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彭—魏书生老师的教育艺术
魏书生老师的教育艺术
近日有幸在网上观看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我感慨良多,深深地被他崇高的精神世界感染着,被他积极乐观的处世工作态度感染着,被他自由民主的班级管理方法感染着,被他放松宽容的课堂教学感染着!
一、崇高的精神世界
魏书生的讲座,总是将深刻的哲理,甚至苦闷的话题用流畅、幽默而又富有抒情的话语形象的表述出来,其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他用真情厚意感染着所有在场的人,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他使听者为之激动。为什么被别人视作艰辛工作的教育在他眼里和心里竟然是那样的亲切和欢欣?这都出自他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真挚的厚爱。他的思想不是超然无踪缥缈的,而是真实质朴的,根植于我们的教育状况,根植于我们的教师的需求,根植于广大学子的心灵。因为,他总是把走向学校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把认真教书育人当作是一种人生享受,把一切不如意之事之人当作体验生活的一种愉悦享受。他时时享受,处处享受。用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凡人凡事,一切都在于“道法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他还特别告诫我们要不追风,要在纷乱复杂的社会里,在紧张激烈的人际中坚守住心灵的宁静,坚守自己的个性。他认为,快乐可以外取,也可以内求。只有时时做到以静制动,快乐才可能随你而来!因为,有一失,必有一得;有一利,必有一弊;翻开手背,必定是手心;走出阴影,必定是阳光。
二、人的一生一定要找痛快
在他的讲座中我最欣赏的有两句话:人的一生一定要找痛快,找别扭就是找死;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
他讲得很实在,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有许多的不尽人意的事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师职业的意义来说,这样的地位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是否能有这样的地位,则是另外一回事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差异。我们工作量、工作压力大。宁静的夜晚,我们在做课件;休闲的假日,我们在备课,而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下班后的时间可以完完全全休息。家人、同学、朋友总是不理解,会说怎么会这么忙,我们上班时间没有空闲,下班了还有工作。而且工作中经常会有心烦多事,有些学生厌学,作业拖拉,有的家长不关心,忙于生意、忙于娱乐。我们老师中许多人总是提前上班、推迟下班时间,当教师的辛苦是别的行业的人所无法体会的。况且,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多多少少会埋怨,但是一味的抱怨、发牢骚、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你抱怨了,学生上课就专心了吗?作业就认真了吗?家长就关心了吗?一味的埋怨,会使心情越来越差,看出来的所有事情都不顺眼,批评学生,学生的情绪就不好,就出现恶性循环。
是的,不能改变别人,不能改变环境,你没有能耐去换轻松的工作,那就改变自己,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做起。我们要知足,俗话说知足常乐,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永远快乐不起来。要知道捧在手里的,才是最好的,也最值得珍惜。但是知足不是停留,我们还要奋斗,工作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遇到问题时要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态度进入生活,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克服,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老师,而是要去努力适应自己的学生。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三、自由民主的班级管理
魏老师的班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在魏老师庞大的管理系统中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他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魏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从魏老师的这句话里,体现了他民主、科学的管理思想,他认为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的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人性、个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在学习智力、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和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同时让自己树立为班服务的思想,对学生管理不要出现“我管你服”的现象,总觉得自己是管理他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才能让学生服从管理,要与他们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魏老师曾这样说教室是学室,教材是学材,把教师当作学习上的共同的探讨者和交流者。转变教室、教材、教师的观念,那学生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老师要把自己定位于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服务员。这样,面对学生的各种举动,老师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去应对。
四、放松宽容的课堂教学 魏书生课堂的教学目标(包括作业)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每堂课至少要有三类不同的教学目的,以供学生选择。他说在他的课堂学生不好,课上不听,就让学生干自己喜欢的事,但必须与该学科内容相关,慢慢的学生就会喜欢,就会对该学科感兴趣,成绩自然就上升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也要认真学习这种方法,面对此类情况,我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制定计划,找人监督他们,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变更乐观,更积极了,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从魏书生老师宽容的课堂中,我还体会到一点:后进生其实也很优秀,人人平等。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必须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我在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魏书生老师那高超驾驭、灵活运用教育规律的能力真的需要我们认真地体会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多学习先进经验,结合自己,不断改进,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杨景彭
第二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10余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10余年学生作业都是自己留;10余年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从不印复习题纲;一人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在外讲学10年不用别人代课或代理班主任,而学生却照常能按部就班上课并取得好成绩;无论天南地北的学生,一会儿便和他成了老朋友似的,课便上得特别顺利……这些都让同行的教师们不可思议!这既是魏书生.就笔者个人的孤陋寡闻而言.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的真谛和教育实践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五字真言”、“两种能力”.
