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11-93167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2 10:36: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唐建生

刘红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导师制是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造性地将导师制引入到高职优秀学生的培养中,试点创办了“数控技术研修班”,对导师制在高职学生中实施的目标、方法、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高职优秀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导师制

培养模式

目标

特点

实施

1.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关于高职学生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围绕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着重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生产实际的能力。在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着较大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特别是在工科院校中,由于实验实习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制约。对于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尖子学生,如何在教学计划之外进一步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面对的一个问题。1.2 关于导师制

“导师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部分普通高校的本科生中也有少量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培养。导师制是一种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开发有限的教育资源,开展因材施教,促进优秀人才的快速成长。导师通过指导及示范,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及专业兴趣,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接触高水平的科研领域创造良好条件。

导师制不应该是硕士和博士的专利,也不是本科高等学校的特色。高职院校中,也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培养优秀高职学生探索一种新的模式,使我们想到了导师制这种模式。

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是我们的一种大胆尝试。经资料检索,目前在全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还未见按专业方向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报告和实施办法。1.3 关于高职学生导师制的特点 硕士和博士生及本科生的导师,是以课题研究为目的的,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是他们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提出这种培养模式时思考的一个问题。与研究生的导师制有显著不同,高职学生的导师应该着重于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拓展,应该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我们提出的高职学生导师制,不是以科研为目标,而是以技术应用为目标。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不影响学生三年正常专业学习,利用其中二年的课余时间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导师在思想上、知识上、操作技能上给学生以具体指导,培养一批技术拔尖的学生。我们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只带三名学生,不是辅导员意义上的导师,不流于形式,而是一种真正的“师徒式”的学习关系。在知识的学习上,类似于研究生的导师;在技能的学习上,类似于企业的师傅。

2.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组织和试点

在高职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一个新课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决定在我院机械工程系进行试点,以数控技术为主,在202_级机械工程系高职学生中,创办“数控技术研修班”。

为了搞好试点,为高职优秀学生培养探索一条新模式,我们成立了“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并申报立项为学院年度重点科研课题,获得了学院科研经费的资助。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由机械工程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立即开展工作,着手研究在高职学生中采取导师制培养的意义;导师制对导师素质的要求;导师制在高职院校的特点;导师资格的标准和确定方法;导师选拔学生的方法;导师制与正常教学的关系处理; 导师制在高职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考核等。2.2 导师的确定

导师的确定是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关键。我们要求导师原则上是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指导学生的热情。围绕“数控技术研修班”的指导要求,我们在机械工程系教师中组织研修班导师的申报工作,教师参与这一工作的热情非常高,积极申报并自觉深入数控中心进行操作和研究,最终确定了14名教师为“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人。

为了保证导师的数控造型、编程和操作加工能力,我们组织了二次教师的数控加工观摩教学活动,并要求申报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统一组织的数控操作技能鉴定考试,共有12名教师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数控操作技能证书。

改善导师的办公和科研条件,在数控中心为每个导师配备一台高配置的台式电脑,并购买安装了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安装了CAD/CAM最新版本的常用软件,与数控中心机房连网,数控中心所有大中型设备对导师全天候开放操作,为导师指导研修生提供便利的工作条件。被确定为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们非常认真,都自觉进入数控中心学习和工作,对于最新CAD/CAM软件进行研究学习。在指导所带学生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导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因为他们的工作有了动力,有了压力,真正做到先学为师,做到教学相长。目前,数控研修班的14名导师,都能熟练操作数控中心的各种型号的数控设备,同时我们有目标地部署导师们在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各自有所侧重地精通某一种或几种CAD/CAM软件。一年来,我们共派出8名担任研修班导师的中青年教师到天津、北京、广州、重庆、武汉等国家数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学习应用技术和最新CAD/CAM软件的良好氛围。通过选拔确定研修班导师,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学术建设,改变了传统上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这也是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之一。2.3 研修生的选拔

我们确定的导师制只能是面向在校生中的少数尖子生,做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在试点期间,必须严格控制研修生数量,从而保证培养质量,探索出一种培养拔尖学生的新方法。我们制定了研修生选拔方案,印发了研修班导师资料,在202_级机械工程系352名在校生中,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导师面试的选拔方法。

学生报名时选择导师,完全类似于研究生的面试方法,由所选择的导师进行面试确定人选。我们确定的选拔研修生的原则是,以学生入学高考成绩为依据,“导师欣赏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充分尊重导师意见,因为研修生将和导师一起密切接触和学习工作两年时间,完全是一种亲密的“师徒”关系,所以导师选拔的研修生必须是他欣赏和喜爱的学生,在导师面试时就会在了解其入学高考成绩的前提下,通过言谈举止、反应速度、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观察,确定初步名单,然后再由导师征求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协作能力、性格特点等,最后确定并公布导取名单。

