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中的西岗
我心中的西岗
西岗镇,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被列入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和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经济强镇”,是镶嵌在鲁西南大地上一颗日益璀灿的明珠。
为落实枣庄、滕州两级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西岗镇动员全镇迅速行动,抓住春季有利时机,掀起植树造林热潮,扎实推进“森林西岗”创建工作,推动全镇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
西岗镇,位于 山东省滕州市西南部,是滕州市经济强镇,1931年滕州市西岗镇划归滕州第六区;1938年西岗现辖境属级索区40年代属临城县六区(人民政权);1953年划归临城县二区同年改称薛城县三区;1956年3月撤薛城县为滕州西岗区;1957年并入鲍沟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西岗人民公社改称西岗镇并下设8个办事处
西岗镇地处滕西平原东高西低西南系湖滨地区东部的郎庄,最高海拔43.6米西部的甘桥,最低海拔35.8米,但整个地区较为平坦。境内有城郭二河流,经镇内约6公里,系季节性河流,在镇境内泄洪排涝作用较为显著。另有内陆沟洫5条老龙沟,(跃进河)团结河(蛤蟆沟)稻田沟丰收河胜利沟,多雨季节起到排涝作用,耕地面积420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棉花,黄姜等。全市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以后,西岗镇党委把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加强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超前谋划、注重结合、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强化措施,做好四个结合文章,全面贯彻会议精神,推动了组织工作上水平。
与工作“开头看”相结合,主抓正反两个方面典型。为检验年初工作启动情况,镇党委开展了全年工作“开头看”活动,通过现场点评、面对面挑刺、背靠背打分的形式,对各党总支特色工作、党建亮点等16个观摩点现场观摩打分,评选出先锋工程和拖沓工程,观摩成绩记入党总支差异化考核总成绩,年底严格兑现奖惩。对于观摩中发现的好典型予以全镇推广,对于落实工作不力的,予以全镇通报批评,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全镇工作开展。目前,高庙北村党支部党员互助社的成功做法正在被总结提炼,成熟后予以稳步推进。
与群众满意度提升相结合,树立为民服务的工作导向。把为民、便民、惠民作为工作出发点,修订完善了村居差异化考核方案,在考核上更加注重民生指标,引入中介机构测评群众满意度,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系数,确定村居绩效考核成绩。同时实施了全民素质提升十项工程,并把镇村干部大走访活动作为长效载体来抓,通过走访问计、问政、问效的方式,兜清群众诉求、查找工作欠账、制定民生清单,并按照项目式管理、台帐式监督、工程式推进的方法归口推进、扎实运作,通过活动开展营造风清、气正、为民、务实的发展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目前,镇党委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心中学扩建、中心小学整体拆建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民生工程。
你的学生:刘妍妍
指导教师:卜慧敏
第二篇:我爱我岗 我心飞扬
我 爱 我 岗我 心 飞 扬
何慧敏
是偶然的机缘,还是有意的抉择?年少时一个天使的梦,让我走进了天使的王国——医学院。当我走出学校大门,告别烂漫的学子生涯,走进南雄市人民医院,我就开始迷上了你——白衣天使!迷上的不仅是那洁白的护士衣、护士帽,更是护理事业的神圣。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天使赋予我的隐形翅膀,让我对护理事业热爱与专注… …只因我和天使结下了缘,只因我热爱护理这个职业!想起来,我也曾抱怨过:那是刚踏上工作岗位,面对每天的巡房、打针、输液和日复一日的“三班倒”,觉得淡然无味,与脑海中想象的“白衣天使”反差太大… …
我曾做过一次统计:一个班下来,我去病房里拨下25个挂完的盐水瓶,来回跑了50趟;去病房里接换输液瓶26次,来回跑了52趟;还有重病人每半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监测,更换病人污染的床单以及一些护理书写记录工作。如果再遇到一个新入院的病人,真恨自己分身无术。一个班下来,走在回家的路上,两条腿像是灌满了铅。虽是劳累,但是我们很充实。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虽自觉渐渐瘦弱,但觉快乐。”是怎样的力量让我们如此“痛并快乐”着?是夜深人静巡视病房时那一张张安然入睡的脸;是交接班时病人的一声“您辛苦了!”;更是康复的病人热泪盈眶地与我们道别… …
前不久,一位全身多处外伤、处于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进我们医院。经检查,该患者肝、胆、肠、肾等十二处严重损伤,流血不止。1
时间就是生命!患者的安危就是无声的命令!在家休息的医生赶来了,刚下班的护士赶来了。在与死神的较量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忙碌的身影。人员不够,大家都争抢留下,有的护士把孩子反锁在家里,有的大夫二十四小时没有合眼… …三个昼夜的抢救和精心护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患者家属听到亲人脱离了危险,流着泪给我们全体医护人员深深的鞠了一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面对患者,面对事业,我们得失无悔,奉献无悔!因为我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种自豪与满足让我挺直人生的脊梁!
