儿的闲暇空余:早上至下午都是坐在课堂里上课,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则是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孩子不是超人,海绵里的水再挤也是有限的。在这样情况下,他们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轻松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呢?

1.1.2 不会读 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1.1.3 没得读 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村个别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1.2 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

1.2.1 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1.2.2 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目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1.2.3 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对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应试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与学,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新形式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2.1 从兴趣入手让孩子爱上读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爱上阅读,乐于阅读。2.1.1 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用实际行动给力。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总是会在不经意间会把我读到的好书落在教室里,事实上并非我丢三落四,而是抛砖引玉、有意为之,因为我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2.1.2 整合优势资源,营造阅读的氛围。我在班上开设了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从课本中走出去”,从《三字经》到《论语》《大学》、《中庸》、《史记》、《三国志》,从《百家讲坛》到《子午书简》、《走进科学》,我把很多的影像资料和课外读物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把自己在学习国学经典中收集的一些故事和得到的一些感悟与同学们分享,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我还定期组织开展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一日要闻等活动,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风俗、奇闻,跟大家交流,在课外我还布置学生办手抄报、板报、墙报,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在班级图书角,如《求是》、《读者》等,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难以由量变达到质变。2.2.1 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但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实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习惯的培养:

2.2.1.1培养学生的查阅习惯。不管是课内的阅读,还是课外的阅读,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这时,学生习惯于把老师、家长当作“活字典”。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拜访更忠实、更可靠的老师——字典、词典,并且还要告诉学生:遇到问题首先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解决,只有在自己想了很多办法仍解决不了时才找别人帮忙。另外,最好是要求每位学生随身带一本词典,逐步养成随手查阅字典、词典释疑的习惯。这样,将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2.2.1.2指导学生养成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目前很多小学生普遍反应:我们没有时间读书。看看现实,也难怪他们。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少年时期,然而一天的安排,无非就是上课,然后完成老师和家长们布置的作业,他们为着理想在奋斗着。剩下的几近可怜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愿意与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打游戏,或是看电视等等。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尽量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的同时,也保证阅读的数量的质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2.1.3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在学问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读书强调眉批,留下了大量的评点古籍的宝贵遗产。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所使用的笔记卡片就达5000多张。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它还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2.2.1.4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写结合”的习惯。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于是我就趁此机会指导学生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在读过一本书或一个故事之后,让学生把其中的重点或基本内容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后,还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提高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可让学生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小练笔中来,哪怕只用到一个精彩的词或一句生动的话,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帮助。此外,也可让学生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同时,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是简单的一两句话也可以。每天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可以随便聊聊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还可以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给他们以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2.1.5有选择性的读书。由古至今,中国的文学典籍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若每本皆读,穷己一生恐怕也不能读完其万分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必须选择读物,我的建议是经典+名著+时评或者是文+史+哲+技,这样不仅能缩小我们的选择范围,而且也能有效抵御一些拙劣刊物对青少年的危害。2.2.2 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第一种是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俗称一目十行。第二种是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第三种是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第四种阅读方法是麻醉性的阅读法。如同服用麻醉品那样使读者忘却了自己的存在,飘飘然于无限的幻想之中。这种阅读为了消遣尚可一试。

其次,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特点,掌握规律。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阅读课文也不例外。如记叙文主要有写人、记事、写景物三种不同内容它们的特点、规律,就可迅速完成其它内容、要求的阅读。阅读写人的记叙文,就应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刻画。进而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记事的记叙文,可先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再理解之一(些)事情所反映的意义。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先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2.3 弘扬素质教育观 让孩子摆脱束缚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方法。《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机统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至高无上,课堂教学“一言堂”,教师“讲”学生“听”,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成为收音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被扼杀了。再者,有些教师喜欢采用“问题设置法”、“小组讨论法”,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来教师不再独霸讲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你问我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活跃了,但却造成了学习只带着老师的问题去阅读,去寻找答案,却享受不到审美的乐趣;也有些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讨论,自己就少讲甚至不讲了,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空间,而对于学生讨论内容的合不合理,有效无效,不作深入地调研。从而使教师独霸讲台演变成少数学生霸占课堂的现象,形成让更多学生永远是观众、听众等无效讨论教学现象,只追求表演作秀,课堂热闹,不顾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果,不是简单的换个面孔,如果老师的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穿新鞋走老路,无论怎么教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应布满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探究与合作,就必须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读的情景上下功夫,让学生品味文章的内在美、艺术美,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涵养学生性灵。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总是处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此外还必须要求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我们要让学生观念上明确,既要注重对教材每篇课文的阅读欣赏,又要多读报刊杂志,放开视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景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才能提高,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篇:乡村雨后傍晚景色

今天晚饭略为提早了些,六点半后就吃完了。午后的一场大雨为整个天地都降了温,在酷热的夏天带来了一丝丝的清凉。习惯晚饭后到乡间小道上慢步走走,特别在这清凉的夏天有着非常舒服的感觉。今天是农历十二,天边挂着一轮半月,而且太阳的余辉还在山峦边上透射出来,把整个天际染成了五顏六色,一眼望去景色实在是迷人极了。天边的云朵有不同形状呈现在我们眼帘,变幻无常,时而象一条巨龙,时而象张天大口的狮子,时而象万马奔腾,时而又象可爱的太白兔,时而又象鲜艳的红玫瑰。天际的正中空无云朵,淡淡的乳白色与半月融为一体。