五字真言可以概括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那便是“民主与科学”。
魏老师还以忧国忧民的角度来看待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的重要性的。他经常对学生讲:“咱们国家的种种弊端,最深刻的弊端是什么?就是民主的层次太低,不仅体现在有些领导者缺少民主意识,想当„民王'还出现在相当多的人民群众民主的观念也比较淡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寄托在救星身上,把自己的命运对托在某个人身上。”他教育学生,长大要是当了官,千万不能当“民王”,要真心实意当公仆;不当官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民族、国家多做实实在在的事.
魏老师经常用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并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他常用的话是“商量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交、教学重点、课时安排到教学方法,从班组话动的安排到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乃至对犯错同学的“处罚”方式.魏书生都要和学生商量,向大家发表意见甚至举手表决。如果大家否决了他的意见,那就按大家的意见办.这样,大家对形成的决议便都乐意实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民主的程度越高,规章制度便越明确具体,自己也越严格,不管老师在不在场,大家也心甘情愿地去遵守.其班里各种各样的规矩之多.包容之广泛,样式之新颖.令人惊叹:高效学习日、高招学习周、治病救人周、每周一歌、写病历、写说明书、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选座右铭等等,花样层出、见仁见智,使人看到了充分民主带来的巨大活力和丰富果实.而民主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习惯.使大家懂得:“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意味着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民主的沃土最适宜于科学的生长.魏书生将教育教学工作植根于民主的土壤之中.而他又是以对待科学的无比虔诚之心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他热衷于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力求教育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初中毕业后他再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的魏书生,通过刻苦自学具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难与之相比的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功底.那150份申请当教师的报告,2O年如一日写下的30本100万字的日记,近百篇教育科研论文,16本教育专著和那足迹遍及全国、难以计数的报告和公开课等等,都充分说明了魏书生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及其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性和丰富性.魏书生的成功在于他培养出了学生的两种较强的能力,即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在认识上,他相信,每个学生(不论多么笨)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其中当然也包括潜在的这两种能力.比如学生许多玩的本领和弃恶扬善的举动,就都是通过自学和自我教育后具有的.他认为;“学生,包括成人在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每个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其头脑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一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睑,而应当看到学生的心灵,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他心灵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魏老师针对学生接受信息广泛,但意志比较薄弱的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把座右铭放在自己的课桌上,其内客包括三方面:一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二是在本班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三是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的一句医治性的格言.以此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思想斗争,用新我战胜旧我.他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字数多少不限,一本公开定期检查.一本由自己保存,写不愿公开的事情.他经常为学生出题目让学生写,以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从不大声训斥和惩罚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错误大的,则两种方式并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老师用了7年的时间进行实验.试验期间,不用每个学生完成25万字练习、24万字日记、104篇作文,读75本课外书;全班记了860天班级日记,积累德智体美方面的数据6000多个,在全县30所中学的听说读写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参加实验的学生都是学校平均分配的普通班学生.语文成绩等于全县的平均分,但毕业升学考试时平均成绩却比全县按2:1选择出来的学生还高12.5分,升学率为98.8%。在实验的基础上,魏老师写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探》两篇文章,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个世界教育科研普遍关注的课目上,积累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从魏书生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走进了学生心灵的人.最令人赞叹的是,他能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在自己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既传递知识能力又传递情感的宽阔的桥,因而能体察学生心灵深处的奥秘,能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做到育人先知人,并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掀起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善良向上的、光明真诚的激流,去不断地战胜阴暗和丑恶.
我们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向魏书生学习.因为他所推行的教育.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他是素质教育的楷模!10余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10余年学生作业都是自己留;10余年都是学生自己出题考试、评卷;从不印复习题纲;一人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在外讲学10年不用别人代课或代理班主任,而学生却照常能按部就班上课并取得好成绩;无论天南地北的学生,一会儿便和他成了老朋友似的,课便上得特别顺利„„这些都让同行的教师们不可思议!这既是魏书生.就笔者个人的孤陋寡闻而言.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的真谛和教育实践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五字真言”、“两种能力”.
