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报告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11-1136284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2 16:54: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报告

关于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的报告

休闲农业是现代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更加旺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脱贫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全域化旅游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经验做法

为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转变,我县立足实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旅游扶贫。截止202_年12月我县共有乡村旅游景点30余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3处,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1家,创建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个,乡村旅游特色经营点3处。

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动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统筹布局,多元投入,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新动能。二是坚持创新驱动、项目带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打造精品示范点,深入实施富民工程,着力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新活力。三是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不断优化管理服务,着力构筑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二、存在不足 我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相匹配,发展方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基础设施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商品包装陈旧等问题,亟需提档升级。

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农业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推动旅游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推动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跨越”中的重要作用。

三、工作建议

一是建立旅游发展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大旅游意识,建立目标责任制,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落实责任。各乡镇、各部门按属地管理和自身职责分工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资源保护、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和食品卫生等方面主动支持和配合旅游部门,做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土地、水电价格等优惠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破解旅游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开办旅游企业。金融机构要支持旅游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加大对个人参与旅游创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

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模式,加大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旅游方面融合发展的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自主研发、创意设计、运营管理等人才给予奖励和资助。加快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的各类人才,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高校、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旅游人才。

第二篇: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查报告

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全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我处高度重视,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为指引,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研究部署各项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部署

为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落实单位,抓出成效,我处成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导小组,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科室负责人为副组长,各项目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深入贯彻学xxx省、市等上级单位和领导有关供给侧改革的会议精神、重要讲话、重要批示和意见,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每一个干部职工内心,树立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当中,从源头上开始为企业减负出主意、想方法。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1、在项目建设中,我处鼓励施工单位采用新工业、新技术,提高材料的使用率,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去库存工作,如在质量、价格相同的同等条件下,协调施工单位优先使用本地生成钢材、水泥、砂石等材料,一方面减轻了施工单位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原材料生产企业扩宽了销售渠道。

2、积采取措施切实减轻施工企业负担,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一方面督促业主单位收取的投标、履约和质量保证金等要严格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并按相关规定时限内及时返还施工单位,及时拨付施工进度款,尽可能减轻施工单位资金建设压力,另一方面,积极为施工单位想办法、出注意,积极协调施工单位就近使用附近的砂石等材料,降低施工单位的运输成本,积极做好征地拆迁等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施工单位顺利施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杜绝因堵工而造成工期延后间接增加施工单位的管理成本。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处在项目实施中主要是开展征地拆迁等协调服务工作,而不是具体管理项目的业主单位,因此在协调项目施工单位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及降低能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处将进一步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积极协调业主、施工单位及本地相关生产企业,重点以企业的去库存和降成本方面为工作中心,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第三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202_年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_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2_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2_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2_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2_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2_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2_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2_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2_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2_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_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2_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第四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由之路”

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在新常态下秉持发展新理念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矛盾困难的有效良策,也是辽宁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破解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开出了祛病良方。结构性矛盾是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形成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不能一蹴而就,关键就是要持续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切实弄清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是改革的主攻方向。我国经济历经几十年高速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原因在于很多地区和行业习惯于粗放经营,什么见效快就上什么项目,只顾眼前不计长远的问题十分普遍。如一些行业产业本来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较高,但是由于一哄而上、重复投资,导致供给过剩、经营陷入困境;而一些本身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的低端产业,不仅过剩,还对资源环境产生破坏。与此同时,我们在很多领域的有效供给依然不足,从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装备工业,到符合升级换代方向的高技术产业、产品及诸多消费品,供给能力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只有牢牢把握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主攻方向,才能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并逐步实现既定目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的主要目的。中央指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大契机,这也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相契合,是我们在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同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手段,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辽宁推进新一轮全面振兴只有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

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是改革的根本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发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在市场竞争中适应多样化、服务化、高端化的需求变化趋势,把资源高效配置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领域。从目前来看,国内各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一方面是中高收入群体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提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这些“新贵”阶层;另一方面,我国还有相对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和需要脱贫的群众,这些阶层需要的基本产品和服务是相对不足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丰富各类产品和服务供给,使所有群众的需求都能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创造更优条件。