研修生的选拔必须精心组织。因为一方面我们规定每个导师只能带2名研修生,以保证培养质量,共拟定招收28人,占机械工程系202_级在校生人数不足10%;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想到学生的参加热情如此之高,共有268名学生选报了14名导师的面试。根据报名情况,我们研究决定每个导师招收名额由2名增加为3名,共决定招收42人。导师们都抱着极大的热情组织面试,同时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202_年底,我们从入学第一学期的202_级机械工程系各专业学生中,最终录取了46名研修生。根据研修班学生管理方案,我们提出了10%的培养过程中的淘汰率,将根据他们的期未考试成绩和研修班学习过程中导师的观察评价,进行适当淘汰,以保持学习热情。在202_年4月底,最终淘汰了4名学生,202_级“数控技术研修班”最终学生总数为42名。

2.4 研修班教学的具体实施 研修班方案的提出,是针对正常在校学生中少量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学习之余,探索一种全新的、有计划地、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师资和设备潜力,培养一批学生中的应用技术拔尖人才。

因此,我们制定了研修班的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制度、导师指导计划等。要求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本专业正常教学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修班学习,研修内容应该是对本专业的拓展和加强。

202_级“数控技术研修班”的导师制学习时间为两个,即202_级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的第二、三、四、五共4个学期。大致将研修班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由部分担任导师的教师给研修班上大课,该阶段主要完全数控机床认识、数控手工编程、CAD、MasteCAM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深入数控中心,初步掌握数控车、铣的操作。每个导师将自己所带的3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为导师配备的设备进行学习和操作,导师主要是检查指导学习情况,并由导师安排数控车、铣的动手操作指导,研修班学员在课余时间包括双休日,基本上都在数控中心学习。

第二阶段时间为一个学期,主要组织集体授课和导师指导的加工操作。组织安排SolidsWork、Pro/E、UG等软件应用的集体授课学习,掌握典型零件的造型、编程和程序传输及加工操作。这一阶段导师大量介入指导,保证各自所带学生充分的加工操作指导,并保证学生和设备的安全。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加工出各自特色的练习零件,学生对常用CAD/CAM软件能熟练操作,对数控中心各种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运用自如。

第三阶段时间两个学期,主要以实际加工操作为主,同时自学最新的数控应用软件。这一阶段主要是和导师一起工作,参与数控中心承担的对外加工生产,更多地接触实际,开放使用数控中心的所有设备,给学生更多的操作锻炼。参与数控中心的实习辅导工作,成为导师的助手。让研修班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数控中心的一名兼职工作人员,边干边学,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达到一个准技术工人的水平,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一阶段我们将组织研修班学员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高级工技能鉴定考试,争取在高级工考试中取得较好成绩。目前202_级数控技术研修班已顺利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入了第三阶段学习。

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既有统一的集中授课安排,又有导师面对面的指导操作,师徒式的言传身教,导师能及时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和操作情况,更好地因材施教。导师们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所带的学生比别的学生差,始终关心和直接指导着学生。2.5 培养效果的初步评价

从202_年底我们开始组织202_级“数控技术研修班”以来,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围绕在高职学生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一年多的实践表明,导师制在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拓展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首届202_级数控研修班的学生与同年级非研修班学员相比,在数控技术理论知识方面更扎实更宽泛,在数控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甚至成为其他学生操作实习的辅导员。在数控中心承接的对外加工中,研修班学员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加工。同时,研修班学生并没有因为课余时间的研修内容增加而影响正常本专业课程学习,我们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表明,研修班学生的专业课程期未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学生总平均分。导师对研修班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研修班学生对自己有这一种机会与导师一起学习和工作感到很幸运。来学校招聘的某台资企业老总在参观了研修班学习现场并了解研修班这种培养方案后,十分感兴趣,甚至提出要求研修班学员全部到他的企业工作。与数控中心有加工业务的企业领导,对参与加工的研修班学生印象深刻,提出了录用研修班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从导师、研修班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等方面,我们觉得在高职学生中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对少量优秀的尖子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加强指导,加强应用技能培养的方法,是必要的,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初步成功的。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也是一个空白点。我们的试点成功增加了继续在高职学生中实行优秀学生导师制培养的信心。做为新课题,必然有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研究和总结,更进一步地完善管理方案和有关实施办法。目前我们并不急于扩大导师制的规模,以免导师精力有限、设备资源不足而使导师制流于形式,失去特色。因此,在总结202_级研修班经验基础上,我们于202_年3月份在202_级机械工程系在校生中再次招收40名数控技术研修班学生,根据导师教学工作量的情况,确定14名导师中的10名继续招收202_级研修生,每个导师招收4名研修生。这样,有4名导师只带202_级的3名学生,有10名导师带202_级3名学生和202_级4名学生共7人,我们认为这是适当的,不过多加重导师工作量,同时保证培养质量。

我们认为,导师制研修班是对正常高职教学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希望通过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在高职在校生中培养一少部分应用技术能力很强的学生,成为学院的办学特色,成为学院毕业生中的精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2_,(3)[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职业技术教育202_,(7)[3]教育部教高[202_]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2_.1.17).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2_,(6).

