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浅析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11-940716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9 10:30: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浅析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浅析

来源: lunwen88.com

一、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成员于202_年10月对周口市、开封市、洛阳市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有效率为96%。拟对中小学校教师访谈调查100人,实际有效访谈调查97人,有效率为97%。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调查问卷1223份,有效率为94%。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压力过大,发展意识淡薄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繁多。每天必须完成朝会、晨读、上课、批改作业、备课、教研等工作,还有各级各类考核与检查、组织学生活动、接受学生家长电话咨询等,几乎没有自主支配的时间。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工作,专业发展意识不强。部分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外,很少涉猎专业书籍。不少教师把继续教育当作完成规定的学时而参加,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教师教非所学,专业发展困难,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又一主要问题。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担任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的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调查发现,40岁以上的教师中37.5%所教课程非所学专业。随着城市的发展步伐加快,城乡结合部学校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就读,学校班级增多,教师紧缺,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教非所学,教师专业发展困难重重。

3.学科知识陈旧,缺乏制度激励部分教师学科知识陈旧。一些教师也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实践中却显得力不从心。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他们往往只是把这些目标抄在备课本上,供学校例行查检而已,更不要说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利用了。如开封市一所小学5O岁以上教师占38%,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只占少数。在课堂讨论中由于教师缺乏较前沿的学科知识,常常导致课堂能放不能收,使小组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而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

4.骨干流失严重,缺乏名师引领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城乡结合中小学硬件的投入。这些学校硬件和市区相差无几,但学生择校现象不能杜绝,其原因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

事实上,择校就是择名校、择名师,优质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师的资源优质。优秀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在本校对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起示范引导作用的名师。例如开封郊区一所中学,学校精心培养出来的8名骨干教师,202_年暑假有7人被调入市重点学校。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名师引领。

5.科研能力较差,专业发展乏力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教育能力优良率为45.2%,教学能力优良率为56.8%,教科研能力优良率为17.4%。新课改理念提出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要通过校本教研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多年来,由于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加之学校对科研重视不够,科研活动流于形式,不少学校没有科研课题。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中小学95%的教师缺乏独立科研能力,只有评职称时才去考虑撰写论文。科研能力普遍较差,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影响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历史影响是基本因素城乡结合部基础教育的底子较薄,历史痕迹明显。如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学历层次相对较低,职称不高,多数教师曾是过去转正的民师等。

随着市区的发展,人口量不断增加,基础教育的规模随之迅速扩大,在校学生逐渐增加,而教师编制还是本世纪初出台的政策,教师负担过重,专业能力的发展被淡化,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培训不到位是关键因素教师培训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培训机会太少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课程的设置大多依据培训机构自身资源的能力水平,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存在偏差,不能满足教师和中小学校的需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有限,中小学的教学任务繁重,只能有部分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形式上缺乏灵活性,表现为理论多、实践性的活动很少。教育主管部门将教师培训当成行政性工作任务,没有从教师的实际出发,重数量指标的完成,轻培训质量的提升。缺乏持续开展培训机制与体制。

3.缺少办学自主权是根本因素城乡结合部中小学缺少办学自主权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教师待遇、职称评定,人事调动等中小学均无自主权。教育主管部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具体指导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又缺少教师培训的自主权,教师培训的指标、内容、经费、时间、地点等中小学均不能自主。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需要的培训主管部门不一定批准,主管部门安排的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一定需要。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4.学校管理预设错位是重要因素学校管理者常常对教师专业发展事先预设,并将这种预设一厢情愿地强加给教师。这种不尊重教师自主愿望的预设,常常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错位,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变成一个痛苦被动的过程。不少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在新课改中教师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实践,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很难实现。

三、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对策1.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创造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学校领导应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创造适宜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其次是校长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人。

校长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教育新理念,做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者。在设计教师成长的目标时,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人手;既考虑到“教师整体”,又不能忽视教师个性”。

再次是学校应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竞争氛围。在教师培训上给予经费保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等。

2. 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快教学规范建设首先是编办、人事、教育等部门应统一协调。

根据中小学的办学规模,编制数,实行逐年核定的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应考虑学科发展需要,向城乡结合部薄弱学校倾斜。