五字真言可以概括魏书生的教育思想体系,那便是“民主与科学”。
魏老师还以忧国忧民的角度来看待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的重要性的。他经常对学生讲:“咱们国家的种种弊端,最深刻的弊端是什么?就是民主的层次太低,不仅体现在有些领导者缺少民主意识,想当‘民王'还出现在相当多的人民群众民主的观念也比较淡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寄托在救星身上,把自己的命运对托在某个人身上。”他教育学生,长大要是当了官,千万不能当“民王”,要真心实意当公仆;不当官也要有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民族、国家多做实实在在的事.
魏老师经常用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并对学生进行民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他常用的话是“商量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交、教学重点、课时安排到教学方法,从班组话动的安排到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乃至对犯错同学的“处罚”方式.魏书生都要和学生商量,向大家发表意见甚至举手表决。如果大家否决了他的意见,那就按大家的意见办.这样,大家对形成的决议便都乐意实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而民主的程度越高,规章制度便越明确具体,自己也越严格,不管老师在不在场,大家也心甘情愿地去遵守.其班里各种各样的规矩之多.包容之广泛,样式之新颖.令人惊叹:高效学习日、高招学习周、治病救人周、每周一歌、写病历、写说明书、写个人法院审判程序、选座右铭等等,花样层出、见仁见智,使人看到了充分民主带来的巨大活力和丰富果实.而民主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思想和习惯.使大家懂得:“民主决不意味着无政府,更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而意味着更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法律、制度去工作、学习和生活.”
民主的沃土最适宜于科学的生长.魏书生将教育教学工作植根于民主的土壤之中.而他又是以对待科学的无比虔诚之心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他热衷于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实践探索.力求教育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方式方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初中毕业后他再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的魏书生,通过刻苦自学具备了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难与之相比的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和知识功底.那150份申请当教师的报告,2O年如一日写下的30本100万字的日记,近百篇教育科研论文,16本教育专著和那足迹遍及全国、难以计数的报告和公开课等等,都充分说明了魏书生对教育工作的执著追求及其教育改革实践的科学性和丰富性.魏书生的成功在于他培养出了学生的两种较强的能力,即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在认识上,他相信,每个学生(不论多么笨)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其中当然也包括潜在的这两种能力.比如学生许多玩的本领和弃恶扬善的举动,就都是通过自学和自我教育后具有的.他认为;“学生,包括成人在内,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每个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其头脑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一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睑,而应当看到学生的心灵,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他心灵的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魏老师针对学生接受信息广泛,但意志比较薄弱的特点.重点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他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把座右铭放在自己的课桌上,其内客包括三方面:一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二是在本班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三是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的一句医治性的格言.以此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思想斗争,用新我战胜旧我.他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写日记,字数多少不限,一本公开定期检查.一本由自己保存,写不愿公开的事情.他经常为学生出题目让学生写,以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分析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从不大声训斥和惩罚学生,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错误大的,则两种方式并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老师用了7年的时间进行实验.试验期间,不用每个学生完成25万字练习、24万字日记、104篇作文,读75本课外书;全班记了860天班级日记,积累德智体美方面的数据6000多个,在全县30所中学的听说读写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参加实验的学生都是学校平均分配的普通班学生.语文成绩等于全县的平均分,但毕业升学考试时平均成绩却比全县按2:1选择出来的学生还高12.5分,升学率为98.8%。在实验的基础上,魏老师写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再探》两篇文章,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个世界教育科研普遍关注的课目上,积累了非常有益的经验.
从魏书生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走进了学生心灵的人.最令人赞叹的是,他能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在自己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既传递知识能力又传递情感的宽阔的桥,因而能体察学生心灵深处的奥秘,能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做到育人先知人,并善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掀起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善良向上的、光明真诚的激流,去不断地战胜阴暗和丑恶.
我们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向魏书生学习.因为他所推行的教育.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他是素质教育的楷模!