第二篇: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研究

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模式的研究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反映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诚,是诚实;信,是信用,意思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给他人以信任。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剧,社会生活中无信无义的事件屡屡发生,诚信作为社会问题被凸现出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比如:制度缺失、内容缺失.机制缺失等,而且,由此带来的规范失序和道德真空已经侵蚀到了校园。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程度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解决我校高职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是我们电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课题。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当前高职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对于大学生来说,诚信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大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给他人以信任。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偷盗、赌博、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撤谎、制造虚假履历材料、就业协议毁约等等。下面列举的是两例较为典型的诚信缺失现象:

1、考试作弊现象。考试作弊自古就有,古今中外。而且屡禁不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从原来的偷看书本、传纸条、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低劣”手段到使用通讯“设施”遥传信息等“高超”的手段,更有甚者,则有“枪手”代考、群体作弊等等。对于有的学生而言,作

I 弊已成了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当考试,他就有一套完整的程序,每个环节都考虑得“详密周到”。我们对本系学生202_年的违纪处分原因进行统计,有65.5%的学生是因为考试作弊而致。我系有一位退修老师曾多次痛心地讲诉他了解的一件事,他儿子是我校某系的普通班学生,儿子跟他说:“在他们班有这样的学生,平时经常不来上课,考试只能作弊甚至找人替考,这还不算,不但能考试通过,还能得奖学金”。相反,据说在美国的大学里允许没复习好的学生申请缓考,单独出题给申请缓考的学生缓考,也绝不允许学生作弊。其实我们系在学生党校结业考试就是这样要求和实行的。

2、高校学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些学生任意提高、甚至伪造学习成绩、荣誉奖励等材料,这些行为损坏了我校的学生形象。比如有的学生把别人的CET—4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奖学金证书及其它一些荣誉证书,改名换姓复印,把它变成自己的“辉煌经历”,堂而皇之地交给用人单位。曾有一家用人单位来电话咨询,近几年他们招聘收到的35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有15人同时为我系的学生会主席,7人同时为同一个班“品学兼优”的班长。查看近几年我系新生档案,有近一半学生在中学任职一栏写的是班长、支部书记,经过调查后发现,其目的是为了到大学能当上干部。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是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相距甚远的。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漠然视之,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

二、当前我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社会大环境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思维。在社会生活中不诚信的现象在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而且趋于高发与泛化。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政治领域的腐败、职业生活领域对敬业精神和诚实劳动的“贬值”、个人生活领域中人际

II 交往间的互不信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公务人员”、素质不高的执法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现象的泛滥,强烈地预示着我们已濒临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诚信危机中。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在这种诚信危机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接受着冲击和考验,一些自身修养不高、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往往表现出重物质利益、经济效益,轻精神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常常忽略社会责任意识、道德要求,急功近利,言而无信,一切以我为中心。甚至在很多时候、很多领域抛弃包括“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我系曾为毕业生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70%以上学生将物质生活的丰裕视为第一位;而50%以上学生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俭朴、诚实、守信等视为可有可无的品质;80%以上的同学要求工资待遇在1000元以上而对工作性质、范围毫无要求,更有甚者药剂专业学生公然填写了为高工资可卖假药,让人心痛。

2、从现行的教育体制看,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首先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都是强调应试教育,而对学生德育的评价提法很高,但具体实施起来要求并不高,诚信教育也就相对弱化。学生一直奉行“唯有考分高”、“考分高就能过独木桥”等观念,造成一味读书,忽略综合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最终导致教育和品德的分离。而且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过于简单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个体道德的完善,也失去了学校教育中德育为核心的这一根本。其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毕业分配推向市场以后,学校对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详细的记录,《学生德育考核实施细则》如《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失去了原有的效力,更缺乏记载反映学生诚信状况的内容,也没有建立起学生诚信档案。(相反在美国学生从他高中到大学低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银行,建立自己的户头,就开始不断地借

