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教改实验计划(五篇)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1-91888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1 11:02:1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改实验计划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以《榆中县教育局关于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韩立福教授“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模式为理论依据,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拓展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中国梦。

二、组织机构: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工作: 机 构:榆中县上花学校 组 长:张锦宝

副组长:白全武 王庆效

成 员:李尊城 丁红霞 吕燕燕

李彩娇 马珍 季丽娟

2、领导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本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领导、组织,总体安排部署,确定工作方向,制定各种制度、职责、实验计划和实施方案。

②做好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宣传工作,具体组织对高效课堂教改理论的学习、研讨和执行,并做好推进教改实验的日常工作,认真组织教师的教改培训、教法研究等校本培训工作。

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召开专项教改实验工作会议。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组织教改经验交流和阶段性总结。

⑤在经费使用、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等方面提供保障,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教改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1.构建高效课堂,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能力。

2.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率。

3.以课堂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备课方式的转变,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课堂效率高、教学质量高、学习效益高的目标。

4、引导教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理解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通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改革,逐步形成学校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显著提高。

5、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准确理解课标要求,系统掌握教材的编写体系和特点,确保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加强新课程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及措施: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阶段:典型带动,模仿适应阶段 本阶段主要目标为:

1、做好全体教师的理念转变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进行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且能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课改实践当中去。

2、通过组织学习、网络自学、现场观摩等方式让全体教师掌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理解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适应高效课堂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并能在自己的课堂中付诸于实践。

3、让全体学生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措施:

1、学校成立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学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2、教导处准备相关资料、表册,编印并下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制度、方案、措施。

3、教导处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观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课,每月定期召开全体教师高效课堂研讨会,开展教学评议和互动交流活动。

4、各科教师积极投入到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探索、模仿、实践中去。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术助理,选举学科长和小组长,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展示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要求每一位参与教师及时总结反思,总结教改中的成功经验,提出存在的有关问题,以便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学校领导包班听课,及时了解实施过程的困难,反馈有关存在问题,总结并推广优秀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熟练应用阶段 本阶段的大体目标为:

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种制度要求,各学科初步形成“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教学模式,全体教师对此种教学模式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并能熟练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由对重视研究教法彻底转到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增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使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高效,发言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成绩能有明显的提高。具体措施:

1、各位教师做好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工作,大胆实践和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在预习课上小组合作交流的指导,深入研究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组织组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探讨研究等多种方式提高全体教师运用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尽快掌握此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信心十足的进行展示,精练高效地进行反馈矫正,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3、教导处抓好教改实验各项工作的检查落实,加强对全体教师教改实验的全程跟踪和反馈总结。要全面抓好对全体教师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切实保证每节课的教学效率,防止课堂出现失控现象。同时,教导处和教研组要加大对备课的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抓备课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研究,在备课研讨中重视学法的研讨,要多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多方面、多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办法,以此提高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能力。

4、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一次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汇报观摩活动,通过听评课初步确定出各学科教改带头人,并对其重点培养,为全校高效课堂示教活动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经验推广,总结提高阶段 本阶段大体工作目标为:

教师已积累“高效课堂”的做法,各科教学模式定型。老师和学生都能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部分老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进一步增强,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具体工作:

1、总结经验。各位教师及时总结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以教学研讨的形式在全体教师中予以交流推广,以期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2、创新提高。教导处在总结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制度、措施,以便于深入以后更进一步的使高效课堂研究向纵深发展。

3、奖励先进。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教改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研组、优秀班级、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几点说明: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高效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教改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参与教师要切实做好教改实践,积极研讨、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并不断反思、改进。在实验起始阶段,可采用“建立框架、先学后教”的方式逐渐过渡到“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模式,防止学生在适应期产生知识难以掌握和巩固的问题,确保学习效果,确保平稳过渡,确保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3、参与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4、高效课堂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落实,是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长会,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5、各教研组要结合“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教改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解决问题,交流经验,把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榆中县上花学校 202_年8与28日

上花学校 教改实验计划

202_----202_学年度

第二篇: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

制度名称: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

制度人气:浏览164 次

文章内容

(一)、教学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各教研组和教师都应引起足够重视。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每周进行一次。

(二)、公开教学、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学术报告等教学研究活动,应有计划地进行,全校性公开课的每学期不少于2次,教研组每学期研究课、评优课不少于本组人员的50%。