我要感谢老一辈护理工作者,感谢身边的同行,是她们对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感谢岁月的磨砺,是时间让我在护理这个岗位上,一步步成长… …我庆幸我是白衣天使的一员,我真正意识到护理岗位的平凡,我为此自豪;我深切体会到护理职责的崇高,我为之骄傲!我一次又一次品味着“白衣天使”的魅力之所在。那是比“漂亮”多一种风韵,比“俊俏”多一分高贵,比“可爱”多一份责任。只因这里——我的本职岗位上,有我的爱,有我的青春岁月,有我的苦乐年华。
每天都是一个新起点,每天都将迎接新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医护水平更高、服务质量更优、社会效益更佳的人民医院,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以她更加强劲的实力、更加迷人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造福一方百姓。
在这里,我要大声说,护理,我的本职工作——在我深情的眸子里,你是我永恒的忠贞。我爱我岗,我心飞扬!
第三篇:中西酒文化浅析
中西方酒文化浅析
内容摘要: 酒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饮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酒伴随着人类的脚步一路前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门特殊的文化——酒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中西酒文化研究对比,从中找出二者的共同点及其差别,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酒文化;价值观;对比
一、起源的美丽传说
尽管相隔遥远,在远古时代又彼此隔绝,但关于酒的起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中国有关酒起源的传说
在众多关于酒的起源传说中,影响最大主要有以下几种: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关于酒起源在我国众多古籍中也不乏记载,《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晋朝江统在《酒诰》中言:“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二)西方有关酒起源的传说
在西方,没有太多关于酒起源的古籍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希腊神话中关于葡萄酒起源传说。相传塞墨勒与宙斯相爱、怀孕却被害致死,宙斯便把胎儿放入自己的大腿中养育,孩子出生后取名为狄俄倪索斯。狄俄倪索斯历尽磨难长大成人。多年后,好友在战斗中死亡,后来在友人的墓上长出一株结满果实的葡萄树。他采下果实榨成汁,喝来甘甜爽口,这就是最初的葡萄酒。他把这玉液琼浆献给奥林匹斯诸神,同时也赐给了希腊人民。于是,许多西方国家便有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
性劳动基本上起着主导作用。经过漫长的探索、凝练,中国的酿酒技艺堪称一流、各种名酒各得其妙。总体来说,中国酿酒大都有浸渍、蒸煮、多次投料、固态及半固态发酵等工艺环节和方法,这也正是中国粮食酒酿造技艺的突出特点。
(二)西方酒种类和酿酒工艺简介
由于西方许多地方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因而葡萄的产量大、品质优,因此在西方最具特色的酒是葡萄酒和白兰地,用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葡萄;另外开胃酒、利口酒、鸡尾酒等大多也以葡萄酒为酒基进行制作。西方葡萄酒的代表有法国的沙都拉菲、法国的精选波尔多、意大利的草编驰骋安稠、西班牙的公牛血等。
在酒的酿造工艺上,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讲究以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起主导作用,葡萄的品种和质量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特色和香型,人的劳动则起辅助作用。葡萄酒的酿造大多是葡萄去梗破皮、压榨、发酵、培养、装瓶等工艺环节,而橡木桶、酒窖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橡木桶是发酵和培养葡萄酒的最经典容器。其木材多孔,外界的氧气缓缓渗入,包括酒精在内的挥发物质部分蒸发,使酒变得更加细腻、芳香;橡木释放出的辛香和单宁酸,给葡萄酒增添华美复合的润饰,使酒质不断成熟、稳定。酒窖是葡萄酒最好的栖身之所,决定着葡萄酒的最终品质。任何好酒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藏酿,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化不是全部过程,要达到最佳饮用状态,更需要继续贮存、陈化。
四、所用酒器不同
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酒器的使用,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卖酒器和饮酒器四大类。中国的酒器从远古时代的兽角、葫芦等逐步演变为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玉制酒器以及后来的金银酒器、玻璃酒器和不锈钢酒器等等。每一种酒器都有其不同的类型,比如青铜制酒器中就有尊、壶、皿、鉴、瓿等。有些酒器会做成特定的动物形状,如羊、牛、兔等;有些酒器上绘有人物、山水等图案,其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当然,这些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的
满传空”六礼,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明代冯时化的《酒史》,记述了苏州宴客“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如实在酒量不济,要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