III 钱还钱,借钱还钱。这样一个过程,从小他就开始累积一个东西。累积一个什么东西呢?“我这个人是讲信用的”。在这个过程中间,等你一毕业,你有很好的信用,你到任何一个公司去,他会去查你的老底,看到你在金融、在银行借钱还钱从来没出过毛病,那你这个人是可信的。否则将来走向社会就将没法生存、立足。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学的专业非常之好,成绩非常之突出,答辩非常之成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准备在美国进一步发展。于是他先找了一家“世界五百佳”里的公司去应聘,一切都顺利,但是最终回来的一封信,开头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意思就是没有被录取。那好,大的不行,去一个中型公司去看一看。那么去中型公司一样,无论是他的科研成果,还是他的能力,都得到了给他考试的人的极高的评价。他又回家去等着,得来的一封信的开头还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仍然没有给录取。大的不行,中型的不行,那去小的,没有大的小的也将就。到了小公司那就更不用说了,非常如鱼得水地进行了面试,可万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得到的信,开头仍然是“我们十分抱歉地通知您”。大中小公司统统不予录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使得他在海外难以安身立命。就是当年,做留学生的时候,曾经乘坐火车逃票被人家抓出来了,抓出来之后,那么就请到该说话的地方去了。于是你在你的代号中间就永远有了这么一笔偿不完的诚信帐,末被录用的根源在这儿)。现在我们在学生品德评语中,往往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望加倍努力”等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学生的“套话”。从这些“套话”中根本无法看出一个人品质的优劣,更看不出其诚信程度,从而造成学生在思想上对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在遵守校纪校规及行为规范方面的表现不够令人满意。而学校对违反行为规范学生的约束措施也不够有力。原生化系202_届有一

IV 名毕业生学生是物制药的,叫富阳(化名),因欠学费,毕业证没发,后来该生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需要借毕业证一用,然后再还回来,直接找到学生处,态度非常好,并写了保证,可是此去杳无音信。处长找到我们让帮着找,我们心知200%找不回来,因为这名学生在学校时就经常缺课辅导员老师找其谈话,多数原因是漫天扯谎,并且屡教屡犯没有诚信。

3、从教育工作者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就要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准的提高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上来。学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然而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略道德教育,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更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举个例子:我们系的报纸是由两名学生干部负责订取,一次学生取回报纸订完其它报纸,要订沈阳晚报时,报纸正被一名老师正看着,这位老师告诉学生不用你订了,一会我订上,学生走了老师看完报纸,随手一撇走人。系主任找报纸找不到,去批评两个学生,学生说某某老师说他订呀!学生很委屈。学生会认为你老师不讲信用,这虽然是一件极小的事,但也许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影响)。此外,当有些学生由于不诚信将要受到处罚时,一些老师竟然对他们表示同情,甚至为他们说情、辩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到处兼职,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教案几年不变,上课迟到早退,有的人还接受学生贿赂提高考试分数、收取考前“重点”辅导费等等,这都违背了诚信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4、从学生自身看,道德修养不够高。诚信是一种品质,一种极其主观的东西,在诚信面前,需要表现出一种主动、一种积极,但有些学生由于自身修养

V 不高,世界观不成熟、价值取向偏颇,尤其是近两年来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在社会诚信危机的冲击下,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不定的心态,甚至于做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之举。上课缺课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多数理由是说谎。此外,一些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对社会上出现的由于不诚信而产生种种后果的感受还不深刻,对诚信缺失现象缺少应有的认识和分析,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诚信教育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众所周知,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有效。虽然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导”不能少,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诚信教育的对象不只是个体,首先是集体。我们要把个体组织成集体,对集体进行教育。集体不仅是诚信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健全的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能以有形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个成员,塑造他们的灵魂,能给人以智慧与力量、温暖与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当然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各个学生的实际,搞好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这体现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3.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都是千差万别的,VI 因此只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出发,从他们的实际诚信品质出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才能把切合他们品质发展水平和需要的诚信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身诚信品质发展的要求,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4.实践性原则

道德必须在实践中习得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诚信品质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正确对待诚信的人和学会做诚信的人。诚信教育的关键也是实践。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在实践交往、处事中养成诚信习惯,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诚实守信地对人、对事,体现诚信品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深切地体会诚信的重要意义,更深切地理解诚信,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提升诚信品质。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诚信教育效果。5.系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家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应渗入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组织,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狭义上讲,诚信教育要渗透体现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校园中时时、事事、处处显“诚信”,使学生接受,使诚信教育信息更牢固、更深化。通过深入持久的系统性的诚信教育,可以创造广阔的诚信环境,真正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准。

四、解决我校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主要对策

诚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品德修养,它需要培养,更需要教育。这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千教万教教人