其次是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和交流帮扶工作。加强指导和帮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开封一所实验中学,他们开展校长、教师、科研结对帮扶活动,使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充满生机活力。

再次是应树立教学规范化意识。完善教学调研制度,认真研究分析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问题,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有效备课、上课、改作业、命题、辅导等教学环节的监控、检查与评估,促进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应加大对教师专业性的宣传力度。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专业发展的理念。不仅要视自己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其次是应树立教师终身发展理念。增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熟悉职业规范、职业周期、专业发展规律。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克服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浮澡情绪,促进教师专业的长远发展。

再次是要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教师既是学科知识方面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与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

4.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首先是应以专业发展引领教师培训。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自我发展,还要考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

其次是应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部门要深入城乡结合部中小学调查研究,根据这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再次是扩大学校教师培训自主权。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充满吸引力,从而推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增强教科研意识。教育发展到今天,向教科研要质量,走“科研兴教,科研强师”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指导力度。应建立多方合作的研究群体。开展实施科研脱贫、帮扶工作。科研基础好的学校,应该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挖掘、创新,寻找新的研究课题。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可以先找科研基础好的学校来帮扶,逐步提高教科研能力。

再次是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着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立足自己工作岗位,不断发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6.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鼓励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应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措施。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制度建设。对专业发展成效显着的教师,应在晋职、晋级、评奖、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

其次是应增强自信心。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应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认真学习,用新课改理念提升自己,面对薄弱生源,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薄弱;教学技能不能薄弱;干劲不能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能薄弱;教好学生的信心不能薄弱。

再次是应鼓励教师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不能一刀切,在微观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个性特征。

给教师个性发展一个宽广的空间,鼓励教师对自己各个时期的专业发展目标做出合理的规划,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发展风格。

第二篇: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本人于3月19日至25日赴安洲街道直屋行政村蹲点调研。直屋行政村位于县城西郊,东与三桥和下郭为邻,南临下新屋村和下垟陈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村。在近一周的调研过程中,群众对如何改善村容不洁问题反映强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一个通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直屋村的环境卫生现状

(一)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及不良影响

直屋村位于县城西郊,紧靠全村共304实施清扫保洁。由于长期积累,房前屋后垃圾成堆(调研期间,环卫处帮助清理清运垃圾60余吨),垃圾逐渐向塘水面垃圾漂浮,池塘为污水塘,水沟为臭水沟,是远近闻名的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一是损坏了仙居对外形象。紧靠进出县城的道路,的对外整体形象。

二是降低了广大村民生活质量。高,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内涵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既讲究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也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洁的村容,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是影响了精神风貌。村容状况代表了一个村的整体风貌,环境卫生虽然是却可反映出村民的(二)造成环卫不洁的主要原因

1、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处城乡交界处,农村气息较为浓厚,虽然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乱搭乱建、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房租,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对环境卫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人口200多人,的二次污染。人(其中党员35外来人员进出我县,对生活的环境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精神风貌35省道和高速公路出口处,分35人),外来人口都会经过这样的村,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改变村容不洁现状的愿望较为强烈,尤其是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比较淡薄,而且这些区域还聚集了大量的外来民工,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此集聚,大量回收的废物堆放在村前屋后,5个自然村,200多人。村内没有环卫设施,没有“垃圾村(城中村)不洁的村容村貌会损坏我县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大量的垃圾,如垃圾回收业。8个村民小组,“小事”,但但由于农村长乱堆乱放、在城乡结合外来人口直屋村有外来造成了环境户,1119省道边上堆放,村内露天粪坑林立,没有一座卫生公厕,村内沟”。以上这些问题是

像直屋村的大部分城乡结合部村与县城紧密相连,影响了他们的健康;”。乱扔垃圾等现象比较普遍。———目前,他们大多从事垃圾回收行业,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城乡结合部尤为明显。城乡结合部是县城扩张后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本质上还是农村,由于村集体经济的不足(直屋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仅为8万元),“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或者比较落后。由于环卫设施配套不足,缺乏有效管理,造成垃圾无序堆放污染环境的现象。

3、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相对中心城区而言不仅位置偏僻而且先天不足,因此,不少干部就会认为现在要求城乡结合部村做到长效管理是不切实际的,还为时过早;或认为这都是政府的责任,与己无关;或认为搞城乡结合部村环境卫生吃力不讨好,只有付出,没有收益;这些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表面应付、得过且过,甚至熟视无睹,不愿化力气改善环境质量。