第三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一卷)课堂教学 序
一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艺术
(一)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特色
(二)寻找深入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
(三)借助美育的力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寓德于智、寓德于体、寓德于劳技的艺术 二 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艺术
(一)选准学科中渗透德育内容,注意学科中渗透德育的媒介
(二)把握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时机、时间和频度
(三)讲究学科中渗透德育有方式方法
(四)考察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效果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艺术
(一)教学方法灵活的艺术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艺术
(三)创设成功情境的艺术
(四)以美激趣的艺术 四 转变差生的艺术
(一)寻根控源,注重心理保健艺术
(二)激发参与欲望,创造竞争氛围的艺术
(三)增强信心、教给方法、培养能力的艺术
(四)引导活动的艺术五 六步骤课堂教学艺术
(一)“六步法”产生的背景
(二)课堂教学六步骤的含义
(三)六步骤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四)“六步法”的实质是学生为主人 附录:1.《普通劳动者》2.《反对自由主义》课堂教学实录六 课堂民主的艺术
(一)建立师生间融洽关系的艺术
(二)学生间的合作艺术
(三)为学生服务的艺术
(四)提问的艺术 七 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艺术八 寓学法于课堂教学中的艺术九 指导学生写日记、作文的艺术 十 主体教学的艺术后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二卷)学习指导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三卷)班主任工作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四卷)教育书人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第五卷)学校管理:《赏识你的学生》 《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总会被封面上那句“本书不仅会改变许许多多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会影响千千万万孩子的一生”所震撼。书中《老师,您听我说》、《要帮助,不要教训》、《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谁错了》、《难忘的体罚》、《迟到的理由》、《恨,铁就成钢了吗》等折射出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案例,从教师、家长、学生的角度诠释了赏识教育的真谛,读着这些文章,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联想到了身边的学生,联想到了那些对我们教育满怀希望的家长们。折射出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它像一轮又一轮的波浪不断冲击我的心灵,让我沉思,让我审视我的教育方式,寻找我的可取与不足。读罢《赏识你的学生》,强烈的感到有一些词语在我的头脑中反复呈现。那就是“赏识、宽容、理解、信任、责任、奉献„„”
赏识就是爱的体现。它不是虚情假意的作秀,不是居高临下的宠爱,不是不讲原则包办代替的溺爱,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与殷殷期待。它并不深奥,它也许就是一句“你很聪明”,“我就知道将来你能成为科学家”,就是摸摸孩子的头、牵牵学生的手、就是把没有自信的学生推到赛跑道的起跑线上的,甚至它还可以是一句“我以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读了《赏识你的学生》这本书,我深深领悟到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超越。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针对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本人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教育应把爱撒播给每一个孩子
我相信每位教师都爱孩子,选择爱的方式不同,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你在爱他,你的爱孩子乐于接受,让孩子们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去爱。
在《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深受启发的故事是陈永林写的《一束鲜花》。班主任李老师费尽心机改变一个在别的教师眼里是一粒老鼠屎的学生,在陈勇帮助一年级小学生耽误了上课时间,教师没有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他,而是先了解情况,然后又买来鲜花,在班级上表扬,还善意的欺骗鲜花是家长送来的,又要求同学们帮助他,让这位调皮鬼流下了感动得泪水。放学后陈勇捧着鲜花到办公室,听到李老师和刘老师一番争执的话语,他哭着对李老师说“李老师,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5年后,陈勇考上清华大学,临走时去跟陈老师告别,看到老师桌子上的鲜花,李老师笑着说“班上又有一位像你当初那样调皮捣蛋的学生,我又买来了一束鲜花送他。”再一次泪水涌出陈勇眼眶,以及发自内心的“李老师,我爱你,我永远爱你”读到这里,我为李老师自豪,为陈勇庆幸,是李老师的爱护、期待、宽容救了他。一个人一旦拥有信心,便拥有决心、意志、勤奋、耐心,这一切会使他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的教育是对儿童充满期待,真正的学习是对儿童充满着爱护,真正的教师是对儿童满怀尊重。所以,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让我们去爱学生、赞美学生吧。
二、教育应把自信还给每个孩子
在《赏识你的学生》讲的另一个故事《我以性命担保她行》:有一个高中女生,每天5点半起床,6点多上学,吃完晚饭就做作业直到深夜。可是有一天,女孩子突然对她的父亲说: “我的数学老师说我没有数学脑子,„„”父亲听了怒火中烧,但又默然无语。直到有一天女儿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于是震惊的父亲给女儿换了一个教育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女儿第一次接触法语,她的法语老师就赞扬她很有语言天赋;数学老师称她能“优雅且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难题”;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英文老师居然在她的推荐信上这样写道:“我以性命担保她行。对此,一秒钟都不应该怀疑。”指导老师则写道:“请再给我们20个斯蒂芬这样的学生!”那位父亲在震惊之后问女儿:“对这样的评价,你是不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女儿大声答道:“Yeah!” 赏识,有奇效;但赏识并不玄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波动,所以需要正确引导和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充满爱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当您读完《赏识你的学生》,您就会发现,赏识其实很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赏识,就能生动地表达你的赏识。
三、教育应宽容每个学生