VII 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指的就是做人要“诚信”。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诚信本身“诚”偏向于内在,偏向于生命主题;而“信”偏向于外在,偏向为行为表现。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提高,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

1、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首先学校应将诚信教育纳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提高诚信程度,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要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诚信不可缺乏。所以,如果抛弃了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的完整性将会遭到破坏,甚至会偏离轨道。因此,我们要把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其次要充分利用载体,加强宣传教育。要采取发倡议书、举办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及通过广播站、网站等宣传阵地,倡导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诚实守信的学生。营造一个“人人知诚信,人人守诚信”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开辟社会大课堂教育阵地。除了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诚信知识外,学校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充分认识到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有正常的政治秩序,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有正常的经济秩序;也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起讲诚实、守信用的观念。

2、改革现有考核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高等技术职能的技术工人,增加实践考核的学分而对于笔视应采用灵活多样的随堂考试等,试题不宜过难,可以仅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命题。严禁抄袭,否则不予毕业。这样即可增加学生的到课率,又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对于一些高危课程

VIII 可以少开,甚至不开。同时,可以创建德育学分。德育考核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调节学生的道德行为,维系一定道德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当前形势,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德育考核体系,建立学生德育诚信电子档案,上传到校园网上,以量化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政治学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及奖惩等各方面情况,作为学生毕业推荐的依据,同时网络的公开性也可以让用人单位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德育考核体系有利于学生明确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这样可以使辅导员在为学生服好务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合理的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让学生在实践自己承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3、在此建议学校,完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将诚信内容加入其中,积极发挥约束作用。诚实守信,乃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如果说社会上的种种诚信危机应以法制来制约,那么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就应以(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来约束。守信者受鼓励,不守信者受惩罚。学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惩罚机制,让学生认识到,“失信”是要付出代价的。旷课要受处分、考试作弊要取消评优、偷窃要勒令退学等等。只有不断完善(处分条例),健全约束机制,才能使学生对不诚信行为的后果引起高度重视。学生毕竟有其年龄、心理特点,进行一两次诚信教育是不可能有明显效果的,必须打持久战。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诚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养成诚信品质。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来促成诚信规范的养成。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时,就制定了“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在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给班级学生的诚信度进行量化评估,促使学生养成诚信处

IX 事的优良品质。为便于操作,我们还制定了“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学生自查自律表”,其中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用于记录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并据“学生诚信度评估条例”加减分,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学生自查自律表”由纪律委员发给部分不太自觉的同学,用于每天自我评价,并写出与“昨天”对比的进步情况以及“明天”要达到的目标。毫无疑问,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也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

4、倡导“自律”精神,提高学生自身修养。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情况,有些学生总会为自己辩护,并归罪于客观原因,而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与其自身的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学校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缺失,不能过多地强调社会原因,推卸自身责任,而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同时,由于不诚信而受到处罚的一些学生,要铭记教训,振作精神,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不轻诺,牢记“言必行、行必果”。

5、弘扬“诚信育人”精神,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这是一个普遍的原则。为此,作为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诚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同时,教师又是守望社会的灯塔,就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不管社会怎样变化,都把培养学生的真与诚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并且要热爱本职,敬业爱岗,对学生负责,做到“诚信育人”,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要特别注意规范学校的活动,把。诚”与“信”作为我校行为的基本准则,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

X 活动绝对不能作假,因为学校、教师不讲诚信,会大大妨碍对全社会的诚信教育。

6、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做到教书育诚。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任课老师若能在平时对学生注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有“才”的学生,还能促使学生成为有“德”的人。诚信教育比较成功的班级,往往就能做到测试无人监考学生无人作弊。

7、创设诚信环境,做到环境育诚。人为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影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学校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环境。因此,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诚信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班级诚信环境的创设很重要。这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室有宣传诚信的阵地,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培养浓厚的诚信之风,让学生感到诚信就像宪法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总之,面对新形势下对诚信教育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重视和解决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

XI

第三篇: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_-10-21

文章作者:教务处

作者: 张福生 转贴自: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第 8 卷第 3 期2 0 0 6 年 6 月

导师制和选课制是国际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正在试行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完全学分制的有效方式。在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选课范围,同时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导师制。为了论述方便,相对于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在此我们暂且简称本科生的导师为“本导”。

一、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导制,是我国高校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综合需要。

(一)实行本导制是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迫切需要

因材施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原则,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特殊需要,一般都有相当地了解,因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先进》篇载有孔子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有不同回答的实例。