在停停走走的脚步里,看到田间还有劳作的群众,为除去多余的杂草辛劳着,也为长势喜人的禾苗而开心。不时地听到他们细细诉说着今年年景不错,风调雨顺,会有不错的收成。看到他们脸上充满了喜悦的情态,自己也被这情绪所感染,特别在如此的景色,自己更是开心。随着夜色渐浓,天边星星多了起来,不远处方塘里粉红色的荷花在绿色叶子衬托下,如同清新脱俗的少女一样略带害羞地开着。这景色让我想到高中课本里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美景,更想到了,文中所引的一首古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谢威林

202_.07.27

第三篇:乡村的傍晚

《乡村的傍晚》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中描写了傍晚的景色,傍晚的孩子放风筝,放牛······对应课文内容,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目标:

一、学习要求掌握的生字,会读,会写。认识“袅、翱、蹿、缕”四个生字。

二、学习要求掌握的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三、掌握“舍不得”的用法,能够造出正确的句子。掌握连词“以及”的用法,并能熟练运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乡村傍晚的迷人情景。学习者分析:

在讲读课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生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乡村迷人美景。教学方法:

自悟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在乡村生活过吗?请大家说说乡村傍晚的情景。

二、生字、词语解析:

1、教师范读,学生在不理解的字词上做记号。

2、交流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3、用词造句,说话

三、学生读课文,掌握词语,正确运用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巩固生字词语。

二、课文解读:

1、初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 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2、细读课文,思考:(小组读)

夕阳西下时,山区美丽动人的景色:(有远及近)当太阳还剩下半个脸时:

最后,晚霞余晖隐去,乡村的情景:

3、分段读课文

4、再齐读整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乡村景色迷人,山区农村快乐美好的生活

三、布置作业:写一篇写景作文。

第四篇:乡村的傍晚

傍晚的乡村

我喜欢清晨的乡村,雾霭迷蒙,清新迷人;我喜欢午后的乡村,阳光明媚,热烈醉人。但我更喜欢傍晚的乡村。她不仅有着怡人的美景,更有着那充满着乡间特有的生活气息。

红日西垂,并渐渐地收拢了她那强劲的光芒,向天际隐去她的身形。这是乡村傍晚的来临。这时,西边的天幕上会被染上一片红晕,像醉酒汉子的脸。余晖撒向大地,近处的房屋、树木,远处的田野、庄稼,都像镀上了一层金色。村边的小河,像一条金色的绸带,悠悠地向远方飘去。在微风吹拂下,水面金光点点,不时地有几条小鱼跃出水面,像是在比赛谁跳的更高似的,真应了《答谢中书书》那句“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啊,真美!

乡间的小路上,走着放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在斜晖的沐浴下,有的哼着不成调的儿歌,有的相互嬉闹着,还有的在讨论着一天的学习与收获。孩子们的说笑声与晚霞同撒在弥漫着泥土气息的小路上。

田地里,一片片农作物也泛着金光,好像在欢送着忙碌了一天的农民伯伯。农民伯伯看着金灿灿的田野,露出了笑脸,仿佛一天的疲劳被这丰收的喜悦给冲得无影无踪。

家家户户的小院里,也都照上了金色。屋顶上烟囱冒出缕缕炊烟,飘向远方,好像是在喊着大人孩子:该回家吃饭了!

多美的一幅画卷啊!这就是乡村的傍晚!

我爱这乡村,更爱这傍晚的乡村!

第五篇:乡村的傍晚

乡村的傍晚

乡村在我的印象中,虽然偏远,但风景美丽;虽然贫苦,但静谧幸福;虽然人烟稀少,但有时热闹。乡村的傍晚,又具有另一番景象。

傍晚,乡村的人们过着平凡而自足的生活。而这又是一种心情的放松方式。晚霞满天时分,太阳已把半边脸藏入西山,东边的村头,一位牧童吹着竹笛,骑着黄牛缓缓走过,笛声传遍乡村每个角落,在风中跳着美丽的舞蹈,越吹越远,惊动山边的飞鸟,不禁飞出林中,朝落日飞去。

过了一会儿,辛勤劳动的农民回来啦,他们扛着锄头,挑着担子,从西山走来,他们笑着谈着一天的收获,布谷鸟啼叫着,农民们不知谁先带头,唱起了高吭的民歌,那民歌虽然简单,但歌声悠扬清亮,它伴着多少农民的汗水和笑容,它是平凡,但它带着一种不平凡的信念,这首歌随着农民个个回家,逐渐消失在田野中。

此声刚落,村角又有许多农妇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孩子回来吃饭,而这阵阵呼唤声,又成了一种熟悉的歌声,呼唤中伴着母亲对孩子们的爱,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哗哗……”“嘻嘻……”村头溪水仍然流淌,在河的浅滩,几个孩子正玩着游戏,他们互相戏水,互相游戏,摸小鱼,捉青蛙,追蜻蜓,好热闹啊!在孩子玩得最开心时,爸爸妈妈开始寻找他们回家,孩子们相约好明天继续在村头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

太阳已经下山啦,月亮从树梢中升起。风起,树枝沙啦响,声声蝉鸣分外响亮。小乡村也开始休息,家家户户关灯啊,乡村进入一片寂静的世界,乡民沉入在最幸福的共享天伦的时光,美丽的乡村慢慢发出阵阵鼾声。

作者:上饶县二小蒋宇

辅导:王春根

笔名:白马金铃

乡村的傍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