4、垃圾成份复杂,不可降解垃圾增多。以前的农村,垃圾多用于田间地头作肥料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成份越来越复杂,产生了大量塑料袋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且大量高效的农业肥料代替了“垃圾肥料”,垃圾在农村已无“用武之地”。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被城市包围或紧接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村,这些地方属于县城规划范围,在生活方式上日益接近城市,但还没有纳入整个城市管理范围,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我县,直屋村的环卫状况并不是个例,我县的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普遍存在垃圾乱堆乱倒乱处置现象,已经成为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加快仙居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打造农村新环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村容整洁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一个村的村容村貌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不仅反映了这个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反映了这个村的精神文明程度。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必然明显改善,也才能与所相连接的城市相适应、相协调,才能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重要条件。目前,我县正在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卫建设管理工作应当首当其冲,率先垂范。

(二)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净化环境卫生,改善人居环境,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抓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工作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可以让广大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村民共享我县文明建设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迫切任务。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涉及面广,要求高,环卫建设管理状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属于县城规划区范围,部分也在创建之列。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卫状况与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长期重视不够,环卫工作基础薄弱,存在的问题很多,可以讲,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既是创卫的重点,也是创卫的难点。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就是要解决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破解城区创建进程中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难题。目前,我县的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实现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工作规范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四)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是城管工作向城郊延伸的务实之举。

城中有村、城郊相连,这是发展中城市的基本特征。城中村、近郊村、城郊结合部均与城区紧密相连,这些地区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城中村、近郊村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基础。城管部门作为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将城市管理工作向城郊延伸,这是新形势下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城管部门有责任加强对城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指导,不断创新城管走进社区、城管延伸城郊的工作理念,把加强城中村及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管理作为城管工作走进社区、向城郊延伸的重要举措,作为城管工作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不断探索适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模式。

三、创新方法,立足长效,全力推进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

从我县的县城实际出发,加强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建设管理不可能全面铺开,一步到位,要因地制宜,创新方法,循序渐进。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培育村民新观念。从根本上说,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所以必须把对村民的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抓好文明素质教育。村两委要与每户家庭签订卫生保洁责任书,提出一些硬指标,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做好保洁工作。另外,村两委要充分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自我约束作用,通过全体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卫生保洁义务,以此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开展主题鲜明、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使村民潜移默化地增强卫生意识,自觉养成文明的卫生行为习惯。在整治和创建过程中,可组建村巡逻队,劝阻不文明行为,督促村民、外来经商人员、打工者养成良好的日常卫生习惯。

(二)科学统筹村庄规划,培育设施建设新起点。要做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保洁工作,环卫设施建设是基础。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做好村庄规划时,将环卫基础设施纳入整个村庄体系,统筹规划,统筹建设。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分级负责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即:县里主要负责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各街道要按照城镇环卫设施设置要求,在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居住区、道路、河道等处放置垃圾桶,合理设置垃圾房,建造垃圾收集转运点,配置相应的垃圾清运车辆和设备。城管部门将根据城郊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要求,协调、指导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与改造。同时,在规划时,要充分发挥现有环卫设施设备的作用,做到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中转运输等环卫设备设施城郊(乡)共享共用。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培育投融资新方式。要做好城乡结合部村(城中村)环卫工作,资金是主要因素。要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引入市场机制。从长远看,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根本,对土地及其他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增<

第三篇:城乡结合部1

城乡结合部,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 特殊经济地理单元。该经济地理单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 域,又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貌,又有乡村 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法国的著名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地区,而是按照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大城市或中心 区域,然后再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不断扩散。按 佩鲁的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可分为两个显著不丽阶段:聚集阶 段和扩散阶段。前者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大城市或中心区域不 断集中的阶段。正是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的超常规的发展,使其成为一国经 济的增长极。后者是多种生产要素由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周 边区域不断扩散的阶段。其原因是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由于各 种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而使其显得过于局促.空间的狭小已 严重地制肘着大城市和中心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大城市 或中 fi-区域的生产要素开始向其周边移动.以寻找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