在当代西方,自觉实践并发展孔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很多,典型的有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布卢姆(B.Bloom)和创建“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德纳(H.Gardner)等。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每个学生都具有六种不同水平的思维,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我们传统对智力的理解,拓展了“聪明”的含义。他认为人类至少有 8 种“智能”,即口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和自然观察,并且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但掌握情况不一样,有的智能比较突出,有的智能比较薄弱。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偏好不仅影响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还影响他们用以表现自己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最佳方式[2]。本导制的推行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得到关注,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二)实行本导制是密切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只教书不育人,不能算是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从孔子纳徒授业开始,就有良好的师德相承关系存在。今天学术界仍然重视师承关系,也说明教师直接培养学生这种体制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目前,高校学生与任课教师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对立的情形不鲜见,课堂上师生缺乏心心交流更是普遍现象。人们长久以来期待的任课教师也肩承起学生思想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等这些使命仍远未实现。实行本导制,让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和教授以及学有专攻且学有专长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机关工作人员都走到学生中间来,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行本导制是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里实施的是研究生导师制,而对本科生则实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应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落到了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主任等思政人员身上,教师则主要负责授课和科研。这样一来,往往是一个思政人员要做少则几十名学生、多则几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令他们抽身乏术。这与我们一直倡导的全员育人的愿望相违背。一般来说,在一个教学周期内一个导师大约能够指导八到十名学生。这样,本导制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有效地贯彻了全员育人的教育宗旨。本导制的显著优点也在于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有效地解决了诸多思想上的困惑,排除心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各个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四)实行本导制是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前提

众所周知,目前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最大缺失是实践能力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水平低下。这些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都得到了突出的爆发式的表现。那时候我们嗟叹,恨铁没成钢,但为时已晚。本导制的实施,可以让我们救失于未晚,让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应有的科研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从另一方面说,本导制在客观上也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课题和挑战,推动着我们建设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于 14 世纪诞生于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导师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这两所大学人才培养成功的“秘密武器”。在谈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人才培养的秘诀时,加拿大大学教授兼幽默散文学家斯蒂芬•利考克早在 1922 年发表的《我见之牛津》的著名散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了解到,这个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3]从此导师制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仿效。

(一)导师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时至今日,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学纷纷实行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导师制更加普遍地成为这些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学分制成功运行的有效保证。在国外,美国的哈佛大学、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闻名于世,其中,长久得到坚持和改进的导师制和学分制是其成功的基本经验。在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都开始推行学分制,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等。从其学分制的成功经验看,坚定不移地推行本科生的导师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以及学生选课的自

由性,是其核心内容。北京大学先行在化学化工学院进行本科生导师制试点,随即 202_ 年秋季在全校部分院系推开。

(二)本导制将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加大内涵建设力度,廓清办学定位,理顺办学思路的重要前提之一

当前,国内高等学校在扩大外延建设的同时,都在不失时机地狠抓学校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工作的有力推进,需要全校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攻坚。从一定意义上说,本导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师生共同打造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本导制的成功推行,将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同时增强学生发展后劲的共同前提。

在这里,各个高校都必须认清学校办学现状,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我们感到,对于那些二级院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生师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状态,同时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且拥有拔尖人才,人才梯队也合理的学校,可以先行本导制。

三、我国高校实行本导制的一般操作程序 参考国内外知名大学实行本导制的成功经验,我们感到本导制的实施可以灵活地遵循制订规程、双向选择和指导提高三个紧密衔接的步骤。

(一)制订规程阶段

在对学校办学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学校教学委员会或者职能部门教务处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制订形成《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提交学校党政领导班子会讨论研究通过。《本导制实行办法(草案)》要认真分析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全面查找可能制约本导制实施的不利条件,从而客观地规划出学校推行本导制的初步运行规程、安排步骤以及前进方向。

(二)双向选择阶段

学校要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工作放在仅次于研究生导师遴选的重要位置,统筹安排。试行本导制阶段,学生依据所学专业配备相应教研室的导师,根据学校各专业的生师比,基本上是每 6~8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比如在 202_ 年 10 月,渤海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先请 202_ 级新生和 202_ 级学生自主选择一至两名老师,拟作自己的导师,并填写申请表,表达自己的选择意向及四年的学习目标。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情况和自身的研究方向、专业特长,选择自己希望带的学生。

本导制师生匹配要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校二级学院和系统一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二级院系全体教师的基本情况,二级院系将全院系教师的详细情况,尤其是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等,整理汇总,按照所属教研室张榜公示,供学生选择时参考。经过师生的自愿双向选择,学院或者系办公室调剂余缺,最终完成师生匹配。

(三)指导提高阶段

在具体的指导提高阶段,学校要制定较为详细的《导师工作职责》,并制定考核办法,给予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1.本科生导师要关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职责有:

(1)熟悉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考核和管理办法,特别要熟悉学分制管理办法,向学生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2)掌握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和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安排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就业目标的学习计划。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在学业上沿着比较合理的道路不断进取。

(3)每学期开学初必须与学生见面,并保持一定频度地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一次,每次至少安排二小时辅导学生,每学期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或面向学生开设讲座不少于一次。每学期向学生布置必读书目 2~3 本,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1~2 篇,并向各级报刊杂志推荐学生优秀论文。

(4)指导学生论文(毕业设计)选题和撰写工作,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考研和带领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活动。

2.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的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细则由学校制定。

(2)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考核不合格,取消当年职务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3.导师的待遇及“优秀本科生导师”遴选

(1)二级院系将选定的指导教师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学生处备案。

(2)导师所担负的指导工作折合计算相应教学工作量。

(3)学校设立“优秀本科生导师”荣誉称号,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其比例不超过本科生导师总数的 10%。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岗位评聘时给予特别关注,同等情况下优先聘岗。并可优先考虑招收和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来有权优先选择免试研究生即本硕连读研究生。

4.对学生的要求

(1)尊重导师,主动与导师联系、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2)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导师见面,并根据导师的意见与本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

(3)以主动、认真的态度,参与导师确定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导师所在系(所)或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在科研训练中要认真、踏实、多思、多问,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

(4)自觉遵守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有关管理制度。

在试行本导制的过程中,学校和二级院系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比如,师生经过一个学期左右的互相适应期,在适应期内师生均可以调换自己的对象,逐步完善完全的师生双向选择制度。导师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所在二级院系提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以便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工作方法。学生每学期要客观、公正地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等。

1998 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就曾建议,“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名导师,导师与学生间一对一的关系对学生智力发展会产生最有效的影响,个人的表现受到观察、纠正、帮助和鼓励,这种形式应该在所有的研究型大学推展开来。”[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国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建树,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前进的不竭动力。参考文献:

[1] L W 安德森,L A 索斯尼克主编.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 年回顾[M].谭晓玉,袁文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Diane Heacox 著.差异教学[M].杨希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_.[3] 严艳.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2_(6): 144.[4]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2_(9):28.

第四篇: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已经被各界认同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经过几年的探索,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订单式”、“2+1式”、“双定生”模式等。笔者仅就“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一探讨,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所启发。

一、“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纠正当前职业教育的偏差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然而,目前有些职业院校却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率。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其实是对职业教育定位的误解。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是面向更专门的技能教育,而不是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应该接受由专业人士跟踪指导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订单教育最大的好处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专一,在教育方法上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能很快适应岗位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目性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因此检验高职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就是要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做到“适销对路”,学校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被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接受,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1.订单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途径。其一,促使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的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观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企业由此对职业教育有更深的了解和更多的信任,关注职业教育的程度会更高。其二,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由于订单教育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所以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

2.实施订单教育对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促进教学的针对性。在专业建设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进行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的衔接等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相统一,探讨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形成模块化教学体系。在课程开发方面,要及时将企业最新科技成果引入到专业教材,更新教材,充实授课内容,使课程、教材与当今先进技术保持同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3、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工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而这一优势的取得,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实习基地,依赖于学校营造的实践环境。首先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其次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第三,校企合作共同施教,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有力保证。

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在“订单教育”方面的尝试

(一)考察调研,找准校企结合点

学院为实现专业创新、教学改革以及和企业实现“无缝”结合的目的,学院先后两次派出人员到经济、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考察。通过考察了解到近几年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态势进一步扩大,对中层管理人才的需求旺盛,而接受过商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专门教育的人才极为奇缺。据此,学院在派人外出考察的同时,又进行准确定位: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输出人才上要更多地与地方经济结合。学院领导、教师了解到双汇集团“十五”规划中发展大商业的宏伟目标是在全国建设202_家双汇连锁店,于是抓住这个地方支柱产业的人才需求点,于 202_年6月达成了与双汇集团定向培养连锁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的合作办学协议。

(二)行业专家参与,反向设计,构建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院与双汇集团签订了超市连锁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培养协议书后,设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参与下,共同开发双汇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按照反向设计的原理,以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胜任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目标,反向设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构建可满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框架。以专业方向、职业岗位为切入点,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人才目标的定位,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能力分解,依据能力所需开设课程,最终形成实施性教学计划。