(三)、教研组应组织本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教育动态和信息,钻研课标和教材,探讨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师互相观摩听课,交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实验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应以积极慎重的态度认真对待教学改革实验。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实验(包括学制、教材及教法改革),在改革实验之前均须在一定范围内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按学校批准方可实施。教学改革实验要有始有终,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际推广意义的实验,学校对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对本规定内容,学校一并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

第三篇:教改实验总结

语文教改实验总结

大东平小学202_---202_学年第一学期教改实验总结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可我们教师缺少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只顾得按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让他们背作文。孩子们的习作兴趣被消耗殆尽了,习作的需要更从何谈起?《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下面笔者就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构建习作教学新思维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作。回顾我这学期的工作,可以说是成功的------我们语文组在学校领导的争取领导下,认真而扎实的开展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教改工作并将教改辅助于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令人振奋,让人欣喜。

一、认真做好计划,并落到实处。

教研工作是一项周期性长,计划性强的工作。因此我们在开学之初就制定了周密而详实的计划。并做到每一步都有计划,有总结,有记录。且每个步骤落实到人。尤其是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扎实有效。

二、确立科学合理的教改课题,认真研究 严格落实 真实纪录 推行有效

上学期我们语文组确立了教改课题——快速作文(限字、限纸、限时)在我们的六个班实行改革实验。在教改过程中我们本着稳打,稳扎的方针。扎实而有效的开展工作,做到定期总结经验,定期检查验收。务实高效。经过一学期的认真努力,我们的教改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显著,成绩突出喜人,经过检测验收实验班的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写作能力-----实验班的学生几乎都能在45分钟(一节课)完成六百字的写作任务,且优秀率在百分之六十很圆满完成了教改任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能力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我们课题的教师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范围,规定每学期学生的阅读量须在十万字左右,写作量在六万字左右,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这个要求水平。我一定再接再厉更好完成教改任务。

三、教改中有了自己思想,总结了以下几点:

1.醒目的标题。标题醒目,是整篇文章的一个亮点。仅这一点就能使阅卷者为之瞩目,并对尚未谋面的文章产生较大的好感。先声夺人,这是提升作文档次的一种极有效手段。

2.精彩的开头。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

3.意味深长的结尾。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4.深刻的议论。一段甚或一句精彩的议论,不仅可以升华文章的主旨,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感悟和启迪。

5.动人的细节。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只有抓住了“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6.美化的文面。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等等。文面美化是中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张王牌。

四.教学中的做法

(一).讨论话题作文的内容

1.“我”与社会。“我”是个普遍概念,不必局限于单纯的个人,“我”其实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积极进取的青年学子的面目而出现在我们的笔下的,立意、下笔,当有这种高屋建瓴的意识,才不显得“小气”。社会,是个大概念,时代巨变、岁月沧桑、科技进步,机遇挑战、光明阴暗、美好丑恶,无不包含其中。“我”与社会,无非就是要你谈论你与社会的关系,你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关注社会,就是要求你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心态去关注自己周围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其中既含有对社会理想追求,又含有对自我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熔铸。

2.“我”与他人。这类话题的要害在于它要求我们关注生存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关注别人生命存在的独特意义,宽容地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在生活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宽阔的心胸谋求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与“多赢”的目的。要做到这些,应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明确理智的评价。

3.“我”与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评价自我,如何正确地为自己寻找到生活的位置,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意义自然非同一般。对待名利、对待荣辱、对待得失、对待成败、对待友谊、对待亲情、对待爱情、对待误解、对待快乐、对待幸福、对待苦难、对待健康、对待生命、对待死亡、对待仇恨、对待一切的那些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话题,我们都要以智慧、明达、宽容、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来作答。

(二)如何审题

快速作文的特点是一个“快”字,它要求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快速高速地构思成文。因此,作为作文第一步的审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审题的准确与否,就直接决定了文章质量的优劣,写作的成败。要想准确无误地审清题目,就要掌握一些审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顺利成文打好基础。下面就介绍四种审题方法: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的“标志”常见的有“回忆”、“记……”、“……的事”、“……的生活”、“……的人”等。如《回忆我的母亲》、《记我的同桌》、《一件有教益的事》、《我的中学生活》、《值的赞美的人》。说明文的“标志”主要有“介绍……”、“……的自白”、“……的话”、“……的制作方法”等。如《介绍一本工具书》、《蜜蜂的自白》、《秋天话菊花》、《西红柿酱的制作方法》。