《宽容让我如此美丽》讲的是学生刘益对班级的女孩子有好感,在上课时偷偷得给班级上的女学生写纸条,教师把纸条收了,学生要求老师读纸条,教师灵机一动说:“刘益写了一首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刘益满腹孤疑的看了老师一眼。老师继续说:“刘益不惜上课的时间来告诫自己要努力学习,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吗?”教师的责备让同学们沉默,让刘益感激。此事后刘益于老师走得更近了,成为知心朋友。我想当时如果老师如实地读出他纸条上写的内容,这个孩子说不定会恨老师,他也必然会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其他同学取笑的对象,说不定他会叛逆,说不定会因此而自卑、堕落„„我很庆幸这个老师选择的这种方法。后来老师的父亲去世了刘益在周记上劝老师:人总是有生老病死的,您别太伤心了。每次看到你没精打采的讲课,我们都十分难过。要知道微笑中的张老师是最漂亮的。是宽容让老师美丽;是宽容让老师得到了学生关心,热爱、尊重。是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宽容是如此美丽,每一位教师都有大海一般的胸怀,对学生多一点宽容,让我们的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成长。
我会永远带着赏识这个信念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想把书后的一段话送给大家:赏识你的学生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欣赏孩子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 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并真诚地帮助他们 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一)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中除佩服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只觉得身为人师的我与他的距离,只觉得自己教育技巧的缺乏,学识的肤浅。特别是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哎”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甲鱼效果而故作变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做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吧我们视为“哥儿们”。我喜欢与“后进学生”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跤、斗鸡;假期,和他们一块儿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火锅以表庆贺„„也许会有教育者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但是无比幸福的,也是无比高尚的!也可能会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或者说再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
【作文网-《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
最近在看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它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作者自己。小豆豆曾经由于过分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就来到了小林宗作老师创办的巴学园里就读,也正是这段际遇,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林校长独特的教学方式,亲切与充满关爱的为人,给巴学园的每个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包括我这个读者。
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他把大自然给孩子们当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人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欣赏小林先生对儿童的尊重,他用爱心与信任给小豆豆贴上了永远撕不坏的好孩子的标签,使得她有了今天的成就!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是丰富多彩的,他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某些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他的学校也充分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每天,孩子们如果上课效率高,一上午就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解决了的话,老师就会带领孩子们到校外去散步,那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在散步中,孩子们看到什么,老师就相应地渗透相关的知识。在与大自然那么亲密、融洽地接触中,孩子的思想被放逐了,心灵被解放了,到处充满着他们的欢声笑语,那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最有心的是,有一次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地点设在了校外九品佛的池子旁边,农民老师给孩子讲起了如何种庄稼,边讲还边在地上做示范,从除草到翻地,从培垄到播萝卜的种子,施肥等等,一项一项地做给大家看,还给大家讲了别的有关虫子,鸟儿,蝴蝶,天气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大家一起动手干完了播种的活儿,孩子特别的高兴,一个个俨然成了播种的高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孩子们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种的庄稼了,他们总会凑到一起谈论自己的庄稼的事。那是多么精彩的一课啊!相信孩子们定会终身难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因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在经过20年,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会如天上的繁星般数不胜数。
读了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颗聪明、活泼的小豆豆,有幸落在了一片自由、开放的土地----巴学园;一位睿智的校长,用他的爱心、耐心和童心,把巴学园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才能理解孩子。
最后又让我想起了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对小豆豆来说是多么地珍贵,一直鼓励着她,支持着她,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好老师,那么今天的这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恐怕就会在“坏孩子”的阴影下,被自卑心理所包围,而不知所从。教育博大精深,而我们只有在教育的蓝天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搏击长空,才能无愧于每一个孩子。
让我们每位教师都来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第一日(2011.04.11)第一封家书,曾公是典型的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人,从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就能看的出来,月盈则缺,花盛则谢。
第二封家书,对其祖父的八字祖训颇为兴趣: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这是治家八字诀,道尽了曾氏一生的精髓。早起,打扫,敬奉祖先,善待亲邻,读书,种菜,养鱼,养猪,有农有仕有商有德。
第三封家书的重点就是“为学譬如熬肉”
曾公借用他人之说表达了对学习的看法“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也就是说读书需要先在短期内集中精力阅读,掌握所读之书的概貌,然后在对其中的章章节节乃至字字句句做细慢的咀嚼,才能读熟读透。这恐怕是现在我自己读书过程中最没有注意到的,一方面我自己没有用“猛火煮”,学习时间还是不够集中,另一方面自己往往是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细节,也就是“漫火也不够”,曾公的这封家书是给自己的弟弟们的,想想如果在求学的初期有这么的兄长能够高屋建瓴的给予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指导,又怎能不成材呢?