(二)城乡结合部的类型

一般说来,城乡结合部有三种类型:一是受行政隶属关系制约,属城市政府管辖,却又地处乡村包围的城市郊区:二是属城市政府管辖的县,在地理位置上又与城区接壤的或“插花”的地带;三是受地域影响,处在城区外围,相对连接城乡的其他交接地带。(而此次调查的。。属于。。)

(三).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1)城乡结合部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

在《新乡市街道居民购买力等级分类》调查中,官员的综合主观评价排名 为22名,房租排名2,综合排,10,购买力等级c 中等购买力

当前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推进具有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从区域统筹发展方向方面可分为:市区城中村改造型;市郊城市化拓展型;县城中心镇提升型;山区分散村落整合型;农村村庄现状改造型等。从土地利用方面可分为:旧村原址改造型和新建村舍搬迁型两种类型。从建房方式上可分为统规自建和统规统建两种类型。

从资金筹措来源上可分为:集体致富改造型:如新乡县刘庄、龙泉社区;政策资金帮扶型:如辉县市回龙社区;企业(家)出资支持型:辉县城关镇南里庄社区,张村乡裴寨社区;开发商投资联建型:如新乡县高庄社区;群众自费建设型:如古固寨镇祥和社区等。居住区绿地是被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其绿地使用率是其他类型绿地的5—10倍。

居住绿地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主要林绿地类型。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绿地面积广量大且与居民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植物配置能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合理另外选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色块布置简洁明快合理选择树种注重小区的彩化与香化。现状面貌也能体现古典园林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但是绿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绿化带建筑渣土垃圾较多小区土方未做微地形处理局部地段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观营造水平较低整体绿化水平就感觉没那么好了。目前区内园林绿化在有些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地方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多数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绿地中还应结合小广场、椅子等以满足人们活动、休息的需要。住宅建筑组合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根据调查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的立面风格统一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明亮体现清新亮丽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灰色为辅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并且基本上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华北石油局居住小区本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同意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风格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弱势群体需求也被考虑在内了。居民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设有盲道倾斜路面也使用了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有标识明确的路线或标志物。小区中设有老年公寓、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其中的住宅以正面朝南为主起居室、卧室及厨房均有 自然采光房内空气南北对流起居室以居南为多自然通风较好。但由于部分小区沿街位置建有门面房影响了附近的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并且部分门面房建成后经营饭店造成油烟、噪音污染降低了小区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

三、调查建议

1.公共空间中的植物配置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开花与观赏时际的搭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2.公共空间中的道路规划应稍作修改使得道路不仅只有交通的功能同时也能对小区进行区域划分同时也为造景增加围合感。3.公共空间中的绿化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大绿化率让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富有生机。4.小区的社区管理服务区应增大面积。

历史证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长期以来是依靠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两条腿走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因此,在下一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当中,要以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作为依据,坚持规划先行和科学规划,鼓励和推动制度创新,以引导农民分层次、梯度性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为着力点,深化体制改革,“转变增长方式”,夯实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平台,注重协调、优化各类利益关系,保持政府与民众在利益共享、公平增长方面的互动沟通,最终实现“三农”的公平、和谐、科学发展。

第四篇:城乡结合部调研

城乡结合部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

早期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城市化过程,城市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交错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

特点:

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

(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

(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显然,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上述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应当从机制、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充分认识这一地区包括环境卫生的内的各种问题的特点、规律与解决的难度,以便从战略高度,从机制、体制上研究解决的对策。首先,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等诸多问题的产生,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成市大规模建设改造并不断向边缘区推进,乡村DD城市急剧转型过程中形成“都市村庄“这一特殊类型的社区所出

现在的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有的区位优势,一方面,引来大规模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使大量高新技术工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向结合部集中;与些同时,由于外来人口的集聚,引发了某些原始的、并对城市市容有严重影响的城市产业DD如城市垃圾回收业(闵行区虹桥镇虹四村)以及为外来人口的服务业在这里“见缝插针”地滋生与发展,再加上原有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各类性质不同,差别很大。难以事例的产业聚集在城乡结合部,是导致这一地区环境卫生等社会问题十分复杂的产业因素。