议论文的“标志”主要有“说”、“议”、“谈”、“论”、“评”、“辨”、“驳”、“从……谈起”、“从……说开去”、“由……想到的”、“……的启示”、“读……有感”等。如《说谦虚》、《谈骨气》、《“友邦惊诧”论》、《读〈荔枝蜜〉有感》、《由“愚公移山”想到的》。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说明文。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题目划定的范围不同,选材的侧重点就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妈妈》、《我尊敬的一个人》、《英雄》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

记事的记叙文要扣住记叙的要素来写,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成功的喜悦》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重点分别为“钦佩”、“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也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如何抓“题眼”呢?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成功》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只有一个,即“成功”,意思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成功”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成功了”,“什么事成功了”、“怎样成功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失败》、《过错》、《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三)如何拟题。

那么,在中考中怎样给自己的文章拟订一个好标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添加新词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以“幸福”为话题作文,在幸福之前可以加新词语构成《珍惜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追求幸福》、《体味幸福》等题;在幸福一词的后面添加新词,可以构成《幸福时光》、《幸福的日子》、《幸福无忧》、《幸福感觉》、《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乐趣》、《幸福大观园》等题目。又如以“选择”为话题,在选择之前可以加新词构成《简单选择》、《无悔选择》、《消费选择》、《唯一选择》等题;

二、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巧用比喻:《家,爱的港湾》(话题“家”)、《我渴望老师的“阳光”》(话题“阳光”)、《诚信———人生的通行证》《守住你的金矿》(话题“诚信”)。巧用拟人:《幸福的自述》(话题“幸福”)、《“诚信”喊冤》(话题“诚信”)、《善良回家》(话题“善良”)、《冬的个性》(话题“个性”)。巧用设问:《减负?别逗了》(话题“减负”)、《你还会爱我吗?》《谁是最可爱的人?》(话题“爱”)、《钱,何罪之有?》(话题“钱”)等。

三、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言必行,行必果》(话题“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话题“诚信”)、《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话题“微笑”)、《常回家看看》(话题“思念”)、《走进新时代》(话题“家乡变化”)、《背起爱的行囊》(话题“亲情”)。

四、翻新名著法。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书(篇)名进行机智地修改、翻新,推陈出新,妙趣横生。如《阿Q 新传》(鲁迅《阿 Q 正传》)、《红楼新梦》(曹雪芹《红楼梦》)、《儒林酸史》(吴敬梓《儒林外史》)、《道德苦旅》(余秋雨《文化苦旅》),描写中日美三国的《三国志》,《葛朗台的新生》《威尼撕商人新传》等。

五、嫁接术语法。就是把各行各业、各学科的专用术语巧妙的引入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诚信旅店》《拍卖诚信》(金融)、《无良心病历》(医学)、《点极“选择”》(科学)、《心灵的审判》(司法)、《心灵实验报告》(实验)、《纯天然诚信口服液》(广告)。

六、采用公式法。如《1+1≠2》(话题“合作”)、《1+1>2》(话题“团结”)、《天才=勤奋+汗水+方法》(话题“成才”)等。

当然,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使龙活而腾飞,要想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就必须多读书,多看报。

(四)、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快速构思

1、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想象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说的能力((五)快速作文训练五步

(1)素质训练,也叫基础训练

(2)思维训练

(3)写作速度训练

(4)技巧训练

(5)综合训练

五.认真落实教学常规 规范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课堂是落实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渠道,真正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只有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处理好上课的每个环节才能上好课,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因此,我们语文组在集体活动时间很抓常规学习,落实教学常规,并根据学校的规定认真开展推门听课活动,极大的激发教师备课,认真上课的积极性。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学校的语文成绩突出,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学生的写作题的得分更是让人满意。

六、不足与展望

过去的一学期,我们确实取得了不起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失误,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先进教学理念的缺乏,也是我们的工作步子不大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新理论,充实自己,为教学打好基础。因此,我们一定再接再厉使我们单寺中学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教改实验总结

教改实验总结

不知不觉,一学期的教改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这学期以来的教改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1、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概念、公式,注重算理和技能训练,表现在问题情境、计算方式、估算等方面的重视。

①重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

②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主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③提倡解题策略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得出结果,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更自由思考问题的机会,有更多的探索余地,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