曾公在这封家书的中段提到一个观点“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真正的钻其学业,只要真正的下功夫而没有任何懈怠,怎么可能不成功。这恐怕是当时年轻的曾公曲线给自己的勉励吧。我想放到我自己身上也是,我很遗憾迄今为止没有为了那件事情豁出去,不顾一切的奋斗,所以我体会不到那种走到最后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并没有真正的用上百分之百的力气去争取。
第四封家书:讲格物致知
这是在读研期间被逼迫选修文艺学的时候,一位老师讲的重点篇章,可惜那个时候自己太爱玩,总是逃课也对此没有丝毫影像。今天看到曾公对诸弟的教诲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讲“格物致知”,洗看才知道自己错过了很重要的东西。
这封家书还有一个很值得让我思考的地方,他劝导四弟要好好读书,克服心浮气躁的毛病,他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水牧猪,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这一段看的我自己心惊,这压根就是在教训我自己,我们有个习惯,往往自己失败习惯归咎于外部的环境,归咎于不利的条件,归咎于强诸于自己的压力,就是不愿反省自己的内心,不愿意问自己有没有真正的想学,或者说真正的投入精力。其实一直以来爸爸总是认为我自己抱怨外界太多,而从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2008年下半年的那场人生重大挫折,2009年4月的雪上加霜,就其原因都是自己的问题,却死活不愿承认。时隔两年,在回头看看,我真的想问问自己,当日的悲剧难道不是我自己因为骄傲自负才一手造成的吗?
第八封家书 其实就是曾公自己的学习计划表,里面有他要求自己必须每日完成的东西:每日写日记,记录一日中自己的不良行为,内心自审;每日读史10页;每日茶余偶谈一则。
说实话,写日志我们都会,但是多少人愿意再日志中狠狠的剖析自己呢,估计很多人都下不了手,加上多半是博客什么的,美化大过了剖析罢了。读史倒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在读研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就曾经说过,如果遇到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要回头读史,史书蕴含了社会出现的所有的问题,也提供了所有的解决之道。我总是在想,只要以后,或这下半年时间充裕,一定要好好读读中国通史,读读世界通史,读读剑桥中国史,读读最爱的蒙田随笔。
1、第十一封家书:曾公讲了两个为学的问题,一者是学问功夫在于日积月累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有豁然贯通的感觉。我想这就跟钱钟书老先生曾笑言自小不爱读书,被父亲逼着看古书,结果看着看着,打着打着,有一天就开窍。只是我想,我何日才能开窍呢?二者就是不要把学问仅限制在书本中,家庭日用之间也有大学问。这是箴言,从爸爸妈妈身上,身边朋友交际中,从同事做事观察中,从领导发言听中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这里面唯一有区别的就是,听的人,看的人,观察的人是不是用心罢了。
2、第十五封家书:
这里曾公劝导弟弟要先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而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作为取科名出身的曾公因为经历过,感受过,所以说出来的也是肺腑之言。读书是为了什么,现在很多很多人还是不知道。特别是在上学的孩子们,象牙塔的学生们,我想只有走入过社会,经历过知识的应用才会明白读书求学长知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第十七封家书:
曾公继续讲他的“有恒”,他认为即便如四弟般资质一般的人,如若愿意用恒心来弥补,一定可成大气。
转念想想,谁又不是资质平平之人,谁能有诸葛亮之般雄才伟略、万般丘壑在胸中,奇才是少数,可成功之能却又很多,这不是运气的功劳,归根结底还是“恒”用了多少。
4、第三十二封家书:
这封家书是我迄今所读中最钟爱的一篇,不光光在于这封家书本身的声名远播,更多的还在于它实实在在,于古于今皆有着重要人生道德伦理价值的文章。而最让我敬佩的是,此时的曾公才刚刚三十而立,此时的曾公刚刚经历了仕途官场极大的飞跃(连跳四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正是官场得意时,而他却能有如此之高瞻远瞩,难的被后人称道。