2、酒德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合度者有德,失态者无德,恶趣者更无德。酒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儒家并不反对饮酒,但反对狂饮烂醉。
中国酒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量力而饮。即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饮膳正要》指出:“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二是要节制有度。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做到饮酒而不乱。《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说到管辂自励励人:“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就是力戒贪杯与逞能。
三是饮酒不能强劝。酒林中一些近乎疯狂的欢饮者,常常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其实,人的酒量各异,强人饮酒不仅败坏了饮酒的乐趣,而且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在群饮过程中既要热闹,又要理智,不能强人所难,执意劝饮。
(二)西方的酒吧文化
酒吧,是西方人饮酒的主要且特定的场所,在英文中写作“BAR”,原意是指木栅栏。在欧洲,早期的酒吧只是出售酒品的柜台,后来,随着酿酒业的发展,酒吧从饭店和餐馆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出售酒水和供客人饮酒、交友、聚会、娱乐的地方。
在西方国家,酒吧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酒吧形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主酒吧、酒廊、服务酒吧、多功能酒吧等。
1、主酒吧
主酒吧大多数装饰美观、典雅、别致,设备完善,并备有足够可靠柜吧凳、大多数中国人把酒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对酒本身的关注度并不那么高,人们更多的是依靠饮酒而追求酒之外的东西。在欢乐时酒可助兴,在忧愁时酒可浇愁;可邀三五好友在酒馆里豪饮,也可在家中独自小酌;可用大碗显豪饮,也可用小盅慢品。如此种种,都说明了在中国人的主观感情思维中,酒文化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特征。大部分中国人很少对酒种类、酿造和品鉴方法感兴趣,而会津津乐道于各种饮酒趣事。
在西方人看来,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面对这个的神圣艺术品,西方人用心去欣赏和玩味。西方人喝酒时讲究规矩和套路,他们通常会去酒吧喝酒,而酒吧有特定的布局,酒吧侍者也有一套特定的规范化的服务操作程序。西方人注重酒的本身品质,对饮酒器具十分的讲究,他们把酒看成是艺术品,认为都要有适合自己的杯子,只有相互间完美地配搭,才能充分的享受饮酒的乐趣。这些充分说明了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以物为本”的特征。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大部分人可能会滔滔不绝地讲述酒的种类、酿造和品鉴方法。
酒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更是一种文化。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西方对其有着不同的解读。中西方饮酒之道的差异也折射出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渗透。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隐藏的中西文化差异,更好的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交流服务,更好的为世界人民融洽交流服务。
第四篇:中西学学习心得
【中西学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学一个学期以来,虽然只学到一点皮毛,但却对这门课程感悟盛多,在此写下我的学习心得。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是从根本上对身体的一种调节,不像西医只是一种表面的调节,治标不治本。
虽然中西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医的东西都在渐渐遗失,渐渐失去了它的受欢迎程度,西学的传入冲击了它的地位,也有人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班级:会计11本(2)班
姓名:周珊珊
学号:110417013
第五篇: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 于动物。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
二、饮食观念与准则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所以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待续)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餐饮论坛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ER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餐饮论坛是餐饮创业者交流的地方!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2010-07-05 14:14:15 来自: 曼文(用心点亮身边的每一片黑暗)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华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