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认为现代教师在教学时要开展创新,教师创新行为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扭转,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在实行创新必须遵行六项原则:普遍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数学教师的创新行为就要求在教学时突出这个“趣”字,使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有趣的教学内容,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在上“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的居住面积,课上引导学生汇报调查结果,从而引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如一位教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在导入时创设了“小猴分桃”,“小猴分西瓜”的情境,并通过计算机演示出来。生动直观的演示,鲜艳动人的画面,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与书本上枯燥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在以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新行为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意味唯教材,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如,在对“两位数除法笔算”的新授课时可以对教材作如下处理:“整十数笔算,接近整十数,中间数试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各一课时其中穿插适当的练习课加以巩固,这样为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获得充裕的时间。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深挖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

3.积极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创新行为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课堂上,让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例如:有一教师在六年级复习近平面知识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习:给学生一根长31.4厘米的绳子,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你认为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在猜测过程中,许多学生通过计算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圆的面积最大,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项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括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这些形式,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

三、以一贯

十、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与收敛、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4.善于科学的评价学生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创新的探索。

总之,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身的因素,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不同而是千姿百态,并随教师的素质的提高而发展,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和实践。

202_-6-26 5

第五篇:教改实验总结材料

教改实验总结材料

我校教改工作主要有“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和“诵古诗、巧识字”等两大块组成。

““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改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快乐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各项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学校的教改模式““三三六””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以“重个性、重创新、重探索、重迁移、重情感”为策略,初步构建了“激趣引入--展开思路--展示自学成果--拓展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已在各个班级推广使用,并定期对各科教师进行考评,效果明显,效率提高。

“诵古诗、巧识字”,这一课题已在我校实验几年了,顾名思义就是背诵古诗词,并认识古诗中的常用汉字。实验的重点班是“学前班”,因为学前班的教学内容较少,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前班的幼儿可塑性强,学习兴趣浓厚,他们背诵古诗就像歌谣一样兴趣盎然,在幼儿背诵古诗的同时,让他们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写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1——6年级的小学生每周一首,轻松学习。

在这项教改实验中,重点实验班级——学前班的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70首,以及专家推荐的古诗30首,共计100首古诗学前班一个学年全部学完,同时还可以认识1000多个汉字;教学进度是平均每周两首古诗,进入一年级以后改为每周一首,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专家推荐的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它简单易记的诗歌,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背诵积累的一项兴趣内容。

实验证明,每周两首古诗学前班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别看每天只用二十多分钟的古诗教学时间,可孩子们每天反复地朗读、吟诵天长日久这些古诗就刻印在幼儿的脑海之中,终生不忘。

实验成果:

实验第一年我执教的实验班学前一班,共34人,其中入学年龄满5 岁的只有16人,学年结束背会100首古诗有27人,占80%,其4人也会背85首以上,占12%,3人会背60首,约占8%;识字效果相比有些参差不齐,其中认识一千字以上的有9人,占26%,认识七八百的有6人,也有的只认识二三百。有的家长说,就算孩子一字不识,5岁的孩子能背诵这多古诗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啊!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三年级,他们在阅读、写作上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功显得很扎实,师生们乘胜追击,一年级后按每周一首的速度进展得也很顺利,现在他们已背诵古诗200多首,识字量也比同龄孩子多!

前年,这项教改在我校学前班全面铺开,由于孩子们入学年龄大部分不满5岁,我把教学目标减少为每学年90首,识字800个左右,80%孩子能完成预期目标。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二年级,他们在上了一年级后按每周期一首的进度,现在已背诵古诗150多首,识字、阅读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基础扎实。

去年我执教的实验班是学前二班,共36人,其中入学满5岁的只有6人,因为入学年龄偏小,我把背诵古诗的数量减少到一学年80首,识字800个左右,80%的学生可以背会这80首古诗,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识字效果也不错。现在这些孩子已在一年级就读,他们也背诵古诗百首以上,学起生字来很轻松!

今年我校的学前班共三个班,由专职教师教三个班古诗,尽管孩子们的入学年龄在4岁半左右,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第一学期结束他们已学习古诗35首左右,识字也不少,深受家长、社会的好评!

存在问题:

(1)由于社会原因(幼儿园收费相对较高等),孩子入学年龄偏小,孩子们差几个月就会有明显不同,更何况有的孩子入学时不满4岁,怎能达到预期目标?

(2)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急剧增多,造成很多孩子无人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连孩子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没有精力、能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3)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设备不够先进、资源紧缺等因素都制约着教改实验的发展!如果是在城市学校开展这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总之,“诵古诗、巧识字”这项教改实验已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家长、社会的好评!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这项工作,让孩子们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202_.12

教改实验计划(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