曾公在这封家书中表达了两个意思: 其一为官要清廉,不存做官发财之念。他认为“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耻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从史书和跟方面的研究来眼,曾公虽然不是完全的两袖清风走一生,却基本是做到了清廉,这可能是他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儒家道德价值观的坚持。
其二,也是最为让我欣赏的。曾公未留一份钱财给子孙。只要读过曾公传记的人都知道,曾公一族可谓是人才辈出,绵绵不断,而这其中开山鼻祖是这位不为子孙留下任何金钱的曾国藩,而他的后人在做人立德,学识修养等各个方面皆有成就,古往今来能够将兴盛过5代,代代皆有大家的家族真是少之又少。追根溯源必定跟长辈的教导和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
曾公说:“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想想如今多少跟“管二代”、“富二代”相关的事件屡屡出现,是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问题,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再换而言之,曾公恰恰又给他的子子孙孙们留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教育,这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1、第二十八封家书:这封家讲了一位很了不起的曾公儿媳,郭筠老妇人。这位很早就丧夫却能够将其子女各个带成人才,后备中不乏外交官,实在很让人佩服。或许一方面有得益于她公公曾国藩的教导,另一方面也在于人本身的禀赋吧。按照她的孙女曾宝荪的回忆,这位老妇人早在上上个世纪就很有世界的头脑,这位老奶奶不赞成八股文,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考秀才,反而希望他们多读外国文学,每日要看报,读古籍典籍,不让女娃学女工烹饪,反而要他们学画画,作诗。我觉得放到如今,以为奶奶辈的人跟自己的孙辈们说,你们要干这些事情,恐怕都很让人称奇吧。也难怪,出自这家的所有小孩日后都出息了,更重要的曾公一脉皆出自郭筠所抚养教育的这一群孩子。。一个家族中能出现一个人才已经很难了,如果各个都是人才,男女都是人杰,那真的就只能称奇赞叹了。
2、第二十九封家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家书,曾公对家庭的四种情况作了高低排序:“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在曾公看来所谓权和钱恐是最不能让家族绵延鼎盛的宝物,甚至是个恶器,而唯有知书达理、孝顺父母,尤爱兄弟的人才能将好运延续到好几代好几代。就如同现今非常多的管二代,富二代,很难想等他们到了不惑之年,他们可以荣耀的光环还留下多少,等到了天命之年,是否还可以过着年少时那般疯狂的岁月生活,我们都不知道,恐怕他们也未必知道。PS:今日太忙,读书总是再被不停歇的事情打断,一个下午也只读了这两封家书,加之明日又需要开会总结,周末参加婚礼,恐怕都不得闲功夫。周日晚一定要定心继续开始。
竟然一周都没有摸到这本书,这周都献给了折腾人的日报社,电视台和博物馆,在这三地奔波,让我连拿起一本书扫两眼的机会都没有,幸好,今日,一切的一切都完结,可以定心看书了。
第三十八篇:看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直接就乐了,这不就是一直以来我们看申论文章最最常见,如果拿来背诵准备申论八股文,会觉得这句子很烦人,但是如果真心做事情,却觉得这句话朴实无华却又大爱无疆。总理曾经这么说过,也的确这么做的,所以才赢得如此多人的爱,所以古语不假,只是我们知识太浅薄,阅历太少,经历不厚重,才理解不了。社会真的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老师,她有着太多太多的知识和经验,却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
第三十九封:提及左宗棠。说实话对于左宗棠,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TBBT里面耳朵那帮人去吃左宗棠鸡的笑料,但是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我的了解不会多过曾公。照查过的资料显示,这也是以为大器晚成人,闭门读书很多年,在中年后期一举成名,或许那些闭门的日子就是他韬光养晦的日子吧。照这么说,其实只要潜心修身养德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定还是会成功的,失败的人应该都是中途放弃的人吧。第四十二封:人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牢骚满腹者,多半一事无成!