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是改革的根本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取向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重点从供给侧和结构上突出“市场化”导向,努力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对资本、土地、要素等进行再配置。由于供给侧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并能促使各行各业的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合理流动,因此必将对全社会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服务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解决供需失衡矛盾,实现供需平衡(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是改革的最终取向。供给与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两翼,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由于当前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升级的转变,导致出现供需失衡状况。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度扩大总需求稳住经济运行,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这样才能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增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要处理好供需关系。早在19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市场需求和供给理论。此后200年里,世界各国都把供给与需求作为研究经济与调控经济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处理好的也是供需关系。从辽宁看,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原”字号“初”字号产品过多;另一方面,很多工业制品和高质量日用品,如电子芯片、电饭锅、化妆品等每年还要大量外购。我省各类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及时顺应此消彼长的供需结构变化,做到因势利导、顺势发展。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人力、资本、政策这些要素都应按市场规律配置,而不是靠政府的政令来调度。今天的过剩产能如钢铁、水泥、煤炭等,大都是以往审批的结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关键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对于政府来说,要进一步深化劳动力、资源、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的市场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充分释放各类资源和要素的活力,同时给广大企业减轻负担,切实降低企业生产、运营和流通成本。

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a”,扎实推进三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远期目标看,通过持续推进改革,全省要实现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加协调匹配,企业生产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预计到202_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将达到4000家以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我们推进实现各阶段改革目标要注重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抓好每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只要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就会以短期目标的量变积累促成长远目标的最终实现。

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正如总书记所说: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就是依靠实体经济起家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忘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围绕实体经济多做文章。从具体途径上看,通过狠抓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可以为实体经济固本强基;通过努力扩大居民消费,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空间;通过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可以推动实体经济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可以引导各类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但发展虚拟经济的前提是风险可控,如使用网上支付、网上购物、扫描二维码等,首先要确保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产生新的、更有效的产品和供给,淘汰旧的、已落后的产品和产能,这就需要处理好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当前我省培育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科技人才流失、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尤为严重,这也从源头上束缚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活力。因此,我省从去年开始大力推动教育科研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着力调整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学科设置、科研模式等,使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创新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于供给侧的新动能也将有效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市场需求会随之大幅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切换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升和有效需求驱动的良性轨道上来。

――扎实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_年,我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出台了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形成了“1+N”个政策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202_年,是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把各项改革举措一一落实到位,特别是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多策并举,“加减乘除”一起做,推进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取得新进展。

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202_年,我省退出粗钢产能602万吨,一年就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退出煤矿44处,化解煤炭产能1361万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10.4%;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7亿元;全省27.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2_年,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重点是关闭落后产能低于9万吨的煤矿179个。坚持分类指导、因城施策,将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调整到合理水平。以降低企业杠杆率为重点,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投资效益,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要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中介评估费用、用能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抓好重点领域补短板,重点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抓好精准脱贫等方面狠抓落实。

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_年,要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_辽宁行动纲要》,加速推进八大门类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在改造传统工业方面,要促进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冶金建材产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提质增效,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方面,要着力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民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燃气轮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工业发展新局面。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要以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向优质化、便利化提升,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持久动力。要抓好金融业发展,加强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抓好现代物流业发展,尤其抓好第三方物流、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等新模式,支持快递物流产业园建设;抓好电子商务发展,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促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优化业态结构和商品供给结构,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抓好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集团加快组建运营,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生态、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目标。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_年,要进一步做好种植结构调整,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改种水稻、大豆、中药材等作物,发展高效优质特色产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要大力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加工,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园区集聚功能,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科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提升人才、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使高校人才培养与三次产业紧密结合,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深度对接。一方面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设置学科专业,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要抓好省属科研院所的资源整合,重点要抓好辽宁省工业创新研究院的组建,抓好农、林、海洋水产科学院的改革重组,打造现代化的区域性骨干科研院所。还要以产业为核心,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充分合作发展的校企联盟,不断提高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度,使供需双方融合发展。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202_年,要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内的重大项目。继续帮扶停产、半停产企业,针对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做好分类施策,努力帮助解决市场、融资和人才等问题,使企业尽快释放新的产能。重点实施企业帮扶“双百”工程:即对全省工业100户重点纳税大户实行特派联络员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运营困难;对100户具有代表性的困难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帮助企业尽早实现转型脱困。通过促进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推进资产证券化、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等方式,降低企业杠杆率。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力度,降低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亲商、清商的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快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切实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落实好放宽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领域等市场准入政策。抓好PPP?目建设,多推介有吸引力的PPP项目,完善财税优惠、用地招拍挂、融资支持、资本退出等配套政策。抓好民营工业企业“大做强”“小升规”“个转企”三项工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自主品牌,扩大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民营经济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推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成为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第五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社论)

《 人民日报 》(202_年12月21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202_年农业农村工作,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这对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空前加大,全年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有望超额完成。这些成绩为我们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有所抬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正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三农”工作到了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只有积极进取,农业才能再上新台阶,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重农强农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不断延续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要通过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的方向已明,底线已定。农村改革是靠尊重基层创造取得成功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用好这个法宝。要尊重基层实践,鼓励农民创造,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宽松氛围。

明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坚定信心,奋发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报告
TOP