第三,被城市乌黑的“都市村庄”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其自有多余的住房和“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以较低廉的房租对外租赁,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从而形成包括导入的城市居民、原住农民和外来人口在城乡结合部混杂居住、十分复杂的社会空间。这是这一地区市容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突出的社会因素,也是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因素。

第四,城乡土地所有制的差别和“都市村庄”社区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卫生状况难以根本改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位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土地制度仍属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乡镇以下的村委会又是自治组织,因而在都市村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纳入城市管理的情况下,村民和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较少考虑限制某些影响环境卫生和容貌的产业的发展,如虹四村,外来人员在些经营了27家废品收购站,1996年的财政收入中,仅从包括乱搭建在内的各类房租收入即达210万元,占全村全部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第五,体制不顺,管理薄弱是造成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变化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带有客观规律因素的话,那么体制和管理则是一个主观性因素。在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地两府”和“一地多主”的现象。“一地两府”指一片土地内由一个城市政府和一个乡村政府兼管,如虹桥镇虹四村的8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在徐虹铁路支线以北的长宁区地盘上,5个在铁路以南的闵行区地盘上,早在10多年前,位处铁路以北的3 个居民小组的土地即已被古北开发区所预征,从而形成较长时期的“一地两府三方”的格局,即长宁区、闵行区和古北集团,由此而产生管理上的一系列矛盾。所谓“一地多主”是指一片土地上有多个主人。如浦东新区的钦洋镇,已规划为大型居住区,随着土地不断开发,辖区范围越来越小,并被“多主”所分割。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城区和郊区的政府部门,还包括开发区和众多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形成“一地多主”的管理局面,在工商业行政、税务、卫等方面存在着交叉管理或管理空白。收费、罚款等有经济利益的事情争着办,而对治安工作、环境卫生的综合管理、外来人口的管理等要承担责任和尽义务的事情则相互扯皮、推诿、拖延不决。

第六,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和执法不力也是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一个制度因素。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许多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不同的特殊性,应有特殊的法规,特殊的执法机构采用特殊的手段实行管理。目前大多数采用与市区相同的行政手段整治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容貌,只能起到暂时的治表作用,无法实现现长产管理。在城乡结合部规划中,如若按照传统的农村管理或城市管理的思路都不全面,要从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两者之间的角度全盘定位,统筹思考,找出新的发展思路。只有采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运用科学的界定方法,调整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意识、实现空间布局的均衡,才能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记者:根据部署到202_年全市所有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都实现社区化管理,对此您是怎样理解的?

石楠:推行农村服务社区化,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的有益探索。农村社会化管理主要的着眼点是怎样更好的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在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治安防范常态化、矛盾调处及时化、房屋出租规范化、村民管理自治化等有效手段的探索实施,村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改善、治安秩序好转、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也大幅提高了。

虽然我们在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把现阶段居民生产生活状况与过去村民自治的一些基本原则相结合,调整社会管理模式。二是增强整体概念,把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规划建设中多考虑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三是人口本身的城镇化要比户籍的城镇化慢,要把加强素质教育考虑在内,在城市化空间转变的同时追求质量提升。(一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关系到首都科学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繁重艰巨。解决城乡结合部的问题、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是首都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期盼。要从首都工作大局出发,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坚决完成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这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二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造福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是首都发展到新阶段,为了市民生活更美好、城市发展更持续、首都环境更宜居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一项为群众谋福祉、造福群众的惠民工程。办好这件大事,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工作要求,坚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取向,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结合部建设所带来的实惠。各相关区县和相关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起组织者职责,创新各项制度,服务农民主体,汇聚社会力量。要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建设中来,实现自身根本的、长远的、合法的利益。