曾公规劝其六弟不可“尽诿其咎于命运”,少点牢骚,多点反躬自省,他说“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读书如此,求功名如此,过日子如此,人的一生或许都是如此。多抱怨总是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的原因,无非是时运不济,遇人不淑,却总总不愿意想想自己做了多少,努力的多少。成功没有捷径的,付出多少就一定会回收多少,至于很有多认为自己努力了却总是得不到东西,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自己努力的不够,做的不够多,仅此而已。
只能苦笑,距离上一次拿上这本书过去多久了,一个月,我很难想象,竟然一个月了,在乱七八糟的政府公务鏖战中,我筋疲力尽,可是漫漫长路似乎开始看不到尽头,何时才能收手。
看到自己的学习计划帖子中,无数次学习任务被打断,我真切的感受到,工作会让人身不由己,无法选择。。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无论多么忙。。
第四十三封:古人有嫡出庶出之分,曾公也不可免俗
曾公娶儿媳妇,原本一切满意,谁知偏偏在这个嫡出庶出的问题上他犹豫了,他借他夫人之口说出需要考虑,暂缓亲事的想法,虽然事后证明,家中老太爷有威慑力,还是让这门亲事定了下来,这事放到如今人们饭后茶余的讨论课题上来说,就是一个封建陋习,应该人人鄙之,弃之。然而,我们在扪心自问,谁的心中没有三六九等之分,谁能做到对任何人一视同仁? 先撇开所谓的自问拷问,就看看我这个名义上的开明,人性化单位,身份区分度很高,对待本地人外地人,态度有着分水岭的差别,对待编内人员与编外人员与临时用工,待遇之间有着天与地的鸿沟,这难道就不是嫡出与庶出的现代演变?能力真的可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吗,恐怕未必吧!
《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和颜悦色,是商量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
仁是《论语》当中出现很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摘录几段我喜欢的句子。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孔子强调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决不是放弃对社会的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的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环境而已;第二个角度,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量,他可以使得周边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他自己生命里面的气场可以去改变一个简陋的地方。
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皇侃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见,“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高度相遇,才能成雨。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言论辑录,当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于丹教授却以她自己方式更通俗地为我们广大群众解读了这本著作,从而使得这本千百年来的著作能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好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第一这个朋友为人要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反映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做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这是第二种好朋友。
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那个时代,不像我们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所读的书,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反着,这个不是脾气特别暴躁的朋友,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其实他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也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我要下海或者我要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地方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的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所以你一不小心要是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的一生你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在这一辈子里面所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他可能就觉得说这个人做我的朋友以后可能是我的危险。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那么,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论语》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第四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矿区第一小学
马 玉 2009、8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每周四下午一个小时的教育学习是我校教师一贯的作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魏书生,而今天有幸又拿到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这本书,这对于我这样的经验颇少的老师来说,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受益匪浅。
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魏书生的有关理论让我们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就单从魏书生“育人先知人”这一节的收获来看已是受益匪浅,经过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读完魏书生的书,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第五篇:《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柳州市长塘中心校 欧翠琴
工作21年了,总觉得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总觉得自己是越来越力不从心。作为老师的酸甜苦辣都尝过,而且让人无法忘却。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为什么不能成正比呢?这成了长时间来我心头的不解之谜。
前段时间去图书馆发现了本好书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共有5卷,我选择了第四卷教书育人来阅读,打开目录统观全书,共有十节内容:一、人师的艺术;二、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艺术(上);
三、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艺术(中);四、五育并举、德育主导的艺术(下);五、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上);
六、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下);
七、民主育人、科学育人的艺术(上);八、民主育人、科学育人的艺术(下);
九、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的艺术(上);
十、培养自学能力、自育能力的艺术(下)。我如获至宝,赶紧捧回家看了个痛快。
魏书生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今天,教师应大力发扬创新精神,打破陈规,勇于探索,善于学习选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勇于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想: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读完魏书生的书,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要学习魏书生的教育思想,领会他的教学艺术,首先,应该学习他的做人,具有一种创新的思维、行动和高效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不厌其烦地、尽职尽责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二,是学习魏书生,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重视育人,从平平常常的细微处做起,教会学生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