(三)校企合作,产学互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202_年9月,经管系从00级、01级和02级新生中选拔了 160名学生,组成了4个“双汇人才订单教育班”,特别针对00级、01级的情况,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采取了“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的模式,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等教学内容主要放在学校完成,将职业技术训练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去实施,而且采取了“短学时、多品种”的小模块课程体系。已开设的《连锁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双汇企业文化》、《双汇产品知识》、《盘点、防损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理》、《特色经营与生动化陈列促销》等课程,都是以讲座的形式,由双汇集团商业公司有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主讲,教学管理过程实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双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每学期都安排学生进店实习,从最基本的店员做起,一直到店长助理,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毕业之前还要被分配到各个双汇连锁店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综合实习。如果遇到双汇集团搞大型促销活动,也要求学生参加。202_年元月,双汇集团培训基地由郑州迁入我院,双方合作由订单培养专门人才开始延伸到员工继续教育的层面。202_年 4月,双汇奖学金实施方案经万隆董事长批复,每年从双汇董事长基金中划出专款近八万元用于奖励订单班品学兼优的学生。通过“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经管系和双汇集团以双赢为目的,以共建为核心,以发展为根本,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四)毕业生信息良性反馈,促进校企进一步合作

202_年6月,首届双汇班40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先后有14名学生成长为双汇连锁店店长,其他学生也都走上了不同的管理工作岗位,达到了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01级的40名双汇订单班的学生也已经全部在双汇集团就业,主要从事各种基层管理工作和营销管理工作。他们虽然毕业不久,却得到了双汇集团的认同,所以双汇集团决定扩大合作面,在202_级学生中又组建了4个“双汇人才订单教育班”,并决定在202_年将进一步扩大合作面,这使我们看到了“双汇人才订单教育班”的勃勃生机。

三、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一)找准订单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订单教育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校、企业、学生实现“三赢”,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的就业找到了出路。以双汇集团为例,其“十五”发展规划中要在全国建202_家双汇连锁店,这显然是一个战略性决策,这一战略性决策引发的必定是战略性的人才需求,又恰好与高职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相对应。而这正是我们能够与其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及时抓住这个利益结合点,是订单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也是订单教育保持规模发展的基础。

(二)促使高职院校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订单教育在根本上不是订数量而是订质量和特色,实施订单教育摆在学校面前的是如何培养出真正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在实施订单教育两年来,全体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愈加感到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能完全适应订单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相脱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然囿于“学科型教学体系”,对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特色没有真正显现出来。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行为规范和组织纪律教育、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明显有待于加强。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在教学上进行改革,不在管理上进行改革,订单教育就不可能有生命力。

(三)订单教育实施的过程是创立品牌专业的过程。

从实施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校企双方均投入了优秀的人力、大量的物力、财力以及其他必要的教育教学条件,对彼此双方合作培育的“产品”质量都负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责任。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专业与课程开发、管理与激励机制的运作都需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把握到更多、更有价值的教研、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和外延也得以逐渐丰富和拓展。因此,在实施订单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最终建立同类院校中的品牌专业。

总之,“双汇人才订单教育班”已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特色,实现了从传统教学体系到现代教学体系的转变,既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旧观念,又避免了纯技术能力观的新误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达到了突出职业综合素质、突出岗位应用技能、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第五篇: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职业院校试点。根据欧盟发布的题为《就业及社会状况评论202_》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我国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2_]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2_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2_]9号),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

1.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根据培养形式和学徒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也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合为主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具有合法的双重身份,教育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了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趋势:学徒的对象不断扩大,并从传统行业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层次呈现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走向融合;出现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培训与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过程没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尽管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这种培 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探讨。

2.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依托职教集团,搭建“政校企行”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发挥职教集团优势,选择部分知名企业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面对面”、“点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搭建紧密合作的校企共建、衔接培养平台。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分段培养、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进行专业文化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分组学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制图与电气CAD、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职业基础课程,以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为职业能力课程,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法规为职业拓展课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选修课为职业方向,融合维修电工(高级)、进网作业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借助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构建了“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认知、电工实训、电子实训、电机与拖动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进网作业电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全面能力提升的“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专业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线,始终贯穿。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微机房等场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

(5)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针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四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校企共建共享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辅教辅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慕课建设思路,开发在线课程,制作微课资源包、实验实训项目包等,同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难度,校企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达到提升技能训练效率,实现真实项目的虚拟化,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6)实施“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教”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明师德、会教学、能科研、懂行业、精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

(7)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搭建校办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联合、一体化育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法权益。完善“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共管。建立“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制度,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共同负责。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和中介机构评价结合,定期检查、反馈,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Z].202_.[2]曾照香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_(3).[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职业教育,202_(7).[4]赵有升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_(11).[5]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2_(5).[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7]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_.(31):82.刘哲,女,1988.12-,研究生,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世纪路30号 邮编:255000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最终定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