三是要把城乡结合部建设作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面临的种种难题,其实质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一项改革创新工程。一年来,规划、国土、住建、发改、金融等部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有力地推进了重点村建设。这些体制创新、工作创新是扎实推进重点村建设的基础,是重点村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要及时总结归纳这些成果,形成系统的政策文件,为今后城乡结合部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刘淇要求,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确保两年基本完成重点村建设任务。要认真分析有利与不利因素,抓紧用好现有政策、资源,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下力量抓好建设工作,统筹解决好回迁安置、产业发展、就业社保和集体资产处置管理等问题,抓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权益,落实农民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就业的目标,落实农民的主体作用。50个重点村建设工作是有特定范围的,不能随意扩大范围。全市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管理。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无序流动的问题是50个重点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区县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积极调整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承载或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城市环境、符合宜居城市建设的产业。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真正把城市文明辐射到农村、惠及到农民,服务好流动人口,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做好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违法建设。防控违法建设是规范城乡结合部建设发展秩序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绩,决不能拆掉一批城中村,又出现了新的城中村。要完善制止和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巩固拆违成果,坚决防止反弹。不仅是50个重点村,也不仅是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他各区县都要加大对违法占地、私搭乱建的查处力度。要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管理,依法保护和利用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租、流转和使用行为。要积极研究从根本上解决违法建设的措施,引导农民依法有序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四是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推动村庄社区化管理,为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积极探索农民在城市化以后可用于出租的富余房屋委托集体统一出租管理,统一经营,规范管理在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租赁房,把“以房管人”的措施落到实处,使农民的出租房得到有序管理。要创新工作方法,帮助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民管好钱,理好财,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探析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探析

基本情况

*社区现有总户数1855户,其中常住户498户、外来户1357户;总人口5904人,其中常住人口1695人、外来人口4209人;汉族4835人、回族904人、维族112人、哈族17人,其他民族36人。住宅楼12栋,出租房屋1123间。

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建设取代了原有的农田设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医患纠纷、“三农”问题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因而,本文由此入手,对现阶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进行了探析,着重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探究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好城乡结合部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评估和分析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和社会治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实践经验,适应现代化建设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治安决策。它是科学管理社会治安的行为,是立足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带有长期战略性的方针和政治任务,也是各行业、跨部门的全社会范围的系统工程,三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社会治安就整体而言,离社会治安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局部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从根 本上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从现今形势看,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人民内部也会有矛盾,而且矛盾的复杂性、敏感性和对抗性也在不断增强。这一点在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特别明显,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镇建设取代了原有的农田设施,城乡结合部由此而生,这不同于城市稳定的管理秩序,也不同于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交界处的发展滋生了诸多问题,如:农村征地、城市拆迁、医患纠纷、“三农”问题等等,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因此,面对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形势,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有效减少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好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和原则 2.1 定义

所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法律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预防犯罪,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问题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二是社会风气的转变和 精神文明建设。其实质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及时对违法犯罪等社会治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多环节的防治活动,根本目的是堵住导致违法犯罪的漏洞,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和治理,不断减少和消除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长期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2.2 原则

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有四条:一是政策性、预测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明确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作用,明确政策导向,又要科学判断我国社会治安环境的变化趋势,制定出符合客观需要的综合措施。二是社会化、普遍化原则,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党、政、工、团、学校、企业、街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甚至家庭的作用。三是领导责任制原则,即对于各部门、单位、地区负贵人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更强约束力。四是标本兼治原则,即“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既立足于当前现实,又考虑长远发展。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存在的问题

3.1.1刑事案件高发,新情况新问题多

一个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对 严重刑事犯罪的遏制,如: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治安状况良好,但在城乡结合部的刑事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多个地区被列为社会治安复杂地区来进行综合整治。

就全国近十年的犯罪率来看,1999至202_年呈快速增长趋势,之后每年在高位保持相对平稳,到了202_年刑事案件发生率达到了最高点,治安情况不容乐观。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里有了钱,“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不禁又多了起来,“两抢”、“两盗”、高科技犯罪以及黑社会性质犯罪、毒品走私、诈骗等各类犯罪日益突出[8],大多是整治的风声一紧,一些不法人员就暂时躲避,风头一过,又卷土重来,因此影响群众安全的多发性案件和可防性案件在局部区域还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在这些案件之中,更不乏公安部规定的八类恶性案件以及一些涉毒、诈骗等高科技犯罪案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仅给公安人员执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现行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立法和技术管理手段带来了新的挑战。

3.1.2 外来人员繁杂,治安管理压力大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到大城市中寻求发展。在上海的嘉定区、宝山区、松江区等区县都有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1983年上海的外来导入人口只有50万人,到了1993年升至242万人,而到了202_年,全国跨省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就有8%流入了上海[9]。从最新的202_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来看,全市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其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 人,占39.00%,与上一次普查相比,十年间增长了159.08%,使得上海一跃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使人们在感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发展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嘉定区江桥镇4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超过15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小商小贩、摊位摊点到处都有,严重污染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而出租屋、同乡村的大量出现,也大大增加了执法人员排摸整治工作的难度。不少外来人员一无资本、二无技术能力,想到大城市来淘金就走歪门邪道,各种地下工厂、非法加工点、小作坊、黑店、发廊、废品回收站、无牌无证网吧等场所大量产生,他们制假售假、生产有毒食品,一些孤身出来闯荡,无依无靠的年轻人还很容易拉帮结派,由此产生一个个盗窃团伙、诈骗团伙、暴力侵占团伙、贩毒团伙、放高利贷团伙、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等,对经济秩序、社会风气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且由于外来人员人数十分庞大,对交通、物资供应、就医、子女就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民生的服务和保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时间 “人员流动杂”、“生活环境差”、“治安管理乱”几乎成了城乡结合部的代名词。

3.1.3 机制体制不够完善,执法工作缺乏抓手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两区的交界处,随意占道、非法设摊、环境脏乱等问题相当严重,不法商贩利用城管人员“执法时间不同步”和“跨区域执法难度大”的特点,时常与他们打起了“游击战”。而执法队员也会以此为借口,相互推诿,将责任和整治任务推给他人,和不法商 贩打“持久战”,甚至是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保护费”,纵容各类违法行为的发生,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交界地区的一大顽症。

另外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对人的管理控制也随之减弱,在政策法规的执行上常会遭遇瓶颈,极大地影响了办事效率。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往往会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物质和法律法规保障,而使执法人员感到对违法犯罪分子无力打击的情况,常常是“抓了罚,罚了放,放了再抓”,一旦案件达不到起刑点或缺乏足够的人证、物证,就只能以思想教育和适量处罚为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这对于长效管理来说可谓是一大弊病。

3.1.4 群体性事件增多,人民内部矛盾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某些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各级政府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涉及企业劳动关系、非法集资、军队退役人员、行政执法、企业改制、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基层利益分配、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8]。特别是因劳资纠纷、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大多群体性事件有预谋、有策划、有组织,他们目标明确,分工具体,有人现场协调,有人遥控指挥,有人暗中指点,有人经济资助,聚、散、进、退井然有序,以静坐、罢工、游行示威、堵塞交通、暴力抗法,甚至冲击党政机关的方式与政府对抗,部分上访人员为达到目的,不顾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多 次超越理性聚集上访、越级上访,采取过激手段给政府施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这些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一旦得不到及时处理,往往会演变为社会治安问题。3.2 形成的原因

3.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措施已有20年了,但有些部门、基层党政领导对社会治安工作仍存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抓得不紧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迅猛,基层部门领导都想借着城市化推进的东风将经济建设搞上去,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给各类刑事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使各种治安灾害事故屡有发生。他们思想中仍然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错误观点,即社会治安只是公安政法机关的职责,作为非公安政法机关的单位应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因而在行动上对综合治理工作缺乏积极配合与协调,群防群治队伍的人员和经费难以保证,往往使个别地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形成了公安政法机关单兵作战的局面,治理的力度自然是有限的[10]。

3.2.2制度仍不完善

法律有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这需要不断予以完善。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立法力度,加快了立法节奏,适时出台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各地方部门也根据区域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条例,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就现实情况来看,执法队员在治安管理活动中 仍遇到了不少对社会实际有严重危害而并无法律规范的情形,使公安机关欲严管而无据。

另一方面,有些基层管理队伍存在“三分钟热度”的问题,“重突击、轻长效”,一遇到上级检查,就采取突击整治的手段,在短期内控制住局面,一旦检查部门走后就放松了管理,各类问题又逐渐恢复原样,成为无法根治的顽症,这样周而复始,缺少一套法治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3.2.3执法队伍素质不高

不少地区的执法人员多是下岗人员再就业或是贫苦农民工人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整体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执法人员根本不具备做公安政法人员的基本条件,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薄,在办案中常犯低级错误;二是执法人员受“拜金主义”影响,以执法作为聚敛钱财的时机,往往贪赃枉法,破坏公安执法秩序;三是有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受地方或上级领导“说情风”的干扰和制约,而不能严格、公正执法;四是少数执法人员贪生怕死,面对违法犯罪人员的威胁、恐吓而不敢管、不敢办;五是有些地方执法队伍中仍有一些特权自傲的法盲在混事。这些人年龄偏高,办案水平却偏低,参加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平庸,却骄傲得很,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人往往不学法、不懂法、办事凭“经验”,常常执法违法[10]。

3.2.4缺乏宣传引导

在治安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往往会“重手脚、轻头脑”,偏重于对管理对象“手脚”行为规范的约束、纠正、处罚,而忽视了对他们 思想、情操、修养等“头脑”中基本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正确引导。对于大量的外来人员多采用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很少针对他们组织开展学习、培训和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在科普、法律方面的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家庭教育有些畸形,学校教育有些偏向,社会教育有些无序[11],而当地百姓优越的生活条件、贫富差距悬殊等原因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在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走上歪门邪道。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个别问题早有苗头却没有及时地去解决,瞻前顾后,思来想去,直至“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而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过程中,还经常缺乏耐心的解释、正面的宣传和积极的引导,言语用词不当易激怒对方,导致干群关系越来越紧张,事态发展越来越恶化。4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 4.1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根据犯罪社会学理论,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目前,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还存在,这是现阶段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经济社会原因,也是产生突出治安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原因 [8]。

要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的自主创新路子,逐步发展当地经济。这样既能增加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百姓和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出路问题,又能改善群众生活,适当增加相关的福利待遇,稳定他们的情绪,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热爱[12]。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只有大力发展经济,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全面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社会治安才会得到安定。4.2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考评机制

现代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一切政府行为都应该透明化,一切都要按法律办事。所以要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就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体制创新。可以在参照中央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地方立法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有侧重点,有针对性,特别要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如:202_年3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了《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对商业楼宇防范、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治安管理、大调解工作等方面作了规定,针对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重难点问题作了细化说明,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责任,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明确公民应尽的权利和义务。

另一方面,除了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外,日常工作的勤检查、勤落实也尤为重要。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考评机制,认真研究制订和落实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工作程序,增强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的科学性、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责任,不断完善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考核程序、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切实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能力和实绩与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晋职晋级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把做好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13]。4.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原有单

一、单调的基础上,要以弘扬人文法治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以党政领导干部、一线执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外来人口以及青少年为重点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14]。在内容上,要紧贴时代脉搏,转变观念,放宽视野,使宣传内容更贴近群众生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式上,可以借助微博、网络、手机信息平台等新兴媒体,开专栏对综合治理工作的经验做法、典型事迹、法律法规进行报道,还可以配合传统的黑板报、宣传册、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要利用一切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帮助百姓“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从普法教育入手,逐步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

4.4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无法完成任务繁重的排查整治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应树立“打防结合、管治同行”的指导思想,把严打、严防、严管、严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广泛发动群众,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群防群治的队伍中来。

如上海市嘉定区实行的“大联勤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它将综治、公安、城管、工商、食药监、建交、房管、卫生等各类行政执法力量和城市管理资源有机整合,采取网格化区域管理模式,建立区镇村多级联勤工作站、联勤中队、联勤分队等队伍,共涵盖了6大 类77类事件。在政府部门“一元化领导、常态化管理、技术化支撑、社会化参与”的理念引导下,联勤工作队员利用“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迅速,为百姓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真正达到“环境联治、纠纷联调、治安联防、平安联创”的奋斗目标,使大联勤工作成为坚强、有力、有效的社会管理模式。4.5密切干群关系,共建和谐社区

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必须做好群众工作,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汇集了来自当地农村的村民、城市动迁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数量庞大、流动频繁。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起来,增强社区新家园的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参与感和归属感,进而改变以往综合治理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15]。

而更重要的是,基层管理部门应转变作风,利用开展“创先争优”、“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契机,多走访,多倾听,多关注民生。通过经常性的入门串户,面对面地交流沟通、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畅通社情民意的渠道,也进一步消除隔阂、密切干群关系,为辖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强大合力,推动管理服务长效常态化的最终实现,共建和谐新家园。5 结语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参与。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涵的延伸和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综治成员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13]。

未来的路还很长,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还需不断的创新,研究新形势,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合力,就定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保障作用,最终实现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

城乡结合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浅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